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姓圖騰(彪氏圖騰)
彪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biāo(ㄅㄧㄠ)。源於姬姓,有出自西周早期毛叔之女彪氏孟姬;有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康叔後裔姬彪夫;有出自戰國時期晉國君主晉平公姬彪後裔,以上皆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還有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康叔後裔避難改姓為氏,戰國時期魏國君主魏襄王后裔音訛字為氏。此外還有源於蒙古族和滿族漢化為氏。彪姓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三百零二位,在臺灣名列第九百九十九位。
【得姓始祖】
彪氏(孟姬)、姬彪夫、姬封(衛康叔)、姬彪(晉平公)、魏嗣(魏襄王)。
姬封(衛康叔):姬姓衛氏,周文王姬昌與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發同母弟,因獲封畿內之地康國(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稱康叔或康叔封。衛國第一代國君。衛國傳三十七世後,於秦始皇嬴政六年(公元前241年)被秦國所滅,其後裔子孫四處遷逃,其中有經歷了千辛萬苦遠逃至古彪邑者。古彪邑,就是位於今緬甸聯邦伊洛瓦底江中游的緬甸王國舊都城蒲甘,在其居住的衛國王族後裔子孫中,有以避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彪氏。《姓氏考略》亦注云“彪氏,康叔後”。
姬彪夫: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康叔的裔孫,是衛國建國後第三任君主衛考伯指正時期的卿大夫,其妻就是毛叔鄭彪氏孟姬,在姬彪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彪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早期毛叔之女彪氏孟姬,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譜》記載:“彪,姓,出齊郡,周有衛大夫彪夫,宋有彪虎臣,今河南均州有彪氏。”
彪氏,出自周王朝時期毛叔之女彪氏,全稱彪氏孟姬。“孟”,古時候是長女之意,長子稱“伯”。
西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姬發把胞弟姬叔鄭(周文王姬昌第八子)分封於毛邑(今陝西岐山、扶風一帶),其後建立了毛國,伯爵,因此史稱姬叔鄭為毛伯鄭、或毛叔鄭,簡稱毛叔。
毛叔在周王室曾擔任司空一職,因司空是三公之一,故又被稱為毛公,與召公、畢公齊名。周穆王姬滿執政時期(公元前1022~前975年在位)的毛公,曾跟隨周穆王巡視中原,也曾奉命率大軍征伐東國。
不過,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中的記載,當年是周文王的第九子姬伯聃(一作姬伯明),被兄長周武王封在毛邑,因此被稱為毛公,但其記載的毛國封地不在今陝西岐山、扶風一帶,而是在河南宜陽東北一帶(今河南宜縣)。不過,何以周宣王姬靜執政時期(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鑄造的毛公鼎、毛伯敦蓋等,都出於陝西扶風呢?近代學者楊伯峻就此在《春秋左傳·注》中推測,毛公的采邑原先在陝西扶風,而西周滅亡後,在周平王姬宜臼於執政元年(公元前770年)將王室東遷成周(洛陽)時,毛國隨之遷到洛陽附近,故而史載為“宜陽”。
西周時期,當女子出嫁時,父母常要為她專門製作陪嫁器物,陪嫁器物中包括了奴隸,即金文中自銘為“媵“者。在此類特意鑄造的媵器中,婦名除稱其姓外,還應稱其丈夫之氏名(國名)。同時,由於婦女是娣姪從媵制,需要將兄弟姐妹的排行次序明確表示出來,即男記“伯仲叔季”的排行,女記“孟仲叔季”的排行,這不僅是為了區別同輩兄弟姐妹的需要,同時也是宗法等級制度的需要。
在著名的周朝青銅器《毛叔盤》上,就鐫刻著其為毛叔送給長女彪氏孟姬作陪嫁的寶盤,希望她長壽,子孫後代永遠享用該寶器:“毛叔媵彪氏孟姬寶盤。其萬年眉壽無疆,子子孫孫永保用。”
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西周毛叔青銅盤》
不論是姬叔鄭還是姬伯聃(姬伯明),毛伯總歸是周成王姬誦的叔父,即史籍《尚書·顧命》中記載的毛公。而在《西周毛叔青銅盤》中鐫刻的金文“毛叔鄭彪氏”,就是毛叔鄭之長女,嫁與衛國上卿姬彪夫,隨夫姓彪氏,稱孟姬。
因毛叔在周王室為上卿,地位遠高於衛國之卿姬彪夫,因此在毛叔盤銘文中未稱姬彪夫所在的諸侯國名“衛”,而僅稱其氏“彪”,故稱“彪氏孟姬”。
西周初期,子孫們以母姓為氏是普遍現象,因而在彪氏孟姬的後裔子孫中,即有以先祖母之名為姓氏者,稱彪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稱彪氏正宗。
關於毛國的覆滅時間,可以根據史籍《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中的記載進行推測:周敬王姬丐(姬匄)四年(晉頃公姬棄疾十年,公元前516年),晉頃公派出強大的晉國軍隊護送周敬王入王城(今河南洛陽中州路北側王城公園),掀起叛亂的王子朝以及支援叛亂的召公之族、毛伯之族等“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因此毛國的滅亡時間,大致就在公元前516年這一歷史時期。
按:
毛叔,到底是姬叔鄭還是姬伯聃?
本書認為,叔鄭封於毛國之說較為可信並有根據,而伯聃封於毛邑之說則有待商榷或進一步考證。因為,伯聃在歷史上是否有其人還有待考據,而叔鄭則確然史有所載。
在史籍《逸周書·克殷解》中記載:“……百夫荷素質之旗於王前,叔振奏拜假。又陳常車,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王。泰顛、閎夭,皆執輕呂以奏王,王入即位於社,太卒之左。群臣畢從,毛叔鄭奉明水,衛叔傅禮。召公奭贊採,師尚父牽牲。尹逸策曰:“殷末孫受德,迷先成湯之明,侮滅神祗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於昊天上帝。”
《逸周書》,原名《周書》,亦稱《周志》,又名《汲冢周書》,是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之一,記載了周王朝的史實和制度等。此書出自河南汲縣(今河南衛輝)的魏王古墓,古已有之。
國學大師章太炎在他的《經學略說》中,對《逸周書》的歷史文獻價值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說:“今觀《逸周書》與《尚書》性質相同,價值亦略相等。正史之外,猶存別史(《史》、《漢》無別史,《後漢書》外有袁宏《後漢記》,其中所載事實、奏議,有與《後漢書》不同者,可備參考。《三國志》外有魚豢之《魏略》、王沈之《魏書》,不可謂只《三國志》可信,餘即不可信也),安得皇古之書,可信如《逸周書》者,顧不重視乎?”
在史籍《逸周書·克殷解》記載的那段文字,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也作了引用,可見毛叔鄭歷史上確有其人。
在南朝劉宋史學家范曄撰著的《後漢書·古今人表》中記載:“毛叔鄭,文王子”。
東漢學者應邵在《風俗通義·姓氏篇》中記載:“毛氏系周文乏第八子叔鄭封於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後代以國為氏。”
唐朝學者張九齡在《姓源韻譜》中記載:“毛氏以國名姓氏,源於姬姓,文王第八子封於毛,周大夫毛伯是也,後因氏。望:滎陽、西河。”
宋朝大文豪歐陽修在其《集古錄》中曾記載有<毛伯敦銘>及<古敦銘“毛伯敦龔伯彝伯庶父敦”>這一條目:“薛尚功釋雲:惟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邵宮。丁亥,王格於宣榭,毛伯內門立中廷佑祝鄭。王呼內史冊命弁阝,王曰:“弁阝,昔先王既命汝作邑,繼五邑祝。今餘惟疃京,乃命錫汝赤芾彤冕齊黃鑾旂用事。”弁阝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休命,弁邑用作朕皇考龔伯尊敦。弁阝其眉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享。右《毛伯古敦銘》。嘉祐中,原父以翰林學士侍讀出為永興軍路安撫使,其治在長安。原父博學好古,多藏古奇器物,能讀古文銘識,考知其人事蹟。而長安,秦漢故都,時時發掘所得,原父悉購而藏之。以予方集錄古文,故每有所得,必摹其銘文以見遺。此敦,原父得其蓋於扶風而有此銘。原父為予考按其事雲:《史記》武王克商,尚父牽牲,毛叔鄭奉明水。則此銘謂鄭者,毛叔鄭也。銘稱伯者爵也,史稱叔者字也。敦乃武王時器也。蓋餘《集錄》最後得此銘,當作《錄目序》時,但有《伯冏銘》“吉日癸巳”字最遠,故敘言自周穆王以來敘已刻石,始得斯銘,乃武王時器也。其後二銘,一得盩厔,曰龔伯尊彝,其一亦得扶風,曰“伯庶父作舟姜尊敦”,皆不知為何人也。三器銘文皆完可識,具列如左。”
在歐陽修的札記中清楚地表明,《毛伯古敦銘》中的“毛伯”,就是毛叔鄭。諸多毛氏族譜內記載的叔聃者,是錯誤的,大概是因為在《左氏傳》中記錄了“魯衛毛聃”這樣一段話,遂以為其名為“聃”。
毛伯鄭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周武王姬發的八弟,西周初年被封於毛邑,爵位為伯,故史書稱其為姬叔鄭、姬鄭、毛叔鄭或毛伯鄭,四種稱謂同為一人。
毛叔鄭的後代因治國有方,周宣王姬靜曾賜鼎獎勵,世稱毛公鼎。此鼎於清道光年間在岐山縣賀家出土,銘文四百九十七字,為皇鉅制,被郭沫若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內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並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
周人原為姬姓,武王滅商以後,除按照尊崇上古帝王的習俗,對炎帝、黃帝、堯、舜、禹等 “先古聖王”的後裔和功臣謀士如姜太公呂尚進行封賜外,一次就封“其兄弟之國十有五 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當時還把商紂之子(祿父)封為諸候。讓他仍居朝歌,治理商代遺民;同時分王畿之地為三部,命自己的三位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各領一部監視武庚,謂之“三監”。誰知武王死後因繼位的成王年歲幼小,由其叔父周公旦攝行政事,引起三監的不滿,勾結武庚和商朝舊屬反周勢力發動了叛亂。周公平息叛亂以後,深感保衛新生政權的急迫性,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因此,周公回師以後,舉行了又一次的大規模分封,“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周初兩次封國一百多個,“封諸候,建周姓”,把本族子弟和姻親分封於當時叛亂者盤踞的地帶和千里王畿線上,由這些親族封國為周王室築起一道堅固的屏障。
毛國系周朝姬姓國。毛國與魯、衛諸國一樣,是周公東征勝利後,為了鞏固周王室統治而分封的諸侯。在史籍《左傳.定公四年》中記載:“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在史籍《荀子·儒效》中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孫苟不狂惑者,莫不為天下之顯諸侯。”這些諸侯都是按照形勢發展和需要而次第分封的,分封過程也不限於周武王、周成王時期,實際上在周康王、周宣王時期都在繼續分封。
西周初期,周武王把胞弟叔鄭封為毛(陝西岐山一帶)伯。毛國之君,世代任周王室卿士,稱“毛公”。叔鄭在周成王姬誦時期任司空,位列三公之一,與召公、畢公齊名,具有極高的威望。例如,周穆王姬滿外出巡遊時,毛公與祭父等隨行,曾與許國之君等一起在洧水之濱舉行盛大的宴會活動。
姬叔鄭為毛國開國之君,其後有姬班、姬庴、姬衛、姬得、姬過等。在史籍《左傳》中提到的毛伯衛、毛伯得、毛伯過,就是指姬衛、姬得、姬過,均為周王室外卿士,子孫世襲伯爵。
毛伯(鄭)不僅是毛國的君主,還在周王朝中擔任大司空之職,總管土木建築工程等事務,他的伯爵爵位可以由其嫡系子孫世襲繼承。毛伯本人是位很有軍事才能的大夫,他不僅跟隨周武王伐紂建功立業,在周武王逝世、周成王繼位之後,還多次帶兵四處征戰,擴張西周王朝的疆土,鎮壓不服反叛之邦。這些,都見諸於史籍。
過去,在一些史籍上流傳是伯聃封於毛邑之說,應為誤傳。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稱: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伯聃(一作明),受封於毛邑(今河南宜陽),爵位為伯,故世稱伯聃(伯明),他的後世子孫以其封地命姓,遂成毛氏。
本書認為,這個說法是不確切的。
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並非叫伯明,而是康叔,就是衛叔康。在古典小說《封神榜》中倒有個姬叔明,但據說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七十二子,史無記載有封地,更何況《封神榜》乃小說家言,不足採信。
而在某些毛氏族譜中,將毛伯謂之叔聃,這大概就是因為在《左氏傳》中記錄有“魯衛毛聃”,所以遂以為名聃,這是源出左丘明的《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中記載的“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毛國最初的封地在今陝西岐山、扶風一帶。周宣王時的毛公鼎、毛伯敦蓋等都出於陝西扶風,這證明了西周晚期在今陝西岐山、扶風一帶存在著毛國。據楊伯峻在《春秋左傳·注》中的推測,毛公的采邑最早在陝西扶風,東遷後毛國也隨之東遷於今河南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陽)。但此時的毛國封地已大為縮小,實降為東周王室京畿內的一個采邑。
在史籍《姓氏尋源·毛氏》中記載:“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在史籍《路史·國名紀戊》中記載:“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這說明,當時人們所記載的毛伯所封之地,已經轉封在河南籍水的毛泉,這與後世所傳的“伯聃封於毛邑說”一脈相承,互有所證。
因此本書認為,伯聃可能是毛伯鄭的後裔,在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洛邑後,毛國也隨之東遷於河南宜陽。毛伯鄭的伯爵爵位由他世襲繼承,並繼續在周王朝中擔任司空之職,總管土木建築工程等事務,食採於毛邑。
在後世所傳的各種《毛氏族譜》中,均不見有將毛伯聃作為毛氏得姓之祖的說法,例如:
在《韶山毛氏族譜·源流記》中記載:“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鄭之後,世為周卿,因國為氏……自宋工部尚書讓,世居三衢……佔籍吉之吉水龍城家焉。二十一世傳至毛伯溫公(以江西始祖毛讓為一世)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考據西江宗人執譜相訪,實屬西河嫡派。”
在廣西《賀州毛氏族譜》中記載:大唐開元乙亥(公元735年)秘監賀州毛衷序:“我始祖周懿親國也。按<左氏>載:封國十有六,而毛其一焉,叔鄭封為毛伯,而子孫因以為氏。秦並天下,罷侯,置守其地,而子孫遂渙散四方焉。”
在北宋毛漸《清漾毛氏族譜》中記載:“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親,以弟鄭封於毛。逮至周衰而國亡,其地入於滎陽,子孫因以為姓焉。毛氏之始,其源於此也。”
目前,唯有在《湖南錦堂毛氏族譜》中,記載有晉咸和元年(公元325年)州陵開國侯毛寶自序曰:“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諱叔鄭,封於毛,是為毛伯,而為毛氏之始祖。”顯然,該族譜將姬叔鄭誤指為文王第九子,當為訛引《左傳》延記之果。
一家之說,值得商榷。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康叔後裔姬彪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西周初期,衛康叔名姬封,公元前1045年,周成王姬誦時期,叔父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封康叔於衛(今天河南淇縣朝歌),建立衛國,公爵。康叔在當地統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西周王朝的一個諸侯國,成了衛國的始祖。
據史料記載,衛國本封於康(今河南禹州),故姬封又稱康叔。周公將黃河與岐河之間武庚的封地及遺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祺氏、樊氏、飢氏、終葵氏)封給康叔,使這七族遺民成為衛國的臣民,康叔建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國號衛。
封康叔時,周公曾作文相誡,這就是著名的《康誥》。衛國在最強盛時疆土有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以及山東省西部一小部分,與晉、宋、齊、魯等國相鄰。
衛國居於周王朝的北方,與狄為鄰,常遭狄人入侵。春秋中期,衛懿公在位時喜好養鵝,且淫樂奢侈。他養的鵝都有祿位,可以乘大夫一級的車出入宮門,大臣和百姓們都非常不滿。
周惠王姬閬十七年(衛戴公姬申二年,公元前660年),在著名的“熒澤之戰”中,狄人攻衛國,衛懿公讓大家抵抗,國人卻都說,鵝有祿位,讓鵝去戰鬥吧。將士們全無鬥志,全軍覆滅。狄人攻入衛國都城,衛懿公被殺。後齊、宋兩國救援衛國,改立衛戴公姬申於漕(今河南滑縣舊城),於是漕成為衛國的第二個國都。
周惠王十九年(衛文公姬闢疆元年,公元前658年),衛國在齊國的幫助下重新建國,建都於楚丘(今河南滑縣)。衛國在楚丘時,衛文公姬闢疆當政。衛文公接受亡國教訓,修明政事,奮發圖強,重整軍備,國力軍力大增。
周襄王姬鄭十年(衛文公姬闢疆十八年,公元前642年),北方的邢國聯合狄人再次攻衛國,遭到了衛國的強大反擊。周襄王十七年(衛文公姬闢疆二十四年,公元前635年),衛國滅邢國。周襄王二十三年(衛成公姬鄭六年,公元前629年),為避狄人,衛國又遷都帝丘(今河南濮陽)。
衛國雖為十二諸侯之一,但卻是一個弱國,常受其他諸侯國的支配,進入戰國後,國力更弱,無法抗拒七雄的進攻。
戰國晚期,秦昭襄王贏則五十三年(衛君姬懷二十九年,魏安釐王魏圉二十三年,公元前254年),魏國軍隊佔領濮陽,衛國成為魏國的附庸國,但僅只有濮陽一城之地。
秦始皇嬴政六年(衛君姬元十一年,魏景湣王魏增二年,公元前241年),秦始皇詔派秦軍大將王賁率軍攻克魏國的朝歌和濮陽,隨後,秦始皇將濮陽作為秦國東郡的治所,遷衛君及其支屬於野王(今河南沁陽)作為附庸。故而秦國在滅六國時並未觸及衛國公室。
直到秦二世嬴胡亥元年(衛君姬角二十一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廢衛君角為庶人,衛國就此真正滅亡。因此,衛國是西周所封十二諸侯當中除秦國之外最後一個滅亡的諸侯國家,也是立國時間最長的一個國家。
衛國自康叔公元前1045年開國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廢衛君角為庶人,共歷四十二王,八百三十六年。
衛康叔的裔孫為姬彪夫,是衛國建國後第三任君主衛考伯指正時期的卿大夫,其妻就是毛叔鄭彪氏孟姬,在姬彪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彪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康叔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衛康叔名姬封,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了武庚祿父發動的叛亂,封康叔於衛(今天河南淇縣朝歌),建立衛國。康叔在當地統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西周王朝的一個諸侯國,成了衛國的始祖。
衛國傳三十七世後,於秦始皇嬴政六年(公元前241年)被秦國所破,秦國大軍攻破衛國都城濮陽(今河南濮陽),俘虜衛元君,將其貶於野王(今河南沁陽),其後裔子孫四處遷逃,其中有經歷了千辛萬苦遠逃至古彪邑者。
古彪邑,就是位於今緬甸聯邦伊洛瓦底江中游的緬甸王國舊都城蒲甘,在其居住的衛國王族後裔子孫中,有以避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彪氏,後逐漸分散融入大撣族(今傣族)、緬族、克倫族、克欽族(景頗族)、欽族、克耶族、孟族(蒙古族)、若開族(阿拉幹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晉國君主晉平公姬彪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晉平公姬彪,為晉悼公姬周之子,公元前557~前532年在位,逝世後葬於今山西省侯馬市西北新田。
晉平公執政時期,令著名的賢臣祁黃羊舉薦人才,祁黃羊先後推薦了仇人解狐和自己的兒子祁午,留下傳誦千古的“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美譽。
晉平公曾在周靈王姬洩心十七年(晉平公三年,齊靈公姜環二十八年,公元前555年)率晉、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聯軍在平陰(今山東平陰)重創齊國軍隊,史稱“平陰之戰”,後又在“弭兵之會”中與楚國平分霸權。
晉平公到了晚年以後,十分好女色,因而患疾,在周景王姬貴四年(晉平公姬彪十七年,秦景公嬴石三十六年,公元前541年),曾求醫於秦國。秦景公派遣太醫和往診,和診病後告戒晉平公說:“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
周景王姬貴十三年(晉平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32年),晉平公病逝,其子姬夷即位,是為晉昭公。
在晉平公的庶支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彪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魏國君主魏襄王后裔,屬於以音訛字為氏。
不氏,源出魏襄王后裔不雨氏。
魏襄王魏嗣,是魏惠王魏罃之子,公元前?~前296年在位,逝世後別諡為魏哀王、或魏襄哀王。
周慎靚王姬定三年(魏襄王元年,公元前318年),魏襄王曾聯合韓、趙、楚、燕諸國,以五國合縱進攻秦國,結果不克而返。後派遣大夫惠施為魏國出使楚國。
周郝王姬延十九年(魏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96年),魏襄王病逝,其子魏昭王魏遫即位。
在魏襄王的後裔子孫中分衍有不雨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不氏。該支不氏的古讀音為biāo(ㄅㄧㄠ),這在典籍《正字通》中有明確記載:“不姓之不,轉註古音,音彪。”
後有不氏子孫以古音為字訛,遂稱彪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以帝王賜號漢化為氏。
元、明、清朝時期,帝王對英勇善戰的蒙古族將士常賜以勳號,寓意嘉獎,諸如:巴特爾(勇士、英雄)、岱欽(戰將)、哈日沁(守衛者)、莫日根(神箭手)、呼爾沁(銳利)、伊勒德(戰刀)、色勒莫(利劍)、扎那(大象)、葛爾圖(雄鷹)、嘎爾迪(大鵬)、博日格德(雕)、哈日查蓋(鷹)、巴爾斯(老虎)、查干巴拉(白虎)、哈爾巴拉(黑虎)、烏蘭巴日(紅虎)、希日巴日(黃虎)、斯欽巴日(智虎)……等等,這些稱號後來大多成為其受賜者家族的徽記或姓氏。
在受賜的巴爾斯(老虎)、查干巴拉(白虎)、哈爾巴拉(黑虎)、烏蘭巴日(紅虎)、希日巴日(黃虎)、斯欽巴日(智虎)等稱號之後裔子孫中,多有冠漢姓為虎氏、彪氏者,彪者,就是小老虎,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姓氏虎爾哈氏、亦稱虎爾虎氏、瑚爾喀氏、呼爾哈氏,滿語為Hurha Hala,屬於瑚爾哈女真,以地為氏,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席北(今內蒙古海拉爾南部)、新達漠城(今黑龍江漠河)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胡氏、呼氏、陳氏、彪氏等。
⑵.滿族覺爾察氏,滿語為Giorca Hala,以地為氏,世居覺爾察(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溫家窯)、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長白山區等地,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趙氏、肇氏、孫氏、常氏、陳氏、艾氏、愛氏、彪氏、虎氏等。其彪氏、虎氏的鼻祖為覺爾察·希爾根,滿洲正黃旗人,世居長白山區,原為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護衛,明崇禎七年(後金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從徵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以功授騎都尉世職,後以虎勁參領徵明,累加世職一等男爵,仕至領侍衛內大臣。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爵稱號“虎勁參領”為漢化姓氏者,稱彪氏、虎氏。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彪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三百零二位,在臺灣名列第九百九十九位,多以齊郡、均州為郡望。
今陝西省的西安市長安區、安康市、銅川市、延安市延川縣,河北省的禮縣、保定市,重慶市的彭水縣鬱山鎮,安徽省的宣城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湖北省的十堰市丹江口庫區、谷城縣,雲南省的昆明市、箇舊市、麗江市永勝縣,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臺灣省的臺中市,加拿大的多倫多市等地,均有彪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齊 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均 州:東漢光武帝四年(戊子,公元28年),劉秀遣劉隆屯田武當,始建武當縣城,後改為均州。唐朝嗣聖元年(甲申,公元684年),武則天僭位,廢唐中宗為廬陵王,農曆4月遷均州。北宋建隆元年(庚申,公元960年),設均州武當郡,領縣武當、鄖鄉;後宋太宗把兒子楚王元佐削職為民,安置在均州。宋朝時期,名臣蘇轍、尹誅、韓維、種諤、範純粹、沈括等先後均有被貶官降職至均州的歷史。明朝洪武五年(壬子,公元1372年)守禦千戶李春續以修築。明朝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知州胡成熙修竣磚石建築。清朝同治七年(戊辰,公元1868年),均州人賈洪詔等呈請署總督郭中丞柏蔭,籌撥公款七千餘緡,重修築均州城臨江橋護城堤,長五十餘丈。古均州城東臨漢水,南遙接武當山。一般說古均州城位於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其實真正的古均州原址是在丹江口市肖川縣,均州古城因為1958年修建丹江水庫大壩而被淹沒,永遠沉在了漢江流域的丹江水庫底。今大丹江水庫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水庫,於1973年竣工,水域面積八百四十平方公里(一百二十六萬畝),蓄水總量達八十一億立方米。現在,人們可以在武當山上淨樂宮的位置看見若干從江底打撈出來的古均州遺骸。
堂號
齊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淄堂、青州堂。
均州堂:以望立堂,亦稱武當堂。
字輩
湖北谷城彪氏字輩:“輝德明芳旭仁義禮志忠”。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