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呂姓圖騰(叱呂氏圖騰)
叱呂姓是中華複姓之一,讀音作chì lǘ(ㄔˋ ㄌㄩˊ),不可讀作chì lǚ(ㄔˋ ㄌㄩˇ)。其源有二:一是出自魏、晉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叱呂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二是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將領楊紹,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今多改為呂氏和楊氏。
【得姓始祖】
叱閭·勤、叱閭·神、叱呂引·紹(楊紹)。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柔然族,出自魏、晉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叱呂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叱呂氏,是史籍《魏書·官氏志》、《通志·氏族略》中記載的魏、晉至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叱呂氏部族的姓氏,史籍中最早稱其為“叱閭氏”,著名的族人有蠕蠕別部大帥叱閭·勤、叱閭·引、叱閭·神等,後又簡筆為“叱丘氏”者。
叱呂氏部落,早先是蠕蠕別部的一支,即東胡之苗裔鬱久閭氏的後裔,屬於柔然民族的分支。叱呂氏部落在魏、晉時期歸附於鮮卑拓拔部,逐漸融入鮮卑民族。
北魏政權建立後,至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間(公元493~496年)遷都汴梁(今河南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其過程中將複姓叱呂氏改為漢姓呂氏,其後族人大多融入漢族,世代稱呂氏至今,成為呂氏大家族的一員。
該支呂氏族人的正確姓氏讀音作lǘ(ㄌㄩˊ),今皆讀作lǚ(ㄌㄩˇ)妥否,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將領楊紹,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
楊紹,字子安,弘農郡華陰人(今陝西華縣),祖父叫楊興,北魏王朝的新平郡守。父親叫楊國,中散大夫。
史書記載,楊紹其人孔武有力,少年時期起就慷慨有志略,屢從征伐,力戰有功。北魏普泰初年(公元531年),楊紹受封平鄉縣男爵。
北魏王朝分裂之後,楊紹歸於西魏政權,在西魏文帝元寶炬大統元年(公元535年),進爵冠軍縣公。西魏大統四年(公元538年),晉升為鄜城郡守(今陜西黃陵故邑)。
楊紹其人性格恕直,兼有威惠,轄下百姓安之。後累遷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鄜州刺史,西魏恭帝拓跋·廓還特意賜其鮮卑姓為叱呂引氏,稱叱呂引·紹。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在(公元557年)廢西魏恭帝,建立了北周政權,叱呂引·紹以輔佐之功進爵為儻城郡公(今陝西洋縣),位列大將軍。逝世後贈成、文等八州刺史,賜諡“信”。其子叱呂引·雄(楊雄)嗣爵。
在叱呂引·紹(楊紹)的後裔子孫中,一直到隋朝初期皆稱叱呂引氏,後省稱叱呂氏。到了大唐王朝建立後,該支叱呂引氏、叱呂氏族人又紛紛改回為楊氏。
【遷徙分佈】
叱呂氏(叱閭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主要出現在漢末魏、晉、南北朝至隋朝時期,到了唐朝以後,叱呂氏(叱閭氏)族人已經基本上改為呂氏,成為呂氏大家族的成員之一,多以洛陽、鄜城(鄜州)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洛 陽:亦稱汴梁郡、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鄜城郡:亦稱北華、鄜州、洛交郡,西魏恭帝三年(丙子,公元556年)以北華州改名,治所在杏城(今陜西黃陵故邑)。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移治洛交縣(今陜西富縣),改為鄜城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復為鄜州,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為洛交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鄜州。宋朝時期仍之。元朝時期省洛交縣入鄜州。清朝時期直隸陜西省,轄雒州、中部、宜君三縣。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州為富縣。在古城鄜州西北十公里處有一個茶坊鎮大申號村,是唐朝詩聖杜甫於唐天寶十五年~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小故居之地,時稱“羌村”,位於309國道之北。在居住期間,詩聖曾寫下《羌村三首》、《月夜》、《北征》等十餘首千古佳作,流傳後世。明萬曆進士王邦俊為紀念這段歷史,題書“少陵舊遊”四個大字,鍥刻於羌村路邊一巨石上。明朝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當地人民間為記念詩聖而修建了著名的天寧寺。後來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在詢訪詩人足跡時,曾寫下了“落落詩魂千古在,我來何處訪羌村”的詩句。
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亦稱汴梁堂、大梁堂。
鄜城郡:以望立堂,亦稱鄜州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