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姓圖騰(扁氏圖騰)
扁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biǎn(ㄅㄧㄢˇ)。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著名中醫扁鵲,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姓氏考略》注云:“扁鵲之後。望出渤海、南陽。”此外還有源自羌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扁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六百一十九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秦越人(扁鵲、盧醫)、柲帕(括柲扒)。
秦越人(扁鵲、盧醫):(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渤海郡鄚(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扁鵲曾居住在中丘(內丘)蓬鵲山(蓬山、鵲山的通稱)九仙洞(又名秦越人洞,唐代於鵠詩《秦越人洞中詠》有記),從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飲以山巔“上池”(石盆)之水,修得高超醫術。初醫治好趙簡子五日不醒之症,趙簡子賜其蓬鵲山田四萬畝於扁鵲,得到食邑之地。巧因蓬鵲山之首,扁鵲洞府上面,有翩翩欲飛天然石鵲和靜觀天下神奇石人形象,趙人視秦越人為吉祥喜鵲一般,而尊稱其為 “扁鵲”,即“在趙者名扁鵲”。後扁鵲遊醫虢國,巧醫虢太子“屍厥症”,使之起死回生。虢太子感恩棄國來到蓬鵲山太子巖,從醫扁鵲遊,採藥於是山。扁鵲在咸陽遭秦太醫李醯妒忌殺害,蓬鵲山趙人不遠千里,從咸陽抱回其頭顱,葬在山下,將焦子村和郎家莊合二為一改叫“神頭村”, 自此,建廟立祠,世代奉祀。在扁鵲的後裔子孫中,很早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鶣鵲氏,後簡稱扁鵲氏,再後省文簡改為單姓扁氏、鵲氏,皆世代相傳至今。扁氏族人大多尊奉扁鵲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著名中醫扁鵲,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漢朝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史記·扁鵲列傳》記載:秦越人,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號稱扁鵲,勃海郡鄚人(今河北任丘),由於他後來大多時間都居於盧國(今山東長清),因而又稱其為“盧醫”。
少年時期,秦越人在故里做過舍長,即旅店的主人。當時在旅舍裡有一位長住的旅客長桑君,秦越人與長桑君過往甚密,感情融洽。長期交往以後,長桑君終於對秦越人說:“我是一名醫師,掌握著一些秘方驗方,現在我已年老,要把這些醫術及秘方傳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傳。”
秦越人當即拜長桑君為師,並繼承其醫術,終於成為先秦時期傑出的醫家代表。
秦越人成名後,便開始周遊各國,為諸多病人治病,他仿照黃帝時期的古醫師鶣,號稱“鶣鵲”,後被世人簡稱為“扁鵲”。
扁鵲醫術高明,又常為君主看病,他的行醫事蹟及醫學成就在先秦時期就有不少著作予以記載。由於扁鵲醫術高超,被到當時秦國的太醫令李醯所嫉妒。
周郝王姬延五年(秦悼武烈王贏蕩元年,公元前310年),扁鵲拜見秦悼武烈王,秦悼武烈王把自己身體的不適告訴了扁鵲,扁鵲檢查後願給他治療。但當時秦國的太醫令李醯嫉妒扁鵲的醫術,因此跟秦悼武烈王說:“大王,您的病在耳朵和眼睛之間,即使治療也不一定能治癒,弄不好還會使耳朵聾、眼睛不明哩。”
秦悼武烈王遲疑起來,把這些話告訴了扁鵲。扁鵲聽了大怒,把治病的石針丟在地上,說:“大王,您跟懂得醫理的人商量治病,卻又讓不懂醫的人來破壞,這怎麼能行呢?假使您用這種辦法來管理秦國,那麼只要在一次重大的舉動上遲疑不決,秦國就會滅亡的啊!”秦悼武烈王聽後感到非常羞愧,連忙呵斥了李醯,並堅持由扁鵲治療,很快就治癒了困擾自己多年的疾病。
太醫令李醯因此更加嫉恨扁鵲,於是悄悄派出了一名刺客,殘忍地將扁鵲殺害了。
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後來中醫總結的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這些診斷技術,充分地體現在史書所記載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
扁鵲精於望色,透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後。當他到了齊國晉見田齊桓公田午(公元前400~前357年,公元前374~前357年在位)時,透過望診判斷出田齊桓公有病,但當時病情尚淺,病位還只是在體表腠理的部位(面板、肌肉的紋理。分皮腠、肌腠等。有時又指面板和肌肉的交接處,合稱皮腠)。扁鵲勸田齊桓公接受治療,如不治則病情將會加深。田齊桓公因自我感覺良好,拒絕治療。不久,扁鵲再度晉見田齊桓公時,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進展到血脈,再次勸說其接受治療,以免病情更加發展。田齊桓公仍然拒絕治療,而且心中不悅,認為扁鵲在炫耀自己,並以此牟利。當扁鵲第三次晉見田齊桓公時,認為其病情已惡化,病位進入到內部腸胃,如不及時治療,終將難治。但田齊桓公仍不予理睬。最後一次,扁鵲透過望診,判斷田齊桓公病情危重,已深入到膏肓(膏指心下部分,肓指心臟和橫隔膜之間。舊說膏與肓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無法再救治了,因此扭頭就走。果然不出所料,田齊桓公不久即發病,終於不治而死。此病例說明扁鵲當時已經能很好應用望診,而且診斷水平相當高。
扁鵲的切脈診斷法也很突出,具有較高水平。司馬遷在史籍《史記》中稱讚扁鵲是最早應用脈診於臨床的醫生。在先秦時期,中醫的脈診是三部九候診法,即在診病時,須按切全身包括頭頸部、上肢、下肢及軀體的脈。扁鵲脈診及其理論可從虢太子這一病例的診斷中體現出來。當時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鵲透過脈診判斷為“屍蹶”。他認為患者的陰陽脈失調,陽脈下陷,陰脈上衝,也即陰陽脈不調和,導致全身脈象出現紊亂,故患者表現如死狀。其實,患者並未真正死亡,除脈診外,他還觀察到患者鼻翼微動。結合切摸,他發現兩大腿的體表仍然溫暖,因而敢於下此判斷。扁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應用脈診來判斷疾病的醫生,並且提出了相應的脈診理論。
在治療方面,扁鵲能熟練運用綜合治療的方法。其中,從治療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厲針砥石,即針刺法,還有熱熨法和服湯藥法等。綜合療法為扁鵲行醫時的主要治療措施。
春秋時期,在臨證中醫學尚未明確分科。儘管在典籍《周禮》中已記載有獸醫、食醫、疾醫和瘍醫之分,但這僅僅是在宮廷中的設定。獸醫、食醫、瘍醫分別管理牲畜疾病、宮廷飲食調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項。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證,都屬疾醫的範疇。扁鵲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田齊桓公、虢太子等案例,都說明他是內科方面的能手。扁鵲還能根據當地的需要,隨俗為變地開展醫療活動。當他遊歷到秦國時(今陝西咸陽),就專治小兒疾病;當他雲遊到邯鄲(今河北邯鄲)時,又主要診視婦科病證;而當他到雒陽(今河南洛陽)時,便主要從事老年人病證的治療,多醫治耳、眼等五官病證。據記載,扁鵲還精於外科手術,而且應用了藥物麻醉來進行手術。
扁鵲在自己的醫療生涯中,不僅表現出高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還表現出高尚的醫德。他謙虛謹慎,從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屍蹶證後,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稱讚他有起死回生之術,扁鵲卻實事求是地說,這是患者並沒有死,我只不過能使他重病消除、回覆他原來的狀態而已,並沒有“起死回生”的本領。
扁鵲十分重視疾病的預防。從齊桓公這個案例來看,他之所以多次勸說及早治療,就寓有防病於未然的思想。他認為對疾病只要預先採取措施,把疾病消滅在初起階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頗有感觸地指出:客觀存在的疾病種類很多,但醫生卻苦於治療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預防。
先秦時期,巫術有一定市場,並且已經成為醫學科學發展的絆腳石。扁鵲對巫術深惡痛絕,認為醫術和巫術勢不兩立。他的這些醫療道德思想,後來司馬遷在史籍《史記》中將其“醫德”概括歸納為六條戒律,稱為“六不治”:信巫不信醫者不醫,驕恣不論於理者不醫,輕身重財者不醫,衣食不能適者不醫,病情嚴重到“形羸不能服藥、藏氣不定”者不醫。這是扁鵲治病的基本信條,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醫療品德。
扁鵲無私地把自己的醫術傳授給門徒,他的徒弟子陽、子豹、子越等人都是當時卓有所成就的醫生。後來在漢朝時期出現的《黃帝八十一難經》一書,就有人認為是根據扁鵲的醫術、尤其是關於脈診知識而整理成書的,並且署名“秦越人”所著。近代,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他的學說影響深遠,稱之為“扁鵲學派”。
在扁鵲的後裔子孫中,很早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鶣鵲氏,後簡稱扁鵲氏,再後省文簡改為單姓扁氏、鵲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扁氏族人大多尊奉扁鵲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羌族,出自明朝時期大理傈僳族扁氏部落,屬於以植物名稱為氏。
傈僳族,為古羌族的一支後裔,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Sino-Tibetan family·Tibeto-Burman group)的一支民族。
在公元一~三世紀,傈僳族與彝族先民大多居住在當時的越嶲、犍為、臺登、邛都、定窄一帶,即現在的西昌、冕寧一帶。公元八世紀,其先民遷居至雅礱江、金沙江兩岸的廣闊地帶,到了公元十五~十九世紀,逐漸遷移到瀾滄江和怒江流域。
雲南大理怒江僳族主要分佈在福貢、瀘水和蘭坪縣的一些鄉鎮,狩獵在傈僳族的傳統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傈僳族男子都有高超的射弩技術。
關於傈僳族的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唐朝時期安南經略使(今越南河內)蔡襲幕僚樊綽撰著的《蠻書》:“慄粟兩姓蠻,雷蠻、夢蠻皆在茫部,臺登城東西散居,皆烏蠻、白蠻之族種”。慄粟兩姓蠻,即當時還未形成統一的部落組織,尚以狩獵採集生活為主,還未進入農業社會。
公元十六世紀中葉,由於麗江木土司與藏族統治集團發生戰爭,大批傈僳族人在蕎氏族(括扒)首領柲帕的率領下,渡過瀾滄江,越過碧羅雪山,進入努江地區。
柲帕,生卒年待考,是公元十六世紀雲南地區傈僳族著名的頭人和軍隊首領,曾率領麗江、維西傈僳族人抵抗西藏軍隊對維西地區的進攻,反抗麗江土司的壓迫和歧視,後率部由金沙江兩岸向瀾滄江及怒江地區遷徙,是今天居住在怒江區域傈僳族的祖先之一。柲帕屬於蕎氏族(括扒)中的一個家族頭人,傈僳族人皆尊稱他為“括柲扒”,即蕎氏族的柲帕。
明朝嘉靖至萬曆年間,麗江土知府木氏與西藏封建統治集團為爭奪中甸、臨西(今維西)、阿敦子(今德欽)、寧蒗的統治權而矛盾日益加劇,最後終於爆發了戰爭。當西藏宗教政權派重兵進攻維西時,麗江木土司屬下的一支傈僳族軍隊頑強抵抗,多次擊敗了藏軍的進攻,這支傈僳族軍隊的首領就是柲帕。後來,由於藏族騎兵大量增援,雙方力量對比十分懸殊,木土司眼看形勢危急,便不顧傈僳族軍隊的死活而撒手不管。由於寡不敵眾,柲帕只好帶領傈僳族人邊戰邊退,一直到天晚時撤退到瀾滄江並乘暮色渡江,順利擺脫了藏軍的追擊。
傈僳族人由於不堪木土司的殘酷壓榨和統治,決心遠走他鄉,另外尋找適於生存的地方。他們翻過碧羅雪山,到達怒江兩岸,依靠武力,逐步佔據了怒江流域的知子羅(今碧江)、上帕(今福貢)等地,柲帕也成為統治怒江地區的大首領,而原來居住在怒江的怒族和獨龍族也受制於木必,傈僳族於是成為怒江區域統治民族,透過遷徙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柲帕進入怒江地區時,隨隊的傈僳族人口不超過三百人,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鼓勵傈僳族與當地土著婦女通婚,還大肆搶佔土地,搶掠怒族和獨龍族為家庭奴隸,這種家庭奴隸被稱為“搓巴”,傈僳族社會內部也相應出現了最初的階級分化,以柲帕為首的家庭成為官家,被稱為“司扒”,另一些佔有土地和奴隸較多的則稱“初波扒”(富裕戶)。
柲帕帶領傈僳族軍隊進入怒江地區,當時主要為躲避戰亂逃避麗江木土司的殘酷統治,但在客觀上卻帶動了傈僳族歷史上第一次大遷徙。傈僳族在這遷徙和流散中,原來的氏族組織逐漸瓦解,變成以家庭或村落為單位的社會組織。土地和牲畜等生產資料變家族公有,實行集體耕作,集體放牧,按戶平均分配生活資料。從此,傈僳族和怒族、獨龍族等人民雜居在怒江地區,客觀上促進了該地區民族文化、經濟、政治的融合,促進了怒江流域的開發和發展。柲帕作為首批帶領傈僳族進入怒江地區的首領,受到後人的推崇和尊敬。
此後從公元十七~十九世紀的二百多年中,傈僳族又有幾次大的遷徙行動,有成批的傈僳族越過高黎貢山進入緬甸境內,另有幾批向南沿著瀾滄江、怒江,經由鎮康、耿馬、滄源、孟連,抵達寮國、泰國等國,這就形成了傈僳族大分散、小聚集,跨境而居的分佈狀況。
繼蕎氏族為“括柲”家族之後,相繼進入怒江流域的傈僳族有虎氏、熊氏、猴氏、蛇氏、羊氏、雞氏、鳥氏、魚氏、鼠氏、蜂氏、蕎氏、竹氏、菜氏、麻氏、柚木氏、犁氏、霜氏、火氏等十八個氏族,併成為怒江地區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
公元十九世紀以來,傈僳族又進行了幾次由東到西的大遷徙,第一次是在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03年)傈僳族恆乍繃起義後的大遷徙;第二次在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永北傈僳族唐貴起義後的大遷徙;第三次是在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永北傈僳族丁洪貴、谷志四起義後的遷徙。
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傈僳族社會還儲存著明顯的氏族社會殘餘。同一祖先後代所組成的集團稱為“初俄”,即氏族。這些氏族名稱同時又是各個氏族的圖騰。同一氏族之下,由父親的二代~四代人所組成的親族集團稱為“體俄”,即家族之意。由若干不同的氏族和家族所共同組成的村寨稱為“亢”。村寨頭人有的是自然形成,有的是各家族老人互相推舉,稱為“搓吾”,由官府委派的頭人則稱為“實帕”。頭人不得世襲,其職責是:對內領導生產,調解糾紛,主持祭祀;對外承頭納貢,攤派伕役,領導血族復仇,締結盟約等。
傈僳族人自古就以動、植物名稱作為姓氏的習俗,其中的扁氏,就是以當地特產“扁果”之名為姓氏。
“扁果”,當地少數民族又稱其為“野荔枝”,為三葉漆樹科小喬木,生於雲南海拔600~2000米的稀樹草地或灌木叢中,其果實為名貴藥材,皮、果皆可入藥,樹皮藥性味苦、果實性涼,皆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功效,主治咽喉腫痛、嘔血、惡性痢疾等重症,外敷內服皆可;蜀漢時期的武侯諸葛亮曾用其為製作“行軍散”的主藥,後歷來皆為當地中藥中的翹楚,也是今著名的雲南白藥中“救命神籽”內的一味主藥。
傈僳族人很早就用“扁果”來防治“瘴毒”,因以為姓氏,稱扁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哈布其克氏,源出蒙古族人對族人長相的諧趣描述,蒙語為□□□□□□□,漢義“扁頭”,後遂成姓氏。到了明朝時期,其族人中有以其漢義為漢化姓氏者,即稱扁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徵西大將軍沐英麾下西域將領,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回族中的扁氏,以地名為姓氏。
據文獻《臨潭穆斯林及清真寺》、《臨潭清真寺碑帖》等中記載,回族扁氏先祖有兄弟三人,原名待考,是明朝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隨徵西大將軍沐英到洮州(今甘肅臨潭)的色目人,後其長兄居洮州舊城,次兄居長川鄉敏家咀村,三弟居扁都哈桑灘村。
後來,分居於舊城者的後裔改漢姓為洮氏,後簡筆改兆氏;分居於長川鄉敏家咀村者的後裔改漢姓為敏氏;分居於扁都哈桑灘村者的後裔改漢姓為扁氏、哈氏,一家分五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六百一十九位,在臺灣則沒有,多以渤海、南陽、雲龍為郡望。
今陝西省的渭南市臨渭區南師鄉扁家村,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扁都鄉,雲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表村傈僳族鄉,新疆石河子市,北京市等地,均有扁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所滅,以後不再複稱。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黜,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鄧州南陽郡改良縣(今河南鄧縣)為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雲龍縣:亦稱比蘇縣、雲龍州。西漢武帝劉徹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縣,名比蘇,屬益州郡。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割益州西部屬國都尉所領六縣,設立永昌郡,比蘇縣屬永昌郡。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設立南中七郡,統屬於床降都督管轄,比蘇縣仍屬永昌郡。西晉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分益州南中:建寧、雲南、永昌、興古四郡為寧州”,比蘇縣屬寧州。東晉成和年間(公元326~334年)“分東河陽郡置西河郡治比蘇縣,宋齊因之”。南北朝梁末(公元557年)廢除比蘇縣。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置姚州都督府,原比蘇地屬尹州。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王朝冊封皮羅閣為雲南王,建立洱海地區蒙氏政權。南詔時期,雲龍瀾滄江以東地區屬劍川節度,以西地區屬永昌節度。宋朝時期(公元937~1253年)以“白蠻”為主體的封建領主政權(大理)時期,雲龍屬大理,名“雲龍賧”。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雲龍甸軍民總管府,隸金齒宣慰司。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設五井鹽課提舉司,諾鹽井鹽課司,山井鹽井鹽課司,師井鹽課司,大井鹽井鹽課司,順蕩鹽井鹽課司。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雲龍土酋段保“從徵有功”,授雲龍土知州,屬大理府。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凡屬交通要道的地點,都設巡檢司,雲龍設順蕩井、上五井、師井、箭桿場、十二關等巡檢司。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置臨元、瀾滄、金騰、曲靖四兵備道”,雲龍屬瀾滄兵備道,為雲龍州。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土司段嘉鳳“自號新主”,以何天恩為都督,喇獵為總管,爭奪土司的繼承權,自潛澗入趕馬撒,出松木哨,“聚夷兵千人”,攻下五井,又攻永昌,“敗歸守江口”。“沫國公渝浪穹縣徐司明,率各土司徵之,遂平”。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改知州為流官。箭桿場、師井、諾鄧井、上五井、十二關、順蕩井由浪穹縣劃歸雲龍州。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知州周憲章在三七建城,“始於壬戌,落成於甲子”。城周圍長四百六十丈,城牆厚四尺,有東南北三道城門。清朝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雲龍縣第一部方誌雍正《雲龍州志》刊刻本問世,修築了寶豐至石門、關坪、雲浪分疆之間的道路。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州牧黎民藩籌辦自治,六月設所開辦,兼設自治研究所,9月,天登傈僳族施金海、維免扒、李福生、楊雙合、劉洪順等反對土司的壓迫,聚眾起義。民國以後,雲龍縣名稱沿用至今。
堂號
渤海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雲龍堂:以望立堂,亦稱比蘇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河北省邢臺扁鵲廟
扁鵲廟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內丘縣城西北22公里處,佔地150000平方米,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古代建築,坐北朝南,在群山環抱之中,右扶龍騰山,前臨龍騰水。1963年前水上有橋,後石橋衝坍。過橋北上,越橋樓,過山門、獻殿至扁鵲廟。廟內有扁鵲塑像,廟左有扁鵲墓,每年農曆三月,八方人士雲集祀之,香火極盛,達月餘之久。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AAAA級旅遊區。據《內丘縣誌》記載,扁鵲廟漢唐有之,始建不詳。自漢至今,歷代均有修葺,現存為元代建築。
河南湯陰扁鵲廟
扁鵲廟座落於湯陰縣伏道鄉南崗,位於縣城東南6公里處。
扁鵲廟座北朝南,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00米,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共有雕塑14尊,碑刻數十通。扁鵲廟大體可分為兩部分,西半部分為主體,由山門、陰陽橋、二門、大殿東西廂房、墓冢組成;東半部分為附屬,由藥庫,放生池、百草園、十二生肖和扁鵲漢白玉塑像組成。1978年湯陰縣人民政府將扁鵲墓廟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山門拾階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貫穿東西的陰陽池及雅緻的陰陽橋,單孔小橋,雅緻秀氣,橋的東西兩邊各有一個八角形水池,東邊是日出之地,為陽池,西邊是日落之地,為陰池。遊客於橋上漫步而行,據稱可採天地之精華,納萬物之氣息,調節體內陰陽之氣,故得名陰陽橋。
過了陰陽橋向北有面闊三間、進深5米的二門,其上,懸掛一幅對聯,上聯為“望聞知膏肓”,下聯為“問切斷生死”,橫批“回春堂”,這副對聯字字珠璣,道出了扁鵲診病治病之精髓,隸書字型,如行雲流水,飄逸如風。
大殿及兩側東西廂房為懸山式建築,建築風格簡約,古樸大方,頗具戰國時期建築風格。大殿東西寬25米,南北深15米,四周有3米外簷,簷下有22根硃紅大柱。大殿正中是扁鵲坐像,高約3米,著王者衣飾,端冕垂旒,面部慈祥和善。大殿四周牆上有11幅壁畫,記錄了扁鵲非凡的一生。
兩側東西廂房內,供奉了我國曆史上十位名醫,這些名垂史冊的名醫,都曾以自己高超的醫術、過人的智慧、高尚的醫德,救眾生於水火之中,為我國博大精深的中醫中藥文化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扁鵲廟最北部是扁鵲墓冢,是整座廟核心心所在。墓呈圓型,高約3米,周長20餘米,墓前有清朝康熙年間墓碑一塊。
山西永濟扁鵲廟
扁鵲墓位於今永濟市虞鄉鎮清華村東,墓冢高約1.67米,周長約50米。墓旁有石羊一對、古槐1株。在墓東有扁鵲祠,祠記憶體碑最早者為明萬曆庚子《重修扁鵲祠記》。扁鵲祠分東西二廟,西廟最早,可惜西廟在抗日戰爭期間,遭日軍戰火所毀,僅存石獅1對及碑碣3通。
扁鵲廟位於扁鵲墓東側,廟坐北朝南,佔地萬餘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山門、獻殿、正殿,兩側為東西廂房。獻殿面寬五間,進深二間,位於永濟市於鄉鎮洗馬村北500米。
浙江慶元扁鵲廟
盧福廟(又名扁鵲廟),位於浙江省慶元縣,是 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盧福廟坐東朝西,總體佈局為四進,平面呈倒“丁”字,佔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600平方米。第一進與二進間,有倒座、戲臺、中亭、廂房;倒座與廂房均為二層單簷,倒座進深一間,廂房進深一間,帶前廊;戲臺為單簷歇山頂,中亭為重簷歇山頂,建在高差為2.5米的臺階上,後簷與二進明間相接。後三進均為五開間。第二進明間為過道。二進與三進的明間之間用一過亭連線,過亭為單簷歇山頂。第三進設後簷牆,與第四進隔開,兩梢間處各設一門為出入第四進的通道。第四進為三合院式。
盧福廟依地勢而建,高底錯落有致。結構嚴謹,儲存完整。寺廟正殿供奉盧福神,即扁鵲,是浙江省唯一單純紀念古代醫學家扁鵲的廟宇。
【典故軼事】
神醫扁鵲
他醫術精湛,所以人 們就用傳說中的上古軒轅時代的名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當時著名的民間醫生長桑君,學習醫術,為民看病治病,留下了不少神奇的傳說。
扁鵲自從結識了長桑君,夜以繼日,廢寢忘食,認真把醫學先師的經驗和方法加以系統概括與分析,不斷提高自己的醫術修養和診斷能力,在疾病的診斷上有了長進。
一天,長桑君外出行醫,扁鵲一個人在家。他正在伏案翻閱醫書,門外突然傳來“唉喲唉喲”的呻吟聲。扁鵲一怔,趕忙迎出門去。只見門外有兩個小夥子攙扶著一位老太太正向屋裡走來。老太太緊皺眉頭,大汗淋漓,兩手捂著胸口。小夥子一見扁鵲,十分急切地說:“先生,俺老母腹疼難忍,食水不進,求先生給她調治調治吧。”扁鵲走過去,把老太太攙坐於待診的木椅上,他看看日頭(太陽)估計老師暫時不會回來,猶豫了片刻,讓老太太把手伸過來,耐心地診著脈說:“老人家的病屬於脾胃不適,胃脘疼痛。這樣吧,待我開一個藥方,回去後,立刻給老人家煎好飲下,我想她的病會慢慢好的。”
兩個小夥子臉上露出一絲感激的笑容:“那老母的病可就託附這位先生了。”
扁鵲一面叫其中一個小夥子攙扶著老太太回家暫時臥床休息,一面醮墨開方,鋪紙包藥,然後叫小夥子立刻趕回家去給老太太用水煎服。
小夥子提著藥風風火火地往家趕,走到村口的時候,碰上一班夥計在伐樹。夥計們平時打鬧慣了,這會兒見小夥子提著個鼓囊囊的包兒走來,以為裡面肯定包著什麼好吃的,夥計們一窩蜂地把小夥子緊緊地圍住,非讓他解開紙包兒看個究竟不可。小夥子急忙解釋說:“別開玩笑了,裡面包的全都是些草藥,沒啥好看的。”夥計們嘻嘻笑著說:“呵呵,你小子淨耍滑頭騙人,平白無故的抓得什麼藥,快把包兒開啟給我們看看吧。”
小夥子越是解釋,夥計們越是不信。有個小夥計乘他不提防,一個餓虎撲食,藥包沒有搶到手,草藥卻全都抓破撒在厚厚的鋸末上。大夥一下子愣住了,一個個直撓後腦勺。小夥子嗔怪道:“我說裡面是藥呢,你們愣是不信,這回總該相信了吧。”他一面說,一面從鋸末中把藥捧入兜子裡。
卻說小夥子走後不久,長桑君行醫回來了,扁鵲忙著說道:“老師,您老人家方才不在,學生冒然診了例病症,學生現在請罪了。”
說著,扁鵲抱拳請罪。
長桑君拂髯笑道:“啊,快別這樣,救死扶傷乃人之常情,學生如此,實在是難能可貴,為師只有高興才是。越人,快把患者的病情講給我聽聽。”
扁鵲馬上把病人的症狀、脈象和自己的診斷結果一五一十地告訴長桑君。
長桑君問:“藥方呢?”
扁鵲取來藥方,說:“老師請看。”
長桑君把藥方從頭至尾看了一遍,不覺皺起眉頭,說:“越人,你藥方裡的十幾味草藥倒是對症,不過,這裡邊漏掉了一味。”
“哪一味?”扁鵲驚詫地問道。
“檀香?”
“對,此藥有理氣化淤之功效,如你方才所述,病人實屬氣淤脾胃,肝氣不舒,氣不理而淤猶結。你方中雖用了鎮痛化淤之藥,但沒有檀香作為首藥,病人是難以治癒的。”
扁鵲聽後,心中非常後悔,他急得搓手說道:“老師,這可怎麼辦呢?”
長桑君抬頭看了一眼扁鵲:“你說呢?”
“好,我這就把藥送去。”
說罷,扁鵲披了衣服,帶了包好的檀香和其它幾味輔助藥物,他剛想出門,門外走進兩個人來,扁鵲定睛一看,哎呀!這不正是剛才攙老太太來看病的二位嗎?扁鵲明白了,二人一定是為母親服藥未愈而專程再來拿藥的,他心中感到很是不安。可是,看到兩個小夥子面帶微笑,一副笑臉露出感恩不盡的樣子,扁鵲有些驚奇地問道:“老太太眼下病情如何?”
兩位小夥子拱手笑道:“多虧先生診治,我母的病回去飲藥即愈,身體康復如初,我們是來謝恩的。”
“這個……”扁鵲把疑狐的目光投向老師。
長桑君上前笑道:“二位小弟請坐,你們剛才說什麼來著?”
兩個小夥子興奮地答道:“是這位先生把俺老母的病治好了。”
“那,請問裡邊你們是否又新增了什麼別的藥呢?”
兩個小夥子疑惑不解地看著長桑君說:“沒有,絕對沒有。”
“那,請問你們抓走的那副藥是否中途開啟過?”
“這個……”
愣怔了片刻,其中一位小夥子把自己取藥回家,在路口遇到伐樹夥計撕破藥包的事情告訴了長桑君。
長桑君開口問道:“那是棵什麼樹?”
“檀香樹。”
扁鵲聽後一震,恍然大悟。他用敬佩的目光望著老師,不覺伸出大拇指。
長桑君笑笑:“這就對了,世上竟有如此蹊蹺之事,看來你老母福分不小哇。”他衝著那兩個小夥子開著玩笑說:“你母親的病還多虧了那幾個鬧著玩的嘎夥計,不然,煩你們再跑一趟不說,老太太可要受病魔熬煎至今的。”
扁鵲慚愧地漲紅了臉,把頭垂了下去。
長桑君對兩個小夥子叮囑說:“回去後還要注意老人的起居進食,切忌進食過硬、過燙、過量。此外,千萬不可惹老太太生氣,氣鬱而病生,老人受罪,晚輩受累,會貽誤大事的。”這正是:
開了個不該開的玩笑
卻使得扁鵲聲名大震
扁鵲開始行醫,並非那麼順利,相傳當時有“治一亡一,治十亡十”之說。這雖是訛傳,可也多少滲透出一個問題,那即是:做事如此,行醫亦如此,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是行不通的。
後來,扁鵲透過自己的潛心努力,加上名醫長桑君的耐心指點,終於在醫術上有了更大長進,闖出一點名聲。
但是,當印象佔據了人們的頭腦,往往就輕易改變不掉。當時,不少人依然對扁鵲的醫術抱有懷疑態度。
一日中午,扁鵲行醫回家,聽說有一鄉親正在蓋房,為人熱誠厚道的扁鵲換了衣裳,取了草帽前去幫忙。這時,站在腳手架上的一位年輕人遠遠看到扁鵲朝這裡走來,對腳手架上的人說:“等越人來到跟前,我就跳下去裝死,到底看看他的醫術是真是假。”眾人不約而同地點點頭。
說話間,扁鵲已來到近前,他剛要向眾人打招呼,只見腳手架上直衝衝跌下一個人來,跌下來的人在地上打了幾個滾,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了。
扁鵲連忙走過去,眾人也呼啦一下子圍了上來。扁鵲一看年輕人的臉色,低聲說道:“唉!人已經死了。”話剛說完,眾人哈哈大笑起來。
扁鵲疑惑不解地說:“這位小弟一定是才吃過午飯,食物充滿了腸胃,從這麼高的腳手架上跌下來,腸胃已經摔爆了。”
人們仍然大笑不止,有位上了年紀的老漢半信半疑地將年輕人翻了過來,這才發現年輕人果然摔死了。當人們把這件事的原委告訴扁鵲的時候,扁鵲長嘆連聲:“嗚呼!可悲!可悲!真乃平地生風,小弟怎好開這樣的玩笑呢?”
從此,扁鵲聲名大震,為人佩服。
戰國時期,河南境內經常鬧災荒,瘟疫流行,民不聊生,扁鵲終年奔波於河南城鎮鄉間行醫治病。
這一年,扁鵲家中體弱年邁的母親積勞成疾,竟然一病多日,臥床不起,不思飲食,日漸消瘦。哥哥請了多少醫生看過,總也不見好轉,眼瞅著老母一天不如一天,扁鵲的哥哥心急火燎,十分苦悶。
這天,他忽然想起弟弟扁鵲,人們都說他醫術高超,贊他有起死回生之術,何不去找他一趟呢?好在前些時候扁鵲讓同鄉捎來過一些銀兩,知道他在雒陽(今河南洛陽)一帶。主意拿定,哥哥好不容易說服母親,便擇了一個吉日,揹著母親上路了。
母子倆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歷盡艱辛來到雒陽。不想,扁鵲看罷母親的病後,搖了搖頭,嘆了口氣,把哥哥叫到一邊,偷偷地說:“哥哥,母親的病已經無法醫治了,少則十日,多則百天,她老人家定會陽盡壽終的。你們遠道而來,歇息兩天就回去吧,免得把母親的屍體葬於異地他鄉……”
哥哥聽後,十分傷心,默默地點點頭。三天後,便揹著母親又踏上歸途。
這一天,母子二人來到一處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窪野地裡。母親忽然覺得嗓子冒煙,口渴難忍,病情更顯危急,可巧隨身所帶的水又早已喝乾,哥哥只好把母親放在路旁的一棵大樹下,自己提了水罐到四下裡找水。誰知,跑東跑西地找了老半天,卻連個水珠也沒見著。正當他有氣無力地往回走的時候,忽然發現路邊不遠的墳地裡有一塊水瓢一樣的人頭骨,骨瓢裡因下雨積存的水迎著陽光閃閃發光。扁鵲的哥哥如獲至寶,高興極了,跑上前去一看,卻禁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原來,這骨瓢裡面有兩條小蛇,剛脫過皮的小白蛇正在嬉水,那水混濁不清,水面上漂著一塊塊蛇皮,很遠便聞見一股腥臭味,別說是喝,就是聞一聞,看一看,都讓人噁心。
這一來,哥哥可真上了大愁:怎麼辦?老母重病垂危,這個關口上倘若能喝口水便能再多活幾個時辰,沒有水,說不定今天就要渴死在這荒郊野地裡,這不是人為的罪過嗎?想到這裡,他再也顧不了許多,蹲下身子用手輕輕地把兩條小白蛇挑了出去,然後小心翼翼地將水倒人罐子裡,提了回去。來到那棵大樹下,母親已經奄奄一息。他輕輕喚醒母親,把水遞了過去。
母親無力地撩起眼皮,一見兒子端水過來,便沒命地抱起水罐,一飲而盡。說來也怪,扁鵲的母親剛剛把水喝下肚去,渾身就覺得輕鬆了許多,又過了不多時,竟扶著樹幹站了起來。她高興極了,笑著說:“兒啊!這點水可救了孃的命,娘現在覺著好多了,來,你先扶著我試試,我想自己走。”哥哥見母親一反常態,竟能站起來自己行走,心裡甭提多麼高興。於是,攙著母親又繼續往前走。
幾天以後,母子倆來到一個村頭上,趕巧聽見一家的母雞剛剛下完蛋,“咕嘎、咕嘎”地叫個不停。母親自言自語道:“哎,多少天沒吃過雞蛋了,娘嚥氣之前也不知還能不能吃上個雞蛋呢?”兒子聽罷,覺得心裡很不是滋味,他知道,母親在家時,隔三差五地總愛喝兩個雞蛋的,可流落他鄉,到哪裡去找呢?萬般無奈,他還是鼓了鼓勇氣,決定硬著頭皮討討試試。於是,他攙著母親叩響了這一家的院門。
開門的是位年過半百的老大娘,老大娘手裡正捧著熱乎乎的雞蛋,這雞蛋看去個兒好大,簡直如鴨蛋一般。扁鵲的哥哥深施一禮打過招呼,說自己年邁病危的母親想吃一個雞蛋,求大娘開恩施捨。大娘猶豫一下,剛要開口,屋裡一個姑娘隔著窗戶搭了腔:“娘啊,你就給了他吧,怪可憐的,解人之危也是咱的本分嘛!再說,不就是一個雞蛋嗎,它就是個鳳凰蛋,也不如救命要緊哪!”“對、對,我閨女說的極是。這位先生,不瞞你說,我家這隻黑母雞,平日裡下蛋都特別小,今天這個蛋卻大得出奇,該是你孃的福氣吶!”說完,老大娘樂呵呵地把雞蛋遞給了他,母子倆謝了大娘,高高興興地捧著雞蛋出了村。
來到村邊的一個道口處,母子倆忙把雞蛋開啟,倒進碗裡。嘿!難怪雞蛋這麼大,原來竟是個雙黃蛋。母親把雞蛋喝了,不多時,臉面竟由蒼白變得紅潤起來。接著,渾身也象長了不少勁,竟然不用兒子攙扶也能夠自己行走了。
母子倆甭提多高興了,倆人有說有笑地又繼續趕路。可是,不大工夫,忽然間,狂風四起,頭頂上飄來一塊烏雲,緊接著,一個炸雷響過,剎時間傾盆大雨下了起來,母子二人躲閃不及,渾身淋了個透溼。
說來真是無巧不成書,這一天怪事都趕在一塊了。這陣暴雨來得急,停得快,風雨剛過,太陽就出來了,好一個雨過天睛。母子倆剛剛淋過暴雨,現在讓暖烘烘的太陽一曬,別提有多麼舒服,多麼愜意。尤其是母親神智清爽,胳膊腿也越發顯得有勁多了,說神一點,簡直超過了沒有生病以前。
從那以後又過了幾天,母子倆回到了鄚州老家。扁鵲的哥哥安頓好母親,便隻身一人返回雒陽,去找扁鵲算帳。
一見到扁鵲,哥哥的氣就不打一處來:“扁鵲呀扁鵲,你好沒良心!母親生你一場,不容易呀!可是你,萬萬不該見死不救哇。”扁鵲聽罷,以為母親已死,哥哥過度悲傷,對於他過激的言辭也不作計較,長嘆一口氣,說:“哥哥休且動怒,你對母親的一片孝心,小弟十分敬佩。可是,家母患的是一種不治之症,絕非小弟見死不救,是我實在是無能為力呀!”接著,扁鵲上前拉住哥哥的手,情深意長地勸說道:“既然如今母親已人土為安,為兄就該心路放寬一些,千萬莫要過份悲傷,有道是人死如燈滅嘛!……”
“住口!’’扁鵲的哥哥聽到這裡,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火氣。
“虧你行醫多年,算得上什麼‘神醫’?母親的病哪裡是什麼‘不治之症’,分明是你居心叵測,怕受託累。實話對你講了吧,母親的病回去後不治自愈,如今早已康復如初了。”
扁鵲一聽,半信半疑,估計可能半路上又遇到了醫界高人而得救,於是改口解釋說:“其實,咱孃的病也並非不治之症,只是小弟的能力遠不能及,這都怪我當時沒有解釋清楚。可是,退一步說,即便小弟當時開了藥方,也是枉然——這些藥,別說你我,就是活神仙也不好取全啊!”
“怎麼個不好取全,莫非還要上天入地不成?”
“那倒不必。可是這劑藥方,既要天賜,又要人為,相互作用,缺一不可,錢倒是花不了多少,只是……”
“哎呀!你不要羅哩囉嗦啦,我倒要看看你想開得到底是個什麼藥方?”
“那好吧!“扁鵲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伸手拿起案上的毛筆,開了下面一個藥方:
人骨天降雨露水,二龍脫衣洗澡湯。
黑雞新生雙黃蛋,淋過暴雨曬太陽。
藥方開罷,遞給哥哥,哥哥接過來一看,正好與回家路上所遇的情形一一吻合,禁不住拍案稱妙。直到這個時候,他才知道是錯怪了弟弟。
扁鵲治病,除了藥物治療外,精神療法、運動療法,也是扁鵲行醫治病的獨到之處。
一日,有個財主找到扁鵲,言稱自己患了重病,心中煩悶,不思睡眠,多日來,身體日漸消瘦,茶水難進,投了好幾位先生也未能奏效。扁鵲看看眼前這位財主,果然面黃肌瘦,一副病歪歪的樣子,他給財主診了診脈,說:“你的病只有一種辦法能醫,但不知你自己是否願治。”
財主聽後大喜:“啊!快請神醫說出用什麼辦法,本人當然願治。”
扁鵲道:“到市上買塊一尺見方之石,每日不停地從你家院裡的東牆根搬到西牆根,再從西牆根搬到東牆根,不消兩個月,你的病定見好轉。”
財主聽罷,皺起眉頭。活了這麼大歲數,只聽說世間名醫有藥到病除之術,還從沒聽說過搬石頭治病的道理。他想起扁鵲曾有“六不治”之說,懷疑扁鵲是不是有意戲弄自己,但轉念想到扁鵲是有名的神醫,只好照著他的辦法去做了。
從此,人們經常看到這位財主搬著石頭在院裡轉來轉去,累得氣喘吁吁,汗流滿面。財主一心想治好自己的病,忘記了收租,忘記了催稅,什麼事都不思,任何事都不管,兩個月過後,財主精神旺盛,身體也逐漸恢復了。他找到扁鵲問:“怎麼搬搬石頭就能夠治好我的病呢?”
扁鵲笑了笑說:“你得的這種病叫做心勞過度(神經衰弱),你每天費盡心機,一心一意想怎麼樣發大財、發橫財,一不鍛鍊,二不勞作,時間一久,勢必心虧身虛,心悸不眠。我讓你搬石頭,是要把你的腦力與體力適當的調解一下,體力運動乃生命之根本,還是希望你日後不要再為怎麼樣發橫財苦思冥想啦。”
還有一次,扁鵲正在藥房裡檢視藥方,從門外走進一位三十來歲的中年人,一見扁鵲,立刻撩衣跪倒。扁鵲一面走過去扶起中年人,一面急切地問道:“是不是家中有人病了?”
那中年人漲紅了臉,從懷裡摸出一紙遞與扁鵲,扁鵲抖開一看,原來是幾行筆弱清麗的詩句。
扁鵲輕輕吟道:
隨君五載感慨多,當年恩愛毋須說,
自從夫君中酒邪,奴家時常受折磨。
淚眼憂心家園破,車行至此再無轍。
可憐愛女誰來管,奴死之後目難合。
扁鵲吟罷這首詩,抬頭望了望眼前這位中年人,中年人流著眼淚把家中的事情告訴了扁鵲——
原來,這首詩是中年人的妻子寫的。他們結婚五年,開始倒也恩恩愛愛,如膠似漆,生活過得甜蜜,妻子生得如花似玉,而且婚後不久又喜得一女,更惹他的喜歡。可是後來,中年人不知道怎麼就嗜起酒來,見酒如命,飲畢撒風,屋裡的陳設毀淨了,整個家當也兌成銀兩飲了酒,賢慧的妻子還時不時捱上一頓罵。妻子雖屢次勸說,他卻權當耳旁風。時間久了,妻子漸漸憂慮成疾,又過了些日子,竟大病臥床,奄奄一息。
這一天,妻子把他叫到床前,雙手顫抖著從床下取出一紙遞給他。中年人接過來看了一遍,猛然徹悟了,他心如刀絞,抱著妻子痛哭一場,哭著哭著就想起了風傳起死回生的神醫扁鵲,於是匆匆來到了這裡。
扁鵲聽完中年人的述說,微微笑道:“這位大哥,飲酒倒非是件壞事,不過千萬不可過量,飲酒過量,會中毒傷身。借酒釁事,打罵妻子,這可是你的不是了。”
扁鵲幾句話,直把中年人說得面紅耳赤,無地自容。
“先生說得對,這都怪我不好,只要先生能救嬌妻一命,我立志重新做人。”
說著“撲通”跪在地上,堂堂男子漢,竟掉下傷心的淚來。
扁鵲見中年人真得動了情,思忖片刻,便過去把他扶了起來,說:“大哥不必如此,叫你一說,大嫂的病眼下還能治癒,不過必須如此這般,這般如此……”
中年聽了,連連點頭。
於是,扁鵲伏案寫了下面幾句詩:
妖妻隨我五六年,情投意合心相連。
全怪為夫不作臉,美滿家園俱拆散。
噩夢已醒回頭晚,偷生必將成笑談。
若死何不一塊死,陰曹地府再團圓。
扁鵲寫完,讓中年人謄寫一遍,給他的妻子拿去。中年人走時,扁鵲又再三叮囑一番,讓他務必照計行事。
簡短截說,中年人回家之後,便把那幾句詩交給了妻子。
妻子看完詩,又看了看淚眼模糊的丈夫,慘淡的目光裡露出失望的神情,然後,兩眼直呆呆地望著他。
中年人苦苦笑了笑,說:“既然你已到如此地步,咱也就顧不了許多了,可這孩子,說啥也不能讓她寄人籬下。乾脆,把孩子摔死,咱們一起同歸於盡了此一生吧。”
言罷,中年人搶過孩子就往地下摔,妻子大叫一聲,驀地從床上爬起。一時間,她只覺得胸口一陣發熱,“哇”地噴出一口汙血來。
孩子嚇得“哇哇”直哭,中年人也擔心的上前扶住妻子。正在這時,扁鵲從門外款步走了進來,他一見地上的汙血,連聲說:“中!中!”扁告訴中年人:“你妻子乃長期積鬱心中,固此釀成重疾,方才一舉,謂之以急救急,她的病不久就會好的。”
說完,扁鵲又開了急救急,並囑咐中年人要好好照料妻子,切切不可再讓她生氣。中年人應允連聲,並當著扁鵲的面向妻子賠禮認錯,保證今後不再喝酒,重新做人。
妻子深情地望著丈夫,眼裡掉下兩行苦澀的淚水。
果然,補藥煎服之後,婦人漸覺精神旺盛了許多,又過了一段時間,便離了病榻,病體復原了。
從此,中年人也戒了酒,夫妻二人恩愛如初,又用勤勞的雙手重新建起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園。
一次,扁鵲行醫途中路過一個村莊,這時從村裡傳出陣陣哭聲,扁鵲從旁人的嘴裡瞭解到死者乃是一位結婚將近一年的媳婦。他剛要繼續趕路,卻聽哭聲愈來愈近,有幾個中年人抬著棺材衝他走過來。扁鵲循聲一望,不禁大吃一驚,幾個中年人抬的是口薄薄的棺材,他看到有幾滴汙血正從棺材裡悄悄往外流淌。扁鵲走上前去看一看血跡,連忙叫人們放下棺材,並阻止後面的婦人不要哭了。
眾人打量著眼前這位郎中,心中好生詫異。扁鵲開口說道:“有道是人死方可人棺,你們這裡怎麼時興大埋活人呢?”大家驚奇地望著扁鵲,接著便哧哧笑了起來,他們懷疑眼前這位郎中十有八九是個瘋子。
人們剛要抬起棺材繼續往前走,扁鵲急切地說:“眾位趕快放下,倘若我沒有說錯的話,棺材裡躺的乃是一個孕婦,這孕婦由於分娩難產而出現長時間昏迷,她這叫‘假死’(休克)。”
眾人聽這位郎中說的有板有眼,條條是道,於是放下棺材,依著扁鵲的吩咐,半信半疑地開啟棺蓋。扁鵲掏出針包,在小媳婦人中上按摩了一會,然後在中脘穴紮下一針,只見小媳婦身子動了動,眼睛慢慢睜開了。扁鵲又料理了一會,婦人竟然坐了起來。人們趕忙把小媳婦扶出棺材,時間不大,一個男嬰“呱呱”墮地了。
一針救了兩條性命,眾人齊聲稱讚。婦人的丈夫說啥也要把扁鵲請回家中暢飲一番,還拿出些銀兩要酬謝扁鵲,扁鵲笑道:“見死相救乃行醫人的本份,罷了罷了,我還要繼續趕路呢。”
又有一次,扁鵲外出行醫,走到半路,天漸漸黑下來,他準備投宿一家客店,扁鵲剛要敲門進去,可巧一個婦人端著一盆汙水走出門來,一不小心,“譁”地潑了扁鵲一身。
婦人見客人被潑得渾身精溼,非常尷尬,不好意思地抱歉說:“這位先生,是奴家有眼無珠,實在對不起,快請先生進店換件乾淨衣服吧。”
扁鵲笑笑,說聲“沒什麼”,就隨著婦人一同走進客店。
客店的主人正在屋裡喝茶,見扁鵲進屋,連忙起身讓座。
扁鵲一見店主,低低叫了一聲:“不好,你家主人不出今夜便有喪生之危。”
婦人一聽,好不氣惱:“你這野郎中,我不是就濺你身上幾滴汙水嗎,也不該這樣詛咒我們呀。”她用手一指門外:“還是請你另投他店吧。”扁鵲又做了些解釋,仍未奏效,眼瞅著店主要大動肝火,他只好轉身走出客店,住在與這對門的一家小店裡。
扁鵲躺下後一直沒閤眼,悄悄聽著對門客店的動靜。午夜時分,對門客店果然騷動起來。扁鵲連忙過去,只見店主躺在炕上,一面打滾,一面不住地呻吟。
那婦人一見扁鵲氣得渾身打哆嗦。扁鵲解釋說:“大嫂先莫生氣,你丈夫患得乃是絞腸痧,昨天我到這裡,就看到他臉上的氣色有些不對了。”
婦人仍半信半疑,但疑惑中卻帶著幾分希冀。扁鵲鎮靜地說:“不要緊,待我給你的丈夫治療一番也就無事了。”
扁鵲開始為店主按摩、針刺。時間慢慢過去,店主的腹中漸漸止住了疼痛。夫妻二人對扁鵲感恩不盡,總覺得對不住這位好心郎中,說什麼也叫他留下姓名,無奈,扁鵲只好告訴了他們。當店主聽說扁鵲救了他一條性命的時候,激動地簡直說不出話來:“神……神醫,藥王……藥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