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姓圖騰(苻氏圖騰)
苻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pú(ㄆㄨˊ),亦可讀作fú(ㄈㄨˊ)。其源有三:一是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鄭國萑苻之地,屬於以地名為氏;二是源於氐族,出自古西戎分支氐族酋首苻洪,屬於以宗教信仰為氏;三是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吏符節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簡筆為氏。苻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四百零七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苻洪(蒲洪):(285年-350年)字廣世,本名蒲洪,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人,氐族,部落小帥蒲懷歸之子,秦景明帝苻健之父,前秦政權奠基者。苻洪好施捨,多機變有謀略,勇猛威武,善於騎射,先後歸附前趙、後趙,後趙內亂時試圖謀取中原。後被降將麻秋毒殺,其子苻健稱帝后追諡其為惠武皇帝,廟號太祖。在苻洪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祭祀讖文為世傳姓氏,即稱苻氏,亦有維持原家族姓氏者,稱蒲氏,皆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苻氏正宗。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鄭國萑苻之地,屬於以地名為氏。
萑苻,就是春秋時期鄭國人對沼澤的別稱,由於澤內遍生苻草,因此如是稱。
苻草,俗稱“鬼目草”。這在儒家經典之一的《爾雅·釋草》中有註釋:“莖似葛,葉圓而毛,子如耳璫,赤色,叢生。江東人呼鬼目草。”
在史籍《左傳·昭公二十年》中記載:“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之澤。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杜預注:萑苻,澤名。於澤中劫人。”
一般來說,凡是叢生蘆葦之水澤皆可謂之“萑苻之澤”,這在《春秋左傳注》中著名的語言學家楊伯峻即有特別說明。
後來,人們多將“萑苻”用以稱盜賊出沒之處,或用來稱草寇。例如,在史籍《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中記載:“鄭子太叔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在史籍《明史·李俊傳》中也記載:“屍骸枕籍,流亡日多,萑苻可慮。”近代詩人沈昌眉在《和弟》一詩中也描述:“攫人無魑魅,御人無萑苻。”明朝文學家吳承恩在《贈邑侯湯濱喻公入覲障詞》中亦說:“盜息萑苻,淨掃鼪鼯之跡;訟清枳棘,坐消雀鼠之風。”清朝時期的招廣濤在《募兵》一詩中也描述:“不見萑苻中,流劫日縱橫。”當代大文豪郭沫若在《少年時代·黑貓》中也如是說:“……在宣佈獨立以後,更由萑苻餘孽一變而為豐沛功臣。”顯然,“萑苻”成了賊寇流盜的代名詞。
其時居於鄭國萑苻之民,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萑苻氏,後因“萑苻”多貶為盜,遂拆分為萑氏、苻氏以避之,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出自姬姓鄭國之苻氏,正確姓氏讀音作pú(ㄆㄨˊ)。
源流二
源於氐族,出自古西戎分支氐族酋首苻洪,屬於以宗教信仰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蒲氏出自姒姓,是有扈氏的後代,世襲為氏羌西戎的酋長,至東晉時期,有酋長名苻洪,古西戎族,先祖就是有扈氏部族的後裔,即歷史上所稱的“氏羌西戎”。
苻洪是西戎的分支氐族人,他生於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其父親名教懷歸,為氐族部落的小首領,家族世為西戎酋長。
據史籍《前秦錄》中的記載,有扈氏酋長苻氏的祖先初居武都(今甘肅隴南武都區),原無姓氏。後因苻洪家中有一個大水池子,其中生長的蒲草“高五丈,五節,如竹形”,為時人所異,人們於是把酋長一家稱為蒲家,後來他們家也以蒲為姓氏。
三國曹魏時期,蒲氏家族由武都遷於略陽郡臨渭縣(今甘肅秦安),世為部落小帥(首領、酋長)。
西晉懷帝司馬熾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蒲洪因為人豪爽、公道,被宗族人氏推舉為盟主,自稱護氐校尉、秦州刺史、略陽公。南匈奴族的劉曜在長安稱帝繼續維持前趙國時期,任命蒲洪為寧西將軍、率義侯,曾徙居於高陸(今陝西高陵),晉升為氐王。在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和四年(前趙光初十二年,公元329年)前趙國滅亡後,蒲洪率其殘餘勢力退居寧夏南部西安、銀川、蘭州三省交匯的三角地帶中心隴山一帶。
東晉咸和八年(公元333年),蒲洪率部歸降於後趙國太祖武帝石虎,受拜冠軍將軍、涇陽伯。後蒲洪率氐、羌民族兩萬戶下隴東,至馮翊郡(今陝西大荔),勸後趙太祖武帝徙雍州豪傑及氐、羌十多萬戶於關東地區,以充實京師地區。這個建議被後趙太祖武帝所採納,並拜其為龍驤將軍、流民都督,率戶兩萬居於枋頭(今河南浚縣)。
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春,蒲洪派遣使者至江左,晉穆帝任命蒲洪為徵北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冀州刺史、廣川郡公。當時冉閔殺胡羯、關隴流民相率西歸,路經枋頭,大多歸之。一時之間,蒲洪擁眾至十餘萬,自稱大將軍、大單于、三秦王。傳說後來他在祈告天神的祭祀中,得讖文“草付應王”,又有其孫子蒲堅背上有天生花紋如同草書“付”字,遂取“苻”為姓氏,改稱苻氏,從此史稱其為“苻洪”。不久,苻洪被後趙太祖武帝的舊部將麻秋所毒死。
苻洪逝世後,其子苻健才朁繼續統領其眾。苻健根據“民心思晉”的情況,在從枋頭向關中進軍的過程中打著東晉王朝徵西大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壅州刺史的旗號,當年冬抵達關中地區後,又派遣使者向晉穆帝稱臣,之後充分利用這一政治關係發展和擴充自己的勢力,直至其在東晉哀帝司馬丕興寧三年(前秦苻堅建元元年,公元365年)正式稱帝建國號之後,才徹底背叛脫離東晉王朝。
史書評價苻洪:“好施,多權略,驍武善騎射”,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國的奠基者。在苻洪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祭祀讖文為世傳姓氏,即稱苻氏,亦有維持原家族姓氏者,稱蒲氏,皆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苻氏正宗。
該支出自氐族之苻氏,其正確姓氏讀音原本仍作pú(ㄆㄨˊ),後借“符”字讀音訛作fú(ㄈㄨˊ)。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吏符節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簡筆為氏。
符節令,是秦朝時期開始設定的官位,在漢朝時期歸置餘少府管轄,負責掌管國家的符節令、符節丞,並專職掌管百官的詔符,並統轄掌管天子符印,因此亦稱“符璽郎”。
到了隋、唐時期,符節令改稱“符寶郎”,並專設符寶局,隸屬於門下省管轄,後改為“典瑞監”。至明朝時期,作為尚寶局的最高長官,改稱為“尚寶卿”,別稱就是“符臺”。
另外,在元朝時期有“符牌使”,全稱為“符牌大使”,是元朝官署符牌局的最高長官,轄下有符牌副使,官秩正八品,隸屬於工部,專職掌管制造各級軍制將領的虎符等符印。
在符節令、符璽郎、符節丞、符寶郎、典瑞監、尚寶卿以及符臺、符牌使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符氏,後有簡筆將部首“竹”改為“艸”而稱苻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苻氏與以官職稱謂為氏的符氏同宗同源,正確姓氏讀音作fú(ㄈㄨ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苻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世間皆傳說出自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其實遠在春秋時期的鄭國就有苻氏,但源於古代氐族者居多,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以武都、天水、涼州、平涼為郡望。
在符氏的發展歷史上,有不少關鍵時期,約2240年前得姓,唐五代宋得以壯大,1500多年前融入苻氏,解放後分離也一部分為付氏。
當今國內符氏人口約為100多萬人,約佔國內漢族人口的10,海外符氏約30萬人約佔海外華人的1。綜合符氏人口約排在中華姓氏的100——140位之間。目前苻氏人口總數雖然比較少,但如今卻廣泛分佈於陝西、甘肅、江西、河北、山東、河南等省份。
【郡望堂號】
郡望
武都郡:周惠王十三年(丁巳,公元前664年),齊國伐鄣。農曆7月,國君胡公祥陳亡,城池失落,鄣國被滅。韅因兄亡邑,不得已逃至梁州定居。鄣國和齊國都為齊太公的後裔,鄣國的後人本以國名“鄣”為氏,今國已不復存在,為不忘同宗相殘之悲劇、牢記亡國之屈辱,因而去邑為章,自立章氏,謂章韅。梁州(今陝西漢中),春秋時期置武都郡,戰國時期的楚國改置為梁州郡。
天水郡:亦稱上邽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涼 州:為漢武帝劉徹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時期改置為州,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其時轄地在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古各一部。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僅轄河西地區。涼州曾一度屬於吐蕃(今新疆)。五代時期的西夏為設西涼府。元朝時期亦為西涼州。明朝時期置為涼州衛。清朝雍正時期改置涼州府,僅轄武威及其周圍數縣。民國時期廢府為縣。
平涼郡:周郝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秦昭王滅義渠戎,置隴西、北地、上郡,平涼入秦國的版圖,屬北地郡。漢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境),平涼全境改屬安定郡;東漢並涇陽入朝那,平涼屬涼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烏氏二縣。三國時期曹魏於郡上設州,此地屬雍州安定郡,恢復了涇陽縣。西晉又廢涇陽縣,新置都盧縣,平涼市境東部屬朝那縣,西部屬都盧縣。十六國南北朝是最亂的時期,平涼全境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領有,建制變化很大。前秦永興二年(戊午,公元358年)苻堅欲進攻前涼,置平涼郡(初治高平鎮,後治鶉陰),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之名始見於史冊。以後,前秦苻堅曾以平涼為根本,向後秦反攻:夏赫連定曾即皇帝位於平涼。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壬辰,公元572年)於西北部治平涼縣,屬長城郡。是平涼市建制的開始,距現在一千四百一十年。隋朝時期,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4年)廢郡置州,平涼市屬原州,隋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又廢州置郡,改屬平涼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復置原州,治平高,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再改平涼郡,旋復為原州,平涼市屬原州,唐朝貞元七年(辛未,公元791年)涇原節度使劉昌築平涼城扼彈箏峽口,奠定今平涼市城址,距現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唐憲宗元和四年(己丑,公元809年)移行渭州於平涼,平涼市廢。廣明初復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復為渭州治。唐朝末期,李茂貞據鳳翔稱岐王,渭州屬於岐,歷後梁。後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公元926年)滅岐,渭州屬後唐。後唐清泰二年(乙未,公元935年)以原平涼市的安國、耀武二鎮復置平涼市,屬涇州;後晉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改屬渭州。宋朝時期,仍為渭州治所,屬涇原路,為涇原路經略安撫使駐地,與西夏接壤,是當時的軍事重鎮;至宋大觀二年,共領涇州、原州、渭州、西安州、會州、德順軍、鎮戎軍、懷德軍等五州三軍,遂代涇州、原州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置平涼軍,設節度使。金國開六盤道,在金國大定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187年)始置平涼府,轄五縣,屬鳳翔路。平涼市為府治所。元朝時期仍以平涼為府,轄三縣,屬鞏昌總帥府,並潘原縣入平涼市,平涼市仍為府治所。自此,平涼市的轄境再未有大的變動。明朝時期的平涼府轄三州七縣,屬陝西布政使司關內道;平涼市仍為府治所。清朝初期沿明朝建制,屬陝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改屬甘肅布政使司,平涼仍為府,府上設道:初為平慶涇固化道,同治末改為平慶涇固化鹽法兵備道,平涼縣為道、府治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府,仍設道。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平慶涇固化道為隴東道,設觀察使;後改為涇原道,設道尹。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改設涇原區行政長,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為甘肅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平涼縣為道、署駐地。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28日平涼解放,成立了平涼市人民政府。1950年庚寅由縣城內劃出城關和郊區另設平涼市。1958年戊戌12月撤銷平涼、華亭兩縣併入平涼市。1961年辛丑11月恢復華亭縣。1964年甲辰1月撤銷平涼市,恢復平涼縣。2002年壬午9月,平涼撤地建市。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投鞭斷流
公元383年,已經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的前秦,舉國南侵。前秦王苻堅親率大軍80萬,浩浩蕩蕩殺奔東晉,前秦與東晉之間的大戰拉開序幕。
在這一戰中,前秦擁有80萬大軍,而東晉只有8萬兵馬。《晉書·苻堅載記》苻堅對於徹底征服東晉信心十足,誇口“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在相持階段,前秦軍與東晉軍對峙於淝水。東晉軍提議涉水決戰,苻堅手下諸將認為應該阻敵淝水畔比較安全,但苻堅卻不聽勸阻,認為可以趁敵軍半渡而擊。於是,苻堅答應晉軍的請求,主動後撤。然而這一撤,直如退入萬丈深淵。
當前秦前鋒軍隊主動後退之際,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後軍根本不知道秦軍後撤的原因,瞬間打亂。東晉抓住戰機,全力猛攻,秦軍一敗塗地。苻堅倉皇而逃,他聽到風聲鳥聲也以為是敵人追兵又到了。
從戰前的“投鞭斷流”,到淝水之戰的大敗,苻堅被狠狠打臉。而這一戰以後,前秦逐漸四分五裂,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