步氏起源及歷史

步姓圖騰_步氏圖騰

步姓圖騰(步氏圖騰)

  步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自春秋時期的晉國公族,是以地為姓的姓氏。根據《元和姓纂》與《潛夫論》等古籍記載,《左傳》上曾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卻步陽的先人食採於步這個地方,後來他們就以自己的祖宗的采邑為名為姓,世稱步氏。步氏發祥于山東,後來很快向南發展,自山東移向江蘇長江以南,自三國時期開始在東吳所在地的江南地區,為整個家族奠定了穩固的基礎。步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四十八位。現今人口約十三萬,排在第三百八十九位。在臺灣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得姓始祖】

  步揚:春秋時期,晉國公族大夫谷豹有個三子:稱,芮,義。義之子孫子名揚,他的封邑在一個叫步的地方(今山西省臨汾縣),因此又被稱為步揚,後代就改為步氏,故步氏後人奉佔揚為步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官吏步丈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步人,全稱為步尺人,亦稱丈步人,是西周初期輔政大夫召公奭所設定的官位。

  在周成王姬誦即位之初,由於年齡僅十二歲,因此由輔政大夫召公奭(姬奭)與周公旦(姬旦)分陜而治,立“周召分陜石”為界標,陜(陝塬,今河南三門峽)以西的地方歸召公奭管理。在此期間,召公奭制定了西周時期最初的長度度量衡單位“尺”,並設定“步人”之官,督管全國各地長度、面積的使用規範。

  在古代兵書《軍禮司馬法》中規定:“六尺為步,步百為畝。”在典籍《禮·王制》中則記載:“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

  實際上,周尺以步長為度,則一步為六尺四寸。在史籍《史記·秦始皇紀》中記載:“周人數以六為紀,六尺為步。索隱曰:<管子>、<司馬法>皆雲六尺為步,非獨秦制。又王制八尺為步,今以六尺四寸為步,步之尺數亦不同。”

  在步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步人氏、步尺氏、丈步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步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叔虎,屬於以封邑名稱為姓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中記載:“步姓出自郤氏。”

  春秋時期,晉獻公姬佹諸執政時期(公元前676~前651年),晉國有位著名的大夫,名叫姬叔虎,是一員虎將,因奮勇領軍攻滅翟狄之一部,被晉獻公封賜於郤邑(今山西泌水下游一帶),其後代因稱郤氏。

  姬叔虎有三個兒子,分別為:郤稱、郤芮、郤義。

  郤義後來生郤揚,郤揚又稱郤步陽,被封於步邑(今山西臨汾南部),世人稱其為“步揚”。在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這,稱步氏,世代相傳至今。步氏族人多尊奉步揚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貴族叔步乘,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齊國有位貴族叔步乘,是孔子的七十二賢門徙之一。

  步叔乗,姜姓,名步乗,字子車,“叔”是排行老三的稱謂。史書對其記載甚是寡墨,僅稱其曾“力扶聖道,以賢名配祀孔廟。”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叔步乘為“淳于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趙恆加封其為“博昌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封其為“先步叔子”。

  在步叔乗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步乘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步氏、乘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步兵校尉,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步兵校尉,亦稱步兵將軍,是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在(公元前140年)設定的軍制官位,戎駐於京師咸陽,為屯兵八校尉之一,是領軍駐紮於上林苑門的軍隊最高指揮官,官秩兩千石,下屬官員有步兵校丞、步兵司馬,與其他七校尉一起皆由漢武帝親自統轄。

  該官職在東漢時期隸屬於北軍中侯管轄,專職掌管宿衛軍,官秩衛從三品。後歷朝歷代皆沿襲之,清朝時期官秩晉升衛正二品。

  在步兵校尉、步兵校丞、步兵司馬任職人選中,“歷有胡人”,在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步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古鮮卑族步祿孤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著名姓氏學家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記載:“《官氏志》:‘步六孤氏,後改為陸氏。’《廣韻·暮》,《姓纂·屋》,《氏族·略五》,《辨證·三十》,均與志同。《辨證》又有步鹿孤氏,雲改步氏,系涉步六根而誤。《氏族略·五》又云‘步鹿孤改鹿’,亦誤。鹿、六同音字,步鹿孤卽步六孤也。步六孤改《南齊書·魏虜傳》載魏太和二十年偽北將軍、恆州刺史、鉅鹿公、伏鹿孤賀陸之證鹿渾與偽馮翌公、目鄰等謀叛,事洩伏誅。據前條所考,目鄰卽穆泰,其同謀者有陸叡。按《魏書·陸俟傳·附孫叡傳》雲:‘太和十六年封叡、鉅鹿郡開國公。後除恆州刺史,進號徵北大將軍。時穆泰為定州刺史,辭以疾病,請恆州自効。高祖許之。乃以叡為定州刺史。叡未發,遂與泰等同謀構逆,賜死獄中。’據此,是陸叡調任定州前,為徵北大將軍,恆州刺史、鉅鹿公,與《魏虜傳》伏鹿孤賀鹿渾官銜符合。其謀叛之史實亦同,知系一人。按伏音扶富切,與步音極近。鹿與六為同音字。《魏虜傳》伏鹿孤當卽步六孤之異譯,叡原氏也。賀鹿渾則其又按《南齊書·王融傳》,融上疏言虜情,中有‘端執政則目凌鉗耳’之語。稽其時代,正穆亮位居司空、參議律令之時。故目凌亦卽丘目陵之省。凌、陵、鄰,皆同音異譯字。又《南齊書·魏虜傳》有‘魏司空長洛王繆老生’。按《魏書·穆亮傳》,‘亮字幼輔。初字老生,封長樂王,尋遷司空。’繆、穆同聲,古通用。是繆老生卽穆亮也。按《廣韻·暮》:步,薄故切,讀b'uo,伏,扶富切,讀b'juo,音似,譯言無定字。阿伏幹亦譯阿步幹,步落稽亦譯伏洛稽,是其證。叡為代人。代郡陸氏,本姓步六孤,此其證也。如上所考,陸叡原姓名為伏鹿孤賀鹿渾,共六漢字,較當時漢人姓名通作二字者多三倍,且重‘鹿’音,知此,則讀《魏書·叡傳》叡妻父崔鑑‘恨其姓名殊為重複’之語,可恍然矣。後魏陸俟代郡陸氏,後魏除東平王陸俟一門外,尚有長安鎮將陸真,亦代郡人等。《辨證》直作步六孤真。北周有大司空陸騰,魏陸俟玄孫,隋有太子洗馬陸爽,亦俟玄孫。爽子卽切韻作者陸法言也。又有汾州刺史陸彥師,陸(俟玄孫)子幹之子。唐有秘書監陸堅,魏陸(俟長子)馛七世孫。司勳員外郎陸據,周陸騰六世孫:諸人皆步六孤族也。又西魏、都昌公陸通,大統中賜姓步六孤氏。按《北齊書·神武》紀,高歡字賀六渾。六、鹿同音,知賀鹿渾為北人常用之胡名,無誤字。又《南齊書·芮芮傳》有‘魏平元王駕鹿渾’。按魏書叡傳,叡封平原王,屢佂蠕蠕(卽芮芮)有功。其人當卽是叡。魏無‘平元’有‘平原’,知元為原之訛,駕、賀形近而訛。《魏書·陸俟傳》,代人也,卽陸叡之祖,其原姓步六孤,自不待論。傳雲‘曾祖幹,祖引,世領部落。父突,太祖時率部民隨從征伐,數有戰功。’可知步六孤本部落之名矣。《魏書·陸真傳》:‘代人也,少善騎射,膂力過人,數從征伐。’高宗時遷安西將軍,長安鎮將。《魏書·步六孤氏》下雲:‘後魏步六孤真為長安鎮將’。《周書·陸騰傳》:‘代人也,高祖俟,魏東平王。’是騰乃俟之玄孫也。《北史·騰傳·陸俟傳》,其世系如下:‘陸俟→(第三子)歸→珍→旭→騰’。按《周書·騰傳》稱祖彌,‘彌’亦作‘弭’北史‘珍’當系‘魏’之形訛。隋陸法言《隋書·陸爽傳》,‘祖順宗,父槩之。’核以《魏書·陸俟傳》,其世系當如下:‘陸俟→(幼子)麒麟→順宗→槩之→爽→法言’。《陸爽傳》雲:‘子法言敏學有家風,釋褐承奉郎。’《姓纂·屋河南陸氏表》雲:‘法言,隋承奉郎,撰切韻。’可知爽子法言,卽切韻之作者。《陸彥師傳》:‘祖希道,父子彰。’核以《魏書·陸俟傳》,其世系如下:‘陸俟→(第五子)麗→叡→希道→子彰→彥師’。唐陸堅《唐書·儒學陸堅傳》雲:‘河南洛陽人,玄宗時從封泰山,封建安男。以秘書監卒。’《姓纂·屋河南陸氏表》雲:‘馥,後魏太保,建安王,七代孫堅,秘書監。’據此,是唐陸堅乃後魏陸馥之七代孫。按《魏書·陸俟傳》:‘長子馥,高宗時襲父爵,改封建安王。顯祖禪位,以馥為太保。’官封與姓纂陸馥同。馥當系馛之形訛,卽陸俟長子也。《唐書·蕭穎士傳附陸據傳》:‘據,河南人,字德鄰,後周上庸公(陸)騰六世孫,天寶十三載終司勳員外郎’。《周書·陸通傳》……”

  據姚薇元的考證,步六孤氏(步祿孤氏、步鹿孤氏)為鮮卑民族古老的部落,其族以步六孤部落名稱為氏,由於漢語譯音的差異,漢朝北方人通讀“祿”為“lù”音,而漢王朝統治者劉氏一族源出楚國羋姓熊氏後裔,其讀“六”亦為“lù”音,因此有稱步六孤氏者,也有稱步祿孤氏者,亦有稱步鹿孤氏者,其實都是指同一的部落稱謂。因為,在同一個民族的部落間分上,絕不可能允許出現相同名稱的兩個部落並存。

  步六孤氏(步祿孤氏、步鹿孤氏)是北魏鮮卑族八大部落姓氏之一,是當時的勢力為排行第二的貴族姓氏。八大部落姓氏分別是:拓跋氏、步六孤氏(步祿孤氏、步鹿孤氏)、賀賴氏、獨孤氏、賀樓氏、忽忸於氏、丘穆陵氏、紇奚氏、尉遲氏,合稱“鮮卑顯貴八姓”。

  鮮卑族北魏第三位皇帝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燾在公元450年左右統一了中國北方五胡十六國的紛亂局面後,由其孫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拔宏)入主中原,北朝魏與南朝宋形成了南北對峙狀態,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初期,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拔宏)在北魏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之後,對政權體系進行了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其時,他強行用漢族服飾代替鮮卑服,朝中禁用鮮卑語,並按漢字諧音將鮮卑姓改為漢姓。

  其中,將皇室原姓拓跋改姓元氏;將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部落人數眾多,姓氏三分,便將步祿孤氏改為步氏、步六孤氏改為陸氏、步鹿孤氏改為鹿氏——以區別支主;將賀賴氏改姓賀氏;將獨孤氏改姓劉氏;將賀樓氏改姓樓氏;將忽忸於氏改姓於氏;將紇奚氏改姓嵇氏;將尉遲氏改姓尉氏——後來又有人悄悄改回複姓尉遲氏,在唐朝時期大顯其貴。合稱北魏貴族八大姓。

  由鮮卑拓拔部步祿孤氏部族所改的漢姓步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宋朝時期西夏王朝官吏步跋子,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步跋子,為古党項語,是宋朝時期西夏政權設定的官位,為步兵軍制中的一種特別官職,相當於今特種部隊的指揮官。

  步跋子專門統領山地突襲部隊,兵士皆由在山區中長大的年輕人充任,特點是“輕足善走,攀椽如燕”,特別善於山地作戰。在平原地區作戰時,該部隊擔任掩襲突擊之用。

  在步跋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步氏、跋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蒙古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布林哈齊特氏,亦稱步勒默齊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1rhacio-a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步氏。

  ⑵.布楞都爾本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durbe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步氏、布氏。

  源流八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東真國國主蒲鮮·萬奴的後裔子孫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步鮮氏,亦稱布希氏、蒲鮮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蒲鮮部,是女真完顏部的一個分支,以姓為氏,出自東真國國主蒲鮮·萬奴的後裔子孫。

  蒲鮮·萬奴:公元?~1233年待考,亦稱布希·萬奴、完顏·萬奴;東海女真人,他是著名的金國將領、東真國的締造者與君主。

  蒲鮮·萬奴的活動,最早見於史籍的是在金章宗完顏·璟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該年農曆6月,南宋王朝大將皇甫斌率步騎數萬由確山(今河南確山)、褒信(今河南包信店)分路攻蔡州(今河南汝南)。聞聽另一戰場的郭倬、李爽兵敗,則退軍至溱水(今河南汝水支流臻頭河)而不敢進。

  當時金國的平章政事布薩·揆(僕散·揆)派遣完顏·賽不及副統尚廄局使蒲鮮·萬奴、深州刺史完顏·達吉不等以騎兵七千往擊之。適逢溱水漲發,宋軍扼橋以拒。完顏·賽不等人商定夜襲,當晚,由完顏·達吉不率騎兵涉水出其右,蒲鮮·萬奴出其左,待兩軍全部過河後,完顏·賽不率副統阿魯帶以精兵直趨橋頭,宋軍不能遏,天明大潰。蒲鮮·萬奴又率軍斷真陽路,阻劫宋軍歸路。諸軍追擊至陳澤,斬首兩萬級,獲戰馬雜畜千餘。此戰金軍出奇制勝。蒲鮮·萬奴在這次戰鬥中,負責左翼軍指揮和阻擊任務,所任職務為副統,所領職銜是尚廄局使。尚廄局使乃掌管皇帝御馬的調勻牧養之官,從五品。蒲鮮·萬奴因退敵有功,不久即被金國朝廷從南線調到北線,參加了抵禦蒙軍伐金的鬥爭。

  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春,成吉思汗發兵南下。金國為防範契丹人與蒙古結盟,令“遼民一戶,以二女真戶夾居”,從而激起契丹族人的反抗。金崇慶元年(公元1212年),北邊千戶契丹人耶律·留哥聚眾十餘萬於隆安(今吉林農安)叛金,自稱都元帥,次年自立為遼王,後歸降蒙古。

  衛紹王遣平章政事獨吉·思忠應戰,獨吉·思忠不思備戰之事,結果被蒙軍大敗於烏沙堡。農曆8月,改命完顏·承裕主兵事。

  蒙古成吉思汗與南宋王朝聯手進攻金國撫州,取奉聖,直抵野狐嶺(今河北萬全)。這時,已經晉升為監軍的蒲鮮·萬奴與招討使完顏·九斤等率兵,號四十萬,跟隨金軍主帥完顏·承裕駐軍於野狐嶺下,以遏止蒙古軍南下。但是,完顏·承裕臨陣畏怯,不敢與蒙古軍迎戰,反而退兵宣平。當地土豪請以士兵作先鋒,完顏·承裕也不敢用,但只問此去宣德有無小路,連夜領兵南逃了。第二天,金軍至澮河堡,與尾追的蒙軍交戰,金兵大敗,死者漫山遍野。烏沙堡之戰,特別是澮河堡之戰,使金軍元氣大傷。衛紹王並沒有因此而深責完顏·承裕和蒲鮮·萬奴等將官,只是“除名而已”。由於急等著用人,第二年,就又重新啟用了他們。

  金至寧元年(公元1213年),完顏·承裕又被任命為元帥右監軍兼鹹平府路兵馬都總管,領兵攻打耶律·留哥,蒲鮮·萬奴作為他的部下,跟隨到東北,開始了鎮撫遼東的戎馬生涯。當年,蒲鮮·萬奴跟隨完顏·承裕來到遼東時,耶律·留哥正領導著契丹族人起義。

  耶律·留哥起義叛金,使金國朝廷十分震怒。完顏·承裕、蒲鮮·萬奴到來之前,衛紹王曾命完顏·弼為元帥左監軍控御遼東,但是完顏·弼不願守東京,請求募兵回軍京師,衛紹王震怒,貶完顏·弼為雲內防禦使。於是,征討耶律·留哥的任務就落到了完顏·承裕和蒲鮮·萬奴的肩上。

  蒲鮮·萬奴來到遼東以後,兩年內便與契丹民族起義領袖耶律·留哥打了兩大仗,遷升了三職。

  第一仗是在金至寧元年春,隨同完顏·承裕來戰耶律·留哥。據說二人奉命發兵六十萬,號稱一百萬,直奔耶律·留哥而來。耶律·留哥估計自己抵擋不過金軍,便馳報蒙古,成吉思汗遂命按陳等領騎兵一千來援。雙方在迪吉腦兒地方(今吉林昌圖附近)展開激戰,結果完顏·承裕、蒲鮮·萬奴二人所部被耶律·留哥的起義軍軍殺得大敗。戰後,衛紹王再次原諒了二人,完顏·承裕改任同判大睦親府事、遼東宣撫使,蒲鮮·萬奴則反而擢用鹹平路(今遼寧開原)招討使。第二年,蒲鮮·萬奴由招討使再次遷升鹹平等路宣撫使,不久又替代完顏·承裕為遼東宣撫使。

  第二仗是在今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由蒲鮮·萬奴親統大軍征討耶律·留哥。金軍見耶律·留哥勢力日益壯大,便遣溫迪罕·青狗赴廣寧,以重祿誘勸耶律·留哥歸降,耶律·留哥不從,結果溫迪罕·青狗見耶律·留哥勢力強大,反而留下來臣侍於耶律·留哥。金宣宗大怒,便派蒲鮮·萬奴領四十萬大軍前往征討。這時候,蒲鮮·萬奴已膺任遼東宣撫使,授秩一品,執掌鎮撫遼東方面的大印了。蒲鮮·萬奴發兵鹹平,趨兵北進,與耶律·留哥大戰于歸仁縣(今吉林昌圖四面城)北細河上,金軍又被打得大敗。

  從調兵遣將和投入的兵力可以看出,金國政府對於征討耶律·留哥是相當重視的。但是兩次大戰均以金軍的失利而告終。認真分析之,其除了金軍士氣低落、戰鬥力下降和戰術指揮失誤之外,關鍵的因素是金軍將、帥之間的互相猜忌、互不信任,以至於作戰時不能互相支援。

  蒲鮮·萬奴在任鹹平路宣撫使時,為了對付耶律·留哥,曾以軍興為名調東北路招討使完顏·鐵哥騎兵兩千、泰州軍三千及其戶口以充實鹹平力量,而完顏·鐵哥卻認為蒲鮮·萬奴此舉杯有異心,因此“拒不聽遣”。等到蒲鮮·萬奴代替完顏·承裕為遼東宣撫使時,即治完顏·鐵哥不發軍之罪,將其“下獄殺之”,這就大大削弱了金軍在遼東的力量。不僅如此,蒲鮮·萬奴殺完顏·鐵哥又引起了其他將帥的不滿,“北京留守奧屯馬,宣差蒲察五斤,上表金廷,說萬奴有異志。金主疑三人私意不協。”他們本可在耶律·留哥出戰時從背後擾襲其廣寧老家,給耶律·留哥以牽制。但是,南北兩方都因各懷心腹事而未能這樣做。所以,蒲鮮·萬奴的兵敗也是很自然的事。

  金貞佑二年(公元1215年),蒲鮮·萬奴逃往東京,之後叛金自立,佔領鹹平、東京、瀋州等地,進攻婆速府路(今遼寧丹東)、上京城(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等地,在農曆10月自稱天王,國號大真,改元天泰。

  金貞佑四年(公元1216年),受耶律·留哥和蒙古軍木華黎的夾擊,蒲鮮·萬奴兵敗,逃於渤海海島。蒙古軍元帥木華黎率軍攻陷錦州後,蒲鮮·萬奴投降蒙古。蒙古軍撤退後,他又叛蒙自立。

  金興定二年(公元1218年),蒲鮮·萬奴由海島返回曷懶路(今朝鮮咸鏡北道吉州),改國號為東真,建都南京(今吉林延吉城子山古城),又追隨蒙古、高麗軍圍剿耶律·喊舍為首的契丹民族的起義軍。此後,一直割據遼東東部地區,轄有南京、恤品和開元三路,控制了東至海(今日本海)、北抵江(今松花江)、西與耶律·留哥領地接壤的大片地區。

  金天興二年(大蒙古國木亦堅汗窩闊臺五年,公元1233年),木亦堅汗不希望臥榻邊有其它政權的存在,遂命皇子孛兒只斤·貴由和孛兒只斤·按赤帶率蒙古左翼大軍征討東真國,蒲鮮·萬奴在倉皇抵抗中兵敗被殺,東真國就此滅亡,其立國共有十九年。

  第二年(宋理宗趙昀端平元年,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三年,大蒙古國木亦堅汗窩闊臺六年,公元1233年),金國在南宋與蒙古的聯手攻擊下滅亡。

  後來的滿族步鮮氏,亦稱蒲鮮氏、布希氏,即為蒲鮮·萬奴的後裔子孫所部之姓氏,滿語為Busi Hala,漢義“去毛的狍皮、鹿皮”,成為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在明朝時期即多冠漢姓為步氏、蒲氏、布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步氏源自春秋時期的晉國公族,是以地為姓的姓氏。根據《元和姓纂》與《潛夫論》等古籍記載,《左傳》上曾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卻步陽的先人食採於步這個地方,後來他們就以自己的祖宗的采邑為名為姓,世稱步氏。

  步氏發祥于山東,後來很快向南發展,自山東移向江蘇長江以南,自三國時期開始在東吳所在地的江南地區,為整個家族奠定了穩固的基礎。春秋時期的齊國也有步氏人家。距今大約2500年前,孔子的門徒中有一位叫步叔乘,就是當時的齊國人,也就是今天的山東人。另一支步氏,根據《元和姓纂》上的記載說,曾有一位步毅,由出自卻氏。此外,《魏書·官氏志》上說,曾有步鹿氏改複姓為單姓步氏。望族居於平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分佈

  步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三百四十八位。現今人口約十三萬,排在第三百八十九位。在臺灣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今江蘇省的南京市六合縣、丹陽市、蘇州市、丹徒市、揚州市、徐州市,浙江省的湖州市武康縣、嘉興市海鹽縣、嵊州縣、紹興市,河南省的許昌市鄢陵縣、洛陽市、新鄉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承德市、邯鄲市大名縣、滄州市、保定市、棗強縣、章丘市、菏澤市梁山縣、成武縣、曹縣、張家口市隆化縣,山東省的泰安市肥城縣、萊陽市、濟寧市鄒縣、濰坊市壽光縣、淄博市淄川區、聊城市茌平縣、曲阜市、煙臺市萊州區、招遠市、無棣縣,遼寧省的瀋陽市,朝陽市建平縣、阜新市、盤錦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宜城市,北京市的延慶縣、大興區,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銀川市、中衛市永康縣、海原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阿克蘇市、昌吉市,吉林省的吉林市,四川省的廣元市市區及元壩區(現改名昭化區)等地,均有步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定“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堂號

  平陽堂:以望立堂。

  臨湘堂:三國的時候,東吳步涉性格寬宏大量。開始得時候隱居於江東,種瓜自給自足,晝夜讀書,勤於鑽研,博研藝道,無不精通。孫權知道後拜他為討虜將軍,後又召為主記,遷將軍左護軍,封為臨湘侯。孫權稱帝后,拜為驃騎大將軍。他前後推薦的人才,提拔埋沒的人才,解救受患難的人才很多。當了丞相以後,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東西和平常的書生一樣。西陵20年,大家都折服於他的威興。內外都很尊重他。

  寬宏堂:同上。

  字輩

  山東濰坊、成武步氏字輩:“連春洪(恩永錫)玉(兆延慶)立憲同”。

  山東章丘步氏字輩:“成自明雲萬清連”。

  山東茌平步氏字輩:“文大……齡兆玉佔廣同士(世)萬更新”。

  山東泗水步氏字輩:“文廷祥得(德)”。

  山東鄒縣步氏字輩:“傳宗嘉繼廣祥佔德士長允懷丕承美惟耀顯輝光”。

  河南延津步氏字輩:“嵩春國,愛(紅、鴻)文銘思孝,俊義進士魁……”

  河北棗強步氏字輩:“紀(際)加(嘉)其以恆豐懷召(紹)燕(彥)國宏律向”。

  步氏一支字輩:“連春西(錫洪)延(昌玉)肇(照兆昭顯憲)德

  山東章丘辛寨步氏字輩:“司士文章,雲召玉坤相,忠厚傳善寶,恩德吉慶昌。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步邑;

  望出平陽。

  ——佚名撰步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步姓的源流和郡望。

  遠謀卻召;

  體國盡忠。

  ——佚名撰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晉發乾人步熊,字叔熊,通卜筮術數,收了許多門徒。趙王司馬倫聞其大名,要徵召他,他對生徒說:“司馬倫活不了幾天了,我不能去。”司馬倫聽說後大怒,派兵把他團團圍住,他設計得以逃脫。後來,應成都王司馬穎徵聘為幕僚。下聯典指三國時吳淮陰人步闡,丞相步騭(Zhì 音至)的兒子,繼父業任西陵督,後降晉,官都督西陵諸軍事,被吳將陸抗斬殺。

  西陵遺愛;

  東國名賢。

  ——佚名撰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吳·步騭,性寬弘得眾,喜怒不形於聲色。任西陵督二十年,內外肅然。下聯典指春秋齊·步乘,孔子弟子。以賢名配祀孔廟。

  薦賢推難;

  體國盡忠。

  ——佚名撰步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三國吳·步騭,避亂世到江東,種瓜自給,勤於讀書,常識淵博。孫權召為右將軍左護軍。官驃騎將軍,領冀州牧,後拜丞相,前後薦達屈滯,救解患難,多所濟益。

  力扶聖道;

  行素書生。

  ——佚名撰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齊·步叔乘為孔子弟子,力扶聖道,配祀孔廟。下聯典指三國吳·步騭,官至丞相,服用居處一如書生時。

  六言通用聯

  孔門力扶聖道;

  吳相仍若書生。

  ——佚名撰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齊·步叔乘事典。下聯典指三國吳·步騭事典。

  七言通用聯

  步步登高紫氣近;

  揚揚得意春風來。

  ——佚名撰步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疊字鑲嵌步姓始祖“步揚”二字的嵌字聯。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平心靜氣,怡然自得;

  陽春白雪,高雅難袁。

  ——佚名撰步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步姓望族居住地“平陽”二字的嵌字聯。

  卜筮精通,惟喜叔熊術妙;

  居處簡樸,爭誇相國風清。

  ——佚名撰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方士步熊,字叔熊,發乾人。好卜筮術數,門徒甚盛。下聯典指三國時吳國右將軍左護軍步騭,淮陽人。生活簡樸。學識淵博。孫權稱帝后,升驃騎將軍,領冀州牧,後拜丞相。

  【祠堂古蹟】

  鎮江丹徒步氏宗祠

  步氏宗祠坐落在丹徒區三山前北村。重建宗祠正房5間,廂房3間,建築面積約350平方米。步氏宗祠,寬敞明亮,路場闊綽,神質超然。

  “步氏宗祠”四個燙金大字懸掛在門簷中央,兩側懸掛著“崇賢大德芳聲久遠,仰祖洪恩福澤綿長”對聯。中堂鑲刻“彰善堂”,左側上方“敬宗睦祖”,右側上方“奉先思孝”,下方均供奉著先祖列宗。西側房懸掛步氏訓誡“訓一修為人道、訓二待家之道、訓三處世之道、訓四忠國之道” 四塊牌匾。宗祠的建立,有效地儲存著我國古代家訓,將優秀儒家思想得以傳承,也代表著一個家族的祖先,蘊藏著一種質樸的精神動力。宗祠就是一個民俗博物館,是一部家族變遷史,是給鄉親以及所有後代子孫瞭解宗祠文化,瞭解當地文化發展史的一個重要載體。宗祠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透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脈的延續為紐帶,把整個家族成員聯絡起來,並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習近平總書記對家庭、家教和家風建設有許多論述,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核心”,“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優良的家風源於同宗家族的傳承,宗祠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鄉風民俗、文明禮儀建設將起到積極作用。

  據介紹,華夏姓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家族的家譜、祠堂、祭祀等活動,是姓氏文化的核心,是連線宗親情感的紐帶。而真實、全面、形象地記錄和展示各個家族文化的優秀典籍,在我國為數不多。步氏家族的家譜完整地傳承下來,難能可貴。步氏祠堂將星火相傳步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珍貴价值及步氏家族的繁榮昌盛。

【家訓格言】

  安徽省《步氏家訓》

  步氏祖先,以耕讀為本,詩禮傳家,自勤鋤勞,耕種瓜菜為食、勤學苦練、博學藝淵、德厚備致、胸懷寬闊、為人忠厚、務實誠信、愛民如子、文武倍出、深受皇恩惠賜。

  根據先祖遺訓格言,我輩遵之尚不完備,實屬不孝不忠。仰先祖神靈佑之,步氏後裔子孫遵照善之。

  一、立國之本、心誠愛國、敬業奉獻。

  二、上對國忠、下聯民情、社會和諧、友善親鄰

  三、孝順父母、贍養老人、關心備至、笑臉常開。

  四、訓教子女、呵護周全、培育成才、自律典範

  五、光明磊落、崇廉尚潔、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六、貧不懼、肯吃苦、勤拼搏、自得乾坤。

  七、窮有志、富別誆、與人為善、神佑康壽

  八、耕讀為本、詩禮傳承、賓客蒞臨、禮義相迎。

  九、與人共事、思之慎行、肝膽相照、榮辱與共、誠信篤實、互不隱私、乎而遠爾。

  十、日省思不可忘、揚長避短、性本善助人其樂、

  十一、公共場交接友、思謹言慎論人非,戲語慎忌、遇水架橋廣為人。

  十二、勤為獲、逸為疏、勤奮拼搏、艱苦創業、乾坤滿盈、未至不易、艱苦樸素、精打細處、細水長流。

  十三、立族、興族、親族、團結宗族、貧富並肩、相互幫助、以強扶弱、共同提高經濟水平、不得冷眼、心存嫉妒、應將族人視為己任。

  十四、步氏後裔應繼承先祖遺訓格言發揚光大,壯族名威。

  十五、步氏宗族後裔子孫,只能清澈無瑕,不得為族帶來汙垢,心懷邪念、淫、騙、偷、竊、扒、拿敗壞門風,初者改,續者懲,直至驅逐族門,永不相認。

  以上自立族規,是依據步氏先祖遺訓格言結合當今共和社會深化改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黨賦予人民致富的好政策,讓人民儘快地富裕起來,全國人民積極響應投奔經濟建設事業。耕種其田、進廠打工、只顧掙錢、忽視禮教、對親朋好友來往甚少,逐漸淡薄疏遠,必須提醒人們,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社會文明建設必須緊跟國家文明、社會人人要懂得文明,文明是社會發展的精神支柱,立身做起,爭當文明的典範!復甦歷史文化的發展,勢在必行。因而,根據忠、孝、禮、廉、信、智、仁、義和擬順族規15條,通俗易懂,期盼步氏宗族世世代代遵照執行,並仰祈先祖神靈佑之。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