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姓圖騰(遊氏圖騰)
遊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流單純,出自姬姓,以祖上之字命姓。春秋時期,周曆王姬胡的兒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靜封於鄭,建立鄭國。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孫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後皆以“遊”命姓,稱遊姓。遊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四百零一位,人口約一百萬,現今排在第一百六十六位。
【釋義】遊是一個會意字。《說文》:“遊,古代旌旗正幅下沿連綴的垂飾。”因為其飄逸、張揚而得名。
【得姓始祖】
公子偃(姬偃):從《元和姓纂》一書考證,遊氏起源於春秋時代的鄭國,是鄭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後裔。由於公子偃字子游,所以他的子孫才有“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遊。春秋時代的鄭國,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所傳,後世的遊氏家族,既然是傳自鄭國的公族,則誠然是聖君周文王姬姓的後裔。古代的鄭國在今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的地帶,國都設於新鄭。故子游就是遊姓的始祖。
各支始祖
遊黑廝:江蘇鹽城市交睦莊遊氏始祖。子孫分徙鹽城附近,寶應,響水,以及全國大多省份。
遊榮公:崇榮公,明初由江右落屯於醴陵北鄉之梢岡鋪,此後子孫分徙湘潭、長沙、及湘陰之鳳嶺、新市。是為湖南省遊氏四邑始祖。
遊克公:明洪武間由瑞州高安徙居湖南益陽,其子分居益陽、龍陽、桃源、新化。是為湖南益陽遊氏始祖。
遊愆:南唐初避地來婺源濟溪。是為濟溪遊氏始祖。
遊應德:自江西泰和縣永豐鄉早禾村圳上徙湖南安化,再遷居新化城東青峰。是為湖南安化遊氏始祖。
遊真福:明季自江西上猶縣遷居福建漳平縣永福裡朗車村頭。是為福建漳平遊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之子公子偃,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周厲王的兒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封於鄭邑,之後建立了著名的鄭國。鄭國君主傳至鄭穆公(前627年―前606年在位),他有個兒子叫姬偃,字子游,史稱公子偃。到了公子偃的孫子游皈,便以祖父之字“遊”命氏,稱遊氏,世代相傳至今。《元和姓纂》雲:“《左傳》,鄭穆公子偃字子游,之後以王父字為氏。”春秋時,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公子偃,字子游,他的孫子游皈以祖父字為姓,稱遊氏。
該支遊氏正確讀音作yóu。遊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偃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姬姓,僖公二十四年有遊孫伯,為王子游後裔。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周朝時期官吏囿遊,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囿遊,是周朝時期王室貴胄宮內(府內)負責管理花園、菜園、果園、陸園之類園林的小官吏,即專職僕役,其時負責掌管王宮門闋的小官吏,也稱囿遊,或稱閽人,如同現今的門衛蒹收發、通稟等,隸屬於天官府司管轄。這在典籍《周禮·天官》中有記載:“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遊亦如之。”在囿遊、閽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囿遊氏、閽人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遊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遊氏正確讀音作yóu。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周朝時期官吏斿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斿”,本意就是指有流旒(飄帶)的旌旗,或指多牙狀旗幟。旗幟上的流旒數量按王九、公七、侯五、伯三、子一定製,無爵及其以下者皆無流旒。斿人,就是在春秋至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皆有的官職,主要負責掌管王旗;在軍制中亦有斿人,也稱旒人,就是執掌標誌性軍旗者,多是英武蓋世的勇士、或彪形大漢。這在典籍《說文解字》中有註釋:“遊,音留。本作斿,亦作旒,旌旗之旒也。”在史籍《左傳·桓二年》中所記載的“鞶厲遊纓”中的“遊纓”,就是指這種“遊人”腰束“鞶厲”,手執“旒旗”,衝鋒陷陣或耀武揚威的樣子。在斿人(旒人、遊人)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斿人氏、旒人氏、遊人氏,後通稱遊人氏,再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遊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遊氏正確讀音作líu,今其族人音讀作yóu妥否,有待進一步研究。
源流五
源於改姓,出自明朝時期的王先益,屬於因故冒姓為氏。
據《遊氏族譜》的記載:“由王氏改姓遊,明朝永樂年間王先益為遊家養子,其後以遊為姓。”明朝永樂年間,王、遊兩姓人家都是客家人,一起到今福建省漳州市的詔安縣秀篆鄉開基。由於當時遊氏人丁較少,王姓肇基始祖王念八就將其子王先益過繼給遊氏肇基始祖遊念四之孫遊信忠為嗣,後來王先益遂改姓遊氏,稱遊先益,從此子孫繁盛,這一脈遊氏後裔遂稱“王遊派”。“王遊派”分居於龍潭、溪唇、北坑、安美、拱涯洋一帶,傳到第五代,改支遊氏裔孫的四個健兒追隨抗倭名將俞大猷,加入剿倭隊伍,消滅倭寇,保衛家鄉,立下殊功。俞大猷將軍為了褒獎他們,特賜給匾額,親筆大書“四勇奇勳”四個大字。其後遊氏族人就在龍潭建起祠堂,命名“盛衍堂”,並將匾額掛在祠堂中堂。到了明末清初,秀篆鄉的許多遊氏族人都跟隨鄭成功入臺建基立業,分佈在臺北、宜蘭、桃園等地,人丁興旺。但是,秀篆鄉的王氏家族自從王先益過繼給遊氏為嗣後,卻反而一直髮展不順,人丁不旺。於是,在臺灣的遊氏第十三世裔孫遊祖送,於清乾隆年間從臺灣返回秀篆龍潭,過繼給王氏家族為嗣,並改姓王氏,稱王祖送。後來由王祖送傳衍的一脈王氏人丁大大地興旺起來,也以龍潭家廟盛衍堂為宗祠。從此,秀篆的王、遊兩氏不分彼此,同祀一座祖廟。
該支遊氏正確讀音作yóu。
源流六
源於滿族,出自清朝時期的瑚圖哩·甫福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瑚圖哩氏,滿語為Huturi Hala,漢義“福”,世居黑龍江兩岸一帶,後多冠漢姓為福氏、遊氏、甫氏等。該支滿族遊氏、甫氏皆源出清朝末期著名的地方官吏瑚圖哩·甫福海。瑚圖哩·甫福海,吉林扶余人,伯都訥副都統署右司(今吉林松源)主簿瑚圖哩·德成之子,累官至遊移協領。“協領”是滿清政府的各省駐防將軍下屬官員,官秩正三品,位在副都統之下,佐領之上,時有兼任副都統者。負責駐防旗之一旗軍政諸務。在東北地區,協領有獨處一城領駐防者。“遊移協領”可跨轄區行使軍政權利,如輯盜、擊匪等,但不可逾界行使行政權利,如民政事務等。瑚圖哩·甫福海一生節儉好善,三十年如一日,在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當地爆發災荒時,毅然開倉賑濟災民,活者數萬。在他逝世時,萬民齊悼,哀聲慟數里。瑚圖哩·甫福海病逝後,其後裔子孫以及當地民眾中,有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改稱遊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遊氏正確讀音作yóu。
【遷徙分佈】
遷徙
春秋時期,鄭穆公有個兒子名為公子偃,字子游。子游的孫子皈為紀念他的祖父,就取祖父的字中一字“遊”為姓氏,稱為遊氏。遊眅的二子游吉號子太叔,繼著名宰相子產後執掌鄭國國政,遊氏的聲名也隨之大張,傳播更為廣泛了。春秋時候,晉桓莊之族中也有遊氏。
另據部份族譜記載:由王氏改姓遊,明朝永樂年間王先益為遊家養子,其後以遊為姓。自子游傳至遊道保,諱匹,號五丈,當李唐世亂之時,道保南遷南閩劍州建陽禾坪村(今長坪村),建家立業,子孫蕃衍,分佈江西之贛州、于都、會昌、瑞金、興國、廬陵等地。
到南宋時,因兵荒馬亂,遊氏68世祖,字文珀,號二三郎(約生於1131年)於1175年從江西廬陵林息坑遷來汀州上杭縣勝運裡闊灘壩頭(今稔田鎮化厚村上游屋老屋子裡)開基立業。
遊氏從唐末五代開始,遊姓在今中國南方的福建地區,就已興盛起來。福建的遊姓,是由河南而江西、再浙江、然後逐步播遷到南方的。
南宋時期,因兵荒馬亂,遊氏家族的第六十八世祖遊二三郎,字文珀,約生於(公元1131年),他於(公元1175年)從江西廬陵林息坑遷至汀州上杭縣勝運裡闊灘壩頭(今福建上杭稔田鎮化厚村上游屋老屋子裡)開基立業。
遊氏族人遷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臺灣等地區,大陸有重慶市,江西的贛州、遂川、黎川、龍南、定南、崇義,上高縣錦江鎮。廣東的河源、梅州,浙江的遂昌、溫州、蒼南、平陽、玉環、瑞安、泰順,福建的永定、三明、龍巖、武平、漳埔、寧化、明溪、建陽、福清等縣市。本縣的歧坑、宮子前、灌子坑、沙子凹、石牌崗等鄉村。臺灣遊姓以福建詔安移居者為多,現今分佈較多的縣市,有臺北縣、市,宜蘭縣,桃園縣,彰化縣等(餘略)。
在臺灣省,遊氏族人以福建詔安移居者為多,現在多分佈在臺北縣、市,宜蘭縣,桃園縣,彰化縣等地。
分佈
先秦時期,遊姓活動比較狹隘,主要在河南黃河的北岸一帶。秦漢時期.河北廣平郡發展為遊姓的望族。到唐宋時期,遊姓已經在福建形成了大族。清朝初期,遊姓始入臺灣。
宋朝時期,遊姓大約13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五位。陝西為遊姓第一大省,約佔遊姓總人口的27%。全國遊姓主要集中於陝西、四川、福建,這三省大約佔遊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佈於江西、河南、河北、江蘇等。
明朝時期,遊姓大約有8萬7千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後。福建為遊姓第一大省,約佔遊姓總人口的35%。全國遊姓主要集中於福建、江西,這二省大約佔遊姓總人口的60%。其次分佈於安徽、廣東、湖北、四川、山東等。宋、元、明600餘年,遊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地區遷移。
當代遊姓的人口大約100多萬,為全國第一百六十六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71%。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游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態勢。目前遊姓主要分佈於福建、臺灣、湖北,這三省約佔全國遊姓人口的51%。其次分佈於四川、江西、貴州、廣東、湖南、重慶,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8%。遊姓的第一大省為福建,大約佔全國遊姓人口的18%。全國形成了以東南閩臺、中西鄂川為中心的兩大塊遊姓聚集區。
遊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閩臺贛、廣東東部、浙江大部、安徽南部、鄂湘黔大部、重慶、四川東部、廣西北部,遊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大約為0.12%,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8%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4.1%,居住了大約68%的遊姓人群。在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北端、安徽中部、湖北北部、河南東南、陝甘南端、四川大部、雲南東部、貴州西南、廣西南部廣東西部、湖南南段,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4.3%,居住了大約17%的遊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廣平郡:漢景帝劉啟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是由邯鄲郡分置,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區,後改為廣平國。東漢時期廢其郡併入鉅鹿郡。三國時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復置廣平郡,轄境有所擴大。廣平郡在隋朝文帝楊堅開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廢黜。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堂號
馮翊堂:以望立堂。
廣平堂:以望立堂。遊氏春秋時期發祥地在原河南廣平郡(今河北雞澤),故堂號曰“廣平堂”。古書《交際大全》中記載有廣平郡望,其中有“聲實俱茂(雅),秀美而文(吉),清德重名(酢),善詩卓識(誠之),獨步六朝之伯始(肇),並膺三辟於高閭(明根)”的佳句。括號內是歷代遊氏先賢名,內涵深刻。
美秀堂:春秋時期,有遊吉(遊皈的二兒子)貌美才秀,舉止文雅,熟於典故。他繼名相子產之後任鄭國宰相,為政寬和。
仁和堂:北魏遊明根任大鴻臚,處身仁和,接物禮讓。故遊氏又稱“仁和堂”。
立雪堂:原於“程門立雪”,典出宋朝學者遊酢、楊時向儒學家程頤拜師求教的故事。遊酢,遊氏第六十六世祖,字定夫,號豸山,與學友楊時都已是四十來歲的進士了,還要繼續求學,從福建到河南洛陽拜著名儒學家程頤為師。遊、楊來到程家,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矇矓中知有二人來卻不動聲色,二人恭恭敬敬肅然侍立,一聲不吭,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夢初醒,見是遊、楊二人,裝作一驚道:“啊!賢輩猶在此呼?”那天正是嚴冬最冷的一天,門外已積雪三尺。“程門立雪”傳為佳話,流傳千古。
此外遊姓的主要堂號還有追思堂、東興堂、聚輝堂、聚順堂、應去堂、鬱文堂、敦本堂、忠恕堂、敘倫堂等。
字輩
湖南漢壽遊氏字輩:“宗盟誼篤 孝友相沿 隆御欽登 新策廣聯 祖訓燦陳 輝光同綿 醇厚謹遵 家聲遠傳通亨利達 恩命維旋 化育洪沾 能受乃全 湘澤雲蘿鹹樂安恬 紹述迪裕 祥瑞長延 科名丕振 普祝萬年”。
重慶萬盛遊氏字輩:“文庭登盛世、國正裔淳章、本立安邦憲、金倫祿彥和、朝中顯耀德、蔚啟永昌隆、洪開學士相、榮華富貴強”。
四川攀枝花遊氏字輩:“石元旻德仲廣遷宗玉守世君應可新正世應秀石元明德”。
四川武勝遊氏字輩:“志政通光子金秀元裕啟文明德顯榮昌”。
四川廣安遊氏字輩:“志政通光子金秀元裕啟明文德顯榮昌克承先緒大振家邦永殷孝友天賜賢良詩書繼世仁義宣揚富貴長昭福壽安康”。
四川成都遊氏一支字輩:“文靜鎮興風魁光相大忠家孫盛世太華國永長隆”。
四川成都遊氏一支字輩:“興元成大定永世應朝廷”。
四川成都遊氏一支字輩:“朝廷永世清德”。
四川成都遊氏彭州字輩:“朝維孔旺尚,正立程門文,天先萬敏祖,存德澤世代雲昌”。或以“朝維孔旺尚,正立程門文,天先萬敏道,平步達青雲”,或以“朝維孔旺尚,正立程門文,天先萬世忠,存孝正宏樂天新”。
四川成都遊氏彭州字輩:“朝維孔旺尚,正立廷文宗,廣修全敬(敏)學,平步達青雲,傳家登孝友,世(治)代(世)守忠誠”。
四川成都遊氏彭州字輩:“章齊大文明,太傳金倫興,九後轉朝廷,家宗稱盛世”。入川前:“文廷國尚學應道以昌成”;入川后:“隆御欣登新策廣聯祖訓燦陳慶光同綿忠厚克尊家聲遠傳通頌利達天命惟旋化育有因能受乃全湘澤雲夢鹹樂安恬紹述迪裕祥瑞長延科各鼎振普祝高年”。
四川大邑遊氏一支字輩:“文靜鎮興豐魁光相大忠家孫盛世太華國永長隆”。
四川大邑遊氏一支字輩:“大德承先祖”。
四川古鄰遊氏字輩:“慶汝丹百萬正德可一天志風朝國本大宗開世源”。
四川內江遊氏字輩:遊家灣支派:“應盡一本良仁賢克孝昌承宗派於上繫世國天長龍相樹文章甫貴詩書啟裔福田新敦崇禮化家聲大敬佩斯言萬代珍”;遊家壩支派:“應盡一本良仁賢克孝昌承宗派於上繫世國天長龍盛佔乾坤朝廷喜聖君邦定家必治人和福自申歷代思傳永源昭注廣平耕勤書奮讀富貴普方聲”。
四川會理遊氏字輩:“丹兆啟大發朝興鼎乾坤”。
四川廣安遊氏一支字輩:“培本思忠義其(奇)才建功業”。
四川廣安遊氏一支字輩:“一道雨臨亭正文鳴少澤培本思忠義奇才建功業”。
四川廣安遊氏一支字輩:“大宗開世元啟小文明趙”。
四川中江遊氏字輩:“德成天詩海”。
四川廣漢遊氏一支字輩:“天育洪華炳禮家邦”。
四川廣漢遊氏一支字輩:“克光先志……”
四川南部遊氏字輩:“友德志仲宗克嘉玉崇松以大陽齡耀國鴻應世隆明道欽先正時唱錫福同源昭澤光遠學啟列長封榮旭增高尉華剛顯泰鵬富勤恩君浩貴賢慧金瓊文敏雅洲俊武強生喜萌全舜英東進才翰尚超鎔前傑冠熙瑞煌聰棟良雄”。
四川自貢遊氏字輩:“允朝大學先成正修齊廣治平錢梁家國用萬世照昌榮”。
四川達州遊氏字輩:“世友雲成……”
四川瀘州遊氏字輩:“登漢文龍鳳國朝玉澤光詩書傳世祚忠孝煥家邦修德從天佑存仁必壽昌彤庭隆輔佐子孫萬年香”。
江西信豐遊氏字輩:“言能應任凌子世庠邦必達仕位公卿高爵顯明廷重祿君恩寵理學揚聲名清朝隆英傑文昌耀廣平慶衍雲礽利福壽增遐齡”。
江西上饒遊氏字輩:“提華呂邦貽葉高祥佳建”。
江西石城遊氏字輩:“士柏樹賡國自立肇綱維和平能處世仁愛足安怡忠孝傳家寶信義宏道基大同光祖德偉業永揚輝”。
江西九江遊氏字輩:“國正儒倫敘河圖至義宣盛朝垂美訓道學得真傳經濟開明候家聲繼昔賢詩書可富貴忠孝德本全”。
江西都昌、瑞昌遊氏字輩:“洪範彜倫敘河圖至義宣前儒垂懿訓道學有真傳理積精華萃謀貽德澤綿懋功期後偉縄武待英賢”。
江西廬山遊氏字輩:“和圖志奕宣”。
江西樂安遊氏一支字輩:“翹皇科明……”
江西樂安遊氏一支字輩:“彝倫秩敘整肅紀綱箕裘丕振綿延蒸嘗敦詩說禮克纘書香貽謀燕翼裕後垂芳”。
江西吉水遊氏字輩:“國…朝元啟鳳禮成”。
江西撫州遊氏字輩:“先文育國忠厚德仁盛恭寬信敏惠科名顯著定恢宏啟昌隆”。
江西臨川騰橋遊氏輩:“賢中華民...”
江西南城遊氏字輩:福房支派:“忠正賢良仁義禮智顯宗光祖”;祿房支派:“準定(斌貞)昌盛豪傑英俊永遠家聲”;壽房支派:“泰民安邦鞏固興發標揚萬代”。
江西贛縣遊氏字輩:“文學傳家傆德仁紹其先”。
江西萬年遊氏字輩:“世喜元永(日)月盈澤”。
福建霞浦遊氏字輩:“鏗雄規……甫近僭銑泰震彥昱廣”。
福建建甌遊氏字輩:存敬居仁本,希賢有義芳......
福建詔安遊氏字輩:秀篆王遊主派:“淳惟三崇原光洪文心良朝廷克仕天啟景萬年興派別思源遠支分溯本深宗祧榮祀曲世代系相承”;秀篆王游龍潭支派:“惟寶先宗福開家瑞有基王廷一學士世德永垂貽景象輝騰日勳名駿發時書傳榮業紹上國慶來儀”;秀篆王游龍山支派:“士而志文維國典民其好禮振家聲槐庭啟運千秋茂立雪嗣徽萬古榮”;秀篆王遊東昇支派:“文應東昇厚進永安興祥本原能有志蕃衍慶其昌德盛昭欽仰望隆定顯揚朝廷俊崇哲邦國重賢良一心維纘烈萬奕永傳芳”;秀篆王遊發裡支派:“光祚成宗厚世守兆禎祥本原能有志蕃衍慶其昌德盛昭欽仰望隆定顯揚朝廷俊崇哲邦國重賢良一心維纘烈萬奕永傳芳”。
福建莆田遊氏字輩:“宗卿相紹聖士孔文獻明公侯伯子男道學淵源宏國族綱常禮教振家聲”。
福建華安遊氏字輩:“富國志乾章元尊自建陽光明顯達文士啟昌世承大雅永紹書香仁義禮智恭儉溫良和羹輔裡立雪友揚”。
福建永安遊氏字輩:“增光家國忠孝為先詩書垂訓道德純連綱常丕振齊治克全彀詒百代祥發萬年”。
福建漳州遊氏字輩:上游支派:“維天生蒸民厥衷有恆性燕翼壽而康萬福斯隆盛”;下游支派:“儒品詩書貴芳名禮義揚傳家先積德華國本文章”。
福建安溪遊氏字輩:“諱行:“祖錫道觀允升大吉朝起隆盛門慶忠貞日宣丕德哲士昌盈”;字行:“再隆凱鑾益存玄懷知君文章興世胄德業度經綸伯仲連登陛公子奕葉雲”。
福建福清遊氏字輩:“國宜孔孟聖賢道德盛長守”。
福建連江遊氏字輩:“為從道學開源永世孝思光祖德”。
福建南平遊氏字輩:“嘉大恆成章永興秀”。
湖南新化、常德、益陽遊氏字輩:善房支派:“應盡侍添承宗慶孫忠卓德能潮萬光奉明大仕學嗣錦憲昌裔純和克紹先家規長佩服世澤益綿延”;美房支派:“應盡侍富文添思慶維千翁能政興永朝廷顯宗尚大德承昌裔純和克紹先家規長佩服世澤益綿延”;合派續接:“維始祖當有宋元豐時自吉安來新化永遠相傳其念乃本源同敦親睦”。
湖南益陽遊氏字輩:“文教資培植仲子隆享運名家顯舊聲正學於允遠有道士修明本立原洪大時和利用忠純昭祖德啟佑益光榮會遇昌期盛英賢作育成武功能護國憲法範群倫”。
湖南綏寧遊氏字輩:“子再煥文必正世永昌鴻謨光祚應倫敘慶延長孝友承先志華榮定吉祥祖德澤深遠裕後啟書香家傳敦雍睦萬古顯名揚”。
湖南澧縣遊氏字輩:“曰憲國學芝應遇士維啟聖清賢安定”。
湖南慈利遊氏字輩:“景朝尚可正來世□□興安國作賢相永遠道一清”。
湖南永順遊氏字輩:“永順居臨清左臣右德生”。
湖南桂陽遊氏字輩:“一天大於師經濟啟文明必昌永遠達正德全世冊”。
湖南平江遊氏字輩:“詩於道大興爾懋洪觀近維方用的困燈聖作賢誠其汝念先仁紹立朝端鼎”。
湖北嘉魚遊氏字輩:“按傳於道大安本”。
湖北咸寧遊氏字輩:“世……大德□顯光輝貴善英昌龍與世新明”。
湖北赤壁遊氏字輩:“代哲謨良……”
湖北恩施遊氏字輩:“(永、相、天、正、元)、(德、大、萬、年、興)、(開、先、承、繼、祖)、(世、代、可、克、昌)、(有、賢、能、振、緒)、(立、家、美、名、揚)、(善、述、光、輝、遠)、(建、業、照、前、芳)。
湖北興山遊氏字輩:“家興慶澤長永傳忠厚德世代顯榮昌”。
湖北遠安遊氏字輩:“運(銀)昌光華文志良”。
湖北黃岡遊氏一支字輩:“家邦安定……”
湖北黃岡遊氏一支字輩:“中風玉大蒼傳家思米秀烈士本丁昌”。
湖北新洲遊氏字輩:“豐亨豫大昌傳家思美秀希世本平章”。
湖北遊氏一支字輩:“文玉槐國正仁德廣佔先”。
湖北武穴遊氏字輩:“宏金耀祖……”。
湖北雲夢遊氏字輩:“國大永昌丁甫家幫繼志……”
重慶永川遊氏字輩: 友德志仲宗,克嘉玉崇松。以大陽齡耀,國鴻應世隆。明道欽先正,時昌錫福銅。源昭澤光遠,學啟列長封。榮旭增高尉,華剛顯泰鵬。富勤思君浩,貴賢慧金瓊。文敏雅洲俊,武強生喜萌。全舜英東進,才翰尚超熔。前傑冠熙瑞,程坤威凱衡。輝聖丹興宇,煌聰棟良雄。
重慶江津遊氏字輩:“悅文芝志配光中(宗)世萬年來勝(盛)得隆登朝佐理龍章席永振家聲福祿同”。
重慶巫溪遊氏字輩:“光度陶大昌克少世得章成先立效有方明連加邦”。
重慶涪陵遊氏字輩:“開來少(應為紹字)古賢毓秀美東川愛進之尊首(或守)山生佐寶田”。
重慶墊江遊氏字輩:“開來紹古賢毓秀美東川愛進知尊守三生佐(或作)寶田”。
重慶涪陵、湖北麻城遊氏字輩:“文武定邦國禮利振家聲(音)”。
重慶銅梁遊氏字輩:“。。。廷興印奉兆,德政世澤長;文章華國久,永遠定家幫。。。”。
重慶開縣遊氏一支字輩:“慶儒當百萬正德可一永志鳳朝國本大宗開世元學成樑上先詩書傳家訓啟顯文明照克易應光前”。
重慶開縣、湖南五陵遊氏字輩:“承宗盛世遠紹祖啟家長玉厚人文美光先士雲昌”。
重慶南川、湖北孝感遊氏字輩:“天茂應承仲生長德萬安恩澤隨人後永慶吉紅光”。
貴州銅仁石阡老黃屯遊氏字輩:“文國天泰玉,東仁資德光,朝廷開大典,萬世顯榮昌。”
貴州銅仁遊氏字輩:“從樓西廷來鳳世大昌敬學承先德萬代語文章承粟盛世遠紹祖啟家長玉厚人文美光先士雲昌”。
貴州赤水遊氏字輩:“吉玉昌天啟俊”。貴州遊氏一支字輩:“明和仁安尚志”。
貴州遵義遊氏字輩:“能日希仕文樹廷紹顯景平俊克登先享”。
貴州黃平遊氏字輩:“正再世翰廷大國清朝仁明文天吉慶永秀德乾坤”。
貴州望謨遊氏字輩:“文召正光明”。
貴州六盤水遊氏字輩:“金世德齊昌定國本忠良”。
廣東河源遊氏字輩:“祖肇桓基緒衍紹光廣平泰運立雪華章詩書繼世忠孝傳芳禮儀垂範恩榮昭揚喬梓伯仲信守倫常賢慧和順添福兆祥仁德善道壽祿寧康博學經緯可期棟樑文韜武略治國安邦克勤志儉興業圖強宏容雅度恭謙溫良相濟扶助同達繁昌金玉其百”。
廣東龍川遊氏字輩:“志龍初德先春仁俊邦”。
廣東豐順遊氏字輩:“樂元會瑞家聲揚美來肇修定綱常文章流傳宏先德詩禮世遺觀國光”。
廣東汕尾遊氏字輩:“佔友存萬世日月耀斗魁周天同普照”。
雲南雲龍遊氏字輩:“國正天興(新星)順顯文登尚印(應)”。
雲南鎮雄遊氏字輩:“大明朝正啟登奉仕文元金世德齊昌定國本忠良”。
雲南昭通遊氏字輩:“世德光太元庭啟獻”。
河南光山遊氏一支字輩:“宗崇正德永慶安全文明繼世客廣成仙道傳忠恕開啟昆賢天保定爾輔佐龍顏”。
河南新縣遊氏一支字輩:“榮錦輝宗遠光華繼世長修(學)德書朝譜懷仁耀國芳”。
河南通許遊氏一支字輩:“作述本傳培振廣延成慶克嘉敦宗輔元詳明北緒”。
河南固始遊氏字輩:“天仕仁章慶雲錦康金昭瑞振大德克昌”。
廣西桂平遊氏字輩:“作興隆萬世榮華髮達好”。
廣西金田遊氏字輩:“作興隆萬世榮華髮達,揚祖光永遠富貴昌盛”
廣西玉林遊氏字輩:“廣達志家善”。
江蘇姜堰遊氏字輩:“積善有餘慶忠智傳家寶士志德益宏”。
江蘇泰興遊氏字輩:“積善有餘慶士書德益宏裕岳家聲振”。
臺灣地區遊氏字輩:“廣平東昇支派:“高天文應東昇厚世守兆貞祥本原能有志籓衍慶其昌德盛詔欽仰望隆定顯揚朝廷俊崇哲邦國重賢良一心維纘列萬奕永傳芳”;
廣平發裡支派:“光祚成宗厚世守兆禎祥本原能有志籓衍慶其昌德盛詔欽仰望隆定顯揚朝廷俊崇哲邦國重賢良一心維纘列萬奕永傳芳”;原平龍潭支派:“惟(寶)先宗福開(家瑞)有基王廷一學士世德永垂貽景象輝騰日勳名駿發時書傳榮業紹上國慶來儀”;
臺灣四川江北支遊氏字輩:“萬國尊賢佐朝庭德盛清”。
浙江蒼南遊氏一支字輩:“深仁世協和積善家多慶”。
浙江蒼南遊氏一支字輩:“節顯承先澤恭新裕後賢”。
安徽潁上游氏字輩:“克孝傳士德澤”。
安徽潁上游氏字輩:“首克孝傳士德澤維長其道以立家祖仁昌”。
山東菏澤市定陶區仿山鎮遊集村遊氏字輩:“學福聚祥慶瑞德崇志雲昌禮卓元秉匯坤宇照明航聖效澤震泰文武欣厚良”。
(20世-50世)山東泰安遊氏字輩:“之廣清鳳義中天林成公子祥”。
山東梁山遊氏字輩:“槐儉風雲正文重大天舜百□星守清繼先衍光明”。
海南瓊山遊氏字輩:“乃家昌盛鳳起龍騰精華薈萃育鏽鍾瑛”。
山西祁縣遊氏字輩:“登萬升……”
雲南遊氏一支字輩:“德成天詩書”。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聲實俱茂;
秀美而文。
——佚名撰遊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北魏·遊雅,累官雍州刺史,甚有惠政。下聯典指春秋鄭國大夫遊吉,美秀而文,熟於典故。
尚書世第;
鴻臚名高。
——佚名撰遊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南北朝時北魏廣平任人遊明根,博學經史,北魏孝文帝時,任儀部尚書、大鴻臚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餘年,以仁和處世,以禮讓接物。
五言通用聯
鄭國家聲遠;
建陽世澤長。
——佚名撰遊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遊姓的起源於春秋時鄭國。下聯典指北宋遊氏名人、哲學家遊酢,建州(今福建省建甌市)建陽人。
程門新世第;
立雪舊家風。
——佚名撰遊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遊氏宗祠“立雪堂”通用堂聯。
七言通用聯
大鴻臚仁和有禮;
賢卿士美秀而文。
——佚名撰遊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南北朝時北魏廣平任人遊明根。下聯典指春秋時鄭國正卿遊吉,即子太叔,美秀而文雅,熟悉典故,繼子產執政。
獨步六朝之伯始;
並膺三辟於高閭。
——上聯典指後魏·遊肇,字伯始,孝文初為內秘書侍御中散,外寬內剛,耽好經傳。下聯典指北魏·遊明根。
十二言通用聯
九言教晉卿,鄭相聲名周代震;
三尺尊程子,豸山著作宋朝芳。
——佚名撰遊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時鄭國正卿遊吉。下聯典指北宋哲學家遊酢。
十四言通用聯
基開闊灘,分壩頭九大房,星羅棋佈;
派衍椷林,自建陽而廬陵,椒盛瓜綿。
——佚名撰遊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遊氏宗祠“立雪堂”通用堂聯。
十六言通用聯
紹定夫之徵,讀聖賢書,方不愧建陽門第;
繼太叔之美,行忠孝事,乃克振鄭國家聲。
——佚名撰遊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北宋哲學家遊酢。下聯典指春秋時鄭國正卿遊吉。
【祠堂古蹟】
江西高安洪石村遊氏宗祠
相城鎮善坊村委會洪石村於2013年新建了遊氏宗祠,該祠堂為仿古純實木建築。祠堂佔地面積約600平米,長40米,寬15米,四進兩個天井,所有的屋柱都是杉木,最大的棟樑一個成年人都無法環抱,因為是純實木結構,所有樑柱之間採用的是榫卯結構沒有一根鐵釘。據村長介紹整個祠堂建築造價160餘萬,木料都是從廣西直接購置的,僅木料就花費超過了100萬人民幣。木造房屋在中國建築歷史上擁有漫長的歷史,北京故宮所有房屋都是純實木建造,只要注意防潮,實木建築幾百年都不會垮塌。相城鎮建有祠堂的村莊不少,規模上或許遊氏宗祠不是最大的,但是仿古純實木建造在相城應該算是規模最大的。
【典故軼事】
求字
遊宗謙去探望書法家 王百穀,王百穀當時正在寫字,沒來得及與遊宗謙寒暄。遊宗謙不由大怒,便指著王百穀的字大罵道:“你以為你寫的字很好嗎?哼!在我們莆中一帶都把它看得如糞便一般。”
後來遊宗謙將離開王家,想求王百穀一幅字,礙於面子,不便索取,便令侍兒範鹿去求。王百穀也不答話,提筆便寫。寫完,對範鹿說:“把字拿好了。見了你家相公,對他說:又擔了幾石糞便來家了。”
【家訓格言】
《遊氏家訓》
湘省四邑遊氏家規十條(原載於清道光宗譜和民國二十二年四邑族譜,遊建國改簡體加句讀)
第一條孝父母
父母之恩與天地同,所以有事父如事天、事母如事地之說,然天地遠而父母近,若概責人以事天地則至難,事父母統貴賤上下皆然,似無於贅矣。何孺慕之,良第徵於少時,而斑綏之娛弗永於終身,或半因妻子暱情而分、或半因勢利熱中而改,此不獨專屬常人,即被服詩書者不免,抑思:我力既壯、身從何來,親年漸衰、永歡有幾,與其抱恨於終天,孰若竭力趑俱存,效定省、勤視膳,以律諸己者型於家,使一家之中皆心我心以順父母之心,差可稍酬深恩於萬一矣。
第二條宜兄弟
人於稍長時,肩隨原自雍和;獨至成立,天倫漸爾衰薄;何前後之相殊耶?無它,私懷念熾,房帷乘間而生非,交遊日盛,讒佞借徑而割愛,甚致錙銖必較,參商成勢,終身不和,使父母不樂,可勝悼哉!殊不知:琴瑟雖調、不若塤篪迭奏,他山可助、何如花萼並茂,彼怒怨不藏宿、風雷顯至誠,古聖人處兄弟之變且如此,則吾儕處兄弟之常更可恍然矣。
第三條訓子孫
箕裘之紹,端在子孫,子孫之賢,基乎幼小。倘姑息優容,即驕淫漸開,保他年家聲之不墜者幾希。此中養不中,材養不材,人樂其賢父兄也。《少儀>《內則》無非垂訓之格言,出就外傅,悉是善全其天性。然聰穎固堪入道,愚鈍不妨易弦;稼圃雖屬小事,勤苦可以逢年,工商無非獲利,精專乃為有益。凡在四民所重者,即教訓所當先也。
第四條敬長上
聞之謙受益滿招損,謙蓋由敬而生,敬至則謙至,舉凡出入交接皆當主敬,以著謙恭而獲乃益,矧為我長上,份固尊也,齒固高也,言可法而行可則也,敢不致其嚴威儼恪,而肆然罔忌貽長上,目為輕薄子,不屑教誨耶?此十年以長則父事之、五年以長則兄事之,其教之謂夫。
第五條篤族眾
天以不忍之心生人,人即具不忍之心以成性,若有一念殘忍,天理為之不容而失其所以為人矣,顧刻薄寡恩以施途人猶不可,祝乎一族之眾同姓之親耶。蓋祖宗篤數十世之忠厚致族眾之蕃,其不能使人人皆達皆立者未始不隱痛而憫惻,苟圖一己之安樂、坐視眾人之休慼如秦越之不相關,非棄族眾棄祖宗也,此推祿以及族立教以垂訓,古人之風尚其鑑諸。
第六條隆祭祀
沿分定祭、禮有常經,要皆同主於敬;祀本一誠、禮行三獻,設祠田以供祭用,對春秋以定祭期;濟濟蹌蹌鹹聯昭穆之序,洞洞屬屬各致如在之誠,厥惟敬哉。至若墳墓拜掃、碑誌永垂,尤當前傳夫後,後仿夫前,不待言矣。
第七條睦姻親
人知陰陽、配夫婦之倫著,抑知親戚之倫即從此著焉,祝禮尚往來、誼敦戚好,惟往來則情義重,蔦蘿之締、喬松之託自始終為一,安見親戚之倫不與夫婦並著哉。
第八條崇倫理
乾坤定位以來,無人不在五倫之中,即無人不當盡五倫之理,矧幹名犯分、律究難逃、忠臣孝子、旌賞無私,所以垂戒而垂勸也;叨列仕籍、固當奮勉,即居草莽、亦沾治化,不特己身,期無愧於名教:尤率等倫,共凜乎綱常,秀者擴學問以妙經權,愚者賴講明以免罪過;又何慮倫道之不崇、家聲之不振耶?
第九條和鄉里
人惟性情未純,以致是非不明,在骨月間尚難保其翕和,又何論陳於鄉里;必也以我之性情通人之性情,自無不洽;以我之是非公人之是非,自無不宜,雖千里之遠可同祝,區區鄉里乎哉,詎得謂薰蕕不同器,遂俯視一切而漠不相關耶?
第十條周貧乏
夫以利濟勸人,未免損己傷財,似難言之:然廣積財票,以貽子孫;何若廣行方便,以縣世澤;幾見世間沿門鳴梆之徒,假果報而苦募化,若男若女,且不吝施與,豈目擊現在之顛為無聊,曾不矜憫周恤,諒斷無是忍人也;雖施博濟眾,古帝猶病,而解衣推食,盡人可勉;時時須存菩提心,念念克救涸轍魚,差可補造化之窮,自收陰功之報矣。
遊氏“九言祖訓”
無始亂,無怙富,無恃寵,無違同,無傲禮,無驕能,無復怒,無謀非德,無犯非義。
——此為遊氏肇姓之祖遊吉(太叔)所立“九言”祖訓。
《遊氏家訓》
一,敦孝悌以重人倫
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人不知孝父母,獨不知父母愛子之心乎?方其未離懷抱,飢不能自哺,寒不能自衣,為父母者,審音聲,察形色,笑則為之喜,啼則為之憂,行動則跬步不能離,疾痛則寢食俱廢。以養以教,至於成人,後為授家室,謀生理,百計經營,心力俱瘁。父母之德,實同昊天罔極,人子欲報親恩於萬一,自當內盡其心,外竭其力,謹身節用,以勤服勞,以隆孝養。毋博奕飲酒,毋好勇鬥狠,毋好貨財,私妻子,縱使儀文未備而誠懿有餘。推而廣之,則居處不莊,非孝;為國不忠,非孝;蒞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戰陣無勇,非孝;皆孝子份內之事也。
二、篤宗族以昭雍睦
書曰:“以親九族,九族既睦,是帝堯首以睦族示教也。”禮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睦族,明人道,必以睦為重也。”夫家之宗族,猶水之有分派,木之有分枝,雖遠近異勢,疏密異形,要其本源則一。故人之待其宗族也,必如身之有四肢百體,務使血脈相通,周禮本此意以教民,著為六行,曰孝,曰友,而繼曰睦,誠古今不易之常道也。
三、和鄉黨以息爭訟
古者,五族為黨,五州為鄉,睦淵任恤之教,由來尚矣。顧鄉黨中生齒日繁,此間相接,睚恥小失,狎暱微嫌,一或不誠,凌競以起,遂至屈辱公庭,委身法吏。負者自覺無顏,勝者人皆側目。以里巷之近,而舉動相猜,報復相尋,何以為安生業,長子孫之計哉。
四、重農桑以足衣食
古者,養民之本,在於衣食,農桑者,衣食所由出也。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夫衣食之道,生於地,長於時,而聚於力。本務所在稍不自力,坐受其困。故勤則男有餘粟,女有餘帛;不勤則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畜妻子,其理然也。
五、尚節儉以惜財用
人生不能一日而無用,即不可一日而無財,然必留有餘之財,而後可供不時之用,故節儉尚焉。夫財猶水也,節儉猶水之蓄也,水之流不蓄,則一洩無餘,而水立涸矣。財之流不節,則用之無度,而財之匱矣。
六、隆學校以端士習
古者,家有塾,黨有癢,州有序,國有學,今更學校林立,自小學而大學,而研究學院,無不畢備,故無人不在所教之中,專其督率之地,董以師儒之官,所以成人材而厚風俗,合秀頑強懦,使之歸於一致也。
七、黜異端以崇正學
夫欲厚風俗以正人心,欲正人心先端學術,蓋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惟此倫常日用之道,為智愚之所共,由百家之篇,六藝之文,皆所以正人心,厚風俗者也。無偏無頗,無反無側,悉本正學,至於素隱行怪,邪說異端,以及非聖之書,不經之典,驚世駭俗,紛紛藉藉,起而為民物之愨者,所宜屏絕,勿迷於他歧,以無知而罹罪戾。
八、講法律以警愚頑
國之立法,仍維護社會治安和正常經營秩序,不得已而用之也。法有深意,律本人情,委曲詳明,故人明其意。達其情,則囹圄可空,訟獄可息;如懲創於已然,不若警惕於未然之為得也。今有司皆於暇月,率其民而讀法,俾各凜成憲,遠於罪戾,意甚厚也。
九、講文明以厚風俗
我國乃數千年文明古國,我民族亦文明優秀之民族,故風俗淳厚,人心向化,苟恃勢凌人,出語粗俗,皆肇事之由,所宜深戒,故國制五講四美以齊之。
十、務本業以定民志
上天生民,必各付一業,使為立身之本。故人之生,雖智愚不同,強弱異等,莫不擇一業以自處,或工或農,或學或商,居此業者,皆有本份當為之事,藉以有利於身,藉以有用於世。幼而習焉,長而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此孟子之所謂恆產,即所謂本業也。
十一、訓子弟以禁非為
從來教萬民,訓子弟,黨正族師,月吉讀法,歲明校比,師田行役,則合卒伍而簡兵器,朝朝告成,人知自愛,不敢偶蹈於非,休哉,何風之隆歟。
十二、息誣告以全善良
國家之法,所以懲不善而儆無良,豈反為奸民開誣告之路,而使良善受傾陷之害哉?夫人必有切膚之冤,非可以理遣情恕者,於是嗚於官,以求申理,此告之所由來也。
十三、誡匿逃以免株連
國之元首,撫臨億兆,合四海為一家,聯萬姓為一體,對全民族,更無異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對不法分子,則毫無姑息養奸,致使擾亂社會秩序。而犯罪者,亦應受法律制裁,其或越獄逃跑,即為逃犯,例有嚴禁。逃犯所至之地,兵民人等,不行察覺,擅自匿留者,罪並及之。
十四、完錢糧以省催科
自昔晝野分州,任土作貢而賦稅以興,凡國之五禮百度輸用出入皆賴焉。此國所以需於民,下所宜供於上,古今通義,未之或改。且以制官祿,所以治我民以備荒歉,所以養我民,取諸天下,還為天下用之。國之倉稟府庫,豈歷民而以自養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賦額率準,且橫徵私派,一切革除,未當絲毫多取於民。
十五、聯村組以弭盜賊
從來安民,在於弭盜,摘發守禦之法,必當先事而為之備,故緝捕有賞疏,縱有罰盜有禁,違限有條,而最善者莫如村聯村、組聯組,設立簿冊交察互警,此即井守望遺制也。
十六、解仇忿以重身命
夫惟人道莫重於守身,民之有身,所以務本力田,養父母而畜妻子;兵之有身,所以嫻習伎勇,資捍衛以報國家。身為有用之身,則皆自愛,乃生人氣質偏不能變化,往往血氣用事,至一發而易激怒,崇朝竟成莫解,互相報復,兩敗俱傷,其起甚微而為害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