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氏起源及歷史

蒯姓圖騰_蒯氏圖騰

蒯姓圖騰(蒯氏圖騰)

  蒯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起源有三種說法,其一為出自子姓,以國名為氏;其二為出自姬姓,以邑名為氏;其三為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蒯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九十五位,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四百五十二位。

【得姓始祖】

  蒯得(姬得):據《風俗通》是記載,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蒯得的後代。春秋時,蒯地成為晉國大夫蒯得的封邑,他的子孫即以蒯為姓,而稱蒯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望族居於襄陽郡,即現在的湖北省襄陽市。故蒯氏後人奉蒯得為蒯姓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時期的蒯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古今姓氏辯證》記載,商王朝時期有個古蒯國,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的洛陽市蒯鄉一帶。

  蒯國的立國,大約在商太宗子至在位時期(商太甲,盤古王表記載為公元前1753~前1721年在位,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579年——1577年在位),是商太宗賜封子姓王族於蒯鄉,建蒯國之後,形成的以地名為標誌的方國。

  到了在殷商末期的商末帝子受辛十六年(西伯侯姬昌四十六年,公元前1138年,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059年),西伯侯為了拔除商王朝在關中地區的重要同盟崇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東征戰役。他首先指揮周軍渡過黃河,持續攻擊了耆、邗、蒯等諸侯國,之後轉軍沿渭水東進,攻滅了已經孤立於渭水中游的崇國,從此掃除了在東進道路上的最大障礙,據有了關中膏腴之地,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

  位於洛水支流澗水東岸的古蒯國,就是在西伯侯這次東征的過程中被滅掉的,持國祚六百來年。

  亡國之後,蒯國王族子孫以及部分國民便以故國名為姓氏,稱蒯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子姓蒯氏族人皆尊奉商太宗子至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姬得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記載,春秋時期,晉大夫姬得封在蒯地,因氏。“姬”得,能征善戰,在晉文公姬重耳執政時期(公元前636~前628年)就出任晉國大夫,因在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中有功,被晉文公封在故蒯國之地的澗水東岸的蒯邑(今河南洛陽蒯鄉),由此世稱其為“蒯得”。

  在蒯得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蒯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蒯氏正宗。蒯氏族人大多尊奉蒯得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莊公,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末期,國君主為衛莊公姬蒯聵,他是衛靈公姬元之子,為衛國太子。在衛莊公還是太子的時候,曾因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干政而不滿,遂想刺殺她,不料刺殺失敗,他因此出奔至晉國,後又轉至齊國藏匿起來。

  周敬王姬丐二十八年(衛靈公四十三年,公元前492年),衛靈公逝世,由於太子出逃在外,便由其孫姬輒出任衛國君主,是為衛出公。在得知父親已死後,姬蒯聵潛回衛國,於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在大夫良夫、孔悝立的扶持下奪取了兒子衛出公的君權,將衛出公趕到自己流亡的齊國,自己成為衛國國君,史稱衛後莊公。

  周敬王四十二年(衛後莊公三年,晉定公姬午三十四年,公元前478年),晉定公悍然出兵干涉衛國,扶持衛中後廢公姬般師的兒子姬起立位,是為衛君起,衛莊公則在次亂之中被屬下己氏所殺。後世史家為了將衛靈公之子的衛莊公姬蒯聵與衛武公姬和之子的衛莊公姬揚區別開來,便將衛莊公姬揚稱作衛前莊公,將衛莊公姬蒯聵稱作衛後莊公。到了周敬王四十四年(衛君起三年,公元前476年),衛國大夫石曼尃將衛君起趕下臺,迫使其也逃亡到齊國。衛出公又從齊國返回衛國為君,一直在位到周貞定王姬介十三年(衛出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

  在衛出公的支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蒯氏,世代相傳至今,並因忿晉弒祖,世代告戒絕不與晉源蒯得之系的蒯氏同祠共譜。

  源流四

  源於職業,出自秦漢時期軍工蒯緱,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

       蒯緱,亦稱緱工,是秦、漢朝時期的專職軍工工匠,是製作劍、刀的工序之一,即裝飾劍、刀之握手的工匠。在上古時期以一種蒯草來纏繞劍把,以適手。以蒯草纏好之劍把,即稱“緱”,全稱“蒯緱”,其工匠即稱蒯緱,或緱工。

  這在史籍《史記·孟嘗君傳·注》中有註釋:“蒯草名緱,謂把劍之物。言其劍無物可裝飾,但以蒯繩纏之,故云蒯緱。”後來多改以絲絛來纏繞劍、刀之握手,仍稱其為“蒯緱”,屬於精細工種,多為世襲。在蒯緱、緱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職業稱謂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蒯緱氏、緱工氏,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蒯氏、緱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蒯氏或是一個典型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九十五位,現今人口約九萬,排在四百五十二位。漢時,河南出現了名為蒯鄉的地方(今河南省洛陽市西郊澗水東岸),當時的居民都以蒯為姓氏。蒯姓主要分佈在湖北省襄陽一帶。

  今湖北省的襄陽市襄城區、宜城縣、安陸縣、武漢市,上海市,天津市,北京市,重慶市,安徽省的巢湖市、合肥市、壽縣、六安市、蕪湖市、安慶市,江蘇省的徐州市、丹陽市、蘇州市、鹽城市濱海縣、淮安市、宜興市、沭陽縣、揚州市江都區,河南省的鄭州市、虞城縣、洛陽市、商丘市、濮陽市、永城市,山東省的濰坊市、濟寧市、棗莊市、菏澤市成武縣,湖南省的常德市桃源縣、衡陽市、益陽市,山西省的朔州,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江西省的彭澤縣,貴州省的貴定縣,雲南省鎮雄縣,廣東省的懷集市、潮洲市,美國,德國等地,均有蒯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陽市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陽市襄城區)。晉朝時期入為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為南雍州,西魏改為襄州。隋朝時期改為襄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淵平定王世充後,改為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臺,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於。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罷行臺為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於。唐朝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廢都督府。唐朝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於。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襄陽郡。唐朝天寶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禦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復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轄領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諸縣。以後襄陽為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堂號

  襄陽堂:以望立堂。

  輔國堂:南朝宋時蒯恩官拜龍驤將軍。他膽力過人,伐廣固,斬徐道復,襲金陵、伐蜀、討司馬休之,戰功累累,封新寧縣男。武帝北伐時,留他在京保衛太子,命朝士與他相交。他更加謙虛謹慎,對待部下官兵寬厚仁愛。歷官輔國將軍,淮陵太守。

  字輩

  安徽巢湖蒯氏字輩:“有如南山壽新家創業多”

  安徽合肥蒯氏字輩:“德光先世文振家升崇尚道義化育群倫彝常有序祖訓同遵”。

  安徽壽縣蒯氏字輩:“應相東多盛學賢正光明智慧永遠久道德傳家聲”。

  湖北襄陽蒯氏字輩:“得承中善盛啟均天甫生惟景步以介永壽大本乃立長髮其祥必從先進克紹鹹章全耀知習行守恭訓恆信”。

  江蘇濱海蒯氏字輩:“大本乃立長”。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蒯國;

  望出襄陽。

  ——佚名撰蒯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蒯姓的源流和郡望。

  橫江設館;

  廬阜窮經。

  ——佚名撰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宋承人蒯恩,字道恩,武帝時,因功封新寧縣男。武帝北伐時,把他留在京城侍衛世子。後歷官輔國將軍、淮陵太守,曾在黃州建橫江館。下聯典指北宋宣城人蒯鰲,少年時為孤兒,家中又貧窮,後立志讀書,善於寫文章,以廉直自勵。太宗時進士及第,歷官茶陵令、殿中丞,晚年隱居廬山(廬阜),以讀書自娛。

  淮陰必俠;

  廬嶽歸休。

  ——佚名撰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蒯通,楚漢時遊說之士,淮陰侯韓信用其計而定齊地。下聯典指宋·蒯鰲,太宗進士,以殿中丞致仕,隱廬山卒。

  七言通用聯

  食俸一品名朝野;

  畫合雙龍譽古今。

  ——佚名撰蒯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營繕蒯祥,吳縣人。官至工部侍郎,食俸一品,自永樂至天順,凡內殿靈寢,皆其營繕,以兩手握筆畫雙龍,合之如一。帝每以“蒯魯班”之稱。

  恩感風雷皆變化;

  詩裁綿繡借光輝。

  ——唐·蒯希逸撰蒯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蒯希逸《和主司王起》詩聯句。蒯希逸,字大隱,會昌三年進士。

  十言通用聯

  慷慨為懷,不惜龍池送友;

  忠貞事主,敢言跖犬吠堯。

  ——佚名撰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進士蒯甜事典。下聯典指漢代官吏蒯撤事典。

  【典故軼事】

  急流勇退

  秦國當時是中國西南部一個文化落後的國家,但國王很謙虛,經常用外國長於治國的布衣為相(即所謂客卿)。有天秦王請外國人蒯撤進宮,聽他講治國之道。蒯撤開始給他講王道(用仁義之道治國)的道理,教他如何愛護人民,“君輕,民貴”、“社稷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國王聽不進,聽著聽著打起磕睡來。蒯撤看秦王打磕睡了心中暗喜,改講“霸道”。中國的“霸道”很象歐洲名著“君王論”中的理論。這套理論強調普遍人民不懂治國興邦的權術,公眾輿論往往喜歡對治國興邦不利的政策,所以國王必須不擇手段地玩弄權術、會講假話、耍陰謀,對小民要“威之以法(這裡的法是指對不服從當局施以嚴苛的處罰),法行則知恩”。秦王聽後大喜,馬上重用蒯撤為宰相。

  蒯撤為相後,一天一個他養的外國食客來看他,告訴他他離死期不遠。他聽後大驚,問為什麼他會死。此人問蒯撤,秦國曆史上客卿宰相都是怎麼死的。蒯撤一一回答:這些客卿宰相都是在改革成功時得罪了貴族保守派,國王一去世,新國王在保守派的壓力下就將他們處死。蒯撤回答完這些問題,不寒而慄。忙問食客:他應該怎麼辦。食客告訴他,應該“急流勇退”。在他推行新政最成功、權勢最大時,就應該退出政治,將自己的權位讓給一個可以執行自己的政策的人,而自己去過悠閒的享樂生活。蒯撤採納了他的意見,在其權勢最盛時,向秦王推薦這位食客接其位,自己退出政治去過他的安樂日子了。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