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氏起源及歷史

查姓圖騰_查氏圖騰

查姓圖騰(查氏圖騰)

  查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於姬姓。春秋周惠王時(公元前676 --前652年在位),伯禽(姬姓)的後代、魯國(今山東境內)魯莊公之子姬延被封為桓系子爵,食採於查邑(古譜寫作“樝邑”,隸濟陽),因以地為氏。查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三百九十七位。現今中國大陸有查姓人口約一百萬,排在第一百七十二位,臺灣排名第二百四十三位。

【釋義】查,同楂,同樝,即山楂。一種果木的名稱。以楂樹為圖騰。

【得姓始祖】

  查延(姬延):魯莊公之子,食採於查邑(古譜寫作“樝邑”,隸濟陽),因以地為氏。(號東安)為查氏始祖。

  齊頃公:姜姓,名無野,齊惠公之子。前592年春季,晉景公派遣郤克到齊國參加盟會。齊頃公用帷幕遮住婦人讓她觀看。郤克跛行登上臺階,那婦人在房裡笑起來。郤克生氣,出來發誓說:"不報復這次恥辱,就不能渡過黃河!"《春秋》穀梁傳這樣說:"齊之患,必自此始矣!"前589年齊頃公率軍南下攻魯國龍邑(山東泰安東南),寵臣盧蒲就癸被殺,頃公怒而攻至巢丘(今山東泰安境內)。前589年頃公在鞍之戰大敗,齊頃公被晉軍追逼,"三週華不注",差點被俘,幸得大臣逢醜父相救,二人互換衣服,佯命齊頃公到山腳華泉取水,得以逃走。宋代曾鞏《登華山》詩:"醜父遺忠無處問,空餘一掬野泉甘。"後來齊國國勢趨衰。齊頃公變得低調內斂,賙濟窮人,照顧鰥寡,頗得民心。其子採食於楂邑,子孫以邑為氏,稱楂姓。古代楂通查,後來就簡化為查。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於姬姓,屬於漢族姓氏,春秋周惠王時(公元前676 --前652年在位),伯禽(姬姓)的後代、魯國(今山東境內)魯莊公之子姬延被封為桓系子爵,食採於查邑(古譜寫作“樝邑”,隸濟陽),因以地為氏。查延(號東安)為查氏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姜氏,出自春秋時期炎帝后裔齊國公之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頃公姜無野執政時期(公元前598~前582年在位),他賜封自己的一個兒子到楂邑(今山東濟陽),該地盛產山楂。在其後裔子孫中,就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稱作為姓氏者,稱楂氏。後來又將木字偏旁省去了,於是遂成為查氏,世代相傳至今。

  查氏族人大多尊奉齊頃公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公族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有一個楚國的公族大夫被封在查邑(今湖北咸寧),他的後代就以先祖的封邑名稱作為自己的姓氏,稱查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諸侯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大夫被分封於柤邑(今湖北南漳)。

  在春秋時期,由於其封地的名稱“柤”也寫作“查”,這二字在當年同義通用,因此他也被認為是查邑的封主。以後,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查氏、柤氏,二氏實一,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楂樹圖騰。傳說炎帝子民其中一支旦人以楂樹為圖騰,因而世稱其為“查人”。(據傳說,濟陽曆城是炎帝丹鳥部族農耕之地,丹鳥氏居濟陽,建齊國。周初周武王封姜尚於齊。“查人”善造船,齊國得“查人”之助,航海業十分發達。齊太公姜尚主舟楫之利,移都薄姑,控制出海口,便魚鹽之利,因而齊國得以迅速發展,成為東方大國。)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郭爾羅斯氏,亦稱郭洛羅斯氏,源出元朝時期豁羅剌思氏後裔,世居查木拉(察布齊勒,今黑龍江肇源東二站)、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察哈爾蒙古內扎薩克部中也有此姓,以部為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滿語為Gorlos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郭爾羅斯氏多改漢姓為郭氏、高氏,亦有以世居地“查木拉”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查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蒙古族查禮特氏,亦稱扎哩特氏、扎勒楚特氏,世居烏喇特(今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滿語為Jarit Hala,所冠漢姓為查氏、陶氏、秦氏、扎氏等。

  ⑶.蒙古族扎嚕特氏,以地為姓,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滿語為Jalut Hala,所冠漢姓多為查氏。

  源流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沙拉氏,亦稱薩加拉氏,滿語為Sala Hala,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沙氏、邊氏、查氏、程氏、山氏、白氏、謝氏。

  ⑵.滿族查佳氏,滿語為Ca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成為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今蒙古族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內的滿族同胞中即有此氏,後大多改漢姓為劉氏,亦有少部分族人稱查氏。

  ⑶.滿族滿扎氏,亦稱滿查氏,滿語為Manj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庫察(今新疆庫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哈達城西(今遼寧開原)等地,所冠漢姓為查氏、滿氏、扎氏等。

  ⑷.滿族他塔喇氏,亦稱他塔拉氏,滿語為Tatara Hala,漢義“特別多”,世居查庫木(查昆木、查坤木、扎庫木、甲孔木處,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安褚拉庫(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扎克丹(今遼寧撫順)、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部)、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部)、佔河(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烏蘇(今吉林伊通)、伊蘭木(今甘肅蘭州皋蘭)、海州(今遼寧海城)、十方寺(今遼寧瀋陽石佛寺)、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長白山區等地,所冠漢姓為查氏、唐氏、譚氏、舒氏、勞氏等。

  ⑸.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滿語為Usun Hala,滿語有漢義“水”,源出金國時期稱女真溫古孫氏(吾古孫氏、烏孫氏),以部為氏,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區等地,屬於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人數眾多,所冠漢姓為查氏、孫氏、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⑹.滿族查庫塔氏,亦稱扎庫塔氏,滿語為Jakuta Hala,漢義“各八”,世居瓦爾喀(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噶哈里必漢額裡村(今吉林琿春圖們江沿岸)、扎庫塔(今吉林琿春圖們江北岸、海蘭江以西)、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薩楚庫(今黑龍江寧安老松嶺一帶)、松花江沿岸及長白山等地,所冠漢姓為查氏、張氏、包氏、石氏、朱氏等。

  ⑺.滿族查魯察氏,亦稱扎魯察氏、扎蘭努德氏,滿語為Jaluca Hala,世居杜賢(今河北石家莊),所冠漢姓為查氏、張氏等。

  ⑻.滿族查特黑氏,亦稱扎特黑氏,滿語為Jatehei Hala,世居額穆赫索羅(今吉林敦化蛟河境內額穆鎮),所冠漢姓中即有查氏。

  源流八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彝族、傣族、土家族、哈尼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也均有查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查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查姓人的播遷情況,各姓氏書均未有明確記載,使我們很難全面把握其繁衍播遷的歷史軌跡。據《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載一些資料表明,查姓從春秋受姓至兩漢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曾長期籍居於今山東、山西、河南一帶,而且繁衍興旺,人口眾多。

  自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查姓人才紛紛南遷至江蘇、安徽、江西等地。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五代時,查文徽有南唐軍事支柱之稱,後隨南唐降宋太祖趙匡胤,居歙州休寧(今屬安徽)。其孫查道致仕後舉家遷海陵(今江蘇泰州),成為海陵望族。

  南宋時,海陵成為金國與南宋王朝金戈鐵馬的交鋒處,一部分查姓人遷居長江以南躲避兵火。此後隨著戰爭的持續和代金而起的元軍大舉南侵,查姓人在南方各地散居開來,今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廣東等地均有查姓人定居。

  元末,華中、華東戰火瀰漫,百姓流離失所,許多人逃亡於華南、西南各省。

  明初,山西查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明中葉以後,有沿海之查姓遷居臺灣,進而播遷東南亞各國。

  清以後,查姓在全國分佈之地進一步擴大,西北、東北一帶均有查姓人定居。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退臺灣時,有較多江浙之查姓人渡海赴港、澳、臺。如今,查姓人幾乎分佈全國各地。

  分佈

  先秦時期,查姓一直活動於安徽、江蘇一帶。

  宋朝時期,查姓大約有3萬7千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後,主要分佈在安徽、廣西、江蘇等。

  明朝時期,查姓大約有4萬2千人,約佔全國入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後。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安徽、江西、江蘇,這四省約佔全國查姓總人口的87%。其次分佈在湖北、四川、福建等。浙江為查姓第一大省,佔查姓總人口的49%。

  當代查姓的人口大約有100多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7%,為全國第172位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查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查姓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安徽,為查姓第一大省,佔查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佈於江蘇、江西、四川、湖北、雲南,這五省的查姓又集中了20%。全國形成了以安徽為中心的查姓分佈區。

  查姓在人群中分佈在皖蘇滬、山東南部、河南東南、湖北東部、贛閩大部、浙江西部、四川中部、重慶南部、雲南南部和東部、貴州南部、廣西西部、遼寧西北、甘肅中部,查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08%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8%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4.3%,居住了大約73%的查姓人群。在廣西中部、廣東東北、贛閩南部、鄂湘黔大部、重慶北部、雲南北部和西部、四川北部和西部、陝甘南部、青海東部、豫魯中部、遼寧大部、黑吉東部,查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04%—0.08%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0.3%,居住了大約17%的查姓人群。

  各支遷徙

  根據江西都昌星子的《查氏宗譜》所載,粗略地按早期世系(其中所列世次,是依據江西都昌星子《查氏宗譜》的世次,可能與其它處查氏家譜世次不盡相同)為線索,描繪一下為數很少的、幾個大塊集居地查姓人的遷徙路線。這些資料,有的在宗譜世系圖中有明確記載,有一部分載於宗譜的《遷徙目錄》、《舊譜地理》;另有一部分是在有關資料中搜尋並得到了相應證實的。

  一世查延至四世查信居隸濟陽的查邑,屬魯國,今山東境內。詳址待考。

  五世胥臣至八世胥童居晉(均為官於晉。胥臣得嘗地於先茅,即今之山西翼城一帶;譜載胥童封居原邑)。

  十二世查何居齊東濟陽(封濟陽伯,所居即所封)。

  十三世查中居涿鹿郡(今河北涿縣)。

  弟查義遷居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

  弟查仁遷居河東(今山西西南部)。

  二一世 查忠居濟陽(封濟陽伯,所居即所封)。

  二九世查椿齡自潤州丹陽(今江蘇鎮江市)遷九江箬廬源(今屬江西九江縣)。

  三十世查義宏自九江遷兗州府濟寧州(今山東濟寧市)。

  三六世查彥昭由濟寧州遷高郵州(今江蘇高郵市)。

  三七世 查義祖由高郵遷歙州篁墩(今安徽黃山市屯溪區東北、新安江北岸,屬屯光鎮。古為歙縣西水陸交通樞紐),為查姓新安統嗣祖。

  三八世查社宇由歙州徙居丹陽。

  三九世查儀(字文傑,一說仲義)由歙州(一說自丹陽)遷居九江。

  八十一世 查少林(字文春)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

  弟查偉(字文熙)為官致仕後遷宣城之涇縣九都震山,為今安徽涇縣查姓始遷祖。

  在家譜記載中,儀、偉分遷是查姓人播遷的第一個大分支。下面記述的是查儀一支:

  四一世查存義由九江遷安徽宣城。

  四四世查瑛因黃巢之亂由宣城遷隱安徽歙州篁墩。

  四五世查師詣、查師讓、查師詡(譜稱“三師”)兄弟異籍,後發展為多處查姓始祖。

  在家譜記載中,“三師”分遷是查姓人播遷的第二個大分支,現分支敘述:

  查師詣一支

  四五世查師詣居歙州。

  四六世查宗儒,又名昌。遷安徽休寧,為休寧查姓始遷祖。

  四七世查文徽居安徽宣州(今安徽宣城市。亦有譜載仍居安徽休寧。其歿後諡宣國公,據推測前種說法也許要準確些。懸疑待考)。

  弟查文徵由安徽休寧遷江西婺源,為婺源始遷查姓祖(譜載其墓在婺源查公山)。

  弟查文彬由安徽休寧遷浙江杭州錢塘縣,為錢塘查姓始遷祖。

  在家譜記載中,“三文”分遷是查姓人播遷的第三個大分支。

  四九世查道(文徽孫)致仕後遷居海陵(今江蘇泰州),為泰州查姓始遷祖。

  查永之(查道子)自休寧遷婺源鳳山(出繼查文徵系查甄為嗣)。

  查慶之遷江陵再遷泰州。

  五二世查銓(查元方五世孫)由安徽休寧遷江西浮樑桂溪。後裔六二世查立可攜子敬三、敬四由浮樑逾大江遷安慶府思常河。

  查敬四遷池州銅陵。

  查敬三有六子稱“六興”又分別異籍:

  查興一由思常河遷安徽懷寧縣霍家山,為霍家山、海螺山、查家灣查姓始遷祖。

  查興二由思常河遷安徽太湖縣青龍崗,為太湖小安山、望江涼泉佩山查姓始遷祖。

  查興三由思常河遷安徽太湖小湖口,為小湖河、羅陂坂查姓始遷祖。

  查興四由思常河遷安徽宿松城西,為黑羊河、大塘角、大湖查家坂查姓始遷祖。

  查興五由思常河遷安徽太湖小池,為太湖查家橋、潛山界牌石查姓始遷祖。

  查興六由思常河遷安徽潛山縣(存疑)。

  五十二世查實浣宋靖康元年(1126)丙午歲,因避金兵由安徽休寧經婺源遷豫之分寧(今江西修水)崇鄉擔糧坑,為今修水查姓始遷祖。

  查元常又名九萬於南宋期間遷安徽黟縣,為黟縣查姓始遷祖。

  查宗煒由太湖遷安徽望江縣。

  查延信由浮樑遷安徽太湖花園羅坡阪。

  查文徽裔五七世有多人從安徽遷江西鄱陽,而且不在一地。如:

  查洵遷古田、查湘遷角山前、查澤遷棼湖、查中遷懷仁鄉大塔村、查庸遷北珠湖。

  查谷遷居浮樑桂溪。

  查河遷饒城(今鄱陽、故饒州)後山。

  查幾遷饒城酒坊前。

  查雲龍、查應辰由婺源鳳山遷江陰、無錫二縣。

  查以愚從婺源鳳山遷江陰。

  查大武從海寧遷杭州。

  查志立從海寧遷杭州府石亭。

  查六三由婺源遷光州(今河南潢川縣)。

  查裡由婺源鳳山遷巖前。

  查順興(翼之裔)遷廬江岫山口,為廬江查姓始遷祖。

  六四世查發解(元修裔)元朝末年由江西婺源巖前遷往安徽安慶樅陽白梅鄉(古稱桐城白雲山),為白雲山查姓始遷祖。

  查國正由白雲鄉遷潛山縣。

  查應聘由白雲鄉遷夏堂。

  查學圃由白雲鄉遷無為州。

  查安祥由鳳山遷陀口。

  查必達(元修裔)由婺源遷建德九都塔前查村。

  六二世查萬八於元泰定甲子年(1324)由安徽休寧遷湖北浠水白石山,為浠水查姓始遷祖。

  六四世查佛使(萬七孫)由安徽休寧遷湖北查家山,為蘄春查姓始遷祖。

  六五世查瑜(查文徵十八世孫)由江西婺源遷浙江海寧袁花裡龍山查家橋,為海寧查姓始遷祖。

  六六世查 明洪武間由常熟遷橫林,為始遷祖。其六世孫查欽遷常州市武進區焦溪鎮查家灣。

  查承祿曾祖自婺源縣遷江陰,承祿於元代始居華墅,其後裔今居江陰華墅查徐巷、瓠岱橋、北漍九曲橋、屺山查家巖等處,尊查承祿為始遷祖。

  查師讓一支:

  查師讓為李克用(856-908,唐末將領,沙陀部人。其子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尊他為太祖)副將,隨主由歙州遷入甘陝邊外吐番哈里(一說北燕三韓等處,今址不詳),其後代繁衍情況當代未見記載。

  查師詡一支:

  四五世查師詡因柳彥章焚蕩之亂由歙州遷江西星子龍安裡號查家市,為星子查姓始遷祖。

  四八世查光幹有子孫由星子遷江西湖口縣、河南光州、安徽宿松。

  查光燦由星子遷光州(今河南潢川縣)。

  查光懿由星子遷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縣)魯城。

  查光偉居寧縣石岐。

  查喜太從星子西保遷吳城(今屬江西永修縣)。

  查桂由星子龍安遷德化縣(今江西九江縣)甘泉鄉。

  查永受從德化遷套口。

  查學龍由套口遊士居湖口。

  查井泥由星子石溪遷廣東省。

  查雲慶(查光懿之子)由星子龍安遷建昌縣魯城上下塘、赤岸松。

  查潤一從建昌魯城遷山西源。

  查琛從山西源遷高通山下。

  四九世查政化(查光濟長子)由星子遷江西都昌查家道,為今三汊港查家

  道等處查姓始遷祖。其後裔遷徙出縣者有:

  查世佐、查賢特由都昌查家道遷餘干縣三塘。

  查賢緒由都昌查家道遷德興縣。

  查廣繼與子查賢山、查賢海由都昌查家道遷安慶府太湖縣。

  查賢安與子查秀國、查秀治由都昌查家道遷浙江衢州府龍游縣。

  查秀琴、查秀瑟、查秀笙由都昌查家道遷安仁縣(今湖南省東南)。

  查應覩由安仁縣遷江西餘干縣牛頭源。

  查秀富、查秀貴由都昌查家道遷東鄉縣招賢源。

  查應發由東鄉縣遷鉛山縣吳方。

  查應文由殿前遷東鄉縣潤溪樟樹楊村。

  查孟江裔查玉章、查玉高從都昌梅洞寺查家遷鄱陽縣四十里街。

  查孟祿裔查仲貴從都昌梅洞寺查家遷湖口縣。

  查榆裔查玉虎由打柱阪遷湖口縣中團坊。

  查金玉、查玉華、查玉龍、查天才從都昌筱水源查家遷鄱陽縣十三都鳴山(今銀寶湖鄉)。

  查才從都昌筱水源查家遷鄱陽縣六十里。

  查廣烈從都昌筱水源查家遷德興縣城皇廟邊石嶺上。

  查昌、查永安從都昌梅洞寺查家遷鄱陽縣馬鞍山。

  查振桂由都昌水磨阪查家遷鄱陽縣上田西灣。

  查振有從都昌水磨阪查家遷鄱陽縣樟樹灘。

  查振夫從都昌水磨阪查家遷浮樑縣王港。

  查秉和、查秉明由都昌查家道遷鄱陽縣軍民水庫。

  五五世查思(光濟次子查政安之七世孫),由星子遷江西都昌橫塘阪,為今

  萬戶、西源等處查姓始遷祖。其後裔遷徙出縣者有:

  查文四由江西都昌九都橫塘阪(今萬戶)查家遷鄱陽縣背。

  查能一自都昌萬戶查家遷鄱陽縣山龍阪。

  查祖德自萬戶大埠頭查家遷鄱陽縣湖田港。

  查春良由都昌西源塘口查家遷樂平縣十四都田阪。

  查顯由都昌西源塘口查家遷樂平縣九都九墩。

  查春呂由都昌西源塘口查家遷鄱陽縣北湖徐家。

  六一世查存畊(光舉之子查正奇之十四世孫),由星子遷都昌查家阪,為都

  昌陽峰查姓始遷祖。

  以上所列,基本上是三十九世祖查儀的後裔。其弟查偉後裔也播遷極廣,例

  如:查伯遂(查永餾三子)於明嘉靖年間由安徽涇縣查濟遷銅陵查家圩,為銅陵查氏始遷祖。

  還有許多祖系暫不明確的播遷者,例如:

  查三(號鼎立)於明朝洪武八年因軍功升職總旗由江西省建昌府南城縣(今撫州市南城縣)十四都遷福建泉州市德化縣雷峰鎮蕉溪(曾中轉郡城西畔下菜園),為蕉溪查姓始遷祖。元末奉政府移民政策,山西洪洞縣有查姓移民遷入河南省南召縣四棵樹鄉。

  具體分佈

  黑龍江:哈爾濱市。

  遼寧:阜新、撫順、新賓、清源。

  吉林:查干湖、永吉縣。

  山東:濟陽、濟寧、興都、清平、高唐、臨清、武城、滋陽、泰安、平陰、淄博市淄川區、兗州市、禹城市、聊城市東阿縣、臨沂市費縣、即墨市。

  河北:玉田、清河、棗強。

  北京市:大興、宛平。

  天津市:查家衚衕。

  上海市:查家橋、查家港、查家山。

  江蘇:丹陽、下邳、泰州市、高郵、江陰、無錫、吳縣、淮陰、常州、鎮江、常熟、武進市、蘇州市、姜堰市、淮安、鹽城。

  安徽:蕪湖、祁門、歙縣、休寧、宣城、無為、涇縣、宿松、太湖、望江、桐城、廣德、銅陵

  潛山、懷寧、安慶、壽縣、泗縣、濟縣、霍山、舒城、廬江、當塗、東至、黟縣、蕪湖市、黃山市、池州市、貴池市、當塗、銅陵、蒙城。

  江西:星子、都昌、彭澤、湖口、修水、永修、鄱陽、浮樑、婺源、東鄉、共青城、樂平、餘干、新建、臨川、豐城、鉛山、金溪、貴溪、德安、景德鎮。

  浙江:海寧、杭州、錢塘、仙居、金華、德清、湖州、南潯、舟山、江山、富陽、嵊州、龍泉。

  湖北:武漢市江夏區、京山、浠水、崇陽、黃梅、孝感市、竹溪、黃岡、大冶、鄂州、鄖縣、監利、英山、仙桃、鍾祥、蘄春、丹江口市、谷城、竹山、恩施。

  河南:固始、郟縣、汝南、潢川、鄢陵、南召、信陽市。

  福建:德化、南平、清流、漳浦、泉州市。

  甘肅:蘭州市、寧縣、永登、石岐。

  雲南:施甸縣,陸良縣(板橋大堡子,查地村)。

  貴州:頂效。

  廣東:澄海。

  四川:蓬溪、大英、合江、西昌。

  山西:太原。

  陝西:西安市未央區、長安區,韓城、南鄭、洛川、郭灘、咸陽市乾縣漠西鄉龍巖村。

  重慶:長壽。

  香港。

  臺灣。

  集居地

  江西省:九江市星子,槎壠查村,人口2000餘人,位於星子縣蛟塘鎮東南方3公里。

  安徽省:鳳陽縣小查村。六安縣查婆店鎮(獅子崗鄉所在地)。宣州市查山(又名敬亭山、昭亭山),楊柳鎮雙河查村,柿木村界橋。涇縣查濟村(又名查村)、涇縣查濟河。黃山市新華鄉查家村。黃山市閃裡鎮查家村。安慶市懷寧縣高河鎮(查家、查灣村、查土樓)、公嶺鎮三鋪村查老屋、查新屋、石鏡鄉查家嶺、獨秀山查家小屋。安慶市樅陽縣白梅鄉查家坂,查家畔。安慶市嶽西查家衝。池州市貴池區江口街道查村圩。貴池市江口鄉查村。東至縣查橋鄉、查冊(柵)橋、查冊橋村。霍山縣太陽鄉查家河。舒城縣查灣鎮。廬江縣查家圩、查家渡。潛山縣三妙鄉查衝村。當塗縣查灣鎮、查灣鄉、查家灣港。望江縣太白村查家佃。蕪湖市查家湖。銅陵市查村路。銅陵市銅陵縣查壬村、程柏查村、查家圩、棗樹灣查村、泥口查村、小圩查村、流潭查村、謝壟查村、太平街查村、查家大墩。廣德縣梨山鄉查元村。蒙城縣莊周辦事處王橋村查莊。太湖縣大石鄉查家老屋北中鎮羅畈組。

  江蘇省:南京市查浦(古陶侃、劉裕曾屯兵於此)。無錫市查家橋、無錫市查橋鎮、無錫市安鎮查埂上。江陰市澄江鎮山源村北查家村、江陰市峭岐鎮岐峰查家村、江陰市峭岐皋岸查家村。蘇州市查家橋。常州市武進區焦溪鎮查家灣、常州市武進區焦溪鎮查家村、常州市武進區鄭陸鎮查家村、常州武進區橫林鎮紅聯村查家塘、常州市武進區鄒區楊莊查家村、常州市西夏墅慷西村委查家村。常熟市蜂蟻村查橋、常熟市練塘查林村、常熟市楊園鎮查家浜。姜堰市蘇陳鎮西查村。泰州查家橋。淮安楚州查莊。高郵市查甸村。

  浙江省:嘉善縣幹窯鎮東龍港查村、西塘鎮沈道(濱)查村。杭州蕭山區查瀆(又名查浦、查塘)。德清縣士林鎮查家壩。海寧縣袁花裡龍山查家橋。南潯鎮查家橋。湖州市查家橋、查家橋村、馬腰查家橋。富陽市胥口查村、查口村、查源村。嵊州市甘霖鎮查村。龍泉市查田鎮(又稱查田市、查川)。

  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鎮查德壪、查大壪、查三房。麻城市查家垸子。羅田縣三里畈查家灣。大冶縣查家灣。鄂州市胡林查家灣。鄖縣青山鎮查家溝村。武漢市江夏區湖泗鎮查家灣、武漢市漢口查家墩、武漢市查家街、武漢市查山街查山村、武漢市江漢北路查家村。仙桃市下查村。鍾祥市查家橋。蘄春縣應隆河查家灣、龍井河查家灣、下白巖查家灣、金竹園查家灣、土樓查家灣、田橋居信查家灣、查家山。英山縣百丈河查家灣、楓樹嶺查家灣、馬家鞍查家灣、七里巖查家灣、查家山。浠水縣關口鎮馬舊村之查家大灣、查家細屋、查家學灣、查家土庫灣、梅河陳橋之查家灣、寶月庵村劉坳之查家灣、橫山村之查家坳、黃畈村之查家塹、華嘴村枒子崗之查灣、白石山八方亭之查家老屋。清泉鎮胡弄社群之查家灣。蘭溪鎮六神港之查家灣。蔡河鎮楊畈村之查新屋灣、查老屋灣、太平橋村之查家灣。洗馬鎮小橋之查家村、毛竹園之查家灣、羊角橋之查家社屋灣。綠楊鄉冷水井之查家灣。

  河北省:玉田縣玉田鎮東查家屯村、西查家屯村。

  河南省:郟縣渣元鄉查莊村。恩施市查家坪村。鄢陵縣彭店鄉查家村。信陽市查山鄉。南召縣四棵樹鄉麥仁店村南莊查村,三岔口村西柳樹莊查村,三岔口村東溝查村、西拐查村,二郎船村土門查村,二郎船村桑樹查村,王營村旗杆樹查村;高新區許莊村郭莊查村;臥龍區龍興鄉溝口村青楊樹溝查村,沈溝村小沈溝查村。許昌鄢陵縣查家村。信陽市羅山縣高店鄉張河村東查畈,西查畈,後查畈,查寨。

  北京:大興縣魏善莊鎮查家馬坊村。廣和查樓。平谷區馬坊鎮北石渠村。

  上海:查山、查家橋、查家港。

  天津:查家衚衕。

  重慶:長壽縣查家灣。

  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連城鎮浪排村查家莊。

  雲南省:蒙自縣芷村鎮查尼皮村。施甸縣保場鄉查邑村、仁和鎮查邑村。

  貴州省:查城驛(明洪武間置,即今晴隆縣。天啟後遷關嶺縣永寧鎮)。頂效開發區頂效鎮查白村。

  廣東省:查源洞。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雷鋒鎮蕉溪查村,漳浦查嶺。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查家屯、哈爾濱市查家橋、哈爾濱市道里區新發鎮查家村。

  江西省:婺源縣查公山、鳳山查村、仙姑墩查村、平坦查村、東查襯、西查村、山坑裡查村、孝悌裡查村、徑嶺下查村、安頭查村、龍段查村、上麻榨查村、勤裕查村。浮樑縣勒功鄉查村。東鄉縣小璜鎮查村。鄱陽縣銀寶湖鄉解元查村、銀寶湖鄉鳴山查村、侯家崗鄉小港咀查村、侯家崗鄉上屋查村、侯家崗鄉下屋查村、侯家崗鄉老屋墩查村、縣背楊梅橋查村、古賢渡鎮宋賢嶺查村。星子縣槎潭壟查村、張家墈查村、北板橋查村、葉汊查村、樂坪查村、居重壟查村、桃林查村、前崗查村、東堡查村、西堡查村、團嶺查村、樟樹查村、亞蘇壟查村、樓下壟查村、歐窯嘴查村、烏橋查村、南阪查村、龍潭查村、泉谷壟查村、尤青灣查村、灣內查村、嘴上東查村、嘴上西查村、花園查村、正悟山查村、學嘴查村、龍溪查村、上橫山查村、下阪查村、新屋查村、蜈蚣堰查村、破堰查村、上阪查村、龔師壟查村、棗樹查村、塗山查村。都昌縣萬戶鎮東岸查村、西岸查村、大房查村、大埠頭查村、古塘查村、阪上咀查村;三汊港鎮灣裡查村、南邊查村、四房查村、新屋查村、老屋查村、雷公查村、水磨阪查村、梅洞寺查村;陽峰鎮四都壟查村;西源鄉塘口查村;都昌鎮望仙查村。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城南鎮查王村。兗州市區鼓樓查官員街。禹城市梁家鄉前查村。泰安縣俎來山前查家宣洛莊、泰安縣良莊鎮查宣洛村。聊城市東阿縣關山鄉查莊村。平陰縣鄉南里查家莊。臨沂市費縣費城鎮查山頭村、查山村。

  遼寧省:阜新市查海。撫順市查家堡、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紅廟子鄉查家村。北鎮市廣寧鄉石灰村、北鎮市羅羅堡鎮路屯村。

  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查干花鎮。查干湖(又名查干泡、旱河、大水泊)。吉林市永吉縣查家村。

  四川省:西昌縣禮州(鎮)古地名為查(楂)村。

  陝西省:南鄭縣郭灘查家溝。洛川縣石泉鄉查家咀行政村。西安市未央區漢城街中查村、西查村、東查村、西安城南查家坡、查張村。西安市長安縣查家寨。

  內蒙古:查干淖爾湖(又名庫爾察罕諾爾湖、察干諾爾湖)。正鑲白旗查干淖爾鎮。阿榮旗查巴奇鎮、查巴奇鄂溫克民族鄉。

  【入閩遷徙】

  查姓自春秋時查延受姓肇始,至今有二千六、七百年曆史。一個如此古老姓氏的族人經歷了許多風雨滄桑,由於種種不同的原因,他們的子孫後代現已散居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縱覽歷史,相較而言在三個歷史時期查姓人的業績尤為彰著,可以說令家史生輝、國史增色,堪稱查姓的輝煌時期。唐有以查師詣(字崇遠。任唐遊擊將軍、河南府折衝都尉,贈吏部尚書、進上柱國)為代表的一大批文臣武將為國效力。所以,在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9年)和唐玄宗開元五年(718年)兩次封濟陽查為天下第一姓,並稱國之柱。據《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載一些資料表明,查姓從春秋受姓至兩漢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曾長期籍居於今山東、山西、河南一帶,而且繁衍興旺,人口眾多。自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查姓人才紛紛南遷至江蘇、安徽、江西等地。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五代時,查文徽有南唐軍事支柱之稱,後隨南唐降宋太祖趙匡胤,居歙州休寧(今屬安徽)。其孫查道致仕後舉家遷海陵(今江蘇泰州),成為海陵望族。南宋時,海陵成為金國與南宋王朝金戈鐵馬的交鋒處,一部分查姓人遷居長江以南躲避兵火。此後隨著戰爭的持續和代金而起的元軍大舉南侵,查姓人在南方各地散居開來,今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廣東等地均有查姓人定居。元末,華中、華東戰火瀰漫,百姓流離失所,許多人逃亡於華南、西南各省。明初,山西查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

  明朝洪武八年(1374年),查三,號鼎立,因軍功升職總旗由江西省建昌府南城縣(今撫州市南城縣)十四都遷福建泉州市德化縣雷峰鎮蕉溪(曾中轉郡城西畔下菜園),為蕉溪查姓始遷祖。

  福建查姓主要分佈在德化縣、南平市、清流縣、漳浦縣、泉州市。泉州德化縣雷鋒鎮蕉溪查村、漳浦查嶺是查姓較大聚落。

  明中葉以後,閩粵浙等沿海之查姓入墾臺灣,臺灣光復後有較多江浙之查姓人渡海赴臺。查姓主要在臺灣的臺北、基隆、臺南、高雄、臺中都有分佈。清代以來查姓遷徙港、澳等地,進而播遷東南亞各國。

【郡望堂號】

  郡望

  齊 郡:西漢初年將臨淄郡改為齊郡,在今天的山東省臨淄縣一帶。

  海陵郡:周稱海陽,漢初名海陵,西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升為海陵郡。隋文帝開皇元年,廢郡稱縣。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稱吳陵縣,以縣置吳州。揚吳設制置院。南唐升元六年(937年),升海陵縣為泰州,泰州之名由此始。

  濟陽郡:漢濟陽縣在今河南蘭考東北,西晉在此曾置濟陽郡,南遷後廢。濟陽縣在唐初併入冤句縣。

  堂號

  齊郡堂:以望立堂。

  濟陽堂:以望立堂。

  清容堂:宋代的時候有一個叫查深的,隱居讀書。當地的郡守把他推薦給朝廷,要他出來做官,他不幹。郡守又怕浪費了他的才華,於是就在郡城的西部給他蓋了一棟房子,命名為“清容堂”,讓他在那裡教全郡的學生讀書,號為“清容先生”。

  海陵堂:據《萬姓統譜》記載:《望出齊郡,五代時南唐有查文徽,文徽孫道如,徒家海陵,至今查氏為望族。》查氏發祥于山東地區。春秋時,楚國大夫封邑在查,其後代子孫稱查氏。在距今1000年以前的五代南唐以後,在今江蘇泰縣一帶,繁衍成當時的名門望族。

  此外還有報本堂、二妙堂、三益堂等。

  字輩

  浙江嘉興海寧查氏源自婺源查氏,自遷到浙江海寧的第七世起,查繪定下了海寧查氏字輩排行的前十六字: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清道光八年戌子(1828年)查元偁又擬定海寧查氏字輩排行後十六字:傳家孝友,華國文章;宗英紹起,祖德載光。)

  安徽懷寧查氏字輩:立敬輿賢哲,詩書衍吉祥,淵源經學遠,同永之榮芳,聲鴻名振顯,道達德宣揚,承緒資培植,貽謀貴善良,修齊傳澤厚,敦睦裕基長,本固枝偕茂,家宜國有光。

  浙江溫州查氏字輩:世思恩重德,光宗富貴全,日宏君子道,引達大歸年。

  北京大興查氏字輩:為謹維勤,以綏爾祿,保世光大,成家之福。

  山東泰安查氏字輩:建國賢才仲,傳玉龍茂昌。

  江西九江查氏字輩:德從本裕方興義。

  安徽祁門縣查氏字輩:“尚士雲昌,允之茂芳;文章名世,輔國安邦;忠孝明正,統宗裕光;經綸偉業,長髮其祥”。

  安徽安慶、江西婺源查氏字輩:“派遠光先德支長振(正)家勝”。

  安徽繁昌查氏字輩:“日登君子道”。

  安徽涇縣查氏字輩:“光宗福貴全日從君子茂”。

  安徽祁門縣閃裡鎮查氏字輩:“尚士雲昌,允之茂芳;文章名世,輔國安邦;忠孝明正,統宗裕光;經綸偉業,長 發其祥”

  安徽蒙城查氏字輩:“景洪懷春……”

  上海、江蘇建湖查氏字輩:“永克錦文章”。

  四川會東查氏字輩:“良章文洳有謙連其林開永”。

  湖北英山查氏字輩:“宗之茂方獻章”。

  江蘇淮安查氏字輩:“池以乃龍虎”。

  江西都昌、星子查氏字輩:“士秉中正代啟文明宗必賢”。

  浙江溫州查氏字輩:“世思恩重德光宗富貴全日從君子廟引達大歸年”。

  貴州畢節查氏字輩:“明登維源升應廷紹宗興世澤繼祖遠昌榮建國恆光輝思孝友在朝學賢能俊傑揮先緒英雄顯厚徵”。

  北京大興查氏字輩:“為謹維勤以綏爾祿保世光大成家之福”。

  山東泰安查氏字輩:“建國賢才仲傳玉龍卯昌”。

  山東微山查氏字輩:“觀(官)慶富貴明……”

  查氏一支字輩:“啟世龍虎榜登科顯林賢”。

  查氏一支字輩:“申鴻明正顯道達德”。

  河南省羅山縣張河村後查畈:......子道精純,相國良成......

  安徽銅陵東聯鄉查氏字輩:“忠孝喻盛康良賢龍厚德”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楂地啟姓;

  海陵閥閱:

  ——全聯典指查氏的源流和郡望。

  系承姜氏;

  望出海陵:

  ——是聯典指查氏望出齊郡,齊國為姜子牙封國。下聯典指查氏名人在五代時南唐有查文徽,其孫查道始遷家海陵郡,遂為當地望族。

  業成兩代;

  名列四家:

  ——上聯典指明、清兩朝之際浙江海寧人查繼佐,字伊璜、敬修,號與齋,人稱東山先生、樸園先生。明末舉人,曾任南明魯王政府兵部職方主事。明亡後隱居,不再做官,著手編撰《明史》。著有《罪惟錄》、《魯春秋》、《東山國語》等。又擅長書畫,有一定名聲。下聯典指清朝初期畫家查士標,字二瞻,號梅壑散人,安徽休寧人,後住揚州,明末生員。家中藏有古銅器和宋、元書畫,因此精於鑑別。擅長畫山水,筆墨疏簡,意境荒寂,與孫逸、汪之瑞、僧弘仁合稱“海陽四家”。書法學米芾,又能詩,著有《種書堂遺稿》。

  傳經荊楚;

  全活建州: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查許國事典。下聯典指後周時期的查文徽事典。

  五言通用聯

  華堂來紫燕;

  喬木倚青雲:

  ——上聯為清朝時期的書畫家查士標自題聯。查士標(公元1615~1698年),安徽休寧人。流寓揚州,擅畫山水,與孫逸、汪雲端、僧弘仁等稱“海陽四家”。書法超妙入神,《藝舟雙楫》將他的行書列於佳品上。

  六言通用聯

  學精穴經之旨;

  名列四賢之科: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學者、醫學家查篇事典。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賢人查許國事典。

  振儒風以經學;

  拔望族於賢科:

  ——上聯典指查伊璜事典。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賢人查許國事典。

  唐宋以來巨族;

  江南有數人家:

  ——清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撰查氏宗祠通用聯。

  七言通用聯

  木本水源由來久;

  旦輝夕霞照映長: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查氏之“查”字的析字聯。

  紅箋色奪風流座;

  白苧詞傾翰墨場:

  ——此聯為清朝時期的書法家查升自題聯。查升,字仲葦,號聲山,浙江海寧人。清康熙年間進士,任少詹事職,著有《淡遠堂集》。

      【祠堂古蹟】

  鳳山查氏宗祠

  鳳山查氏宗祠位於江西省婺源縣浙源鄉鳳山村,距縣城50公里,建於清康熙三年(1664),主要由鳳山查氏宗祠和查氏客館兩部分組成。

  始居婺源的查氏,是南唐工部尚書查文徽之弟查文徵。查氏建居鳳山後,族人尊崇遷婺始祖查文徵創“山房道院”,立“教誨爾子,以轂似之”的重教祖訓,十分崇尚讀書。

  查氏宗祠由當時的徽州知府題名孝義祠,坐西朝東,磚木結構,地名全鋪大青石,進深33.9米,面闊22.2米,現存享堂、後天井、寢堂等三部分,佔地751.58平方米。享堂六柱五開間,其木柱粗壯,直徑達40厘米,柱礎有鼓形、方形、蓮花瓣形等,木構架為抬梁式和穿鬥式相結合的樣式,梁枋雕有蓮花堆砌、白鳥朝鳳、孝子義行、如意器物等圖案。寢堂高兩層樓,面闊5間,內供奉有查氏先人靈位。查氏客館位於宗祠的南側,坐西朝東,佔地352平方米,磚木結構,地面鋪木地板,館內有一方塘,長9.27米,寬9.03米。

  查氏後代中有一位年輕人最為熟悉的大作家金庸。他原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1948年移居香港。在上世紀90年代,在海外查氏後裔的推動下,浙江海寧查氏有了重修家譜的動議。在整理查閱祖宗纂修的《海寧查氏族譜》時,發現海寧查氏始祖查瑜是從安徽婺源(今屬江西)遷來的,便發函與婺源的查氏聯絡。海寧查氏的尋根,得到婺源查氏的積極回應。《婺源查氏宗譜》記載:“查姓,出自姜姓,為炎帝后裔。北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查文徵隱居婺源城西查公山,他是婺源查氏一世祖。十八世查瑜於元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偕妻兒等翻過村北浙嶺,來到浙江省海寧縣袁花裡龍山查家橋,查瑜是海寧查氏一世祖。”由此,婺源查氏與海寧查氏一脈相連。2005年2月,《環球》雜誌駐香港記者廖翊在《金庸:知識分子要有入世精神,我一生都在學以致用》訪談中。金庸說:“我和你算得上老鄉——我的祖籍是江西婺源,後來才遷到浙江海寧的。”

  查氏宗祠是婺源查氏僅存的一座宗祠,是中國儒教宗法制度思想的物化象徵,也是禮制文化的重要載體,為研究徽州地區的家族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資料。2013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典故軼事】

  1:查子警書院講學

  查鐸,字子警,號毅齋,明嘉靖乙丑進士,初授德安推官,隆慶時任刑科給事中,因忤逆權臣,出為山西參議。萬曆初,官至廣西按察副使,因疾致仕。

  查鐸自小就學習理學,是王陽明學說的信奉者,編輯刻印了王陽明相關的文粹、會語。在中進士前,查鐸長期在涇縣水西、台山開館授學。在德安任推官時,為當地書院訂立《楚中會條》。紹興知府蕭良幹修復稽山書院,在院內設講壇,敬請查鐸講述陽明理學。在京城時,與當時的學者研講理學,涇縣學者趙紹祖形容其講學盛況時謂:“先生所至,士無賢愚皆仰為山斗,而先生亦自以親得龍溪之傳,私淑文成之學不欲使傳失其真,故不憚諄諄為人訓迪。”

  明張居正時毀天下書院,引疾乞歸的查鐸敦請縣令張堯文修復,又首倡捐贈,與翟臺一道負責該修復工程,增祠田。書院修葺後,他被推為主盟,親訂《水西會條》,使水西講學復又歸於興盛。水西會每年舉行四次,每季五日,其間名流甚眾,水西書院也因查鐸而名震江南。

  2:查秉鈞異地辦學

  查秉鈞,字衡仲,因家境貧寒,靠家族義學之資而勤奮苦讀,光緒戊戌科進士,因殿試策論出眾,被光緒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任散館翰林編修。

  在國家被列強蠶食的現實面前,查秉鈞上《集民團疏》一折,直陳團民為兵以濟兵力之窮的觀點,被外放至貴州普安任知縣。查以其能力而受巡撫龐鴻書信任,特委派他赴日本考察農務,學務,他撰寫了《丁未東遊日記》,在“考察諸方面均能得其要領。”歸國後他力主教育興國,將貴州普安的盤水書院改為新式的日新學堂。在知縣任滿後,被龐提議作為道員留用。1908年,在查秉鈞的倡議下,龐首創貴族農林學校,查本人出任學校首任監督,先後署理黎綱道、貴州省學政。

  辛亥革命後,查秉鈞回到家鄉,後被選任民國國會議員、安徽都督府秘書長、省議會議長。寓居蕪湖之後,和涇縣一批文人石印了清嘉慶《涇縣誌》。後又在中江書院遺址創辦蕪關中學,爭取到被皖江中學堂帶走的中江書院款產作為蕪關中學永久基金,並被推舉為校長。

  在家鄉受災和抗戰之後,查秉鈞寫字擺攤義賣,將得款悉數捐出。蕪湖淪陷後,他經無為、九江、四川輾轉到達重慶,被聘為賑災委委會委員。1941年7月在日機轟炸中不幸殞命,國民政府稱其“志行安貞、學識優裕、克持晚節、以身殉國。”

  3:查全性建議恢復高考

  查全性,1925年出生,涇縣查濟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電化學家,主要從事電極過程研究,包括電極/溶液介面上的吸附、電化學催化、半導體電化學和光電化學、生物電化等,八十年代建立了適用於研究粉末材料電化學性質的粉末微電極方法,其編著的《電極過程動力學導論》是我國電化學界影響廣泛的學術著作。

  在1977年的全國科學教育工作會議上,查全性提出恢復高考的言論。1977年8月6日,在全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查全性對鄧小平慷慨陳詞:招生是保證大學教育質量的第一關,它的作用,就象工廠原材料的檢驗一樣,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當前新生的質量沒有保證,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小學的教育質量不高,而主要矛盾還是招生制度。大學不是沒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現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查全性還痛陳當時招生制度的弊端:一是埋沒了人才;二是卜了工農兵子弟;三是縣長了不正之風;四是嚴重影響了中小學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今年的招生工作還沒有開始,就已經有人在請客送禮走後門,甚至連小學生都知道,如今上大學不需要學文化,只要有個好爸爸。”沒想到,鄧小平聽完後,向查全性點點頭。與會其他的科學家都表示贊同查全性的意見。隨後,鄧公問了一下當時的教育部長劉西堯:“今年的高考招生改革恐怕已經來不及了吧?”查全性趕緊插話說:“還來得及,今年的招生寧可晚兩個月,要不然又會誤招20多萬不合格的學生,浪費可就大了。”鄧公略一沉吟,發話道:“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過來,今年就恢復高考!”

  查姓書簡

  位於宣州城北郊5公里水陽江畔的國家森林公園敬亭山,又名查山。現代人往往只知此山名“敬亭山”,而不知其又名“查山”(“查山,即敬亭山”;“敬亭山,又稱查山”。請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的國家最具權威工具書《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2120頁“查山”、2825頁“敬亭山”詞條)。稱查山,必有一位查姓名典於其中。查山遠古又名昭亭山,晉初為避晉文帝司馬昭名諱,改稱敬亭山,屬黃山支脈,東西綿亙百餘里,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南齊詩人謝眺《遊敬亭山》詩有“茲山亙百里,合杳與雲齊,隱淪。

  姓氏特徵

  在漢族的姓氏人口中,查姓不是大姓,但血統純正高貴,名儒顯宦、代不乏人。縱覽歷史,相較而言在三個歷史時期查姓人的業績尤為彰著,可以說令家史生輝、國史增色,堪稱查姓的輝煌時期。

  ⑴、漢有查氏兩重臣十二世查何,字文傑。西漢武帝時以春秋及第,任會稽守,旋任西河守,治政廉潔;更兼文韜武略擊敗匈奴,“帝聞其賢”,封濟陽伯。二十一世查忠、字仲釗。東漢和帝時以明經及第,授翰林院中書,擢尚書僕射,封濟陽伯。由於他們的名聲顯赫,形成了舉世聞名的“濟陽查”。

  ⑵、唐為天下第一姓唐有以查師詣(字崇遠。任唐遊擊將軍、河南府折衝都尉,贈吏部尚書、進上柱國)為代表的一大批文臣武將為國效力。所以,在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9年)和唐玄宗開元五年(718年)兩次封濟陽查為天下第一姓,並稱國之柱。

  ⑶、清康熙帝賜聯盛讚明清之際,查氏科甲之盛為天下矚目,特別是浙江海寧、安徽涇縣查姓人更是才傾天下,文魁、武魁如星,清康、雍、乾三朝“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創天下科甲奇蹟。康熙大帝赫然為查姓題聯:“唐宗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康熙帝還曾親筆書寫“嘉瑞堂”匾額賜予袁花查氏宗祠,又先後書寫“澹遠堂”和“敬業堂”匾額分別賜予查升與查慎行。

【家訓格言】

  涇縣《查氏家訓》

  凡我族人期於克振家聲,宜從詩書上苦心著力。天下惟讀書人不可限量,雲程萬里,風翩九霄。上為祖宗爭光,下為子孫垂裕,豈獨一身榮顯已哉。凡我族人要知人無本業,如萍根飄浮,必流匪黨。惟隨其所業勉力為之,不可始勤終怠,不可見異思遷。果能嫻習一技,留可成家,但術不可不慎耳。

  家訓解讀

  凡查氏子弟想振興家業的應當從讀書上著力。只有讀書的人才無可限量,上為祖宗爭光,下為子孫垂範,它不僅僅只是一個人有出息的事。凡是查氏子弟應當知道,如果一個有沒有事情做,就會飄蕩如浮萍,最終和無所事事的人混在一起。只有勤於本業,不可有始無終,不可見異思遷。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學得一擇之長就可以養家,但是在所選擇的職業上也要慎重。

  海寧《查氏家訓》

  貧樂公(查澄)家訓

  我今年老,戒爾諸孫:凡在童稚,讀書為本。勤儉為先,兼知禮儀。及其成人,五常莫廢,出則有方,入則孝悌。兄弟之間,本同一氣,切勿相爭,自相棄矣。妯娌之間,紡織為最,雖雲異姓,和如姐妹。

  戒爾子孫:毋貪於酒,酒能亂性,亦能招禍;毋貪於色,色能喪身;毋學賭博,賭則敗家;毋好爭訟,訟則受辱。凡此四事,警之戒之。

  和於鄰里,睦於親切。擇良而交,見惡責己,毋墮農事,毋失祖業,順之則行,逆而則止。言必擇善,行必和緩,毋以暴怒,招其禍衍。

  食但充口,毋貪美味;衣但蔽寒,毋貪綾絹。非禮勿取,量力節儉。凡使奴婢,亦當寬緩。凡此數事,斟酌而行。

  戒爾子孫,謹守良規,從之者昌,逆之者殃,成敗之際,如在反掌。

  愚公(查益)家訓

  小物克勤,斯善成者也。

  又:官箴

  往矣忠勤,毋忘國恩。

  錄自《查氏宗譜》

  毖齋公(查約)《毖齋銘》

  心惟毖乃清,德惟毖乃成。業不毖,盈者以傾;言不毖,招尤圮名。大哉毖乎,所以參三才而效靈者乎!

  九一公(查秉直)家訓

  紹庭公(查志隆)

  述,特匾於承恩堂

  承藉天地,生成祖父伯叔,蔭庇教訓,而不思做第一等人,真自棄也。做人甚難,惟在立心向上,務做第一等人,尚恐流於庸眾,況可苟且自便乎!

  言語需要溫文,動容須要謹慎。擇地而蹈,亦當和易而不至於太矯;擇人而交,亦當涵容而不至於太狹。責已宜重以周,責人宜輕以約。自養宜清苦,待人宜從厚,馭下宜嚴密而有恩。日用當親手檢括,而勿輕假手於人。

  撙節經理亦做家所宜知。蓋濫費而取非其有,孰若節用而省求於人。自古清修貞介之士,必克勤小物者能之,彼咬菜根、運甓齋外者,其人品與日食萬錢者何如?

  人之吾侮,事可包容,切須忍耐。如勢在不得已,宜和同兄弟,深思遠算,以求必濟。毋草率輕易落入圈套。寧為應口,毋為岔口以招禍。

  太和公(查秉彝)家訓

  治家先分嚴而後教行。敦親睦議,贍恤講治生程。教子勸善規過,毋齒及人隱私。不以微嫌而疏至親,勿以小衍而成大怨。

  宗族原系一體,本當和睦;尊卑自有定分,不可干犯。

  教幼先教學禮,毋使怠惰,自任己意;質性不一,勿將舉業久擔,早令練達。公私百務,使習有常業,則富不暇為非,貧不至失節,但皆不可不學,以延讀書種子。

  髯仙公(查璇繼)家訓

  為人如器焉,以規矩為則,以中正為準,以方圓為應,以大小為量,以仿古為式,以愛惜為久,守其常而不變,保其全而有用。

  內不欺己,外不欺人,方為不負我所學;語不失口,行不失足,庶幾無忝爾所生。

  日庵公(查嗣馨)家訓

  門無雜賓,架無雜書,心無雜想,家無雜費,雜之一字,大可戒避。《大學》有言,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先後二字,治雜之良方也。

  石齋公(查珹)家訓

  學者病根,總在氣質未化。或怒不能平,或急不能緩,鬱結於中,皆能為礙。第一要涵養性情,使和緩、從容、靜悅一應捐除,常如春風和煦。雖有無禮相加,亦須寬和應之。更須常設意外逆境,自作譬喻。如此一念,便當釋然自暢。“私慾淨盡、天理流行”八字,聖賢體段,然學者以之養心,大有收益。性情既調,氣質自化。

  勉耘公(查雲標)家訓

  《孝經》雲: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非謂待事親、事君之後始講求立身之義也。立身乃貫徹乎一生之始終也。何以立之?孔子一則曰“立於禮”,再則曰“不學禮無以立”,三則曰“不知禮無以立也。”言“立”有三,而終不越一“禮”。《禮記》一書,節目甚繁,試取首篇《曲禮》十餘行,細味而力行之,便已受益不盡。推而廣之,如《國語》、《左傳》所載行事,約其大旨,只“禮”字盡之。國而有禮也則興,無禮則削。師而有禮也則勝,無禮則敗。人而有禮也則榮,無禮則辱。家而有禮也則全,無禮則覆。有識者覘其幾而決休咎,應如響。但《左》、《國》之論禮也,多兼信而言之。《記》雲:忠信之人,可以學禮。禮根信而出,則禮非虛器。故人能守禮,又能主信,則立身之道盡矣,即保世延家之道亦盡矣。因書此以示汝曹。

  存畏公(查祥)遺訓

  盡情話不可說,傷心事不可做。

  看得自己多不是處,便是老大進境;看得他人多不是處,便是老大退境。

  勿說過火話,此事甚易,而犯者頗多,吾未如之何矣。

  退一步終究站得穩,過高興處尤宜作速回頭。

  我要便宜,他人也要便宜;我怕吃虧,他人也怕吃虧。件件事自己料理過,還要替人設身處地一想。

  人或怨我、疑我,自反無過,立即向其人說破,省卻多少是非。間有因嫌隙而反成深交者。

  “貧”字是極好傢俬,“笨”字是極好姿質。善用之得多少便宜,不善用則適成其為愚人笨而已。

  浚齋公(查遊)務本軒訓語

  肢體宜勤,毋及無益;聰明宜廣,毋及無用;衣食宜營,毋及非分。勿荒本業而惑他途;勿狃目前而忘遠大;勿棄切實而逐浮誇。本原宜篤,孝友乃以傳家;刻薄宜懲,寡恩非以裕後。凡爾小子,尚其凜此。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