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氏起源及歷史

司馬姓圖騰_司馬氏圖騰

司馬姓圖騰(司馬氏圖騰)

  司馬姓是中華複姓之一,西晉、東晉國姓。源於西周,以官職為姓。西周始置,司馬與司徒、司空並稱“三有司”。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司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一十位。現今人口約兩萬,排在第五百八十七位。

【得姓始祖】

  程伯休父: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記載,追源溯流,司馬氏的得姓始祖是周宣王執政時期官拜司馬(管轄軍政和征戰的官職)的程伯休父,因他屢次征戰有功,而被賜姓為司馬,其後世子孫即“以官為氏”而姓了司馬。程伯休父是殷、周朝時期一個諸侯,是上古顓頊帝之後祝融氏重黎的子孫所傳。程伯休父的子孫,一部分“以官為氏”而姓了司馬;一部分依照慣例“以國為氏”而姓了程。因此司馬氏系出程氏,和程氏一族是一家人。司馬氏的得姓,大約在兩千七百餘年前。司馬氏後人奉程伯休父為司馬氏的得姓始祖。

  子反:名熊側,即楚公子側,是春秋時期楚共王熊審執政時期(公元前590~前560年在位)的楚國上卿,官為大司馬,執掌楚國軍隊,曾多次為楚國建立功勳,是楚共王屬下的重臣。 在司馬子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馬氏。該支司馬氏與羋姓、熊氏是同宗同源,也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該支羋姓司馬氏族人大多尊奉司馬子反(熊側、公子側)為得姓始祖。

  韓厥:諡號獻,史稱韓獻子,是春秋時期晉國韓氏家族的第五代領袖。韓厥是韓子輿的兒子,他早年喪父,由晉國上卿趙盾撫養長大,後被趙盾推薦為晉軍的大司馬,是春秋時期晉國政治舞臺上極其重要的人物。在韓獻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馬氏,該支司馬氏與韓氏是同宗同源,也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該支姬姓司馬氏族人皆尊奉韓獻子(韓厥、韓獻)為得姓始祖。

  孔父嘉:公元前?~前710年,著名春秋初期宋國大夫,名子嘉,字孔父。是孔子的六世祖,官為大司馬。在孔父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馬氏,子姓司馬氏與孔氏是同宗同源,也有兩千七百餘年的歷史了。該支子姓司馬氏族人皆尊奉孔父嘉(子嘉)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司馬碧潭:原籍浙江山陰,明初仕宦於潭州,命三子分居三湘。始遷湘陰祖為碧潭長子化龍,生於元至正間,卒於明洪武間,初居湘陰六塘鋪,旋徙居金溪山。始祖碧潭公,號月川,明洪武年間自浙江紹興府山陰縣長樂鄉為潭州提學,生子三,次子成龍居湘潭;季子如龍居湘鄉;長子化龍公則居湘陰環萃洲,傳至宏、寧、宣、實、宇、富、寬、完衍為八房,環居湘水間數十里而遙,惟實公房遷徙不一,近而長、平、潭,遠而桃源、石門。是為遷湖南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官職,出自西周掌管軍事大權的大臣程伯休父,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上古時有人重黎,為司掌天地之官,唐堯曾撫育重黎之後。周宣王時期,有重黎之後程伯休父,官至司馬,執掌國家軍隊,佐政輔國,權勢重大。後來程伯休父克平了許方,立下大功,周宣王允許他以官職為姓,其後遂成司馬氏。春秋宋國,楚國,晉國,各國都有司馬,以司馬為姓。在程伯休父的後裔子孫中,一部分“以官為氏”而稱司馬氏,一部分“以國為氏”而稱程氏。程伯休父娶安定胡開國之女,生二子:長子仲庚、次子仲辛。仲庚後來繼任其父大司馬之職,其後裔子孫以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司馬氏,為司馬氏始祖;仲辛則承襲安定侯,其族人移居太原,仍稱程氏。

  該支司馬氏與程氏是同宗同源,有兩千七百餘年的歷史了。該支風姓司馬氏族人皆尊奉程伯休父(風休父、程休父)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陳姓、田姓,出自春秋時期司馬穰苴。

  田穰苴(生卒不詳),又稱司馬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是田完(陳完)的後代,齊田氏家族的支庶。

  田穰苴是繼姜尚之後一位承上啟下的著名軍事家,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後世稱司馬氏。

  源流三

  源於改姓,出自姬姓許氏、郝氏、程氏改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據史書記載:許穆之、郝惔之、程道養,他們的後代中有人因故改為司馬氏。許穆之、郝惔之、程道養三人,是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的流民首領,屬於氐胡民族,在史籍《宋書》、《通俗文》、《圖經本草》、《本草綱目》中,多將其列入“清水氐”。但本書認為其不過是曾經依附於清水氐楊氏家族,並非屬於清水氐世系,因此其具體源起何族支,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在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初,許穆之、郝惔之、程道養三人率部民投靠仇池國武都王楊難當,並改姓為司馬氏。當時許穆之改姓名為司馬飛龍,郝惔之則改姓名為司馬康之,皆訛稱是晉室近戚。不久,郝惔之即為仇人所殺,而許穆之則在南朝宋嘉元九年(公元432年)脫離武都王,在四川地區領導了著名的益州農民大起義,但很快即兵敗被殺。在許穆之犧牲之後,其部下趙廣、程道養等繼續以司馬飛龍的名義堅持起義鬥爭,起義軍最盛時兵力達十萬之眾,一直延續了五年之久,方被南朝宋政權鎮壓下去,因此世人一度曾以為許穆之是在南朝宋嘉元十四年(公元437年)才死的。

  在許穆之(司馬飛龍)、郝惔之(司馬康之)、程道養(司馬飛龍)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部下中,皆以先祖所改之氏承傳,稱司馬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姬姓司馬氏族人皆尊奉司馬飛龍(許穆之)、程道養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司馬子反,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子反,名熊側,即楚公子側,是春秋時期楚共王熊審執政時期(公元前590~前560年在位)的楚國上卿,官為大司馬,執掌楚國軍隊,曾多次為楚國建立功勳,是楚共王屬下的重臣。在司馬子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馬氏,世代相傳至今。另外,楚國的司馬期思縣公、司馬子西、司馬子良、右司馬公子申、司馬子庚、大司馬馮,右司馬公子櫜師,左司馬公子成、司馬公子齮、司馬蒍掩(薳掩)、司馬公子棄疾、司馬公子卯、大司馬公子燮、司馬薳越、左司馬沈尹、左司馬戌、右司馬稽、左司馬公子眅、左司馬沈尹戌等等的後裔子孫中,也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馬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司馬氏與羋姓、熊氏是同宗同源,也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該支羋姓司馬氏族人大多尊奉司馬子反(熊側、公子側)為得姓始祖。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司馬韓厥,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韓厥,諡號獻,史稱韓獻子,是春秋時期晉國韓氏家族的第五代領袖。韓厥是韓子輿的兒子,他早年喪父,由晉國上卿趙盾撫養長大,後被趙盾推薦為晉軍的大司馬,是春秋時期晉國政治舞臺上極其重要的人物。在韓獻子逝世後,他的兒子韓宣子韓起繼位,培植起了一個龐大的韓氏家族,為日後與趙氏家族、魏氏家族聯手進行“三家分晉”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在韓獻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馬氏,世代相傳至今。另外,晉國的司馬魏絳、中軍司馬張老、中軍司馬張君臣、司馬女叔侯、司馬羊舌鮒、司馬叔遊、司馬彌牟等等的後裔子孫中,也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馬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司馬氏與韓氏是同宗同源,也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該支姬姓司馬氏族人皆尊奉韓獻子(韓厥、韓獻)為得姓始祖。

  源流六

  源於改姓,出自東晉王朝大司馬王導,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王導,公元276~339年,字茂弘,琅砑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出身名門望族。王匯出身中原著名士族,是一個非常老練的政治家,也是東晉王朝的實際創造者。當時晉元帝缺少才能和聲望,在晉室中又是疏屬,之所以能夠取得帝位,主要靠王導的支援。晉元帝因此把王導比做自己的“蕭何”,極為倚重。東晉王朝在長江流域建立漢族政權以後,有利於抵抗北方少數民族的侵入,經濟和文化也迅速發展起來。王導主政期間,“綏撫新舊,維繫倫紀,義固君臣,清靜為政”,多次制止了王氏家族擁權奪位的企圖,積極發展江南經濟、調和南北士族矛盾,使東晉王朝迅速穩定。

  東晉鹹康五年(公元339年),王導病逝,終年六十四歲。王導、庾亮相繼死後,朝野憂懼。東晉朝廷以陸玩拜司空。當時陸玩再三辭謝,他嘆息著對賓客們說:“以我為三公,是天下沒有人材了!”時人認為這是明智的看法。當時,東晉王朝的確又遇到一次危機,那就是桓溫的篡奪事件,但由於王、謝兩大士族的抵制,桓溫的野心未能實現。桓溫死後,謝安出面執掌朝政,起用桓溫的弟弟桓衝做荊州刺史,與謝安同心保護帝室。從此東晉王朝出現前所未有的和睦景象,這是和謝安完全繼承王導力求各大族勢力平衡的“鎮之以和靜”的作法分不開的,也說明王導保持東晉偏安的政治措施的積極影響作用。

  在王導的後裔子孫中,後有避難改姓者,以先祖官職稱謂以及晉王朝國姓為姓氏,稱司馬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王氏司馬氏族人皆尊奉王導為得姓始祖。

  源流七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大司馬孔父嘉,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孔父嘉,公元前?~前710年,著名春秋初期宋國大夫,名子嘉,字孔父。是孔子的六世祖,官為大司馬。

  周平王姬宜臼四十二年(宋宣公十九年,公元前729年),宋宣公將死,讓位於其弟子和,是為宋穆公。宋穆公在位九年將死,囑咐大夫孔父嘉以君位還給宋宣公的太子與夷,並遣其子子馮出居於鄭國。孔父嘉受囑,在周桓王姬林元年(公元前719年)擁立子與夷繼位,是為宋殤公。宋殤公繼位後,拜孔父嘉為大司馬,執掌宋國兵馬。

  宋殤公在位十年(公元前719~前710年),宋國就與周邊其他諸侯國鏖戰了十一次,民不堪命。當時的宋國太宰華督見子嘉的妻子“美而豔”,色心大壯,要謀奪其妻,遂借安寧人民為名,挑唆民眾將“戰爭禍魁”孔父嘉殺死,由此奪取其妻。宋殤公得知此事後大怒,華督又幹脆殺了宋殤公,驅逐孔父嘉一族出境,迎宋穆公之子公子馮於鄭,是為宋莊公。孔父嘉一族被華督驅逐出宋國後,族人四散於各諸侯國,其中有一支逃至魯國,在(公元前551年)農曆8月27日誕生了至聖先師孔子,魯國由此儒風大盛,士子們皆趨之若鶩,這倒是華督怎麼也預料不到的。在孔父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馬氏,世代相傳至今。另外,宋國的司馬子魚、司馬樂豫、大司馬公子卬、左司馬子朱、司馬華孫、司馬華耦、司馬蕩虺、司馬子伯、司馬蕩澤、司馬老佐、少司馬華貙、大司馬公孫忌、司馬子仲、右司馬子國、司馬向戌等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皆稱司馬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子姓司馬氏與孔氏是同宗同源,也有兩千七百餘年的歷史了。該支子姓司馬氏族人皆尊奉孔父嘉(子嘉)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遷徙

  先秦時期,司馬氏族人已分佈於鄭(今河南新鄭)、晉(今山西)、衛(今河南濮陽)、程(今陝西咸陽)等地。《姓氏考略》載,司氏最早繁衍發展中心是古代頓丘。就是現在河南清豐、浚縣之間一帶,該地名曾出現於《詩經》中的《衛風·氓》中,是一個與中華民族有深厚淵源的地方,根據考證,這個地方在春秋時代是屬於衛國的一個邑,到了戰國時代又改隸魏國。

  兩漢時期,司馬氏主要分佈在今河南、陝西、四川等地,其中河內郡(今河南省西部、黃河以北地區武陟縣西南一帶)一直是司馬氏的重要聚集地。

  三國曹魏時期,河內溫地(今河南溫縣)出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後其孫司馬炎廢魏建晉,都於洛陽。從此,河內郡成為司馬氏家族最著名的郡望。

  司馬氏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西晉和東晉政權,共歷十五帝,一百五十六年,進一步擴大了司馬世家的影響。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司馬姓氏族大幅南遷。而東晉末年又被劉宋取代,司馬氏族人逐漸減少。多支族人為了避戰禍而改姓,到了北宋時就很少了,蒙古人入侵後,分支多改為為司姓、程姓、馬姓等,或出走海外。

  分佈

  司馬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一十位。現今人口約兩萬,排在第五百八十七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01%。

  如今,司馬氏仍為複姓中的大姓,分佈較為廣泛,在河南省的洛陽市、偃師市、溫縣,陝西省的韓城縣,山西省的涑水縣,安徽省的宿松縣,湖南省的湘潭市、湘鄉市、湘陰市,山東省的蘭陵縣,江蘇省的丹陽市,江蘇省的金壇市指前鎮,貴州省金沙縣、盤州市大山鎮、黔西南州普安三板橋鎮,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等地,均有司馬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迴歸河內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兩朝的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偃師縣:偃師首陽山鎮為西晉皇陵所在地。河南省偃師市歷史文化悠久,為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朝古都。漢、魏時期,洛陽古城就位於今偃師市城西約十五公里處,與洛陽市、孟津縣毗連,是我國儲存較好的一座古城遺址,也是我國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周康王二十二年(壬午,公元前1059年),周公東營洛邑里,在澗河東岸修建了王城,在此修築了成周城。漢魏洛陽故城即由成周城發展而來,春秋晚期,周敬王曾對成周城進行擴建;戰國時,秦丞相呂不韋對此城進行了擴建。東漢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建都於偃師。其後三國魏、西晉、北魏均以此為都,共歷時三百三十多年。因偃師主要是東漢、北魏兩代都城,故稱漢魏洛陽故城。偃師之地南臨洛水、北靠邙山,風景優美。城內主要建築有宮城、宮殿、衙署、花園等。偃師在歷史上曾出土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物,如東漢熹平石經、影塑侍從頭像、仿玻璃黑釉陶盞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溫縣:是司馬氏歷史上的望族居地。溫縣是中華民族最早的聚居區之一,縣記憶體有著名的仰韶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十多處。在夏王朝時期,該地即已稱溫國。商王朝時期,商祖乙曾在此建都。周王朝時期為畿內之地,大司寇蘇忿生以溫等十二邑為蘇國,都於溫城;春秋時晉國在此設縣。戰國至秦漢之際,溫縣已是“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了。唐朝以後,溫縣逐步衰落,漸為僻邑小縣,但其地處中原腹地,且據黃河津渡,歷代戰亂皆遭劫難,人口遷徏頻繁。溫縣古稱“溫”,緣於境內有兩個溫泉:一個在今孟州市西北的治牆村,夏涼冬溫,流入於溴水;另一個在今溫縣城西南。據《溫縣誌》記載:相傳泉流常溫,士忻以德,民利灌溉。“溫”源於西周初期蘇岔生的封國名。北齊天寶七年(丙子,公元556年)廢溫縣。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復置溫縣。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溫縣李城縣;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廢李城縣,恢復溫縣,此後一直未再更名。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3月建立溫陟縣,5月建立溫孟縣,8月廢溫陟、溫孟兩縣,建立溫縣人民政府。1960年10月廢溫縣併入沁陽;1961年8月復置溫縣。至2005年溫縣轄七個鎮、三個鄉。

  堂號

  河內堂:以望立堂。

  偃師堂:以望立堂。

  溫縣堂:以望立堂。

  太史堂:漢朝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和司馬懿仲達都封太史公,司馬遷繼續其父司馬談寫成《史記》。後有宋朝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司馬氏因先祖有名史家,稱“太史堂”。

  字輩

  山西涑水司馬氏字輩:“過前惟微見之者明我知既效疇雲弗矜人為椎常心所榮我方櫃避嚴敖乃行勢盈速罪連比朋先見之哲椎而不膺帝求諍臣詔來自京懇章以辭收命於成鳴人皆進我獨退之眾人多回我獨直之直豈我名退惟我當誰其知之哲君惟皇道遐命局矣其亡琢茲溫楚水諳端良”。

  湖南湘潭司馬氏字輩:“開先承祖德繼述裕家傳鑑學宗資治文章啟後賢東浙源流遠南湘惠澤長地靈鍾後傑百世頌其昌”。

  湖北公安司馬氏字輩:“盛德啟師相立朝金學芳家傳世遠宏業銘巽常憲點遵前哲謀獻達玉堂養成端正品建樹寇鄉邦”。

  東莞市司馬氏字輩:時承正上國 三元朝錫惠鴻永紹嘉祥秉義登廉潔 存貞美吉康 大才資廷用 先仁啟嗣光 敬宗天定佑 鹹喜慶春芳

  廣州市司馬氏字輩:道文元憲慶世代榮華興國其宗

  中山市司馬氏字輩:登長傳世本立雪起家昌永壽先業

  深圳市司馬氏字輩:其道德文章,家承世忠厚

  惠州市司馬氏字輩:福大興景萬 善宗勝安希時元嘉新應明國天世英

  江門市司馬氏字輩:智伯水秀初,天希以盛也萬家十年遠,金佑爵德實仰承先訓,敦品賢良大體從正,家道克昌

  珠海市司馬氏字輩:希言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汕頭市司馬氏字輩:開明抒智惠雲雨定長清邱宗集善訓登越尋神根

  佛山市司馬氏字輩:大樹昌昭憲,遵仰英彥方。嘉禎隆光耀,群超毓顯揚

  湛江市司馬氏字輩:光有滋樹炳坤基英賢毓秀宜致中全性善敦本重

  河源市司馬氏字輩:文東爰其,天法常存,傳世立宗,耀先繼祖,恆震家升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職官啟姓;

  河內閥閱。

  ——全聯典指司馬氏的郡望和源流。

  河內世澤;

  太史家聲。

  ——上聯典指司馬氏的望族居河內郡。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司馬遷,漢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繼父司馬談任太史令。

  龍門良史;

  洛邑相公。

  ——上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史家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字子長,夏陽龍門人。早年遊歷各地,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初任郎中,又繼任父親司馬談的職務太史令,太初年間與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曆,改革曆法。後因對大將軍李陵兵敗投降匈奴事有所辯解而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人稱《太史公書》,後稱《史記》,是中國最早的通史,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其中不少傳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對後世的史學與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下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大臣、史學家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宋寶元年間進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宋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者的借鑑,宋神宗時賜名《資治通鑑》。王安石行新政,他極力反對。後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鑑》。宋哲宗時任宰相,死後追封溫國公。

  聖門高弟;

  水鏡先生。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的司馬牛,孔子弟子。下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潁川陽翟人司馬微,字德操,善於瞭解人,人稱“水鏡先生”。久居荊州,曾向劉備推薦諸葛亮、龐統。

  史稱絕業;

  賦就凌雲。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司馬遷,作《史記》百三十篇,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司馬相如,工文詞,作《子虛賦》、《上林賦》等賦,漢魏六朝人多仿之。

  洛濱耆碩;

  德行大賢。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的司馬牛,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稱。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司馬光,神宗時為御史中丞,以議王安石新法,不合去,居洛十五年。

  題橋志奮;

  警枕功成。

  ——上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司馬相如誓志為官,從成都去京,於城北昇仙橋橋住上寫道:“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也!”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司馬光,以圓木為警枕,少睡則枕轉而醒,乃起讀書,著《資治能鑑》、《司馬文正公集》。

  五言通用聯

  通鑑傳名遠;

  史記享譽高。

  ——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大臣、史學家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今山西夏縣)。宋寶元進士,官至天章閣待制兼知諫院。宋英宗時,進圖龍閣直學士,獻《通志》八卷,命設局續修。宋神宗初期,任翰林兼侍讀學士。《通志》賜名《資治通鑑》。為中國重要編者年史著作。下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人(今陝西韓城)。太史令司馬談之子初任郎中,漢元封三年(公元108年)繼父任太史令,盡閱史官所藏舊史。又遍遊名都大邑,探訪古蹟,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編撰史書。因替李陵敗降匈奴事辯解,觸怒漢武帝而下獄,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仍發憤著書,歷十二年,於漢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撰成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時稱《太史公書》。三國後,通稱為《史記》。全書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總括三千餘年史事,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餘字。

  七言通用聯

  司空見慣渾閒事;

  馬到成功壯聲威。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司馬複姓“司馬”二字的嵌字聯。

  涑水淵源之華胄;

  龍門金石之奇英。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司馬光,居涑水鄉,世稱“涑水先生”。著《資治通鑑》。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司馬遷,生龍門,受腐刑後,著《史記》,藏之金匱石室。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奉使稱榮,藉湔婦恥;

  恤貧卻女,慨助妻奩。

  ——上聯典指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成都人。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官。經臨邛時,結識了卓王孫的寡女文君,與她一起回成都,因家徒四壁,又返臨邛賣酒,卓王孫以為恥。相如工辭賦,所作《子虛賦》為武帝賞識,被召進京,又作《上林賦》,武帝任他為郎,曾奉使西南,後任孝文園令。卓王孫又引以為榮。“湔”(Jiān音煎),謂洗雪。下聯典指北宋司馬旦,字伯康,司馬光之兄,歷官秘書省校書郎、太中大夫。曾遇到一個因罪罷官的人,貧困而無法生存,司馬旦每月從俸祿中分出一部分接濟他。那人無以回報,願把女兒嫁給他為妾,他驚而辭謝,拿出妻子的奩中物幫那人嫁女。

  奇志題橋,果駕高車駟馬;

  知人稱鏡,由識伏龍鳳雛。

  ——上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辭賦家司馬相如的事典。司馬相如,字長卿,成都人。漢景帝時為武騎常侍。下聯典指歷史名人司馬的徵事典。

  【典故軼事】

  裝病拒曹

  曹操當時剛打敗袁紹不久,急需人才,聽說司馬懿很有才幹,便徵聘他出來做官。司馬懿得知訊息後,覺得曹操是宦官之後,不願意屈節侍奉他。但他又不敢公開拒絕曹操,便假說自己患有風痺病,起居不便。曹操懷疑司馬懿是有意推諉,秘密派人在夜間檢視。司馬懿事先得到訊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靜更深時,那人潛入司馬懿臥室,然見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馬懿揮去。眼見利刀奪命,司馬懿只是睜大眼睛看著那人,身體依然堅臥不動。那人這才相信司馬懿果真得了風痺病,收起佩刀,回去稟報了曹操。

  曹操當了丞相急於網羅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馬懿,決定再次徵聘他。他對使者說,如果司馬懿再不應召,就把他抓起來。司馬懿知道,曹操雖然愛才,但對恃才傲物、不肯親附自己的人,卻是不能容忍的。司馬懿害怕被殺,只得乖乖離家應召。

  三馬同槽

  司馬懿還在做曹操的謀臣時,曹操對他極不放心。有一天,曹操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三匹馬在同一個槽裡吃食,醒來後心中便十分不快。起初曹操以為是馬超一家便殺了馬超的父親。

  司馬懿父子正好就是三馬,而“槽”諧音“曹”,“三馬同槽”正意味著司馬氏要吃掉曹氏。曹操感到這是一個不祥之兆,便把太子曹丕叫來,對他說:“司馬懿不是個甘做人臣的人,將來必定會干預我們的朝政家事。”

  但曹丕後來十分信任司馬懿,並沒有把父親的話放在心上。後來,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司馬氏父子三人相繼專嬗曹魏朝政。

  紅裝促戰

  青龍二年(234年),諸葛亮發起第五次北伐,派兵在魏軍營前叫陣、辱罵、挑釁,但任憑你花招用盡,司馬懿決心不動,仍然堅守不戰。

  蜀軍叫陣無效,情急之中,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衣裳以示侮辱,意思是說,你司馬懿如此小心謹慎,只配作女人而不配作將帥。

  如此羞辱魏軍將帥,魏將確實被激怒了,他們火冒三丈,堅決要求出戰。司馬懿見勸說或下令以不足以制止眾將求戰,只好告訴眾將,致書表奏朝廷請戰,皇帝允許,就立即出戰。於是,司馬懿給魏明帝送上請戰書,明帝深知司馬懿的用意,立即派衛尉辛毗為軍師,持詔到陣前,宣稱皇帝有令,只准堅守,不準出戰。

  家庭影響

  司馬光受父親的誠實教育的影響,一生誠信。大概在五、六歲時,有一次,他要給胡桃去皮,他不會做,姊姊想幫他,也去不掉,姊姊就先行離開了,後來一位婢女用熱湯替他順利將胡核去皮,等姐姐回來,便問:“誰幫你做的?”他欺騙姊姊是自己做的,父親便訓斥他:“小子怎敢說謊。”司馬光從此不敢說謊,年長之後,還把這件事,寫到紙上,策勵自己,一直到死,沒有說過謊言。邵雍的兒子邵伯溫還看過這張紙。清人陳宏謀說:“司馬光一生以至誠為主,以不欺為本。”後人對司馬光蓋棺論定之語,也是一個“誠”字。

  司馬光砸缸

  有一次,司馬光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裡玩耍。院子裡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裡。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的一聲,水缸破了,缸裡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聰明機靈,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被人們廣泛流傳。

  誠信賣馬

  司馬光要賣一匹馬,這匹馬毛色純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溫順,只可惜夏季有肺病。司馬光對管家說:“這匹馬夏季有肺病,這一定要告訴給買主聽。”管家笑了笑說:“哪有人像你這樣的呀?我們賣馬怎能把人家看不出的毛病說出來!”司馬光可不認同管家這種看法,對他說:“一匹馬多少錢事小,對人不講真話,壞了做人的名聲事大。我們做人必須得要誠信,要是我們失去了誠信,損失將更大。”管家聽後慚愧極了。

  低調淡泊

  司馬光性情淡泊不喜奢華,他在《訓儉示康》中曾提到小時後長輩會給他穿華美的衣服,他總是害羞臉紅而把它脫下。寶元年間中舉時,曾得到仁宗的接見。酒席宴會上,每人都在頭上插滿鮮花,肆無忌憚地嬉戲取樂,唯獨司馬光正襟危坐,也不戴花。被同行的人提醒後,司馬光才不太情願地戴了一朵小花。

  司馬光有一個老僕,一直稱呼他為“君實秀才”。一次,蘇軾來到司馬光府邸,聽到僕人的稱呼,不禁好笑,戲謔曰:“你家主人不是秀才,已經是宰相亦,大家都稱為‘君實相公’!”老僕大吃一驚,以後見了司馬光,都畢恭畢敬地尊稱“君實相公”,並高興地說:“幸得大蘇學士教導我……”司馬光跌足長嘆:“我家這個老僕,活活被子瞻教壞了。”

  堅不納妾

  北宋士大夫生活富裕,有納妾蓄妓的風尚。司馬光是和王安石、岳飛一樣,極為罕見的不納妾、不儲妓之人。婚後三十年餘,妻子張夫人沒有生育,司馬光並未放在心上,也沒想過納妾生子。張夫人卻急得半死,一次,她揹著司馬光買了一個美女,悄悄安置在臥室,自己再借故外出。司馬光見了,不加理睬,到書房看書去了。美女也跟著到了書房,一番搔首弄姿後,又取出一本書,隨手翻了翻,嬌滴滴地問:“請問先生,中丞是什麼書呀?”司馬光離她一丈,板起面孔,拱手答道:“中丞是尚書,是官職,不是書!”美女很是無趣,大失所望地走了。

  還有一次,司馬光到丈人家賞花。張夫人和丈母孃合計,又偷偷地安排了一個美貌丫鬟。司馬光不客氣了,生氣地對丫鬟說:“走開!夫人不在,你來見我作甚!”第二天,丈人家的賓客都知道了此事,十分敬佩,說儼然就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白頭偕老的翻版。唯獨一人笑道:“可惜司馬光不會彈琴,只會鱉廝踢!”張夫人終身未育,司馬光就收養了哥哥的兒子“司馬康”,作為養子。

  司馬光就如此和妻子相依為命。洛陽的燈會享譽天下,逢元宵節,張夫人想出去看燈,司馬光說:“家裡也點燈,何必出去看?”張夫人說:“不止是看燈,也隨便看看遊人。”司馬光一笑,說:“看人?怪了,難道我是鬼嗎!”

  典地葬妻

  司馬光在洛陽編修《資治通鑑》時,居所極簡陋,於是另闢一地下室,讀書其間。當時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陽,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層,最上一層稱朝天閣,洛陽人戲稱:“王家鑽天,司馬入地。”司馬光的妻子去世後,清貧的司馬光無以為葬,拿不出給妻子辦喪事的錢,只好把僅有的三頃薄田典當出去,置棺理喪,盡了丈夫的責任。司馬光任官近40 年,而且官高權重,竟然典地葬妻。重讀歷史,讓人深思。

  俗語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在封建社會,大多數人苦讀寒窗,躋身仕途,無不是為了顯耀門庭,榮華富貴,澤被後世,蔭及子孫。在這些人面前,司馬光的清廉更顯可貴。嘉祜八年三月,宋仁宗詔賜司馬光金錢百餘萬,珍寶絲綢無數,但司馬光不為所動。司馬光年老體弱時,其友劉賢良擬用50萬錢買一婢女供其使喚,司馬光婉言拒之,他說:“吾幾十年來,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純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萬市一婢乎?”

  琴挑文君

  劉武去世後,因不得志,稱病辭職,司馬相如離開梁地回到四川臨邛(今邛崍市,屬四川省直轄成都市代管),生活清貧。臨邛令王吉與相如交好,對他說:“長卿,你長期離鄉在外,求官任職,不太順心,可以來我這裡看看。”於是相如在臨邛都亭住下,王吉天天拜訪相如,相如託病不見,王吉更顯恭敬。

  臨邛富人卓王孫得知“(縣)令有貴客”,便設宴請客結交,相如故意稱病不能前往,王吉親自相迎,相如只得前去赴宴。卓王孫有位離婚女兒,名文後,又名文君。因久仰相如文采,遂從屏風外窺視相如,司馬相如佯作不知,而當受邀撫琴時,便趁機彈了一曲《鳳求凰》,以傳愛慕之情,因司馬相如亦早聞卓文君芳名。文君聽出了司馬相如的琴聲,偷偷地從門縫中看他,不由得為他的氣派、風度和才情所吸引,也產生了敬慕之情。宴畢,相如又透過文君的侍婢向她轉達心意。於是文君深夜逃出家門,與相如私奔到了成都。卓王孫大怒,聲稱女兒違反禮教,自己卻不忍心傷害她,但連一個銅板都不會給女兒。

  司馬相如的家境窮困不堪,除了四面牆壁之外,簡直一無所有。卓文君在成都住了一些時候,對司馬相如說:“其實你只要跟我到臨邛去,向我的同族兄弟們借些錢,我們就可以設法維持生活了。”司馬相如聽了她的話,便跟她一起到了臨邛。他們把車馬賣掉做本錢,開了一家酒店。卓文君當壚賣酒,掌管店務;司馬相如繫著圍裙,夾雜在夥計們中間洗滌杯盤瓦器。

  卓王孫聞訊後,深以為恥,覺得沒臉見人,就整天大門不出。他的弟兄和長輩都勸他說:“你只有一子二女,又並不缺少錢財。如今文君已經委身於司馬相如,司馬相如一時不願到外面去求官,雖然家境清寒,但畢竟是個人材;文君的終身總算有了依託。而且,他還是我們縣令的貴客,你怎麼可以叫他如此難堪呢?”卓王孫無可奈何,只得分給文君奴僕百人,銅錢百萬,又把她出嫁時候的衣被財物一併送去。於是,卓文君和司馬相如雙雙回到成都,購買田地住宅,過著富足的生活。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語見《三國志·卷四·魏書·三少帝紀·高貴鄉公髦紀·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宋史·奸臣傳一·安敦傳》:“無君之惡,同司馬昭之心;擅事之跡,過趙高指鹿為馬。”三國時,魏國政權由曹氏漸入司馬氏手中。司馬懿殺曹爽;其子司馬師廢曹芳,另立曹髦為帝;司馬師之弟司馬昭益專橫跋扈,自為相國,獨擅朝政,恣意妄為,盡屠曹氏中人,逼曹髦封之為晉公,加九錫。昭佯辭不受,謀篡帝位。曹髦召近臣共商對策時,憤曰:“‘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吾不能坐受其辱,誓與卿等共討之。”後曹髦為司馬昭所殺。亦作“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今人多列為歇後語。喻人所共知之陰謀或野心。

  司馬炎篡魏立晉

  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殺曹爽等,此後魏國由司馬氏一家專政。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續專魏政。司馬師死後,大權全在司馬昭手中。平蜀後,元帝於元熙元年(264年)封他為晉王。第二年昭死,子炎學曹丕篡漢的辦法,叫元帝曹奐舉行一個“禪讓”儀式,自己當了皇帝,國號為晉,改元泰始。魏自曹丕篡漢至曹奐“禪讓”,共歷五帝四十六年。

  狗尾續貂

  “狗尾續貂”這一典故源於《晉書·趙王倫傳》。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兒子司馬衷繼位,他對朝政一竅不通,大權落到賈后手裡,賈后生性兇狠狡詐,趙王司馬倫以此為藉口帶兵衝入宮廷,殺死了賈后,自封為相國。司馬倫為了籠絡朝臣,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於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緒後,又廢掉晉惠帝,自稱皇帝。當時規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裝飾的帽子,由於司馬倫大肆封官晉爵,所以一時貂尾都不夠用,所以只好用狗尾來代替,人們就據此編了兩句民謠:“貂不足,狗尾續。”用來諷刺朝廷。後來,人們用“狗尾續貂”表示續作不佳。清代蒲松齡的《代王次公與顏山趙啟》裡有這個典故:“庇輿蓋中,仍添晝行之錦;從縉紳後,張慚尾續之貂。”

  九牛一毛

  源於司馬遷的《史記·報任安書》。司馬遷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他為人剛直,敢於直諫。西漢時,李陵戰敗投降了匈奴,對此漢武帝非常震怒。許多原來讚揚李陵如何勇敢的大臣現在都反過來責罵李陵,可是司馬遷對李陵投降一事卻持有不同的看法,當漢武帝徵詢他的意見時,他爽直地向漢武帝說,他雖然和李陵沒有什麼私交,但就他平時的觀察來看,李陵是一個很重交情、非常講義氣的大將,所以現在李陵投降匈奴,並不是他的本意,而是迫不得已,他並不是真投降,一定會等待有利時機來報答國家。如果這樣,李陵的功勞就可以抵補他戰敗的罪過。漢武帝聽後,龍顏大怒,認為司馬遷在為李陵辯護,對司馬遷施行了當時最為殘酷的宮刑。司馬遷受宮刑後,本想一死了之,但他又冷靜地想,如果自己真的死去,不僅洗不清自己的冤恨,在達官貴人眼裡,不過像“九牛一毛,一螻蟻何以異?“況且自己肩負的重任——完成《史記》的任務就此中斷。正因為如此,他才忍辱負重,終於完成了宏偉鉅著《史記》,從此名垂千古。現在,人們用“九牛一毛”來比喻數量非常少,或者形容事物非常渺小。

  攪到幾時

  司馬溫公名光(司馬光死後追封為溫國公)。一天,溫公召眾僧人做法事。眾僧人唸到“藥師光佛”時,為避諱溫公之名“光”字,改唸作“藥師皎佛”。溫公到院子裡燒香聽見了,忙問因何唸錯,一僧回答說:“我們這是為尊公避諱。”溫公笑著說:“我如果不出來燒香,還不知你們要攪(皎)到幾時呢!”

【家訓格言】

  司馬光家訓《訓儉示康》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華靡,自為乳兒,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輒羞赧棄去之。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但順吾性而已。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應之曰: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又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吾記天聖中,先公為群牧判官,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酒酤於市,果止於梨、慄、棗、柿之類;餚止於脯、醢、菜羹,器用瓷、漆。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內法,果、餚非遠方珍異,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常量月營聚,然後敢發書。苟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為鄙吝。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嗟乎!風俗頹敗如是,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聞昔李文靖公為相,治居第於封丘門內,廳事前僅容旋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當傳子孫,此為宰相廳事誠隘,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

  參政魯公為諫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於酒家,既入,問其所來,以實對。上曰:“卿為清望官,奈何飲於酒肆?”對曰:“臣家貧,客至無器皿、餚、果,故就酒家觴之。”上以無隱,益重之。

  張文節為相,自奉養如為河陽掌書記時,所親或規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雖自信清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公宜少從眾。”公嘆曰:“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嗚呼!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御孫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也。”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故曰:“侈,惡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餬口,孟僖子知其後必有達人。

  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君子以為忠。

  管仲鏤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小器。

  公叔文子享衛靈公,史鰌知其及禍;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

  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東市。

  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其餘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者多矣,不可遍數,聊舉數人以訓汝。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使知前輩之風俗雲。

  《司馬溫公家訓殘本》

  凡為家長,必謹守禮法,以御群子弟及家眾。分之以職,謂掌倉廩、廐庫、庖廚、舍業、田園之類;授之以事,謂朝夕所幹及非常之事,而責其成功。制財用之節,量入以為出。稱家之有無,以給上下之衣食及吉凶之費。皆有品節,而莫不均一。盡其所有而均之,雖糲食不飽,蔽衣不完,人無怨心。裁省冗費,禁止奢華,常須稍存贏餘,以備不虞。

  凡諸卑幼,事無大小,無得專行。必諮稟於家長。易曰,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安有嚴君在上而其下敢直行自恣不顧者乎。雖非父母,當時為家長者,亦當諮稟而行之。則號令出於一人,家政始可得而治矣。

  凡為子為婦者,毋得蓄私財。俸祿及田宅所入,盡歸之父母舅姑。當用,則請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與。

  凡子事父母,孫事祖父母同。婦事舅姑,孫婦亦同。天欲明,鹹起,盥洗手也。潄櫛梳頭,總所以束髮,具冠帶。昧爽,天將明也。適父母舅姑之所,省問。此即禮之晨省也。父母舅姑起,子供藥物。藥物乃關身切務。人子必當親自供進,不可但委婢僕。婦具晨羞,俗謂點心。供具畢,乃退,各從其事。將食,子婦請所欲於家長。(卑幼各不)得(恣所欲。退)具而供之。尊長舉筯,子婦乃各退,就食。丈夫婦人,各設食於他所。依長幼而坐。其飲食必均一。幼子又食於他所。亦依長幼,席地而坐。男坐於左,女坐於右。及夕,食亦如之。既夜,父母舅姑將寢,則安置而退。此即禮之昏定也。

  居閒無事,則侍於父母舅姑之所。容貌必恭,執事必謹。言語應對,必下氣怡聲。出入起居,必謹扶衛之。不敢涕唾喧呼於父母舅姑之側。父母舅姑不命之坐,不敢坐。不命之退,不敢退。

  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記而佩之。時省而速行之。事畢,則反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則和色柔聲,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許,然後改之。若不許,茍於事無大害者,亦當曲從。若以父母之命為非,而直行己志,雖所執皆是,猶為不順之子,況未必是乎。

  凡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悅則復諫。不悅,與其得罪於鄉黨州閭,寧熟諫。父母怒,不悅,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凡為人子弟者,不敢以富貴加於父兄宗族。加,謂特恃其富貴,不率卑幼之禮。

  凡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有賓客,不敢坐於正廳。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万俟
下一姓氏: 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