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唐氏起源及歷史

北唐姓圖騰_北唐氏圖騰

北唐姓圖騰(北唐氏圖騰)

  北唐姓是中華古老複姓之一,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隱士越,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晉有高人越,隱伏於北唐,因氏。漢時有北唐於真治京氏易。”至於這位叫越的高人因何要隱居於北唐(今山西平陽),既然已經隱伏起來了,又為何被那麼多的史家所知,就很難考證了。反正,其後裔子孫以先祖隱居之地的名稱為姓氏,稱北唐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唐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堯帝:北唐國是商湯時期小諸侯國。周武王姬發於商末帝子受辛三十二年滅商立周之時,北唐國隨之滅亡,之後其國人多以故國名“北唐”為姓氏,稱北唐氏後大多分別省文簡改為單姓唐氏、北氏,其中唐氏居多,皆世代相傳至今,皆尊奉堯帝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隱士越,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晉有高人越,隱伏於北唐,因氏。漢時有北唐於真治京氏易。”

  至於這位叫越的高人因何要隱居於北唐(今山西平陽),既然已經隱伏起來了,又為何被那麼多的史家所知,就很難考證了。反正,其後裔子孫以先祖隱居之地的名稱為姓氏,稱北唐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唐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古西羌族,出自秦、漢朝時期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北唐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

  北唐部落,屬遠古西羌民族的一支,漢、魏、晉、唐時期以“北唐”為其部族名稱,後逐漸分化,分別融入吐蕃、匈奴以及漢族,時稱北唐族,或北唐氏。

  後來,衍居於青海地區的北唐族人大多加入了回回教,其中的一個分支為著名的昂拉部落,卻改姓為項氏,其演變過程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三

  源於祁姓,出自商王朝時期北唐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商湯時期,有韋國、南唐、北唐等小諸侯國,皆忠於商王室,而且關係密切。在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關於殷王去唐國田獵的記載,還有“唐國奉殷王命討伐鄰近的長人國、苦方國”的記載。史學家認為這個“唐國”指的就是“北唐國”(今山西晉陽),當時其國力比較強盛,其境出產駿馬,這在史籍《汲冢紀年》(竹書紀年)中有記載:“北唐之君來見,以一驪馬,是生騄耳。”“騄耳”,就是行速極快的良馬。而位於北唐國南方的南唐國(今山西安澤,一說今山西臨汾)則比較弱小。

  在商王盤庚子甸(按盤古王表推算為公元前1401~前1374年在位,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328~前1300年在位)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而將國號更稱為“殷”之後,晉南地區成為殷商王朝的王畿之地,與位於晉中的北唐國關係更為密切。到了商王武丁子昭執政時期(商高宗,按盤古王表推算為公元前1324~前1266年在位,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遷封韋國國君劉貢(姬貢)於夏墟(今山西夏縣),亦稱唐國,也就是西唐國,並封其子至韋邑(豕韋,今河南滑縣),成為子姓韋國。這樣,在商王朝時期山西地區便有北唐、南唐、西唐這三個祁姓的唐國,國君均為上古賢帝堯(尹祁放勳,唐堯,按盤古王表推算為公元前2357~前2258年在位)的後裔。

  周武王姬發於商末帝子受辛三十二年(按盤古王表推算為公元前1123年,斷代工程認為是公元前1046年)滅商立周之時,北唐國隨之滅亡,之後其國人多以故國名“北唐”為姓氏,稱北唐氏後大多分別省文簡改為單姓唐氏、北氏,其中唐氏居多,皆世代相傳至今,皆尊奉堯帝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北唐”,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地名,到底今何在,史家眾說紛紜。本書認為,既然是晉國的地邑,當在晉國屬地中探察。但由於史料中稱“北唐”之地甚眾,本書則從更早些的山系太原去探求。

  史籍《古今姓氏書辯徵》中記載:“少昊金天氏裔子曰昧,為水官,號玄冥師,生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鄣大澤,有功。顓帝嘉之,封諸汾川,其後為沈、姒、黃,以國為姓。”

  臺駘是開拓今山西太原最早的人。據史籍《左傳·昭公元年》中記載,說黃帝之子金天氏少昊青陽有裔孫,叫昧,任治水官,生了兩個兒子,叫允格、臺駘。臺駘繼承父職,堅持不懈,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澤。大澤也稱晉澤,經臺駘治理後,人們始處居於太原地區,故又稱臺駘澤,即今晉祠之東盛產晉祠大米的大片稻區,譽為“北國江南”。臺駘治水有功,受到帝顓頊嘉獎,封於汾川,為汾河之神。臺駘是早於大禹的治水專家,後人為之建廟祭祀,即臺駘神廟。山西臺駘神廟有兩處:一在太原晉祠,是明朝東莊高汝行所建;一處在天龍山下的王郭村,那裡的臺駘神廟始建時間無考,但據史、志載,早在唐朝就有此廟,唐大中六至九年(公元852~855年),河東節度使盧鈞,“不欲稱名”,改“汾水川祠”;五代後晉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封為“昌寧公”,又稱“昌寧公祠”;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封為“靈感元應公,賜額宣濟”;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重修;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毀於兵火;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又受汾河洪水漫淹;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重修,僅建正殿三間,東西耳房、廂房各五間,山門、鐘鼓二樓及西偏院一所;之後失修,殿宇傾圮,古木被代,廟院荒蕪,只有臺駘神像為當地村民保護至今,藏於原廢正殿改修的平房內,現在廟址東西長三十九米,南北寬三十七米,總面積一千二百四十八平方米。

  臺駘“宣汾障澤,肇始太原”,將太原的文明史拉伸到“五千年文明史”的黃帝時代。繼臺駘之後,太原又出了一位舉世聞名的偉大人物,他便是五帝之一的堯。堯的時代,由於成熟的漢文字還沒有出現,社會生活中的許多事件只能靠口耳相傳。史傳,堯,姓伊祁(亦作伊耆),名放勳,初封於陶,又封於唐,故號陶唐氏,唐堯是其帝名。

  其實,堯是中國原始社會父系氏族末期部落聯盟的著名領袖,當時還沒有國家,何來之帝號?所謂帝的尊稱乃是後人出自於敬仰追加的。就是這個名揚千古,婦孺皆知的唐堯,曾經率領自己的部族,越水翻山,長途跋涉,徙居於太原,“初都”於太原,使太原由此產生了“唐”、“北唐”的古名,為太原留下了載於青史,揚名立萬的“唐堯遺風”,在太原的史冊上記下了溢彩流光的一筆。

  大約在距今四千五百多年的古代,唐堯的部族活動於今河北省唐縣至望都一帶的滹沱河流域。對此,《後漢書·郡國志》唐縣條引注:“《帝王世紀》曰:堯封唐,堯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輿地廣記》及《太平寰宇記》等著名的古代地理志書,都持此說。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國古代史的傳說時代》中也說:“陶唐氏舊城應該是今河北唐縣、望都一代。”周長富先生則透過龍山文化的特點,在其《淺談唐堯氏》中指出:“從年代和分佈範圍來講,河北龍山文化相當於唐堯氏古族。”

  那麼,唐堯為什麼要率領自己的部族離開故地,西徙太原呢?史學家何光嶽在其名著《炎黃源流史》中認為,由於東夷族勢力日漸強大,作為部落聯盟首領的唐堯,為避免東夷部族的侵擾,遂率部西徙,“從唐縣、望都一帶出發南下行唐,沿滹沱河過井陘,途經太原,再進入平陽。”史學家鄒衡也認為如是,他在《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論先周文化》一文中指出:“太原地區古文化多半是河北龍山文化的許坦型和光社文化,其出土的大批陶器,均似龍山文化的澗溝型者。”上述論述和地下出土文物的相互佐證,揭示了太原許坦型文化、光社文化與河北龍山文化的密切關係,從而也證實了唐堯部族由河北唐縣、望都一帶西徙太原,定居太原可能性的真實存在。

  但需要進一步說明,或者說需要糾正的是,唐堯率其部族西徙太原的路線,似不應為“沿滹沱河過井陘,途經太原”。而且,何光嶽說的唐堯所以西徙太原是“被東夷族帝舜所取代之後”的理據也頗值商榷。

  其一,滹沱河由山西盂縣出境入河北晉縣、定縣,南距井陘百里之遙,且井陘不屬滹沱河流域,唐堯部族只能沿唐河南下,沿滹沱河西入山西盂縣。再沿滹沱河主要支流烏河、溫川河及汾河支流楊興河,順流南下,進入太原。

  其二,唐堯與虞舜的“禪讓”,或虞舜對唐堯的“逼宮”,應為唐堯由太原遷平陽之後的事,而不是在此之前。史載:“堯治平陽,舜治蒲坂”,所謂“被東夷族帝舜所取代之後”,才西徙太原之說,既與地理實際區域相去甚遠,也與事實發展時序脈理不順,似不通。

  依據史料所載,歷史上海河流域水患猖獗,自明王朝建立的“公元1368~1948年五百八十年間,共發生大水災387次”,可謂“三年兩頭災”。據史籍《河北風物誌》記載,尤其是上游在山西,下游在河北的桑乾河水系、滹沱河水系,“水流急湍,上寬下窄,上游水流攜帶大量泥沙,進入平原後流速驟減,泥沙淤積,河床填塞,尾閭不暢,極易成災”。唐堯部族所居的唐縣、望都一帶,恰處太行山西坡與華北平原銜接地帶,北有洋河(桑乾河下游)、南有滹沱河、西有唐河,河網密佈,正是水患多發地域。唐堯所以西徙,究其道理,為避水患當為主要原因。因為大多古籍在談到唐堯時都有關於水患的記載。史籍《尚書·堯曲》中記載:“堯之時洪水為患為甚”;史籍《寰宇通志》中記載:“堯時上游之水無所癢,壅而四出”;史籍《晉乘搜略》中記載:“堯時黃水為患,震及帝都。”等等,不一而足。

  或許正是因為常常受到唐河、滹沱河水患浸害,所以唐堯才攜帶部族離開久居的故地,由太行山東部的平緩地帶,沿著滹沱河溯流西進向高處遷徙,穿越了太行峽谷,進入了今山西省境,在今盂縣又沿滹沱河支流烏河、溫川河,汾河支流楊興河(這些河在古代的水量遠比今日大得多),繼續向西南跋涉,終於來到了汾河中游的河谷地帶,今太原盆地。豐厚的黃土,緩淌的汾河,蒼翠的東、西兩山,平展開闊的河谷平原,潺潺涓涓的晉水,以及淳厚朴實的太原先民,留住了長途遷徙、歷盡艱辛的唐堯部族,他們便在這裡定居了下來。

  當時的太原是臺駘“宣汾障澤,肇始太原”之後的時代,由於史書缺乏記載,詳情不得而知。而此時的唐堯部族,據史籍《韓非子·五蠹》、《淮南子·精神訓》等記載,已經掌握了建築大型房屋的技術,所建之屋“茅茨不翦,採椽不斫”;“樸桷不斫,素題不木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屋頂的茅草鋪放不修剪,屋簷的椽子不砍削,端額的樑柱不彩繪,而且,精於製陶的陶唐氏部族,又把這些技術帶到太原傳授於土著。於是,在汾河中游平原的大地上唐堯部族和太原先民很快水乳交融為一體,共建家園,共創了太原的龍山文化。

  關於唐堯建唐國初都太原,千百年來在太原的大地上一直有豐富的口碑傳說,對於這些傳說,當地的志書、碑石多有記載,限於篇幅不去一一追述,僅將屬於信史的典籍所載,備述於後。號稱“千古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在其《五帝本紀·正義·宗國都城記》中記載:“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其南有晉水。”中國的第一部斷代史宏著,班固撰的《漢書·地理志》中也記載:“晉陽本唐國,堯始都於此。”專門撰述中國古代名城的《都城記》中也說:“晉陽城北二里有唐城,堯所築。”一直到唐宋之際,徐堅的《初學記》、朱熹的《詩集傳》也一直在講:唐城是帝堯所築,唐城地處太原晉陽一帶。

  城,是中國文化特殊的產物,它有著突出的標誌,構成了雄宏的華夏文化景觀,揭示著城周圍的文化特色和歷史淵源。毫不牽強地說,中國的城在祖國五千年文明史上,佔有非常重要、不容忽視的地位。太原唐城和堯初都的口碑傳說和文獻記載,告訴我們一個史實:早在至今約四千五百年的唐堯時代,今太原已經有一個文化相當發達,人口相對密集的原始聚落。這個原始部落在太原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勞動,不僅發展了這裡的經濟,創造了自己的文化,而且還建立起強大的部落聯盟,建立了保護自己不受侵擾的古城———唐城。只是由於歷史的久遠和歷史的鉅變,又由於後來在古唐城的舊址或附近又有一座晉陽問世,那座流傳於口頭,見載於史冊的“唐城”漸漸地湮沒了。這是傳說,因為當時還沒有成熟的文字,只能靠口耳傳聞,代代相傳,這也是史載,屬於那種對傳說記錄的“史記”。

  但是,這個傳之百代而不衰的傳說,箇中有著真實的“歷史的影子”。不是有許多的傳說,被出土的文物所證實是歷史嗎!客觀地說,從某種意義上講,傳說就是最初的歷史,或者說人類的歷史最初就是從傳說開始的,舉凡域內海外,哪一個文明古國的歷史不如是說?

  由於唐堯初都太原,又在太原築有唐城,所以太原有了“唐”和“唐國”的古名。追溯“唐”的古意,《說文解字》解釋為“唐,大言也。”《白虎通·號》解釋為“唐,蕩蕩也,道德至大之貌也。”可見,唐是一個會意字,基本意是:大話、豪言、命令;引申意是:道德至大之人所講的話、釋出的命令。在原始社會末期的父系氏族部落聯盟時期,什麼人可以宣講豪言、播布命令、指揮部族群體呢?只有部落聯盟的領袖,堯就是這樣的人傑。所以,給堯冠以唐的稱號正源於此,古人的堯因封唐地得唐號之說,很值得商榷,事實可能正好相反,正是因堯得唐號,稱為唐堯,所以才使屬地有了唐的名稱。

  古稱“唐”的地名至少有三處,諸如河北之“唐”,太原之“唐”,山西晉南之“唐”,都是因唐堯多次遷徙,曾經定居那裡而得名,這充分地證明了先有唐堯之名,後有“唐”之地名這個道理。堯和堯的部族,不知是出於本部族的開拓精神?還是因為當時汾河的受阻於霍山而時有水患?他們在太原居留一個時期之後,留下了自己的裔族,留下了已經創下的業績,留下了太原的唐文化和古唐城,又沿著汾河南流的方向繼續遷徙,最終落腳於今日的臨汾盆地——平陽。對此,後來的史書上也有記錄。東漢大詩人鄭玄在其《詩譜》中就說:“堯始居晉陽,後遷河東。”著名清朝漢書家閻若琚所著的《尚書疏證》中也說:“堯為天子實先都晉陽,後遷平陽府。”於是,又有了“堯都平陽”之說,同時也印證了“堯始都晉陽,後遷晉陽”的古記。關於太原的另一個古名“北唐”,就是在唐堯由初都太原遷都平陽後,因太原地處平陽之北,為區別初都太原之唐和平陽之唐,遂以地理方位為準,在太原之唐前面又加了個“北”字,這就是太原又稱“北唐”的緣由。

  那麼,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所記載的“春秋時晉有高人越,隱伏於北唐”之“北唐”,肯定是在今山西境內,但到底是“太原之唐”還是“平陽之唐”,還是有待於進一步考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北唐氏源於地名。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晉昌郡:西晉至北周時期分敦煌郡置晉昌郡,治所在今甘肅安西,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安西縣、玉門市一帶。其地在隋朝時期均屬敦煌郡,唐朝時期又析出為瓜州晉昌郡。另有一處晉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間的後梁設於今陝西省石泉縣一帶。

  晉陽郡:春秋末期,趙簡子家臣董安於始築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秦國改置為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所,屬太原郡轄屬(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為太原郡。西漢初年曾經設為太原國,晉陽為太原國都,不久又兼置幷州。東漢時期撤掉了幷州,晉陽歸屬於冀州,分置為恆山、西河二郡,在今陝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晉時期予以擴建。南北朝時期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朝時期以龍山縣為晉陽,而原晉陽則為太原。五代時期為北漢都城。大宋王朝滅北漢後,毀掉晉陽,將其移到幷州至陽曲(今山西太原)。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晉陽堂:以望立堂。

  晉昌堂:以望立堂。

  此外還有思本堂、敦睦堂、移風堂、忠恕堂、敬愛堂、德容堂、倫鑑堂、福星堂、崇本堂、鳳梧堂。

  字輩

  善邑唐氏殼貽堂字輩:

  一支“伯寶涵全楚清桂興添住仲允崇世萬繼希志方啟”;

  一支:“鍾濟植耀達錫汝新煌基鎮淑相照載欽治樂鳴培”;

  一支:“克紹彰先澤詩書迪俊賢傅家維孝友福壽自連綿”。

  金田唐氏字輩:“新系培本慶遠澤成連開甲第大振家聲勳銘鐘鼎運翊昇平繩其祖武率乃攸行”。

  湖南零陵唐氏字輩:“一二三建光成如亞澳歐非美”。

  江西豐城唐氏字輩:“大士金之秉光垂鑑泰來燕臺銓毓象熙逵衍錫材”。

  唐氏一支字輩:“開闢乾坤久聲稱敦擅長倫常千古在孝悌百年芳甲第宜高佔利名卜遠物流罄波浩蕩遺澤自汪洋”。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北宮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