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氏起源及歷史

泊姓圖騰_泊氏圖騰

泊姓圖騰(泊氏圖騰)

  泊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春秋時期的夏禹後裔楚國公族,屬於以國名或封邑名稱為氏。第一個源於封國,在夏王朝締造者大禹的支庶子孫中,有封於辛國者,後來分衍出。其後代中以封國為姓氏者:泊氏,即為夏王朝時期分封的一個小諸侯泊國(今安徽亳州),由於當時其地緊濱淮河,因稱“泊”。其夏泊侯的後裔子孫以先祖受封國名為姓氏,古代“泊”、“薄”二字通假,因稱泊氏、或薄氏,後來的成湯為諸侯時曾都於該地,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泊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九百四十四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一百四十六位,是非常罕見的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

  夏泊侯、太子建

  太子建:(?—前522)羋姓,熊氏,名建,字子木,春秋時期楚平王的嫡長子。被大夫費無極陷害,出奔鄭國,又因與晉國合謀奪取鄭國,被鄭定公所殺。在楚太子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泊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姒姓,出自春秋時期的夏禹後裔楚國公族,屬於以國名或封邑名稱為氏。

  在夏王朝締造者大禹的支庶子孫中,有封於辛國者,後來分衍出。

  夏禹下傳十七王,共四百五十二年(公元前二十五~十六世紀),其後代中以封國為姓氏者:

  單姓有

  泊氏、辛氏、計氏、崇氏、弗氏、刜氏、鬻氏、陽氏、沛氏、冥氏、鄍氏、沈氏、陳氏、寢氏、彤氏、弋氏、褒氏、綸氏、巢氏、男氏,鮑氏、包氏、夏氏、差氏、禹氏、田氏等。

  複姓有:

  夏后氏、有南氏、彤城氏、司空氏、宇文氏、普屯氏等。

  其中的泊氏,即為夏王朝時期分封的一個小諸侯泊國(今安徽亳州),由於當時其地緊濱淮河,因稱“泊”。其夏泊侯的後裔子孫以先祖受封國名為姓氏,古代“泊”、“薄”二字通假,因稱泊氏、或薄氏,後來的成湯為諸侯時曾都於該地,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的夏禹後裔楚國公族,屬於以國名或封邑名稱為氏。

  著名的清朝史學家陳厚曜在《春秋世族譜》中論述,楚國除了王室熊氏以外,其士族的宗子世系有十三氏,為楚國大族,其中就有泊氏。

  羋姓的始祖為黃帝軒轅氏第九代孫季連,稱季連氏。其後裔傳至楚頃襄王熊橫(公元前298~前263年在位),一度遷都於陳邑,其後裔子孫分衍出許多姓氏:

  單姓有:

  泊氏、荊氏、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鬥氏、成氏、屈氏、勞(蘧)氏、熊氏(非王族)、陽氏、申叔氏、申氏,伍氏、潘氏、沈氏,觀氏、敘氏、序氏、祖氏、成氏、啟氏、斵氏、囊氏、賁氏、善氏、逯氏、祿氏、縣氏、逮氏、審氏、側氏、庇氏、次氏、連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聲氏、晏氏、即氏、闈氏、尹氏、後氏、竟氏、秉氏、宜氏、繹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鈞氏、陽氏、甲氏、環氏、卯氏、武氏、莊氏、霜氏、蜎氏、皋氏、舉氏、擧氏、雪氏、紃氏、穿氏、稱氏、僕氏、貴氏、嚴氏、徵氏、庾氏、奮氏、賀氏、列氏、監氏、減氏、韻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陳氏、張氏、李氏等。

  複姓有:

  鬥斵耆氏、鬥斵乳氏、鬥斵谷氏、鬥斵強氏、鬥斵緡氏、鬥斵文氏、鬥斵班氏、鬥斵比氏、圍龜氏、彌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郟敖氏、越椒氏、罷敵氏、上官氏、三閭氏、五相氏、五參氏、諸將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儀氏、子木氏、尹幹氏、無鉤氏、無圉氏、無宇氏、無庸氏、餘推氏、涉其氏、慶父氏、襄老氏、王孫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堅氏、來緞氏、沉纖氏、邑由氏、利孫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門氏、市南氏、伍參氏、嬰齊氏、棄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師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輿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藍尹氏、廄尹氏、箴尹氏、樂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權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連尹氏、囂尹氏等。

  其中的楚國貴族泊氏,封居泊邑,即夏王朝時期分封的小諸侯泊國之地(今安徽亳州),西周初期原為焦國之地,春秋時期成為陳國之地,分為焦、夷二邑,焦邑後改稱譙邑。

  周襄王姬鄭十五年(楚成王羋頵即熊惲三十五年,公元前637年),楚軍大將成得臣率軍伐陳國,奪取了焦、夷二邑,遂為楚國之地。百年之後的楚平王羋居(熊棄疾)在其地構築了譙城(楚史稱“城父”),派自己的兒子太子建鎮守譙城,使得當時的譙、夷地區得到進一步的經濟發展。

  周景王姬貴二十二年(楚平王六年,公元前523年),楚平王聽從了太傅費無忌的建議,改派太子建去鎮守城父外城(今安徽亳州譙城區),名義上是讓太子建管方城以外,實際上由楚平王自己管方城以內。次年(公元前522年),費無忌誣告太子建與伍奢密謀齊國,並以晉國為外援準備發動武裝叛亂。楚平王信以為真,召見伍奢,嚴加詰問。伍奢規勸楚平王不要親小臣而疏骨肉,但楚平王執迷不悟,先把伍奢關押起來,然後派城父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建。奮揚情知太子建無辜,暗中派人先去向太子建告密,自己則不慌不忙上路,溜溜達達地趕往城父。太子建接到通知,就趕緊逃到宋國去了,逃過一劫,但太子建最後還是被晉國利用,死在了鄭國。

  在楚太子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泊氏,世代相傳至今,其泊氏亦稱薄氏。

  要注意的是,一直到北周靜帝宇文衍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泊邑一帶才改稱亳州,其境仍括焦、夷二邑。

  源流三

  源於古百越族,出自清朝時期東南沿海地區疍家人,屬於以生活方式名稱為氏。

  在廣東省汕頭市達濠島青雲山上,有一丘荒蕪已久的古墓,墓主姓“泊”,墓碑上還刻有“雍正壬子年重建”字跡。

  該支“泊”氏族人原聚居於馬崗鄉一帶,原甚興盛,後漸中落而消亡了。從源流來看,泊氏是疍家人的一支,在清朝初期編戶,侯棄舟上岸與他姓雜居。

  疍家人是古百越族原住民族,在史籍《山海經》中稱其為“魚旦”。廣東潮汕地區歷來是古代疍家人聚居之地,明朝學者林大春在《潮陽縣誌·隆慶版》中記述:“縣西南江上有曰疍戶者,岸無室廬,耕鑿不事,男婦皆以舟楫為居,捕魚為業,舊時生齒頗眾,課棣河泊,近或苦於誅求,逼於盜賊,輒稍稍散去……”

  據地理方位考察,林大春所記載的“縣西南江上”,即當指現在的濠江。歷年在達濠島周圍就有著為數不少的疍家人。疍家人依水而居,以船為室,捕魚煮鹽為業。大約在明朝時期,部分疍家人開始陸舟兩棲,他們在靠近海灘的地方搭建草寮為屋,“或有棄舟楫入民間為擁保者矣。”現廣東省汕頭市濠江區的“三寮村”,就是因為原疍家人在海邊搭了三個“寮仔”而得名,當為疍語之遺存。

  清朝初期,滿清政府加強了對沿海地區丁戶的管理,對疍民也不例外。史籍《揭陽志》中記載:“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許疍民村居編戶”,疍家人正式上岸陸居,現在濠江區的“莘香裡”,就是當年疍家人聚居的地方,稱疍家鄉。

  後來,疍家人的生活習俗也漸漸被沿岸地方民族所同化了。比如,按疍人習俗,殯葬一直為水葬,即“棺沉海底”,一直到清朝雍正初年(公元1723年)以後,始改為土葬。

  疍家泊氏,是因為疍人在舟楫漂泊之時原無姓氏,在編戶之際,當地官員始用“泊”字為其姓氏。從“泊”字本義來看,“課棣河泊”,巧妙客觀地表述了疍家人原始的生存狀態。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泊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源姓氏,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九百四十四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一百四十六位,望出譙郡。

  今廣東省的汕頭市、臺灣省的桃園縣,仍有泊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定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堂號

  譙國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將軍第

  在陸豐碣石鎮泊厝池,有一座泊氏的古屋,那是一間府邸。建於咸豐九年(1859年) 的“將軍第” 規模大氣、厚重莊嚴,歷經近160年還保留著原貌。

  清代,一位潮汕泊姓將軍當了江蘇省通州鎮武官,卻在帶兵操練、講武習藝之餘下田教當地農民改良勞動工具和耕種作物,備受當地群眾稱頌——泊承升(?~1882),號荷亭,陸豐碣石鎮人。農夫出身,中年入伍,逐步晉升。清咸豐三年(1853),誥封振威將軍,欽賜花翎,由崖州(今廣東省湛江雷州市)調任狼山鎮(軍事治所今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境內)總兵。泊承升用兵出奇制勝,咸豐年間,太平軍席捲江南,他秉承清廷旨意率軍鎮壓,先克服上海,再攻取鎮江,在其鎮守之通州全境未被義軍所據。泊承升在鎮通州任上連續5任長達15年之久,為官正直,教民耕作,傳授“漩桶”澆菜,解除彎腰弓背之累活;傳授改薯塊為薯藤種植番薯取得豐產;傳授將鱟魚做“鱟保”,變廢為寶。泊承升講武習藝之暇,也喜飲酒吟詩歌詠,大有儒將風範。光緒八年(1882)十一月十九逝世,享年90有餘。通州特建祠祀之。

作為一位從潮汕地區走出的清朝將軍,泊承升在老家碣石鎮南城泊厝池,於咸豐九年(1859)建起了“將軍第”府邸,這座建成至今160年的清末建築依然保持著原貌。“將軍第”總面積有2400平方米,其中長60米,寬40米。結構四平八穩,繼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築風格,以正門正廳為中軸線,左右兩邊對稱建構,前低後高,佈局嚴謹。整個呈現出“七包三”“九廳十八井(房)”的格局,即正座三廳四房,兩側偏座(廂房)各二廳四房,再加上前廳、正廳和正門內兩邊的兩個官房等。兩邊的廂房,上下巷道一樣,均為長12.3米,寬2.8米。泊氏後人稱,“將軍第”的設計圖紙是朝廷給的,建設時按這一圖紙嚴格執行。整座府邸可容納上百人居住。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北唐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