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氏起源及歷史

上官姓圖騰_上官氏圖騰

上官姓圖騰(上官氏圖騰)

  上官姓是中華複姓之一,戰國時,楚懷王封他的小兒子蘭為上官邑大夫,子蘭的後代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上官氏。《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說:漢時,為充實關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將許多大姓遷往關中,其中上官氏被遷往隴西上邽。上邽,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即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南。上官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一十一位,現今人口約八萬,排在第四百七十五位。

【得姓始祖】

  公子蘭:戰國時,楚懷王時他的小兒子蘭為上官邑大夫,子蘭的後代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上官氏。一說上官姓是以官職命名的複姓。據《元和姓纂》和《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上官氏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時楚懷王的少子子蘭。公子蘭官拜上官大夫。於是,以官銜為氏而姓了上官。

  各支始祖

  上官均者:其先福建邵武人也,宦流吉州,因家桃林。登哲宗元祐八年(戊辰,公元1092年)進士,授正言歷御史擢尚書左丞,子諱悟登徽宗大觀三年(已醜,公元1110年)進士,授判江陵遷刺德州,子翔宇諱鶚(荊門《上官氏宗譜》記載:唐永徽宰相儀之九世孫上官均,生於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卒於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生三子:長子怡、次子悟、三子恆。上官怡生四子:沔、淮、沛、涿。悟生子潼。上官恆後無記載。上官潼生二子:墀、圻。上官圻生四子:詔、該、謀、諫。上官詔公生子鶚,為桃林上官氏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第一人。上官均者發自賢良科任巴鄴縣尉,遷知吉州,事仁宗皇慶癸丑嗣秩魁江西行省解元。是為江西吉安上官氏始祖。

  上官仕英:宋紹興之元年(公元1131年)農曆3月,宋撫州路儒學教授,號樂軒,徙吉州路永豐縣四十五都(據此記載,仕英公為上官氏慶澤支派入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第一人,先於鶚公一百多年進入吉安),地名空坑水南,卒葬水南之門前,娶孫氏生子四:大郎、二郎、三郎、四郎。上官仕英三子三郎徙居永豐縣明德鄉三十八都帶,原地名上帶,娶宦氏,生子景先。上官景先公娶董氏,生子二。子文明徙居吉水,另一子徙居泰和。上官文明娶湖西羅氏,生子二:長有貴,次叔貴。上官有貴由江西吉水徙湖北宜昌府長陽縣,嗣續繁盛,長樂、三界場等處上官氏(官氏)皆為其後焉。上官叔貴娶王氏,生子平翁。上官平翁娶黃氏生子朝愈。上官朝愈娶劉氏,生子四:玉輝、玉清、玉振、玉成。上官玉成生子二:長習禮,次習經。上官習經生子三:長任美、次任高、三任達。據《荊門州上官氏祠堂序》載:上官氏在吉州最稱望族,國初以來,衣冠文物項背同望,宏治間(注:推斷應為明弘治年間,即公元1488~1506年,此時段也與任高公生卒時間相符)進修翁諱習經者攜其仲子纘修翁任高商於楚,因婚荊門,鉅姓實謂谷村李者,遂家焉……上官習經公長子任美娶吉安大慄女,生子乳名折仔,有足疾。任美公後由湖北荊門遷湖北黃岡(據查,現黃岡市黃州區檔案館存有《官氏族譜》二十卷,因未親睹,不敢枉斷為何支何派,推斷應為任美公之後)。上官習經次子任高(公元1449~公元1516年),號纘修,定居荊門,提為荊門州上官氏家族第一世。現荊門及其周邊地區上官氏(官氏)皆為其後。上官習經三子任達娶吉安楊九實女,生子二:昱、旻。其後待考。是為湖北荊門上官氏始祖。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楚懷王給幼子蘭的封地,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的楚懷王封他的小兒子公子蘭為上官大夫,封邑在白馬(滑臺,今河南滑縣)。在公子蘭的後裔子孫眾,有以先祖的封號為姓氏者,稱上官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官氏者,有避難改姓為包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上官姓發源於今河南滑縣東南。秦滅六國後,上官氏則被遷往隴西上圭(今甘肅天水),後發展為其間的望族。

  漢時,為充實關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將許多大姓遷往關中,基中上官氏被遷往隴西上圭。上圭,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這也正是源自楚國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為望族的緣由。

  唐朝時,上官氏再次遷入今河南,並逐漸成為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一帶)的望族。唐末戰亂四起,中原上官氏開始大舉南遷,到達了福建邵武等東南沿海地區。

  宋、元、明、清至今,上官姓族人逐漸播遷於全國各省市。

  分佈

  上官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一十一位。現今人口約八萬,為全國第四百七十五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05%。

  上官姓在的山西省的運城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玉林市,江西省的南昌市、萍鄉市、奉新縣、吉安市,遂川縣,東鄉區、寧都縣、吉水縣、臨川縣、贛州市,上饒市,福建省的三明市尤溪縣、清流縣、大田縣、寧化縣、沙縣、邵武市、漳州市平和縣、龍巖市長汀縣、連城縣、廈門市、南平市光澤縣、武夷山市、泉州市安溪縣,山東省的濟寧市、荷澤市、滕州市·金鄉縣、臨沂市,貴州省的遵義市,廣東省的東莞市、賀縣、汕頭市、梅州市五華縣、梅州市豐順縣、梅州市平遠縣、東興市、珠海市、韶關市始興縣、深圳市,河南省的三門峽市澠池縣、信陽市光山縣、仙居縣、唐河縣、滑縣,信陽市平橋區長臺關馮樓村,湖北省的荊門市、長陽縣、沙市區、恩施州、十堰市,湖南省的益陽市、沅江市、瀏陽市、郴州市,陝西省的榆林市定邊縣、扶風縣、岐山縣、乾縣,江蘇省的常州市、南京市六合區、泗洪縣,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蒼南縣、寧波市奉化縣,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臨汾市翼城縣,臨海市、寧海縣、遂昌縣、縉雲縣,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重慶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等地,均有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孝友堂:宋朝時有上官怡。他的母親害了贏病(瘧疾)。母親病時,上官怡從早到晚在床前伺候,嘗湯藥,驅蚊蚋,一個多月不曾睡覺。母親逝世後,他極盡哀毀。二哥又相繼死去,他奉養寡嫂,撫育孤兒,敬愛兼篤,人們誇他“既孝於親,又友于兄弟”。

  此外還有寶善堂、 花萼堂、 敦本堂等。

  字輩

  福建石獅上官氏字輩:自上官棟至今相傳十世,由十四世“堂”字基字輩起,循五行相生例,土生金,故十五世有錫錙錦鎮等字;一輩金生水,故十六世有“治濟源鴻瀾洵永泮潤涖洪溢”等字;一輩水生木,十七世有“標木桂林相柱權榮集樹樂傑松椿杏”等字;一輩至十八世應從木生火之例,因十二世為輩系屬火部,未便循照舊例今議定。自十八世以起,照譜內所刻十字按世次命名以昭書一若,二十八世以後字輩承祖法之流,長看人文之迭起,後有作者再行編定雖百世可知也。議定十八世以起,字輩詩例十字留後:“繼志聲名振傳家道德隆”。一議定十字詩例字單,誠恐族姓繁衍限於一字為輩,則上字同而下一字難免不同,俟長成而更改之多所未便。如繼字輩從系部旁,則以“紹繩纘組紀”等字。用至於“志”字概從心字部,以“應思憲志忠意惠”等字代用,餘可類推。“若”聲字以下,難以預定,觸類而旁通之可也。

  江西奉新上官氏字輩:“奇兆鼎昌奕世楊恢宏先德振輝光英賢秀毓山川瑞俊彥祥開藍桂芳華國文章徵顯達傅家詩禮慶延長明”。

  廣東普寧上官氏字輩:“良際會思襄贊望日瞻雲步玉堂孟法觀廷連居天昌國士崇之必志其祥德有大振聲名顯揚祚衍隆盛瑞啟英良開紹濟美奕世傳芳祖先簪纓在後代澤沛豐乾坤存正氣神州業興隆子肖孫賢達百事能順通育強滋潤足文武建新功龍鳳兆吉慶麟蛟喜相逢雲際伍彩集民間萬福同”。

  浙江昆陽上官氏字輩:“兆汝可原昱喬思秉仰懷杞澤俊高(品)昭(富)昭必昆天華甫文世元邦國承景宗王光福培隆昌壽康樂寧德增輝永春開”。

  湖北荊門上官氏字輩:“俊立大德昌文章佐國”。

  湖北長陽上官氏字輩:“永世必昌應志大希宗明秉正思祖澤開光維興國”。

  雲南上官氏天一支字輩:“碧君品世永體發紹忠祥”。

  四川上官氏天一支字輩:“朝廷選舉忠孝”。

  貴州遵義上官氏字輩:“文光德厚昌”。

  上官氏天水堂一支字輩:“肇造宏先緒英豪顯大名文章邦國重禮學士民欽繼述全仁孝修齊達治平”。

  江西遂川石獅上官氏字輩:自上官棟相傳十世,由十四世“堂”字基字輩起,循五行相生例,土生金,故十五世有錫錙錦鎮等字;一輩金生水,故十六世有“治濟源鴻瀾洵永泮潤涖洪溢”等字;一輩水生木,十七世有“標木桂林相柱權榮集樹樂傑松椿杏”等字;一輩至十八世應從木生火之例,因十二世為輩系屬火部,未便循照舊例今議定。自十八世以起,照譜內所刻十字按世次命名以昭書一若,二十八世以後字輩承祖法之流,長看人文之迭起,後有作者再行編定雖百世可知也。議定十八世以起,字輩詩例十字留後:“繼志聲名振傳家道德隆”。一議定十字詩例字單,誠恐族姓繁衍限於一字為輩,則上字同而下一字難免不同,俟長成而更改之多所未便。如繼字輩從系部旁,則以“紹繩纘組紀”等字。用至於“志”字概從心字部,以“應思憲志忠意惠”等字代用,餘可類推。“若”聲字以下,難以預定,觸類而旁通之可也。

  江西奉新上官氏字輩:“奇兆鼎昌奕世楊恢宏先德振輝光英賢秀毓山川瑞俊彥祥開藍桂芳華國文章徵顯達傅家詩禮慶延長明”。

  湖北十堰上官氏輩:“國作志程厚,仁義禮智信,敬守深德武,溫良恭儉讓”

  雲南上官氏天一支字輩:“碧君品世永體發紹忠祥”。

  江蘇六合上官氏字輩:“魁星步高升延壽金齡永享。”

  上官氏湖南省瀏陽市支譜字輩:“始、允、乾、坤、定、長(昌)、發(隆)、中(宗)、俊(功)、兆(敬)、茂(廷)、隆(壽)、庭(祖)、日(益)、言(惟)、維(榮)、正(華)、有(富)、餘(貴)、慶、景、明、逢、國、運、孝、友、樹、家、綱、賢、能、昭、盛、典、佑、啟、自、貞、祥”。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天水;

  源自子蘭。

  ——全聯典指上官氏的郡望和源流。

  天水世澤;

  西臺家聲。

  ——上聯典指上官氏望族居天水郡。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上官儀,永徽初進西臺侍郎。

  工詩創體;

  奉法還金。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陝州人上官儀,字遊韶,貞觀年間進士,歷官弘文館直學士、秘書郎、西臺侍郎,太宗寫詔諭,常派他修改。擅長五言詩,婉媚華麗,達官貴人多仿效,稱為“上官體”。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邵武人上官凝,字成叔,慶曆年間進士,官銅陵尉,期滿離任時,有十幾位老人送他幾箱藥,開啟一看,都是金子,他急忙追回老人,退還了金子。後官至尚書職方員外郎。

  杖巫立社;

  練勇擊兵。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上官均,字彥衡,上官凝次子,熙寧年間進士,歷官北京留守推官、監察御史、給事中、龍圖閣待制,遇事敢言,往往切中時弊。據載,有巫聲稱可託神為人帶來禍福,因此致富,上官均焚燒神像,用杖擊巫,並驅逐出境。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開封人上官正,字常清,歷官殿前承旨、作坊副使、西川招討使、左龍武大將軍、平州防禦使。在四川時,逢李順之亂,他率數百疲憊之兵,合成都監軍,奮力敵數千人。

  刳肝愈母;

  視業西臺。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上官超,母病篤,超刳肋取肝進之,遂愈。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上官儀。

  五言通用聯:

  上正下必順;

  官清民自安。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上官複姓之“上官”二字的嵌字聯。

  七言通用聯:

  率疲卒激義破賊;

  杖妖巫善政福民。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左龍大將軍上官正,字常清,宋朝開封人。曾平西川有功,累官西川招討使,左龍武大將軍。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龍圖待制上官均,有巫聲稱可託神為人帶來禍福,因此致富,上官均焚燒神像,用杖擊巫,並驅逐出境。

  八言以上通用聯:

  論青苗而力蘇民困;

  返白金而志矢天知。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上官均,哲宗初為御史,論罷《青苗法》。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上官凝還金事典。

  奉嫂撫孤,名揚宋史;

  量才評士,夢應昭容。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邵武人上官怡,字友先,十六歲時試太學居第一。母親年高病重,他在暑天裡從早到晚侍侯在側,驅趕蚊蚋,母親去世,居喪極哀。二兄逝世後,他又侍奉嫂嫂,撫養孤兒,敬愛兼備。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上官婉兒,上官儀孫女,其母鄭氏懷孕時,夢中見神人給六大秤,說:“拿這可稱量天下才。”婉兒聰慧能文,又習吏事,受武后喜愛,十四歲入宮為婕妤(妃嬪的稱號),中宗時立為昭容,每引名儒賜宴賦詩,則令他品評等級,量才選士。

  才擅吟哦,竟稱上官新體;

  性惟清儉,追還老叟遺僉。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詩人上官儀,字遊韶,陝州陝縣(今河南省三門峽)人。官至西臺侍郎。其詩多應酬、奉和之作;其詞綺麗而婉媚;人多仿效,稱“上官體”。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進士上官凝,字成叔,邵武人。任銅陵尉,秩滿去,有老叟十數人饋藥數器,發之皆金,追而反之。終官尚書職今員外郎,通判處州,所至有聲。

  【祠堂古蹟】

  後官上官氏宗祠

  宗祠位於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錢庫鎮後官村。後官上官氏宗祠由老的宗祠拆建擴大,工程由純進口紅木打造而成,預計2000萬元,資金由後官宗親認捐和集資籌建。

  始祖諱一聰於後晉天福七年(942)為避王㬢之亂從福建長溪赤岸揚帆北上至蒼南炎亭馬跡上岸擇地曰官店橋,定居距今一千餘年。繁衍之今已有四十餘代。宋尾明初間人丁興旺號官一萬,疆土遼闊。世事無常,明中葉人丁大失,脈弱盡保一二。至今才留有後官與鹹員及外遷血脈近萬餘口。2017年逢國富民強之際拆祖地宗祠重建。

  東門上官氏宗祠

  東門上官氏宗祠位於長汀縣汀州鎮東大街勞動巷,坐北朝南,由大門、下廳、上廳、左橫屋等組成,佔地面積565平方米。上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帶捲棚式前廊,抬梁、穿鬥式樑架,硬山頂。

  河田上官氏宗祠

  河田上官氏宗祠位於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河田鎮。

  上官婉兒墓

  該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底張鎮底張新村附近,東南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4.2公里,距唐長安城遺址約25公里,墓誌記載的葬地為“雍州咸陽縣茂道鄉洪瀆原”。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附近的咸陽北原(古稱“洪瀆原”)上發掘了一大批的北周、隋、唐高等級墓葬,取得了豐富的考古收穫,證明該地是北朝晚期至隋唐時期京師長安附近重要的墓葬區。

  唐昭容上官氏墓是一座斜坡墓道多天井和小龕的單室磚券墓,坐北朝南,由墓道、5個天井、5個過洞、4個壁龕、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組成,水平全長36.5米,深10.1米。第四、五天井與第五過洞及甬道被大範圍擾動,第五過洞及甬道頂部不存。壁龕開鑿於第三、四過洞兩側,未被盜擾,形制和出土物皆儲存較好。甬道前砌築磚封門,僅殘餘二層。甬道內放置墓誌一合,未被擾動。墓誌蓋題“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志文楷書,近一千字,記載上官昭容世系、生平、享年、葬地等資訊,可以確定墓主人的身份。墓室系明壙磚券夯築,正方形,邊長4.5米,頂部全部塌陷,鋪地磚全部被揭起,四壁殘餘部分最高1.38米。未發現棺槨痕跡,無文物出土。

  從天井、甬道和墓室被遭到大範圍破壞,應是大規模、有組織的破壞,很有可能是“官方毀墓”行為。

  【典故軼事】

  上官鼻怎奈下官口

  陳亞天性滑稽幽默。他在任潤州太守時,屬吏中有一個名叫上官弼的人,深得他的信任。上官弼任職屆滿,臨走時,陳亞問他:“您可有教誨我的高見?”上官弼誠懇地說:“您的才幹和品行都是沒得說的,只是太愛調謔,似乎過分了一些。”陳亞點頭笑道:“君乃上官弼(鼻),怎奈下官口何?”上官弼聞之,大笑而去。

  稱量天下士

  相傳婉兒將生時,母親鄭氏夢見一個巨人,給她一秤道:“持此稱量天下士。”鄭氏料想腹中,必是一個男孩,將來必能稱量天下人才,誰知生下地來,卻是一個女兒,鄭氏心中甚是不樂。這婉兒面貌美麗,卻勝過她母親,自幼兒長成聰明伶俐,出世才滿月,鄭氏抱婉兒在懷中戲語道:“汝能稱量天下士麼?”婉兒即呀呀地相應。待往後婉兒專秉內政,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果然“稱量天下士”。

  紅梅妝

  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裡有這樣一段記載:“今婦人面飾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跡。 ”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兒。段成式之子(或其侄)段公路在《北戶錄》裡敘述得比較詳細:“天后(武則天)每對宰臣,令昭容(上官婉兒)臥於案裙下,記所奏事。一日宰相對事,昭容竊窺,上(唐高宗)覺。退朝,怒甚,取甲刀札於面上,不許拔。昭容遽為乞拔刀子詩。後為花子,以掩痕也。 ”此說來自於上官婉兒同時代的陳藏器撰寫的《本草拾遺》,故較為可信。然而在後人的記載中,關於婉兒為何受黥刑,卻更為玄乎。

  古代色情小說《控鶴監秘記》中說武則天將上官婉兒倚為心腹,甚至與張昌宗在床榻間交歡時也不避忌她。上官婉兒免不得被引動,加上張昌宗姿容秀美,不由地心如鹿撞。一天,婉兒與張昌宗私相調謔,被武則天看見,拔取金刀,插入上官婉兒前髻,傷及左額,且怒目道:“汝敢近我禁臠,罪當處死。”虧得張昌宗替她跪求,才得赦免。婉兒因額有傷痕,便在傷疤處刺了一朵紅色的梅花以遮掩,誰知卻益加嬌媚。宮女們皆以為美,有人偷偷以胭脂在前額點紅效仿,漸漸地宮中便有了這種紅梅妝。

  另有一說是上官婉兒厭惡武則天男寵對自己的調戲而關閉甬道,致使皇權象徵的明堂因報復被毀,武曌大怒,下旨欲殺之。在宮內臨刑前,改變主意,賜給了婉兒生存的機會,卻在她額頭上刻了忤旨二字。總之,此等說法不足為信。

  木門寺題詩

  相傳李賢被母武則天貶為庶人,流放巴州,途經木門(今四川廣元市旺蒼縣木門鎮),曾與木門寺內方丈在石上曬經,巨石上刻有佛像700餘尊,曰“曬經石”,他寫下“明允受謫庶巴州,身攜大雲梁潮洪,曬經古剎順母意,堪嘆神龍雲不逢”的詩句為自己感到惋惜。後來上官婉兒去巴州看望李賢,行至此地,聞李賢被害,就在“曬經石”上修建亭子(惜毀於戰火),題寫《由巴南赴靜州》一詩於亭上,懷念李賢:“米倉青青米倉碧,殘陽如訴亦如泣。瓜藤綿瓞瓜潮落,不似從前在芳時。”

  玉簪花神

  傳說上官婉兒常喜花前讀書,尤愛在夏日的傍晚,伴著玉簪花的幽香,細細品味書中的辭章妙句。以上官婉兒為司玉簪花神是合適的。她的詩作也如玉簪花一樣幽怨傷感,是長期宮禁生活的哀吟。

【家訓格言】

  《上官氏家訓》

  祖考神靈,明照鑑我,將貽令名,為善必果,敦孝行弟,睦族和鄰,上希賢聖,次作善人,勿貪財色,勿競血氣,勤業守分,存仁思義,神則汝福,佑汝勿替,倘有嗜利忘親,遊蕩不常,貽羞宗祖,取惡家鄉,神則汝殃,天不汝昌,悔過自強,轉禍為康,戒哉勿忘!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司馬
下一姓氏: 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