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姓圖騰(布氏圖騰)
布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淵源很多,據統計至少有12個。布姓人口數量較少,據統計現今布姓人口約六萬,排在四百九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六百三十二位。
【得姓始祖】
布子、姑布子卿、布失畢、郭爾羅特·布顏、赫舍裡·布顏、赫舍裡·布林思海。
布子:戰國時期趙國大夫,據史籍《風俗通》記載,戰國時期,趙國有個大夫號稱布子,本為西北羌族人,他極善相馬,每相必得名駒,因此深受趙王的喜愛和尊敬。在布子的羌族後裔子孫以及中,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布子氏,後又省文簡改為單姓布氏。
姑布:春秋末期晉國子卿,據史籍《史記》的記載,趙簡子(趙鞅,公元前?~前458年,春秋末年晉國正卿)為晉國執政上卿時期,手下有個名人叫姑布子卿,極其善長相術。在姑布子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姑布氏,如在史籍《漢書》中記載的漢朝時期有東平郡姑布子,就是該支族人。姑布氏後又省文簡改為單姓布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羌族,出自戰國時期趙國大夫布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記載,戰國時期,趙國有個大夫號稱布子,本為西北羌族人,他極善相馬,每相必得名駒,因此深受趙王的喜愛和尊敬。
在布子的羌族後裔子孫以及中,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布子氏,後又省文簡改為單姓布氏,世代相傳至今,仍是今天四川康定羌族著姓之一。
源流二
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末期晉國子卿姑布,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史記》的記載,趙簡子(趙鞅,公元前?~前458年,春秋末年晉國正卿)為晉國執政上卿時期,手下有個名人叫姑布子卿,極其善長相術。
在姑布子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姑布氏,如在史籍《漢書》中記載的漢朝時期有東平郡姑布子,就是該支族人。姑布氏後又省文簡改為單姓布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羋姓,出自西漢動平的姑布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史籍《漢書》中記載,漢朝時期有姑布子,望出東平。
源流四
源於改姓,出自秦末漢初中原人士,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秦朝末期的時候,中國北方戰亂頻頻,很多家族人等為避兵災逃難到嶺南地區,其中很多人遷徙到今廣東省佛山地區。這些先人懷著對生活的美好願望,遂以“雞”、“田”、“老”、“布”為姓,寓意為豐衣足食、生活無憂。由此,形成了廣東地區的布氏一族。
源流五
源於龜茲國,出自唐朝時期西域龜茲國王布失畢,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唐朝時期,西域龜茲國有個國王名叫布失畢,其後裔子孫多有入居中原者,後有取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布氏。
源流六
源於氐族,出自漢、唐時期古氐族索卜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土族布氏,源出古氐族中的索卜部落,逐漸成為今天的土族。
元朝時期,索卜部落的土族語一般稱之為“蘇胡”,自明朝初期的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開始,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嚴禁胡姓”,因此索卜部落族人便取其部落名稱的尾音之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稱布氏、或卜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布尼氏,滿語為Buni Hala,世居佛訥赫村(今吉林敦化西北,一說在黑龍江寧安西南)、尼馬察(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布氏、卜氏、於氏等。
⑵.滿族布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國時期為女真僕散氏家族,以姓為氏,滿語為Busa Hala,漢義“很多”,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布氏、林氏等。
⑶.滿族布賽氏,滿語為Busa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佈列亞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所冠漢姓為布氏、賽氏等。
⑷.滿族布希氏,源出金國時期海西女真蒲鮮部,乃東真國國主蒲鮮萬奴的後裔,以姓為氏,滿語為Busi Hala,漢義“去毛的狍皮氏、鹿皮”,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布氏、蒲氏、步氏等。
⑸.滿族布達喇氏,滿語為Budara Hala,世居松花江兩岸,後多冠漢姓為布氏。
⑹.滿族布林察氏,滿語為Bulca Hala,漢義“規避”,出自虎爾哈女真,以地為氏,世居阿里庫(今烏蘇里江上游俄羅斯境內支流阿庫裡河流域)、虎爾哈(今黑龍江牡丹江流域及俄羅斯濱海廣大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卜氏、布氏等。
⑺.滿族布林尼氏,滿語為Bulni Hala,世居尼馬察(今中俄綏芬河流域及烏蘇里江上游),後多冠漢姓為布氏、卜氏等。
⑻.滿族布雅穆齊氏,亦稱布雅齊氏,滿語為Buyamuci Hala,世居噶哈里(今吉林汪清天橋嶺附近)、黑龍江沿岸。後多冠漢姓為布氏、閻氏等。
⑼.滿族赫舍里氏,亦稱何舍里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紇石列,金過時期為女真紇石烈部,以部為姓,滿語為Heseri Hala,該氏族人數眾多,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伯都訥(今吉林松源)、多爾濟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色欽及穆理哈村(今吉林東豐小四平鎮一帶)、塔散堡(今遼寧錦縣塔山)、長白山區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張氏、蘆氏、賀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普氏、桂氏、艾氏、定氏、布氏等。該支布氏鼻祖有二:一是清朝中葉護軍統領赫舍裡·布顏,二是三等輕車都尉赫舍裡·布林思海,實為一源,即滿清開國十札爾固齊之一的滿洲正紅旗人赫舍裡·拜音達理的後裔,皆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者,即稱布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布魯特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布魯特部,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科爾沁),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rut Hala,所冠漢姓即為布氏。
⑵.蒙古族布林哈齊氏,亦稱布勒哈齊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haci Hala,所冠漢姓即為布氏。
⑶.蒙古族功格喇布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nggerabu Hala,所冠漢姓即為布氏。
⑷. 蒙古族布林哈齊特氏,亦稱步勒默齊特氏,蒙語為,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rhacit Hala,所冠漢姓即為布氏。
⑸.蒙古族布林圖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tu Hala,所冠漢姓為布氏、和氏、何氏等。
⑹.蒙古族布蘇克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suk Hala,所冠漢姓為布氏、蘇氏等。
⑺.蒙古族布古魯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gulut Hala,所冠漢姓為布氏、甫氏、全氏等。
⑻.蒙古族布楞都爾本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durben Hala,所冠漢姓中有布氏、本氏等。
⑼.蒙古族郭爾羅特氏,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rlot Hala,所冠漢姓多為郭氏、布氏等。其布氏鼻祖為郭爾羅特·布顏,滿洲蒙古正黃旗人,世居蒙古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金天聰時期同昂坤都稜歸附,初為塔布囊,後領軍徵明有功,加世職三等男。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者,即稱布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達斡爾族布庫爾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志》記載:達斡爾族布庫爾氏,世居黑龍江兩岸,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kur Hala,漢義“帽沿”,所冠漢姓多為布氏、卜氏等。
源流十
源於鄂溫克族,出自鄂溫克族布喇穆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志》記載:鄂溫克族布喇穆氏,亦稱博拉木氏、比渣穆氏、卜拉木氏,世居漢古河(今黑龍江中下游)、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呼倫貝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等地,後有滿族、鄂倫春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lamu Hala,所冠漢姓多為布氏、比氏、卜氏、蔡氏等。
源流十一
源於鄂倫春族,出自鄂倫春族布吉爾根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鄂倫春族布吉爾根氏,亦稱博勒濟爾格氏、鮑爾吉根氏,世居額爾敏(今吉林渾江西北部)、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黑龍江上游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ugirgen Hala,所冠漢姓多為鮑氏、布氏、吉氏等。
源流十二
源於改姓,出自希氏家族,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據山西省清徐縣孟封鎮的布常偉老先生講述,該支布氏族人原為希氏,後改為布氏,改姓之因失考,如今有數百人口。以布常偉家族為主系不出五服者現有近四十人。據布常偉回憶的族譜記載,其源可追至清末三代,可惜的是,該支布氏族譜已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了。
源流十三
源於步姓,據山東省陽穀縣大布鄉布氏家譜記載,布氏先祖步辰,字天象,大梁(今河南開封)小溝人,洪武辛末年進士,初任陝西鳳翔知府,後升湖廣巡撫,燕王朱棣攻進南京後,在方孝孺被誅十族案中,因是方孝孺的門生,亦被殺害,所幸老夫人盧氏攜三子星夜出逃,途中改步姓為布姓,所攜三子分別落戶于山東陽穀縣(長子),山東肥城(次子),山東成武(三子),布氏祠堂在陽穀縣大布鄉家廟布村,家譜遺存並重修,以上見於布氏家譜。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布姓是一個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現今人口約六萬,排在四百九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六百三十二位。
布氏人口總數很少,分佈卻很廣。天津武清,山西太原,河北景縣、涉縣、辛集、獲鹿,遼寧清原,新疆塔城、布林津,廣西田林,廣東新會,四川合江,雲南邱北、馬關等地均有。漢、苗、藏、土、達斡爾族有此姓。布氏族人在廣東省汕頭市區約有五十餘人,在潮陽區海門鎮有二百餘人。海門鎮的布氏長者認為,他們布氏是傅氏諧音之誤的結果。
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號稱江北水鄉,位於陽穀縣境西北部3公里的大布鄉因有布氏族人八個村莊祖居於此,又稱八排布,分別為前樓布村,雙廟布村,前海子布村,家廟布村,東布村,後布村,新布村,大布村,故名為大布鄉。據布氏家譜記載,布氏先祖步(布)辰字天象,大梁(今河南開封)小溝人,洪武辛未年進士,初任陝西鳳翔知府,後升湖廣巡撫,燕王朱棣攻進南京後,在方孝孺被誅十族案中,因是方孝孺的門生,亦被殺害,所幸老夫人盧氏攜三子星夜出逃,途中改步姓為布姓。所攜三子分別落戶與山東省陽穀縣(長子),肥城(次子),成武(三子)。布氏祠堂在陽穀縣大布鄉家廟布村,家譜遺存並重修。以上見於布氏家譜。
河南省洛陽市有布氏族人分佈。據傳說,洛陽辛店鎮與宜陽縣交界處,有一個背山面川、風景秀美的村子,名叫“寺溝”,村子不大卻歷史久遠。相傳一千多年前,這裡住著一戶布姓人家,他們在坡地上起樓建房,還修建了一座遍植奇花異草的花園,生活安逸舒適。雖然他們是單門獨戶,但還是起了個村名,叫“布家窯”。但好景不長,有一年這裡突然遭受大旱,井河干涸,飛蝗成災,山上山下一片焦土。出於生計,布家被迫遷到了洛河南岸。唐朝垂拱年間,布家窯突現奇蹟:乾涸已久的山溝中一夜間變得泉水丁冬,流水潺潺;坡上坡下綠色浸潤,雀舞蜂鳴,百花吐豔,牆垣吐翠,溝崖掛果,稻菽翻浪,禾生雙穗。隨著東方日出,溝崖上霞光輝映,彩雲繚繞,風送芬芳,奇香數里。空中過往雁陣徘徊不前,紛紛落於溝中棲息。正在龍潭寺修養的武則天觀此勝景,認為這裡“靈源無窮,宜於天地共久長”,遂在大雁落處興塔建寺,取名落雁寺。落雁寺招來眾多香客,從此這裡香火連綿,移住人口也逐年增多,終於成了一個村子。村子叫什麼名呢?有人說還叫布家窯,有人說,村子就在落雁寺旁邊的山溝中,乾脆就叫“寺溝”吧。寺溝的名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細心的人如今可以從落雁寺的殘碑上發現“寺溝”的名稱,還能從古老的升、鬥、布袋等器物上看到“布家窯”的名字。
布姓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朱口鄉鄭莊村也有出現,家譜已經失傳,但是布家香火不滅,已知已有三世單傳。
布姓在雲南省楚雄市姚安縣光祿鎮有簇居,曾經有布家村,有民間家譜可考,後分散遷居於附近村落,現仍有布氏後人散落於該省各處。布氏後人說祖先是在金朝南遷至此,安居成家。但不確定雲南的布氏是否同屬一來源。
【郡望堂號】
郡望
洛陽: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故城轄地達今韓國首都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五代中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及北宋諸王朝亦以洛陽為陪都。故而現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東平郡: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為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今山東東平)。轄七縣,包括今山東濟寧、東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廢黜。宋朝宣和年間以鄆州為東平府,治所在須城(今山東東平)。明、清兩朝為州。民國時期廢州改為縣。
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
東平堂:以望立堂。
字輩
在河南獲嘉縣有家譜。近日有出土了皇清乾隆三十四年,布氏先塋上記載;一世祖 布學士。二世祖布才美。三世祖布行惠、行寬、行恭、行敏、行仁。四世;崇之輩。五世;曰之輩。六世;冠之輩。七世;百之輩。有詳細介紹。和我家家譜吻合。
河南焦作布氏字輩:“明照景恆成玉英財振季力久長”。
河南宜陽布氏字輩(六世無考,七世起字):“貴永堯後裔 公宗君龍萬 文天全化重 書學成士志 周正傳世×”
四川康定羌族布氏字輩:“德興存仁義禮志成”。
山東陽穀縣大布鄉布氏字輩;如茂佔乃吉同
【楹聯典故】
家廟井“思源亭”聯
五步一井養淳厚家風育子孫文昌武盛
千秋萬世繼忠孝門第承天象報國節義
一口水井萬代家族
三支宗脈千秋血緣
一人節義千秋澤
萬世忠孝百脈昌
【布氏家族頌】
太祖忠烈傳千秋,子孫繁盛傲王侯。
府縣庠生多俊才,文武進士著風流。
人傑頻頻起新秀,華章燦燦看辭賦。
族群綿延江山在,百世昌隆展宏圖。
——十九世孫繼魁沐手作
布氏家族頌(外三聯)
布汝奎
始祖殉節千載揚,忠烈昭然萬古芳。
布氏一脈繁榮盛,世族煌煌源流長。
溯本原是晉上卿,淑乘列坐孔聖旁。
靖難更姓被遷徙,瓜瓞綿綿四海昌。
耕織營桑勤致富,經商設坊圖自強。
文織華章武戍國,代代碟譜有功彰。
先輩功德傳家遠,耕讀淳厚記錄詳。
光耀門楣開新景,還看後生創輝煌。
【祠堂古蹟】
陽穀布氏宗祠
陽穀布氏宗祠位於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大布鄉。
大布鄉位於陽穀西北部,因有布姓居民祖居,故名。布姓,在山東有三族聚居,分別在陽穀、肥城和成武。步氏原姓為步。這裡還要先從朱棣滅方孝儒“十族”的事說起:方孝儒,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初浙江寧海人。他博學強記,通曉經史,文章蓋世。相傳明宮午朝門內丹墀上的血跡石,即為方孝儒鮮血所濺而成。古代帝王處死大臣,一般都在刑部天牢、鬧市行刑,或者推出午門外斬首,在午門內殺人是沒有先例的。由此可見朱棣對方孝儒怨恨之深。方孝儒在就義前,作絕命賦道:“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可求?嗚呼哀哉,庶我不尤!”朱棣處死方孝儒後,仍不解心頭之恨,下令滅他“十族”。方孝孺的九族加上他的門生、弟子計入第“十族”,共873人,全部處死,行刑就達7日之久。
據布氏家譜記載,布氏先祖步(布)臣字天象,大梁(今河南開封)小溝人,洪武辛未年進士,初任陝西鳳祥知府,後升湖廣四省巡按,因為是方孝孺的門生,亦被殺害,所幸老夫人盧氏攜三子星夜出逃,途中改步姓為布姓。所攜三子分分別落戶于山東陽穀大布(長子)、肥城(次子)和成武(三子)。
布氏祠堂在陽穀,今尚存,家譜遺存並重修。以上見於布家譜。
【典故軼事】
山東省陽穀縣大布鄉布氏
明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將方孝儒(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初浙江寧海人)招至南京,委以翰林侍講學士之職。建文帝年紀尚輕,缺乏治國治軍的本領。因方孝儒是他的老師,更受到百般信賴和倚重,“國家大事,輒以諮之”。方孝儒對建文帝赤膽忠心,全力扶持。建文帝害怕他的叔叔們王權過大,擁兵為患,就採用齊秦、黃子澄的削藩建議,但遭到以燕王朱棣為首的諸王的反對。
朱棣在攻下南京後,篡得大明皇位。迫令翰林侍講學士方孝儒,為他起草即位昭書。方孝儒寧死不從,擲筆於地說:“死即死耳,詔書不草!”燕王大聲說:“詔不草,滅汝九族!”方孝儒針鋒相對的說:“莫說九族,十族何妨!”方孝孺說:“好,我寫!” 從地上拾起筆來,大書四字“燕賊篡位”。朱棣大怒,他命人拿刀來從方孝孺的嘴角直割到耳旁,並將他投入監獄。見方孝孺仍不屈服,朱棣就下令把方孝孺在午門內凌遲處死。相傳明宮午朝門內丹墀上的血跡石,即為方孝儒鮮血所濺而成。古代帝王處死大臣,一般都在刑部天牢、鬧市行刑,或者推出午門外斬首,在午門內殺人是沒有先例的。由此可見朱棣對方孝儒怨恨之深。方孝儒在就義前,作絕命賦道:“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可求?嗚呼哀哉,庶我不尤!”’
朱棣處死方孝儒後,仍不解心頭之恨,下令滅他十族。方孝孺的九族加上他的朋友、門生也算作一族,共873人,全部處死,行刑就達7日之久,其我氏始祖步(布)臣字天象(大梁(今河南開封)小溝人,洪武辛未年進士,初任陝西鳳祥知府,後升湖廣四省巡按),因為是方孝孺的門生而被殺害。
始祖母 盧氏太君攜三子星夜出逃,人問其姓,不敢說“步”,手撤衣服不語,隨被認為“布”也。從河南入山東境內,最小兒子途中因給荷澤成武曹氏分地,而被選為東床快婿,留於當地。次子落於泰安肥城。長子,即我二始祖,諱節,被始祖母攜至今山東省陽穀縣大布鄉,而繁衍於後。布氏祠堂現在陽穀縣大布鄉,自清朝以來,屢有修繕,最近一次續家譜於1995年春,當時肥城、成武兩地皆有族人參加,但他們兩支並沒有改為“布”,仍沿姓“步”,時至今日不知有何變故。
由此,家族大都在大布鄉,有 “八布”之稱:家廟布、雙廟布、前海布、東布、新布、羊皮店布、前樓布、後布,現被合成五個大村。陽穀縣其他鄉鎮也有族眾,如陽穀鎮小布莊、大迷陣等,總計萬人左右。其中,還有些族眾分佈全國各地,但人數不多,具出自於大布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