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姓圖騰(半氏圖騰)
半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半也作羋,讀音作mǐ(ㄇㄧˇ),亦可讀作bān(ㄅㄢ),但不可讀作bàn(ㄅㄢˋ),得姓始祖是熊旬(羋蚡冒)、鬥班、闕班。半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漢族姓氏,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七百五十五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熊旬(羋蚡冒)、鬥班、闕班
鬥班:半氏是源自春秋時代的楚國。按史籍《風俗通》的記載,半氏的始祖鬥班,是楚國的公族。推算起來是上古顓頊高陽氏的後裔。據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所說,他是吃虎乳長大的,而喂他的老虎身上有班紋,所以他才以鬥班為名,也使他的後人“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班。古代的“斑”和“班”通用,故稱班氏。班氏後人有以諧音“半”字簡改為姓氏,稱半氏。半氏後人由於是出自斑氏,故爾皆奉鬥班為班氏的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君主熊氏之後,屬於以姓氏字訛形為氏。
半氏是源自春秋時期的楚國。按史籍《風俗通》的記載,半氏的始祖鬥斑,亦稱鬥班,是楚國的公族。
據史書《東周列國志》記載:“南方之國曰楚,羋姓,子爵。也自頻項帝孫重黎,為高辛氏火正之官,能光融天下,命臼祝融。重黎死,其弟吳回嗣為祝融。生子陸終,娶鬼方國君之女,得孕懷十一年,開左脅,生下三子,又開右脅,復生下三子。長曰樊,己姓,封於衛墟,為夏伯,湯伐架滅之。次曰參胡,董姓,封於韓墟,周時為胡國,後滅於楚。三曰彭祖,彭姓,封於韓墟,為商伯,商未始亡。四曰會人,嫵姓,封於鄭墟小五曰安,曹姓,封於邪墟。六曰季連,羋姓,乃季連之苗裔。有名胄熊者,博學有道,周文王武王俱師之。後世以熊為氏。”其後有半氏。
該支半氏一族,為楚武王熊通(公元前740~前690年在位)之兄熊旬(羋蚡冒)之後裔訛改,熊旬後來為弟弟熊通所殺。
按史書的記載,熊通是熊儀之孫(熊儀,號若敖,西周末期楚國國君,公元前790~前764年在位,立都於丹陽),熊坎次子(熊坎,號霄敖,春秋初期楚國國君,公元前763~前758年在位,都於丹陽),熊旬之弟(熊旬,號蚡冒,熊坎長子,公元前757~前741年在位,都於丹陽)。
熊通在當時的楚國諸公子中是一位鐵腕人物,做出事來往往驚蠻夷而動華夏。他在周平王姬宜臼三十年(楚蚡冒十七年,公元前741年)殺其兄、侄,之後奪權而立。
周桓王姬林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熊通率三軍渡漢水伐姬姓隨國,這在楚若敖、楚蚡冒執政時期都不敢有這樣的奢望。熊通伐隨國,是在充分準備這後開始的。伐隨國前,他組建了一支能在隨棗走廊(今湖北隨州至棗陽襄樊一線)馳騁的車兵,以及為兵車平整道路、架設橋樑的工兵。伐隨的時間就選在隨國農業歉收、隨入缺衣少食之年。
熊通伐隨的目的,不是要摧毀隨國,而是要使隨國做楚國的附庸。因而熊通率三軍行近隨國都城時,他採取“伐謀”代“伐兵”。命其侄兒熊章入隨國都城見隨侯,迫隨侯求和。隨侯無奈,命少師跟隨熊章到楚軍駐地和談。和談中,熊通強求隨國替楚國去要挾周天子,熊通說:“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觀中國之政”,即介入中原諸夏的政局。隨侯懾於楚國的兵威,照辦不誤,派使者向周天子進言。熊通伐隨國後的第二年即周桓王十六年(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隨侯通報楚國,說周天子拒絕提高楚君的名號。熊通聞訊後大怒:“王不加我,我自尊耳!”於是,當即自立為“楚武王”。熊通稱王,首開諸侯僭號稱王之先河。當時周天子、諸夏和群蠻都莫奈之何。
在熊通篡位殺兄長、侄兒之時,熊旬的家族中有脫逃了熊通的無情滅殺者,其後裔子孫簡改原姓“羋”為“半”,稱半氏,但讀音仍作mǐ(ㄇㄧˇ)。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若敖之後裔鬥班,屬於以諧音簡改字為氏。
楚若敖有個兒子名叫鬥伯比,鬥伯比有個兒子名叫鬥穀於菟。相傳,鬥穀於菟是吃虎乳長大的,因虎身有斑紋,而荊楚一帶稱斑紋就是“鬥”或“斑”,因此又稱其為“鬥班”。又因鬥穀於菟的封地在申邑(今上海),因此又稱其為“申公斗班”。
鬥伯比另有個兒子名叫子文。
楚成王羋頵(熊惲)在(公元前671)即位之時只有九歲,他的叔叔令尹子元雖然沒伸手奪侄子的江山,但一直把持著侄子楚成王的朝政,十分霸道,猶如太上皇,小孩子楚成王拿他一點辦法沒有。
為此,在周惠王姬閬十三年(楚成王八年,公元前664年),申公斗班殺了令尹子元,請自己的侄兒子文繼為令尹,史稱令尹子文。
令尹子文執政之後,亦稱令尹闕班,他開始大力整頓楚國內政,成為楚成王執政時期(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的楚國上卿,他“緇帛之衣以朝,鹿裘以處;未明而立於朝,日晦而歸……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被罷免),無慍色。”
“闕”,本義是指王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閣樓,例如“宮闕”就是。後廣泛用來表徵帝王居處,借指朝廷,“闕下”即如是。“闕班”,就是說令尹子文是當時楚成王最親信之臣,因此能常立闕下。
在鬥班、闕班的後裔子孫中,都有用先族名號中的“斑”、“鬥”為姓氏者,稱斑氏、鬥氏。春秋戰國時期,“班”和“斑”兩字同音通假互用,因此後有人將姓氏簡筆改寫成“班”氏。
在該支班氏後人中,有以諧音字“半”簡改為姓氏者,稱半氏,讀音依然作bān(ㄅㄢ)。該支半氏實際上就是班氏、或斑氏,與其同宗同族。
半氏族人大多尊奉鬥班(鬥穀於菟)、或闕班(令尹子文)為得姓始祖。
按:
許多史家將鬥班(鬥穀於菟)與闕班(令尹子文)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歷史人物,是同時代的兄弟倆。
子文的封地在鬥邑(今湖北鄖西),是繼承父親鬥伯比的封邑,子文曾主動地獻出自家的封邑和私財來緩解國家的困難;而鬥班的封邑在申邑(今上海),各不相屬,不可混淆。
源流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令尹闕班,屬於以先祖名字簡改字為氏。
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官稱中有“班臺”之號。但它不是具體的官爵稱謂,而是當時的人們以司馬、司空、司徒為“朝堂三臺”,故以“班臺”來稱呼這三司,後用來泛稱朝官。
在歷代司馬、司空、司徒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稱之號中的“班”為姓氏者,稱班氏。
在該支班氏的後裔子孫中,亦有以諧音“半”字簡改為姓氏者,稱半氏,讀音依然作bān(ㄅㄢ),實際上亦是班氏。該支班氏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半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漢族姓氏,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七百五十五位,在臺灣則沒有。半氏以扶風、黎陽為郡望,人數非常稀少,主要分佈在河北省的石家莊市正定縣一帶。
【郡望堂號】
郡望
扶風郡:周朝時期即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咸陽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了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政權改其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裡(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的廣大地區。五代時期的後漢政權將其轄地限定在今陝西省咸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時期則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則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浚縣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並廢,黎陽縣屬衛州。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宋天聖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宋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廢軍,黎陽縣屬衛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複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曆4月,降州為縣,始稱浚縣,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浚縣屬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輝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道,浚縣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浚縣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縣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浚縣民主政府改為浚縣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2年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浚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浚縣劃歸新鄉專區。1961年12月19日,恢復安陽專屬,浚縣歸安陽專署。1970年安陽專區改為安陽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安陽地區,改設安陽、濮陽兩個市,浚縣屬安陽市。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浚縣劃歸鶴壁市。
堂號
扶風堂:以望立堂。
黎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