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姓圖騰(蓋氏圖騰)
蓋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源於姜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公族大夫王歡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零五位,現今人口約二十六萬,排在第二百八十五位。
【釋義】蓋,“茅苫也。”即用白茅草編成的片狀物,江東呼為“蓋”,現泛指屋頂上的覆蓋物,引申為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東西。
【得姓始祖】
王歡:戰國時,齊國公族貴胄大夫王寬(王子歡),因功受封於蓋邑(今山東沂水)。在王歡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蓋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蓋氏正宗。蓋氏族人大多尊奉王歡為得姓始祖。該支蓋氏正確讀音作gě(ㄍㄜˇ)。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公族大夫王歡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公族大夫叫王歡(王子歡),他因功受封於蓋邑(暐邑,今山東沂水)。在王歡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蓋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蓋氏正宗。
蓋氏族人大多尊奉王歡為得姓始祖。該支蓋氏正確讀音作gě(ㄍㄜˇ)。
源流二
源於各少數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魏書》的記載,盧水胡人中的西羌族複姓蓋拉氏,又有鮮卑族複姓蓋樓氏。其實,所謂“鮮卑蓋樓氏”原為羯胡部的一個分支盧水胡的姓氏,被北魏政權吞併後歸附於鮮卑拓拔部,稱蓋樓氏,實際上就是西羌蓋拉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執政時期,於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間(公元493~406年)將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入主中原,其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此期間,蓋拉氏、蓋樓氏皆改複姓為漢字單姓蓋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蓋氏正確讀音作guó(ㄍㄨㄛˊ)。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八旗通志·烈女傳》記載:蒙古族蓋珠氏,亦稱嘎拉珠氏,世居新巴爾虎左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aiju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蓋珠氏後多冠漢姓為馮氏。
該支蒙古族、滿族蓋珠氏漢化蓋氏讀音皆作gài(ㄍㄞˋ)。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格佳喇氏,亦稱葛加爾氏,滿語為gegiyala Hala,世居長白山區,後多冠漢姓為蓋氏、葛氏等。
該支滿族格佳喇氏漢化蓋氏讀音作gài(ㄍㄞˋ)。
源流五
源於改姓。
明代雲南臘撒長官司長官蓋氏由況氏改姓蓋氏。
源流六
據《通志·氏族略》《萬姓統譜》所載,樓姓之後有因避仇而改為蓋姓者.
據《通志氏族略》,南宋著名史學家莆田人鄭樵撰,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成書。此改姓應發生在南宋(1161年)以前。
源流七
源自葛天氏,其讀音為ge(ㄍㄨㄛˊˇ)。蓋氏中部分源於葛天氏。屬於以部落名為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地名為蓋(今山東沂水),後來齊國大夫王寬被封在蓋,其子孫取邑名為姓,稱為蓋氏。
據古籍記載,歷史上在戰國時期魏國曾出過蓋婁氏,後來蓋婁氏卻未能流傳下來,理應都已改成了他姓,或者簡化成了“蓋”姓(因在後期的同地出現了蓋婁氏改為蓋氏的例子),成為蓋氏的又一支源。
根據《姓苑》記載,蓋氏望族出於漁陽、洛陽。古代的蓋邑,在今山東省沂水縣境內,蓋氏家族就發祥於此。蓋氏除了以戰國時期的齊大夫所傳的後裔為主流外,還有兩支外來的組成部分,不過,經過多年的融合,早就不分彼此了。
蓋氏望族居於安陽郡,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沁陽縣西。而《百家姓》上則註明是汝南郡,即今天的河南省汝南縣。
元末動亂以後,加劇了蓋氏族人南徙於更多南方省份的步伐,連雲南邊陲也有蓋氏入遷。
明朝初期,山西蓋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天津等地。
明、清兩朝,蓋氏之主源依舊繁衍于山東半島以及河北、河南、山東三省鄰界之地區。
清康、乾年間及其以後,三省之蓋氏貧民有乘船渡過渤海,或在葫蘆島登陸,或在旅順島登陸進入東三省謀生,因此中蓋氏以膠東半島之漁民為眾,故後世蓋氏以落籍遼寧大連為多。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閩、粵趙氏陸續有人遷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佈於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分佈
起源於山東的蓋姓,一直在山東地區活動,逐漸向四周發展。
宋朝時,蓋姓大約有2萬3千人,蓋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江蘇等地。明朝時,蓋姓人口急劇減少,在全國主要分佈於山西、河北等地。
當代蓋姓的入口大約有26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8%,為第二百八十五位姓氏。從宋朝至今1000年中,蓋姓人口增長率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黑龍江、山東、陝西、吉林、遼寧等,黑龍江為當代蓋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蓋姓總人口的33%。
蓋姓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內蒙古東北、遼吉大部、山東東部,蓋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9%以上,有的達到2%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0%,居住了大約60%的蓋姓人群。
今山東省的臨沂市三區境內,特別是臨沂市蘭山區的蓋家溝是臨沂蓋姓起源地。濰坊市峽山區、萊陽市、東營市廣饒縣、利津縣、墾利縣、滕州市、高唐縣、陽穀縣、樂陵市、威海市、德州市寧津縣、青島市,遼寧省的瀋陽市、大石橋市、盤錦市、瓦房店市、撫順市、遼陽市,吉林省的長春市、敦化市、扶余縣,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大慶市、佳木斯市,四川省的樂山市,貴州省的畢節市,山西省臨汾市等,江蘇省的蘇州市、豐縣、淮安市楚州區、揚州市寶應縣,天津市的濱海區,河北省的泊頭市、行唐縣、承德市、邢臺市、邯鄲市、南宮、棗強縣,陝西省的富平縣,北京市,湖北省的黃石市,上海市,安徽省的亳州市,甘肅省的涇川縣(尤其是該縣豐臺鄉蓋郭村,90%以上都是蓋姓),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等地,均有蓋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漁陽郡:秦朝時期置漁陽縣,其時地在今北京密雲西南一帶地區。秦、漢、魏、晉諸朝均為漁陽郡。隋朝末年改無終縣為漁陽,即今河北薊縣。隋朝時期為玄州漁陽郡、唐朝時期為薊州漁陽郡。唐以後漁陽為薊州治所。明朝時期省入薊州。
安陽郡:西漢時期置縣,治所在今河南正陽西南。西晉時期亦為置縣,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陽西南西南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北魏改位長川縣置郡,治所在安陽(今河南息西),領安陽、烏水二縣。西魏時期改為北秦州,後又改為交州。隋朝開皇三年廢黜,但在隋朝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州為紀州,安陽稱為長川;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廢州,又廢烏水入焉州,在今河南省沁陽縣西部一帶地區。
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堂號
漁陽堂:以望立堂。
安陽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崇賢堂:唐朝時候,蓋文達、蓋文懿兄弟二人都是名儒,人們見他一門多士傑,因稱“二蓋”。蓋文達博覽群書,尤其精於三家《春秋》,由文學殿學士升諫議大夫,拜崇賢學士。蓋文懿為國子監助教,曉譬密徵,遠近敬仰,拜國子博士。
多士堂:同上。
字輩
遼寧瓦房店蓋氏字輩:“毓繹景龍曾清銘林世成”。
貴州畢節蓋氏字輩:“天開良廷永振朝綱家學鴻聲繼序倫常勝德威儀鱗芷呈祥”。
江蘇豐縣蓋氏字輩:“昭成樹(宏)士(正)增(大)志(天)興兆(有紹)憲(明)秀(玉)福(榮文)履(世)厚德為本守忠恕傳家廣繼恩啟瑞永樂慶徵祥”。
江蘇徐州蓋氏字輩:“雲如從仁義禮至信”。
蓋氏北五三支字輩:“奉凌景學……”
天津蓋氏一支字輩:“鳳奎玉……”
山東萊陽蓋字輩:“如永其德,乃克作成,有為若是,允汝之能”
山東臨沂蓋姓字輩:......玉允,廣隆家國.....
山東滕州蓋姓字輩:........慶延立志,作正修全,肇開崇體,道明化傳(十九世至三十四世).......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宗開蓋邑;
秀毓安陽。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蓋姓的源流和郡望。
雲臺影象;
瀛洲列名。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要陽人蓋延,字巨卿,跟從劉秀平定河北,任偏將軍。劉秀建東漢後,任他為虎牙將軍、左馮翊,封安平侯,影象被繪於雲臺閣。下聯典指唐代信都人蓋文達,博覽群經,尤其精通《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轂梁傳》)。貞觀初年,由秦王文學館學士升諫議大夫,又官祟賢館學士,為“瀛洲十八學士”之一。
任司隸尉;
治黃老言。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蓋寬饒對策高第,官司隸校尉。下聯典指漢蓋公善治黃老之言,曹參為齊相,問以治道曰:“治道貴清淨而民自定。”
春秋傳學;
二蓋馳聲。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蓋公,善治黃老之言。下聯典指唐·蓋文達、蓋文懿,以儒學稱,時號“二蓋”。
春秋傳學;
達懿馳名。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名高司馬;
望出漁陽。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蓋寬饒。下聯典指東漢·蓋延。
七言通用聯
治黃老三齊致聘;
講春秋二蓋馳名。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膠西人蓋公,精通黃(帝)、老(子)學說。曹參為齊相時,派人請他,他對曹參說:“治理國家,貴在清靜,百姓自然會安定。”曹參照他的話去做,果然使齊國大治。下聯典指唐代信都人蓋文達、蓋文懿,當時號稱“二蓋”。蓋文懿在高祖時任國子助教,以《春秋》等儒家經典教授王公子弟。後官至國子博士。
雲臺武臣超一世;
瀛洲學士重千斤。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虎牙將軍蓋延,字巨卿,要陽人。累戰功拜左馮翊,封安平侯。下聯典指唐代國子博士蓋文懿,與同代文學家館館博士蓋文達並稱“二蓋”。唐代崇文館學士蓋文達,博涉經史,尤精春秋三家。
英名蓋世三岔口;
傑作驚人十字坡。
——田漢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當代戲劇家田漢贈蓋叫天聯。
八言通用聯
經名貫通,眾稱二蓋;
遠近宗仰,博洽三家。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代國子博士蓋文懿,與同代文學家館館博士蓋文達並稱“二蓋”。唐代崇文館學士蓋文達,博涉經史,尤精春秋三家。
八言通用聯以上
威重虎牙,肖玉容於雲閣;
文蜚風采,列金馬於瀛洲。
——佚名撰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蓋延。下聯典指唐·蓋文達。
【祠堂古蹟】
萊陽蓋氏宗祠
追遠堂是萊陽蓋氏祠堂,俗稱老家廟,坐落於姜疃村,侍奉萊陽蓋氏1(演)至7世遠祖,1930年代叫日本鬼子飛機炸了;奉先堂是姜疃北五長支祠堂,建築年份晚於先正祠,1980年代拆除;先正祠是姜疃北五三支少三支即格子房祠堂,侍奉格子房8(威)至14世遠祖,1970年代拆除;思敬堂是格子房小支祠堂,俗稱客房,侍奉本小支15世(兆生)及以下遠祖,建築年份和先正祠差不多。
【家訓格言】
《蓋氏家訓》
家訓小引
古之世族皆有家訓,顏柳其最著也。但文義淵深,愚者昧焉。今作家訓數條,以作家規,不求辭藻之工,惟取明白曉暢,蓋為中人以下者設也。若良馬見鞭影而馳,亦安用此喋喋為哉。吾族人試讀過,退而自省,且為後生輩悉舉而講明之,庶幾勸善歸過,共為正人,則此訓雖俚,不僅託之空言矣。
愼行習
國有四民,士農工商是也,第不慎之於始,非但博愛不專,抑且一事無成,惟因人之業,秀者習經,可以飛騰,而上樸者負來,可以衣食無虧,即為工商,亦可以資器用,亦可以通有無,凡此四者,必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乃不見異而遷焉,我族子姓日繁,務令各習一業,精於勤,無荒於嬉。自見家道漸昌,興隆日起矣,若遊手好閒,而一無所事,其不致致傾家敗產者幾何耶。
擇嫁娶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蓋夫婦為人倫之首,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不可不預為審擇者也。擇之何如?栢廬家訓雲:嫁女擇佳婿,一言盡之矣。若娶婦,必訪其母氏之賢否,女子之賢慝,門閭欲其相當,年庚欲其相若,然後通之,以良媒聘之以六禮,切不可貪富貴、慕勢利,而以子女為攀緣附會之階也。況閨門有訓,一切為婦之道,尤宜諄諄教誨之,不然,牝雞司晨,為家之索矣。
行慶弔
我族自文達公以下,分為五大分,迄今各分服制雖盡,要皆一本之親,如概從疏畧,將來漸成陌路矣。其如敦本之義何嗣後,凡遇慶弔大事,各分須先傳一信,不論遠近,臨期親到,資費不拘多寡俱可,若親房及素有往來者,聽從加厚,蓋聯屬情義,惟儉樸始可久而,至於主人,豐約亦宜量力,不必過費滋累耗折。
積陰騭
陰騭者,憫兇樂善,濟危扶難,行於人所不必感,出於人所不及知,非齊僧佈施之謂也。我族一脈相傳至今,子姓繁昌,皆祖宗深仁厚澤所致,我等蒙享其利,固不敢上忘祖功宗德,尤宜勉於為善,培植元氣,下貽子孫無疆之福。況乎積德不論貧富貴賤,力可到處常行好事,力不到處常存好心,豈不族益昌熾,而世德相延於億萬年哉。
辯交遊
人而無友,故不可成德,而友有損益,擇交尤不可不慎。宣聖雲:“益者三友,損者三友”,論之詳矣。第今之人,或以勢利相交,或以酒肉相好,其始也,攜手同心,若可以通有無,其繼也,品茶談月,亦堪以共來往。迨至時異勢殊,平生之好頓棄,故友視若途人,招之而不來,求之而不恤,又何取乎友哉。此無他,交友之道,辨之不早辯矣。語云: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蓋可宗乃得觀摩之益耳,故交者,立身之大要,凡吾族人尚其慎諸。
務勤儉
富室之子每好奢華,紈絝之兒習成懶惰,不勤不儉,貧賤之階也。民勞則思善,人逸則思淫,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逸樂其可過乎?鄧高密有十七子令各佔一藝,勤也;公孫丞相布被安眠,高侍郎食無兼味,儉也。卿宦且然,況士庶乎。不勤不儉,未有不喪家而困窮者。
禁詞訟
詞訟者,喪身之本也,捏無實之詞,以逞聰明,造陰險之計,以誣善良,甚至輕遺體以受刑辱,枉是非以求僥倖,欺人欺己所不恤矣。是以君子能忍,受誣不辨,不失足於公廷,引過自歸,不角勝於群小,此豈畏縮不前哉?亦謂直道自昭天壤,公論自在人心耳。我族人切莫以小忿而亂大謀,詡詡以詞訟為能也,若訐人陰私,隱為幫訟,更宜戒之。
戒飲博
孟子云:“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是謂不孝”,夫古之人博弈,不過適情而已,今之人傾囊不顧,每以博而入於匪類者有之。古之飲酒,為人合歡而已。今之人沉湎不返,每以飲而蹈於法網者有之,由是強則作歹為非,弱則脋肩諂笑,向令父兄之教,克先何致,子弟之率不謹乎。我族尊長,宜各防微杜漸,禁於未然,是使父母之養有資,而博弈飲酒之弊泯矣。
謹祭祀
禮曰:“春雨露即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秋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祭祀以時。”所以教人孝也。且鷹先祭鳥,獺先祭魚,物尚如此,何以人而不思報本乎。今約為定製,每至歲時節序,將臨祭祀,十日之前,須諭知通族,至期少長鹹集,合祠祭祀,而趨蹌拜跪,各竭其誠,切不可視為奉行故事,如是則水源木本之思,庶稍展於萬一矣。至生死期祭辰,各祀於家,生子三日及娶婦三朝,皆告於宗廟。
誌墳墓
墳墓者,先祖之體魄所依也,為子孫者,孰不欲世守而勿失乎第歲月遞嬗,陵谷變遷,既無碑記又失傳聞,遂使祖墳移為荒坵,甚至犁耕為田壤,挖掘作池塘,大可恨也。故凡先祖墳塋,無論遠近、新舊,均宜豎立石碑,鐫文其上,曰某朝某府君配某氏之墓,如有官職功名,亦宜書出。如是即子孫式微,拜掃不及,而墓誌永存,人亦無敢毀壞矣。況祖宗之血脈潛於子孫相通,弗替引之乎。
孝父母
父母生我之恩與天地無二,凡事父母者,輸誠竭力,奉養其身,承順其意,使父母身安逸樂,乃免不孝之誅,少有違忤則通天之罪何所逃諸,乃人不知此理,遂生怨懟,甚至誶語違言,以自取罪戾,良可哀也。人子於父母,悅我則起敬起孝,憎我則自怨自艾,庶可以補顧,復而不失其懽心矣。至若父祖有愛妾、庶子,而欲偏頀陰厚者,則亦不可與之較矣。
重師範
師也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必尊之重之,忠而且敬,而子孫之賢者,固可日進高明,即子孫之愚者,亦可變化氣質。如延師惟是虛詞虛意,不以禮接之,而欲子弟之受益於師,且謂詩書不誤人也,其可得乎?我族人尚其尊師重道,而不為晚近之所為,斯可矣。
擯蠹行
何為罪魁,姦盜邪淫是也,何謂下流,娼尤隸卒是也。吾族祖宗流風餘韻,清白傳家久矣。為子孫者安可敗壞家風,而不為端人之事哉,如我族人倘有不顧廉恥,所作所為,玷辱祖宗者,無論長幼尊卑,必指名削譜,永不許入祠,各分人其自愛焉。
修世系
所貴乎世家大族不徙以富貴是雄也,以世德相承之久耳,惟其久也;昭穆之詳非傳說所能及,謨烈之盛亦非聞見之所能周,不有譜為之記載,世遠年湮無可考證,必有視至親為途人,昌他人為遠祖矣,雖有孝子慈孫,百世之下欲為考證,亦無如之何矣。由是知,譜誠故家之首務。而子孫尤當汲汲焉,凡我族世系需二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不然遺忘謬戾所不免矣。
重祠宇
祠宇之設,一以妥祖考之靈,一以萃家族之渙,一以教子孫之孝,甚矣祠宇之重也。第今之人治私室,則規模惟恐其不敞,而於廟宇之興廢則不加意焉。何為己謀者重,而為祖考謀者輕耶,噫弗斯甚矣。夫仁人孝子粢盛不潔,不備饔飱,祭服不具,不營衣裳。況祠宇為祖先之靈爽所託乎,凡我子孫宜及時修理,慎勿因循以致傾頹,且齷齪汙穢之物尤不可置於祖廟之內。
和兄弟
赴急難,御外侮,雖死不避,惟兄弟為然,蓋一氣所分而親愛之情根於天性耳。夫兄弟之情其親若此,宜其式相好,無相尤矣。而人世間每至入室操戈,不免鬩牆之變者,豈有他哉,無非以產業資財之故,遂傷手足之情也。嗚呼!急難之顧死生且所不計,而財產之微視死生何如也?古哲輕生以全兄弟之義,今人爭財以忘天性之親,惑亦甚矣。孔子云:“兄弟怡怡”凡我族人共銘佩之。
敬長上
小人之情,喜於妄自尊大,進退答問之間,倨傲自肆以為得意,而不知側目哂笑者交集於前,彈指議論者群起於後,非但不能自尊,抑且動輒得咎耳。故有道之士,德業愈高,則意氣愈下,名望愈重,則禮貌愈恭,無論內外親疏,凡我長上之輩,無不退讓以循禮。易曰:“謙受益”,可不思歟?至於以長虐幼,以尊凌卑,公議難容,能無自愧乎。
訓子孫
子孫之賢與不肖,門戶之盛衰因之,而父兄之教育與否,子孫之賢不肖因之。是以君子為子孫計,積陰德以庇之,躬仁義以導之,明經史以勵之,嚴課程以督之,日就月將,激此勸彼,庶幾,德業事功,駸駸日上,其不能者亦需朝夕訓誨,令其務勤儉,知廉恥,乃不至辱我門戶。
正名分
語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是以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名分者也,風化之所關,不可以毫髮僭越也。由是長而父兄伯叔,幼而弟侄子孫,各有定分,行必有序,立必有方,坐必有次,見於家庭,則趨而進,遇與道路,則拱而立,雖盛富大貴,不可驕於宗族,怒色疾生,不敢加於尊長,此無他,分定故也。苟不各自謹慎,而有干犯名分者,各分長輕則呼叱之,重則撻罰之,如敢抗違,通知合族,以不孝不悌論。
端品行
品行之不端,出於貧賤者多,出於富貴者更不少。蓋貧賤者以家業寒微,不顧名節,每致愈趨而愈下矣;而富貴者以衣食豐足,情慾多端,每致愈侈而愈縱矣。如是而欲行端表正,豈不難乎!我族人須立其品行,即家業之厚豐薄嗇不同,均宜互相勸勉,學為端人,迨至風俗醇厚,人心正直,孰不仰而慕之。曰:某族某良士某良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