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姓圖騰(桓氏圖騰)
桓(huán)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根據《姓氏考略》記載,上古時期,軒轅黃帝有一位大臣名叫桓常,他的後人就以其名字為姓氏,稱為桓氏。由此可見,桓氏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姓氏。故桓氏後人奉桓常為桓姓的得姓始祖。桓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四百零七位,現今人口約七萬,排在四百八十二位。
【得姓始祖】
桓常、曲沃桓叔(姬成師)、齊桓公(公子小白、姜小白)、宋桓公(子御說、子卿)。
桓常: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黃帝有一個大臣名為桓常,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桓氏。該支桓氏世系以及正確讀音因年代久遠,無法考證。部分桓氏族人仍奉黃帝大臣桓常為得姓始祖。
宋桓公(子御說、子卿):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名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說,是宋湣公(宋閔公)子捷之弟。宋桓公在位時期,克敬勤民,多次參加諸侯盟會,曾出兵援救鄭國、邢國,安定周王室。因此他逝世後得到周王室賜予的諡號“桓”,歷史上稱為“宋桓公”。在宋桓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桓氏。子姓桓氏族人皆奉宋桓公子御說為得姓始祖。
齊桓公(公子小白、姜小白):姜姓,呂氏 ,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小白死後,得到了周王室賜予的諡號“桓”,後世稱之為齊桓公。在齊桓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諡號為姓氏者,稱桓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並世代相傳至今。姜姓桓氏族人皆奉齊桓公姜小白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桓榮:齊桓公後裔,龍亢六世祖,為東漢經學大師。公元43年,漢光武帝劉秀請桓榮入宮教授太子劉莊,從此恩遇日隆。桓榮與子鬱、孫焉教五位帝王經書,被譽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師”,在歷史上成為美談,儒家成為佳話。從此桓氏家族成為龍亢的望族。歷經東漢、三國、西晉、東晉三百六十多年,十一世都有文官武將在朝供職。東晉桓榮十世孫桓溫為大將軍、大司馬,三次北伐為東晉名將。末三代有十七位將軍握兵權、守重鎮,聲勢顯赫。桓榮的第十一世孫桓玄,篡東晉自立為帝。公元404年兵敗為劉裕所斬於江陵。自此,大江南北桓姓滅嗣絕倫,被抄斬者眾,僥倖活命者,更名換姓遠逃他鄉。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臣桓常,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黃帝有一個大臣名為桓常,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桓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桓氏正宗。
在史籍·後五紀·疏仡紀·黃帝紀上》中記載:“黃帝即位也,適有云瑞,因以雲紀百官,師長俱以雲名。乃立四輔三公,六卿三少,二十有四官,凡百二十官有秩,以之共理,而視四民。命知命糾俗,天老錄教,力牧準斥,冶決法,五聖道級,闚紀補闕,地典州絡,七輔得而天地治,神明至……復岐下,見岐伯,引載而歸,訪於治道。於是申命封胡以為丞,鬼容區為相,力牧為將,而周昌輔之;大山稽為司徒,庸光為司馬,恆先為司空。建九法,七相翌而下服度。猶且蛩蛩,常若備盜,豫若天令,令人知禁。風后善乎伏羲之道,以為當天而配上臺;桓常審乎地利,以為常平,於是地獻草木,乃述耕種之利;奢比辨乎東,以為土師,而平春,種角谷,論賢列爵,勸耕饁,禁伐厲;庸光辨乎南,以為司徒而正夏,種芒谷,修馳戒僇,發宿臧靜,居農以戒力,以宛夏功,種房谷以應戊己之方;大封辨乎西,以為司馬,玩巽禽,種遂谷,收谷薦祖,組甲厲兵,戒什伍以從事;后土辨乎北,以為之李,行冬斷罪,種稜谷, 劋劍伐木,乃勞農,始獵殺。”
按《史記》中的記載,由於那位桓常“審乎地利”,具有豐富的地理物侯知識,熟悉作物生長規律,於是向黃帝講述了土地耕種之利。這是一個協助黃帝促使人類從原始漁獵的蠻荒狀態向農耕氏族社會轉變的重要角色。但古史中沒有關於他為官任職的更詳細記載。
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wán(ㄨㄢˊ)。
姬姓桓氏族人皆奉黃帝臣子桓常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桓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桓叔,就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曲沃桓叔(公元前802~前731年),即姬成師,晉穆侯姬弗生(姬費王,公元前812~前785在位)之子。
周平王姬宜臼二十六年(晉昭侯姬伯元年,公元前745年),晉昭侯(公元前746~前739年在位)把桓邑(曲沃,今山西曲沃)賜封給叔父姬成師,其後號為“桓叔”,亦稱“桓侯”,時年已經五十八歲了,因他“好德”而得甚得封地民心。
周平王三十二年(晉孝侯姬平元年,公元前739年),晉國大夫潘父弒殺了晉昭侯,迎立曲沃桓叔。當時桓叔欲入晉國都城為君,但其他晉國貴族反對,併發兵進攻桓叔,桓叔只好又退回曲沃。其後晉國貴族們共立晉昭侯之子姬平為君,是為晉孝侯。
周平王四十年(晉孝侯十三年,公元前731年),曲沃桓叔去世,其子姬莊伯繼承其爵。
曲沃桓叔的兒子姬莊伯十分著名,他將自己的弟弟姬萬賜封於韓原(今山西稷山),姬萬便以封地為姓氏,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韓武子,其後裔子孫在周貞定王姬介十六年(晉哀公姬驕四年,公元前453年)與魏氏、趙氏三家聯合瓜分了晉國,佔有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大片地區,由此造就了後來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
著名的清朝學者張澍在《姓氏尋源》、《姓氏辯誤》中對此皆有註解:“晉、曹、杷、皆有桓侯氏,蓋桓叔初封於桓,後封韓。”
在曲沃桓叔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稱、或封號為姓氏者,稱桓侯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桓氏、侯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wán(ㄨㄢˊ)。
源流三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桓公,屬於以諡號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襄公姜諸兒執政時言行多變、政令不信,國政混亂不堪。
齊襄公有三個弟弟,分別是公子糾、公子小白、公子彭生。當時公子糾的老師管仲預感齊國將發生大亂,通知了好友鮑叔牙,於是諸公子們紛紛外逃,公子糾逃到外婆家魯國,公子小白在老師鮑叔牙的保護下逃到了莒國。
周莊王姬佗十一年(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大臣連稱、管至父夥同齊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弒殺了齊襄公,公孫無知自立為君。由於公孫無知曾施暴虐於大夫雍廩,第二年(公元前685年)春天,雍廩乘魯莊公姬同派軍伐齊國之機刺殺了公孫無知。一時間齊國無君,舉國上下更加混亂。透過眼線得知此情況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俱連夜回趕,以爭奪君位。
當時,魯莊公發兵護送姜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並派管仲帶兵堵截住了從莒國到齊國的路,兩公子相遇,管仲一箭射向公子小白,結果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帶鉤。當時公子小白假裝中箭倒地而死,於是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莊公覺得公子糾沒有競爭對手了,就慢慢地護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齊國都城。而公子小白早已由鮑叔牙陪同,日夜兼程趕回齊國並由大夫高傒立為國君了。公子小白,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姜小白在位期間(公元前685~前643年),“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國國勢發展到顛峰狀態,但他死得很慘,是被寵臣給活活餓死的。
作為諡號,“桓”字是“古之君子,卽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之義,按古代《諡法》的規定:“闢土服遠,克敬勤民,皆曰桓。”姜小白因此得到了周王室賜予的諡號“桓”,歷史上稱為齊桓公。
在齊桓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姜姓桓氏族人皆奉齊桓公姜小白為得姓始祖。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chūn(ㄔㄨㄣ)。
源流四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子御說,屬於以諡號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宋國有個國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說,是宋湣公(宋閔公)子捷之弟。
周莊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宮長萬因受到君主戲弄和侮辱,忿殺宋湣公,立公子子游為君。其他諸公子借曹國軍隊反擊,殺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說為君,是為宋桓公。
子御說寵妃甚多,生有七個兒子:子茲甫、子目夷、子三種、子四魚、子五蕩、子六鱗、子七肸。一直到周襄王姬鄭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子御說病逝,由長子茲甫繼位,也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二、愚仁宋襄公。
子御說在位期間政績平平,但他“克敬勤民”,宋國家也很平穩無奇,因此他逝世後也得到周王室賜予的諡號“桓”,歷史上稱為宋桓公。
在宋桓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桓氏,在史籍《姓氏急就篇》中顏師古就注云:“宋桓公孫鱗矔為宋司徒,號曰桓子,因為氏焉。”在史籍《唐書·宰相世系表》中也記載:“宋桓公之後向魋亦號桓氏。”在史籍《姓纂》中亦記載:“又宋桓公之後向隨,亦號桓氏。”該支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子姓桓氏族人皆奉宋桓公子御說為得姓始祖。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chūn(ㄔㄨㄣ)。
源流五
源於烏桓族,出自漢朝末期烏桓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的鮮卑族中有烏桓氏。
烏桓,亦稱烏丸、古丸、烏延,是東胡系統的古代民族之一。其民族語言與鮮卑民族相同,皆屬東胡語言的分支,無文字,刻木為信。東胡民族的強盛之時,烏桓與鮮卑同為其重要成員。到了秦、漢之際,烏桓民族主要活動於饒樂水一帶,其地東鄰挹婁、夫餘、高句麗等,西連匈奴,南與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鮮卑族居北,烏桓族居南。
秦子嬰元年(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匈奴王冒頓單于消滅了東胡人聯盟。東胡人中的一支向北敗退,來到科爾沁草原的中心地帶的烏桓山下定居,這就是烏桓。據史籍《後漢書·烏桓傳》記載:“烏桓者,本東胡也。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餘類保烏桓山,因以為號焉。”
其實,早在東胡人來到烏桓山之前,烏桓就已經存在,是東胡部落聯盟中的一個部族。
烏桓民族沒有文字,使用東胡語,開始時比匈奴落後,沒有國家政權,還遺留不少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痕跡。他們實行收繼婚和抱嫂婚,父親和兄長死後,兒子和兄弟可以娶其繼母和嫂子,伯叔母與侄子、叔父與侄媳之間甚至也可通婚。
烏桓民族是遊牧部落,以畜牧業為生,兼營狩獵。據史籍《後漢書·烏桓傳》記載,烏桓民族“俗善騎射,弋獵禽獸為事。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舍,東開向日。食肉飲酪,以毛毳為衣。”他們的畜牧業很發達,牲畜特別多。
在漢代,烏桓民族開始由原始社會末期向奴隸社會過渡,私有財產早已出現,婚姻嫁娶、犯罪贖死及喪葬,都會用私有的牲畜等財物辦理。由於作為遊牧部落的主要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牲畜變為私有,五環人開始由各家各戶獨自經營自己的畜牧業,但牧場、山林、湖泊仍保持氏族公有,只有一部分農耕地逐漸向私有制過渡。
隨著財產的私有,貧富差距就在烏桓民族中產生了首領擁有了更多特權,虜獲的奴隸和戰利品,最有價值的部分歸於自己,次品分給戰士。首領逐漸成為統治者,成為貴族,握有統治權力。這時,烏桓民族各部落的統治者被稱為“大人”。開始時,大人由選舉產生,勇敢強壯、能處理爭執、糾紛的人就可以擁有候選資格,一旦當選,一般到死後才會被替換,不可世襲。到東漢末,這種公選制逐漸被世襲制代替。據史籍《後漢書·烏桓傳》記載:“獻帝初平中丘力居死,子樓班年少,從子蹋頓有武略代位。”這說明烏桓大人已是父子相承。
大人,是烏桓各部落的最高領袖,而各部落則是由邑落組成的。每部統轄著數百乃至數千個邑落。烏桓民族每一邑落有人口一百~二百餘人不等,由不同氏族的帳戶相聚溶合而成。但此時血緣復仇的情況仍然大量嚴重,往往容易引起氏族、部落間的械鬥和互相殘殺。邑落的頭人稱為“小帥”。各帳落各自單獨經營畜牧業,夏冬兩季轉移牧地時,便在小帥率領下,以邑落為單位,順著一定的路線共同遷徙,每一邑落佔有一定的遊牧區。邑落小帥受制於部落大人。透過戰爭、朝貢、胡市,邑落小帥的權勢有所增長,並受漢魏賜封。
烏桓民族的氏族成員沒有姓氏,常常以大人或部落中英雄的名字作為姓氏。大人釋出命令時,以刻木為信,上面沒有文字,但部眾絕對不敢違犯。一旦有違背大人命令者,就會被處死;而逃避責罰被大人通緝的罪犯,任何部落都不得接納。
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初的王莽統治中原時期,烏桓民族開始蓄養奴隸,正式進入奴隸社會。從此,他們不斷在緣邊地區進行戰爭,掠奪人口做奴隸。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當赤眉起義軍戰敗退入遼西、遼東時,就被烏桓民族截擊,全部被掠奪為奴隸。東漢初期,烏桓民族還與匈奴民族聯合出兵,攻擊東漢王朝的邊境,當地百姓經常被掠奪為奴。俘掠人口當奴隸,是當時的烏桓民族對中原發動戰爭的主要目的之一。奴隸的日益重要,使得烏桓民族連向漢朝進貢時都以奴隸為禮物。
東漢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烏桓大人向漢光武帝劉秀朝貢時,貢品中就有奴婢若干。
烏桓民族除了鈔略生口為奴外,還進行奴婢買賣。奴隸主要從事家務勞動,有的也從事拾糞草、牧幼畜等生產勞動。
匈奴民族消滅東胡政權以後,烏桓民族以及投靠烏桓的東胡其他部落臣服於匈奴貴族,向匈奴交納牛、馬、羊和毛皮等歲賦。在西漢沉重打擊匈奴民族之後,烏桓民族脫離了匈奴貴族的嚴密控制,附屬於西漢王朝,但也時常與匈奴民族有往來。
到了東漢時期,是中原王朝與烏桓民族之間關係真正改善的時期。漢光武帝以大量的錢和絲綢作代價,使烏桓民族徹底臣服,主動要求成為東漢王朝的內屬。東漢王朝授予八十一名烏桓部落領袖王侯榮譽爵位,並允許這些烏桓部落居住在沿邊諸郡。漢朝還向他們提供食品和衣服,作為報答,他們承擔保衛邊境反對匈奴民族與鮮卑民族的義務。
東漢王朝還重新設立了烏桓校尉府,負責處理烏桓、鮮卑等民族的事務。這個機構使東漢王朝與烏桓民族之間的和平關係保持了半個世紀。烏桓民族忠實地履行了協議中規定的職責,堅定地和東漢王朝一起抵抗匈奴民族和鮮卑民族的侵略,還參加了對付東漢境內其它叛亂的軍事行動。尤其在公元二世紀,烏桓騎兵開始為東漢皇帝服役,常被用來作為皇宮侍衛。
漢獻帝執政時期,烏桓民族與袁紹勾結,共同對抗曹操。為了排除烏桓民族侵擾的威脅,在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遠征烏桓。大軍直搗烏桓的統治中心,殺掉了烏桓首領蹋頓,平服烏桓各郡。他把烏桓民族的一萬餘落部眾遷至內地,把烏桓精兵編為騎兵部隊。這支部隊英勇善戰,在曹操統一北方及與劉備、孫權角力的戰爭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遷入內地的烏桓族人因為與中原聯絡加深,開始從事農業,並被逐漸編入中原王朝的戶籍,逐漸與漢族融合。留居在塞外的烏桓祖人到兩晉時期仍很活躍,曾先後歸附於前燕、前秦、後燕、鮮卑等政權。
魏、晉時期以後,烏桓民族與其它諸閩族錯居雜處,民族成分逐漸發生了變化,形成了所謂的“雜胡”。據史籍《魏書》記載:“其諸方雜人來附者,總謂之‘烏丸’,各以多少稱酋庶長。”後來,烏桓族人又擴散至陝西的上郡、馮翊、北地三郡。而雁門郡的烏桓族人,則與鮮卑民族、匈奴民族等融合,成為鐵弗劉氏或獨孤氏,發展為赫連勃勃的夏國。幽、並二州的烏桓族人則繼續內遷,遍佈於太行山以東的河北省中部和南部,參與了十六國、南北朝時各地區的戰爭。
久處中原的烏桓祖人逐漸被同化於漢族,烏桓姓氏相繼有郝氏、劉氏、張氏、王氏、魯氏等出現;而另一部分隨著鮮卑民族的強大而加入其中,先同鮮卑融合,最終依然隨鮮卑漢化而同化於漢族。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勝多,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袁紹軍。此後,袁紹實力大減,在與曹操爭鋒中接連敗北,不久就因承受不了戰敗的打擊吐血而亡。
東漢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袁紹之子袁尚、袁熙投奔北方的烏桓部落。曾經得到袁紹善待的烏桓族人收留了兩個人,並且出兵攻擊曹操的部下鮮于輔,要為袁紹報仇。
早在曹操進攻困守南皮的袁紹長子袁譚時,烏桓民族就有攻擊曹軍的意圖,曹操對此非常記恨。現在袁尚、袁熙躲在烏桓族人的羽翼下,就成了曹操討伐烏桓的直接導火索。北征烏桓對於曹操來說是勢在必行了。
早在東漢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就讓董昭修建了兩條漕運,以便於運糧北上。
在北上之前,曹軍將領提出異議,認為袁尚、袁熙已不足為懼,如果舉兵討伐烏桓部落,躲在荊州的劉備很可能勸劉表趁虛進攻許都,導致曹軍腹背受敵,進退不得。
而曹操的謀士郭嘉則認為:烏桓自恃地處邊遠,肯定不會做防備,在出其不意的情況下,即使孤軍深入也一定能獲勝。袁氏家族經營河北多年,施政比較仁慈,河北百姓對袁家有感情;而袁氏家族與烏桓部落的關係也非同一般。一旦放過袁尚、袁熙,等到他羽翼豐滿,百姓與烏桓民族一起響應,再想制住他就難了,所以一定要斬草除根。至於劉備、劉表生性多疑,必然不會重用他,根本不用擔心。
曹操採納了郭嘉的建議,決定北征烏桓。
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帶著張遼、徐晃、張郃、張繡、韓浩、史渙、鮮于輔、閻柔、曹純、郭嘉等人,率領大軍抵達無終(今天津薊縣),兵臨塞口,準備經濱海道進攻烏桓人的柳城。大軍就要啟程之際,大雨卻連綿而至,道路不同,進軍時間一拖再拖,從農曆5月份一直拖到了年來月份。此時的烏桓部落早已經得到訊息,有了準備,想趁其不備而偷襲已經是不可能了。這樣一來,曹操似乎只能退軍,無功而返了。
如果此時退兵,前功盡棄,以後曹操未必有機會在段時間內再組織一次對烏桓的進攻,而烏桓鐵騎也會頻頻騷擾幽州,讓曹操的後方永無寧日。等袁氏兄弟恢復了元氣,曹操的命運就不可知了。曹操當然明白後果,不會輕易撤軍。很幸運地,他在徐無山遇到了當地的“地理通”田疇。田疇給他指點了另一條攻取烏桓的道路——盧龍塞。
自古以來,從河北到遼西有兩條路。最著名的一條就是曹操本來要選取的濱海道,也就是今天所說的“遼西走廊”。這條路在東漢時期是通往遼西的主要通道,但交通條件非常惡劣。天氣好的情況下,還能便於行軍,一旦遇到大雨,這條路就成了泥濘不可行之路。另一條路就是盧龍塞。這條路就是今天河北喜峰口到冷口一線。
西漢死棋,漢軍與匈奴軍在右北平一帶長年作戰,盧龍塞還很暢通。但東漢時期的兩百年間,條路人跡罕至,雜草橫生,只有一條狹窄的小路可行,是一條沒有路的路。若不是田疇指點,沒人能想到從這條路出塞。盧龍塞這條路無疑是艱險的,但至少比大雨中的濱海道好走得多。
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農曆7月,在郭嘉的建議下,曹操拋棄輜重,命田疇為嚮導官,率領輕裝部隊從無終出發,千里奔襲。臨走前,曹操命人在濱海道旁立碑刻字,聲稱:這次夏季進攻因為道路不通暫時作罷,等秋冬集結雨水少了再進軍。烏桓族人探知了碑文內容,以為曹操大軍真的退去了,漸漸放鬆了警惕。
在田疇的指引下,曹軍從盧龍塞出關,一路逢山開路,急行軍到距離柳城不足一百公里的白狼山附近。直到這時,袁氏兄弟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人才得到訊息,倉猝集結數萬騎兵迎敵。
兩支只顧低頭行軍的軍隊在白狼山意外相遇了。這一戰,如果曹操戰敗,勢必全軍覆沒,難以逃回中原;如果烏桓戰敗,則柳城勢必定失守,而他們也來不及再組織一支大軍。因此,白狼山之戰勢關全域性。
烏桓騎兵單兵作戰能力強,但缺乏戰術、戰略配合。曹操手下都是勇冠三軍的猛將、百戰餘生的精銳騎兵和“虎豹騎”,但將士們經過十幾天的山路和急行軍,體力已經大打折扣,而對抗騎兵的重灌步兵還在隊伍後面。所以,這一場戰鬥,戰爭的雙方各有優勢,也各有劣勢,誰能抓住戰機、激發士氣,誰就能贏得這場戰爭。
面對久負盛名的烏桓鐵騎,曹操沒有驚慌。他登上白狼山觀望敵陣,發現烏桓軍隊伍不整,陣形鬆散,便命令大將張遼、張合做前鋒衝擊敵陣,他把自己指揮軍隊的旌旗交給張遼,為張遼等人打氣。張遼持旗上馬,率軍直衝敵陣。在他的帶動下,曹軍的精銳騎兵與烏桓騎兵在白狼山下一場血戰。張合、徐晃、曹純等猛將奮勇爭先,數萬騎兵在刀光劍影中捨生忘死地廝殺。倉猝集結的烏桓軍本就人心惶惶,見曹軍如此勇猛,更加膽怯,開始崩潰。混戰中,曹純麾下的虎豹騎捕獲烏桓首領蹋頓,將其斬首。這麼一來,烏桓群龍無首,士氣立瀉,被曹軍殺得七零八落,死屍鋪滿山野,長期以來縱橫中原的烏桓鐵騎全面崩潰。
之後,曹操挾白狼山大勝之勢,率軍一舉平定了三郡烏桓的親袁勢力,直接佔據柳城。他並沒有繼續追擊再次逃亡投奔公孫康的袁尚、袁熙,而是成竹在胸地聲稱,這兩人都首級將會很快被送來。果然,沒多久公孫康就把袁氏兄弟的頭顱送來,以避免士氣正旺的曹操把戰火燒到自己的領地。
曹操北征烏桓這一戰,打得十分艱險。先是有大雨阻路,隨後為了出其不意的急行軍也使全軍疲憊不堪。更危險的是,為了急行軍,曹操的騎兵與步兵已經前後脫節。白狼山一戰,曹操其實是以數量比敵軍少的疲憊騎兵迎戰“天下名騎”。再加上東北的氣候與中原大不相同,天時地利曹操可說是一樣不佔,人和一項還因兵力以及士兵的體力而大打折扣,連曹操最信賴的謀士郭嘉也在此次行動中重病身亡。因此,曹操的這次勝利實屬不易,也有僥倖的成分。連曹操自己也說:“這次贏得困難,贏得僥倖!”好在曹操還是成了最後的勝利者,並獲得了精銳的烏桓騎兵,這大大發展了曹軍的騎兵部隊。
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農曆9月,曹操從柳城班師。此時雨水已經止息,濱海道可以通行了。曹操經此路返回,途經碣石,回想白狼山一戰,意氣風發,寫下了豪情滿懷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最後一句中的“幸甚至哉”,應該是曹操在徵滅烏桓部落之後的真實感受。
烏桓民族,從此在歷史上消失了。族人在遷入中原後融入漢族,其中有改漢字單姓為桓氏者,另外還有複姓桓侯氏,最後還是省文簡化為單姓桓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wán(ㄨㄢˊ)。
源流六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桓阿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時期,在北魏王朝的部眾中有鮮卑桓阿氏部落,這在史籍《姓氏尋源》中記載:“後魏桓阿氏,後改鹿氏。”
其實,所謂“桓阿氏”就是《姓纂》中記載的“鹿桓阿氏”,實際上應當是“阿鹿桓氏”,這在《通志·氏族略》、《姓氏辨證》等其它史籍中皆有勘誤,正確的應當是“阿鹿桓改桓氏”或“阿鹿桓改桓氏,阿鹿孤改鹿氏”方為正確。
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huán(ㄏㄨㄢˊ)。
源流七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桓赧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桓赧氏,是遼、金時期女真族的一個古老部落的稱謂,屬於生女真,女真語稱“桓散達”,以部為氏。
在金世祖完顏·劾裡缽統一女真諸部的過程中,“桓散達”被征服,併入女真統一體,成為後來完顏·劾裡缽的兒子、金太祖武元皇帝完顏·阿骨打的附庸屬下。
到了金熙宗完顏亶執政時期(完顏·合剌,公元1119~1149年,公元1135~1149年在位),金國加速了封建化程序,期間大量接受漢文化,女真族桓赧氏在此過程中漢化省文為單姓桓氏,後未歸滿族,而是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huán(ㄏㄨㄢˊ)。
源流八
源於滿族,出自金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中華姓府》、《姓氏尋源》記載:
老滿洲部族桓泰氏,滿語為Huantai Hala,世居雅蘭(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在滿清時期為脫譜姓氏,族源不詳,後併入滿族八旗,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桓氏、泰氏等。
該支桓氏正確讀音作huán(ㄏㄨㄢˊ)。
【遷徙分佈】
遷徙
桓氏在東周時期之前,為單一來源姓氏,源於軒轅黃帝大臣桓常,因年代過於久遠,不在信史之內,故不可完全相信。在東漢之前,桓氏主要是來源於宋桓公和齊桓公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述,齊桓公的後裔,以桓公的諡號為氏。而宋桓公的後代,也稱桓氏。北魏時,鮮卑族的部分烏丸氏亦改姓桓氏。
桓氏最早的發祥地是漢朝的譙郡(今安徽亳州)。
桓氏族人中首位出現於歷史上著名人物,便是春秋時宋國的大司馬桓鬼,後來在戰國時期有秦國有將軍桓齒。
西漢時期,有汝南名士桓寬,桓寬以小巧玲瓏滿腹經綸而揚名幾十年,再後有大司馬桓溫、荊州刺史桓衝、右將軍桓伊、江州刺史桓玄等。
唐朝時期,有宰相桓彥範,非常著名。
晉朝時期,有著名的桓氏十一將: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衝、桓雄、桓雲、桓濤、桓溫、桓霍、桓謙、桓振,他們皆曾在輔佐中央王朝治理天下的過程中作出了很大貢獻。
分佈
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四百零七位,現今人口約七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5%,排在四百八十二位。
今遼寧省的葫蘆島市、阜新市、北票縣、鞍山市,河南省的許昌市、商丘市柘城縣,雲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洲,山西省的臨汾市堯都區,山東省的青島市、東營市,河北省的滄州市、獻縣,安徽省的龍亢縣、滁州市全椒縣,江西省的奉新縣,上海市的嘉定區,陝西省的銅川市,湖北省的宜昌市秭歸縣,黑龍江省的北安市,吉林省的懷德縣、四平市雙遼縣、長春市、扶余縣,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銀川市,江蘇省的揚州市寶應縣、丹陽市等地,均有桓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定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懷遠縣:懷遠縣地處安徽省北部,位於淮河中游,在淮北平原的南端。境內有荊、塗兩山夾淮對峙,又當渦、淮兩河匯流之處,形勢險要,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我國出現南北分裂對峙的局面時,懷遠經常成為爭奪角逐的戰場,因而這片地方的名稱,歷代迭經變更,歸屬亦有所不同。懷遠歷史悠久,上可追溯到距今四千二百多年前原始社會的唐、虞時期,懷遠就設有塗山氏國。夏禹王娶塗山氏女為妻,他治水鑿山的遺蹟至今猶在。夏禹五年(戊寅,公元前2203年)在塗山南麓的一個村落大會天下諸侯,以後稱為“禹會村”。夏、商兩朝,全國分為九州,懷遠屬徐州地。西周時期徐州併入青州,懷遠分屬青、揚二州地。春秋、戰國時期,東周王朝名存實亡,諸侯各自為政,互相兼併,天下大亂,連年戰爭,懷遠歸屬無定,先後屬吳、楚之境。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以淮水為界,淮北為泗水郡,淮南為九江郡。西漢時期,仍以淮水為界,懷遠設四個侯國、兩個縣,在淮水南設當塗、曲陽兩侯國,屬九江郡;在淮水北設平阿、義成兩侯國和龍亢、向縣兩縣屬沛郡。王莽新朝時期,當塗曾改名山聚,曲陽改名延平亭,平阿改名平寧。東漢時期,當塗國復改為縣,沛郡改為沛國,原設之縣未動,僅平阿、義成縣改屬九江郡。三國時期,懷遠地屬魏境,龍亢改屬汝陰郡,義成、平阿、曲陽三縣屬淮南郡。當塗、向縣撤廢。西晉太康九年(戊申,公元288年),龍亢改屬譙國,復設當塗,與義成、曲陽、平阿三縣,同屬淮南郡。東晉南遷,將當塗僑置於江南(即今之當塗縣境)。後改置馬頭郡。南北朝時期,爭奪劇烈,先屬南朝宋地,郡治未變,新設零縣。龍亢並人蘄縣。北齊時期,淮北地區盡失,屬北朝魏地,設已吾縣,屬馬頭郡。以後南朝梁又佔領,除龍亢屬下蔡郡,已吾屬沛郡,義成屬臨淮郡外,又設葛山縣。其後懷遠覆被北朝北齊佔據,設荊山郡改原當塗為馬頭縣。已吾、義成併為臨淮縣,曲陽並人定遠。隋朝時期,將荊山郡撤廢,改設塗山縣屬鍾離郡。唐朝時期,把塗山縣併入鍾離縣,屬鍾離郡。五代十國時期懷遠屬南唐,仍為鍾離縣。其後周世宗據有淮北時,在懷遠設“鎮淮軍”。北宋時期仍因唐舊制。南宋時期,淮北一度成為金國之地,將懷遠改設荊山鎮。金國滅亡後,南宋收復懷遠,復設荊山縣。宋寶佑五年(丁巳,公元1257年)於懷遠設“懷遠軍”,轄荊山縣,地跨淮河兩岸。“懷遠”名稱亦自此開始。宋景炎元年(丙子,公元1276年)農曆2月懷遠軍投降元軍。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農曆1月撤廢懷遠軍,與荊山縣合併,改稱懷遠縣,屬濠州,隸於安豐路。從此懷遠縣名沿用至今。明朝時期,懷遠初屬應天府,後改屬鳳陽府。清朝時期,初屬江南省鳳陽府,後改為安徽省鳳陽府。辛亥革命後成立民國,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公元1914~1928年),屬安徽省壽縣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縣。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懷遠屬安徽省阜陽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縣,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懷遠屬壽縣第十行政專區轄縣,直到懷遠縣解放。抗日戰爭時期,懷遠縣部分淪入敵手,在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宿(縣)懷(遠)縣抗日民主政府。同時民國懷遠縣政府逃避到龍亢區的褚韓湖,懷遠縣城內則有偽懷遠縣政府盤踞。解放戰爭期間,在縣境內渦河南北建立懷遠、宿懷兩縣人民民主政權。1949年1月17日懷遠全境解放,3月懷遠縣工農民主政府成立,屬宿縣專署轄縣,全縣共轄城關、胡疃、河溜、包集、雙橋五個區,五十七個鄉。1956年懷遠縣屬蚌埠專署轄縣,1961年恢復宿縣專署,仍為屬縣,1983年7月起改屬蚌埠市轄縣至今。
堂號
譙國堂:以望立堂。
懷遠堂:以望立堂。
龍亢堂:東漢經學大師桓榮,齊桓公後裔,沛郡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東漢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漢光武帝劉秀請桓榮入宮教授太子劉莊,從此恩遇日隆,官至少傅,漢明帝時封關內侯。桓榮與子桓鬱、孫桓焉教五位帝王經書,被譽為“三代御先生,五位帝王師”,在歷史上成為美談,龍亢桓氏由此出名。從此桓氏家族成為龍亢的望族。龍亢桓氏歷經東漢、三國、西晉、東晉三百六十多年,十一世都有文官武將在朝供職。桓榮十世孫桓溫擔任東晉大將軍、大司馬,領導了三次北伐收復中原的戰爭。末三代有十七位將軍握兵權、守重鎮,聲勢顯赫。桓榮的第十一世孫桓玄,篡東晉自立為帝建立桓楚政權。公元404年,忘恩負義、吃裡扒外的反賊劉裕進攻桓楚帝國,桓玄兵敗,死於江陵。此後,大江南北桓姓滅嗣絕倫,被抄斬者眾,僥倖活命者,或更名換姓或遠逃他鄉。
匡晉堂:晉朝桓氏有十一個將軍(桓石秀、桓石虔、桓尹、桓衝、桓雄、桓雲、桓濤、桓溫、桓霍、桓謙、桓振)來匡扶朝廷,因稱“匡晉堂”。
樂善堂:據田餘慶先生《東晉門閥政治》所載:漢魏桓氏除了望出譙郡者外,還有《元和姓纂》卷五引應劭《風俗通》楚大夫桓思之後的桓,當即長沙臨湘桓氏;還有《三國志·魏志·裴潛傳》注引《魏略》所云馮翊甲族桓氏;同書同志《王粲傳》所云安成令下邳桓威,等等,《文選》卷二八陸機《吳趨行》注引張勃《吳錄》,吳八族中有桓氏。《三國志·吳志·士燮傳》有交趾桓鄰。《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引《蜀記》,謂西晉時扶風王司馬駿有長史榮陽(今浙江榮陽)桓隰。桑世昌《蘭亭考》卷一載修禊賦詩者有“榮陽桓偉”(張淏《雲谷雜記》卷一,桓偉誤作柏偉),則桓氏尚有榮陽一望。又,《隸釋》卷二《東海廟碑》尚有南陽桓氏。
字輩
桓氏一支字輩:“宿彩汗院……”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譙郡;
源自帝臣。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桓姓的郡望和得姓源流。
功高夾日;
威著避驄。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丹陽人桓彥範,字土則,以廕襲調右翊衛,後為中丞,長安年間官司刑少卿,曾多次上疏請求昭雪冤案,又官羽林將軍。中宗時任侍中,正直敢言,封扶陽郡王,出任濠州刺史。後為權臣武三思誣陷被害。夾日,在太陽兩旁,比喻輔佐天子。下聯典指東漢譙郡龍亢人桓典,字公雅,順帝時太傅桓焉的孫子,能傳家學。舉孝廉為郎,靈帝時官侍御史,當時宦官專權執政,他正直而不避,因常乘驄馬(青白色的馬),京城人說:“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建安年間官御史中丞,封關內侯。
世傳新論;
代陟崇階。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哲學家、經學家桓譚,字君山,沛國相人,光武帝時官議郎、給事中。通音律,善鼓琴,學問廣博,遍習五經,喜歡非難俗儒,因堅決反對讖緯神學,被光武帝看成“非聖無法”,幾乎被處斬。他的論點,對後來無神論思想發展有一定影響。著作有《新論》二十九篇。下聯典指東漢譙郡龍亢人桓榮,字春卿,光武帝建武年間官至少傅,明帝時封關內侯。其子桓鬱,字仲恩,官至太常,曾先後為明帝、章帝講授經書,很受恩寵。其孫桓焉(桓鬱的兒子),字叔元,順帝時官太傅、太尉,曾在宮中講授經學,有傳業單子數百人。其曾孫桓麟,字元鳳,桓帝時官議郎,在宮中侍講;桓鸞,字始春,官至議郎。其玄孫桓彬(桓麟的兒子),字彥林,少年時與名士蔡邕齊名,舉孝廉為郎,因為從未與中常侍曹節(曹操的曾祖父)的女婿馮方(也任郎,桓彬的同事)在一塊兒喝過酒,被馮方怨恨而罷官,著有《七說》等。其九世孫桓彝,字茂倫,東晉明帝時歷官尚書吏部郎、散騎常侍,參預機密。其十世孫、桓彝的長子桓溫,字元子,為明帝的女婿,歷官安西將軍、荊州刺史、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封南郡公;次子桓雲,字雲子,歷官建武將軍、義城太守、江州刺史、西陽太守;三子桓豁,字朗子,簡文帝時任撫軍從事中郎、徵西將軍,孝武帝太元初年官徵西大將軍;四子桓秘,字穆子,歷官秘書郎、宣城內史、中領軍;五子桓衝,字幼子,歷官江州刺史、中軍將軍、都督江揚豫諸州軍事、荊州刺史,曾鎮守京口、上明,積極籌劃防守,配合謝安打敗前秦軍。“崇階”,代指高官。
登高仰菊;
圖誠辨疑。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桓景,嘗學於費長房,一日謂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災,可令家人作絳紗囊盛茱萸係臂,登高飲菊酒,禍可消。景如其言,夕還,見牛羊雞犬皆死,房曰:“代之矣。”下聯典指東漢·桓譚,光武時,上書陳時政,帝欲以讖決疑,譚直言讖之非經。
榮由稽左;
志在盡忠。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桓榮,少習歐陽《尚書》,官少傅,賜車乘馬,謂諸生曰:“今日所蒙,稽左之力也。”下聯典指晉·桓衝官荊州刺史,盡忠王室。
五言通用聯
兄弟雙太守;
父子兩將軍。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冠軍將軍桓石虔及其弟桓石秀,兩人都曾任過太守,有政聲。下聯典指晉代桓衝及其子桓謙。桓衝,有武功,累遷振威將軍,桓謙累拜驃騎大將軍。
六言通用聯
擇婿乘龍得偶;
救叔躍馬突圍。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桓焉官太尉,二女嫁黃憲、李膺,時稱二女乘龍。下聯典指晉·桓石虔勇力過人,其叔桓衝為苻健所圍,桓石虔躍馬馳赴,救桓衝突圍。
七言通用聯
直言世事遺新論;
推衍宏議號鹽鐵。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學者桓譚,能文好古,著書二十九篇,言當行事,號《新論》。下聯典指漢代郎官桓寬,博通善屬文,推衍鹽鐵之議,計數萬言,後通稱《鹽鐵論》。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賢婦毀妝,挽車歸裡;
貞妻割耳,行義表閭。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桓少君嫁鮑宣為妻,贈嫁甚盛,鮑宣不悅,桓少君
悉歸侍御服飾,與鮑宣共挽鹿車以歸鄉里。下聯典指漢·劉長卿妻桓氏,夫死於夭,乃割耳自誓,朝廷嘉其行,賜號“行義桓嫠”。
有英雄才,能勝四州任;
飲茱萸酒,克消九日災。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大將桓溫,字元子,素有雄才大略,為安西將軍,都督荊、梁等四州諸軍事。下聯典指東漢名人桓景,嘗學於費長房,一日謂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災,可令家人作絳紗襄盛茱萸係臂,登高欽菊酒,禍可消。景如其言,夕還,見牛羊雞犬皆暴死。房曰:‘代之矣’”。
藻鑑精明,雅負艱深之節;
風期豪雋,具饒宏濟之才。
——佚名撰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桓彝,有人倫識鑑。蘇峻反,桓彝起兵赴難,固守經年,勢孤力屈,城陷見害。下聯典指晉·桓溫,以雄武專朝。
【祠堂古蹟】
“桓傅故里”牌坊
在桓榮的家鄉龍亢,現在仍有“桓傅故里”牌坊,位於積善街(又稱廟巷街)南端,拱門下原有石階通往渦河下的順河街。其始建年月因年代久遠已不可考,明代萬厲四年(1576)得以重建;清道光29年(1849)重修;1955年因修築渦河左堤有礙工程被拆除;1984年當時的龍亢區公所重建。
後來的龍亢人為了紀念桓氏,曾保留了桓榮故宅、桓榮就讀的碧雲宮和洗硯池;修建了鄉賢祠,供奉桓榮及其聲名顯赫的子孫們。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如今這些古蹟大都蕩然無存了。
龍亢桓氏墓群
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龍亢鎮北2.5公里唐莊東有一處桓氏墓群,俗名“雙古堆”,又名“五里古堆”。兩座土墩墓,南北排列。南墓底部南北長80米,東西寬50米;北墓南北長50米,東西寬40米。據舊《懷遠縣誌》載:“桓榮賜葬首陽山,此必其子孫或族人墓”。然究為桓氏何人之墓,有待考證。1982年,桓公墓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角圩漢墓群
安徽省滁州市天長縣三角圩漢墓群中共清理墓葬二十五座,除一座為戰國晚期外,其餘都為西漢早、中期。這批墓葬集中在約一千平方米的範圍內,距地表2.5至3米深,分一人單葬與雙人合葬兩種,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以棺槨為葬具,多南北向形制大小不一,出土文物種婁繁多,有銅器、鐵器、漆器、木器、玉器、陶器、瑪瑙、琉璃、銀器、角器等,計748件。主墓一號墓,坑長4.8米,寬3.5米,為夫婦合葬墓,隨葬品380餘件,墓中出土玉、銀、銅、木四種質地五枚印章,墓主名叫桓平,為西漢廣陵王中宮謁者。十九號墓中出土一枚木質漆印,根據兩墓桓姓及許多漆器上銘文“桓樂”、“桓安”、“大桓”等字樣,推認三角圩漢墓群為桓氏(貴族)家族墓群。
長沙桓氏貴族墓群
湖南省長沙市長嶺橡膠廠漢代墓葬,是一處西漢時期桓氏(貴族)家族墓葬群。墓主人桓駕的陪葬品以陶器為主,器物組合為鼎、盒、壺,還有銅鏡、泥錢和泥金餅,不見五銖錢,所以認定桓駕墓的年代應當在西漢中期漢武帝以前。
早在1959年,在毗鄰長嶺橡膠廠桓駕墓的左家塘區,也發掘了一座西漢大墓,墓主人名叫桓啟。根據考古發掘資料,桓啟墓的墓室規格大過桓駕墓,桓啟墓的陪葬品還有兵器出現,與戰國墓相似,而與西漢中期墓不同,且桓啟不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表明桓啟墓的年代必然在漢初景帝以前,早於桓駕墓。同時,桓啟墓的規格比馬王堆2號墓長沙丞相利蒼墓略小,但明顯超過出土了“長沙僕”、“宮丞之印”等銅質官印的長沙國諸屬官的墓葬,證明桓氏家族在西漢長沙國境內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這一家族可能自漢初延續至西漢中期。
西漢桓氏貴族,史書上缺乏相關記載,目前所知,秦朝統一六國前夕,秦始皇有大將桓齮,一度戰功赫赫,威名遠揚,後攻趙失利,畏罪潛逃,下落不明。另1991年安徽天長縣三角圩也發現過一處桓氏家族墓群,其中一號墓出土了“桓平”玉印及其他各類精美玉器達90餘件,還有龜鈕銅印“臣平”和木印“廣陵宦謁”,表明“桓平”是西漢廣陵國時期的謁者屬官,為廣陵國王劉胥身邊的近臣,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廣陵國受封於漢武帝以後,其桓氏家族顯赫於西漢中後期,而長沙國境內的桓氏家族,大致上發跡於西漢初年,延續至西漢中期,不排除兩個家族之間或許有一定世系和淵源關係。
西漢“桓駕”玉印,1990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長嶺橡膠廠漢代墓葬。玉印覆鬥形鈕,上有穿鼻,印面正方形,邊長2.6厘米,高2.1厘米。印面無邊欄,陰刻篆體白文“桓駕”兩字。“桓駕”兩個字的位置左右均分,所佔比例對等,不偏不倚。印面中多以漢印繆篆典型的平直均勻線條為主,使整個印面顯得十分協調。平直中更具變化的是“駕”字的左上部“力”字的斜勢和曲筆,增加了整枚印的情趣和生動感。“桓”字右邊的“日”字有意拉長,使字形變瘦,整體便十分勻稱而協調。縱觀“桓駕”玉印,精緻秀麗,線條均勻和諧,是漢代玉印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桓駕”玉印,製作精緻,字型秀麗,展示了漢代高超的工藝技術和美學追求。透過“桓駕”玉印,使我們瞭解了西漢時期長沙國地方的貴族政治概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側面。無獨有偶,桓啟墓裡也出土了一枚“桓啟”玉印,與“桓駕”印的形制、材質、字型等基本相同,推測“桓啟”與“桓駕”當屬同一家族。
【典故軼事】
桓溫斥責袁宏
桓溫北伐經過淮泗時,與屬下僚屬登上船樓,遙望中原,感嘆道:“神州淪陷,中原化為廢墟,王衍等人難逃罪責。”袁宏卻道:“國家命運本來就有興有廢,又怎能說是王衍等人的過錯呢。”桓溫聞言色變,道:“我聽說從前劉表有一隻千斤重的大牛,吃的草料豆餅十倍於常牛,但載重走遠路,還不如一隻羸弱的母牛。魏武帝進入荊州,就把它殺了犒勞軍士。”他是將袁宏比作大而無用的劉表牛。滿座賓客無不駭然。
金城泣柳
桓溫第二次北伐時,途經金城(僑琅琊郡郡治,今江蘇句容北),看見自己早年擔任琅琊內史時栽種的柳樹已經有十圍那麼粗壯,感慨道:“木猶如此,人何以堪!”他攀著樹枝,捉住柳條,不禁泫然淚下。
重陽登高
桓景是著名東漢大臣、學者。他曾經跟隨費長房學習,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們家有大災。不過可以透過這個方法消除災禍:讓家人將包著茱萸的絳色紗布纏在手臂上,登到高處喝菊花酒。
桓景一聽,心中害怕,急忙請教解救方法,費長房說:“九月九日那天,你叫家裡人每人做一個裝有茱萸的紅色小布袋掛在胳膊上,再帶些菊花酒到高山上飲,就可以消災。”於是九月初九,桓景帶著全家人登山平安度過了這一天。
第二天,他回來對費長房說,家裡的牛羊雞馬都死了。費長房對他說:“畜生代替你們死了。”
這個故事反映了人民避災免禍的本能願望,久而久之,“重陽登高”民間風俗形成民間風俗,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家訓格言】
鮑昱祖母桓氏家訓
桓氏,名不詳,字少君,西漢渤海高城(今河北省鹽山東南)人。鮑宣之妻,鮑永之母,鮑昱之祖母。家富,而其夫鮑宣家境清貧。她嫁給鮑宣時,父親給她很多嫁妝,她一概不要,親自著短布衣裳,和鮑宣共挽鹿車迴歸鄉里。婚後,修行婦道,勤儉持家,受到鄉里好評。下面整理的是她對孫子的教誨,話語雖短,但情深意長。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原文】
先姑有言[1]:“存不忘亡,安不忘危[2]。”吾焉敢忘乎!
———節錄自《後漢書·烈女傳》
【註釋】
[1]先姑:死去的公婆。古時媳婦稱公爹為“舅”,公婆為“姑”。
[2]存不忘亡,安不忘危:語出《易·繫辭》。
【譯文】
我死去的婆婆有句話說得好:“能生存下來不要忘記瀕於滅亡的時候,安居樂業了不要忘記危險困難的過去。”我哪裡敢忘掉過去挽鹿車的日子啊!
【評析】
漢哀帝時,鮑宣官至司隸校尉,兒子鮑永也在中興初做了魯郡太守,家境由貧轉富。一天,孫子鮑昱問少君:“奶奶您還記得挽鹿車的時候嗎?”少君於是對孫子說了上面這幾句話。雖只寥寥數語,含義卻十分深刻。生活在今天的孩子對於“亡”、“危”的滋味懵然無知,做父母的確實很有必要經常對他們進行“存不忘亡,安不忘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