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姓圖騰(緱氏圖騰)
緱(讀音作gōu)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卿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西周時期,有周公的次八子因功受封於緱邑(今河南偃師),稱緱侯。現在在陝西省富平縣美原鎮利惠村全村都姓緱。在河南省偃師市有個緱氏鎮(唐僧故鄉)。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七十七位,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六百四十三位。
【得姓始祖】
滑伯(緱侯):西周時期,有周公的次八子因功受封於緱邑(今河南偃師),稱緱侯。“緱”,是河南洛陽地區偃師縣南部的一座山谷,在洛河與谷水(澠水)的交匯處,又叫做“覆釜堆”或“撫父堆”,是通往登封縣的必經之地。由於緱侯實際上就是周王室的卿大夫,又是滑國的君主,為伯爵,因此也稱滑伯。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卿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西周時期,有周公的次八子因功受封於緱邑(今河南偃師),稱緱侯。
“緱”,是河南洛陽地區偃師縣南部的一座山谷,在洛河與谷水(澠水)的交匯處,又叫做“覆釜堆”或“撫父堆”,是通往登封縣的必經之地。由於緱侯實際上就是周王室的卿大夫,又是滑國的君主,為伯爵,因此也稱滑伯。這在唐朝學者裡泰所編的《括地誌》中有記載:“緱氏,滑伯國也。韋昭雲,姬姓小國也。”在歷史文獻《重修滑縣誌》中也記載“周公次八子伯爵封於滑,為滑伯。”
滑國國都原在滑地(今河南睢縣),在東周初期,由於周王室遷至成周,因此滑國後來也遷到費地(今河南偃師緱氏鎮),故又稱滑國為“費滑”、“緱氏”,鄰邦有衛國和鄭國。
周釐王姬胡齊四年(齊桓公姜小白八年,公元前678年),滑國君主緱侯(滑伯)參加了春秋霸主齊桓公組織的“幽之會”,之後,由於靠近強大的鄰邦鄭國,弱小的滑國成為了鄭國的附庸國(與國)。
周襄王姬鄭十二年(鄭文公姬踕三十三年,衛戴公姬申二十一年,公元前640年),鄭國因為滑國背叛鄭國而依附衛國,遂出兵攻入滑國都城的緱邑,於是緱侯(滑伯)再次服從鄭國,但當鄭國軍隊退回後,緱侯(滑伯)再一次倒向衛國。因此,大為惱怒的鄭文公在周襄王十六年(鄭文公姬踕三十七年,公元前636年)再一次出兵討伐滑國。當時,周襄王在周公的請求下親自出面為滑國求情,由此觸發了周王室和鄭文公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周鄭之間爆發了戰爭。
至周襄王二十五年(秦穆公嬴任好三十三年,晉襄公姬歡元年,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派羊舌孟明率大軍偷襲鄭國,在滑國境內遇見一販牛商人弦高,弦高是一個愛國商人,見秦軍要偷襲祖國,便謊稱自己代表鄭文公姬踕前來犒勞秦軍,羊舌孟明由此以為鄭國已有準備,偷襲已經沒有意義,但又不能空手而返,於是乾脆乃“滅滑而還”。這便是發生在滑國的名載史冊的“弦高救鄭”的故事。當時羊舌孟明襲鄭不得,卻輕而易舉地滅了滑國,但於回師途中至晉國境內的崤山(今河南洛寧北部),晉襄公與滑國本同為姬姓諸侯國,便以“伐吾同姓”為理由,以大軍在崤山設伏,使襲鄭國之秦軍在崤山全軍覆沒,羊舌孟明等三名主帥也成了俘虜,史稱“崤山之戰”。從此,作為諸侯的滑國在歷史上不復存在,但緱氏邑地仍存,滑伯世家仍居於斯地,但成為了晉國之邑,稱“滑城”。
在春秋時期的周靈王姬洩心執政時期(公元前571~前545年),緱氏家族有女成為周靈王的王妃,由於她誕生在緱邑,因此其地後來被人們稱作“緱氏鎮”,傳說後來周靈王的兒子太子晉(姬晉、王喬)遇到神仙浮丘公,接引上嵩山修煉成仙後,駕鶴到今緱氏山,之後告別家人“控鶴昇仙”,雲遊至浙東,成為主管吳越水旱的天台山主神“桐柏真人”,因此緱氏山大大有名。
周景王姬貴二十四年(晉頃公姬棄疾六年,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逝世,兒子姬猛即位,是為周悼王。周景王的另一個兒子王子朝(姬朝)不服,糾合了一批周王室中已經喪失了官職爵位的舊貴族、百工們起兵造反,妄圖爭奪王位,當時緱氏家族也參與了王子朝一族的叛亂。一時之間,周王室大亂,周悼王逃到晉國求援。
當時的晉頃公立即派司典大夫籍談率大軍幫助周王室平定叛亂,晉軍在緱邑南部駐兵,並與王子朝兵戎相見。王子朝自然不敵強大的晉軍,兵敗後就帶著周王室的一些舊宗族逃到了楚國。晉頃公在平亂之後,乘機扶持自己喜歡的周景王另一個兒子姬丐於公元前519年繼周王位,是為周敬王。
此次事亂之後,被封在緱邑的緱侯(滑伯)一族理所當然地失去了封邑,其後裔子孫雖然遷居於楚國,但大多采用原來封邑的名稱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緱氏,以念先榮,後也有簡筆為侯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至戰國時期的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魏文侯魏斯四十四年,韓景侯韓虔七年,趙烈侯趙籍七年,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韓景侯從晉國那裡繼承了對滑地的管轄權。據史籍《讀史方域紀要》記載:“顯王二年(公元前367年),韓、趙即其所封,分國為二,河南、緱氏、谷城三邑屬韓。”自此,“緱氏城”又取替了“滑城”之稱,“緱氏”之名開始頻繁地見諸於史冊。例如在典籍《戰國策》中記載:“秦惠文王五十年(嬴駟,公元前333年)張儀請秦伐韓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在史籍《史記》中也記載:“秦昭襄王四十六年(贏稷,公元前261年)親攻韓緱氏、藺,拔之。”顯然,古“滑城”之名已經被作為歷史遺蹟塵封了起來,不再以行政轄置的城邑名稱出現,而其另外的古稱“緱氏城”、“緱氏鎮”則在後世的歷朝歷代多為偃師縣治,千百年來留名至今。
要注意的是:該支由緱氏族人因簡筆所形成的侯氏一族,與費氏、滑氏、緱氏同宗同源,正確讀音仍作gōu(ㄍㄡ),不讀作hóu(ㄏㄡˊ),如今能否轉俗讀作hóu(ㄏㄡˊ),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源流二
源於職業,出自秦漢時期軍工蒯緱,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
蒯緱,亦稱緱工,是秦、漢朝時期的專職軍工工匠,是製作劍、刀的工序之一,即裝飾劍、刀之握手的工匠。在上古時期以一種蒯草來纏繞劍把,以適手。以蒯草纏好之劍把,即稱“緱”,全稱“蒯緱”,其工匠即稱蒯緱,或緱工。
這在史籍《史記·孟嘗君傳·注》中有註釋:“蒯草名緱,謂把劍之物。言其劍無物可裝飾,但以蒯繩纏之,故云蒯緱。”後來多改以絲絛來纏繞劍、刀之握手,仍稱其為“蒯緱”,屬於精細工種,多為世襲。
在蒯緱、緱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職業稱謂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蒯緱氏、緱工氏,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緱氏、蒯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昆邪王外甥緱王,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緱王,在史籍《漢書》中記載為:“昆邪王姊子也,與昆邪王俱降漢,後隨浞野侯沒胡中。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會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漢時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聞漢天子甚怨衛律,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吾母與弟在漢,幸蒙其賞賜。’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後月餘,單于出獵,獨閼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餘人慾發,其一人夜亡,告之。單于子弟發兵與戰。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緱王也就是匈奴昆邪王的外甥,姓名失考,“緱王”是他的爵號。在大將軍衛青擊敗匈奴主力後,河西的匈奴休屠王、昆邪王及部屬四萬餘人計劃一起降漢,在休屠王反悔之時,緱王協助昆邪王斬殺了休屠王,隨舅舅一起歸降西漢王朝。之後,緱王追隨著名的浞野侯趙破奴重新陷入胡地,在衛律王統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劃歸漢。
漢武帝劉徹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武帝再次組織了大軍,準備出兵攻打匈奴,而新即位的匈奴鞮侯單于在整個匈奴大敗之後“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趕緊派使者來求和,還把以前被扣押的漢朝使者路充國等人都放了回來。漢武帝為了答覆匈奴的善意表示,停止進軍,派平陵侯蘇武以中郎將身份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當平陵侯蘇武率使團赴匈奴後,隨行副使常惠、張勝等人不與蘇武商議,就透過緱王與衛律王的部下、長水人(今陝西關中)虞常等一起私下商議,策劃綁架鞮侯單于的母親閼氏,以為人質來控制匈奴。之後,緱王、虞常等人乘匈奴鞮侯單于外出打獵時準備要起事,不料安排的七十餘人中有一人夜晚叛逃,把他們的計劃報告了閼氏及其鞮侯單于的子弟們,鞮侯單于的子弟們迅速組織衛兵搶先與緱王、虞常等人交戰,結果緱王等人在倉促中都被鞮侯單于的衛兵擊殺,虞常也被活捉。
此事一出,不但牽累到使臣蘇武,還破壞了漢武帝的“和匈以使民養息”之國策,致使“蘇武牧羊”北海(今貝加爾湖)十九年。
當時,緱王歸降西漢王朝時其後裔子孫以及族人都內遷中原咸陽外城,即今陝西省的咸陽市長武縣一帶,後有以先祖爵號為漢姓者,稱緱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渴侯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的鮮卑拓拔部中有渴侯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十九年(公元493~495年)間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洛陽(今河南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大舉實行漢化改革,在這個過程中,因其氏族名稱中的“候”與“緱”字古音相似,且漢譯字形相似,因此便將渴候氏複姓改為漢字單姓緱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塞族,出自唐朝時期大將軍尉遲恭之後,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今甘肅、陝西地區的一部分緱氏族人,出自尉遲氏家族,源於唐朝時期安西四鎮之一的西域于闐國。
古于闐國的主要居民屬於塞族。
公元前四~前二世紀中葉,生活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沿岸地區的居民群體被史學家稱為“塞族”,屬東伊朗人種中斯基泰族人的一支。
公元前八~前七世紀,斯基泰族人西遷到鹹海沿岸滯留下來,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都與南俄草原的斯基泰族人相一致。公元前六世紀末和前四世紀二十年代,斯基泰族人先後受到波斯帝國和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的衝擊,逐步東移,進入“西北與康居、西與大宛、南與城郭諸國相接”的伊塞克湖沿岸地區,時稱“塞族”。
西漢文帝劉恆前元六年~西漢後元三年(公元前174~前161年),塞族人受到大月氏部落的第一次西遷衝擊,其東面部落被迫南越天山沿蔥嶺河(今新疆喀什葉爾羌河)、于闐河(今新疆和田河)南徙,後經縣度(今新疆塔什庫爾幹明鐵蓋達坂一帶),征服了罽賓(今克什米爾東部地區)。沿途散亂者在蔥嶺山中分別建有休循、捐毒等小國;其西面部落則向西南移動,進入中亞兩河地區。不久,塞族人又迫於大月氏部落第二次西遷的壓力,一部分族人隨大夏族人一起越過阿姆河進入巴克特里亞,主力則向赫拉特(今阿富汗赫拉特)方向遷徙,受阻於安息帝國後,折轉南下,佔據了錫斯坦和俾路支西部地區(今伊朗錫斯坦-俾路支斯坦),史稱“烏弋山離”。
公元前一世紀初,迫於安息帝國的壓力,塞族人又復東進,衝入印度河口地區,逐漸將勢力擴充套件到整個西印度,然後分為數國。後塞族被大月氏族人建立的貴霜王朝君主迦膩色伽(Kaniska)所征服。在曹魏齊王曹芳嘉平二年(公元250年)貴霜王朝衰亡後,塞族人仍盤桓在西印度地區,達數百年之久。
東漢初期,塞族人曾一度被莎車國所吞併。到了東漢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塞族首領尉遲廣德自立為王,吞滅莎車,但又被匈奴所控制。東漢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漢軍大司馬班超率軍至於闐地區,尉遲廣德殺死匈奴使者後歸降東漢王朝,班超即以其地為根據地,北攻姑墨,西破莎車、疏勒,當時居住在於闐地區的尉遲廣德都出兵相助,使東漢勢力一直延伸到整個西域地區。當時的西域諸國中,唯于闐、鄯善強大。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于闐國王仍主動向中原王朝進貢,隨後又兼併了戎盧、扜彌、渠勒、皮山等國。在西晉時期,于闐國與鄯善、焉耆、龜茲、疏勒並稱為西域大國。
到了東晉明帝司馬紹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印度孔雀王朝的旃陀羅·笈多二世殺死了最後一個塞族統治者,並征服了西印度,塞族人逐漸分散遷徙四方,其主流在新疆于闐地區建立了部落聯盟,時稱于闐國,族人以“尉遲”為姓氏,實際上就是“于闐”的漢化諧音。
北魏年間,于闐國曾先後遭受到遼東鮮卑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渾部、多民族的柔然部落聯盟等的攻襲,國勢漸衰。當時遷居長安地區的于闐尉遲部族中的平東將軍尉遲說,率族人歸入北魏拓拔部,因此後史又稱其為鮮卑族。
實際上,直至唐朝時期,西域仍有于闐國,還有叫尉遲珪、尉遲勝、尉遲曜等的歷代國王,尉遲勝還讓位給弟弟尉遲曜,自己則親自率五千軍參與了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的一系列戰鬥。
該支緱氏族人原姓敬氏,是唐朝初期著名的大將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七的涇州道行軍大總管、大司徒、幷州都督、開府儀同三司尉遲恭(字敬德)的後代。因受佞臣陷害,尉遲恭之子衛尉卿尉遲保琳的族人中有拆先祖之字為敬氏、德氏者,分別遷逃於甘肅、陝西等地隱居藏匿,後來其中的敬氏族人又分“敬”字改為苟氏、文氏,但因“苟”字與“狗”字諧音不雅,遂再改姓氏為“緱”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根據《通志·氏族略》上的記載,原來是周朝卿士的采邑,後代以緱為氏,是以邑為姓的姓氏。另一支緱姓,是由後魏時的渴侯氏改複姓為單姓緱,亦稱緱氏。“緱”本來是河南省境內的一座山谷,又叫做覆釜堆或撫父堆。相傳2500多年前,周靈王的太子晉,曾經在這座山上駕鶴成仙。緱地位於河南偃縣的南方,春秋時期是滑國的領域,後來改置緱氏邑。時至今日,緱氏山的名稱仍然繼續儲存,山下還有一個緱氏鎮,是通往登封縣的必經之道。這裡便是緱氏家族的發祥之地。
分佈
緱氏是一個源出多民族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七十七位,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六百四十三位。在臺灣省名列第一千零三十位,望族出中山郡(今河南登封)、太原郡、陳留郡。
今河南省的鄭州市封丘縣、洛陽市偃師市、安陽市滑縣、商丘市西華縣、三門峽市、焦作市孟州市,甘肅省的天水市麥積山區、北道區、秦安縣、慶陽合水縣,山東省的淄博市、齊河縣、曹縣,山西省的高平市、侯馬市,浙江省的寧海縣,四川省的三臺縣、綿陽市北川縣、廣元市劍閣縣、江油縣、樂山市,陝西省的西安市北關區、雁塔區、高新區、臨潼縣、渭南市富平縣、渭南縣、蒲城縣,延安富縣,上海市,北京市,寧夏回族自治區,河北省的廊坊市永清縣、衡水市武邑縣,遼寧省的瀋陽市,湖北省的武漢市等地,均有緱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①戰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鉅鹿郡。②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定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稱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④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為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堂號
中山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陳留堂:以望立堂。
字輩
河南封丘緱氏字輩:“振清建春……”
河南滑縣緱氏字輩:“善永天克廣清緒新張英立皆啟福碌呈祥京章全世洪運久昌”。
四川廣元緱氏字輩:“鴻紹鎰春胡斯岸幕水韻久元洪東”。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靈雀識姓;
孝女成仙。
——佚名撰緱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代孝女緱仙姑,傳說她修道于衡嶽,常有鳥飛來與她作伴,每有遊山。則鳥必預說姓氏。後入九嶷山仙去。
道修衡嶽;
望出太原。
——李文鄭撰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長沙人緱仙姑,在衡嶽修道,有靈鳥飛來為伴。每當有人來遊山,靈鳥事先預報來人姓氏,往往都很準。據說後秋在九嶷山成仙而去。下聯典指緱姓望族居太原郡。
七言通用聯
撫父發源本一祖;
渴侯有因再列宗。
——佚名撰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河南省境內有座山叫緱氏山,又叫撫父堆。周王朝曾封王族於該地,在這裡當了首領,這裡就發展成為巷氏邑,成為緱姓的發源地。下聯典指後魏代北鮮卑族複姓渴侯,改為緱姓之事。
功顯榮擢右通政;
才高耀居總兵官。
——佚名撰緱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成化年間的緱姓名人緱謙,文武雙全,做過遼東總兵官,因功擢南京右通政,頗有政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