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氏起源及歷史

楚姓圖騰_楚氏圖騰

楚姓圖騰(楚氏圖騰)

  楚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據《姓苑》、《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成王封顓頊帝高陽氏之裔鬻熊之曾孫熊繹于丹陽,國號荊,後遷都於郢城,始改國號楚。戰國時,楚國為“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所滅。楚國的公族後代就以國名為姓。楚姓與熊姓、荊姓、米姓、莊姓、嚴姓、屈姓等姓氏可以說是同源。楚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四百五十九位。現今人口約二十九萬,排在第二百七十位。

【釋義】楚,叢林灌木,又叫荊。甲骨文的楚字,上部是一林字,表示灌木叢林。下部則由不規則的“口”和“止”組成。表示人們穿越叢林,山中尋寶。

【得姓始祖】

  熊繹:西周楚國建立者,文王師鬻熊之曾孫,熊盈族之裔。周初,熊盈族助紂王子武庚叛周,失敗後被迫南下,闢荊山(今湖北南漳西)為根據地,另圖發展。至熊繹時,成王念及鬻熊之功,封其都於丹陽,國號荊,爵同子男。後其遷都於郢,始改國號楚。楚於東周時為南方最大的諸侯國,曾一度十分強大。戰國後期楚滅於秦,其後世子孫為紀念故國,有以國為氏者,稱楚姓,並尊始建楚之熊繹為楚姓的得姓始祖。

  姬林楚:史籍《通志·氏族略》、《萬姓統譜》記載:周平王庶子姬林開之後裔,魯國上大夫林楚之後,以祖名為氏,稱楚氏。著名姓氏學家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也記載:“魯有楚邱,又有林楚,是楚邱者,必林楚之後,以名為氏者。”在姬林楚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楚氏,世代相傳至今。姬姓楚氏族人大多尊奉姬林楚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河南洛陽,宜陽楚姓:金太宗天會五年,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即1127年,金兵攻佔開封,宋天文家楚衍玄孫謀與同僚張姓反抗金人而死難。其子孫逃難至滎陽定居。有謀祖後裔仁,義,禮,智,信五兄弟在岵山為謀立碑紀念。金哀宗開興元年(1232)元太祖窩闊臺滅金之戰中,蒙古軍隊火燒了楚家老莊,楚家人無奈上了百尺山,凡一百三十多年,楚義從滎陽遷居到了杞縣空桑村,,楚信遷居拓城。楚仁仍居於滎陽。以上因戰亂紛繁,譜藉佚失,先人名諱上下失考,而以楚仁後人裕為一世祖,裕之二子長諒,次敬於洪武元年(1368)八月,二世祖諒、敬兄弟受徐達、常遇春招安,隨軍北征,屢立戰功,諒祖被封為大同總兵,敬祖被封為直隸廬江知縣。諒祖死建文難(燕王朱隸起兵反惠帝,諒未從之,後被逼自殺),其長子伯允公於永樂四年,即1406年自滎陽遷來宜陽尋村避難,次子伯遘公遷往考城縣大莊村(今民權縣程莊鎮楚莊寨)。敬後人仍居於滎陽。因滎陽在東,宜陽在西,敬子欽,欽子倫,倫子有九,後人並稱東九門,諒子伯允,伯遘。伯允子寶,寶有子三,加伯遘子孫並稱西四門。滎陽,宜陽楚姓一脈人口十多萬口,約佔全國楚姓人口近半,數百年來播遷繁衍於滎陽,宜陽,新密,杞縣,許昌,長葛,禹州,柘城,扶溝,太康,尉氏,,息縣,淮濱,固始,考城,溫縣,山東,山西,陝西等地,為社會發展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山東濟寧楚姓:始遷祖楚統萬,明初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居卜宅在濟寧安住寺北距十五里(今楚家窪),二世祖強,三世祖崇德,崇義,崇仁。永樂二年,崇德又創宅於安住寺南今里門。明武宗十二年,崇德子純乙遷居嘉祥馬村集。,乾隆五十一年,十六世黒遷居梁山小路口,嘉慶十四年,十二世之煒遷居菏澤,國向遷居河南虞城縣。濟寧一支楚姓現主要分佈在嘉祥,梁山,菏澤,曲阜,鉅野,鄆城,泗水,單縣,河南虞城等地方。

  山東高密楚姓:明洪武二年, 楚積善從河南省內黃縣楚旺鎮楚旺村,遷入山東萊州府高密城東北,立西社村,今天姜店鎮南楚家老莊。積善生二子,長源,次泯。源公次子全於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從店西社村遷徒北鄉楚家溝。

  江蘇無錫,蘇州楚姓:始遷祖楚貞,宋鹹熙年間任徐州蕭山知縣,自江陵徒居錫邑之前洲(無錫北門前洲西街之花杏浜),此支後人多分佈在無錫,江陰,之前洲,周莊,路岐,長安橋,雪堰橋,膠山,蘇州及福建等地。

  湖南長沙,湘潭楚姓:始遷祖楚端,祖籍鳳陽府潁州潁上縣黃土坡,明洪武一十二年,即1379年世襲父楚成襄陽衛百戶,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86年)以徵賊有功授長沙衙千戶,開基於長沙,是為湘陰始祖,傳九代,因明闖之亂,遷居湘陰之白水鄉,三神鄉等處。楚成次子楚賢,隨兄任遷湘潭,是為湘潭楚氏始祖;楚賢次子斌居楚家橋,三子剛居印子山,四子英居洪塘,是為三地之始祖。堂號:新平堂。

  湘西張家界楚姓:始遷祖肇瀛公,山東濟南府歷城縣籍人,祖居歷城縣東門內樊家巷。明初宦於辰,遂居於城西五里白田頭桃溪之右。此支楚姓主要居住在湘西張家界的沅陵,永州,永順,龍山,商植等縣,常德市,懷化市,貴州的畢節納雍縣等地。堂號新平堂。

  安徽肥西楚姓:始遷祖龍霞公,自開封遷壽春,又遷肥西楚家堰,二世長泮光公,次昌榮公,榮光公居故地,泮光公遷肥西煙墩集陸大村。

  四川達州成都楚姓:渠縣,始遷楚谷貞,原籍湖北麻城縣,明末時以文林郎身份在安徽任知縣,後因兵亂宦遊入川,落業於渠縣流溪鄉佛耳巖。鄲縣,始遷楚維攀,清初因張獻忠之亂,從湖北麻城迫遷到鄲縣三道堰。四川楚姓還居住在萬源,彭水,雲陽等縣。

  湖北孝感楚姓:清初楚朝義等三兄弟避教匪之亂於孝感朋興,紮根事農。後代主要分佈在湖北朋興,沔陽,仙桃,四川成都等地。

  山東濟南楚姓:始遷祖楚公譚興,字隆齋。明洪武二年自棗強遷居濟南府歷城縣十家柳樹村。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羋姓,出自周成王給顓帝高陽氏之裔鬻熊之曾孫熊繹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姓苑》、《通志·氏族略》、《風俗通》記載,周成王封顓帝高陽氏之裔鬻熊之曾孫熊繹于丹陽,國號為荊,後遷都於郢城(今湖北江陵舊郢城),始改國號楚,後世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楚氏。

  在史籍《姓解·四八·林部》中記載:“楚,顓頊之後也。”關於此說,在史籍《通志·二六·以國為氏》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楚氏,羋姓。本國號荊,遷郢後改稱楚。楚之先出顓頊高陽氏,曰重黎,為帝嚳火正。使伐共工氏,不克,誅之,而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季連。季連之苗裔曰鬻熊,為文王師。成王舉文王之功臣,封其曾孫熊繹,居丹陽,國號曰荊,世以名稱,皆無爵號。至熊達,始強盛,伐隨,使隨人為請於周,以尊爵號。王室不聽。熊達怒曰:‘吾先君鬻熊,文王師也,不幸早逝。成王舉我先君,賜以子、男之田。今居楚,蠻夷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武王卒,子文王立,始都郢。子成王立,結舊好於諸侯。使人獻天子。天子賜胙曰:‘鎮爾南服,使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於是開地千里。昭王十年冬,伍子胥復父兄之仇,相吳王闔閭以伐楚,入郢。十二年,吳復伐楚,楚去郢,北徙都偌。今襄陽宣城西南有偌亭山,是其地也。懷王三十年,入秦不返,楚人立太子橫為頃襄王。二年,懷王卒於秦,秦人歸其喪。考烈王二十二年,秦王政立。楚與諸侯伐秦,不利,北徙壽春。負五年,秦將王翦、蒙武破楚,虜王負,滅之為楚郡。楚凡四十五世。其後以國為氏。”不難看出,羋姓出自上古時期的顓頊帝高陽氏,而顓頊帝系出黃帝之後裔,所以,楚氏是黃帝后裔,自此以楚氏世代相傳至今。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掌卜大夫叫楚丘,就是該支楚氏族人。在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軍大將王所滅之後,楚氏家族沉寂了相當長的歲月。一直到了宋朝時期,楚氏族人才再度出頭露臉,時有尚書員外郎楚芝蘭、樞密使楚昭輔、驍衛上將軍楚公輔、史學家楚衍、祥符科進士楚鹹等等;到了元朝時期,又有著名的楚鼎;明朝時期則有進士楚荊瑞、都御史楚書僉,還有楚樟、楚淦等等一大批名人。羋姓楚氏族人大多尊奉熊繹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上大夫姬林楚,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萬姓統譜》記載:周平王庶子姬林開之後裔,魯國上大夫林楚之後,以祖名為氏,稱楚氏。著名姓氏學家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也記載:“魯有楚邱,又有林楚,是楚邱者,必林楚之後,以名為氏者。”

  在姬林楚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楚氏,世代相傳至今。姬姓楚氏族人大多尊奉姬林楚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改姓,出自唐朝時期重臣褚遂良之後,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唐朝時期,有著名的大臣褚遂良,因反對唐高宗納武則天為昭儀,被貶至越南愛州,其後裔惟恐株連,遂將姓氏字“褚”改為諧音的“楚”,稱楚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褚改楚氏”族人人口繁盛,今主要居於河南省的禹州市楚河村一帶。

  源流四

  出自戰國時期趙國大夫楚隆,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楚隆,全名叫趙楚隆,是春秋末期晉國執政上卿趙襄子的家臣,由於趙襄子是晉國的六卿之一,因此臣楚隆也成為晉國大夫,他以謀略著稱。周元王姬仁二年(晉出公姬鑿元年,越王勾踐二十三年,吳王夫差二十二年,公元前474年)農曆11月,越國圍攻吳國。晉國按與吳國的和約應當出兵援救吳國,但晉國大夫趙襄子對近些年來吳國四處張牙舞爪很反感,根本就不想再費氣力去支援如今已經沒有指望了的吳國。楚隆問趙襄子:“咱們晉國曆來與吳國親暱之極,但你卻猶豫不前,這是因為什麼呢?”趙襄子回答道:“黃池之役的時候,先王晉定公姬午與吳王闔閭曾有約定,商定兩國要共同進退。今越國圍攻吳國,咱們新繼位的晉出公不敢廢舊約,因此要出兵敵之,其實此戰非晉國力所能及的,再加上中國目前正在鬧糧荒,我因此而猶豫不決。”楚隆想了想說:“乾脆就將這個情況讓吳王夫差知道,怎樣?”趙襄子奇怪地反問道:“這樣行嗎?”楚隆笑了笑,十分有把握地說:“請您嘗試一下就知道了。”於是趙襄子乃前往戰場。他先到越軍營地,對越王勾踐說:“吳國冒犯你們越國多次矣,聞您越王親自率軍討伐,其他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從。請讓我進入吳軍之陣看一看。”越王當然同意了。趙襄子進入了吳軍營地後對吳王夫差說:“我們的國君都已老死,我的陪臣楚隆成天忙於準備輔佐新君。雖然黃池之役時您與我父親趙簡子(趙鞅)在齊國有盟約要‘好惡同之。’但我們國君也有難,我不敢憚勞。您與越國之戰非晉國之所能及也,具體情況讓楚隆與您詳說吧。”吳王夫差連忙回答:“寡人不佞,不能事越,以為大夫憂,拜命之辱。”然後贈給趙襄子一簞(圓竹盒)真珠,後來又派使者問趙襄子:“句踐生時忌憚我,因此我死不得啊。不過,我如果要自殺了,晉國的太史令蔡墨將會怎麼記錄?”趙襄子對答:“太史什麼也不會記的。”如此一來,令吳王夫差感覺到自己與晉國沒任何關係了。楚隆就是以吳國盟友的頹廢態度從反面嚴重地影響了吳國的鬥志,使吳國意識到晉國已經沒有什麼意圖再來幫助自己了,因而使晉國輕易擺脫了吳國這個包袱,由此徹底打擊了吳國上下,為一年後越國徹底滅亡吳國掃清了障礙。楚隆後來還輔佐趙襄子成功地滅了智氏家族勢力,促進了趙、魏、韓三家結盟,為後來的“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周天子畏懼三家的實力,不得已下詔冊封三國國君為諸侯,從此開始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爭霸的戰國局面。

  在楚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楚隆氏,後省文分衍為單姓隆氏、楚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喀楚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ac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喀楚特氏所冠漢姓多為楚氏、李氏等。

  ⑵.蒙古族克穆楚氏,世居庫昆果爾(今北京永定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emucu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克穆楚氏所冠漢姓即為楚氏。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楚庫勒氏,亦稱車勒庫勒氏、褚庫爾氏、車克里氏,以居地名稱為氏,滿語為Cukule Hala,世居楚庫勒(今黑龍江黑河江北俄羅斯境內褚庫爾村),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字單姓為楚氏、金氏、伊氏等。

  ⑵.滿族罕楚氏,亦稱韓楚氏,滿語為Hancu Hala,世居長白山區,後多冠漢姓為楚氏、張氏、李氏、韓氏等。

  ⑶.滿族蒙古楚氏,亦稱孟郭綽氏,滿語為Menggucu Hala,世居烏喇蒙古楚山(今黑龍江牡丹江楚山)、葉赫(今吉林梨樹)、瀋陽(今遼寧瀋陽)等地,所冠漢姓多為楚氏、蒙氏等。

  ⑷.滿族泰楚嚕氏,亦稱太楚魯氏、臺褚勒氏、泰楚拉氏,滿語為Taicuru Hala,源出穢貊後裔,明朝時期稱“兀良哈”,東海庫爾喀部庫雅喇人,世居渾春(今吉林琿春)、音楚(今俄羅斯克拉斯基諾南部波謝特灣)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楚氏、邰氏、盧氏、改氏、泰氏、魯氏等。

  源流七

  源於僳僳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僳僳族楚氏,源出僳僳族的害饒時氏部族,該支家族自稱原為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後趙政權中羯族石氏的後裔。後趙政權,由著名的羯族英雄石勒在東晉元帝司馬睿大興二年(後趙高祖明帝石勒元年,公元319年)所建,建都於襄國(今河北邢臺),後遷都至鄴城(今河南安陽臨漳)。後趙政權強盛之時,其疆域有今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及江蘇、安徽、甘肅、遼寧的一部分,最強大的時候幾乎統一了中國大部地區,僅有淮南地區的東晉、河西走廊的前涼、遼東地區的慕容燕等地方小政權與之共存。

  後趙歷七主,共有國祚三十二年,終因狂傲自大,強徵暴斂,激發四處起義不斷,被冉閔乘政局混亂,在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六年(後趙廢帝石鑑青龍元年,公元350年)殺了後趙廢帝,滅了後趙政權,大權皆落入冉閔之手,遂起建了著名的冉魏政權。

  東晉永和八年(後趙永興三年,公元532年),稱帝於襄國的後趙末帝石祗也被冉閔消滅。之後,在冉閔所頒佈的著名《殺胡令》下,生息於鄴城的羯族民眾二十幾萬慘遭屠戮,只有一小部分族人遷逃至西南地區的四川、雲南交界處金沙江流域一帶,後遷徙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成為今僳僳族的先民之一,逐漸成為害饒時氏部族。

  害饒時氏部族首領在宋、元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字單姓楚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白族、苗族、傣族、彝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楚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楚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傳說,楚氏出自古代賢者楚老,當為楚氏之始。

  著名的姓氏學者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古有賢者楚老。”但關於“賢者楚老”,其人到底是上古人氏,還是秦、漢以後人氏,鄭樵沒有任何交代,因此歷來說法不一。據史籍《漢書·兩龔傳》的記載:“王莽篡漢,龔勝恥事二姓,堅不應莽徵,絕食死。有老父來吊,哭甚哀,既而曰:‘嗟虖!薰以香自燒,膏以明自銷。龔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遂趨而出,莫知其誰。”此老父隱居於彭城,彭城之地時屬楚地,後因稱之“楚老”,列為八賢之一,常被士子們引為典據。

  在史籍《初學記·八賢楚老頌》中記載:“楚老潛一,寂翫無為,含真內外,載戢羽儀。”在史籍《世說新語·文學》中記載:“謝萬作<八賢論>。”南朝梁劉孝標註:“萬集載其敘四隱四顯為八賢之論,謂漁父、屈原、季主、賈誼、楚老、龔勝、孫登、嵇康也。”北周時期的大學者庾信在《哀江南賦》中吟道:“<燕歌>遠別,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將何及!”倪璠注:“<徐州先賢傳>曰:‘楚老,彭城之隱人也。’……楚老,謂漢世吊龔勝者也。”按此說法,楚老是在吊悼龔勝之時出現的一個人物,當為西漢末期的一個人物。龔勝,公元前68~公元11年,西漢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字君賓。少好學,通五經。初為郡吏、縣令。漢哀帝劉欣執政時期(公元前6~前2年在位),詔徵龔勝為諫大夫,屢次上書抨擊刑罰嚴酷、賦斂苛重。後官遷丞相司直,徙光祿大夫。由於不滿漢哀帝寵幸董賢,出為渤海太守,不久託病辭官,後又被徵為光祿大夫。王莽秉政之時,龔勝歸老鄉里。王莽代漢後,強徵龔勝為太子師友、祭酒;而龔勝甚有骨氣,抗命不受,絕食十四日而死。龔勝死後,楚老出現併為其哭吊,並聲稱龔勝為自己的徒弟。龔勝死時已經七十九歲,楚老為其師,當高壽尤於龔勝,但時人“莫知其誰”,即其姓甚名何、籍貫、出身、家世等,都沒有人知道,只有傳說“楚老潛一,寂翫無為,含真內外,載戢羽儀。”

  將這樣一個身世迷離之人的世稱作為“楚氏之始”,顯然是牽強附會之說,以其作為楚氏之一源,當值得認真商榷,或有待進一步考證。

【遷徙分佈】

  遷徙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為南方最大的諸侯國,特別是楚莊王時,國勢之強,天下莫敢與之爭鋒,大有問鼎中原之勢。但後來由於佞臣弄權,楚王昏庸,加之秦國在變法後崛起於西方,楚國逐漸衰微。公元前223年,楚國終為秦國所滅,楚氏之大宗正式產生。在熊繹之後的楚氏產生之前,其它源流的楚氏已分佈於魯國(今山東曲阜)以及今天的山西、河南等地。

  漢、魏以來,楚氏之大族繁衍於江陵縣與新平郡,江陵縣位於今湖北江陵一帶,毋庸置疑應是楚氏之祖居地之一,而新平郡位於今陝西彬縣,可見楚氏入陝西之早。

  南北朝至隋、唐期間,楚氏如同漢魏時期一樣表現得非常沉寂,令人難知其繁衍播遷的準確情況,但楚氏以上述郡望為中心,漸播遷於今湖南、四川、重慶、江西、安徽、河北等地。

  宋朝以後,楚氏見諸史冊者漸多起來。南宋至元,楚氏因戰亂之苦,漸有南遷於雲南、廣西、廣東者。

  元朝末年,朝政腐敗,官場黑暗,戰亂頻繁,災疫連綿,始建明後,人口減員甚巨,為“緩解中原之急務”,明政府強制山西百姓移民,是故明初,山西楚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安徽、北京、天津等地。

  明朝中葉以後,在祖國西北之甘肅、寧夏等地,也有了楚氏人家,而在西南的楚氏則有南入越南、緬甸等其它東南亞國家的。此際也有沿海之楚氏飄洋過海,入臺灣或國外者。明末張獻忠屠川后的湖廣填四川,則有兩湖之楚氏入居今四川、重慶之地。

  清朝康、乾年間及其以後,山東、河北等地之楚氏有伴隨闖關東的風潮進入遼寧等地者。

  分佈

  宋朝時期,楚姓大約4萬8幹人,主要分佈在河南、四川、河北、廣西、江西等地。河南為楚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楚姓總人口的四成。

  明朝時期,楚姓人口急劇減少,大約不足1萬,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湖南、河南、寧夏等地。

  當代楚姓的人口大約有29萬,為第二百七十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1%。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楚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四川、湖南,這四省大約佔楚姓總人口的73%,河南為楚姓的第一大省,約佔拿國楚姓總人口的四成。其次分佈於江蘇、陝西、黑龍江、山東、安徽等地。

  楚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豫鄂渝、冀晉京津南部、陝寧大部、甘肅東南、四川東部、貴州北部、廣西北部、湖南大部、江西西北、蘇皖魯大部、內蒙古東北、黑龍江、吉林大部,楚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0.2%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6.2%,居住了大約81%的楚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江陵郡:原為春秋時期楚國的郢郡,漢朝時期置江陵縣,為南郡治所。南北朝時期齊國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及川東一帶地區。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政權(丁酉,公元937年)以金陵府為江寧府。北宋朝與清朝時期亦為江寧府。江寧又為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朝時期與上元縣同為江蘇省城。民國時期廢府及上元縣,先以江寧縣為江蘇省省會,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後,又移江寧縣於南京市郊區一帶。

  新平郡:隋朝末期以北地郡之新平縣置新平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改為豳州,唐朝開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改為邠州,後曾一度改為新平郡,治所在新平(今陝西彬縣),下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四縣,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彬縣、長武、旬邑、永壽等縣地一帶。

  堂號

  江陵堂:以望立堂。

  新平堂:以望立堂

  此外楚姓的主要堂號還有秉德堂、 剛介堂、紫芝堂、聽雪堂等。

  字輩

  河南滎陽、淮濱縣、平頂山、鞏義、禹州、漯河召陵、杞縣、寧陵、扶溝、鄢陵、陝西大荔、蒲城、西安、江蘇無錫、蘇州楚氏字輩:“仁芳衍瑞書心正臻公儲恆毓勤先兆恩澤繼豐阜本固枝葉茂源洪溢闊江基厚佩紫遠孝友和諧昌習思學力深品慧潤溥欣鍾秀棟樑材卓然華夏林”。

  河南洛陽楚氏字輩:“有芳衍瑞書心正至公初恆毓勤先兆恩澤繼豐舒本固枝葉茂源洪溢流長秸後佩光遠孝友端發祥”。

  河南宜陽楚氏字輩:

  本原主派:“仁芳衍瑞書心正臻公儲恆毓勤先兆恩澤繼豐舒”;

  進義支派:“義倫冠高陽祿連發奇祥天開宏業廣年永福壽長”;

  進禮支派:“禮讓大興周文師儒道修錫寵表統緒前程萬代留”;

  進智支派:“智方登顯榮郢邦達剛京德健生名俊靈傑培壯英”;

  進信支派:“信宜稟忠全紹南進隆賢積善國家慶安定保宗傳”

  合族新派:“本固枝葉茂源洪溢闊江基厚佩紫遠孝友和諧昌”。

  河南淮濱楚氏字輩:“永尚,仁芳衍瑞書心正臻公儲恆毓勤先兆恩澤繼手居,本固族葉茂源洪溢流長積厚佩廣遠孝友端歲祥”;

  河南固始楚氏字輩:峰新山志修德其世正光普道圓門喜笑

  河南商城楚氏字輩:“立新正大文德克明”

  河南寧陵楚氏字輩:“國中文維宗孝友傳家寶”。

  河南民權楚氏字輩:“東玉翠延家士紅黎茂安”。

  山東濟南楚氏字輩:“建宗錫光煥驚濟延同昭”。

  山東肥城楚氏字輩:“修配家庭道師孔慶振繁桂林鴻茂毓錫祚福榮傳”。

  山東嘉祥楚氏字輩:“學德成克守善良尊孔現廣遠”。

  安徽合肥楚氏字輩:“少國善慶啟”。

  四川營山楚氏字輩:“宏莫照世開國家勝運新”。

  湖北楚氏一支字輩:“德後雲昌長髮其祥”。

  楚氏一支字輩:“永清(玉)善良遵孔孟廣大法成康”。

  河北楚氏一支:“貴旺聖經達 繞亭曾帶貞 子有斯成志 文全本立修 希常慶景永 樹士萬棵松。”

  山東莒縣一支:“洪樓仕國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善知水道;

  熟習算經。

  ——佚名撰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楚執柔為江陰縣丞,善知水道。下聯典指宋·楚衍為司天監丞,凡諸算經盡窮其妙。

  六言通用聯

  春秋並列五伯;

  戰國躍居七雄。

  ——佚名撰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威動天下”的,“五伯”之一楚莊王。五伯,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五人。下聯“七雄”,典指戰國時魏、趙、韓、秦、齊、楚、燕七大強國。

  七言通用聯

  江陰丞善知水道;

  司天監熟習算經。

  ——佚名撰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人楚執柔,政和年間官江陰丞,通曉治水之道。縣內的各條河水經他治理後,疏通而不壅塞,節水而不氾濫,受益農田達六千多頃。下聯典指北宋開封人楚衍,研究《九章算術》、《緝古綴術》、《海島算經》等算術經典,能得其奧妙,又善於推斷陰陽、星曆。曾自己請求召試《宣明歷》,被補為司天監學生。天聖初年,制《崇天曆》,官司天監丞,後著《司辰星漏歷》十二卷。

  司晨星漏傳萬世;

  姑蘇臺圖煥千秋。

  ——佚名撰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數學家、天文學家楚衍,著有《司晨星漏歷》等名著。下聯典指唐代畫家楚安,工人物樓臺,有《吳王晏姑蘇臺圖》等佳作傳世。

  宋朝炳炳轉運使;

  元代彪彪大將軍。

  ——佚名撰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陝西都轉運使,字正叔,洛陽人。多謀善政,以正議大夫致仕。下聯典指元代管軍總管楚鼎,蒙城人。曾被朝廷派去東征日本,渡海時他的船被風暴毀了,他抱著甲板漂了三晝夜,漂到朝鮮。他登陸後,沿著海岸去召集失散了的軍隊,後又回到朝廷向皇帝報告,被加授懷遠大將軍。

  翰墨寄情風規遠;

  金石銘志骨氣清。

  ——楚圖南撰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當代楚氏名人、著名書法家篆刻家、原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楚圖南書贈中國書法協會會員、日本藝術研究會會員榮鴻鈞聯。

  十言通用聯

  出正詞,決嫌疑,老當益壯;

  講才幹,善心計,介而不僅。

  ——佚名撰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卜官楚丘事典。下聯典指宋代樞密命使楚昭輔,字拱辰,宋城人。有才幹,善心計,性剛介,人為敢以私。

  【祠堂古蹟】

  滎陽楚氏宗祠

  宗祠位於鄭州市滎陽喬樓鎮楚堂村,這是一處精巧、完整的四合院,有門樓,倒座的門房還是優美的捲棚頂。門樓上的橫匾上四個大字:楚氏宗祠,兩邊的墀頭磚雕如意結紋。

  進到小院,一棵古松樹,一看就是老祖先種在這裡的,有300多年曆史,有正房,還有東西廂房。正屋有柱子,西牆有一個碑,是楚氏建立家廟碑記,刻著密密細細的字。

  楚氏建立家廟碑記中的介紹:

  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時,楚謀祖(北宋官員)因涉嫌同僚張姓反金同謀而斃命,其五子仁、義、禮、智、信帶家人逃往楚堂避難,長期居住下來,一直繁衍至今。這麼算來,楚氏家族在楚堂建村已經890多年了,到現在還有90%的人姓楚,是楚姓人家聚居生息之地。

  祠堂裡的宣傳欄還介紹: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周成王時,封熊繹于丹陽,姓羋氏,國號楚。從公元前11世紀到戰國末秦統一的公元前221年,有王40餘代870年,楚滅,後世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楚氏。這裡生活的楚氏是來自屈原的故鄉:楚國。

  每年的農曆十月一後的第一個星期天,楚氏宗親都會在楚氏宗祠舉行祭祖儀式。

  【典故軼事】

  楚文王受刑改過

  楚文王年輕的時候曾經沉迷於打獵和女色,不理朝政。他的老師保申依照先王的臨終囑託,要對他使用笞刑以示罰戒。笞刑是用竹、木板拷打有過錯的人的一種較輕的刑罰。楚文王說:“我現在都是諸侯王了,可不可以換一種別的懲罰方式,不要讓我受笞刑?”保申說:“法令是不能違背的,請大王接受笞刑吧。”

  在保申的堅持下,楚文王伏在席子上接受了笞刑。保申把50根細荊條捆在一起,在他的背上輕拿輕放地打了兩次,然後說:“請您起來吧!”楚文王說:“您這樣也打得太輕了,只是讓我有了受笞刑的名聲,而沒有真正的懲罰我,您還是真的用刑吧!”

  保申說:“我聽說受笞刑可以讓君子感到羞恥,讓小人感到疼痛。用笞刑羞辱都不能使他改錯的人,讓他身體疼痛又有什麼益處呢?”說完,保申就要去投江自盡,以向先王謝罪。楚文王這時拉住保申悔悟道:“這都是我的過錯”。

  此後,文王不再去打獵,也不再沉迷女色,奮發圖強,使楚國國力強大起來。

  楚文王嚴法教子

  楚文王在率兵攻打鄧國的途中,命令王子革、王子靈二位王子一起去採摘野菜補充軍糧。兩位王子採完野菜後,沒有菜筐裝野菜,就去向野外的一個老人討要,老人不給他們,於是他們就毆打老人奪走了菜筐子。楚文王知道了這件事後,要對兩位王子執行軍法,施以笞刑。軍中有大夫進言說:“強奪老人的菜筐確實不對,但王子也是為了完成公務才去搶奪的,不該受到懲罰。”話剛說完,那位老人就來到軍門外呼天搶地地號哭,並說:“你們出兵討伐不義,卻搶奪我的筐子,還打了我的人,這就是不義啊。”

  楚文王和群臣聽了老人的話後都感到惶恐不安。楚文王召見那老人說:“討伐有罪的人,自己卻要蠻橫地搶奪,這不是禁止暴行的行為;仗恃力氣虐待老人,這是對年輕人沒有教育好;如果我因為愛自己的兒子就放棄法令,這是徇私情,不是治理國政應有的做法。”說完,就向老人陪罪,當眾對兩位王子施加笞刑,以示懲罰。

【家訓格言】

  《楚氏家訓》

  楚氏宗祠族約十五條

  忠君上第一

  孝父母第二

  宜兄弟第三

  慎喪葬第四

  培墳塋第五

  保宗族第六

  匹婚姻第七

  肅閨門第八

  篤教訓第九

  慎交友第十

  恤孤寡第十一

  睦鄉鄰第十二

  戒爭訟第十三

  尚節儉第十四

  勤職業第十五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