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氏起源及歷史

呼延姓圖騰_呼延氏圖騰

呼延姓圖騰(呼延氏圖騰)

  呼延姓是中華複姓之一,這是一個以少數民族為主流的姓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國改為呼延氏。”在史籍《漢書》中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另據史籍《漢書》的記載,呼延,又為鮮卑族姓氏之一,按唐朝時期大儒顏師古的註釋,即今天所稱的呼延氏。現主要分佈在寧夏、河南一帶,依舊保留呼延複姓。而流入陝西、山西一帶,改“呼延”複姓為單姓“呼”。呼延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七十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五百三十五位。

【得姓始祖】

  (暫缺)

  各支始祖

  呼延國麟:清朝文林郎,正七品,墓碑有記,為其子呼延爾福、呼延爾德、孫呼延永煌、呼延永燦所立。其後有呼延文彤,乃呼延永燦之孫。呼延文彤生有六子二女,六子又生有九孫數女,呼延文彤之孫現仍有八人在世,長孫健在,年逾九旬。呼延文彤之九孫各又生子女逾二十人,今克字輩有呼延氏及外姓多人,其長者僅年約十二。是為山西平遙呼延氏始祖。

  呼延祚永:從山西晉陽郡遷到四川漢源,改單姓呼氏。長子呼玉臺留在漢源,次子呼祥臺遷到雲南,後又有漢源呼氏族人遷到四川大邑。是為四川漢源呼延氏、呼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國改為呼延氏。”在史籍《漢書》中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

  在《史記·匈奴列傳》中這樣記載:“呼衍氏、蘭氏,其後有須卜氏,此三姓其貴種也。”在史籍《漢書·匈奴傳》中也有同樣的記載。在史籍《後漢書·南匈奴傳》中記載:“異姓呼衍氏、須卜氏、丘林氏、蘭氏四姓,為國中名族。”在史籍《晉書·北狄·匈奴傳》中則載“其四姓,有呼延氏、卜氏、蘭氏、喬氏。”

  古代匈奴族呼衍部落以部落名為姓,稱呼衍氏,為古代匈奴族四大姓呼延氏、卜氏、蘭氏、喬氏之一。曹魏末期至東晉時期,南匈奴貴族呼衍部落進入中原後,改“呼衍氏”為“呼延氏”、“須卜氏”為“卜氏”、“丘林氏”為“喬氏”,成為漢字複姓,至公元五世紀已經融入漢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呼氏、延氏者,亦有傳說因避難改陳氏、許氏、劉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今山西省有一呼延山,在呂梁地區石樓縣西部,以有呼延贊之墓故名。呼延贊諸子耳後刺字曰:“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並文其體“赤心殺賊”四字。今近處多有呼延氏複姓者,據傳皆其後裔。

  源流二

  源於改姓,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據史籍《漢書》的記載,呼延,又為鮮卑族姓氏之一,按唐朝時期大儒顏師古的註釋,即今天所稱的呼延氏。

  鮮卑族呼延氏,出自晉朝時期的鮮卑族人稽胡楚,因有功於社稷,被晉王朝庭賜姓為呼延氏,其後裔子孫因此隨之稱呼延氏,逐漸融入漢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呼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在北魏正始中期,該支呼延氏族人呼延勤為定州刺史,駐守定陽鎮(今山西介休),被北魏朝廷賜姓為賀遂氏,因住南汾州仵城縣(今山西臨汾隰縣),音訛者又稱其為賀悅氏,這一分支呼延氏從此改稱賀遂氏、賀悅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賀氏,亦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出自元、明時期的費雅喀奇勒爾人,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費雅喀奇勒爾人,就是漢朝時期匈奴民族的一個殘支,後分別融入蒙古族、赫哲族,當時人稱奇勒爾人,居住於費雅喀地區者(今黑龍江南岸下游一帶),被女真族人稱之為“費雅喀奇勒爾人”。

  據傳,其原本是匈奴呼衍氏部落分佈於東北地區的遺眾,按史籍《吉林通志》的記載,該支族人成員主要有赫哲族、滿族、蒙古族等,皆稱希努爾呼氏,滿語為Sinurhu Hala,主要群體世居蘇穆噶山(今俄羅斯境黑龍江下游),後有一支族人在清朝時期隨軍遷徙至陝西神木地區,改漢姓為呼延氏、呼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據史籍《姓氏考略》、《漢書》的記載,“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國改為呼延氏”,“匈奴四族有呼延氏。”呼衍,按唐顏師古注,即今天所稱的鮮卑姓呼延。呼延氏原來是漢朝時期的匈奴族人氏,在漢朝初期到中國來的,至今已經有兩千餘年的歷史。至於誰是第一個改姓呼延氏的,已經無從考證了。第一位揚名於歷史的呼延氏族人是南北朝時前趙政權的呼延謨。宋朝時期更有著名的呼延贊。

  南匈奴貴族改姓,並不止劉宣一族,似乎是普遍的現象。南匈奴貴族呼延氏與屠各劉氏保持了密切的關係。《晉書·劉元海載記》有劉豹妻呼延氏魏嘉平中龍門祈子的故事。說明至遲在曹魏齊王芳時,劉豹已同南匈奴貴姓呼延氏聯姻。不論劉豹是不是劉淵之父,也不論劉豹是南匈奴族還是屠各族,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南匈奴貴族呼延氏,加入了與屠各首領劉氏的聯盟。劉淵起兵之際,其部將大臣中多有呼延氏人物,就是有力的證明。

  據著名學者姚薇元所著的《北朝胡姓考》一書記載,漢趙國呼延氏顯貴,除劉淵妻呼延氏外,又有大司空呼延翼、宗正呼延攸、劉聰妻呼延氏、劉聰將呼延顥、呼延朗、大司空呼延宴、衛軍呼延瑜、輔威呼延清、劉曜鎮東將軍呼延謨、冠軍將軍呼延那雞等。

  呼延氏族人在漢朝時期主要活動於北方地區,以後逐步南遷,在山西中部地區形成望族,以太原郡為郡望。

  宋、金時期,在太原及山西其它地區偶有呼延氏名門家族分佈,其中有一支遷到陝西地區後改為單姓呼氏。

  分佈

  呼延氏複姓或是典型的源出少數民族的古老姓氏,呼延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七十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五百三十五位。呼延複姓望族居安定(漢武帝時置郡。相當於甘肅省平涼地區的一部分及寧夏西部。治所是高平,相當於現在寧夏省固原縣)、新蔡(晉惠帝時將汝陽郡分出一部分置新蔡郡,相當於現在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地區)。

  今山西省的平遙市、屯留縣、雁北地區、石樓縣,湖南省,黑龍江省,陝西省的西安市長安區、延安市延長縣、榆林市、綏德市、寶雞市、三原市、清澗縣、周至縣、神木縣,江蘇省的徐州市邳州市、新沂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浙江省的常山市、衢州市、蘭溪縣,四川省的成都市、西昌市、漢源縣、涼山州,廣東省的廣州市,山東省的蓬萊市,河南省的焦作市、周口市、林州市(林縣),甘肅省的慶陽市等地,均有呼延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安定郡:漢武帝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寧夏固原)。轄境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景泰、靖遠、會寧、平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地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時期移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廢安定縣。十六國初期再置安定縣,併為郡治。東晉時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隋、唐兩朝時期的安定郡即涇州。唐朝後期曾改為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國時期為甘肅省涇川縣,為涇州治所。元朝時期曾以陝西安定堡為安定縣。民國早期,為紀念陝北紅軍和蘇區建立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的指揮員謝子長烈士,在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長縣,移治所到原縣東部的瓦窯堡。

  新蔡郡: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為新蔡。漢朝設定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石樓縣:石樓縣歷史悠久,境內曾多處發現古代遺存的白灰層、火種與陶器。經中科院山西考古隊發掘鑑定,確認系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境內最早的人類活動可追溯至新石器中晚期。殷商時期為沚國,春秋為屈地,夷吾封屈,即此。漢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封宣義為土軍侯,漢武帝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封代共王子郢客為土軍侯,後置土軍縣,居西河郡。東漢時期廢黜。晉朝時期時夏主赫連勃勃置吐京護軍。北魏太平真君九年(戊子,公元448年)置嶺西縣,為吐京郡治;北魏太和二十一年(丁丑,公元497年)改名吐京縣。齊、周因之。隋朝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名石樓縣,以縣東南有石樓山故名,屬龍泉郡。唐朝武德初為西德州治,唐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州廢,改屬東和州,唐貞觀二年屬隰州。五代、宋、金時期先後改名為西德、東和州,元朝時期複稱石樓縣。明朝萬曆四十年(壬子,公元1612年)改屬汾州府。清朝時期因之。民國時期屬冀寧道。抗日戰爭時期屬八路軍的晉綏邊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初屬汾陽專區,後屬臨汾專區,今歸呂梁行政公署。

  堂號

  安定堂:以望立堂,亦稱固原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亦稱下蔡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石樓堂:以望立堂。

  字輩

  陝西延長呼延氏字輩:“萬滿銅玉長”。

  山西平遙呼延氏字輩:“司志國爾永嗣文世凌光其克守成華可以振家傳”。

  四川漢源呼延氏字輩:“祚臺伸慶元聖升全文登金榜國家永傳光明治世大德應賢榮發乃爾於斯萬年”。

  陝西定邊呼延氏字輩:“文萬國正田新順”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承呼衍;

  源自匈奴。

  ——全聯典指呼延姓的源流。

  五言通用聯

  春臨新蔡郡;

  福到太原堂。

  ——全聯典指呼延姓的郡望和名堂。

  六言通用聯

  團練赤心殺賊;

  太寧為民雪冤。

  ——上聯說宋朝時期的太原人呼延贊,年少入軍旅時為一名驍騎卒。太祖時以驍雄軍使跟隨大將王全斌攻打蜀國,因功被提發為副指揮使、鐵騎將軍指揮使。太平興國年間,以鐵騎軍指揮使從太宗攻太原,後隨崔榆戍定州,累遷馬步軍頭。官至康州團練使。呼延贊對宋朝忠心耿耿,渾身刺滿“赤心殺賊”四個字,幾個兒子耳後刺“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下聯說十六國時期的前趙人呼延謨,初仕前趙主劉曜為太守。有一寡婦,服侍夫家叔母盡職盡責,不幸叔母病死,她的女兒誣告寡婦殺死其母,辦案的人不問青紅皂白,把寡婦給殺了。呼延謨到任聽說此事後,查明案情,為她雪冤。

  七言通用聯

  呼風喚雨神通大;

  益壽延年福祿增。

  ——此聯為呼延姓“呼延”二字嵌字聯。

  前人常傳金鞭記;

  後代尚念肉丘墳。

  ——此聯源出評書《金鞭記》、《肉丘墳》,書寫呼延贊之子呼丕顯遭龐文陷害,其後人呼延慶等大鬧京城、雪報冤仇的故事。

  八言通用聯及以上

  康州團練赤心報國;

  前趙名臣大義平冤。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驍雄軍使、康州團練使呼延贊。他渾身滿刺“赤心殺賊”四字,為國打仗,不計生死,敵皆畏之。下聯典指南北朝時期的前趙名臣呼延謨。他在當太守時,曾親自為一名婦女平冤,影響很大,國人傳為佳話。

  前趙州官,名揚四海;

  宋朝猛將,功播千秋。

  ——上聯典指呼延謨事典。下聯典指呼延贊事典。

  【祠堂古蹟】

  呼延山村

  今山西省呂糧地區有一著名的“呼延山村”,古稱石邑忠孝村,地理位置在呂梁市的石樓縣陽高鄉回源頭村,據傳是北宋王朝初期名將呼延讚的後裔子孫生息繁衍之地。該山村以擁有著名的《呼延贊之墓》而聞名天下。

  北宋名將呼延贊智勇雙全,驍勇善戰,一生赤膽忠心於北宋王朝。當年,他的母親以醋墨在其耳後刺字曰:“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在其後背上則紋刺“赤心殺契丹”五字,呼延讚的妻、僕皆然。

  以墨湮醋進行研磨,然後用針刀蘸其墨汁紋刺於身,其字紋終生不滅。

  之後,呼延讚的膝下諸子亦由他親自在其脊背上統一紋刺“為國忘家,出門忘身,臨陣忘死”十二個字,世代相傳。後世兩宋之際著名的抗金名將岳飛之母姚夫人,就是仿照呼延讚的故事,也以醋墨在兒子的脊背上紋刺了“盡忠報國”四個字。

  “盡忠報國”這四個字銘傳千古,是所有賣國賊、漢奸們最最害怕的四個字。而我們今天社會的教育體系中最最缺乏的也就是這四個字。

  石樓縣以及周邊地區多有呼延氏複姓族人生息繁衍,今多稱晉氏,據傳皆其後裔子孫。只不過有意思的是:現在的幾代呼延氏族人皆已不再在脊背上紋刺祖訓之字了,因此當地有性情執拗的晉氏老人不屑地說:“無字不嫡,算不得我呼延家好男兒!”

【家訓格言】

  呼延贊家訓

  原文

  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

  ——節錄自《沫史•呼延贊傳》

  譯文

  出門應該以國事為重,忘家為國;臨陣應該勇猛殺敵,忘死為主。

  評析

  呼延贊在這篇家訓中告誡兒子,出門應以國事為重,臨陣要勇猛不怕死。為了能讓兒子時刻牢記,他還把這兩句話刺在兒子耳後。

  呼延贊其人的性情本有點不近情理。比如在隆冬季節以水沃孩童,希望他們長大以後能耐寒且強健;又比如他還把自己年幼的孩子從城牆上拋下來,讓他們經受跌打碰撞的磨鍊。儘管這些都是愚昧不可取的,但他反覆教誨兒子要以國事為重,舍家為國,臨陣英勇殺敵,捨死忘生,則是很可貴的。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南門
下一姓氏: 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