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丘氏起源及歷史

梁丘姓圖騰_梁丘氏圖騰

梁丘姓圖騰(梁丘氏圖騰)

  梁丘姓是中華複姓之一,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貴族大夫姜據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梁丘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八十三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七百三十六位,屬於罕見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

  梁丘據(姜據):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景公姜杵臼執政期間(公元前547~前490年),有一個上大夫姜據被封在梁丘,他在梁丘的南側建有一城,稱梁丘城,史稱其為梁丘據。梁丘據與宰相晏嬰(晏子)、大司馬田穰苴(司馬穰苴)一起,是齊景公一直非常信賴的三位重臣,與魯國大儒孔子也是同一時期人。在梁丘據的後裔子孫們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稱梁丘氏,從而居住在梁丘城及其附近的住民也隨之亦稱梁丘氏。梁丘氏族人後來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梁氏、丘氏,世代相傳至今,皆尊奉梁丘據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貴族大夫姜據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尚友錄》記載:“齊大夫食採梁丘,因以為氏。”

  梁丘,為西周時期齊國的一個邑地名稱,該邑境內有一名為“梁”的山丘,故址在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的東北部,名為梁丘。

  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景公姜杵臼執政期間(公元前547~前490年),有一個上大夫姜據被封在梁丘,他在梁丘的南側建有一城,稱梁丘城,史稱其為梁丘據。梁丘據與宰相晏嬰(晏子)、大司馬田穰苴(司馬穰苴)一起,是齊景公一直非常信賴的三位重臣,與魯國大儒孔子也是同一時期人。

  有一天,齊景公半夜宴飲,喝到中間,感到自斟自飲不如與人共樂,一時興起,就命人搬起酒席,到晏子家去。

  晏子聽說齊景公駕臨,急忙穿上正式的朝服,手裡準備好上朝用的報告書,在門口迎候齊景公。齊景公還沒有下車,晏子就走上去問他是否有什麼國家大事。

  齊景公笑著說:“今晚明月當空,我想和你一起享受這美酒佳餚,欣賞一下優美的音樂。”晏子聽了以後正顏回答說:“政治外交之類的事情,我很願意參與,可朝中陪您喝酒的人,您身邊一定不少,我就不參加了吧。”

  於是,齊景公悻悻地把酒宴移到了田穰苴家。田穰苴立即披甲執戟,站在大門口迎接。一見齊景公的車隊到來,馬上迎上去問齊景公:“是不是有外敵入侵,是不是有國內有什麼叛亂?”齊景公解釋說只是想和他一起共飲同樂,但是田穰苴也以同樣的理由拒絕了。

  齊景公在晏子和田穰苴兩個人那兒都討了沒趣,於是又把酒席搬到梁丘據家。來到梁丘家門口,只見梁丘據左手操瑟,右手提竽,一邊唱著歌一邊迎上來。齊景公慨嘆說:“今天晚上我喝酒真快樂。沒有晏子和司馬,誰為我保衛國家呢?可是如果沒有梁丘據,誰能陪我一起享受人生的快樂呢?”

  梁丘據曾對晏子說:“我恐怕到死也趕不上先生您啊!”

  晏子回答說:“我聽說,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達到目的地。我並沒有比別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經常做個不停,行個不止。您怎麼會趕不上我呢?”

  周敬王二十年(魯定公姬宋十年,齊景公姜杵臼四十八年,晉定公姬午十二年,公元前500年)農曆閏3月,齊景公在晉國的壓力下與魯定公會晤於夾谷,曾試圖扣押或殺掉魯定公以作要挾,結果在會議上被魯國儐相孔子正言斥之:“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

  當時孔子還對齊景公身邊的梁丘據說:“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執事也。且犧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饗而既具,是棄禮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棄禮,名惡,子盍圖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

  結果齊景公在羞愧之下不敢再打先前的主意,歸還了先前侵佔的魯國鄆(今山東鄆城)、讙地(今山東寧陽)、龜陰(龜山北部的土地,今山東新泰)。

  晏子曾評價梁丘據:“梁丘據稱不上好的臣子,古人說過,作為一個忠實的臣子,不應該事享附和國君,因為國君認為是對的,並不一定都對。國君認為不對的,也不一定都不對。”

  梁丘據逝世後,齊景公召見晏子並告訴他說:“梁丘據對我既忠又熱愛,我打算讓他的喪事辦得豐裕些,讓他的墳墓建得高大些。”

  晏了說:“請問梁丘據對您的忠誠和熱愛的表現,能說給我聽聽嗎?”

  齊景公說:“我喜好的玩物,主管的官員沒能夠為我備辦好,而梁丘據把他自己擁有的玩物供我享用,因此知道他忠誠。每每颳風下雨,夜間找他,他一定問候好,因此我知道他熱愛我。”

  晏子說:“我應對您的話,就會獲罪;不應對,則是對您不負責任,怎敢不應對呢!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臣子的心思專門用在他的君王身上,叫做不忠;兒子的心思專門用在他的父親身上,叫做不孝。事奉君王的原則,應當是勸導君王親近父兄,對群臣以禮相待,對百姓施加恩惠,對諸侯講信用,這才真正叫做忠。做兒子的原則是,要鍾愛他的兄弟,把這種愛心施加到他的父輩身上,對子侄們慈愛仁惠,對朋友誠實守信,這才真正叫做孝。如今,國內的人民都是君王您的臣子,可是隻有梁丘據竭盡全力愛護您,為什麼愛您的人這樣少呢?國內的財富都是您所擁有的,卻只有梁丘據用他的私財對您盡忠,為什麼盡忠的人這樣少呢?就是因為梁丘據阻塞群臣,矇蔽君王,這恐怕也太厲害了吧?”

  齊景公當時很不高興,轉身拂袖而去。

  事後當齊景公細細品味晏子批評自己的話時,恍然大悟,覺得晏子每句話都很有道理,不禁欽佩起這位相國對自己的忠心來。齊景公後來對晏子說:“好啊!沒有你,我還不知道梁丘據已經達到這樣的地步了。”

  於是,齊景公停止了候選高大墳墓的勞役,廢除了厚葬的命令,讓主管的官員回去各負其責。之後,還積極倡導臣子們指出君王的過失進行諫諍。臣子百姓們都非常高興。

  在梁丘據的後裔子孫們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稱梁丘氏,從而居住在梁丘城及其附近的住民也隨之亦稱梁丘氏。

  梁丘氏族人後來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梁氏、丘氏,世代相傳至今,皆尊奉梁丘據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遷徙

  《春秋》上有關於齊侯遇於梁丘的記載,據考證,這位齊侯便是梁丘氏的開山鼻祖梁丘據。今梁丘山的山體南部有一座古梁丘城,雖經過了漫長的歷史,古老的石城仍高大完好秀麗。這座山城便是梁丘氏家族的發祥之地,梁丘氏的梁氏、丘氏、邱氏、據氏後裔子孫們在尋根探源時,不妨前去一遊。

  梁丘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動於山東地區,漢朝以後擴充套件到陝西,以馮翊為郡望。唐、宋以後,史籍中已鮮見梁丘氏族人的蹤跡。

  分佈

  梁丘氏複姓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八十三位,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七百三十六位,屬於罕見姓氏之一。望族居馮翊郡(今陝西省夏縣)。

  如今在遼寧、山東兩省還有稀少分佈。

  過去,據傳在臺灣省也有梁丘氏族人分佈,但據2005年2月28日臺灣當局“內政部”民政總署的普查結果,臺灣省境內現有的五百三十三個複姓中,已經沒有梁丘氏複姓的存在了。

【郡望堂號】

  郡望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堂號

  馮翊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齊國;

  姓啟梁丘。

  ——佚名撰梁丘姓宗祠通用聯

  指梁丘姓得姓源流。

  五言通用聯

  說易官少府;

  奉使論石渠。

  ——佚名撰梁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諸城人梁丘賀,字長翁,曾跟從京房學《易》,宣帝時歷官郎、少府。為官謹慎、周密,深受信任,圖形被繪於麒麟閣。下聯典指梁丘賀的兒子梁丘臨,初為黃門郎,甘露年間,曾奉使在石渠閣講論,宣帝還選了十名高才郎專門聽他講京氏《易》。後官至少府。

  七言通用聯

  梁撐大廈居寒士;

  丘長百穀惠庶民。

  ——佚名撰梁丘姓宗祠通用聯

  梁丘姓“梁丘”二字嵌字聯。

  少府材高問石渠;

  武騎信重圖麒麟。

  ——佚名撰梁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梁丘臨。 下聯:梁丘賀。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左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