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姓圖騰(都氏圖騰)
都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始祖公孫子都,春秋時期鄭國公族,原名公孫閼本姓姬,周室鄭桓公子孫,字子都,是鄭國的宗族子弟(鄭國貴族)。鄭桓公,名姬友,周厲王之子,周宣王之弟,鄭國開國君王。都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四十九位,現今人口約十六萬,排在第三百五十一位。
【釋義】都的本義是“大”。引申有首都、都市等義。古代稱有先君宗廟的城邑為“都”,沒有宗廟的則稱“邑”。
【得姓始祖】
公子闋(姬闋、子都)、子田(宋休公)、公子田(熊田、公都田)、必裡海拔都兒(孛裡海、不裡海、不理合、李匣兒、孛匣兒)、古都白丁、哈迷都丁、忽都、安都剌、薩都刺、阿都刺、拜都、阿都赤、巴都噶·安都魯、擺都爾的、撒都丁。
子都:《姓氏考略》“鄭公孫閼,字子都,後以為氏。”春秋時代的鄭國,最初建於陝西華縣(古稱鄭),後遷至新鄭(相對於陝西鄭而言),是周厲王之子周宣王之弟姬友所建立。姬友的後代子孫,距今大約2800年前開始世代相襲繁衍,其中有一位公孫閼,由於其字為子都,所以他的子孫後來就“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都,發展成為一個古老的家族。都氏後人尊子都為都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都宗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都宗人,史西周初期就設定的重要官位,隸屬於春官府司,專職負責掌管諸侯、卿、大夫們的祭祀之事。
在典籍《周禮·春官》中記載:“都宗人,掌都宗祭祀之禮。”這裡的“都”,指王族子弟、公卿所封之食邑。
在都宗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都宗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都氏、宗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官吏都徒,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都徒,亦稱信都、小司徒,最早出自西周時期地官府司的下屬官吏都士,主要負責督察指定負責的各洲、郡。後在春秋時期,隨著楚、秦、晉、魏等諸侯大國兼併周圍其它小國活動的加劇,在原來國的地方設為“縣”的建制。
由於起初的縣多為各諸侯大國的邊疆之地,為了便於管理,最初設定了“縣令、縣尹”之類的官位,分封給貴族世家。楚國首先將其職能細化。楚國為了便於管理各縣,將每四個相鄰的縣稱為一“都”,設定一名都徒官員予以督管,主要是督察各縣尹的政績,後為周王室所採用,以至後在各諸侯國普及。在典籍《周禮·地官·小司徒》中記載:“四縣為都。”
在春秋後期,各諸侯大國把縣制推廣到內地,而將邊疆之地改設為“郡”,郡的面積比縣大,但是地廣人稀,行政地位比縣低,但其軍事力量和重要性則超過縣。到了戰國時期,各國疆域逐漸成型,即便是邊境地區,也隨著商業經濟活動的頻繁而逐漸繁榮起來,才開始在郡下設縣,逐漸產生郡、縣兩級制,都徒的作用日顯。
後世秦末楚漢之際的韓襄王韓倉之孫韓信(韓王信,公元前?~前196年)、以及“興漢三傑”之一的張良(公元前?~前186年),都曾擔任過都徒之官。
在都徒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都徒氏、信都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都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的鄭國,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苑》、《姓氏考略》中記載,通鑑胡三省註釋:“鄭公孫閼,字子都,後以為氏。”
春秋初年,在鄭莊公姬寤生執政時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鄭國有一個公族大夫公孫閼,字子都。史書上有稱其為公子閼者,為同一個人。
據說,公孫閼雖然是當時聞名全國的美男子,但性格勇猛,力量很大,甚得鄭莊公姬寤生的寵幸,因此後來變得日益驕橫起來。
鄭莊公有一個更得力的大夫叫穎考叔,公孫閼非常嫉妒他,一直想除去而後快,於是就在周桓王姬林八年(鄭莊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2年)農曆7月鄭國與許國交戰時,當穎考叔高舉著鄭莊公的標誌大旗、冒著敵軍守城兵卒的箭雨衝上敵城之際,公孫閼在背後暗中一箭將穎考叔射死。
儘管鄭國在這次戰爭中滅了許國,但鄭莊公莫名其妙地失去了得力助手,萬分震怒,但又不知道是誰幹的,於是下令讓大巫師詛咒兇手。古人信巫,公孫閼心中有鬼,也悔愧無比,結果因經神高度緊張而惶惶不可終日,最後竟然被嚇死了。
在公孫閼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都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都氏正宗。都氏族人大多尊封公孫閼為得姓始祖。據說,子都後裔子孫中的男子,都非常英俊,當本色類影視演員不用挑選。
源流四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公族大夫公子都,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中引《世本》記載:“齊頃公子子乾之後,以王父字為氏。”在《通志·氏族略》中也引《世本》記載:“公子都,字子乾。”
公子都,字子乾,是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頃公姜無野(公元前598~前583年在位)的一個兒子。
在公子都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都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公族大夫公子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的時候,楚國有公子田,受封于都邑(今江蘇常州武進區,一說安徽六安)。
都邑在春秋時期原為吳國之地,在吳王夢壽四子姬季札的食邑境內,即古湯陰庵上。後姬季札因不滿公子光(吳王闔閭)刺殺吳王僚(姬諸樊)篡位,立誓“終身不入吳”,遂在自己的封地掘河築城,建起了一個“獨立王國”,取淹留至死之意稱其城為“淹城”,自稱“淹國”,以淹城為都城。
在兩週時期,諸侯子弟的封邑、卿大夫食採之邑,凡設有先君之廟者,說明該邑具有世襲傳承性質,並築由永久性建築群即城池,因此皆可稱“都”。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在著名的“姑蘇之戰”中,越王勾踐滅了吳國,淹國之地歸屬越國,越王改其名為“延陵”,這在史籍《越絕書·吳地傳》中有記載。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楚國滅了越國,淹國之地又歸屬楚國,楚國將其地敕封給公子田,成為公子田的食邑,稱其為自己的都邑,世人稱其為“公都田”。
在公子田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公都氏、都田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都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都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都士,是西周時期設定的官位,隸屬於秋官府司管轄,職責與都徒(信都、小司徒)相仿。都士的副手稱都則。
在貴族卿、士大夫的封地,采地大者稱都,小者稱邑。都士的職責就是主管大、小都之間的獄訟,調查糾紛內容,並負責向王族子弟和公卿、大夫采地獄訟的主管官方士上訴。
在都士、都則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都士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都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官吏都匠,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都匠,是春秋時期齊國始設的一種官位,後周王室亦仿設,兵安置到各諸侯國。
都匠之始,是著名的齊國賢相管仲設定的,專職負責治理水利。這在典籍《管子·度地》中有記載:“請為治水官,令習水者為吏大夫……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為都匠水工。”
在都匠府司官衙內,統屬有都水長、都水令、都水史、都水丞、都水監、都水中士、都水下士、都水徒役等大大小小一批官吏。
都匠之職在以後的歷朝歷代一直沿襲,歷經春秋、戰國、先秦、秦朝、漢朝、三國,居然一直沿用至晉朝時期,在晉泰始三年(公元467年),都匠中郎將的屬下領眾多達五千餘人,是相當龐大的官工群體,可見古代人們對水工管理的重視程度。
在都匠、都水長、都水令、都水史、都水丞、都水監、都水中士、都水下士、都水徒役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文簡改為單姓都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子姓,出自戰國時期宋國君主子田,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子田,是宋悼公子購由的兒子,史稱宋休公,公元前395~前370年在位二十六年。
宋休公執政時期,宋國的國勢已經是日薄西山了,當時他將宋國都城遷至彭城(今江蘇徐州),龜縮在黃淮之間。在史籍《史記·韓世家》中記載:韓文侯二年(公元前385年),急欲擴張的韓文侯曾親自率軍進攻鄭國,佔領了鄭國的陽城(今河南登封),接著又向東南進攻宋國,一直打到彭城,俘虜了宋休公。宋休公連忙表示歸附韓國,因此被韓文侯釋回,後來倒也相安無事。
在宋休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所建之都為姓氏者,稱彭都氏,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都氏、彭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匈奴官吏都,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都,是秦、漢之擊匈奴民族的王帳官位,是匈奴二十四長屬下的領兵官的官稱。
在史籍《史記·匈奴列傳》中對該官職有介紹:“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禪小王、相封、都。”
都,實際上是軍事建制,以一百人為一都,大致相當於今天連級建制。騎兵是匈奴所長,設定軍使、副兵馬使。而在步兵中則設都統、副都統。實際上就是秦朝時期的軍隊建制,這種建制一直沿用到元朝時期。
在都、副都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漢化稱都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都講,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都講,是西漢時期漢文帝設定的官位,專職負責主持學舍,而學舌位朝廷所辦,因此為官學之職,猶如今天的校長。
在都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文簡改稱都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一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都侯,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都侯,亦稱夜士,為大司馬的屬下,分左都侯、右都侯(左夜士、右夜士),專職掌管一批劍士,負責禁中的夜間警衛、巡邏。
該官職一直沿用至漢朝時期,都侯歸屬於衛尉大將軍,在東漢中期被漢桓帝劉志廢黜。
在都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文簡改稱都氏、夜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二
源於官位,出自三國時期官吏都兵,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都兵,是三國時期曹魏政權設定的官位,為五兵尚書之一,專職掌管都城內的所有兵馬,著名的司馬懿長子、西晉王朝的奠基者司馬師(晉武帝追封其為晉景帝),就曾擔任過都兵之職。
到了隋朝時期,都兵的職能降到甚是可憐的地位,只負責吹鼓、太樂、雜戶等行政事務,至唐朝初期被廢黜。
在都兵的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文簡改稱都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三
源於官位,出自唐朝時期官吏都頭,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都頭,是唐朝時期唐高祖李淵設定的官位,就是神策軍總帥的官稱。
唐朝時期,設定神策軍五十四部,每部五千四百人,統領為都,因此又稱五十四都,統帥五十四都的最高統帥就稱作“都頭”,副統帥稱作“副都頭”,掌管總兵力達三十萬,其中騎兵有十六部,八萬六千餘。
唐朝時期的都頭、副都頭,與宋朝時期的州、縣捕快首領的都頭、副都頭是不一樣的,要注意區分。
在都頭、副都頭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都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四
源於官位,出自宋朝時期官吏都誓主,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都誓主,是北宋王朝對北江蠻的下溪州刺史的別稱。
宋朝時期,史書所記載的“北江蠻”為今湖南省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其部族以彭氏為大,世襲溪州(今湖南沅陵西北部)。當時的溪州地區分上、中、下三州,其中的下溪州彭氏為其首領,稱“都誓主”,統掌有二十州(村鎮)之地。除了下溪州以外,其餘十九州的首領皆稱“誓主”。
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都誓主率上、中、下三州歸附宋王朝,宋太祖很高興,當時即封賜彭氏家族為世襲下溪州刺史。
在彭氏都誓主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取其官稱為姓氏者,稱都誓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都氏、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五
源於官位,出自宋朝時期官吏都鬼主,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都鬼主,是宋朝時期對黎州(今雲南玉溪江川一帶)各少數民族酋長的稱謂,由於這些民族俗尚鬼,且祭鬼為族中頂天的大事,因此稱主祭者為“鬼主”,其大酋長因稱為“都鬼主”。
在都鬼主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取其官稱漢化為姓氏者,稱都鬼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都氏、鬼氏,世代相傳至今。
按:
本支都鬼氏所分衍的鬼氏,古音讀作wěi(ㄨㄟˇ),今音讀作kuí(ㄎㄨㄟˊ),但絕不可讀作guǐ(ㄍㄨㄟˇ)。
源流十六
源於官位,出自遼國時期官吏都林牙,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都林牙,是契丹族遼國政權所設定的官位。契丹開國君主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建立北面官大林牙院和南面官翰林院時設定的官位,分別為北面都林牙、翰林都林牙,只要負責掌管文翰,即文書。
在都林牙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即稱都林牙氏,後漢化省改為單姓都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七
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朝時期寧海州都達魯花赤必裡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蒙古語“達魯花赤”的漢譯解釋為“官印”,“都達魯花赤”即為“都印官”或“掌印官”,是南宋寧宗趙擴嘉定十七年(蒙古成吉思汗鐵木真十八年,公元1224年),由成吉思汗設定的官職。在元朝時期,漢族人皆不能擔任正職官位,元朝政府在各部、院、路、府、州、縣中,均設有都達魯花赤之官位,皆由蒙古族人或色目人擔任,以掌實權。
在歷史文獻《焦志疏考·牟平文史資料第八輯》中記載,“元初有必裡海,中統元年海死,子抄兒襲。抄兒死,子不老赤襲。子孫遂家焉。元末隱居寧海之東鄙,至今存姓曰都氏。”
“寧海之東鄙”,就是今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姜格莊鎮北頭村,該支蒙古裔都氏的始祖名叫必裡海,就是元朝初期五部探馬赤軍帥不裡海拔都兒,亦稱不裡合拔都兒、孛裡海、孛裡匣兒、不裡海、不理合,在南宋理宗趙昀端平三年(蒙古木亦堅汗孛兒只斤·窩闊臺八年,公元1236年)始任寧海州都達魯花赤。
按史書記載大致整理,南宋寧宗趙擴嘉定十年(成吉思汗十二年,金宣宗完顏珣興定元年,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命大將札剌亦兒·木華黎討伐金國,分探馬赤軍為五部,每部各置統帥一人。不裡海拔都兒即其中一員。
不裡海拔都兒率部隨札剌亦兒·木華黎進入中原,在山東、河北一帶與紅襖起義軍、南宋、金國的幾股勢力進行激烈角逐。南宋嘉定十三年(成吉思汗十五年,金興定四年,公元1220年),在札剌亦兒·木華黎由河東再次轉戰河北,圍攻東平(今山東東平)之際,不裡海拔都兒正活動在山東、淮北一帶。是年農曆12月,紅襖軍首領石圭與之發生聯絡,自蘇北連水隻身渡淮,隨不裡海拔都兒而歸降札剌亦兒·木華黎,授濟、兗、單三州兵馬都總管、山東路行元帥。
南宋嘉定十四年(成吉思汗十六年,金興定五年,公元1221年),札剌亦兒·木華黎平定山東後,又率蒙軍主力西下,攻略山西、轉戰河東。
南宋嘉定十五年(成吉思汗十七年,金興定六年,公元1222年),已歸南宋的紅襖軍首領彭義斌又趁機進攻被蒙古佔領的京東諸州縣。到了南宋嘉定十七年(成吉思汗十九年,金哀宗完顏守緒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彭義斌佔領河北大名府,冠氏縣令(今山東冠縣)趙天錫在形勢十分危機的情況下率僚屬投奔不裡海拔都兒。當時不裡海拔都兒仍活動在河北一帶。
南宋理宗趙昀寶慶元年(成吉思汗二十年,金正大二年,公元1225年)春季,真定副帥武仙殺元帥史天倪叛蒙歸金,與彭義斌遙相呼應。當時札剌亦兒·木華黎已逝世,五部探馬赤軍的按察兒部鎮守平陽,笑乃觫也隨嗣國王孛爾只斤·孛魯轉戰河東、河北一帶,局勢十分緊張。史天倪餘黨譴使向孛魯求救,孛魯命笑乃觫率精兵三千援河北,逐武仙,復真定。農曆4月,彭義斌圍攻東平,守將嚴實譴使求救於不裡海拔都兒,不裡海拔都兒未能及時增援,嚴實勢蹙,遂假降於彭義斌。農曆7月,彭義斌挾嚴實北上,與不裡海拔都兒對壘,嚴實於陣前倒戈,助不裡海拔都兒擊潰彭義斌。不裡海拔都兒與石圭之子石天祿、嚴實出南線,與笑乃觫、史天澤南北夾擊,擒斬彭義斌於贊皇境內(今河北贊皇)。
南宋寶慶二年(成吉思汗二十一年,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嗣國王孛爾只斤·孛魯率兵入山東,至南宋寶慶三年(成吉思汗二十二年,金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農曆4月,蒙古軍滅西夏王朝,接著平定了河北、山東之地。
在南宋端平元年(蒙古木亦堅汗孛兒只斤·窩闊臺六年,金天興三年,公元1234年)滅金國後,探馬赤軍分鎮中原,不裡海拔都兒以軍功授寧海州等處都達魯花赤,鎮守益都路轄下的山東半島。所賜食邑五戶絲戶在德州等處,宋景定元年(蒙古薛禪汗孛兒只斤·忽必烈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不裡海拔都兒逝世於寧海任上,其子抄兒世襲其職。
關於不裡海拔都兒所隸屬的部族出身,在史籍《元史》、《明史》中皆未提及。目前依據在其《都氏族譜》中自稱為“系皇元宗室”,當是指說其出身於元朝皇室始祖成吉思汗四子孛爾只斤·拖雷之裔。不過,僅憑其家譜自載,尚不能完全定論就是源出蒙古“黃金家族”。例如,五部將中的闊闊不花出身於蒙古塔塔兒部,拓拔按察兒和笑乃觫(肖乃臺)則出身於蒙古克烈部,皆可稱“皇元宗室”,因此,不裡海拔都兒的世宗出身,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元朝時期的不裡海拔都兒家族,在山東登州府寧海州(今山東牟平、乳山、文登、榮成一帶)世代傳襲都達魯花赤,職掌當地的軍事和農業。
明滅元之際,不裡海拔都兒家族脫官隱居於今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姜格莊鎮北頭村,以故官名“都達魯花赤”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稱都氏。一說是該族歸附了明王朝,由明太祖朱元璋按其故官名“都達魯花赤”之首音諧音漢字賜給其家族漢姓都氏。此後世代相傳為都氏,六百二十餘年來枝繁葉茂,人丁興旺,幾乎在大江南北、國內海外均有分佈,現在已延傳到第十八世孫。
源流十八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都爾哈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urha Hala,清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都氏。
源流十九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的原始姓名,大多取伊斯蘭教經名為姓氏,自唐朝時期開始大量進入中原後,逐漸按漢俗取單字漢姓,或由帝王賜改姓氏,或以先祖名字中的某個音節的諧音或近音漢字為姓氏,或曾得到過的尊號或源來地名由繁化簡取漢字為姓氏,或因戰亂、民族衝突等為避仇躲難而隱姓埋名,或者借用周邊漢族鄰居、朋友的姓氏等等,逐漸形成回族今天的姓氏。
回族的都氏,主要取自先祖名字中的某音節之諧音漢字,主要有唐朝時期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大將軍古都白丁,元朝時期的大臣哈迷都丁、蒲城駐軍統領忽都、中書平章政事安都剌、詩詞作家薩都刺,明朝時期著名的回回天文學家阿都刺、大將軍拜都、大將阿都赤、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島)蘇祿東王巴都噶·叭喀刺第三子安都魯、長安掌教擺都爾的、通司執事撒都丁等等,其後裔子孫中皆有取先祖名字中的某個音節的諧音漢字為姓氏,形成今天回族都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十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拜都氏,滿語為Baidu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等地,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都氏、白氏、伊氏等。
⑵.滿族都佳氏,滿語為Du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等地,後有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都氏。
⑶.滿族都嚕氏,亦稱杜魯穆氏,滿語為Duru Hala,漢義“模樣”,世居長白山區、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都氏、魯氏、杜氏等。
⑷.滿族都爾勒氏,亦稱杜葉勒氏,滿語為Durre Hala,世居黑龍江庫魯穆圖村(今俄羅斯庫爾河上游庫嚕窩集),所冠漢姓中有都氏。
⑸.滿族都克達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獨鼎部,以姓為氏,滿語為Dukda Hala,世居留福村(今河南沈丘),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即為都氏。
⑹.滿族都拉喇氏,亦稱杜拉拉氏、都拉爾氏,滿語為Dulara Hala,世居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杜拉爾(今內蒙古阿爾山杜拉爾林場)等地,後有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都氏、杜氏等。
⑺.滿族都雅爾氏,滿語為Duyar Hala,世居渾湖理努克特勒(今遼寧渾河流域),所冠漢姓即為都氏。
⑻.滿族都克塔理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獨虎術魯氏族,以姓為氏,滿語為Dkdari Hala,世居渾湖努克特勒(今遼寧渾河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多為都氏、李氏等。
⑼.滿族都瓦爾佳氏,滿語為Duwargiya Hala,世居章集堡(今遼寧新賓章京河畔),所冠漢姓即為都氏。
⑽.滿族圖克坦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徒單氏、禿丹,以及金國時期稱女真徒單部,以部為氏,滿語為Tuktan Hala,漢義“初始”,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蘇完(今吉林雙陽河流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都氏、圖氏、杜氏、單氏等。
⑾.滿族溫都氏,亦稱文都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都部,以部為氏,滿語為Wendu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烏蘇里江流域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都氏、孔氏、溫氏、文氏、聞氏等。
源流二十一
源於鄂倫春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鄂倫春族都勒氏,世居額爾赫村(今內蒙古莫旗額爾河流域),後有鄂溫克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ure Hala,漢義“原來”。
清朝中葉以後,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滿族都勒氏後多冠漢姓為都氏、杜氏等。
源流二十二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彝族、壯族、土族、裕固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都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都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春秋初年,鄭國有個公族大夫叫公孫閼,字子都。子都長相英俊。勇力過人,深得鄭莊公寵幸,因此變得日益驕橫。莊公有個得力助手叫穎考叔,子都一直很嫉妒他,就找了機會用暗箭將穎考叔射死。莊公失去了得力助手,十分震怒,便下令巫師詛咒兇手。子都心中有鬼,結果竟然因神經高度緊張而死。子都的後代有以他的名為姓氏的,這就是都氏。鄭國大約經過500年左右時間,到了公元前375年,被韓國所滅。以後,經過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歷史上的大動亂,都氏家族又以山東省為中心,分別向南北各地播遷,到了宋、明之際,我國的大江南北都已經有了都氏子孫的蹤跡。在過去的一二千年間,都氏一直是出了名的書香世家,出過許多學業有成就的人士。望族居黎陽郡(今河南浚縣東北)。關於“都”姓的來歷,蒙古的一支,沒有姓氏,只有官職名,祖先是一個叫必裡海的人,官職是都達魯花赤,分管當地寧海州的長官。據《辭海》中對“達魯花赤”解釋為:蒙語,譯言掌印官。成吉思汗十八年初置。元代漢人不能任正官,朝廷各部、院、及各路、府、州、縣均設達魯花赤,由蒙古或色目人擔任,以掌實權。據《焦志疏考》牟平文史資料第八輯中也提及,“元初有必裡海,中統元年海死,子抄兒襲。抄兒死,子不老赤襲。子孫遂家焉,至今存姓曰都。”此後延續下來,現在已到第十四、五代子孫。都姓蒙古族是起源於山東省牟平縣姜格莊鎮北頭村的一支姓氏,系元朝蒙古族後裔。在族譜中記載,都姓始祖諱必裡海公,元初為牟平達魯花赤,負責管理當地軍事和農業。後明太祖賜給家族都姓。
分佈
都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四十九位,現今人口約十六萬,排在第三百五十一位。
今河南省的焦作市、商丘市、安陽市、南陽市新野縣、洛陽市、沁陽市、伊川縣,山東省的煙臺市、青島市、濱州市濱城區、牟平縣、曹縣、臨清市、濰坊市安丘市、蒙陰縣、德州市慶雲縣、夏津縣,陝西省的寶雞市、咸陽市、商洛市、禮泉縣、山陽縣,河北省的臨漳縣、定洲市、東光縣、高唐縣、晉縣、衡水市阜城縣、邯鄲市、阜城縣、邢臺市、承德市、承德縣,遼寧省的本溪市、撫順市、大連市莊河市、瀋陽市、丹東市、寬甸縣、北票市,陝西省的延川縣,吉林省的長春市,江蘇省的常州市、南京市、宜興市、蘇州市,浙江省的海寧市、嘉興市、湖州市長興縣,安徽省桐城市、蒙城縣、利辛縣、廬江縣,香港特別行政區,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海倫市、伊春市,吉林省的長春市、四平市、集安市、松原縣、梨樹縣,四川省的簡陽市、眉山市,貴州省的甕安縣,北京市大興區,甘肅省的慶陽市,青海省的西寧市,湖北省的孝感市,襄陽市,南漳縣,山西省的晉城市,湖南省的岳陽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烏蘭浩特市、滿洲里市,廣東省的廣州市,臺灣省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浚縣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並廢,黎陽縣屬衛州。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宋天聖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宋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廢軍,黎陽縣屬衛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複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曆4月,降州為縣,始稱浚縣,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浚縣屬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輝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道,浚縣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浚縣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縣全境解放。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浚縣民主政府改為浚縣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2年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浚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浚縣劃歸新鄉專區。1961年12月19日,恢復安陽專屬,浚縣歸安陽專署。1970年安陽專區改為安陽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安陽地區,改設安陽、濮陽兩個市。浚縣屬安陽市。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浚縣劃歸鶴壁市。1986年,浚縣轄10鄉1鎮,即城關鄉、善堂鄉、王莊鄉、屯子鄉、白寺鄉、鉅橋鄉、大賚店鄉、衛賢鄉、小河鄉、新鎮鄉和城關鎮。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覆,撤銷善堂鄉、大賚店鄉,設立善堂鎮、大賚店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新鎮鄉、小河鄉,設立新鎮鎮、小河鎮。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將浚縣大賚店鎮劃入鶴壁市郊區。1997年12月29日,屯子鄉撤鄉建鎮。1998年10月8日,鉅橋鄉撤鄉建鎮。2000年末,浚縣轄六鎮四鄉,即城關鎮、善堂鎮、屯子鎮、鉅橋鎮、新鎮鎮、小河鎮和城關鄉、王莊鄉、白寺鄉、衛賢鄉。
堂號
黎陽堂:以望立堂。
鴻臚堂:宋朝的都貺,官至鴻臚卿,拜鋅州轉運,提轄四川四十五州,有很多顯著美好的成績。
植本堂:注(清 安徽桐城都其琛四修家譜,植本堂木刻活字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人民大學圖書館。)
此外還有餘慶堂等堂號。
字輩
安徽桐城都氏一支字輩:“芝廷文起、學業名成、詒述昌謨、鹹集章明、光賢裕兆、永振芳聲”。
安徽亳州(曾是利辛)、懷遠都氏字輩:“天榮喜振、學鳳來慶、世祥傳家、文化廣臣、平桂蓮芳”。
河北廊坊都氏字輩:“元風貴義國志安”。
河北任縣都氏字輩:“玉存贏華瑞”。
河北衡水都氏一支字輩:“存明利萬、書玉春長”。
河北衡水都氏一支字輩:“善連富萬、世奎忠學、玉榮永向、明英俊貴、華延吉良”。
河南沁陽都氏字輩:“平標振英靈、耀萬善昭仁”。
黑龍江都氏字輩:“文學希永成修祥萬事興全家維福德治國存英明”。
甘肅裕豐、四川簡陽都氏字輩:“關絕中祖……燕江朝正明鎮光達甫國元勳天開貞潔德策昌雲”。
青海湟中都氏字輩:“宗章庭成……”
陝西都氏一支字輩:“永龍水發……”
都氏一支字輩:“天彬延仕寵、坤茶華敬彥、玉綽恩應君、瑞萬長喜佑”。
山東聊城臨清潘莊鎮都齊寨排輩:大,貴,金,濟,樹,清,景,俊,宏,鎮
山東棗莊都氏字輩:“元鳳臣洪(明)海”。
山東夏津都氏字輩:“錫澤樹烈培均汝榮熙增錦潤業煥垂銘純誠生瑞忠厚發祥靜修善果永繕書香”。
山東牟平、河南洛陽、遼寧本溪、遼寧瓦房店、遼寧寬甸、吉林長春、四平、貴州都氏字輩:“鎮(亮寧)國(良)應宏汝、呈思(廷運)丕(懷榮士)世(令壽)月(悅曰)、元(孟)本興基業、書田永克昌、進修傳文訓、繼述正倫常、大禮允宜守、維新福日長、清官來受寶、德振泰之陽、和貴可明遠、鴻啟在義方、學絡銘玉吉、殿慄乃增光”。注:此為蒙古族都氏字輩,與漢族不通。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學成安國;
職掌司農。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名人都國蔚事典。下聯典指宋代司農都光遠事典。
作西使記;
稱豆腐官。
——李文鄭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吳縣人都穆,字玄敬,弘治年間進士,歷官工部主事、禮部郎中、加太僕少卿。一生好學不倦,多有著述。曾奉使到秦,在那裡訪求山川形勢、故宮遺址,寫成《西使記》;蒐集金石遺文舴《金薤琳琅》;又著有《周易考異》、《史外類抄》、《寓意編》、《南濠詩略》等。下聯典指明代寧津人都勝,襲任南京羽林左衛指揮僉事。成化初年升都指揮僉事,在揚州防禦倭寇,官至都指揮使,充總兵官,掌管漕運。為官清廉恬靜,做官五十七年,所到之處又都是富庶之地,但生活簡單,每天只吃豆腐,當時人稱“豆腐官”。
古文授受;
外使存問。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都尉朝從孔安國受《古文尚書》,轉授於庸潭。下聯典指宋都隨使遼,遼人服其節操,既歸,遼使至,必問其起居。
著勳開國;
榮陟崇階。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粵郎都稽因功得嘉,為臨蔡侯事典。下聯典指北宋餘干進士都頡事典。
六言通用聯
古書多姿授受;
外使常問其居。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都尉朝事典。下聯典指宋·都隨事典。
七言通用聯
望出黎陽永興旺;
源自子都長留芳。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都姓的郡望和源流。上聯典指都姓的望族居黎陽郡。下聯典指都姓的始祖子都。
切莫嘔心並剔肺;
須知妙語出天然。
——明·都穆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太僕少卿都穆《學詩》詩句聯。都穆,字玄敬,吳縣人。歷工部主事,禮部郎中,清修博學、為時所重,有《南濠詩略》等。
子醜寅麋迎旭氛;
都俞吁咈贊榮光。
——佚名撰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都姓始祖“子都”二字的嵌字聯
【祠堂古蹟】
煙臺市牟平都氏家祠
都氏家祠位於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姜格莊鎮北頭村,是村子裡最古老的房屋,為中國傳統的合院式建築,何時所建已無從考證。鑲嵌在院內牆上的一塊石碑記載著在清朝嘉慶年間曾被修繕過,距今有200多年了。北頭村的都基開老人主要負責這座祠堂的日常管理和同族人每年在此舉行的祭祀活動。
都氏的祖先是蒙古族的一支,起初沒有姓氏,只有官職名,祖先是一個名叫必裡海的人。
在明朝嘉靖年間,焦系程編纂的《寧海州志》卷下“官守”部分記載:“元初有必裡海,中統元年,海死,子抄兒襲;抄兒死,子不老赤襲。子孫遂家焉,子孫存姓曰‘都’。”
在北頭村都氏家祠留存下來的《都氏族譜》中記載:“都氏系皇元宗室,始祖系必裡海公,元初為寧海州達魯花赤兼本州諸軍奧魯勸農事。必裡海公卒,諱抄兒襲;抄 兒公卒,諱不老赤襲。嗣後,皇元鼎革,隱居於鄉。明太祖存先代之後,賜姓曰‘都’,‘都’氏自此始而譜。”可證牟平都氏始祖為元初必裡海,而都姓又是明太祖朱元璋賜予的。
必裡海及其子孫三代,都是世襲的達魯化赤,也就是漢語中的長官意,歷時89年。現如今在北頭村都氏家祠的大門上,年年都會貼同樣的一幅對聯,以示都氏家祠的由來:
奧魯勸農,在元朝總執州事
以官為姓,至昭代世處海濱
在都氏家祠的正堂,至今還完好地儲存著都氏宗譜。每年的春節和農曆七月十五,都基開等幾位負責祠堂事務的都姓老人就會將記載著歷代都氏子孫的宗譜懸掛起來。
都氏家祠和大多數留存來的祠堂一樣,平日裡也總是十分寂寥,很少有人專門去光顧它,院子裡一年到頭總是空蕩蕩的。但是每當到了年底大祭時,祠堂裡則高懸祖宗畫像,舉族來拜。對他們來說,在家祠中舉行的奠祀儀式並不是什麼封建迷信,而是對已逝先人的一種追憶,一種感恩,一種思念,它想要強化的是希望後人不忘先人、回報根本的一種教育手段。
韓國朝鮮族都氏
朝鮮半島與中華大地源遠流長,韓國有兩百五十多個姓氏,其中半數以上的姓氏是來自中國的歸化姓氏。據一九八五年的人口調查(現有資料找不到更新的資料),韓國都姓(도都)在韓國姓氏中排名66位,人口46528人。北京的都英禹收集到韓國《星州都氏大同譜》,為我們瞭解華夏都氏歷史淵源提供了新的資料。這份韓國《星州都氏大同譜》形成於壬申年(1752年)。透過譜序跋文,我們瞭解到:韓國這支都氏追溯的先祖為臨蔡侯都稽。都稽為漢武帝時期的人物,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因為抓獲南越相呂嘉被封為臨蔡侯。都稽的子孫都祖,漢成帝鴻嘉年間(前20年——前17年)從長安來到高句麗(朝鮮三國時代的一個民族政權)輔佐高句麗君主。都祖是韓國都氏第一人。都祖的子孫都彌於漢桓帝延憙年間(158年~167年)來到百濟(韓國西部)做官。之後,有都祖的子孫都陳被封為星山府院君,都順官至典理尙書。這份譜序跋文還提到了韓國都氏的幾位知名人物:都元興著名詩人,都興持、都希慶功勳卓越,都夏以文章能詩名聞中華,都元結、都元亮為朝廷命官等等。
據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韓國都氏源出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