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氏起源及歷史

況姓圖騰_況氏圖騰

況姓圖騰(況氏圖騰)

  況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最早源自西周,以封地名為姓。得姓太始祖為況烈。況氏目前可考的最早文獻記載是南朝宋何承天(370年-447年)所撰《姓苑》,載:“況,廬江有此姓” 。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七十九位,現今人口約十三萬,排在第三百八十六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一千零四十三位。

  【釋義】況,同況。本義是寒冷的水。即水冷的程度。

【得姓始祖】

  況烈:顓頊帝之後,據文獻《巴蜀況氏族譜》的記載:到了春秋時期,虞國公思舜之子烈,拜爵於周,賜文簡公,居曲江水北,封於況(今浙江永康),後稱況烈的後裔子孫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況氏。該支況氏族人尊奉況烈為得姓始祖。

  荀況:公元前313~前238年,即荀子,亦稱孫卿,戰國期趙國人(今山西安澤),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其為“荀卿”。在荀況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況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況氏正宗。

  況長寧: 據史籍《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漢有況長寧。”他的後代就沿襲況氏之姓,稱況氏。該支況氏發祥於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四川,是三國時期蜀漢名人況長寧的後裔,故況長寧就是蜀地況氏的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姚姓,出自周王朝時期對舜帝后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在周王朝初年,遠古帝王舜帝姚重華有後裔子孫被周武王姬發封於況氏邑(今山東鉅野),其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稱況氏。

  在上古時期,“況”、“

【遷徙分佈】

  遷徙

  況氏自成姓以來,漢代遷往廬江郡。南北朝前徙遷新吳(今江西奉新),始居水北(今奉新幹洲鎮一帶)、後析居水南(今赤田虯嶺一帶)、再分居新建西山(今安義向坊)。自宋以後遷江西的藥湖、青城(大塘)、雲崗、龍岡等地。明清時期,況氏已散居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山東、廣西、廣東、浙江、江蘇、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河南、河北等地。至今已遍佈包括港、澳、臺等全國絕大多數省市乃至海外。

  況氏目前可考的最早文獻記載是南朝宋何承天(370年-447年)所撰《姓苑》,載:”況,廬江有此姓“。南朝宋國的廬江郡大概位於今安徽省西南部。唐貞觀初年,況氏十八世祖昌伯公封於洪州(今江西南昌),距今1400年左右。自此況氏在江西繁衍開來。現在(2009)全國況氏約12萬人左右,均為昌伯公後裔,6萬左右依然生活在江西省。由於慘烈的戰亂及饑荒,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過“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等歷史事件。因此江西省外的況姓分佈在湖南湖北、四川重慶等地,明代初年,朱元璋武力征討的雲貴地區急需漢人填補,而江西人口在當時相對其他省份較多,因此江西人被迫大規模的進入雲貴地區進行軍屯或民屯,因此貴州和雲南兩省也有不少的況氏人口。除此之外,其他省份都是零星分佈。

  據文獻《巴蜀況氏族譜》的記載:虞國君子烈受姓況氏以後,自週末而秦、而漢,晉、唐、宋、元、明、清。明國,共和國至2010年已繁衍七十五代人。歷時兩千多年,子孫蕃盛,至今遍佈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得姓始祖烈公,仕周,受封於況,子孫以國為氏。始居水北。十八傳為昌伯公,於唐貞觀時封開國侯,食邑四百戶,居江右曲江(江西洪都府豐城之曲江),始纂況氏譜牒,欽賜聯有“海內文章伯,水南忠孝家”之句。後析居南昌之西山(新建縣)。居水南。三十四傳至政公,為河東節度使,北宋初年自西山況坊遷居於江西筠州府高安之藥湖。政之孫國用公北宋中期析居上高之青城。至四十四傳景仙,宋徽宗趙佶政和年間(1111~1118年)又自上高大塘析居瑞州府高安之雲崗(老屋況村)。然後子孫遷南方諸省。況姓望出筠州府(瑞州府)(今江西省高安市)。

  分佈

  況氏是古老的漢族姓氏,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七十九位,現今人口約十三萬,排在第三百八十六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一千零四十三位。望族出九江郡廬江郡等。

  主要分佈在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雲南、四川、陝西、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廣東、廣西等地,其中江西是況姓發祥地,約佔況姓總人口的40%以上。

  今四川省的南充市、資陽市安嶽縣、瀘州市陽江區、瀘縣、遂寧市大英縣、簡陽市、宜賓市翠屏區、德陽縣、自貢市、三臺市,貴州省的貴陽市、遵義市、翁安縣、龍里縣,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邵陽市,重慶市的涪凌區、墊江縣、江津縣、璧山縣,湖北省的武漢市、隨州市、孝感市孝昌縣、十堰市房縣、通城縣,江西省的南昌市安義縣、宜春市上高縣、高安縣、靖安縣、九江市星子縣、新建縣,山東省的青島市膠州市、濟南市章丘縣、濟寧市,河南省的信陽市羅山縣、新鄉市獲嘉縣,江蘇省的淮安市、泰州市興化縣,河北省的邯鄲市大名縣、滄州市,廣東省的梅州市,浙江省的麗水市遂昌縣,安徽省的淮北市烈山區、蕭縣、盧江縣等地,均有況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九江郡:九江在秦朝時期屬九江郡(今江西九江),漢朝時期為柴桑、潯陽兩縣地。晉朝時期(公元265~316年)置江州,隋朝時期(公元581~618年)改為九江郡。唐朝時期(公元618~907年)又復為江州,宋朝因之。明、清兩朝均為九江府治。自南唐以後至明、清諸朝,縣治均在德化。中華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為九江縣。中華民國六年(丁巳,公元1917年)設為九江市。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為汝寧府,成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在此傳十一世。清朝時期仍為汝寧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現為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廬江郡:秦朝時期為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漢朝時期名為舒。隋朝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廬江),其時轄地在今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高安郡:亦稱筠州、建成縣、多聚縣、高安市。高安素有“贛中明珠”之稱,公元前201年建縣,距今已有兩千二百多年曆史。高安山川雋秀,土地富饒,資源豐富,文化燦爛。古老、美麗、充滿機和活力的高安,像一顆璀璨明珠,閃爍在贛中大地。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高安境內便有人類居住與活動,距今四千多年。1977年江西省博物館在高安開展下陳遺址調查,首次考證了這一史實;1982年文物普查時,又相繼在相城一帶發現了礦山、反泉、消水洞、漳滸、山背、嚴家山等處遺址,其年代略晚於下陳遺址,相當於青銅器時代,即西周至春秋時期。據已有的文字記載,高安原是古三苗活動之地。春秋時屬吳國管轄範圍,越滅吳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屬楚。秦始皇二十四年(戊寅,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高安屬九江郡。漢高祖初改九江郡為淮南國,遂屬淮南國豫章郡。高安建縣始於漢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取名建成。建成縣管轄的範圍相當於今高安、上高、宜豐、萬載四縣(市)全境和樟樹市一部分。西漢元始四年(甲子,公元4年)改建成縣為多聚縣。東漢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恢復舊名;漢中平年間(公元184~189年),從建成縣劃出一部分設定上蔡縣(今上高縣)。東漢末年,三國鼎立,建成縣屬孫吳。孫吳黃武年間(公元222~228年)又從建成縣、上蔡縣分別劃出一部分設定宜豐、陽樂(今萬載縣)兩縣。晉朝及南朝時期,建成縣仍屬豫章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隋王朝統一全國,廢望蔡(即上蔡),並康樂(即陽樂),宜豐復入建成,是時改豫章郡為洪州,遂屬洪州;隋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廢州復置郡,建成縣仍屬豫章郡。唐朝改郡為州。唐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為避太子李建成名諱,改建成為高安。據《太平寰宇記》載:“地形似高而安,故名”。同時在高安設定靖州,恢復望蔡、宜豐、陽樂三縣,增設華陽縣,連同高安,五縣悉統於州。唐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先改名米州,繼改名筠州;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廢靖州,將望蔡、宜豐、陽樂,華陽四縣併入高安縣,隸屬洪州。五代十國時期,高安先屬吳政權、後屬南唐政權所轄。吳越保大十年(乙酉,公元925年)復置筠州,領高安、上高、萬載、清江四縣,高安是筠州治所。北宋大平興國六年(辛巳,公元981年),從高安、上高分別劃出一部分設定新昌縣(今宜豐縣)。宋紹興十三年(癸亥,公元1143年),筠州改名高安郡,五年後複名筠州。宋寶慶元年(乙酉,公元1225年),因“筠”字與宋理宗趙昀名同音,且恰逢州治後山的碧落堂發現一株十四莖靈芝草,視為祥瑞之兆,乃改筠州為瑞州,高安仍是縣名,為瑞州治所。元朝改州為路,高安歸瑞州路治。明、清兩朝改路為府,高安歸瑞州府治。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全省劃為四道,高安隸屬廬陵道。民國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廢道,高安直屬省管。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全省劃為十三個行政區,高安隸屬第一行政區。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全省縮為八個行政區,高安隸屬第二行政區。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全省擴為十一個行政區,高安仍屬第二行政區。民國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全省調整為九個行政區,高安改屬第一行政區。1949年7月10日,高安解放,同年7月14日成立高安縣人民政府,隸屬於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分割槽督查專員公署管轄。1959年1月南昌專員公署改名為宜春專員公署,高安縣隸屬宜春專員公署管轄。此後,宜春專員公署於1968年2月改為宜春地區革命委員會、於1978年7月改為宜春地區行政公署,高安縣仍隸屬於其管轄。1993年12月8日,國務院批准高安撤縣設市,高安市為縣級省轄市,由宜春地區(2000年5月改為宜春市)代管。

  堂號

  九江堂:以望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廬江堂:以望立堂。

  高安堂:以望立堂。

  恩榮堂:湖南新邵況氏(真公系)堂號,因皇帝恩典況真父親,取以皇恩為榮意作號。

  親睦堂:江西上高大塘況氏堂號。

  祠聖堂:江西上宜況氏堂號。

  二吾堂:湖北孝感況氏堂號。

  清一堂:湖北武漢況氏堂號。

  龍王堂: 重慶巴蜀況氏堂號。

  承恩堂:江西靖安況氏堂號。

  忠孝堂:江西安義南澤況氏堂號。

  字輩

  武漢江夏況氏字輩:國應為有如,其猷正昌宗;能開賢才盛,克新景運宏。世澤先聲遠,光彩傅受崇;立法知-本,天佑定興隆。

  湖北房陵況氏字輩:虎國宗味元廷大鳳玉明以如學成建懷修”其緒派曰:光祖可由正心傳,立世宜存德為先,長吉本從好生永,行公萬年定同全。

  河南新鄉況氏字輩:嘉保振守仁。

  湖南況氏一支字輩:(其克嗣先猷忠厚衍餘慶源盛流益長伯世承祖德(新、邵合修班次因“衍”字派而合之)錦水鴻圖運,雲岡燕翼昌,發秀三湘地,增輝百歲坊。

  湖北紅安況家畈字輩:業守詩書,家邦必達。

  湖北紅安況家河字輩:崇陟步紹業光宗。

  安徽淮北況氏字輩;(包括安徽蕭縣,河南永成縣、夏邑況氏)朝學天選,丙世連元,敬成開福,作善鴻昌。

  江西上宜況氏字輩:江敖宜昌續賢才傑。

  江西上高況氏字輩:遠子希尚循效萬良宗鼎士貞昭茲來許文章華國詩禮傳家。

  江西高安況氏字輩:繼喜重書香,百代垂芳遠。

  高安峰嶺況氏字輩:鬱彥永玉洪.文思榮大廷.士紹開興旺. 垂成裕後昆.循良先祖德.孝友振家聲。

  湖北孝感況氏字:(包括河南桐柏、羅山楠杆、子路、青山鎮等地況氏)

  大(12世)中至正,永紹克昌 敬守家法 謹扶國章。仁昭義立,功著名揚,天佑予宗,長髮其祥。

  江西安義況氏字輩 :崇修明峻德,景泰毓英華。

  1990年合修新派:聖皇賜翰墨,富貴喜延長,遠代垂芳矩,北支普吉祥。

  江西靖安況氏字輩 :起重書香百。

  四川遂寧況氏字輩:應尚忠聯捷,永興萬世長,文運天開盛,思書禮義揚,,福祿定真祥,道德志家幫。

  四川南充況氏字輩:國政啟朝廷。

  四川德陽一支況氏字輩:其克嗣先猷忠厚衍餘慶元盛流益堂伯世承祖德。

  四川三臺況氏字輩:永隆昌宗天開國。

  貴州龍里況氏字輩:君良應文於淳必正國光道行仕德元慶彭家之尊。

  貴州遵義況氏字輩:啟承家道進守克昌仁照義立德普明揚天有餘忠長髮吉祥。

  貴州一支況氏字輩:榮華春光美、永遠耀家庭...

  貴州赫章況氏字輩:永昭浩靈聖 天宇佑禎康廣愛仁智信 賢達德澤揚 繼維輝先緒 煥守孝益芳 建樹敬定博 高厚立家邦。

  雲南巧家況氏字輩:良朝興世有志國永昌隆...

  重慶涪陵況氏字輩:登峰顯奇智榮國隆鄉邦賢才世之寶仁義胤緒昌五職統革倫振興東華強金靈銀輝晉永代樂福康全親合其澤乾坤壯廬江燿天吉地守鴻發定久長源遠繼先志典範怡嗣章忠孝衍餘慶知書識禮芳勤儉端裕貴崇文尚藝香修德誠信木博學惠萬方。

  重慶黔江況氏字輩:可雲市德乾,坤雨啟成原,永正朝左右,應受仕澤綿。

  陝西安康、漢陰況氏字輩:孝有長江久,詩書發大高。

  山東章丘況氏字輩:進思紹作維元業春秋吉士訓。

  河北滄州況氏字輩:雲青瑞兆興國道。

  山東膠州況氏字輩:守成保宗道,歷德頓本方。

  江津區況氏字輩排行: 正萬子文國,懷治元朝廷(有得永昌),貞宗銀(源)順啟(遠),福壽發其康,仁厚家興禮,明月紫微芳,世代湧棟樑,門庭顯榮光。

  淮北市況氏字輩排行: 朝學天選,丙世連元,鏡成開福,昨善宏中。

  世系

  周秦漢唐宋明先代世系

  謹按:虞國君之子烈,仕周,受封於況〔國〕,食邑浙江永康郡,贈文簡公,居曲江水北,子孫以國為氏。故烈公為況氏受姓之始祖。列世系如下;

  一世祖 烈;娶姜氏.生子一名;基.

  二世祖 基;烈公之子.娶吳氏.生子二名;鎬,鎰.

  三世祖 鎬;基公長子,娶鄭氏,生子一名;溥;

  鎰,基公次子.

  四世祖 溥;鎬公之子.娶王氏. 生子四名;範,怡,柱,初.

  五世祖 範;溥公長子.

  怡;溥公次子.

  柱;溥公三子.娶李氏.生子一名;安.

  初;溥公四子

  十四世祖 長寧∶三國時期仕吳

  十八世祖 昌伯∶福公子.隋拜諫議大夫.唐貞觀中封開國侯.食邑四百戶,居江右曲江,為豫章(江西)況姓始祖。

  三十四世祖 政:仕宋,為河東節度使,食採於筠州(高安)遂遷筠而家焉。

  三十六世祖 國用:名雅,字子文。賜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北宋中期由筠州藥湖遷上高城北東嶽廟祠聖前,為敖邑(上高)況姓始祖。

  四十九世祖 鍾∶以實公子.大明名臣.禮部郎中.蘇州知府.人稱∶“況青天”。

  (到2009年,已有七十五代.)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言稱君子;

  民號青天。

  ——佚名撰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蜀漢人況長寧,曾說:“臨事小心謹慎,靠好計謀成功。蜀是小國,所規劃、所圖謀的,在於固守和打仗。”人稱君子之言。下聯典指明代江西靖安人況鍾,字伯律,小吏出身,永樂年間歷任禮部主事、郎中。宣宗、英宗時出任蘇州知府十三年,嚴懲貪;吏,與巡撫周忱奏請減免江南賦稅。創立“綱運簿”,設定“濟農倉”。興利除害,不遺餘力,百姓稱他為“青天”,任職期滿時,蘇州兩萬多人請求他留任。

  五言通用聯

  海內文章伯,

  水南忠孝家。

  ------唐太宗題況氏譜牒聯

  天下詩書府,

  山陰將相家。

  ----唐宣宗贈水南伯(況鼎)門表聯

  七言通用聯

  考古辭宗留芳遠;

  雲巖書院播惠長。

  ——佚名撰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考古學家況叔祺,江西高安人。官至貴州檢學僉事,精於考古,有《考古辭宗》傳世。下聯典指元代光澤令況逵,廬江人。有用世志,親自為諸生講學,建有云巖書院。

  鋤豪強,民乞留任;

  決冤獄,人稱神明。

  ——佚名撰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禮部郎中況鍾,字伯律,江西靖安人。出任蘇州知府後,鋤豪強,扶良弱,興利除弊,不遺餘力。正統間秩滿當遷,郡民二萬餘人乞留。詔進二秩留任,後卒於官。下聯典指明代御史況文,字廳奎,江西高安人。讞決冤獄,人稱神明。

  十年不愧趙清獻,

  七邑重逢張益州。

  ----楊士奇詩贈況鍾聯

  八言通用聯及以上

  派衍周朝,源承姚姓;

  功封況地,望出廬江。

  ——全聯典指況姓的源流和郡望。

  號神明判官除冤獄;

  鋤豪強百姓贊青天。

  ——上聯典指明代御史況文,字應奎,上高人。讞決冤獄,人稱神明。下聯典指明代禮部郎中況鍾(1383-1443),字伯律,靖安人。出任蘇州知府後,鋤豪強,扶良弱,興利除弊,不遺餘力。正統間秩滿當遷,郡民二萬餘人乞留。詔進二秩留任,後卒於官。與海瑞齊名。

  復任興歌,誠清獻無愧;

  臨事而懼,譏費禕不知。

  ——佚名撰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待考)。下聯典指況姓始祖之一,三國時蜀國名人況長寧事典。

  姓氏譜絃歌,韋白以來成別調;

  功名起刀筆,蕭曹自古是奇才。

  ——清·梁章鉅撰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江蘇巡撫梁章鉅撰題江蘇省蘇州市(明代蘇州知府)況鍾祠聯。況鍾,江西靖安人。為明代著名清官,與海瑞齊名。上聯典指他改姓之事,以唐代先後任蘇州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作比,盛讚況鐘有政聲、民望。下聯典指況鍾出身於刀筆吏,與西漢蕭何、曹參作比,讚頌況鍾德才功績。

  力剪豪強,民求留任廉明吏;(典指明代況鍾)

  斷明冤獄,人號神靈父母官.(典指明代況文)

  吳瑞德澤長耕是讀是富貴在是祖有功宗有德恆存廬江軓範

  楚南源流遠生斯長斯聚族惟斯孫之支派之衍永紹河東遺徽

  -----貴州德陽況其柞作長聯

  廬江詩書府山水齊歡九曲綿延先世澤;

  況氏忠孝家日月同輝一脈相承後輩福。

  ------大塘況氏宗祠門聯

  【祠堂古蹟】

  況鍾墓 (況氏名墓)

  況鍾墓,是明朝清官況青天的陵墓,位於靖安縣高湖鎮崖口村的神仙山萬家尾。始建於1383年,1966年8月“破四舊”時被毀。1983年為紀念況鍾誕生600週年,靖安縣人民政府在縣城森林公園內重修況鍾墓。重修的況鍾墓位於靖安縣城森林公園內況鍾園林園門左側松林中,墓基高1米,陵基周長10米,墓室面積12平方米,墓室深2米,懸棺高1米,佔地200平方米。墓仍分三級:一級為八字式墓碑三塊,高低錯落的花崗石柱相連,碑面鐫刻“明敕中議大夫蘇州知府擢升按察使司署知府事況鍾之墓”;二級為橢圓形墓,高1米,用花崗石砌成;三級為墓誌銘3塊,高2米,由石蓋頂、波形石條、石點組合。

  大塘況氏宗祠

  座落於江西上高縣大塘村中心的況氏宗祠,譜稱大宗祠,俗稱官廳。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為前後三重進磚木結構建築物,佔地面積700多平米,因年久失修,於2011年拆毀,現在的宗祠是在原基址上重建而成。

  根據新宗祠工程負責人介紹,大塘新的況氏宗祠,是在原宗祠的舊址規模上,左右各加寬了一米,達到16米的開間和46米的進深,總建築面積為800多平方米,內部構造及相關設計完全依照老宗祠的模樣進行建設。有所不同的是,新宗祠採用了磚混結構建築形式,外形古樸典雅,頗具江南建築傳統風格。2013年10月1日至3日,在重慶市涪陵區大梁山瑞禧山莊隆重召開的中華況氏聯誼大會上,提出要把大塘村況氏祠堂升格為“中華況氏祠堂”,供奉況氏始祖烈公雕像和歷代況氏世祖先賢靈位、靈牌,供中華況氏後人祭祀。並要在本祠堂內設立介紹況氏歷史發展的展覽牌,方便況氏後裔參觀、瞭解況姓的歷史發展歷程。於是,上高大塘況氏宗祠在全體中華況氏兒女的心裡,再次增添了一份神聖和敬畏。

  宗祠正大門上方高懸著“況氏宗祠”楷書橫匾,金色的立體大字赫然醒目。牌匾周邊採用中式花紋圖案裝飾,整體搭配給人營造出了大氣有底蘊。在橫匾前的兩根楹柱上,鐫刻著一副精美的燙金對聯,上書:“廬江詩書府山水齊歡九曲綿延先世澤;”下書:“況氏忠孝家日月同輝一脈相承後輩福。”這副對聯彰顯了況氏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家族傳統。

  在與楹柱相連的門楹上方,又見到了一對栩栩如生的“二龍戲珠”雕刻圖案,這些透過使用傳統文化符號襯托和裝飾出來的效果,整個畫面讓人情不自禁地倍感到宗祠文化的厚重和肅穆,更突顯了宗祠所特有的氣勢與威嚴。

  現在的大塘況氏宗祠分前廳、正廳和後堂。宗祠中心是縷空的,整個房屋是一個“回”字形結構。

  走入大塘況氏宗祠大門即進入前廳,這裡可以看到一個寬闊的內明堂,後面可見陽光從天而降,屋頂的雕樑畫柱熠熠生輝。祠堂前廳兩側高高的牆壁上,是“廉”、“恥”、“恆”、“勇”、“悌”的家風表述,以及大塘況氏歷代源流概述,和廬江況氏族史,這些圖文並茂的字畫,在向世人,特別是況氏子孫全面而又深刻地宣講著廬江況氏家族厚重的家史。而前廳東面牆邊放著的一面大鼓,在適逢節假日時,都會鼓聲震天,非常熱鬧。

  前廳與二進中廳之間,有一個大天井,供採光之用,大天井兩邊各有一對大柱子,柱旁為廊廡。而天井正面為祠堂的正廳,橫樑上懸掛一幅意境悠遠的山水畫。

  二進中廳是三進中面積最大的廳堂,正上方有一行書橫匾“崇本堂”,筆力遒勁。崇本堂名寓意深遠,啟示後人崇本務實。中廳兩邊各有三根立柱,上面刻有不同含義的楹聯。中廳東面牆上貼著用大理石雕刻的“大塘況氏宗祠樂捐芳名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況氏理事會況勳澤理事長捐款壹佰萬令人感動。中廳西面牆上刻有“廬江況氏族史歷代先賢榜”供後人瞻仰,激勵族人拼搏進取,創業興家。

  二進與三進之間也有一個天井,但面積更小,天井內擺放有一個盛著水的大水缸。水即財,這代表著族人們祈盼美好生活的願望。

  三進後廳有三個房間,正中那個房間最大,為享堂,享堂正中為中華況氏受姓始祖烈公雕像,烈公左邊是四十二世祖考如柏公神位,右邊是四十八世祖銘遠公神位。先祖神位旁的一副對聯是:“仰尊先祖春蒸秋嘗興祀典,佑啟後嗣左昭右穆存孝義”。每到重要節日,所有孝子賢孫都會很虔誠地來到牌位前給祖先們敬香,以示不忘根本。而每年的清明節,從四面八方趕回家鄉拜祭祖先的況氏子孫都會雲集在大塘況氏宗祠,恭敬地在始祖牌位前敬香。午宴大家一起把盞互訴鄉情,這也是大塘村的一種清明風俗,已經延續了好多年。

  大塘況氏宗祠,如今是大塘況氏乃至全國況氏族人議商族事之處,同時也兼做族人舉辦婚嫁喜慶及文化活動的場所。

  【典故軼事】

  況青天

  況鍾(1383-1442)明代官員,字伯律,號龍崗,又號如愚,漢族,江西靖安縣龍岡洲(今江西省靖安縣高湖鎮崖口村)人。蘇州人民稱他“況青天”,和包拯“包青天” 海瑞“海青天”,並稱中國民間的三大青天。

  況鍾人稱“況青天”,是蘇州知府中最著名的一個,他任職長達13年,期間勤於政事、為民請命、政績斐然,深得蘇州人民愛戴和敬仰,至今蘇州人民都紀念他。況鐘的事蹟也得以流傳,他去世後,蘇州人民悲痛不已,“民多垂泣送其柩歸”。

  兩袖清風

  正統四年(1439年),況鍾任蘇州知府已九年,要赴北京考績,朝見皇帝。在明朝,地方官進京朝見,一般都要帶搜刮來的金銀珍寶,名產土儀,遍送京城裡的勢宦權貴,明代流行的一首歌謠說:“知縣是掃帚,太守是畚斗,佈政是駐袋口,都將去京裡抖。”而況鍾進京朝見,卻兩袖清風,不帶一錙一銖。他赴京臨行時,作詩和前來餞行的蘇州人民告別。

  剛正不阿

  蘇州是一個繁華富庶的地方,是江南巡撫的治所。這裡主辦織造的太監,往來於沿江沿海的衛所軍官,地方的鄉宦豪富,都是權勢顯赫、違法害民的豪強。況鍾剛正不阿,不向宦官、豪強低頭,對欺壓人民、橫行不法的宦官、豪強,均予以堅決的打擊。他到任勤儉州後,忠實地執行了明宣宗的旨意,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當眾處死了六個貪汙不法的胥吏。又對蘇州府管轄下的官吏進行考核,“出貪墨者五人,庸懦者十餘人。郡中不寒而慄”。他這種這種不畏權勢、伸張正義的行為為世人所稱頌。《明史》記載:“興利除害,不遺餘力。鋤豪強,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周述:“擊鋤豪強,賑恆窮困。”連批評他是“輕聽躁動之人”的沈德符,也不得不肯定他“能抑豪強”而得到人民的稱譽。

  舉薦鄒亮

  在文化教育方面,他十分重視培養人才。注重開辦地方學校,招收學生,以儒教培養學生。還重視招收貧困學生,並給他們一定的救濟,使很多單門寒士得以成就學業。有一個叫鄒亮的曾經向況鍾獻詩,請他指點。他看後很高興,覺得鄒亮很有才華,便推薦他當官。有的人為此寫匿名信誣陷鄒亮,況鍾看信後風趣地說:“這不過是想要我更快地提拔鄒亮而已。”不久,鄒亮果然被提任為吏、刑二部司務,後又升為御史,併成為明代“景泰十才子”之一。

【家訓格言】

  《況氏家訓》

  忠孝、仁義、勤儉、和睦、忍讓、婚姻、交友、禁戒、規矩、廉潔、誠信、為學。

  況氏家規家訓

  宗規家訓是要求族員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規章制度的總稱。由家族合成宗族,由宗族合成國家,由國家合成世界大同。世界大同必先治國,國之興不可忽視族之望,族之望不可否定家規家訓。凡我後代子孫,必宗族眾規定的立身處世,居家生活原則,規範,訓語和禁戒,是傳統倫理道德,加之於子孫族眾之上的各類約束,由家庭子侄的訓誡,而擴大到整個家族,共同遵守,強迫執行的定性內容,經共同研究、商定、議定內容如下:

  一、愛國愛家。中華民族大國家,炎黃子孫都愛她,一國雖是萬家聚,自古有國才有家,為人生平不愛家,漂浮浪蕩走天涯,奉勸族人要愛家,保家衛國人人誇。

  二、孝敬父母。父母之基不可易視,循規蹈矩才是真孝。子女本是父母生,父母養育才成人,人生在世要孝順,敬老愛幼佑子孫,人若在世不忠孝,枉披人皮錯變人。子必孝親,弟必敬兄,幼必順長,卑必承尊,處族以和敬為先,處鄉黨以忠厚為本,凡我族人尚共勉之。

  三、端正品德。務必堂堂正正作人,勤勤懇懇做事,不以強凌弱,不以眾暴寡,不以富欺貧,不以尊欺卑,不以少凌長,不作偽以弄忠厚,不事詭譎以壞公正,務必戒驕戒躁,為我族人悉宜儆省。

  四、敬親愛親。親固當敬,愛而能敬,親愛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體貼入微,忠之至誠,順時為安,自然為之,嚴勵則愛,嬌縱則害。

  五、團結友愛。弟兄姐妹同手足,妯娌好似姐妹情,弟兄姐妹扯內經,自殘手足傷人心,鄰里好比魚和水,魚水互依情意深,若是互攻道長短,就是持刀殘自身,兄弟鄰里團結緊,樣樣順利事事新。子弟之行不謹,皆父兄之教不嚴。為父兄者,應朝朝夕夕教訓子弟,使其以良善存心,以禮儀持身。可謂樂有賢父兄,有不教者,鳴族眾指責,父兄縱容者,族人一同究論。

  六、夫妻和睦。家道正直從夫妻開始,對上祭祀祖先,對下贍養父母,還要養育子女。只有夫妻和而後家庭興。家庭中要男女平等,夫愛妻敬,互相幫助,力求上進,不溺於床第。遵循古人言,夫和而義,妻柔而正,禮之善物也。否則夫妻分離告誡,夫妻反目而後悔。

  七、子弟力學。常訓子弟,效發囊螢求學,鑿壁偷光,耕助畫佣,牛衣夜織,頭懸樑、錐刺股,繫獄受經,十五載之晝夜,飢一盆之慄粥等古人求學精神。好學者宗族力極興之。勤業苦讀求上進,好學知識展才能,若是糊塗混光陰,不學無術誤一生。家庭或家族每年閒暇會族斯文,考其優劣,優者獎之,劣者勉之,總之光顯祖宗為心,立身揚名,否則,非賢肖也。

  八、和睦族鄰。一筆寫個袁字,天下袁氏一家親。一族之中固有大家小家、富家貧家,有遠有近、有親有疏。祖宗視之,均親子孫,並無親疏也,一視同仁,等同相待。

  九、和睦鄰里。鄰里鄉親,如同骨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尊卑長幼無相越,富貴貧窮也共群,勿以小嫌害大,勿以富貴欺孤貧。

  十、謹慎交友,結識良朋。擇友,不可重視飲宴談笑,交際應酬,要重道義,必患難相助,扶危濟困,心心相印做人,像真金百鍊不變,不改其色,絕非暴雨後的小水溝,不長久。不與壞人交友,不與好人結怨。

  十一、敦祝忠厚。不忠實,不厚道,則言行浮薄。敗名喪拈,殘忍酷毒,無所不至。敦睦親親,協合致友,之謂敦悅。親身勉力從事,而不怠慢。要永遠銘心鏤骨也。

  十二、戒淫奢侈。奢則不遜,淫抪惡聲,百惡以淫為首。此應效古聖先賢之坐懷不亂,除妻以外都不是正色,食非三餐,衣非常服,皆為奢端。因淫損命,因奢為丐,古往今來多也,切不可為也。

  十三、遵紀守法。法律是代表國家意志,維護社會主義制度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它是專政的工具,是鞏固和發展國家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秩序。紀,就是綱紀和法律,執行命令和厲行職責的行為規則。它反映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全體人民的共同意志,維護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執行路線,搞好革命和生產的保證,勞動人民把自覺遵守社會主義紀律是自己的重要義務。因此,我族人等,人有臉、樹有皮,自尊自愛潔自身,遵紀守法是根本,品行端正莫亂為。

  十四、正大光明。光明正大人人敬,留得清白教後人,偷搶扒竊與欺騙,眾人誅之不留情,洞察世俗勿爭吵,不在人前留罵名,族傳家訓是個寶,教育子女不能少,奉勸親族都遵守,利國利族利自身。

  十五、擇就學術。古往今來不論從事何種職業,都要以學業為基礎,必效先賢聖哲,忍一切困苦,嚴格要求自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一粒之藝,終身有益。古人有訓:耕讀為上,商賈次之。一但選定從業,必愛業敬業,必全力幹好,終身不移。

  十六、提倡節儉。艱苦創業。以勤儉治身,勤儉治家,儉樸修身,勤儉清廉。驕奢是給自己種下禍根。先人有訓:古往今來勤為本,艱苦奮鬥創業興,貧富不忘先祖志,拼搏進取是根本。勤是開源,節是節流,勤是成功之源,能使之聰明,走進無窮無盡的知識領域,走向富裕,夢想成真。

  十七、戒驕戒躁。驕奢生淫逸,淫逸遭禍患。古人說:“金玉滿堂,沒有能守得住”,又說:“驕傲奢侈,危險死亡馬上就到,位高財越富,越要謙恭敬賢,更加謙虛,不能自大自誇”。“滿遭損,謙受益”。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培養浩然之氣,一定要警戒急躁。有時頃刻之間決定勝負,呼吸之間決定生死。任何事達到極盛之時,便開始衰落。性情如不溫厚,度量如不博大,一時的急躁換來的是長久的悔恨。古人說:“欲速則不達”。怎不修養性情,戒除急躁呢。

  十八、儆戒懶惰。懶惰無福行趾,不務正業拋荒,必力儆戒。

  十九、嚴禁賭博。有賭博行為者斷不輕恕,古人有言:十賭九詐。賭博是奪取別人的錢財,與盜賊沒有什麼區別,把別人失去的據為己有。開始是貪圖別人的錢財,陷入坑阱,接著對失去的錢財產生吝惜之情,亦想恢復本錢苦苦迷戀,錢財輸盡,以至無食無居,傾家蕩產,即使是至親密友,一進賭場,立即反目,發怒、責罵,正道損傷,結下怨仇,名利兩失,不成正氣,陷於賭博中不能自拔,和汙穢人群同舞,至以骨肉親親分離,親朋恥笑,種種禍害由此而生,還有什麼快樂,因此,必須力戒。

  二十、嚴守社會公德,遵守社會秩序,愛護清潔衛生,注意身體健康,儆戒爭訟。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