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氏起源及歷史

紅姓圖騰_紅氏圖騰

紅姓圖騰(紅氏圖騰)

  紅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一是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公族子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二是源於祁姓,出自西漢時期的楚元王劉交之子劉富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紅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位,現今人口約十萬,排在四百三十五位。

【得姓始祖】

  劉富: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西漢時期的楚元王劉交之子叫劉富,受封於紅地(今江蘇肖縣西南一帶),他原來就已封為侯爵,所以人們稱他為紅侯,或稱紅侯富。在劉富後裔的庶支系兒孫後裔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稱紅氏;另外在紅地的原住民中,亦有以其地名為姓氏者,稱紅氏,皆世代相傳至今。紅氏族人大多尊奉劉富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公族子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君主姓熊,而在楚國公族子孫中,有一位公子叫熊摯,字紅,因此又史稱其為熊摯紅、熊紅,他受封於鄂(今湖北),稱鄂王。

  熊摯紅是荊國早期君主楚熊渠的次子。楚熊渠有三子:長子熊康(熊毋康)、次子熊紅(熊摯紅)、少子熊執疵。

  由於長兄熊康早逝,因此楚熊渠由熊摯紅繼位荊國君主。但老三越章王熊執疵不服,遂發動了政變,弒殺了兄長熊摯紅,之後自立為荊國之君,還改名為熊延。

  熊摯紅被弒之後,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紅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祁姓,出自西漢時期的楚元王劉交之子劉富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西漢時期的楚元王劉交之子叫劉富,受封於紅地(今江蘇肖縣西南一帶),他原來就已封為侯爵,所以人們稱他為紅侯,或稱紅侯富。

  紅侯富的子孫理應世襲封地和爵位的,但傳到他曾孫時因為沒有兒子,朝廷便收回了封地和封爵位。而紅侯富不止一個妻妾,他的庶支系兒孫還很多。在這些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稱紅氏;另外在紅地的原住民中,亦有以其地名為姓氏者,稱紅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紅氏族人大多尊奉劉富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烏蘭氏,漢義“紅花”,世居呼倫貝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黑龍江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烏蘭氏多冠漢姓為紅氏、洪氏等。

  ⑵.在蒙古民族中,有烏蘭和碩氏、土日根氏,漢義就是“紅色”,後有冠漢姓為紅氏者。

  ⑶.在蒙古民族中,有烏蘭圖婭氏,漢義“紅霞”,原是古薩滿教女祭司的稱謂,後逐漸成為一個姓氏群體,從事巫醫、婚媒、舞蹈等事務更多一些,現多為蒙古族女子的名字,明朝時期即有冠漢姓為紅氏者。

  ⑷.在蒙古民族中,有烏蘭巴日氏,漢義“紅虎”,原來是一種王府衛隊的稱謂,後逐漸成為一個姓氏群體,明朝時期即有冠漢姓為紅氏、虎氏等者。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滿族諾拉氏:滿語為Nora mongu,漢義“耙、拉棍”,是古老的滿洲部族,人數非常少,主要居於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諾拉氏部族有四個分支:即紅氏(Fulgjan mongu)、紫氏(Susu mongu)、黃氏(Suajan mongu)和努尼氏(Nuni mongu)。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諾拉氏多冠漢姓為那氏,而其四個分支中,則多稱紅氏、黃氏、紫氏、尼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吳扎氏:滿語為Wuza mongu,漢義“穀物”,是古老的滿洲部族,人數眾多,發源於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吳扎氏部族有四個分支:紅氏(Fulgjan mongu)、黃氏(Suajan mongu)、紫氏(Susu mongu)、白氏(Sunghua mongu),其主支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吳氏,其他四個分支有改稱吳氏者,也有按原姓氏的漢義保持原稱謂者,分稱紅氏、黃氏、紫氏、白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紅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位,現今人口約十萬,排在四百三十五位。主要以昌平郡(今北京昌平)為望居。

  現今分佈較廣,但人數不多。

【郡望堂號】

  郡望

  昌平郡:西漢時期置軍都縣及昌平縣,屬上谷郡。東漢時期歸屬於廣陽郡。南北朝時期北魏將其入軍都,屬燕郡。東魏天平年間于軍都縣城置昌平縣,為燕州及昌平郡的治所,徙軍都縣治於縣東北,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廢州郡與軍都,旋復置昌平郡。隋朝初期廢郡,屬幽州,隋大業初期又歸屬到涿郡。大遼國時期昌平屬析津府。大金國時期又屬於大興府。元朝時期屬於大都路。到了明朝時期,昌平歸屬於順天府。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昌平堂:以望立堂。

  河內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鄂王;

  望出昌平。

  ——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

  唐朝俠女;

  漢代紅侯。

  ——李文鄭撰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潞州節度使薛嵩家的青衣(女婢)紅線,喜讀書,通經史,薛嵩讓她掌管著文書,號為“內記室”。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想兼併潞州,紅線衣入魏郡田家盜取金盒。薛嵩寫封信裝在金盒中,還給田承嗣,田承嗣派人表示感謝,也打消了兼併的念頭。人稱紅線為俠女。下聯典指紅氏起源於西漢的來歷。

  侯門王子;

  表政惠民。

  ——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紅氏的源流來歷。下聯典指明朝紅尚朱。

  五言通用聯

  絲竹共雅韻;

  工農一家親。

  ——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紅姓之“紅”字的析字聯。

  軍恩深似海;

  友情重如山。

  ——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紅軍友“軍友”二字的嵌字聯。

  六言通用聯

  青衣曾推俠女;

  慧婢莫若紅娘。

  ——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俠女紅線為潞州節度使薛嵩家青衣。下聯典出唐·元稹著《會真記》敘術紅娘為張生、鶯鶯牽線通情。

  七言通用聯

  唐代記室通經史;

  明末義將有遺威。

  ——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才女紅線,潞州人。通經史,為潞州節寬使掌箋表,號曰“內記案”。下聯典指明末農是起義軍將領有紅軍友、紅娘子。

  九言通用聯

  荊楚兆禎祥,氏族生色;

  授時生夏政,炳丁向南。

  ——佚名撰紅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頌讚紅姓的源流和族望所居、遷徙繁衍(見清代熊峻運《增補姓氏譜箋釋》)。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