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氏起源及歷史

司徒姓圖騰_司徒氏圖騰

司徒姓圖騰(司徒氏圖騰)

  司徒姓是中華複姓之一,一作申徒姓,是以官職命名的複姓。據《帝王世紀》記載:“舜為堯司徒,支孫氏焉。”舜曾為堯時的司徒官,負責管理民眾、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職位相當於宰相。周朝時稱為地官大司徒。舜的支系子孫中有以官職名為姓的,稱司徒氏。“司徒”這個官職始置於唐虞之際,傳到周代,被列為尊貴的六卿之一,掌理邦教。漢哀帝時,改丞相為大司徒,與大司馬、大司空並列為“三公”,清代時,俗稱戶部尚書為大司徒。司徒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三十九位。現今人口約四千,排在第九百四十位。

【得姓始祖】

  虞舜:“司徒”,是古代的官職名,始於4000多年前的唐、虞之置,負責管理民眾、土地教育等事情。司徒一職歷代的名稱都不同,例如,到了前清時期,稱戶部尚書為大司徒。根據《史記》和《通志·氏族略》的記載,虞舜曾為堯時的司徒官,他的支系子孫中有“以官職名為姓”的,稱司徒氏。望族居趙郡(今河北省趙縣一帶)。這裡便是司徒氏的老家和發源地。故司徒氏後人奉虞舜為司徒姓的得姓始祖。

  司徒翟(申徒狄、墨狄):即歷史商十分著名的申徒狄,因其官為殷商末期的司徒,故而又稱司徒翟。相傳,申徒狄不忍見紂王淫亂暴虐,便自己抱石投淵而死。後人們遂用其舉止行為為歷史典故,以“負石赴淵”來表示嫉濁避世,遂成千古成語。在司徒翟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司徒氏。

  各支始祖

  司徒宣:宋建炎間由南雄府保昌縣珠璣裡遷居廣州高第街。其子司徒權轉遷新會水東石坑村,為新會支始祖。六世孫司徒新唐,字堯佐,元末明初人,再遷蟯盽,為蟯盽支始遷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舜帝的後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司徙”是古代的官職名稱,始於四千多年前的唐、虞之置,負責管理教化民眾和行政事務等事情。堯帝為炎黃部落首領時,舜就是堯帝的司徒官,執掌和管理土地事務,故而又名“土司”。舜為帝之後,大禹為司空,契為司徒。契為商族始祖,其後有司徒姓。司徒一職在歷朝歷代的名稱和職能都不同,例如,到了前清時期,稱戶部尚書為大司徙。據史籍《史記》和《通志·氏族略》中的記載,在虞舜的支系子孫中,有“以官職名為姓者”,稱司徙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司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司徒氏族人大多尊奉虞舜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官吏司徒,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兒子期任司徒,其後也稱司徒氏。

  夏、商、周時期,帝王朝廷都設有司徒官,為六卿之一,或稱為地官大司徒,職位相當於宰相。春秋時期伯爵以上的各諸侯國也多設有司徒職位,在其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皆稱司徒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司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官名。西周始置。西周前期金文都作“司土”,後期“司土”與“司徒”並用,與司馬、司工(即司空)合稱“三有司”。

  司徒主管徵發徒役,兼管田地耕作與其他勞役。《□鼎》:“令女(汝)作司土,官司籍田”。《曶壺》:“作冢司土於成周八堆”。《免簋》:‘作司土,司奠還(苑)、林□吳(虞)、牧。“三有司”在西周王朝為朝廷大臣,諸侯國與卿大夫也都有設定。春秋時,衛國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兒子期任司徒,其後也稱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傳堯、舜時已經設定,主管教化民眾和行政事務。夏、商、周時期,朝廷都設有司徒官,為六卿之一,稱為地官大司徒,職位相當於宰相。春秋時列國也多設有這個職位,有以官職命氏的,就成為司徒氏。

  源流四

  源於子姓,出自殷商末期大夫墨狄,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

  墨狄,即歷史商十分著名的申徒狄,因其官為殷商末期的司徒,故而又稱司徒翟。相傳,申徒狄不忍見紂王淫亂暴虐,便自己抱石投淵而死。後人們遂用其舉止行為為歷史典故,以“負石赴淵”來表示嫉濁避世,遂成千古成語。

  在司徒翟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司徒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司氏者,還有一部分人遷居孤竹國之地(今河北冀東平原),後來成為蒙臺氏一族,再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蒙氏、臺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任姓,出自唐朝時期著名將領薛剛,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傳說,唐朝時期大將軍薛仁貴的孫子薛剛反叛唐朝,要被漫株九族。因此薛剛舉家遷逃。

  在逃命前,有一個算命先生說:“你抱只小公雞向南跑,它在何處啼叫,你就在何處落戶。如此能保後世無憂。”

  於是,薛剛就向南方逃跑,一路上那隻小公雞就是不叫,他便一直越過嶺南,當走到今廣東省開平市的赤坎鎮,那隻小公雞大聲啼叫起來,於是薛剛就在赤坎鎮落戶安家了。由於“司徒”與“私逃”同音,於是薛剛就改姓為司徒氏,其子孫後代沿襲司徒氏至今。

  直到今天,開平市赤坎鎮滘堤洲(叫啼)的司徒家族,在祭拜祖先時一定要敬拜薛仁貴,而且在香港地區的司徒氏宗親會與薛氏宗親會,每隔幾年都要組織一次世界性的薛司徒鳳倫聯誼會。

【遷徙分佈】

  遷徙

  司徒氏雖然起源較多,但其族人早期主要活動於中原地區。漢、唐之間開始向河北擴充套件,並在趙郡形成郡姓望族。宋朝以後,在河北、雲南、山西等均有司徒氏族人的活動蹤跡。

  分佈

  司徒複姓是一個古老的中華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四百三十九位。現今人口約四千,排在第九百四十位,望居趙郡。

  如今在廣東省的廣州市、開平市、平遠市、中山市、江門市、英德市、梅縣,浙江省的奉化市、寧波市瑾縣、臨安市、餘杭市,江蘇省的南京市、丹陽市、江陰市、高郵市,陝西省的西安市,海南省,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加拿大,美國等地,均有司徒氏族人分佈。

  廣東司徒氏

  廣東地區始祖司徒宣,諱、字俱缺。宋朝建炎年間,司徒宣由南雄府保昌縣珠璣巷遷居廣城高地街。生卒終缺,葬新會水東地面,當地名曰“飛鵝茚”。

  司徒氏的後代族人非常尊崇這位先祖司徒宣,同一部族譜的卷一“支派源流”評價他為“忠厚朴素,敦行不怠,而智深勇沉,明決果斷,無燥妄,無遲迴”。從司徒宣的安葬地來看,這位先祖在廣州居住的時間並不很長,其子孫的遷移還是比較頻繁。“始祖以下六世,屢經播遷。”清嘉靖二十四年的《司徒氏族譜序》就記載:“從宣翁至第七世,子孫散處各縣。”

  司徒宣夫婦在高第街居住了一段時間,生了三個兒子。兒子們長大後很不適應廣州的人文環境,司徒權兄弟三人決定遷移,從廣州遷到了新會縣水東石坑村。清道光年間編纂的《司徒氏族譜支派源流》中,詳細述說了兄弟三人遷移的動因和在新會創業的情況:及長權翁兄弟見省會浮靡奢麗,大非儉樸家風。遂遷至新會水東石坑治廬,墓立田園,以敦厚儉約持家,以力學務農訓子。數傳而後世滋大,瓜瓞綿長,書香流美所由來也。司徒宣得以安葬新會,應該是隨幾個兒子同時遷移的結果。

  傳統的家族在家大業大之後,自然會進一步分支衍派,司徒氏家族也不例外。石坑村的發展空間到了元朝就顯得侷促了,“山川相連,土脊地狹,猶非裕後之良圖”。於是,第七世出現了一次對司徒家族來講具有戰略意義的遷移,司徒舜仁、司徒舜舉兩兄弟遠去恩平,七世祖司徒新唐則遷到了赤坎:新唐,字堯佐,孟叔公子。由水東石坑村遷居滘堤支派尊公為始祖。

  “滘堤”又叫“滘洲”,泛指赤坎鎮東面潭江兩岸,中心地是指赤坎東面的潭江中央洲灘,這一帶至今還保留了很多含“滘”字的地名。清道光年間編纂的《開平縣縣誌·疆域》中,對這段潭江的河流形勢有一個具體的記載:“赤蚴水(即潭江)……東至赤堪埠,又東分南北二支,環抱滘洲,至長沙合流。”開平有一首古老的童謠就點出了司徒氏祖居的環境,童謠唱道:“百足山高潭水長,潭江岸上我家鄉。”

  司徒新唐生於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卒於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享年六十八歲。他是遷開平司徒氏之鼻祖。可見司徒家族定居赤坎至今有六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了。根據對赤坎鎮的鄉土調查,元朝時期赤坎東面的潭江兩岸也是蘆葦從生,荒無人煙,司徒氏是這一帶最早的開拓者。

  有石坑村的經濟基礎和文化積累,司徒新唐不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來到赤坎滘提後,他將古代的三教(儒、釋、道)、四教(文、行、忠、信)和九倫(高、曾、祖、考、己、子、孫、曾、玄)概括為“教倫”,以“教以人倫”為家訓,崇尚教化為宗旨,追求君義、臣忠、父慈、母愛、子孝、兄友、弟恭的倫常美德,發展家族,所以後來司徒氏的堂號取名“教倫堂”,族刊取名《教倫月報》,他的恩澤一直關懷著今天的司徒氏後人。一首在美國流傳的開平民歌《月光光》唱出了海外司徒鄉親對這位先祖與家族的懷念和牽掛之情:“月光光,照新唐,《教論月報》真輝煌。家鄉事,傳遠方,手捧寶貝心情爽。勤鍛鍊,業績創,寄回家鄉慰高堂。”

  司徒新唐的遷移意味著司徒家族的大本營由廣東新會的石坑村轉移到了開平地區赤坎的滘堤。廣東開平地區地勢開闊,土地資源豐富,瀕臨潭江,交通便利,新唐及其後人艱苦創業將滘堤的洲灘開發成良田,一個個村落相繼出現。

  明朝前期,司徒新唐之孫、三子司徒仁翁的兒子司徒瑞兄弟三人從潭江中心的溜堤老屋渡河,遷到關氏家族已有發展基礎的駝駙一帶。明朝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司徒樸庵從滘堤遷到今赤坎東北四里的一個水草茂盛,雁群棲息的沼澤地帶立村,取名雁湖裡。

  清朝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司徒體學、體扶兩兄弟從滘堤遷到今赤坎鎮北一里地的河塘灘地建成了深塘村。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司徒扶正開創了書樓村,司徒江開闢了騰蛟村。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司徒鳴鶴建立塘邊村,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司徒美巨在溜堤的低窪處建立了牛路里。到了清道光年間,司徒氏在滘堤洲和潭江兩岸的開發已經有了相當的成就。

  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司徒健撰寫的《司徒福相公祠記》,就對司徒家族的大本營溜堤洲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做了這樣的描述:“開平滘堤洲,四周河流,平疇沃野,東西十餘里,南北七八里,鄉村絡繹,皆吾司徒姓族處,南北兩岸亦多夾河而居,男婦蓋數萬計……迄今二百年間,生齒日繁,人文蔚起,士農工商,各安其業。田原茂美,井裡雍和,出作入息,相與優遊於光天化日之下者。”

  到了清宣統年間,司徒氏在赤坎滘提一喧形成了由九十多個自然村組成的村落群,成為當地最大的家族之一。從新唐公以來到清朝末年,司徒家族在赤坎繁衍了二十三世,近三萬人。據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奶奶)的統計,赤坎的司徒氏有兩萬三千多人。

  司徒氏族人在開發滘堤的同時也在向外擴散。開平的赤水鎮、蜆岡鎮、金雞鎮、長沙鎮都有司徒後人遷入。向縣外的遷移也起步很早。司徒新唐的長子司徒仁美是最早向外遷移的,他遷到了東莞。次子司徒仁凱遷往南海,第九世司徒滿英遠遷到陽江。陽江地區是除開平以外司徒氏人數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目前有六千餘人,在該地區的崗列鎮(三千人)和蒲牌鎮(兩千人)司徒氏是大姓。今中山大學城市環境系教授、廣東省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司徒尚紀先生出生在陽江崗列鎮,他這一支就是從赤坎遷移過去的。他告訴筆者,陽江的司徒家族都是來自開平的赤坎。至於廣東的台山、南海、東莞的司徒氏也都是由赤坎發源而來。

  赤坎因此成為廣東司徒氏的中心。據司徒圖書館近年的統計,廣東的司徒氏有四萬多人,開平以外有八千多,赤坎鎮和一百零六個自然村就有兩萬七千餘人。

  關氏家族和司徒氏家族先後在宋、元時期遷入赤坎,是這一帶最早的居民,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繁衍生息,赤坎的平原地區逐漸被他們佔據。今天赤坎的其他姓氏多數是後來者,如鄧姓遲至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才從台山遷來赤坎江南的丘陵地帶,譚氏則於明末由新會遷入丘陵地帶,陳氏是在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從台山遷來的。其餘的吳、梁、餘、徐、周、溫、黃、張進入赤坎的時間就更晚了,他們或者主要在丘陵地帶耕作,或常年累月生活在潭江水面上以打魚撈蜆為生。

  關氏和司徒氏不僅是赤坎的巨族,而且也是開平縣的大姓之一。清朝光緒年間撰著的《開平縣誌稿·氏族》中記載:“鄉土談大姓者,必日張、關、司徒。司徒人數不及張、關。”

【郡望堂號】

  郡望

  趙郡:漢高帝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將原秦朝邯鄲郡改為趙國,治所在邯鄲(今河北邯鄲)。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改為趙郡,轄地在今河北省中部石家莊市、趙縣、邯鄲市一帶地區。隋朝時期移治到趙縣(今河北趙縣)。

  堂號

  趙郡堂:以望立堂,以稱邯鄲堂。

  藏名堂:唐朝時,司徒映任太常卿。太和年間,他棄官回家,隱跡藏名,當道屢次推薦他,他堅辭不再作官。司徒氏因號“藏名堂”。

  字輩

  江蘇南京司徒氏字輩:“虞繼唐位 九有功成 見官呼叫 永述人倫”。

【楹聯典故】

  五言通用聯

  漢代安平相;

  堯廷微典遺: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司徒肅為安平侯相。下聯典指舜為唐堯之司徒,支孫因以官為氏。

  望族出趙郡;

  苗裔啟商周:

  ——全聯典指國姓的郡望和源流。

  六言通用聯

  漢代安平之相;

  恩州甲第之英:

  ——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司徒肅,任安平侯之相。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恩州人司徒公綽,宋元祐年間進士及第。

  恩州進士及第;

  趙郡人才輩出:

  ——上聯典出《通志》載:“宋元佑登科有司徒公綽,恩州人”。下聯典指司徒名門望族居趙郡。

  七言通用聯

  登甲第而光宗祖;

  入臺閣以理陰陽:

  ——上聯典指司徒公綽,在北宋元佑年間登科及第。下聯典指司徒族中的歷史名人司徒肅事典。

  清河出仕為禮部;

  元佑登科有公綽:

  ——上聯典指五代時期的後漢有司徒羽,清河人,官至禮部侍郎,有惠政。下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司徒公綽,在元祐年間登科及第。

  【典故軼事】

  司徒詡獻經書

  司徒詡曾經出差到江蘇、浙江一帶去,航行到渤海當中的一個地方,海水的顏色變得像墨一樣黑,船伕說:“這裡的水底下就是龍王的宮股。”司徒詡就燒了香,誠心地祈禱:“等我船回來時,將要拿一套用金粉寫成篆體的佛經書作為禮物供養給大王。”

  隔了些時候,司徒詡乘船從江、浙回來了。途經原來的地方,就按照他發過的願,把一封套的經書放到海里去,一會兒,船底下發出了清幽而響亮的讚歎佛陀的絲竹音樂。船伕說:“呀!這是海龍王來迎接經書了。”船上一百多人都聽到了這個音樂,個個表示驚異和讚歎。

【家訓格言】

  《司徒家族家訓》

  1、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2、不要不滿足於平和,也許這是很多人所追求的。

  3、如果你懊悔失去太陽,那麼你也會失去月亮。

  4、儘管事實殘酷,但痛苦鞭策我們前進。

  5、勇於嘗試並且敢於承認失敗。

  6、不要去專注於一個,要時刻為自己留下後路。

  7、敢於認識錯誤並且承認錯誤,然後積極去改正。

  8、與其怨天尤人不如積極改變局勢。

  9、當斷則斷

  10、守護家族,為之獻出你全部的忠誠;領導家族,為之獻出你全部的智慧;維繫家族,為之獻出你全部的溫情;延續你的家族,讓它就算失去你也光芒依舊。

  11、不要給任何人第二次背叛的機會。

  12、如果你想要某樣東西,別等著有人某天會送給你,要自己去爭取,生命太短,等不到。

  13、越早接受現實,就會有越大的機遇在等待你。

  14、家人無法承諾幫你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卻能保證不會讓你獨自去面對。

  15、快樂,不代表身邊一切皆完美。而是意味著你決定無視那些小瑕疵。

  16、每個人都要死,但不是每個人都真正活過,這取決於你的態度。

  17、有夢想,就要捍衛。

  18、善於聽從意見,也要善於自己判斷。

  19、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就像是紙片,一旦破損就不會再回到原來的樣子。

  20、珍惜你現在所擁有的。

  21、不要浪費每一分鐘,要使每個小時都有意義。

  22、不要害怕改變,即使你會因此失去一些美好的,但你也可能因此得到一些更好的。

  23、當生活給你一百個理由哭泣時,你要拿出一千個理由笑給TA看。

  24、不要著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

  25、不要在唸念不忘的過程中忘記那些曾經以為念念不忘的人和事。

  26、把握好現在讓現在變得完美而不是去等待完美。

  27、當你在高處的時候,你的朋友知道你是誰;當你墜落的時候,你才知道你的朋友是誰。

  28、放棄並不總意味著你軟弱,有時反而說明你足夠堅強去捨棄。

  29、如果你無法忘掉昨天,就不會有一個更好的明天。

  30、別人愛怎麼想那是他們的事,你就是你。

  31、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接受‘如果……’。

  32、存在的即為合理的,即使你還不理解。

  33、即決定,則堅守。

  34、珍視自己的摯愛,守護自己的珍寶,永不放棄。

  35、為家族榮耀而榮耀,為家族驕傲而驕傲。

  36、有勇氣懷疑一切。

  37、分歧不可避免,但要彼此尊重。

  38、不要為自己的失敗和錯誤找藉口。

  39、該握住的就不能放手,失去的也決不可能挽回。

  40、除非親自嘗試一下,否則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

  41、沒有自信的人,將擁有不被信賴的資格。

  42、人最大的榮耀不在於未曾失敗,而在於每次失敗都能東山再起。

  43、不要讓自己處在眾人的前方,而是讓自己站在領導者身後永遠可以統籌全域性的地方。

  44、人生只有兩件事對於我們是公平的。第一是我們每天每個人擁有的都是二十四小時,第二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將面對死亡。

  45、認真固然好,但過於苛求有的時候會適得其反。

  46、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

  47、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48、讓自己儘量做回自己,有時別委屈自己,有時別放縱自己。

  49、回頭看看你發誓取得的目標,然後評判你到底有多成功。

  50、當幻想和現實面對時總是很痛苦的。要麼你被痛苦擊倒,要麼你把痛苦踩在腳下。

  51、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當然,利益並不侷限於物質。

  52、審時度勢,及時修正計劃,拒絕混亂與偏差。

  53、詭詐是智慧的體現,勝在出其不意。

  54、我們不踐踏規則,我們利用規則。

  55、每當你想放棄的時候,先去想一想是什麼支撐著你一路堅持。

  56、學習擔負責任,責任意味著不可推卸。

  57、重視溝通的技巧,遠勝於容易被拆穿的謊言。

  58、道歉無用,如果知道這是錯誤的,那麼就不要去做。

  59、輿論代表大多數人的觀點,但並不意味它是正確的。

  60、過錯,永遠只能隱藏一時。

  《司徒氏家訓》

  務根本

  凡人無論樸秀,要當以根本為急務,如《家箴》所云十四則果能遵而行之,慎終如始,則上不愧為賢父兄,下不愧為賢子孫。承先啟後之道兼而盡之矣。慎毋自暴自棄,致損家聲。

  勤教戒

  子弟之賢,半由父兄之教,若一任其放肆,斷難有成。凡我族人,均宜隨時訓迪,庶免混從匪類,流為賤役。倘有不肖子弟藐視家箴敢行諸不法事,或家懲或送究,毋得縱容,致招大禍。

  重承祀

  立繼承祀關係匪輕,總宜由親及疏,憑族禮,告祖宗,書立繼約。或應繼之子本生父母不願。即於別房議繼。立愛立賢,聽從其便,未立之房不得圖產爭繼,議立之子不得以孫稱祖,以弟承兄,致乖倫次。

  防篡宗

  無子立子,律有明文。若乞養異姓之子,縱一時權宜,終不能承祀,又啟將來逐繼之訟,是欲延根而卒斷祀,貽累不小。嗣後族之無子者,或立繼,或納妾,總宜及早舉行,慎毋撫異姓子,致遣擯斥。

  收遺族

  異姓既不可亂宗,同姓即不宜輕棄。族中有出撫異姓及隨毋往嫁之女,親房人等亦宜格外留心,果能查系確實,憑族出具並無冒認字據,即許歸宗,不得命其無依流為他族,致墜宗祧。

  嚴匹配

  《詩》首關睢,《易》首乾神,匹配之禮,古所最重。如有兄納弟婦,弟收兄嫂,及本宗婦為夫所出,或改嫁後本宗人復娶為妻妾者,均乾重法,公同送懲。更有孀居嫠婦,藉口無靠,坐堂招夫,尤屬可恥,犯者屏逐。

  慎婚嫁

  男婚女嫁,只取門戶相當,匹配相對。如系同姓,即隔屬不得聯姻。一姓子孫,十百年來不無遷徙異籍,概謂同姓不宗,結為婚姻,安知非祖宗骨血一脈而來,瀆倫傷化無逾於此,違者斥命離異。

  正婦道

  婦人以柔順為主,紡織、烹調、織任乃其職也。倘任悍虐之性,不孝翁姑,虧損婦道,以及抱養童媳,肆意凌磨,毫無畏忌,除責罰其夫若子外,立即傳其母家,公議懲治、以正婦道,只鞭背。

  重祖墓

  祖宗墳墓體魄所安,其被人侵奪者,皆由碑界不立,祭掃終虛耳。為人子孫,須思身所自來、毋稍疏忽,或遠或近,皆宜親詣之,未有碑界者,急為豎立,即屬自山亦宜立界、註記,為後兄弟分析以及業有變更也。

  恤孤家

  親房遠族皆祖宗一脈而來,凡無嗣墳墓,權遠者,固難清查,屬在附近,須隨時巡視,以免侵凌。寒食、清明一體掛掃,所費有幾,而積德不小,在他人視之,若不知其為無後也,敢侵佔乎?慎毋以族遠情疏漠不留意。

  杜貪賣

  墳界闊狹,先人所存,後人即宜守而弗失。蓄禁樹木,原以資蔭護而壯觀瞻,毋得擅自砍伐,以壞風水。田圍界址即寬,亦不得貪圖微利割賣與人,致始牽涉之累,違者傳族重懲。

  慎附葬

  死生一理,葬法不可不知。凡合葬一處,昭穆男女不得錯亂,不得陵其上,不得踞其前,必實在可逼近處方可逼近。至名分攸關,媳少是附翁,弟媳不得附夫兄,夫弟不得附嫂,違者斥遷。

  積公項

  公項不論大小須擇老成謹慎之人管之,庶其愈積愈饒,或三年一輪,或一年一交,不得濫用,不得侵吞,不得戀管。倘為期未滿,其人即有虧虛情形,勸令及早繳出,以免日久難還,致壞大局。

  珍譜煤

  譜牒所載,皆先人遺蹟與同族要件,關係甚巨,收藏不可不密,保護不可不周,毋得汙壞、黴爛、典押、遺失以及輕借與人。倘有不肖子孫、視為不足輕重,任其汙毀散失,查出重懲議罰。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宇文
下一姓氏: 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