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姓圖騰(賓氏圖騰)
賓姓是中華姓氏之一。 賓氏家族最早起源於夏朝少康王時期,有3000多年曆史,現以賓須為始祖,發展到現在有桂林松坡公系、玉林太的公系、貴港宥聚公系、肇慶守重公系、衡陽德誠公系、韓國宇光公系、株洲必達公系7大支系。現今賓姓人口約十四萬,姓氏排名第三百七十一位,以廣西、湖南、廣東、四川、重慶分佈最廣。
【釋義】賓,“客也”。本義是尊敬的客人。甲骨文的賓字像人在“宀”下,表示屋子裡來了人。後來增加“止”字,而金文增“貝”字,其義進一步表明“古者賓客至,必有物以贈之”。
【得姓始祖】
賓須(胥)無:春秋時齊國大夫。其為史書記載的賓氏最早一人,現被賓氏後人尊為賓氏始祖。賓須無曾與管仲、隰朋、鮑叔牙等輔助齊桓公稱霸,史有齊桓公始霸的詳細記載。《東周列國志》第19回,多處記述有齊大將軍賓須無常帶兵作戰的記實。該書亦記述有齊桓公在冊封功臣官爵時,管仲對賓須無的評價:“決獄執中,不殺無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賓須無,請立為大司理”。同時史書中還稱賓須無、管仲、隰朋、鮑叔牙、甯戚五人為齊國“五賢人”。在齊國,“五賢人”皆直接聽命於國君,對國君負責,故“五賢人”當屬位列三公。其事蹟主要見於《左傳·昭公十三年》、《史記·齊太公世家》、《管子》之《大匡》、《小匡》、《戒》、《小問》等。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有窮氏,出自夏王朝時期司空賓圉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賓圉,是東夷族有窮氏部落的族人,當時為首領神箭后羿的臣下,即夏王朝少康執政時期的司空賓圉(公元前1905~前1884年待考)。在少康結束了后羿與寒浞四十年左右的統治,並恢復了夏王朝姒姓政權後,其在位的二十一年期間(公元前1905~1884年待考),任用當初后羿的舊臣、正直的賓圉為司空(掌管土地、城建、營造等)。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後,到了春秋初期,賓圉的裔孫賓胥無(賓須無,公元前685~前641年待考)曾出任齊國大夫,主管軍事,與管仲一起輔助齊桓公姜小白稱霸中原。在賓胥無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賓氏,世代相傳至今。賓胥無下傳至賓媚人,由於他擅長外交事務,在周定王姬瑜八年(魯宣公姬餒十年,公元前599年),被魯宣公聘請為上大夫。到了周定王十八年(齊頃公姜無野九年,晉景公姬孺十年,公元前589年),賓媚人又出任齊國國佐,為齊國上卿。在賓媚人的後裔子孫中,則有以先祖的官職“國佐”為姓氏者,省文簡化為單姓國氏、佐氏,佐氏後又有簡筆為左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賓氏族人大多尊奉賓胥無(賓須無)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殷商晚期武丁時期貞卜史官,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從最近收集的近百年出土的甲骨文考古資料中,臺灣學者賓澤歐發現在殷商晚期武丁時期,有一重要的貞卜史官,名姓為“賓”。在出土的許多武丁時期的甲骨契刻卜辭上,都有他的貞卜紀錄以及簽名。據專家學者考證,“賓”為當時“賓氏族”的首領,入為商朝君主武丁服務,任重要貞卜人的職務,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史官。當時賓氏族有封地名“賓”(今陝西邠縣),首領也曾封有爵位稱“子賓”。
如果這些資料能夠得到進一步的考證,就可以將賓氏家族的歷史從東周春秋再往前推至少五百年來,直到殷商武丁時期(約公元前1400~前1300年左右)。
源流三
源於姬姓,西周晉靖侯孫欒賓之後。以字為氏。
欒賓,姬姓,欒氏,名字已失考,字賓父,也被稱為欒叔賓父,是晉靖侯的庶孫。欒賓的孫子欒枝曾跟隨晉文公重耳出亡多年,回國後任下軍主將,後來在城濮之戰中為打敗楚國立下大功,位列公卿之一。欒枝子欒盾官任下軍主將,孫欒書曾執掌國政,當時欒氏是晉卿中勢力最大一家。公元前552年,欒氏在爭權鬥爭中失敗,被其他公卿攻滅,欒書的孫子欒盈出奔楚國,旋入齊,兩年後“潛入晉為亂,戰敗,奔曲沃。晉人圍而克之,盡滅欒氏黨族。欒氏後裔有以先祖字為氏。
【遷徙分佈】
遷徙
豳地(陝西省彬縣)為起源地:
從夏朝國都,以及賓氏受封豳地的史料情況分析,陝西省彬縣為賓氏家族起源地。
梁(河南省開封市)為遷徙地:
公元600年以前,賓須無出梁至齊,受春秋五霸的齊桓公重用,與管仲同事,任大夫,負責外交、司法等事務。
齊(山東淄博)為遷徙地:
由賓須無至齊,到後來的賓媚人在齊國任大夫,可見當時齊國有較多賓氏族人。
東周國都:
東周時有大夫賓孟、賓滑,推斷當時東周國都有賓氏族人。
從這以後,歷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目前還沒有從史書中發現賓氏族人的資料。
宋以後,有一支族人生活在四川一帶。
一支族人生活在廣東肇慶一帶。
宋末,一部分族人到廣西,始祖為太的公。
一部分族人遷到高麗,即現在的朝鮮和韓國,僅韓國目前就有5000餘人。
明朝,廣西一部分族人到湖南,始祖為德誠公。
清朝,湖南、廣西一部分族人遷徙到湖北、重慶、四川。
民國後,分佈更廣。
分佈
今賓姓人口約十四萬,姓氏排名第三百七十一位,遍佈全國各地,以廣西、湖南、廣東、四川、重慶分佈最廣。香港、臺灣,及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地都有賓氏族人的痕跡。
四川省集中在四川成都市、宜賓市區及屏山縣、德陽市區及中江縣、南充市、攀枝花市、瀘州市等,省內其他各地也有少數族人。
重慶市集中在重慶市區、合川市、大足縣等,市內其他各地也有少數族人。
廣西壯族自治區集中在南寧市、玉林地區博白縣水鳴鎮、桂林市、貴港市、欽州地區、河池地區等,區內其他各地也有少數族人。
廣東省集中在肇慶市、韶關市等,省內其他各地如廣州、深圳、東莞也有少數族人。
湖南省集中在長沙市、湘潭市、株洲市、永州市等,省內其他各地也有少數族人。
湖北省集中在武漢市等,省內其他各地也有少數族人。
【郡望堂號】
郡望
大梁郡:大梁郡有兩處:①始見於戰國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05年)的大梁郡,魏國自安邑遷都於大梁。秦始皇二十三年(丁丑,公元前224年)命王賁攻魏,引浚儀渠水灌大梁,城遂毀。漢朝時期置陳留郡浚儀縣、祥符縣,大梁故城在浚儀縣西,祥符縣西北。祥符縣後改稱開封縣,舊浚儀縣省入。隋、唐諸朝以後,又通稱開封為汴梁、汴京或大梁,現為河南省開封市。②亦稱廣梁郡的大梁郡。南梁大寶元年(庚午,公元550年),置大梁郡於今安徽廣德縣境內的石封縣。南梁承聖元年(壬申,公元552年),一說南梁紹泰元年(乙亥,公元555年),割故鄣、廣德縣置廣梁郡,取廣德縣、大梁郡各一字合成吉利語,治石封,領一個縣。《隋書·地理志》避煬帝諱寫成“大梁郡”。南陳永定二年(戊寅,公元558年)農曆8月丙寅,改為陳留郡。
堂號
大梁堂:以望立堂。
字輩
廣西全州賓氏字輩:“松竹繼學惟啟應甲汝丙辛仲……以世朝廷時付宏國正民安永孝忠自(綿俊業懷恩)澤雍睦敦倫景福長毓秀森芳昭旺發名垂寰宇頌輝光”。也有“世英壽祖全家祿自綿俊業懷恩澤雍睦敦倫景福長毓秀森芳昭旺發名垂寰宇頌輝光”。
四川中江重慶大足賓氏字輩:“一朝宏國正世代有賢良理(禮)義通權道登明達上邦”。
重慶市永川區三教鎮十二村賓家堡字輩:國正天心順 德明永定芳 承先高尚祖 萬代啟榮光
湖南衡山賓氏字輩:“律本懋修仕顯鴻猷光昭志典閥閱延庥”。
廣西浦北官垌鎮甜竹村賓氏輩分排行:“振德興賢開哲嗣發祥裕慶廣宏基”。
【楹聯典故】
湖南中湘五修族譜載賓氏宗祠楹聯
由安福而隷楚湘念昔先人歌斯族斯碁布星羅昭哉永錫爾類
本太原以光梁國施於孫子仰止行止雲蒸霞蔚允矣長髮其祥
宗盟散楚湘遠同本近同枝到此間正好言慈言孝
族屬殊秦越訟傷財爭傷氣欲無事何如一忍一和
數百里播遷直到湘水源頭為可繼也
千億人綏福當念道山流澤於是享之
革故鼎新正大光明恆有耀
需前泰後堂皇冠冕益增輝
正門聯
楚湘世第
禮樂家聲
【祠堂古蹟】
廣西博白賓氏宗祠
廣西博白賓氏宗祠在南門城內左側地一幅修建。當時也叫賓氏宗祠,實際是欽所公祠。現在我們隆重慶祝重建落成的欽所公祠堂,是水鳴鄉油麻坡祠堂,他是利用欽所公舊居所建,於民國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酉時落成,即1925 建成,至今已有九十年,歷經年久,已經破舊,在家鄉父老的大力支援下,籌集到了160萬元資金重建,使欽所公祠堂煥然一新。
欽所公是太的公的十一世孫,明崇禎進士,丁丑年授橫州學正,陛潯州府養利州學正,題陛翰林院待詔,公好善施橫州那陽及搏白綠珠各渡。
博白賓氏家族,自古為白州名門望族,太祖茂德公之後,湧現出了像二太祖煥雲公,飛雲公,十一世祖惟懋公,亦即是欽所公,還有賓光椿公、賓卓幾公,賓世揚(颺)公,賓本公,賓錫珠公,賓世珏(音覺)公,賓聘南公,賓帝寵公,賓華東公,賓紫安公,賓達來公,賓業繩公,賓光辛公,賓竟克公等一批的志士仁人,他們在各自的年代,為賓家人爭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