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姓圖騰(諶氏圖騰)
諶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據諶氏祖譜記載,諶氏祖先自堯帝之三子大節公,分封到洛陽賜姓為諶開始有諶姓,至今有諶姓延續2800-4500年了。西漢末年遷徙江西塢土塘,東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諶重,史書、字典多誤為“仲”出生後,遷至南昌。歷代諶氏主要以讀書、作官、行醫為業。諶姓現今人口約十四萬,在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排三百六十八位,在臺灣則名列第二百三十六位。
【釋義】諶的本義是相信,引申有真誠、忠誠之義。古代多用在人名和地名上。
【得姓始祖】
大節:堯帝之三子。西周末期周平王時,堯帝之後,大節公率軍與晉國討伐北方少數民族有功,在周平王遷都洛邑後,大節公被賜封洛邑之東的諶地,即礁陽(今屬河南洛陽),子孫遂以封邑為姓氏,稱諶氏,從而開始有了諶氏一族。1924年丁佛言著《說文古籀補補》收錄了諶鼎銘文,是迄今所見最早收錄金文 “諶”字的公開出版物。諶鼎銘文拓片記載:“諶肇作,其皇考皇母告比,君鼐鼎諶,其萬年眉壽,子子孫孫永寶用享。”(據宗鳴安考證認為諶鼎是西周穆王早期約公元前九百年。)
各支始祖
諶念一:號茂輝,父諶經濟。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生於江西南昌,為大節第五十二世孫。於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應拜軍前指揮使,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師進汀州(今福建長汀),文天祥率軍至汀州,在汀州府組織抗元。次年正月,元將阿剌罕率兵攻入汀州,文天祥抵抗不利,移師漳州。時年十八歲的諶念一率一小隊人馬“越汀由寧化向北而奔至下覺裡”(下覺縣夏坊鄉),“見風淳俗厚,乃卜宅而居焉。”厚與鄒氏婚,育有七子二女,子榮宗、榮祖、榮泰、榮賜、榮仕、榮富、榮貴。榮泰、榮祖、榮賜居江西寧都和石城,寧富居福建永定,榮仕、榮貴居福建寧化。諶念一享年九十一遂,葬明溪夏坊坊頭村。
諶進佛:字好耕,福建諶氏始祖諶念一的第十一世孫。從福建明溪楓溪鄧家坪遷居建寧冊源排。第十六世孫富吉與叔叔華桂於清乾隆十五年契買建寧縣西鄉富田堡排背中茶窯下鄧姓房屋及油茶山並食茶山岡。清乾隆十七年契買董姓屋基及寮場。是為福建省建寧縣裡心鎮花排諶氏始祖。
諶守印:湖北省黃陂諶守印遷居河北省曲州縣城南遊河村,妣餘氏,生五子:承樹,承林,承相,承楊,承模。是為河北曲州諶氏始祖。
諶盛喜:字慶吾,福建諶氏念一公七子榮貴公第十三世孫明朝崇正己卯年生,清康熙葵酉年歿。從福建明溪楓溪鄉鄧家坪遷居石城東坑。娶黃氏,生二子:榮石,榮佛保。是為江西石城東坑諶氏始祖。
諶進橋:福建諶氏念一公七子榮貴第十一世孫,從明溪楓溪鄉鄧家坪遷居江西寧都沙灘。是為江西寧都沙灘諶氏諶氏始祖。
諶祖福:字堯賡,福建諶氏念一公的七子榮貴公房第十九世孫,乾隆葵卯年四月初一日寅時生,從江西寧都廖地(湛田)遷居福建漳州,娶鄭氏,葬在漳州府南門外坐東向西。生一子:正甫。繼子:正登。是為福建漳州諶氏始祖。
諶仰西:祖輩系在贛榆墩尚鎮盧河村,一世祖名佚,二世祖仰西,三世祖名帶,四世祖國玉、國璽,五世祖文吉,六世祖秉裕,七世祖廣寧、廣堯、廣餘、廣林,八世祖永元,九世祖兆棟,十世祖淳修,十一世祖士,十二世祖繼,以下為字輩為庭耀賢熙。支系出江西,被洪軍趕散,於金陵諶氏是一起從江西遷出,一世祖不知何名,是串館的先生,先居海洲新安鎮(今江蘇連雲港灌南城)。一種說法到連雲港是四支從江西來此,一說七支。是為連雲港地區諶氏始祖。
諶上達:字嗣超,湖北黃陂人,遷居武昌。是為湖北武昌諶氏始祖。
諶正詩:字集先,江西寧都湛田鄉廖地的諶氏念一公七子後裔,即二十世祖,1808年6月25日生,娶揭氏,遷居廣東。是為廣東念一公房諶氏始祖。
諶上文:字魁之,湖北黃陂人,由磨倪墩遷居河南固始方集鄉冷水店,妣王氏,生二子:友道和德道。是為河南固始方集鄉冷水店諶氏始祖。
諶上眷:字季龍,湖北黃陂人,由磨倪墩遷居湖北黃安河口。是為湖北黃安河口諶氏始祖。
諶進全:福建明溪夏坊鄉念一第七子榮貴的第十一世孫,從明溪楓溪鄉鄧家坪遷居寧化中沙鄉何屋,諶進全葬在何屋四寶燕子付梁形,娶黃氏,生二子:茂須和茂青。是為福建寧化中沙諶氏始祖。
諶正青:字集高,江西寧都湛田鄉廖地的諶氏念一公七子後裔即二十世祖,生於1812年9月8日,他與正詩是兩兄弟,遷居寧化。是為福建寧化曹坊鄉諶氏始祖。
諶遠志:湖北黃陂人,經商至雲南騰越。是為雲南騰越諶氏始祖。
諶允昌:湖北黃陂第十三世祖,遷居河南朱家店,妣李氏,生二子,長守學,次守問。是為河南朱家店諶氏始祖。
諶忠和:江西全南人,遷居廣東南雄。是為廣東南雄諶氏始祖。
諶晨雯:江西全南人,遷居廣東英德。是為廣東英德諶氏始祖。
諶才國:湖北黃陂人,遷居河南信陽駱駝店。是為河南信陽駱駝店諶氏始祖。
諶章貴:湖北黃陂人,遷居河南息城關,妣周氏,生三子:宗亮,宗泉,宗玉。是為河南息城關諶氏始祖。
諶有璜:湖北黃陂人,遷居陝西鎮安槐樹坪鐵桶溝,生一子:才仁。是為陝西鎮安諶氏始祖。
諶允成:湖北黃陂第十二世,由黃陂東邊遷居江嚓邊,妣羅氏,解氏,熊氏,生五子。是為湖北黃陂江嚓灣諶氏始祖。
諶章銘:湖北黃陂人,遷居湖北隨州草店,生子一,名宗安。是為湖北隨州草店諶氏始祖。
諶允文:字煥友,湖北黃陂十二世,由黃陂蔡家店遷居河南羅山生鐵鋪。是為河南羅山生鐵鋪諶氏始祖。
諶上眷:湖北黃陂第八世,由磨倪墩遷居湖北黃安河口。是為湖北黃安河口諶氏始祖。
諶承侑:湖北黃陂人,遷居河南信陽平治碾盤。是為河南信陽諶氏始祖。
諶守貴、諶守華:湖北黃陂人,遷居河北廣平府永年寧門關。是為河北永年諶氏始祖。
諶開強:湖北黃陂人,遷居河南徽陽東北楊家店。是為河南徽陽諶氏始祖。
諶開喜:湖北黃陂人,遷居河北廣信府。是為河北廣信諶氏始祖。
諶上策:湖北黃陂人,遷居河南桐柏陳留店大火燒莊。是為河南桐柏諶氏始祖。
諶應陛、諶應芯:湖北黃陂人,遷居河南羅山莽壯西圍。是為河南羅山莽莊西圍諶氏始祖。
諶文明:湖北黃陂人,遷居湖北沔陽下查埠。是為湖北沔陽下查埠諶氏始祖。
諶承華:湖北黃陂人,經商至湖北武穴。是為湖北武穴諶氏始祖。
諶承銀:湖北黃陂人,經商至湖北當陽。是為湖北當陽諶氏始祖。
諶宗德、諶宗偉:湖北黃陂人,經商至河南信陽戊己頭。是為河南信陽戊己頭諶氏始祖。
諶宗德、諶宗友、諶宗東、諶宗厚:湖北黃陂人,四人經商至湖北隨郭河。是為湖北隨郭河諶氏始祖。
諶宗德:湖北黃陂人,經商至湖北沔陽彭家灣。是為湖北沔陽彭家灣諶氏始祖。
諶章倫:湖北黃陂人,經商至河南正陽王家店。是為河南正陽王家店諶氏始祖。
諶章珍:湖北黃陂人,經商至河南信陽梁家店。是為河南信陽梁家店諶氏始祖。
諶章成、諶章義:湖北黃陂人,遷居河南西雙河。是為河南西雙河諶氏始祖。
諶文龍:湖北黃陂人,遷居陝西。是為陝西諶氏始祖。
諶文昌、諶文豐、諶文新、諶文全、諶文壽、諶文康:湖北黃陂人,六人遷居河南確山瓦崗。是為河南確山瓦崗諶氏始祖。
諶承發:湖北黃陂人,經商至程安。是為湖北程安諶氏始祖。
諶守真:字德元,湖北黃陂人,經商至沙市。是為湖北沙市諶氏始祖。
諶守印:湖北黃陂人,遷居山東尖莊。是為山東尖莊諶氏始祖。
諶守魁:湖北黃陂人,遷居河南大橋凹。是為河南大橋凹諶氏始祖。
諶允吉:湖北黃陂人,遷居荊州遠安。是為湖北紅安諶氏始祖。
諶允文:湖北黃陂人,遷居河南羅山生錢鋪。是為河南羅山生錢鋪諶氏始祖。
諶允隆、諶允祿:湖北黃陂人,遷居山東聊城。是為山東聊城諶氏始祖。
諶允昌:字壽一,湖北黃陂人,遷居河南米堂店。諶開明、諶允豐亦同遷。是為河南米堂店諶氏始祖。
諶允賢:湖北黃陂人,遷居河北保定府邯鄲城內。是為河北邯鄲諶氏始祖。
諶開來:湖北黃陂人,遷居湖北老河口。是為湖北老河口諶氏始祖。
諶開青、諶開經、諶開遠、諶開富:湖北黃陂人,遷居四川成都。是為四川成都諶氏始祖。
諶開文、諶開運:湖北黃陂人,遷居安徽亳州。是為安徽亳州諶氏始祖。
諶資道:字謀載,由湖北黃陂冷家嘴遷居景陵。是為湖北景陵諶氏始祖。
諶 斌:江西南昌上諶的第二十四世,遷居信豐同益鄉遊州村。是為江西信豐諶氏始祖。
諶廷鶯、諶廷爵:江西泰和的第三十三世,遷居廣西雷化。是為廣西雷化諶氏始祖。
諶上德、諶上義:湖北黃陂人,由黃陂皂角遷居湖北襄陽。是為湖北襄陽諶氏始祖。
諶上春:字季龍,湖北黃陂人,由磨倪墩遷居湖北黃安,一雲河口。是為湖北黃安諶氏始祖。
諶上簡:湖北黃陂人,由磨倪墩遷居黃陂北蔡家墩。是為湖北黃陂蔡家店諶氏始祖。
諶章廷:由湖北黃陂經商至河南襄。是為河南襄諶氏始祖。
諶有安:由湖北黃陂遷居湖北隨州市曾都區萬和鎮龍燈橋。是為湖北隨州市曾都區萬和鎮龍燈橋諶氏始祖。
諶有順:由湖北黃陂遷居甘肅河洲東關。是為甘肅河洲東關諶氏始祖。
諶有耀、諶有祿、諶有炳:由湖北黃陂遷居湖北南漳。是為湖北南漳諶氏始祖。
諶承林:由湖北黃陂江河口遷居江蘇寧江府溧水麻山頭丁家大灣。是為江蘇溧水諶氏始祖。
諶守雍:字尚宗,經商至湖北黃安。是為湖北黃安諶氏始祖。
諶守梁:從湖北黃陂經商至江蘇揚州報閘。是為江蘇揚州諶氏始祖。
諶才勝:由湖北黃陂黃滸鋪遷居山東寧靖州。是為山東寧靖州諶氏始祖。
諶允德:湖北黃陂城十二世,遷居湖北黃陂西鄉真君廟范家崗,妣範氏,生子三:長守貴,次守玉,三守志。是為湖北黃陂西鄉真君廟范家崗諶氏始祖。
諶承望、諶承生、諶承年:湖北黃陂十四世,遷居山東濟寧州。是為山東濟寧州諶氏始祖。
諶守泰、諶守生:湖北黃陂十三世,遷居湖北襄陽。是為湖北襄陽諶氏始祖。
諶守成:湖北黃陂十三世,遷居河南信陽州。是為河南信陽州諶氏始祖。
諶開恕:湖北黃陂十一世,遷居湖北隨州。是為湖北隨州諶氏始祖。
諶允貴:湖北黃陂十二世,遷居河南確山。諶承興名小望遷居河南確山大橋凹。是為河南確山諶氏始祖。
諶廷鳳:江西全南寨下三十四祖,遷居廣東仁化。是為廣東仁化諶氏始祖。
諶廷濂、諶廷泓、諶廷池:江西南昌上諶三十四世,遷居安徽盧州府合肥。是為安徽盧州府合肥諶氏始祖。
諶依□:字龍軒,江西長湖四十世遷居四川安佛五間橋。是為四川安佛諶氏始祖。
諶德肥:字國富,江西南昌廣陽四十一世,排行第二,遷居山東禹城。是為山東禹城諶氏始祖。
諶開傑、諶開俊:湖北黃陂人,遷居河南汝陽。是為河南汝陽諶氏始祖。
諶華八:木蘭川的同宗始祖,系元朝末年因兵焚從江西高安遷居黃陂。四十年後又諶秀一,諶秀二,諶秀三遷居。是為湖北黃陂木蘭川諶氏始祖。
諶開愷、諶開佔、諶開先、諶開榜:由湖北黃陂遷居重慶沙平廠。是為重慶沙平廠諶氏始祖。
諶進慶:福建明溪夏坊鄉,移居江西寧都大平鄉十六七都益竹村。是為江西寧都大平鄉十六七都益竹村諶氏始祖。
諶其茂,字對時;諶其萃,字待時;諶其元,字應時;諶開策,諶開秩,諶開和:湖北黃陂人,他們遷居河南銅鐘。是為河南銅鐘諶氏始祖。
諶上智:字君若,湖北黃陂的遷居河南羅山。諶倫道,字全能。諶由道,字全聖。諶其珊,諶其瑚,諶其瓚,諶其瓔。諶其閣。諶允貴,諶允宗。諶執道,諶用道。諶其貞,諶其穎,諶其昌,諶其遜。諶應瑞。以上人員都遷居羅山。是為河南羅山諶氏始祖。
諶允畲:湖北黃陂十二世遷居河南上蔡,妣張氏,生子三:長守業,次守祜,三守郭。守業未詳。守祜,妣王氏,繼妣李氏,生子二:長承雅,次承武。守郭,妣任氏,生子二:長承彬,次承建。是為河南上蔡諶氏始祖。
諶志亮:明朝洪武年間自江西南昌遷居雲南保山。是為雲南保山諶氏始祖。
諶仲節:江西南昌文疊公第二十六世孫,由江西信豐南溪遷居黃田。是為江西信豐黃田諶氏始祖。
諶御臣:江西田湖第二十六世祖,遷居溯東。是為江西溯東諶氏始祖。
諶寧賢:江西南昌板湖第三十九世祖,遷居湖南新田桃湖嶺。是為湖南新田諶氏始祖。
諶發賢:字文逸江西南昌板湖第三十九世祖,遷居貴州偏橋(今施秉)。是為貴州偏橋(今施秉)諶氏始祖。
諶紹榮、諶紹堂:江西南昌板湖第三十七世祖,遷居安徽宣城全寶圍。是為安徽宣城諶氏始祖。
諶錦賢:江西南昌板湖第三十六世祖,遷居四川雅州。是為四川雅安諶氏始祖。
諶迭上:江西南昌板湖第三十六世,遷居安徽蕪湖灣。是為安徽蕪湖灣諶氏始祖。
諶克種、諶克稽、諶克穆、諶克穡、諶忠福、諶盅祿、諶盅壽:江西寨下第四十一世祖和第四十三世祖。他們七人遷居江西大餘南安鎮。是為江西大餘南安鎮諶氏始祖。
諶克福、諶克粟:江西寨下第四十二世祖,遷居湖廣長沙府休陵。是為安徽休陵諶氏始祖。
諶克勤:江西南昌上諶第四十二世祖,遷居長沙。是為湖南長沙諶氏始祖。
諶德典:江西長湖第四十一世祖,遷居貴州鎮寧州白水河。是為貴州鎮寧州白水河諶氏始祖。
諶德盛:江西坊岸第四十一世祖,遷居四川漢州高坪鋪。是為四川漢州高坪鋪諶氏始祖。
諶依敏、諶依坤:江西坊岸第四十世祖,遷居河南盧氏。是為河南盧氏諶氏始祖。
諶依交:江西田北第四十世祖,行敬七,遷居棣州今山東無棣。是為山東棣州(無棣)諶氏始祖。
諶依鎮:江西萬臺第四十世祖,遷居江西景德鎮。是為江西景德鎮諶氏始祖。
諶□賢:字文仕,江西坊岸第三十九世,行朝六,遷居四川成都文廟街。是為四川成都文廟街諶氏始祖。
諶奎賢:字德秀,江西南昌浹溪第三十九世祖,遷居雲南廣南府。是為雲南廣南府諶氏始祖。
諶南賢:江西田北第三十九世祖,行八,遷居江西豐城鶴坪。是為江西豐城鶴坪諶氏始祖。
諶廷耀、諶廷住:江西長湖第三十九世祖,遷居湖南澧州。是為湖南澧州(禮水)諶氏始祖。
諶廷光、諶廷平、諶廷儀:江西長湖第三十九世祖,遷居江蘇常州。是為江蘇常州諶氏始祖。
諶廷李、諶廷傑:江西長湖第三十九世祖,遷居江蘇泰興。是為江蘇泰興諶氏始祖。
諶德寧:江西太和第四十一世祖,遷居廣東韶州斧。是為廣東韶州府諶氏始祖。
諶德治:江西太和第四十一世祖,遷居湖南長沙府禮陵。是為湖南禮陵諶氏始祖。
諶 嗣:字軔輔,江西南昌板湖第九世祖,遷居清江。是為江西清江諶氏
諶榮宗、諶榮泰、諶榮祖、諶榮賜、諶榮仕、諶榮富、諶榮貴:福建永定的諶氏子孫皆由一世祖榮富(即百七郎公)傳下,他是念一公七個兒子(即榮宗,榮泰,榮祖,榮賜,榮仕,榮富,榮貴)中的一個,在明朝中後期由寧化石壁鄉(今福建明溪夏坊鄉坊頭村)遷徙永定,定居在筆架山下的畲裡鄉(今永定西溪鄉肖地村畲裡)。葬在西溪鄉肖地崗,妣蔡氏九娘。其下發展情況是:二世祖念九郎公,妣唐氏三娘;三世祖百六郎公,妣黃氏十一娘;四世祖萬一郎公,妣張氏九娘;五世祖伯一郎公,妣邱氏一娘;六世祖四百一郎公,妣李氏二孃;四百一公生有五子,他們是永寧,永梁,永富,永旺和永定。長房永寧,其子孫現分佈在永定西溪鄉肖地和畲裡,後來有一分枝遷徙到永定合溪鄉采地村湖洋裡;次房永梁,徙漳州吳宅,後十四世孫譜公又徙廣東惠州俯河源入湛氏圖籍者,順治辛丑進士,其在漳州仍姓諶,在辰州府辰溪居住;三房永富,分居寨面上,生兩房,首房徙漳州府平和,次房現分佈在永定湖雷鎮羅灘村風凹背和金砂古木督;四房永旺,徙潮州府石柱背;五房永定,其子孫現分佈在永定湖雷鎮玉文村杉樹下,後來有一分枝遷徙到合溪鄉采地村湖洋裡。在永定,其子孫已經發展到第二十七代。是為福建永定諶氏始祖。
諶守寳:湖北黃陂十三世,遷居湖南塔子驛耙子山。十四世諶承華也是遷居這,妣黃氏,生子二:有勝,有恆。是為湖南塔子驛耙子山諶氏始祖。
諶才東:湖北黃陂十六世,配鄭氏,生一子文穆。以及他的大弟才佑,小弟才甲遷居湖北沔陽峰口紅湖邵家臺。是為湖北沔陽峰口紅湖邵家臺諶氏始祖。
諶允貴:湖北黃陂第十二世,遷居河南確山。是為河南省確山諶氏始祖。
諶行道:字漢友,湖北黃陂興隆集,清康熙十四年遷居夏家田,妣許氏,生子二:其洪,其漣。是為湖北武漢夏家田諶氏始祖。
諶廷善:江西省長湖三十九世祖,遷居安徽省全椒。是為安徽省全椒諶氏始祖。
諶廷思:江西省長湖三十九世祖,遷居江西盧陵。是為江西省盧陵諶氏始祖。
諶鳳一:江西省田北三十九世祖,遷居湖北襄陽石畢街。是為湖北襄陽石畢街諶氏始祖。
諶廷籤:江西省四聖橋三十九世祖,遷居湖北省建始。是為湖北省建始縣諶氏始祖。
諶尚標:江西省坊岸三十九世祖,遷居安徽省望江。是為安徽省望江諶氏始祖。
諶廷炳:江西省南昌浹溪三十九世祖,遷居河南省黃陂。是為河南省黃陂諶氏始祖。
諶廷致:江西省南昌浹溪三十九世祖,遷居河南省固始縣花柳灣。是為河南省固始縣花柳灣諶氏始祖。
諶效賢:江西省田北三十九世祖,遷居河南省考城。是為河南省考城諶氏始祖。
諶本敬:江西省下長湖第二十九世祖,遷居姑蘇(蘇州)。是為江蘇省蘇州諶氏始祖。
諶立賢:江西南昌浹溪三十九世祖,遷居淮安。是為安徽淮安諶氏始祖。
諶 澤:字文澤,江西三十九世祖,遷居廣東省北山。是為廣東省北山諶氏始祖。
諶世珍:字聘臣,江西省萬臺第三十八世祖,行明九,遷居湖北黃岡。是為湖北黃岡諶氏始祖。
諶世法:江西南昌板湖第三十八世祖,遷居袁州。是為江西省宜春袁州諶氏始祖。
諶世育:江西省黃臺第三十八世祖,遷居鉛山縣。是為江西省廣信鉛山縣諶氏始祖。
諶以彪:江西省高安五里第三十八世祖,遷居貴州貴陽府。是為貴州省貴陽諶氏始祖。
諶志甫:江西奉新坊岸二十九世祖,遷居安徽安慶齊排石街。是為安徽安慶諶氏始祖。
諶以仁:江西高安五里三十八世祖,遷居浙江新昌縣大寶鄉。是為浙江省新昌諶氏始祖。
諶 鍾:江西省南昌下長湖第二十八世祖,遷居浙江寧波府。是為浙江寧波諶氏始祖。
諶玉榮:江西南昌向塘浹溪第二十二世祖,遷居湖北大冶。是為湖北大冶諶氏始祖。
諶玉綱:江西南昌向塘浹溪第二十二世祖,遷居漢陽府。是為湖北漢陽府諶氏始祖。
諶九賈:字高奮,江西南昌浹溪第二十一世祖,排行十五,遷居萬載。是為江西省萬載諶氏始祖。
諶仁富:1935年江西省上川的,遷居雲南昭通水富縣,他的兒子是祖高。如今有兩百多人。這裡有我們諶氏的分支盛氏,有五百多人。兩姓視如一家。是為雲南昭通水富縣諶氏始祖。
諶本仕:字美揚,江西省南昌下長湖第二十九世祖,遷居湖北襄樊樊城。是為湖北樊城諶氏始祖。再遷湖南攸縣,是為湖南攸縣諶氏始祖。
諶本洪:江西南昌向塘浹溪第二十九世祖,遷居江蘇南京六合。是為南京六合諶氏始祖。
諶本丹:江西南昌向塘浹溪第二十九世祖,遷居河南歸德府。是為河南商丘諶氏始祖。
諶忠和:從江西省南昌上諶遷居河南省息縣,到民國時有百餘年。是為河南省息縣諶氏始祖。
諶景光:江西南昌向塘浹溪第二十八世祖,遷居諶家山。是為江西浹溪諶家山諶氏始祖。
諶仕誠:江西南昌向塘浹溪第二十八世祖,遷居七里巷胡坊。是為江西七里巷諶氏始祖。
諶為善:字春善,江西豐城長湖第二十七世祖,遷居棚坊。是為江西豐城棚坊諶氏始祖。
諶 諫:字孔詩,江西南昌板湖第十三世祖,排行二,遷居豐城。是為江西豐城諶氏始祖。
諶 詳:字孔修,江西南昌板湖第十三世祖,排行十一,遷居瑞州。是為江西高安瑞州諶氏始祖。
諶 諄:字孔明,江西南昌板湖第十三世祖,遷居撫州。是為江西撫州諶氏始祖。
諶博詩:江西南昌上諶第十三世祖,遷居廣西田東。是為廣西田東諶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自尹祁氏,出自上古堯帝的後裔大節之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文獻《荊州諶氏祖譜》記載:“諶氏為堯之後,封大節於洛陽,始有諶氏。”大節,是遠古堯帝的第三子,其後裔子孫在西周末期亦稱大節。在周平王姬宜臼時率軍興晉伐戎,恢復周王朝有功,在周平王遷都成周後,被賜與成周之東的諶地,即礁陽(今河南洛陽),遂以封邑為姓氏,稱諶氏,始有諶氏一族。
西漢末年,諶氏族人遷徙至江西塢土塘,東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後來的漢昌侯諶重出生以後,諶氏族人再遷至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地區)。到漢順帝時,諶重被“高第除郡博士”,後官至京輔都尉、右納史衛尉、大司農詔加奉車都尉階荊州刺史,封漢昌侯。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幽王十四子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文獻《巫邑諶氏祖譜》記載:“諶氏出自姬宗,乃周朝王族後裔,祖宗源地承周(今河南洛陽)。考其系傳,至周幽王姬宮涅第十四子封於‘諶’,因征伐失國,子孫以國為姓。”元朝末期兵荒馬亂,盜賊橫行,諶氏祖先為避戰亂,由江西遷居湖北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仍因餘寇為患,無法安居中原樂土,復於明洪武二年由麻城西遷四川巫邑大昌一甲(今巫山下田鄉)諶家灣定居,以挽草為業,拓荒採食,耕讀為本,勤勞起家。迄今已有六百多年曆史,子孫繁衍已到十九代,約四千餘口。相傳永禎祖入川兄弟三人,永禎為大,落於巫山。永柏為二,散居何地,無從查考。永松為三,據聞落於雲陽,該縣南溪區桑澤鄉衫樹灣存有諶永松墓碑,其後裔已改姓“盛”。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裨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著名的清朝學者張澍所著的《姓氏尋源》裡記載:“湛氏,宜出鄭國時期的複姓裨諶氏……五里族盛,析居本邑凡十餘處外,徙近而鄰邑,遠而湘黔,皆根本五里。”裨諶,是春秋時期鄭簡公執政期間的鄭國大夫,博學多謀,曾大力協助國相公孫僑(子產)處理國政。史書記載:“裨諶能謀,謀於野則獲,謀於邑則否。有事乃載裨諶與之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斷之,使公孫揮為之辭令,成乃受子太叔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也。”在裨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裨諶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諶氏、裨氏,世代相傳至今。
注:
但與第一個源流類似的,由於古代的姓氏學家已經把“諶”誤為“湛”,因此,望出豫章郡的一部分諶氏族人早在唐、宋時期就以訛誤的“湛”為姓氏,並源源不斷地遷徙祖國大江南北各地了。
諶氏祖譜記載,諶氏祖先自堯帝之三子大節公,分封到洛陽賜姓為諶開始有諶姓,西漢末年遷徙江西塢土塘,東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諶重(讀音zhong,史書、字典多誤為“仲”)出生後,遷至南昌。順帝時“高第除郡博士”,後官至京輔都尉、右納史衛尉、大司農詔加奉車都尉階荊州刺史封漢昌侯。
諶氏祖譜自諶重後,有比較詳細記載,自諶重始,序“輩詞”一百三十代,至今僅用五、六十字而已。
歷代諶氏主要以讀書、作官、行醫為業,唐宋時期諶姓自江西、湖北,遷徙到湖南、重慶、四川、貴州、廣東、福建、江浙一帶,清初康熙出巡病在山東,諶赴守(四十七世)受詔自江西到山東為其診病,後留居山東,至今十幾代。
蘇北地區有諶姓,據說來自洛陽,東北西北地區的諶姓,大多是山東、河南、安徽、蘇北、江西一帶,在近代遷徙所至。
【遷徙分佈】
遷徙
無論諶氏源自帝堯後裔還是周王后裔,諶氏發祥於今河南洛陽一帶是基本可以確定的。西漢末年,有一支遷徙至江西塢土塘,東漢和帝年間至諶重時再遷南昌,漢順帝時“高第除郡博士”,官至京輔都尉、右納史衛尉、大司農詔加奉車都尉階,荊州刺史,封漢昌侯,諶氏逐漸地南昌一帶形成望族,以譙陽郡、豫章郡、南昌郡為郡望。唐宋時期,因戰亂、仕宦等原因,在湖南、四川、貴州、廣東、福建、江浙等地都有諶氏蹤跡。明清時期,又擴充套件到山東及東北地區,從此遍佈全國各地。21世紀10年代以來諶氏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歷代諶氏主要以讀書、作官、行醫為業。第四十七世諶赴守受詔自江西到山東為其診病,後留居山東,至今十幾代。
分佈
諶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十四萬,在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排三百六十八位,在臺灣則名列第二百三十六位。多以洛陽、南昌為郡望。
今北京市,重慶市的巫山、巫溪、奉節、城口,四川省的成都,湖北省的武漢市黃陂區祁家灣、隨州市、麻城市南湖諶家園村茶鋪灣,西張店鄉諶灣,黃岡市諶家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思苑縣,陝西省的鎮坪縣、平利縣,河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江蘇省,山東省、河南省、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的永州市東安、岳陽市臨湘、益陽市安化、湘鄉市、張家界市,四川的涼山市、達州市、南充市、巴中市,福建省的永定縣、長汀縣,廣東省的惠州市河源市、陽春市,臺灣省的臺南市美濃鎮南隆、臺北市桃竹苗區等地,均有諶氏族人分佈。
【入閩遷徙】
無論諶氏源自帝堯後裔還是周王后裔,諶氏發祥於今河南洛陽一帶。西漢末年,有一支遷徙至江西塢土塘,東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後來的漢昌侯諶重出生以後,諶氏族人再遷至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地區)。漢順帝時"高第除郡博士",官至京輔都尉、右納史衛尉、大司農詔加奉車都尉階,荊州刺史,封漢昌侯,諶氏逐漸地南昌一帶形成望族,以譙陽郡、豫章郡、南昌郡為郡望。唐宋時期,因戰亂、仕宦等原因,在湖南、四川、貴州、廣東、福建、江浙等地都有諶氏蹤跡。
諶念一,號茂輝,父諶經濟。宋開慶元年(1259年)生於江西南昌,為大節第五十二世孫。於宋德祐二年(1276年)應拜軍前指揮使,宋景炎二年(1277年)師進汀州(今福建長汀),文天祥率軍至汀州,在汀州府組織抗元。次年正月,元將阿剌罕率兵攻入汀州,文天祥抵抗不利,移師漳州。時年十八歲的諶念一率一小隊人馬“越汀由寧化向北而奔至下覺裡”(下覺縣夏坊鄉),“見風淳俗厚,乃卜宅而居焉。”厚與鄒氏婚,育有七子二女,子榮宗、榮祖、榮泰、榮賜、榮仕、榮富、榮貴。榮泰、榮祖、榮賜居江西寧都和石城,寧富居福建永定,榮仕、榮貴居福建寧化。諶念一享年九十一遂,葬明溪夏坊坊頭村。
元朝末期兵荒馬亂,盜賊橫行,諶氏祖先為避戰亂,由江西遷居湖北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仍因餘寇為患,無法安居中原樂土,復於明洪武二年由麻城西遷四川巫邑大昌一甲(今巫山下田鄉)諶家灣定居,以挽草為業,拓荒採食,耕讀為本,勤勞起家。
諶進佛,字好耕,福建諶氏始祖諶念一的第十一世孫。從福建明溪楓溪鄧家坪遷居建寧冊源排。第十六世孫富吉與叔叔華桂於清乾隆十五年契買建寧縣西鄉富田堡排背中茶窯下鄧姓房屋及油茶山並食茶山岡。清乾隆十七年契買董姓屋基及寮場。是為福建省建寧縣裡心鎮花排諶氏始祖。
諶盛喜,字慶吾,福建諶氏念一公七子榮貴公第十三世孫明朝崇正己卯年生,清康熙葵酉年歿。從福建明溪楓溪鄉鄧家坪遷居石城東坑。娶黃氏,生二子:榮石,榮佛保。是為江西石城東坑諶氏始祖。
諶進橋,福建諶氏念一公七子榮貴第十一世孫,從明溪楓溪鄉鄧家坪遷居江西寧都沙灘。是為江西寧都沙灘諶氏諶氏始祖。
諶祖福,字堯賡,福建諶氏念一公的七子榮貴公房第十九世孫,乾隆葵卯年四月初一日寅時生,從江西寧都廖地(湛田)遷居福建漳州,娶鄭氏,葬在漳州府南門外坐東向西。生一子:正甫。繼子:正登。是為福建漳州諶氏始祖。
諶進全,福建明溪夏坊鄉念一第七子榮貴的第十一世孫,從明溪楓溪鄉鄧家坪遷居寧化中沙鄉何屋,諶進全葬在何屋四寶燕子付梁形,娶黃氏,生二子:茂須和茂青。是為福建寧化中沙諶氏始祖。
諶正青,字集高,江西寧都湛田鄉廖地的諶氏念一公七子後裔即二十世祖,生於1812年9月8日,他與正詩是兩兄弟,遷居寧化。是為福建寧化曹坊鄉諶氏始祖。
福建省諶姓主要分佈在永定縣、長汀縣,廣東省的惠州市河源市、陽春市。
清代,福建諶姓族人入墾臺灣,臺灣光復後也有部分由各省遷徙人臺。臺灣諶姓主要分佈在臺北桃竹苗區、基隆,散居高雄和臺南美濃鎮南隆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譙陽郡:亦稱洛陽郡,主要是指今河南省的洛陽地區。殷商時期稱譙陽。西周時期開闢為成周,成為王朝的輔都,在東周時期成為周王室的正式都城。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始置洛陽縣,縣城以設在在洛水之陽(北岸)而名,當時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洛陽開始成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時期的曹魏國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該地,治所均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南北朝時期的東魏政權正式設定為洛陽郡。東漢、三國魏、西晉、五代唐先後定都於此。新莽、唐、五代粱、晉、漢、周、北宋、金都以此為陪都。隋移治到漢城以西九公里處一帶地區。唐朝時期,洛陽郡的轄境曾一度抵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東周、新莽、唐朝、五代後唐、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均以洛陽為都城或陪都,故而在中國歷史上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南昌郡:即今江西南昌市。春秋戰國時期屬吳楚。秦朝時期屬九江郡。舊史學家們稱之為“南蠻”之地。南昌政區獨立設定始於漢朝。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大將軍灌嬰率兵南下,進駐南昌;漢高祖劉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立豫章郡,領十八縣,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境大部,治所設於南昌縣中,希望以這一塊“南方昌盛”之地為根據地,進而平定南越,以“昌大南韁”。取“南方昌盛”和“昌大南韁”之意,“南昌”之名始此,從此這塊“南蠻”之地就有了“豫章”和“南昌”二名稱。據傳,灌嬰大將軍是南昌城的創築者,故俗稱南昌城為“灌嬰城”和“灌城”。自西漢以來,南昌一直是郡、州、道、路、府、縣的治所,故人們或以郡名,或以州道名,或以路府名,或以縣名,但都是指南昌這塊地方。王莽篡漢後的西漢朝始建國元年(己巳,公元9年),將豫章郡易名九江郡,南昌縣易名宜善,故南昌又有了“宜善”一名。東漢、三國、晉、南北朝,以郡名則為豫章,以郡治所名則為南昌。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罷豫章郡置洪州,治所在豫章(由南昌縣改),從此南昌又多了一個“洪州”之名。唐朝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豫章郡改名為章郡,“章郡”又成了一個名稱。唐朝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豫章縣改名鍾陵縣,南昌又稱“鍾陵”。南宋、元朝時期,洪州為隆興府、隆興路、龍興路,治所為南昌、新建,“隆興”、“龍興”、“新建”的新名稱又出現了。明朝初年,龍興路改江都府,所以南昌又稱“洪都”。此外,贛江,古亦稱章江,所以在古籍中,南昌城又被稱為“章江城”、“江城”。後來,又因中國共產黨的“八一南昌起義”在其地,而被人們稱之為“英雄城”、“八一城”。
堂號
譙陽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稱九江堂、宜善堂。
南昌堂:以望立堂,亦稱洪都堂。
此外還有景福堂、繩武堂、世德堂、樂資堂、亦政堂等。
字輩
諶氏一字輩:“重伯秀禮夫煥克宗友成原夢伯翁景志彥德大邦正中國書津子景夫嘉問季卿則用仁元公廷應臣紹世賢依德克守忠厚模祖志貽鴻業孫謀啟令圖家修呈彥士禮學尚純儒源深流並遠根茂葉同數善積家聲振情聯族宜孚允善惟良士斯文實有光吾道大其用於汝自番昌敬念前人創恭承構興堂由來原一體福祉慶綿長。”
江西南昌、四川涼山等地諶氏字輩:全夫保其實,榮蒙傑茂易,曰以文會友,克守忠厚模,祖志貽鴻業,孫謀啟另圖,家修成院士,禮學尚純儒。
重慶江北諶氏字輩:志必希宗受,思忠紹可貞,益安孝義德,依緒永傳清,詩禮從先進,經論啟世英,顯榮隆作述,俊傑篤其生。
湖南湘鄉、四川廣安等地諶氏字輩:莊諫訓學祥,啟奇文可立,益安孝義德,殷(新)實(盛)貴敦倫,禮樂垂家範,詩書育國英,本源培植厚,蘭桂萃庭生。
湖南益陽諶氏字輩:志必希忠爵,思忠紹可貞,益安孝義德,殷盛自敦倫。續字輩:禮樂垂家範,詩書啟國英,本原培植厚,蘭桂繞庭生。
湖北隨州諶氏字輩:大小常兆其祥,祖述之道傳家。
湖北黃陂諶氏字輩:繼上道其開,永首成有才,文章宗先達,善必大昌來,家富勤修業,忠正平和康。
江蘇連雲港諶氏字輩:肇修士世)繼(紀),廷耀賢熙,長髮其祥,經言登之。
河南桐柏諶氏字輩:“先啟有得登是業家道興永昌萬光明寧幾開在久福中應守本”
河南固始諶氏字輩:“昌全大德永正家邦,倫敦禮昌文正貴”
南靖縣諶姓字輩:“遠克紹祺丕振家聲芳時開建讚美正興隆”。
重慶巫山諶氏字輩:
玉成光祖德,基業應昌龍,
忠厚傳家遠,宗源萬代同,
體先行正道,言祚由和恭,
佑啟鹹顯達,福祿齊來崇,
希賢維仁孝,仲良鎮國榮,
恩澤全義本,承周繼發明,
紹緒宏學志,倫常振乾坤,
禮庭尚開泰,祥瑞照長春,
雅南青史載,浩然景秀生。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白兔家聲;
黃堂遺風。
——上聯:東漢諶重,歷官荊州刺史,有惠政。 下聯:西晉諶嬰,著名女道士,江蘇丹陽人
七言通用聯
自求詩文時人重;
秀登典籍後代欽。
——上聯:宋朝諶佑。 下聯:三國吳人諶禮,有《書儀》
八言通用聯及以上
操持清謹,士民稱慕;
政績顯赫,州郡聞名。
——上聯:明朝成化舉人諶聰,任推官,操持清謹,士民稱慕。 下聯:諶重
純孝格天,白兔廬邊循擾;
洪恩及物,黃堂治下淳良。
——上聯:諶重。 下聯:諶仲葉
溯本尋源萸水芙蓉昭世澤;
報功崇德湘蘭沅芷蔚家風。
——湖南安化諶氏宗祠聯
【祠堂古蹟】
古山諶氏宗祠
古山諶氏宗祠位於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沿山鎮古山村東南方向,方向55度,坐西朝東,磚木結構,建於清道光丁亥年,多次修繕。
該宗祠建築本體單進合院式建築。平面呈長方形,總面闊12米、總進深24.5米,面積為294平方米。中軸線上從前往後依次建有門樓、戲臺、天井、正廳。四周圍以一字疊落式風火牆。門樓為四樓七間三門一字牌樓式,大門門楣上磚雕陰刻楷書“諶氏宗祠”,大門磚雕有雜寶、鹿銜靈芝、鯉魚跳龍門,大門旁有兩個拱形石砌側門,左側門楣上楷書為“入孝”,右側拱門門楣磚雕被破壞。天井兩側為迴廊。正廳為硬山頂,穿鬥式木構架,面闊三間四柱,進深六柱帶前廊,兩側有廂房(已拆),正廳為供奉先祖牌位。該宗祠磚雕精美,紋飾豐富,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對研究古山村諶氏家族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復興祠,南靖縣諶姓祖祠家廟,位於船場鎮梧宅村山頂,坐巽向乾,建造年代不詳。
穆本堂,南靖縣諶姓祖祠家廟,位於竹溪村粗坑社內,坐丙向壬,建造年代不詳。
耀昌堂,南靖縣諶姓祖祠家廟,為星光村諶氏祖祠,位於桐仔口,建於清朝年間。
望重鄉樓,南靖縣諶姓特殊傳世標誌,是龍山鎮粗坑諶氏敦侃於乾隆三年所建,為一座石樓。 竹溪塔仔尾林三世祖文海墓前,有清順治年間諶縉進士返鄉祭祖立的石旗杆。
【家訓格言】
《諶氏家訓》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才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①,藏諸金櫃②。子生孩提,師保③固明。仁孝禮之,導習之矣。凡庶固難畫一,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溺愛者流,不惟不勤約束,其於日用飲食恣其所欲。宜誡翻④獎,應呵反笑。迨到驕慢成習,制之不能,撻之不改,忿怒日生而增怨。逮於長成,終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呵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當以疾病為喻⑤,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日生。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人之愛子,罕有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正所以禍之也。
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後裙。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遊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容也。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⑥之比,兄弟則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節量親厚之恩,猶方底圓蓋,必不合矣。唯兄友弟恭,不為傍⑦人之所移者勉夫。
凡庸之性,丈夫多寵繼娶之嗣,後妻必虐前妻之子。非唯婦人懷嫉妒之情,丈夫有沉惑之僻,亦有事勢使之然也。繼妻之嗣年幼於前妻之子,提攜鞠養,積習生愛,故寵之。前妻之子每居已生之上,宦學婚嫁莫不為防焉,故虐之。幼子寵則兄弟被怨;繼母虐則你子成仇。家有此者,須當委屈調停,毋使後人起釁也。婦人之性,率寵子婿而虐兒媳。寵婿則兄弟之怨生焉;虐婦則姊妹之讒行焉。然則女之行留得罪於其家者,母實為之至。有諺雲:“落索阿姑飧”。此其相報也。家之常弊,可不誡哉!借人典籍,皆須愛護。少有缺壞,就為補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濟陽江祿讀書未竟,雖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齊,然後得起,故無損敗,人不厭其求假焉。或有狼籍几案,分散部帙,多為幼竟婢妾之所點汗,風雨、犬鼠之所毀傷,實為累實⑧。吾每讀聖人之書,未嘗不肅敬之。其故紙有五經詞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
賢才出,國將昌;子孫才,族將大。家國皆然也。祖宗富貴自讀書中來,子孫享富貴則賤詩書矣!家業自勤儉中來,子孫得業則忘勤儉矣!此所以多衰門也。又貴而忘賤,災自驕生。迷而不返,禍因惑起。貴驕敗之端,富奢衰之始也。甚靳必大貴,過怯必多亡,失乎中道也。
夫⑨人,上則有君親,下則有朋友妻子⑩,苟能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則無往不孝;以保富貴之心事君,則無往不忠;以責人之心責已,則寡過;以恕已之心如恕人,則全交。夫人,孝於親則子孝;欽於從則眾欽。和則可以接物;公則可以馭下人。有詈⑾人而人不答者,必有所容也。不可以為人畏我而辱之。人或起而我應恐不能出言矣!人有訟人而人不較者,必有所處也。不可以為人畏我而更求以攻之,為之不已。人或出而我辦,恐理虧不能逃罪矣!又,言而無益,不若勿言;為而勿益,不若勿為。知此可不失已矣!同居之人,往來須揚聲曳履,使人知之。不可伏幽暗處以伺人言,此生事之端也!凡有僻靜不可輒議,議人恐人有聞之者。俗謂隔牆有耳是也。人家不和,多因婦女以言激其夫及同輩。蓋婦人見不廣遠,心不公平,舅姑、伯叔、妯娌非自然天屬,故輕於割恩,易於修恐。非丈夫有遠識則為其役而不自覺,一家之中乖變生矣!
婦人易生言語者,多出於婢妾,婢妾以他人之短言於主母,若婦女有見⑿,能一切勿聽,則妄言不敢復進; 若聽信從而愛之,則必再言之,使主母遂與人成仇,而婢妾方且得志。奴隸亦多如此在,主翁切勿聽信。
人之有子者使有業。貧賤有業則不至於飢寒;富貴有業則不至於非為。為人父者宜預為之謀。兄弟叔侄同居,長者總持大納,幼者分幹細務。長必幼謀,幼必長助。各盡公心則自然無事。
親戚⒀故舊有所假貸,不若隨力給之。借則我望其還,不免有所索。索頻則彼反曰:我欲償之,以其頻索則已之。方其不終結怨而後已。蓋貧人假貸,初無慾償之意,縱其欲償則將何償?不若念其貧,隨吾力以與之,則我無責償之念,彼亦無怨於我。否即所謂因財成怨矣!人之姑姨、姊妹及親戚婦人,年老而子孫不肖不能供養者,不可不收養,然又恐其身故之後,其不肖子孫妄經官司,稱其人因飢寒而死,或稱其有遺下囊篋之物。官中受詞,必被追證所擾。須於生前白⒁之於眾,質⒂之於官,稱身外無餘物方可。
遺囑之文,皆為身後之慮。須公平乃可保家,如郤悍妻黠妾,因後妻愛子中有偏曲,或妄立嗣,或妄逐子,不近人情,皆興訟破家之端。人有婢妾不禁出入,至於外人私通有妊,不正其罪而遽⒄逐去者,往往有於翁身故之後,言是主翁遺腹子而求歸宗。旋致興訟。鄉俗宜謹此。買婢妾不可不細詢其所自來。恐有良人子女為人所誘,若果然則告之官,切不可還與引來之人。恐有自殘。佃僕婦女等於婦家婦女小兒誘謔,莫令家長知,而欲重息以生錢穀者,皆有心於脫騙,必無還意。而婦女、小兒不令家長知則不敢取索,終為所負。為家長者,宜常以此言喻之。有輕於舉債者不可借。必是無籍之人,已懷負賴之意。凡借人錢穀少則易償,多以易負。故借多者雖力可還亦不肯還,寧以所還之資為訟費者多矣!人之敢於舉債者,必謂他日寬餘可以償也。不知今之無,他日何為而有?無遠識之人求目前寬餘而挪借,在後者無有不破家者也。凡有產必有賦稅,須先留輸納之費,卻將餘剩分給日用。所入或微,只得省用。毋臨時償息,以致耗家。
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太慈則人欺,太察則人疑,太和同則褻,太凌厲則人忌。惟內而精明,外而渾厚,審時度勢,揆⒅理知幾⒆,是謂君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遂成枯落,將復何及!人心何所不至,事亦何不可為。然有命以制之,有理以範之,有法以懼之,更有冥報以惕之。凡人舉心動意,常如謁神之時,何患不善。若惡念一起,當於萌芽中決絕。不容他二念相續。心靜則神在太虛,何寥廓也; 心雜則神在泥塗,則何逼窄也。太虛則暇逸而清; 泥塗則張皇而濁。豈惟魂夢之間迥然沉殊!天堂地獄即判於此。此心若正,無不是福;此心若邪,無不是禍。世俗不曉,只將目前富貴為福,目前患難為禍。不知富貴之人若其心邪,其事惡,正人視之,無異囹圄糞穢中也。患難之人其心若正,其事若善,仰不愧,俯不怍,即在貧賤憂苦中亦是福德。
灑落是保心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含忍是處人第一法。
天以和風霽月,不惟人有喜色,鳥雀亦有好音。地以廣衍平疇,不惟車馬安行,禾麥自然暢茂。人心亦然,和氣致詳,乖氣致異。可見迎休⒇迓福之道,只在平恕二字。
禍莫大於縱已之慾;惡莫大於言人之非。故有一言而幹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生平之福者,不可不時加檢點。
言語到快意時便截然忍住得;氣到發揚時便翕收斂得;嗜慾到沸騰時豁然消化得。非天下之大勇不能。榮華富貴,天與我的;淡泊貶損(21),我對天的。貧賤困危,天與我的;守正修節,我對天的。我盡我心,天有天理。
世事如夢,人誰不知。但見曖熱又立腳不定矣!自古熱處人不小,故君子處境,寧風霜自挾,勿魚鳥親人。
福善禍淫,斷斷不爽。然有惡而眼前反昌者,蓋天縱其惡待滿而戮也。至於積德而反多缺陷者,必生平有無心之失,敗德害人而不自知。否則天有心以厚之,欲堅其心,試其退轉與否,望其積累更深耳。晏安受享者樂而志惛;瘁憂攝者若而慧生。故人處順境,悠忽誤事不小,惟逆則艱難險陰中淘練出極堅的骨力,不朽的事業。是以豪傑處此,便看作天心仁愛,不肯當面錯過。止(22)是無志之人便覺逆境為苦。
人生六七十年間,始終富足者無幾,或先貧後富,或先富後貧。大抵自貧而富,漸入佳境;自富而貧,無非惡況。與其晚而流落,不如早年艱苦。後生小子,少居貧賤,正為福也。今人疾痛,大段是傲。象之不仁,丹朱不肖,皆只一傲,便結果一生做個極惡大罪的人。要除病根,須謙字為對症之藥,即聖如堯舜。只是謙到至誠處,便是允恭克讓。
世路風波,翻覆莫測,惟有讓字妙。讓則爭者息,忿者平,而禍釋矣!
事不可太算,太算則造物忌而不成;料事不可太中,太中則輕忽起而變生。
忍字眾妙之門,不但避禍,實進德大功也。凡不如意之事及橫逆之來,正是困心衡慮自反內省之地。只認自已不是客,氣自然坦平,討了多少便益。彼無學問,任性情者,自受鬱怒之苦,招尤取怨又不待言,故云:“每事只自反,一貼清涼散。”處家庭間更宜知此。若清儉之外又加一忍,何事不辦?天地至仁,尚有恕憾;神明至尊,尚有玩褻。況人在世,安能見亮(23)訾(24)嘲倨侮,勢不能無,惟坦懷任之,未可憤懣牢騷,以攖(25)吾心。
獲罪 於君子,其愧深;獲罪於小人,其憂大。故凡待小人不得不結以恩,不可拒之太峻,恐患之加已也。若因其有隙於我,苦苦必報,則累結冤家,終無了期。倘非有關係之人,則惟不較耳。絕交耳,不礙君子之道。
怒甚偏傷氣;思多大損神。神疲心血竭;氣弱病痾縈。勿使悲歡極,當令飲食勻。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閒居慎。勿說無妨才說,無妨便有妨。爽口味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爭先路徑機關惡,近厚語言滋味長。與其病後思良藥,不如病前能自防。
聖人只是退一步法。一部《易徑》,每到盛滿,輒思悔吝。日中則昃(26),月盈則食,天道原自如此。有才不可用盡;有勢不可使盡;有福不可享盡。所謂“存有餘以還造化,留一步以長子孫。”
酒者,所以養老也,否。則賓朋聚會藉以合歡耳。非如飢食渴飲,萬不可缺者。佛氏惡其迷性,聖人目為狂藥,其為害也。柔弱之人飲人而暴;恬靜之人飲人而躁;簡默之人飲之而譁。事家密者酒洩之;事宜急者酒懈之;事宜記者酒忘之;有忿氣者酒佐之;鬥有情念者酒益之狂。可不慎歟?至日間飲酒尤宜切戒。不但廢時失事,恐有應酬,觀者不雅。即使令呼遣,童僕亦且退有後言,況他人乎?若二更以後,又不宜飲,以其耗神釀禍也。
色慾最易迷人,然須權自我操,不然,玉山(27)橫倒,奄奄一息,悔之晚矣!語(28)雲:“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敗國之事不一,而好戰者必亡。”至於邪淫則折福夭壽,殃留子孫。一念之差,萬劫莫贖。諸書所載顯報,昭然可畏哉!人生數十年,少與老,去其半。疾病憂傷與夫伏臘遊、宴戚友,綢繆之日,又去其半。時光瞬息,所餘幾何!而不行好事,不做好人,真真辜負一世。若復白日醉夢,紅粉纏綿,戕蕩家,大壞人品,更可悲也。
凡為家長,必謹守禮法以御子弟及家眾。分職受事,責其他功制財用也之節,量入為出,給衣食以及吉凶之費。裁冗濫,禁奢華,當存贏餘,以備不虞之患。
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讀書期榮,其小者也。欲使明禮義,變化氣質,免終身作痴鈍漢耳。教子有五:導其性,廣其志,養其才,鼓其氣,攻其病,缺一不可。
子 弟 十 戒
徵逐淫朋 鮮衣美食 馳馬試劍 濫食狂歌
早眠晏起 倚勢凌人 喜分尖刻 近暱婢子
不循退讓 多習市言
嬰 兒 七 條
撒嬌多啼 專食市物 動多罵人 廣帶金珠
倨強不順 爭佔飲食 捉害禽鳥
註釋:①【玉版】古時用以敘事頌德和記敘教戒的典冊。《大戴禮記》:“素成胎教之道,書之玉版,藏之金櫃,置之宗廟,以為後世戒。”②【金櫃】古時為國家藏書之處。③【師保】古時擔任教導貴族子弟的官。有師有保,統稱師保。此處為“教導”的意思。④【翻】反轉。⑤【諭】比喻。⑥【娣姒(si)】妯娌。史妻為姒,弟妻為娣。⑦【傍】通“旁”。⑧【累德】損壞品德。⑨【夫】發語詞。⑩【妻子】妻和兒女。⑾【詈(li)】責罵。⑿【見】見識;主見。⒀【親戚】親屬。上古一般指父母、兄弟,與今義不同。⒁【白】告白;告訴。⒂【質】評斷;評量。⒃【郤(xi)】嫌隙。⒄【遽】立即。⒅【揆(kui)】度量;揣度。⒆【知幾(ji)】知道事物發生變化的隱微的因素和跡兆。⒇【休】吉慶;美善;福祿。(21)【貶損】貶抑;壓低。(22)【止】只;僅僅。(23)【亮】亮節。堅貞的節操。(24)【訾(xi)】毀謗非議。(25)【攖(ying)】擾亂。(26)【昃(ze)】日西斜。(27)【玉山】形容儀容美好。此處“玉山橫倒”形容 美的身體為色所摧殘。《世說新語》:“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傾。”(28)【語】成語、諺語或古書中的話。(29)【中饋(kui)】指婦女在家主持飲食等事。《易經》:“無攸遂,在中饋。”
公元一九九六年歲在丙子秋月 族眾重刊
二零一一年(錄自一九九八《諶氏文史選集》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