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氏起源及歷史

叱姓圖騰_叱氏圖騰

叱姓圖騰(叱氏圖騰)

  叱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chì(ㄔˋ)。其源有二:一是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末期秦國少年宰相甘羅,屬於以歷史事件或避難改姓為氏;二是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叱幹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叱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五百六十四位。

【得姓始祖】

  甘羅、叱幹·阿利。

  甘羅:戰國末期下蔡(今潁上縣甘羅鄉)人 。戰國時期秦國名臣甘茂之孫,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羅自幼聰明過人,小小年紀便拜入秦國丞相呂不韋門下,任其少庶子。甘羅十二歲時出使趙國,使計讓秦國得到十幾座城池,甘羅因功得到秦王政(後來的秦始皇)賜任上卿(相當於丞相)、封賞田地、房宅。後遭朝中奸臣呂不韋陷害,身死家抄,全族遇難,唯有甘府一族人逃脫。遭秦兵追問姓啥,族人以手指口。秦兵誤以為姓“吃”,遂放。因“吃”字救了命,甘氏族人不忘舊恩,便將“甘”姓與“吃”姓結合起來,讓後代都姓複姓“吃甘”,後來覺得這“吃甘”二字不雅,遂改為“叱幹”。後亦有簡化為單姓叱氏。尊奉甘羅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末期秦國少年宰相甘羅,屬於以歷史事件或避難改姓為氏。

  據傳說,在戰國末年,秦國少年宰相甘羅,遭朝中奸臣呂不韋陷害,身死家抄,全族遇難,唯有甘府一族人逃脫。一日,該甘氏族人跑到一處荒郊野外,天色過午,他腹中飢餓難當,卻又不敢四處尋吃的,不久,只覺頭昏眼花,便栽倒在路旁。不知啥時候,秦國追他的一夥士兵來到跟前,把他推醒,問他姓啥。這時那甘氏族人餓得連話也說不出,只是用手無力地指著口,一付想吃的樣子。追兵以為他不是姓甘的,指著口,那意思是說姓“吃”,因此就放過了他。這位甘氏族人後來流落到邠州永樂縣(今陝西彬縣),娶妻生子,繁衍了一大家人。想當初,多虧一個“吃”字救了命,甘氏族人不忘舊恩,便將“甘”姓與“吃”姓結合起來,讓後代都姓複姓“吃甘”,後來覺得這“吃甘”二字不雅,遂改為“叱幹”,世代相傳至今,亦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叱氏、以及恢復為甘氏者,居所稱叱家村。

  該支叱幹氏複姓、以及分衍的單姓叱氏族人,皆尊奉甘羅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叱幹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叱幹氏,鮮卑古姓,今陝西彬縣有叱幹姓。古代鮮卑族有叱幹部,以部落名為姓。十六國時期,赫連·勃勃得罪了北魏政權,曾奔投於叱幹部。叱幹部首領他鬥伏要押送赫連·勃勃於北魏。他鬥伏的侄子阿利當時在大洛川駐守,聽說叔叔要押送赫連·勃勃,趕緊飛馬前來諫道:“鳥雀投人,尚宜濟免,況勃勃國破家亡,歸命於我?縱不能容,猶宜任其所奔。今執而送之,深非仁者之舉。”但是,由於他鬥伏害怕強大的北魏政權,因此堅持要押送赫連·勃勃給北魏。阿利便偷派手下將赫連·勃勃於半路截救,然後一起逃至後秦國當戍邊衛兵,之後以原部落名稱“叱幹”為姓氏,改名為叱幹·阿利。叱幹·阿利即鮮卑叱幹氏的得姓祖先。後北魏政權一統中國北方,鮮卑叱幹氏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政策的過程中,皆簡化為單姓薛氏,這在史籍《魏書·官氏志》中有記載:“叱幹氏,後改為薛氏”,亦有仍以複姓叱幹氏、或單姓叱氏為姓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叱幹氏複姓、以及分衍的單姓叱氏、薛氏、幹氏、於氏族人,皆尊奉叱幹·阿利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叱氏是複姓叱幹氏所改,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姓氏群體,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五百六十四位,但多以邠州、河南、或洛陽為郡望。

  今陝西的西安市、合陽縣、咸陽市、彬縣、蒲城縣叱家村、禮泉縣叱幹鎮,廣東省的東莞市,以及全國各地仍有少量叱幹氏、叱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邠 州:即今陝西省咸陽市彬縣。秦朝時期設為漆縣。東漢時期設定新平郡。北魏時期改為白土縣。西魏時期設豳州,隋、唐、宋、元時設有州縣兩級政權。明朝洪武年間撤消新平縣,歸豳州直轄。民國初年裁州設縣。1964年改邠為彬。至2000年,彬縣轄八個鎮、十二個鄉。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邠州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叱幹氏宗族通用薛氏宗祠楹聯。

  四言通用聯

  鼎鐺重望;

  竹邑名公。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良吏薛大鼎,叱幹氏,字重臣,汾陰人。嘗為滄州刺史,浚無棣渠通海,商賈流行,民食其利,被譽為鐺腳刺史。永徽中遷行荊大都督長史卒諡恭。下聯典指三國時期孫吳國太子少傅薛綜,字敬文,竹邑人。善辭令,擅詩賦雜論,凡數萬言。

  三鳳媲美;

  五雋齊名。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汾陰人薛無敬,叱幹氏,少年時與叔父薛收及族兄薛德音齊名,當時號稱“河東三鳳”。武德年間官天策府記室參軍,秦王李世民為皇太子時,任他為舍人。下聯典指東晉朝時期的竹邑人薛兼,字令長,清廉樸素,器宇軒昂,少年時與紀瞻、閔鴻、顧榮、賀循齊名,號稱“五雋”。入洛陽,任比陽相,後官太子少傅,明帝時,加散騎常侍。

  大義首創;

  天爵自高。

  ——上聯典指北魏朝時期的薛孝通,叱幹氏,平蕭寶夤,首創大義,封藍田縣子。下聯典指北魏朝時期的薛聰太,為治書侍御史,文帝欲進其位,聰太固辭。文帝曰:“卿天爵自高,非人爵所能榮也。”

  五言通用聯

  翔河東之鳳;

  尊關西之師。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天策府記室參軍薛收,叱幹氏,字伯褒,河東汾陰人。十二歲能寫文章,與兩個侄子薛德音、薛元敬並稱“河東三鳳”。歷官秦王府主簿、天策府記室參軍,隨秦王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有功,封汾陽縣男。曾上書諫阻秦王攻獵。武德中卒。年三十三歲。王哭之慟。下聯典指隋朝時期的名官薛道衡,字玄卿,薛收的父親,河東汾陰人。先後在北齊、北周做官。入隋,官至司隸大夫,司臺灣省。後被煬帝殺害。其詩詞不達意藻華豔,少數邊塞詩較為雄健。專精好學,素著才名,有詩文集七十卷。

  三箭定天下;

  一箋傳古今。

  ——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名將薛仁貴(公元614~683年),叱幹氏,名禮,絳州龍門人。農民出身,善騎射。太宗時,應募一從軍,屢立戰功,升為右領軍中郎將。後又率軍大敗九姓突劂於天山,軍中有“將軍三箭定天下”的讚歌。後參與進攻高麗的戰爭,留任右威衛大將軍兼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女詩人薛濤,字洪度,長安人(今陝西西安)。父薛鄭官蜀早亡,母孀居貧困,遂淪為歌妓。善歌舞,工詩詞,名士韋皋、元鎮、白居易、杜牧等,均曾與之唱和。居浣花溪,創制深紅小箋寫詩,酬獻名人,人稱薛濤箋。今其地有薛濤井,相傳乃薛濤制箋汲水處。所作情調感傷。明人輯有《薛濤詩》。

  七言通用聯

  魏宮人神針妙技;

  蜀秘書錦箋樂詩。

  ——上聯典指三國時期曹魏國薛靈芸,叱幹氏。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薛濤,叱幹氏。

  八言以上通用聯

  理學名臣,敬軒重望;

  龍門良將,仁貴英風。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名人薛宣的事典。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名將薛仁貴,叱幹氏,名禮,絳州龍門人。農民出身,善騎射。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叱呂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