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姓圖騰(遲氏圖騰)
遲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漢族的遲姓來源有商代賢人遲任、魯孝公之子公子展及孔子弟子樊須,其他民族的遲姓來源有鮮卑族尉遲、安遲兩氏,滿蒙兩族的遲佳氏等等。遲姓現今人口約四十三萬,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四位,在臺灣名列第二百六十二位。
【釋義】遲,“晚也”,與早相對。本義是行進舒緩、緩慢。引申有緩而不迫之義。“遲人”與行動慢和集合遲緩有關。可見“遲人”一定是出於深山老林、道路泥濘、出行不便的氏族。
【得姓始祖】
遲任:商代賢人,在《尚書》中有關他的記載很簡單,只是《盤庚·上》篇裡被“王”順便提起過:“遲任有言曰: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這是遲姓的最早記錄。遲氏族人大多尊奉遲任為得姓始祖。
公子展(姬展、姬輾):魯國君主魯孝公之子,在公子展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輾遲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遲氏、展氏等。
樊遲(樊須):孔子弟子,字子遲,世人亦稱為“樊遲”。在樊須的後裔子孫重,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遲氏,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賢人遲任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商湯王朝初期有個大賢人叫遲任。
殷王盤庚為湯之九代孫,商朝第二十位國王,在位二十八年,曾從奄(今山東曲阜)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西北),當時遭到貴族的反對。但是盤庚決意遷都,並作誥書曉喻舉國王臣百姓,違者重懲,史稱“盤庚遷殷”。盤庚在誥書中就曾引用遲任的格言:“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
盤庚於公元前十四世紀中葉遷都以後,執行比較開明的政策,人民安居樂業,文化發展,社會富足繁榮,商王期從此中興。故商又可稱為殷或殷商。盤庚遷殷後,繼續“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故而在他逝世後,“百姓思盤庚”,乃作盤庚三篇,即儲存在今文《尚書》中的《盤庚》三篇。
有此殊榮,遲任的後人遂以其先祖名字為姓氏,分別有遲氏、任氏,得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遲氏族人大多尊奉遲任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西周晚期魯孝公之子公子展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西周晚期,魯國君主魯孝公姬稱(公元前796~前769年在位)有個兒子叫公子展,亦稱公子輾。
在公子展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輾遲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遲氏、展氏等。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末期孔子弟子樊須,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譜》記載,孔子弟子樊須,字子遲,世人亦稱為“樊遲”。
在樊須的後裔子孫重,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遲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尉遲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尉遲部,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
距今一千六百餘年前,西北地區有一個氏族部落號“尉遲”,其祖先是中亞胡人的一個分支,即後世的“于闐人”,就是今稱的塞族人(塞爾維亞族),使用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東伊朗語支的于闐語即于闐塞語,其族首領的世家姓氏叫做“Vi-ca”,漢譯音為“尉遲”,是冠在從漢朝時期開始立國的于闐國名前的頭銜,其意是“征服者”、“勝利者”。
尉遲一族後與鮮卑拓拔部聯合,被稱作“西方尉遲氏”,後逐漸崛起成為一支部落,被鮮卑拓拔部大人稱之為“尉遲部”。之後,尉遲部一直跟隨拓跋部稱霸於北方地區。經過長時期的東征西戰,鮮卑拓跋氏終於建立了北魏政權,當上了中國北方皇帝,而尉遲部也就跟著身價百倍,成為北魏皇室中的世代貴族,也是北魏勳臣八姓之一。
後來,北魏孝文帝為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所折服,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間(公元493~496年)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往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連皇帝的姓氏都由原來的拓跋氏改為漢姓元氏,同時還下令其餘的鮮卑族人也一律改漢姓。鮮卑尉遲氏部落族人便是在這種情形下,以部落名稱的諧音漢字“尉遲”為姓氏,稱尉遲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之中。
在隋朝時期,整個尉遲氏家族又進行了第二次漢化過程,許多貴族稱單姓尉氏,平民多稱單姓遲氏,奴僕則稱單姓胡氏,後來還有尉遲氏被隋文帝賜改為楊氏者,如隋朝末期著名的將領楊義臣就是。楊義臣的父親就是隋朝的開國大將尉遲崇,後來在戰場上犧牲,隋文帝出於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於是下詔:“義臣可賜姓楊氏,賜錢三萬貫,酒三十斛,米麥各百斛,編之屬籍,為皇從孫。”不僅賜予皇室姓氏,還確定了楊義臣在皇族的輩份。
至唐朝初期,整個尉遲氏家族即已經完全成為漢族,為大唐盛世做出了重大貢獻。
尉遲氏一家後來遭難,惟有二子逃出。為避人耳目,更為兄弟日後相見能夠相認計,於是將姓氏“尉遲”拆分為二:老大乃改單姓尉氏,老二乃改單姓遲氏。兄弟相約以此為相認之證,然後灑淚而別,各奔東西。
後來,仍有一部分尉氏、遲氏族人恢復了尉遲氏複姓,與同宗同源的遲氏、尉氏、胡氏、楊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遲氏族人尊奉尉遲恭為得姓始祖。
源流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安遲氏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鮮卑民族中有一安遲氏部族,屬於代北鮮卑,即隸屬於鮮卑拓拔部。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措施,在其過程中,安遲氏被改為漢姓安氏。
北魏廢帝元欽三年(公元554年)農曆1月,西魏恭皇帝元廓在登基之後,復辟回改漢姓為鮮卑姓,鮮卑族安氏又改回安遲氏。但這種極少數鮮卑貴族的復辟倒退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其時鮮卑民族經過半個多世紀實際上已經基本完全漢化了。
在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丞相宇文泰之侄宇文護掌管國家大政,為大司馬,後封晉國公。
西魏恭帝四年(公元557年)農曆12月,晉國公宇文護迫使元廓禪位於周,改封西魏恭帝為宋王。不久就殺了宋王元廓。同年,宇文護扶持宇文覺稱周天王,建立了北周政權,是為北周孝閔帝。
西魏政權滅亡之後,北周孝閔帝大殺稱鮮卑拓拔氏的族人,絕大多數已經漢化的原鮮卑人趕緊再紛紛使用漢姓,以免被禍及,該支安遲氏族人後分別改為單姓安氏、遲氏,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遲佳氏,亦稱持佳氏、持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即赤盞氏,在金國時期稱石盞氏,滿語為C’ygiya Hala,世居哈達地區(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蒙古族中亦有遲佳氏,原為金人入元籍形成,與滿族遲佳氏同宗同源。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蒙古族遲佳氏多冠漢姓為遲氏、張氏、池氏等。
源流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在朝鮮族、納西族、苗族、土族、黎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遲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遲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起源於殷商時期的遲氏,其最早的發祥地應在盤庚遷後之新都“殷”,即今河南商丘一帶。歷商、周之時光,政權更迭,遲氏漸離開祖居之地,播遷他鄉。
史籍《漢書·王莽傳》中記載有:“平原女子遲昭平……”表明在兩漢之交已有遲氏落籍平原郡,平原之故城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表明遲氏後世曾長期昌盛于山東的遲氏進入該省甚早。
由於遲氏長期以來表現得較為沉寂,故很難讓人把握其準確的播遷脈落。
北魏時期,魏孝文帝銳意漢化改革,有尉遲氏更為遲氏,孝文帝遷都洛陽,他們則更多的盤桓於北都太原及其附近,並與原先繁衍於此地之遲氏漢人相融合,經繁衍發展,後來遲氏昌盛為該郡之大族,是故後世遲氏有以太原為其郡望堂號的。
隋、唐兩朝,太原遲氏由於仕宦、謀生、避難、尋求新的生存環境等原因漸擴散至陝西、河北、河南以及山東等地。
唐末、五代十國以後,遲氏漸南遷於安徽、江蘇、浙江、湖北諸省。
南宋偏安江南以及南宋覆滅以後,更加劇了遲氏南遷的步伐,遲氏更廣泛的播遷於華南、中南之地。
元朝末年,國家腐敗,導致農民四起,他們為爭奪王權而相互攻殺,加之災疫連綿,導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河北、河南“積骨成丘”,山東、皖北“人口鮮少”。
大明甫定江山,便制訂了移民屯田的復興之策,而山西由於表裡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未曾傷筋動骨,是故明初,山西遲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湖北等地。明中葉以後,有遲氏入居遼東。明末張獻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遲氏入填今四川、重慶。
清康乾年間以後,山東等地之遲氏伴隨闖關東之風潮入遷東三省,其中含有山西洪洞之移民後裔,他們紮根於白山黑水之間,人口得以迅猛增長。歷民國至今,遲氏分佈區域愈廣,並有沿海之遲氏入居臺灣等地。
分佈
先秦時期,起源於山東的遲姓,到明朝時仍以山東為主要聚集地。隨後向北遷移,當時河北是重要的移民地。進入清朝,闖關東進入東北地區。
當代遲姓的人口大約有43萬,為第二百四十四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3%。遲姓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黑龍江、遼寧、內蒙古,這四省區大約佔全國遲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佈於吉林、河北、湖北、北京等地。山東為遲姓第一大省,佔遲姓總人口的19%。
遲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魯冀大部、江蘇北部、京津、黑吉遼、內蒙古東部,遲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到0.05%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7.2%,居住了大約79%的遲姓人群。
山東省的濟南市、山東省乳山市、青島市萊西市、膠州市、平度市、煙臺市萊陽市海陽市、萊州市、茌平縣、日照市東港區、日照市五蓮縣、 蓬萊市長山島、聊城地區臨清市、棲霞市、招遠市、昌邑市、諸城市、高密市、龍口市黃縣、文登縣、德州市夏津縣、寧津縣、陵縣、榮成市、東阿縣、濟寧市魚臺縣、即墨市、臨清市,雲南省的玉溪市新平縣、昭通市彝良縣、昆明市昆陽縣、尋甸縣,貴州省的貴陽市花溪區,遼寧省的瀋陽市、大連市、營口市、瓦房店市、海城市、鞍山市、丹東市東港區、開原縣、朝陽市、臺安縣、鐵嶺市昌圖縣、盤錦市,吉林省的四平市、長春市農安縣、蛟河市、德惠市、榆樹縣、敦化市、公主嶺市、通化市,北京市,海南省,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尚志縣、大慶市、安達縣、望奎縣、鐵力市、哈爾濱市、呼瑪縣、牡丹江市、綏化市、雙鴨山市、肇東市、綏陵縣,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銀川市,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呼倫貝爾盟莫力達瓦自治旗,河南省周口市的西華縣,四川省的成都市,廣東省的廣州市,河北省的滄州市南皮縣、石家莊市、秦皇島市、承德市,安徽省的合肥市、馬鞍山市,上海市的嘉定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哈密市,福建省的福州市、永泰縣、永春縣,廣東省的廣州市、惠洲市,臺灣省的臺北市,日本等地,均有遲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鏑餘堂:唐朝時有鄂國公尉遲敬德,戰功累累。有奸臣說他要造反,唐太宗便招他來問。他回答說:“我隨陛下身經百戰,現在留下的,是槍刀弓箭裡面撿回來的一條剩下的命。現在天下已定,你就疑惑我要造反嗎?”說罷,就脫光上衣往地下一扔,要唐太宗數他身上的傷疤,唐太宗流著淚撫摩著他身上的幾處箭傷刀疤,安慰他,還令其展示給廷下群臣看。後世子孫有以“鏑餘堂”為堂號者。
忠武堂:唐朝時鄂國公尉遲敬德,戰功累累。唐太宗在他逝世後賜諡號為“忠武”。後世子孫有以“忠武堂”為堂號者。
惟新堂:南朝時期的遲昭,官至淮東太守,銳意維新,頗有善政。其族人因以為“維新堂”。
字輩
山東青島市即墨區遲氏字輩:“乃成家和光集美”。
山東日照、臺灣台北遲氏字輩:“允肇令名毓慶百世葆善樹志以培爾祚”。
山東萊州遲氏一支字輩:“戒浮薄而重質樸”。
山東海陽遲氏一支字輩:“學守忠京萬世永昌”。
山東海陽遲氏一支字輩:“丙金永少進(建)書文”。
山東蓬萊遲氏一支字輩:“本有家耀煥兆瑞繼賢良先儒鴻聲遠”。
山東蓬萊遲氏一支字輩:“本宗澄耀運”。
山東蓬萊遲氏一支字輩:“應雲樹煥培”。
山東蓬萊遲氏一支字輩:“萬明應雲樹煥培基”。
山東萊西遲氏一支字輩:“華春豐洪言來濱”。
山東萊西遲氏一支字輩:“宗功尚道德家慶統賢良舉國文章貴承先世澤昌”。
山東黃縣遲氏字輩:“有德本乃大作世永長存”。
山東陵縣遲氏字輩:“吉祥在天永世積德”。
山東魚臺、東阿遲氏字輩:“衍允會慶連廣宗貴士傳樂道常遵守明瑞續萬年”。
山東煙臺遲氏字輩:“守忠國學文代齊可成……丕興秉正敬日永昌”。
山東萊陽遲氏字輩:“宗功尚道德家慶毓賢良文光高伯子綿延世澤長”。
山東茌平遲氏字輩:“開衍允會慶”。
山東五蓮遲氏字輩:“兆令明玉慶百”。
山東高密遲氏字輩:“金玉傳(桂)琦”。
山東即墨遲氏字輩:“春學信仁明永建支欣豐”。
山東平度遲氏字輩:“花茂守祿得名揚”。
山東膠東遲氏字輩:“景雲紹心(永增)法萬豐敬秉(僧)守(升本)文(作)振志”。
山東遲氏一支字輩:“文玉傳永長維新福德良”。
山東遲氏一支字輩:“清日道德家乃玉賢良華國憲章貴承先思哲昌”。
遼寧營口遲氏一支字輩:“兆志德林元昌門第克承基業丕振家聲”。
遼寧丹東遲氏字輩:“恆吉仁德克彥玉慶崇本深源華宗連芳”。
遼寧東港遲氏字輩:“大官永士長文良公儉洋”。
遼寧大連遲氏字輩:“貴福振殿廣永吉可傳家”。
遼寧海城遲氏字輩:“文章忠繼世曜有五千年”。
遼寧瓦房店遲氏字輩:“仁作興家寶治國保平安”。
遼寧遼陽遲氏字輩:“佩顯山卿(清)臣德永”。
安徽巢湖遲氏字輩:“聖本堂玉發春”。
安徽合肥遲氏字輩:“雲春金玉兆(肇)廣炳潤昌”。
安徽馬鞍山當塗縣博望鎮上遲村遲氏字輩:“啟大正宏昌,廣生財有道,功寬信敏惠,睦族在敦倫。”
安徽馬鞍山市博望區博望鎮大遲村遲氏字輩:兵民恭實紀,大本培之厚,開沅道乃長。
內蒙古寧城遲氏字輩:“壽喜全佔雲風”。
內蒙古呼倫貝爾莫力達瓦遲氏字輩:“國克令家振學成福德揚功清常顯富金玉喜庭堂”。
吉林長春遲氏字輩:“洪……永有田德元長”。
江蘇江寧遲氏字輩:“元明開定延長序承家顯運興秉經宜志學濟世本信仁”。
河北承德遲氏字輩:“廣殿宗彥鳳興”。
臺灣台北遲氏字輩:“培基先遠志立業家恆祥良善傳述廣富貴延世昌”。
山東海陽埠後村遲氏字輩:“登之同國□雲□萬純(斌)昌澤(鴻)”。
遲氏一支字輩:“典永曰培興”。
遲氏一支字輩:“恆吉仁德克巖餘慶”。
滇黔遲氏字輩:“ 遠之國潘文元安 永天正紹學煥寬 上輔繩宗建啟定 洪大開勳財配觀 龍章獻瑞生金榜 先佔掄瀛萬順全”。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格言求舊;
銳意維新。
——上聯典指商代賢人遲任,殷王盤古遷都,作誥諭民,引遲任之言曰:“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下聯典指南朝時遲昭,官淮東太守,出仕銳意維新,有善政。
傳求舊善;
政播維新。
——上聯說商王朝時期賢人遲任,盤庚遷都至亳時,作誥書曉喻百姓,曾引用遲任的格言:“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用人要找熟悉其性格、能力的老人,用器物則要找新的)。”下聯說南朝時期的遲昭,官淮東太守,銳意維新,頗有善政。
望出太原;
源自鮮卑。
——全聯典指尉遲氏的郡望和源流。
如皋城築;
益州碑留。
——上聯典出舊日如皋城磚上有“尉遲敬德造”字樣。今靈威觀即當年尉遲·敬德行轅。下聯典指北魏時期的尉遲·迥都督益州,政績卓著,州人立碑頌德。
五言通用聯
兄弟雙公爵;
父子兩畫家。
——上聯典指北周時期的蜀公尉遲迥及其從兄吳國公尉遲綱。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畫家尉遲乙僧與其父跋質那(畫家)皆以善畫聞名,有大小尉遲之稱。
格言傳求舊;
善政播維新。
——上聯典指商代賢人遲任,盤庚遷都至亳時,作誥書曉喻百姓,曾引用遲任的格言:“人惟求舊(用人要找熟悉其性格、能力的老人);器非求舊,惟新(用器物則要找新的)。”下聯典指南朝時遲昭,官淮東太守,銳意維新,頗有善政。
六言通用聯
鄂國表凌煙閣;
益州留頌德碑。
——上聯典指唐朝初期的大將尉遲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人,隋末跟從劉武周,後降唐王李世民,曾擊敗王世充軍,並參與鎮壓竇建德。唐朝武德年間玄武門之變中,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官涇州道行軍總管;襄州都督等,封鄂國公,圖形繪於凌煙閣。下聯典指南北朝時北周代地人尉遲迥,字薄居羅,孝閔帝時,因平蜀有功,封蜀公,駐益州。
七言通用聯
益土頌恩威並濟;
凌煙表山嶽不移。
——上聯典指北周時期的尉遲迥,有大志,好施愛士。以平蜀功封蜀公。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尉遲恭,佐太宗中興有功,其圖形繪於凌煙閣。
八言以上通用聯
富不易妻,願辭帝女;
情甘讓國,留待唐廷。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太宗欲以女妻尉遲恭,尉遲恭以“富不易妻”辭之。下聯典指於唐朝時期的闐國王長子尉遲勝天寶中來朝,官至驃騎大將軍,請以本國王位讓弟,自己留唐宿衛。
智勇兼全,累功見忠武;
恩威並濟,刻石頌姓名。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大將尉遲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人(今山省朔縣)。因戰功卓著,是李世民親信之一。玄武門之變中,他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涇州道行軍總管、襄州都督等。唐太宗欲妻以女,尉遲敬德曰:“臣雖不學,聞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之所願也。”唐太宗乃止,以功累封鄂國公。逝世後諡號“忠武”。下聯典指北周時期的蜀公尉遲迥,字薄居,有大志。好施愛士。為是夫銘碑頌之。
【家訓格言】
族規家訓
族訓
行孝悌:子孫務宜孝悌為先,和睦為本,尊老愛幼是家族的傳統美德,子孫務必牢記之。
存忠厚:人能忠厚,乃能集福,切勿傷失人情,以防積禍。
貴撲實:己身樸實,為子孫效之,凡飲食穿衣,器物不可求虛,豐華過度。
勉勤儉:“勤”可生財,“儉”可節財,二者為治家之道也。
嚴族法:族人要親厚,如有患難,要相救相恤。
禁賭博:賭博乃敗家之媒,世人十賭十敗,嚴禁賭博。
戒酒色:好酒易敗德,好色易惑志,好酒好色者,事業不可成也,必嚴禁之。
家訓:
立真品,敦彝倫,務正業,遠匪人,尚節儉,禁邪淫,戒非分,存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