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氏起源及歷史

宇文姓圖騰_宇文氏圖騰

宇文姓圖騰(宇文氏圖騰)

  宇文姓是中華複姓之一,炎帝神農氏後裔。主要來源中國遼東,為南單于之後。魏晉時,北方鮮卑族宇文氏部落,自稱宇文姓。東晉時,宇文氏進駐中原,稱宇文國,以宇文為姓,稱宇文氏。宇文姓早期活動在西北地區,南北朝時期逐步南下內遷。唐代時,他們入地為籍,遍及中原各地。宋後宇文氏已不常見。宇文姓在北宋版《百家姓》中位於第四百三十四位,當今人口約一千,排名在第一千三百六十二位。

【得姓始祖】

  普回(宇文普回):宇文氏的始祖。根據《周書》的記載,普回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在一次打獵的時候拾得三個玉璽,上有“皇帝璽”的字樣,普回非常驚異,認為這是上天所賜。根據鮮卑族的習俗稱天為“宇”,稱君為“文”,所以自稱他的部落為宇文國,並以宇文為其姓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來自匈奴族,出自魏、晉時期遼東匈奴南單于之後,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魏、晉兩朝時期,北方鮮卑民族中有一宇文氏部落,原來是漢朝時期南匈奴的一個分支,在東漢晚期至三國初期形成一個部落群體,族人自稱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歷史上記載宇文部最早起源的是史籍《周書》,其中稱宇文部源自神農氏,因此應當來源姜姓。

  中國的史學界一般認為,宇文部是公元1世紀時北匈奴被東漢擊走西遷後,留在故地漠北的部眾東遷與鮮卑族人混居以後被同化的族群,在這段期間該部曾參加鮮卑首領檀石槐的部落聯盟,首領成為鮮卑的東部大人。因此,宇文部是源自匈奴而後揉合了鮮卑血統的部族。據史籍《後漢書》記載,東漢和帝年間,當時的大將軍竇憲派右校尉耿夔擊破北匈奴,“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在史籍《魏書》中也認為宇文部是“匈奴種,出於遼東塞外,其先南單于遠屬也,世為東部大人。其語與鮮卑頗異。”按史書的記載:宇文氏部落首領的祖先叫葛烏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為匈奴苗裔,實際上就是南匈奴某個單于的庶支後裔。葛烏菟是公元一世紀人,原居陰山,是鮮卑宇文部的始祖,東漢後期起其後裔子孫世襲為鮮卑東部大人。在史籍《周書·文帝紀》中記載:“葛烏菟雄武多算略,鮮卑慕之,奉以為主,遂為十二部落,世為大人。”葛烏菟之後曰普回,普回有子宇文莫那,約在公元一世紀北匈奴西遷時,宇文莫那則自陰山率領下屬十二部南下遷至遼西地區,之後宇文莫那從附屬匈奴的關係中脫離獨立,號稱“鮮卑俟汾氏”。“俟汾”是鮮卑族語“天王”之意。俟汾部日漸強盛後,宇文莫那的慕僚建議改“天王”為姓,但為忌諱晉室,換“天王”為“宇文”,當時的宇文十二部落中已經蘊涵了後來的庫莫奚部落和契丹部落。宇文莫那則被後來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政權尊為獻侯,並奉為北周皇室的始祖。

  按史籍《周書》的記載:葛烏菟的後代普回襲任大人之職後,他在打獵時在河邊拾到一顆玉璽,上刻“皇帝璽”三字,大喜之下自以為是天授神權,當地人呼天為“宇”,呼君為“文”,“宇文”意即“天子”。於是,這位普回大人便自己號稱宇文氏,而自己的部落就叫作宇文部。當然,後世史學家認為這純粹是牽強附會之說。到了東晉時期,宇文部進據中原,號稱宇文國。宇文莫那之後有數代首領在史書中沒有任何記載,一直到西晉時期以後才有記事。在史籍《魏書》中,記載了當時的習俗“人皆剪髮而留其頂上,以為首飾,長過數寸則截短之。婦女披長襦及足,而無裳焉。”部族人有髡髮習俗,婦女是穿著連身的長襖,與漢族下身做長裙的打扮大不同。另外,宇文部族人在秋天的時候會去採收一種稱作“烏頭”的有毒植物製成毒藥,做為射獵禽獸之用。鮮卑族宇文部逐漸繁榮興盛,一直至東晉五胡十六國前期為止,特別是在西晉以後較為強盛之時,地點約在濡源(今河北灤河上游)以東、柳城(今遼寧朝陽)以西一帶的廣大地區,與同期存在的慕容部鮮卑、段部鮮卑相同,都屬於東部鮮卑的一個支系。宇文部在西晉時期的幾代首領與拓跋部鮮卑關係較佳,兩個部族間時有通婚。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後,宇文部曾依附勢力強大的後趙政權。但宇文部與慕容部鮮卑之間卻是一直存在著不斷的爭鬥,且連續有數位宇文部的首領宇文莫珪、宇文遜暱延、宇文乞得龜、宇文逸豆歸都曾為慕容部所敗,在東晉咸和九年或東晉鹹康元年(公元344/345年)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中,宇文部終於被慕容部所建立的前燕政權擊敗,部眾被慕容部首領分散遷移,宇文部滅亡。

  鮮卑宇文部的族人,以及後來北周政權的皇族貴州和一些臣子國民,都以“宇文“為姓氏,稱宇文氏,後逐漸融入漢族,將宇文氏複姓也帶入漢族之中,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宇氏、文氏者,也有改單姓為尚氏、趙氏、胡氏、李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來自嬴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北周政權大臣趙文表、趙昶之後,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有北周大都督趙文表、北周長道郡公趙昶,這二人都是北周武帝宇文邕(561年―578年在位)的親信大將。趙文表追隨許國公宇文貴鎮守蜀地,行昌城郡事,官至加中軍將軍,左金紫光祿大夫。趙昶居將帥之任,傾心下士。虜獲氐、羌,撫而使之,皆為趙昶盡力。後錄前後功,進爵長道郡公,徵拜賓部中大夫,行吏部事。這二人皆被北周武帝賜姓為宇文氏。在趙文表、趙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受賜姓氏承襲者,都稱宇文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宇文姓早期活動在西北地區,南北朝時期逐步南下內遷,除在遼寧、內蒙古、山西、陝西等地分佈外,在河南洛陽等地形成宇文氏皇族聚集地。唐代時,他們入地為籍,遍及中原各地。宋後宇文氏已不常見。

  分佈

  宇文氏複姓是典型的北方少數民族漢化姓氏,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都未進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三十四位門閥。如今在北京、河南、陝西、浙江、四川、臺灣等地有少量分佈。

  今陝西省的咸陽市及興平市、乾縣、長武縣,河北省的行唐縣、張家口市、石家莊市,遼寧省的大連市,山東省的煙臺市,河南省的欒川縣、洛陽市、安陽市,江蘇省的南京市,安徽省的無為縣,浙江省的杭州市,山西省的榆次市、太原市尖草坪區、長治市,廣東省,湖北省,江西省,湖南省,臺灣省,北京市,天津市,重慶市,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宇文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趙郡:東漢建安年間(196年―219年)設趙郡,治所廣阿(今邢臺市隆堯縣),轄地包括今石家莊趙縣、高邑縣、贊皇縣和邢臺市寧晉縣、柏鄉縣、臨城縣、隆堯縣東部。隋朝時期移治到趙縣(今河北趙縣)。

  太原府:也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莊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也在此地。宋太平興國中期(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趙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邯鄲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巧思博學;

  善戰多謀。

  ——上聯典指隋朝時期的朔方人宇文愷,字安樂,喜讀書,多技藝,有巧思。隋文帝時任營新都副監,興建大興城,又開鑿廣通渠,決渭水達黃河,以便利漕運;隋煬帝時歷官營東都副監、將作大匠、工部尚書,所規劃的東都建築極為奢華。著有《東都圖記》、《明堂圖議》等。下聯典指宇文愷之兄宇文忻,字仲樂,善戰多謀,曾擊敗北周大將尉遲迥,封英國公。楊堅建隋朝後一直非常器重他。

  折草累石;

  正色立朝。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期北周的宇文深,幼時折草為旗,累石為營,作軍陣之勢以嬉,日後果為名將。下聯典指隋朝時期的宇文弼,隋開皇初年為尚書左丞,當官正色,為百僚所憚。

  五言通用聯

  望出太原郡;

  源自宇文國。

  ——全聯典指宇文氏的郡望和得姓源流。

  六言通用聯

  宇宙寥闊萬里;

  文明昌盛千秋。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宇文複姓之“宇文”二字的嵌字聯。

  七言通用聯

  觀兒戲料為良將;

  立戰功得沐侯封。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期北周的武川人宇文深,字奴千,幼時曾用草、石擺軍陣,父親宇文永遇見了大喜,料定他日後必為良將。後隨北周孝武帝西遷,以都督領宿衛兵。北周大統年間官東雍州刺史,封長樂侯,後官至司會中大夫。下聯典指南北朝時期北周的武川人宇文虯,字樂仁,少年時從軍,因戰功封南安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在戰場上,他總是身先士卒,所以能上下同心,戰無不勝。

  六人稱王傳名遠;

  五州總管播惠長。

  ——上聯典指宇文複姓在歷史上稱帝者共有六人,創立北周王朝。下聯典指南北朝時期北周孝閔帝之子宇文康,字乾定,封紀王,總督利、始等五州大小劍二防諸軍事。

  南冠終日囚軍府;

  北雁何時到上林。

  ——此聯為金國的大臣宇文虛中《在金日作三首》詩句聯。“囚軍府”,指宇文虛中奉使金國,被留不放還。“上林”,代指南宋王朝。

  八言以上通用聯

  幼歲攻書,不從筆硯為迂腐;

  少年受學,惟憑劍馬取公侯。

  ——上聯典指隋朝時期的大將軍宇文慶事典。下聯典指南北朝時期北周的夏州名人宇文貴,字永貴,少受學,輟書嘆曰:“男兒當提劍汗馬以取公侯,何能為博士?”後仕魏為大將軍,屢著戰功,封許國公。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鮮于
下一姓氏: 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