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祿孤姓圖騰(步祿孤氏圖騰)
步祿孤出自古鮮卑族步祿孤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步祿孤(步六孤、步鹿孤),為鮮卑族古老的部落,其族以步祿孤部落名稱為氏,由於漢語譯音的差異,漢朝北方人通讀“祿”為“lù”音,而漢王朝統治者劉氏一族源出楚國羋姓熊氏後裔,其讀“六”亦為“lù”音,因此有稱步六孤氏者,也有稱步祿孤氏者,亦有稱步鹿孤氏者,其實都是指同一的部落稱謂。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鮮卑族,出自古鮮卑族步祿孤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著名近代姓氏學家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記載:
《官氏志》:‘步六孤氏,後改為陸氏。’《廣韻·十一·暮》,《姓纂·一·屋》,《氏族·略五》,《辨證·三十》,均與志同。《辨證》又有步鹿孤氏,雲改步氏,系涉步六根而誤。《氏族略·五》又云‘步鹿孤改鹿’,亦誤。鹿、六同音字,步鹿孤卽步六孤也。步六孤改《南齊書·注五十七·魏虜傳》載魏太和二十年偽北將軍、恆州刺史、鉅鹿公、伏鹿孤賀陸之證鹿渾與偽馮翌公、目鄰等謀叛,事洩伏誅。據前條所考,目鄰卽穆泰,其同謀者有陸叡。按《魏書·卷四十·陸俟傳·附孫叡傳》雲:‘太和十六年封叡、鉅鹿郡開國公。後除恆州刺史,進號徵北大將軍。時穆泰為定州刺史,辭以疾病,請恆州自効。高祖許之。乃以叡為定州刺史。叡未發,遂與泰等同謀構逆,賜死獄中。’
據此,是陸叡調任定州前,為徵北大將軍,恆州刺史、鉅鹿公,與《魏虜傳》伏鹿孤賀鹿渾官銜符合。其謀叛之史實亦同,知系一人。按伏音扶富切,與步音極近。鹿與六為同音字。《魏虜傳》伏鹿孤當卽步六孤之異譯,叡原氏也。賀鹿渾則其又按《南齊書·卷四十七·王融傳》,融上疏言虜情,中有‘端執政則目凌鉗耳’之語。稽其時代,正穆亮位居司空、參議律令之時。故目凌亦卽丘目陵之省。凌、陵、鄰,皆同音異譯字。又《南齊書·卷五十七·魏虜傳》有‘魏司空長洛王繆老生’。按《魏書·卷二十七·穆亮傳》,‘亮字幼輔。初字老生,封長樂王,尋遷司空。’繆、穆同聲,古通用。是繆老生卽穆亮也。
按《廣韻·十一·暮》:步,薄故切,伏,扶富切,音似,譯言無定字。阿伏幹亦譯阿步幹,步落稽亦譯伏洛稽,是其證。
叡為代人。代郡陸氏,本姓步六孤,此其證也。
陸叡,原姓名為伏鹿孤賀鹿渾,共六個漢字,較當時漢族人姓名通作二字者多三倍,且重‘鹿’音,知此,則讀《魏書·叡傳》叡妻父崔鑑‘恨其姓名殊為重複’之語,可恍然矣。
後魏陸俟代郡陸氏,後魏除東平王陸俟一門外,尚有長安鎮將陸真,亦代郡人等。《辨證·三十》直作步六孤真。北周有大司空陸騰,魏陸俟玄孫,隋有太子洗馬陸爽,亦俟玄孫。爽子卽切韻作者陸法言也。又有汾州刺史陸彥師,陸(俟玄孫)子幹之子。唐有秘書監陸堅,魏陸(俟長子)馛七世孫。司勳員外郎陸據,周陸騰六世孫:諸人皆步六孤族也。又西魏、都昌公陸通,大統中賜姓步六孤氏。
按《北齊書·卷一·神武》紀,高歡字賀六渾。六、鹿同音,知賀鹿渾為北人常用之胡名,無誤字。又《南齊書·卷五十九·芮芮傳》有‘魏平元王駕鹿渾’。按魏書叡傳,叡封平原王,屢佂蠕蠕(卽芮芮)有功。其人當卽是叡。魏無‘平元’有‘平原’,知元為原之訛,駕、賀形近而訛。
《魏書·卷四十·陸俟傳》,代人也,卽陸叡之祖,其原姓步六孤,自不待論。傳雲‘曾祖幹,祖引,世領部落。父突,太祖時率部民隨從征伐,數有戰功。’可知步六孤本部落之名矣。
《魏書·卷三十·陸真傳》:‘代人也,少善騎射,膂力過人,數從征伐。’高宗時遷安西將軍,長安鎮將。《魏書·卷三十·步六孤氏》下雲:‘後魏步六孤真為長安鎮將’。
《周書·卷二十八·陸騰傳》:‘代人也,高祖俟,魏東平王。’是騰乃俟之玄孫也。《北史·騰傳·卽附卷二十八·陸俟傳》,其世系如下:‘陸俟→(第三子)歸→珍→旭→騰’。按《周書·騰傳》稱祖彌,‘彌’亦作‘弭’北史‘珍’當系‘魏’之形訛。
隋陸法言《隋書·卷五十八·陸爽傳》,‘祖順宗,父槩之。’核以《魏書·陸俟傳》,其世系當如下:‘陸俟→(幼子)麒麟→順宗→槩之→爽→法言’。《陸爽傳》雲:‘子法言敏學有家風,釋褐承奉郎。’《姓纂·一·屋河南陸氏表》雲:‘法言,隋承奉郎,撰切韻。’可知爽子法言,卽切韻之作者。
《陸彥師傳》:‘祖希道,父子彰。’核以《魏書·陸俟傳》,其世系如下:‘陸俟→(第五子)麗→叡→希道→子彰→彥師’。
唐陸堅《唐書·卷二百·儒學陸堅傳》雲:‘河南洛陽人,玄宗時從封泰山,封建安男。以秘書監卒。’《姓纂·一·屋河南陸氏表》雲:‘馥,後魏太保,建安王,七代孫堅,秘書監。’
據此,是唐陸堅乃後魏陸馥之七代孫。按《魏書·陸俟傳》:‘長子馥,高宗時襲父爵,改封建安王。顯祖禪位,以馥為太保。’官封與姓纂陸馥同。馥當系馛之形訛,卽陸俟長子也。
《唐書·卷二〇二·蕭穎士傳附陸據傳》:‘據,河南人,字德鄰,後周上庸公(陸)騰六世孫,天寶十三載終司勳員外郎’。
《周書·卷三十二》陸通傳……
據其所述,步祿孤氏(步六孤氏、步鹿孤氏)原為鮮卑族中一個古老的部落,其族以步祿孤部落名稱為氏,由於漢語譯音的差異,漢朝北方人通讀“祿”為“lù”音,而漢王朝統治者劉氏一族源出楚國羋姓熊氏後裔,其讀“六”亦為“lù”音,因此有稱步六孤氏者,也有稱步祿孤氏者,亦有稱步鹿孤氏者,其實都是指同一的部落稱謂。因為,在同一個民族的部落間分上,一般是不可能出現相同名稱的兩個部落並存的現象的。
步祿孤氏(步六孤氏、步鹿孤氏)是北魏鮮卑族八大部落姓氏之一,是當時的勢力為排行第二的貴族姓氏。八大部落姓氏分別是:拓跋氏、步祿孤氏(步六孤氏、步鹿孤氏)、賀賴氏、獨孤氏、賀樓氏、忽忸於氏、丘穆陵氏、紇奚氏、尉遲氏,合稱“鮮卑顯貴八姓”。
北魏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燾在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左右統一了中國北方五胡十六國的紛亂局面後,由其孫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拔·宏)入主中原,北朝魏與南朝宋處於南北對峙狀態,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初期,北魏孝文帝在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開始遷都洛陽後,對國家政權體系進行了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其時,他強行用漢族服飾代替鮮卑服,朝中禁用鮮卑語,並按漢字諧音將鮮卑姓改為漢姓:除了將將皇室原姓拓跋氏改姓元氏以外,還將其他的八大王族貴胄的氏族集團的姓氏也改為漢姓:
①將丘穆陵氏改姓穆氏;
②步六孤部落人數眾多,姓氏三分,便將步六孤氏改為陸氏、步祿孤氏改為步氏、步鹿孤氏改為鹿氏——以區別支主;
③將賀賴氏改姓賀氏;
④將獨孤氏改姓劉氏;
⑤將賀樓氏改姓樓氏;
⑥將忽忸於氏改姓於氏;
⑦將紇奚氏改姓嵇氏;
⑧將尉遲氏改姓尉氏(後來又有人悄悄改回複姓尉遲氏,並在唐朝初期大顯其貴);
這八大貴族後來合稱為“北魏貴族八大姓”。
本書認為,在過去的姓氏史籍中,一般都說步六孤氏、步祿孤氏、步鹿孤氏等古鮮卑族漢化所改為祿氏、布氏、陸氏這三種漢姓,其實,步祿孤氏(步六孤氏、步鹿孤氏)部落還分別有許多其他姓氏稱謂,諸如達步於氏、步大汗氏、步六汗氏、步六根氏、步落稽氏、阿步幹氏、乞步落氏等等,其後裔族人所漢化姓氏遠不止三姓,後來大多漢化所改的步氏、陸氏、祿氏、鹿氏、達氏、稽氏等,實為步祿孤氏(步六孤氏、步鹿孤氏)一承血緣,在傳統意義上,五服內皆不可通婚。
【遷徙分佈】
發源於今山東境內的陸氏和由鮮卑複姓步陸孤氏所漢化改姓的陸氏,在歷史上發展成為陸氏的兩支主流。這兩支陸氏族人今主要分佈在山東、河南、江蘇、浙江、江西、湖北、臺灣等省地。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