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氏起源及歷史

歐陽姓圖騰_歐陽氏圖騰

歐陽姓圖騰(歐陽氏圖騰)

  歐陽姓是中華姓氏之一,為今天漢族人口最多的複姓。歐陽姓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出自姒姓,夏君主姒少康封自己的庶子無餘於會稽,到了越王無疆,被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於烏程歐餘山之陽,封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他的子孫因而姓“歐”或“歐陽”。歐陽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一十二位,現今人口約九十萬,排在第一百八十一位。

  【釋義】歐陽是“歐”與“陽”的複合。歐即歐人。“歐”的主體是“區”。區、歐、甌作為歐氏都是同一來源。

【得姓始祖】

  夏禹、姒無疆、姒蹄: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餘,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春秋時被吳國滅掉。十九年後,勾踐又復國。到勾踐六世孫無疆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餘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歐陽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無疆、姒蹄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歐陽萬:唐禧宗乾符年間為安福縣令,深仁厚澤民戀之留家東鄉之義歷祖葬邑南城外五里地,名三都四大冢,巍然隴中地,號歐君裡,民不忍忘,合上中下三堡肖像,立祠祀之名歐,王朝載邑乘詳譜,祠墓誌中舊譜雲葬泰和株林,誤矣,巳從刪正。生子一:歐陽和。是為江西廬陵歐陽氏始祖。

  歐陽凡:唐僖宗時為吉州刺史,因家焉,至五世凡得六孫,遂衍六大派,謨居安福洞淵,託居廬陵安德里,玄居安福黃石,堂居廬陵永和,弘居廬陵釣源,戊居安福義歷。是為安福令歐陽氏始祖。

  歐陽開曜:南宋寶慶年間自安福祝旦橋遷萍鄉,卜居大院。是為萍北大院歐陽氏始祖。

  歐陽可大:南宋時赴長沙從軍,遂徙居寧鄉。是為寧鄉歐陽氏始祖。

  歐陽添貴、歐陽舒誎:元季自安仁裡遷居善化,六世孫舒諫遂居善化河西七都尖子山。是為長善歐陽氏始祖。

  歐陽遷武:明洪武時自江西南昌鐵樹觀筲箕坡徙居巴陵賈沙暇。是為巴陵歐陽氏始祖。

  歐陽邦美:明永樂初自豫章來潭,傳三世,衍為烏石隆公,燕窩隉公等八房。是為湘潭錦石歐陽氏始祖。

  歐陽紹中:明建文間由豫章遷居醴南十八都梘上。是為歐陽氏少峰公支始祖。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姒姓,出自戰國末期楚國給越國句踐後裔子蹄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長於姬水,以水名為姓稱姬姓。

  傳說,黃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個兒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發明養蠶的嫘祖,生有一個兒子叫昌意。昌意的兒子叫顓頊,後來締造夏王朝的大禹是顓頊的孫子。

  當時,洪水滔天,帝堯讓顓頊的兒子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水,結果失敗,被堯處死。舜向堯推薦鯀的兒子大禹去治水,那時大禹剛剛二十歲。

  大禹帶領治水大軍,利用疏導的方法,將洪水引進河道和開挖的渠道,他忠於王事,歷經艱辛,辛辛苦苦三十二年,終於治好了洪冰。他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蹟,成為歷史佳話。

  堯帝逝世後,舜繼承了帝位。舜帝年老後,讓大禹接了班。大禹即位後,建都於安邑(今河南安陽),史稱“夏”。他死後葬於會稽(今浙江紹興)。

  大禹為歐陽氏的祖先,其子夏啟正式建立了夏王朝,數傳至姒少康時,封支庶子孫姒無餘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建立了最早的古越國。從此,這支夏禹的後代便在當地發展繁衍,並且經歷夏、商、周幾個朝代,一直王位相傳。

  直到春秋時期,越國的王位傳至姒允常時,有子名叫姒句踐,史稱越王句踐。不久越國被吳國給滅掉。十九年後,姒句踐又復國,併吞並了鄰近的吳國,之後參與中原地區的爭霸,成為春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霸主。

  越國再下傳至越王句踐的七世孫姒無疆,越國開始中衰,最終被楚國滅掉。

  在亡國後的越國貴族中,有人隱居不仕,有人則獲得楚國的封賞,其中姒無疆的次子叫姒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國境內的烏程歐餘山南部(今浙江湖州),為歐餘亭侯。由於古人習慣稱山南為陽,姒蹄以及後世子孫也被稱為“歐陽亭侯”。久而久之,姒無疆的支庶子孫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氏、區氏、歐陽氏、歐侯氏四個姓氏。歐陽氏與歐、區氏、歐侯氏同宗同源,皆是以封地名、或侯爵名為氏。

  在歷史上,歐陽氏曾一度被迫改為單姓陽氏。

  據歷史文獻《寧遠縣誌》的記載,元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當時即有一支歐陽氏家族為主的起義軍。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圖招安歐陽氏義軍。而歐陽氏全軍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詔令誅滅歐陽氏家族,歐陽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為單姓“陽氏”以避其災。

  直到後來的明武宗朱厚照執政時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進士並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今江蘇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陽鐸發明了“攤丁入地”之策(即後來明、清朝時期一直實施的“攤丁入畝”之策),使明王朝稅賦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陽鐸遂乘機請旨要求恢復原姓,明武宗詔準,從此歐陽氏一族方得以恢復歐陽複姓。

  歐陽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無疆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遷徙

  歐陽氏出自姒姓,據史籍《姓譜》記載,越王句踐之後,支孫封於烏程歐陽亭(浙江湖州),其子孫以此地名為姓。

  戰國時期,越王句踐的六世孫越王無疆受齊人唆使,出兵伐楚,結果被楚滅,無疆也被楚軍所殺。無疆的兒子們爭奪王位,各居一方,次子蹄佔得烏程(今浙江吳興)的歐餘山,由於位處山的南面,又稱之歐餘山之陽,自任為歐陽亭侯。他的子孫就用此封地為姓氏。其中有姓歐陽,有姓歐,有姓陽,甚至,有的姓歐候。漢時有歐陽生,字和陽,博通經史,為“歐陽學”的開創者;歐陽生之四世孫歐陽也餘曾為王莽的老師。

  秦漢時期,歐陽姓族人北上江蘇、山東、河北,西挺江西,南部跨福建。

  魏晉時期,歐陽姓族人已經西抵陝西、四川,南達湖南。

  唐宋時,中原兩次大規模移民,歐陽姓大批進入湖南、福建、兩廣地區,唐朝有著名的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是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北宋有著名的歐陽修,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祖籍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是著名的文學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清初歐陽姓進入了臺灣地區,再後來又有遷居新加坡,泰國和歐美各國,僑居東南亞等國者。

  歐陽氏中曾有“繼固承遷五代史,勒碑刻銘九成宮”之譽,指的是宋歐陽修撰成《五代史》。唐歐陽詢書《九成宮醴泉銘》,留芳史冊。據史籍《郡望百家姓》的記載,歐陽氏望出渤海郡。西漢時置郡,地點在今天的河北省滄縣。

  分佈

  宋朝時,歐陽姓約有22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九位,為百家大姓之一。歐陽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歐陽姓總人口的52%。全國歐陽姓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約佔歐陽總人口的83%。其次分佈在廣西、甘肅、福建、廣東等。全國基本形成了以贛湘為中心的歐陽姓分佈區。

  明朝時,歐陽姓約有不足1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7%,排在第一百零一位。歐陽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歐陽姓總人口的60%。全國歐陽姓主要分佈於江西、湖南,這二省歐陽姓大約佔全國歐陽姓總人口的83%。其次分佈於廣東、湖北、四川等。全國重新形成了以贛湘為中心,傾向兩廣地區流動的歐陽姓分佈區。

  當代歐陽姓的人口約90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64%,排在全國第一百八十一位。從宋朝至今1000年中,歐陽姓人口增長率呈下降的態勢,這可能與歐陽複姓改單姓歐有關。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廣東、江西,這三省大約佔歐陽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佈於河南、陝西、四川、湖北等。湖南為當代歐陽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歐陽姓總人口的43%。全國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的歐陽姓聚集區。

  歐陽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湘贛閩、粵桂瓊、黔渝鄂大部、豫皖浙南部、臺灣北部、黑龍江東部、吉林東北角,歐陽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1%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9%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8.3%,居住了大約83%的歐陽姓人群。其他地區歐陽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1%以下,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81.7%,居住了大約17%的歐陽姓人群。

  今湖南省的長沙市、瀏陽市、隆回縣、東安縣、寧鄉市、衡陽市、攸縣、常寧縣、寧遠縣、永州市新田縣,江蘇省的淮安市金湖縣、宿遷縣,河南省的登封市、周口市,福建省的福州市、晉江市,江西省的江門市、萍鄉市、新餘市、星子縣、宜春市、贛州市、吉安市、永豐縣、萬載縣,四川省的綿陽市、遂寧市、什邡縣,貴州省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山東省的招遠市、棗莊市薛城區,廣東省的廣州市、從化市、江門市、河源縣、揭陽市惠來縣,安徽省的阜陽市、滁州市,湖北省的荊州市、襄樊市,枝江市、潛江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田東縣、柳州市融水縣、滕縣,河南省的新鄭市,等地,均有歐陽氏族人分佈,其中湖北省枝江歐陽氏族為歐陽修長子歐陽發的後裔,而江蘇省歐陽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陽西門外荻塘歐甲(司徒)、下坯歐甲(全州)。至二十一世紀初,全市在籍的歐陽氏族人有一千五百餘人。

【郡望堂號】

  郡望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為渤海國。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鄱陽郡:本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時期置番縣。西漢時期改名為番陽,三國時期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轄境為今江西省東北部地區。其地的東部和東南部緊鄰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鄰九江、南昌、撫州、鷹潭市,北部連線安徽省環接景德鎮市。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陽市一帶地區,境內有著名的鄱陽湖,下轄信州區和上饒、廣豐、玉山、鉛山、橫峰、弋陽、餘干、鄱陽、萬年、婺源十縣,代管德興市。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後罷饒州復鄱陽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翕州。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三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兩道。宋朝時期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都陽郡,隸江南東路。元朝時期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中書省。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國初期主屬豫章道、潯陽道。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1949年屬上饒、樂平二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餘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餘干、婺源、浮樑十六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為浮樑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樑2專區合併設立鷹潭專區,旋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為波陽縣。1958年浮樑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併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餘江二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2000年撤銷上饒地區,設立地級上饒市,原縣級上饒市境置信州區。2003年波陽縣名恢復為鄱陽縣。以前,洞庭湖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後被人為破壞,湖面劇減,而今鄱陽湖成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湖區周圍有許多奇峰異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廬陵郡:廬陵郡始建於東漢朝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一說在江西吉安)。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到了唐朝時期,又改名為吉州。

  堂號

  渤海堂:以望立堂。

  鄱陽堂:以望立堂。

  廬陵堂:以望立堂。

  畫荻堂:宋朝的歐陽修,三歲就死了父親,家裡很窮,上不起學堂,但是母親非常希望他能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於是決定自己教他,買不起紙張,母親就以沙地作紙,以荻當筆,教他識字。經過刻苦的學習,歐陽修終於成為了著名的文學家和對朝廷有用的人。

  六一堂:歐陽修號六一居士,即“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其後裔將家族的堂名稱為“六一堂”。

  此外還有載德堂、世德堂、餘山堂、餘慶堂、本仁堂、光遠堂、文忠堂、敦睦堂、敦本堂、廷鑑堂等。

  字輩

  歐陽氏家族字輩:“蹄恆朝完東謨搖朱鄅行馮惠茱仲士蕖翹綱舉跡純基質成晉啟乾煥景僧頠詢通幼昶琮晤徹弦(鉉)邈規緒萬和雅效(楚)謨(託詃堂弘戍)鄠(郴邦莘泰)俊(伸儀伾信偃佺倣)觀修(昞)發(奕棐辨)憲(恩願)世(弼能保安)惠(利慶)鳳日德(儀崇)勳法(濟)重萬祥(緣善)日(彬春暉旭昂升昱禮政英顒宣)通(勝春惠先網洪泰行嶶)光(清亮顯通明煜臨表緣憲福秀濟)憲(璽)祥(林珍瑞禧昂禮宗夔軫畢鶚勺)鳳(魁新珊略韜策)木(桁堯舜禹左右)達(運還桂芳芬葵苗積善)源(汎淑賓寶昭仁義聖賢書皓白達遜道通述邇)位(佐禎祥福佑祉祝嗣)偹(僅任位佩傅倫隹偉)承基紹祖世家長作述維新祚自文(昌)章(裔)治(啟)國禮(良)義(忠)安(永)邦(叔)傳(際)家(時)永(名)守(彥)長(振)發(朝)配(邦)祥(平)安守本親情聚孝義爭先脈運揚”。

  江西安福歐陽氏字輩:“因封受姓曰歐陽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黃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庶子無餘封會稽二十餘世至允常常子勾踐封越霸傳衍六世乃無疆伐楚楚伐族屬散子蹄封歐餘山陽苗裔因之為姓氏五世名搖漢封王涿郡太守分兩派千乘渤海號洋洋千乘八世為博士至歙伏法子復殤惟有渤海流慶遠曰舉跡純渡晉江太守堅石名赫赫外甥為著石崇亡質與崇文奔長沙伯仲卜居在臨湘又傳六世景達著文忠譜揭大宗坊達生寶頗頗生紇率更令詢譽望張唐主寵遇弘文館敕修宗譜名益揚通生幼明明生昶琮刺吉州名始昌譜稱琮公生七子袁吉衡州同豫章八世彪彤萬兄弟彪徙廣州系久亡彤分常溪與蜀口彼各派列此莫詳萬公乾符令安福詞譜尊為一世昂二世生和三世雅四州效楚列行行效生之子謨託詃楚生堂弘戌三房五世六宗皆蕃衍代產名賢與忠良從今再修支譜後遞傳世世信有光”。

  江西吉安歐陽氏字輩:“德立世隆昌寺書”。

  江西星子歐陽氏字輩:“懷祖志學……”

  江西贛州歐陽氏字輩:“振聲芳自忠”。

  湖南東安歐陽氏字輩:“道德本先聖”。

  湖南寧遠歐陽氏字輩:“震家運逢華群植之芳育”。

  廣西、廣東從化、河源歐陽氏字輩:“仲國淑景高先以民永廣時之崇曰文思充士正立今尚愈光汝克可效天兆孔良彝倫攸敘壽爾載嘗保佑盛鼎厥後定昌”。

  湖北荊州歐陽氏字輩:“尚元吉欲長作述啟書香德澤流芳遠聲名振玉章文徑必聖道武服定國邦清曉朝君殿華豐永世昌”。

  貴州臺江歐陽氏字輩:“再朝啟大德光明承天習倫常永百世立正科已畢”。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渤海;

  姓啟歐餘:

  ——全聯典指歐陽氏的源流和郡望。

  石渠博士;

  渤海名流:

  ——上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千乘(今山東省廣饒縣)人歐陽生,字和伯,西漢今文尚書學“歐陽學”的開創者。伏生的弟子,世代傳授尚書學,到他的曾孫歐陽高,被立為博士,曾在石渠閣講論。一說,八代都是博士。下聯典指西晉朝時期的哲學家歐陽建,字堅石,渤海南皮人,有理思,具才華,在北州極有影響。歷官尚書郎、馮翊太守,被當時人譽為“渤海赫赫,歐陽堅石”。著有《言盡意論》。後因讒言被趙王司馬倫所殺。

  文章政事;

  獨步廬陵:

  ——全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歐陽修,廬陵人,中進士甲科,與韓琦同居相位,以文章冠天下,有《新五代史》、《毛詩本義》、《新唐書》等行世。

  北州高士;

  西漢名儒:

  ——上聯典指晉朝時期的歐陽建,才藻美瞻,擅名北州。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歐陽生事典。

  經傳八世;

  字法二王: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歐陽生事典。下聯典指唐·歐陽詢,工書法,學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於平正中見險絕。

  秘傳漢晉;

  律呂陰陽:

  ——全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歐陽發,歐陽修之子。師事如皋安定先生胡瑗,得古樂鐘律之說。自有書契以來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無不悉究。

  七言通用聯

  繼固承遷五代史;

  書名刻石九成宮:

  ——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廬陵人(今江西永豐)。撰有《新五代史》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下聯典指九成宮,唐朝時期宮殿名。在陝西麟遊縣西。本隋仁壽宮。唐太宗貞觀五年重修,為避暑之所,以山有九重,改名九成。唐貞觀六年得泉,命魏徵作銘,歐陽詢書刻石,稱《九成宮醴泉銘》。永徵二年改萬年宮。清乾隆二年復舊名。

  鯉郡分支綿世澤;

  蚶江衍派振家聲:

  ——臺灣省金門縣歐厝村歐陽氏宗祠聯。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福建省泉州市蚶江歐陽氏五世裔歐陽文卿漂居金門,為金門歐陽氏開基祖。乾隆年間,祖籍泉州蚶江的歐陽氏族人在金門歐厝村營建“金門歐陽氏宗祠”,並鐫刻敬祖思源的這副對聯。

  八言以上通用聯

  獨步廬陵,文章政事;

  秘傳漢晉,律呂陰陽。

  ——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人。宋天聖年間進士,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被貶知夷陵;宋慶曆年間任諫官,支援范仲淹,要求改良政治,被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詞作婉麗,承襲南唐遺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下聯典指歐陽修的兒子歐陽發,字伯和,曾跟從胡瑗學習,得古樂鐘律學說,又研究歷代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後賜進士出身,官至殿中丞。

  律呂陰陽,秘傳漢晉;

  文章政事,獨步廬陵。

  ——此聯為上一聯的逆序的版本。

  母教儒學,循循善誘;

  世傳尚書,炳炳揚名。

  ——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歐陽修母,姓鄭氏。修四歲而孤,母守節教育之。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學者歐陽生,事付伏生受《尚書》,授兒寬,寬授生子,世世相傳,至曾孫高為博士。高孫地餘,裔孫歙,復以傳業顯名。由是《尚收》世有歐陽氏學。

  母教留芳,瀧岡作表;

  夫屍收葬,燕市銜哀。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歐陽修四歲而父卒,其母守節撫孤,修作《瀧岡阡表》顯揚親德。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文天祥遇害,妻歐陽氏收葬夫屍於燕市。

  翰墨流香,僉信九成佳體;

  文章擅類,並傳八大名家。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歐陽詢書刻石九成宮事典,稱《九成宮醴泉銘》。下聯典指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

  弱冠臚傳,龍虎萃得人之榜;

  大儒純孝,鳳麟毓間世之英。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晉江人歐陽詹,字行周,唐貞元年間,他年剛弱冠(二十歲),與韓愈、李觀等人聯名登第,當時人稱為“龍虎榜”。官國子四門(學校名)助教,後與韓愈同為博士。臚傳,即臚唱,科舉時,殿試之後,皇帝傳旨召見新考中的進士,依次唱名傳呼。下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廬陵人歐陽觀,字仲賓,歐陽修的父親。少年時為孤兒,勤奮學習。性情仁孝,每年祭祀先人時都哭著說:“祭祀豐厚,不如奉養少薄。”鹹平年間進士,歷泗、綿二州推官,官至秦州判官。

  事業經邦,閩海賢才開氣運;

  文章華國,溫陵甲第破天荒。

  ——宋朝時期的朱熹撰福建省泉州市歐陽氏宗祠“不二祠”聯。不二祠系歐陽氏的祖祠,始建無考,祠祀唐朝時期的歐陽詹。不二祠為土木結構,中堂供奉歐陽詹塑像,高丈餘,衣冠莊嚴。龕額上之“不二”木匾為後人特地蒐集歐陽先生墨寶之“不”與“二”兩個字鐫刻製成,所謂“不二”是指專心不二的意思;另有歐陽詹系泉州人第一個登進士第,堪稱獨一無二的說法。因此,泉州人就將歐陽詹的祠堂尊稱為“不二祠”。這座深受後人敬仰的“不二祠”,不僅是歐陽的祖祠,而且是一處重要的泉州歷史文化遺址。可惜“文革”期間,祠堂被毀,傳說僅“不二”匾額倖免於難,被民間所收藏,木匾長四尺多,高一尺多,白底黑字,字跡蒼勁。朱熹此聯對歐陽先生有極高的評價。

  紹韓柳二公,推一代藝林之祖;

  溯高曾列考,賡累朝華誥之榮。

  ——此聯為歐陽氏宗祠“渤海堂”堂聯。

  通渤海源流,派別兩江,還許朝宗歸一脈;

  本廬陵著作,文師百代,統成家學冠三吳。

  ——此聯為歐陽氏宗祠“渤海堂”堂聯。

  不二題堂,銀鉤鐵畫,論當年合班顏柳歐虞之列;

  無淫箴室,神窺天鑑,待後學直開關閩濂洛之先。

  ——明朝時期的何喬遠撰福建省泉州市歐陽氏宗祠“不二祠”聯。

  【祠堂古蹟】

  篁莊歐陽氏祠堂

  篁莊歐陽氏祠堂位於廣東省江門市環市篁莊村

  篁莊歐陽氏祠堂始建清康熙年間,清咸豐、光緒年間均重修,20世紀80年代修復原貌。祠堂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為三進院落式建築群,由養浩祠、太守歐陽公祠、右粵歐陽公祠組成。現主要用於舉辦宗族祭祀等活動。坐東向西,由三座並排而建的祠堂組成。由南到北分別為右粵歐陽公祠、太守歐陽公祠、養浩歐陽公祠。三座祠堂建築結構基本一致,右粵祠保有原貌、太守祠近年經過翻新整修,兩祠均保留著原有三進規模,養浩祠則僅餘第三進建築。三祠現有建築面積1600㎡,磚木石結構,單簷布瓦硬山頂,博古脊,內飾有磚、木、石雕,灰塑等。

  太守歐陽公祠所供歐陽榮可始祖,南宋人,原籍江西泰和蜀江口,官至南雄太守。榮可公原配夫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第七代孫女,因此榮可公被封為“郡馬”,位列皇親。榮可公的第四子歐陽道信於公元1220至1225年間攜家由江西龍南遷居篁莊,由此形成今天廣東、廣西等地歐陽氏後裔。

  歐陽氏後裔為紀念始祖,於明代修建了以榮可公官位而命名的太守歐陽公祠,其間多有損毀,後於康熙年間重建。太守歐陽公祠也被廣東、廣西等地歐陽氏尊稱為“始祖祠”。

  右粵歐陽公祠又名“右粵祠”,是為紀念歐陽道信的宗祠,於康熙年間由道信後裔野塘祖的後人,捐出祖基地而建。因捐建有功,被允許在太守歐陽公祠北面興建祠堂,祠堂於咸豐八年建成,即現存第三進的養浩歐陽公祠。

  篁莊鄉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未,三十年代初曾輝煌一時,鄉人歐陽耀群時任新會縣建設廳長兼篁莊鄉鄉長。

  桂陽歐陽氏宗祠

  位於湖南省桂陽縣泗洲鄉下陽村,宗祠的建築及石、木雕刻具有很高文化藝術價值。

  清順治十年(1653)興建,於康熙五年(1676)竣工。之後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曾多次維修。

  宗祠為磚木結構四合院建築,長方形,面闊14.8米,總進深32.7米,建築面積483.96平方米。地面鋪設長形條石。一進為圍以磚牆的庭院,南北有條石砌築的拱門。庭院正面三道大門,中門為坐獅柱礎,門首原有“進士”等匾額。二進為戲樓,面闊3間,進深2間。臺座四面為六層條石疊砌,高2.1米,臺上鋪木板。臺座兩角豎石龍,形狀各異。臺前基石中雕二獅爭繡球,右為大象,左有麒麟。臺兩側圍石上刻有花卉蟲鳥。臺上4柱,前兩柱立於蟠龍石礎上,雕工精細。頂上有覆盆藻井,封簷板及斗拱為鏤雕的雙龍戲珠、八仙飄海及花卉圖案組成。前、後臺以木牆相隔,左右兩門,中有鏤雕花卉窗欞。戲樓四角飛簷,歇山頂小青瓦,頂置寶瓶葫蘆。

  三進為天井,左右為長廊,走廊均以四柱支撐廂房,抬梁前端嵌有仙鹿或麒麟,牽連木柱。四進為中堂,面闊14.8米,進深8.3米,左右兩邊各有3木柱,抱鼓礎上刻花草動物,木柱上橫樑前端雕刻龍頭,左右兩山牆繪戲曲人物故事。五進為神主堂,此與中堂用木板相隔(1991年維修時改為磚牆),上有“文忠堂”匾額。神龕中置祖宗靈位。

  宗祠的木、石構件上的精雕細鏤均為藝術精品,大門柱礎的坐獅,戲樓上的龍柱,各類木雕的人物、獅象、花鳥等造型逼真,工藝精湛,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為研究清初的社會歷史和人民的思想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歐陽修墓

  位於河南省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2000年9月25日公佈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園西依崗阜,東臨谷溪,過去碑碣林立,古柏參天,成為清代新鄭八大景之一“歐墳煙雨”,自然環境非常優美。

  宋熙寧八年(1075)歐陽修賜葬於河南省新鄭市辛店鎮,陸續有歐陽修的祖母李氏、繼配夫人薛氏以及四個兒子和兩個孫子葬在這裡,歐陽修墓園實際是歐陽修的家族墓地。歐陽修墓前有歐陽修祠堂,是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興建的。歐陽修陵園在1958年“大躍進”和“文革”期間遭到破壞。古柏被砍伐一空,碑碣流失,垣牆倒塌。現僅存大殿,入門和東西廂房。

  1988年文物部門開始著手修復。現已建成歐陽文忠公陵園。供人瞻仰。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6日,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歐墳建有陵園,坐北向南。在南北中軸線上建有照壁、大門、內照壁、東西廂房、大殿,直通陵墓,四周包以圍牆。外照壁高5米,長6米,厚0.7米。大門三間,門外左右修有閃牆、臺階。內照壁與圍牆同高,將庭院分為前後兩部,左右兩側置有便門,庭院中修有甬道,兩邊立有石豬、石羊等,對稱排列,間隔3米。庭院中東西側各建廂房三間。大殿(即拜殿)計3間,內設暖閣、神牌、神幔、供桌諸物,供展拜祭奠。殿前有祭壇,長10米,寬5米,高1米。園內舊有石碑40餘通,植有松柏諸木。穿過大殿,即歐陽修墓冢。冢高5米,周長15米並排西為薛氏之墓。墓前舊有蘇轍所撰神道碑一通,已遺失。陵園舊時碑碣林立,古柏蔭鬱,風景秀麗,有“歐墳煙雨”之譽,為新鄭八景之一。可惜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碑碣流失,古柏盡毀。現僅存大殿、大門、東西廂房。

  【典故軼事】

  修已知道你,你還不知修

  歐陽氏族人因有歐陽修這位頂級名人,有些人便以姓歐陽而自誇,招搖過市。吉州有一位士子,叫歐陽伯樂。他在赴省參加考試時,自持是歐陽修的同鄉,寫了“廬陵魁選歐陽伯樂”的名條,到處張揚。人們對這種借名人來抬高自己的行為很不以為然。有人寫了一首諷刺詩,來譏諷他:有客遙來自吉州,姓名挑在擔竿頭。雖知汝是歐陽後,畢竟從來不識修。最後一個“修”字與“羞”是偕音。這個故事是說借同鄉來抬高自己。另一個故事同這個故事有相似的地方。歐陽修遇到一位秀才。這位秀才說自己認識歐陽修,經常一起作詩,並受到歐陽修多次讚賞。於是便和歐陽修邊走邊對起詩來。看見一棵大樹,秀才吟道:“路旁一古樹,兩朵大丫杈。”歐陽修和道:“未結黃金果,先開白玉花。”走到湖邊,見到一群鵝。秀才又吟:“遠看一群鵝,一棒打下河。”歐陽修和道:“白翼分清水,紅掌踏綠波。”乘船時,秀才又吟:“詩人同登舟,又訪歐陽修。”歐陽修對這位詩文不足而自誇的人不客氣地諷刺道:“修已知道你,你還不知修。”

  歐陽修巧妙解題

  由於北宋初期不以經義取士,而以文章詩賦考取人才的影響,士子們的歷史知識比較貧乏。歐陽修主張恢復漢唐文風,要求參加考試的人要改變那種浮華沒有內容的駢體文。為此考試時有個規定:士子有問題,可以詢問。考官一整天都在答覆那些士子嘮嘮叨叨的問題,到了傍晚,才得以清靜。歐陽修正與主考人員在一起飲酒作詩,忽然有一位士子來問:許多士子寫文章想用堯、舜的事,不知這是一件事,還是兩件事。這樣簡單的事也成了問題,使聽的人都鬨然大笑。歐陽修卻不動聲色地說:“像這樣有疑問的事,確實怕錯了的話,就不要用了。”

  歐陽修與酒

  歐陽修是婦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記》,從頭到尾一直“也”下去,貫穿一股酒氣。無酒不成文,無酒不成了樂。天樂地樂,山樂水樂,皆因為有酒。“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家訓格言】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天聖年進士及第,曾官翰林學士,與親祁等同修《新唐書》。歐陽修以風節自持,“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於再三,志氣也若也”。因此,他訓誡子孫也以“守廉”、“修身”為本,主張存心盡公,學而知道。提出“藏精與晦則明,養神於靜則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等傳世名言。他平素訓子之文不多,重在身體力行,理義尤深,深得後世所愛。

  《歐陽氏家訓》

  兄仁弟義,父慈子孝,視叔猶父,視侄猶子,琴瑟靜好,妯娌和諧,勤儉治家,公平處世,耕讀為本,禮義為門。

  歐陽家族 族規家訓(今釋)

  忠於祖國 熱愛人民 不容叛逆違背行為

  孝養父母 敬奉師長 不容有忤輕慢行為

  教育子女 崇尚倫理 不容放蕩蔑禮行為

  講究誠信 處事負責 不容背信棄義行為

  勤學鑽研 刻苦奮進 不容桀驁不馴行為

  創業發展 勤勞節儉 不容奢侈浪費行為

  積德行善 濟貧扶弱 不容逞兇持惡行為

  施不圖報 受必回敬 不容功利冷漠行為

  處事公正 近賢遠惡 不容損人利已行為

  遵紀守法 做好國民 不容作奸犯科行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上官
下一姓氏: 夏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