魴姓圖騰(魴氏圖騰)
魴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其源有二:一是源於姬姓,出自西周穆王西巡紀年,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或以重大歷史事件紀年稱謂為氏;二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上大夫罟士魴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魴姓人口非常稀少,沒有進入排名。
【得姓始祖】
周穆王、姬於叔、罟士魴
罟士魴:公元前?~前560年,姬姓,著名春秋時期晉國上大夫,以端莊守正著稱。據史籍《路史》記載:魴氏出罟士魴之後,望出東平。罟士魴與晉國著名的智武子(荀罃)皆逝世於周靈王十二年(晉厲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60年)春季。其後裔子孫以先祖為榮,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後分衍出罟氏、士氏、魴氏三姓,雖為偏少姓氏,但皆為同宗同源的古老姓氏之一。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穆王西巡紀年,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或以重大歷史事件紀年稱謂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在先秦的歷史神話典籍《穆天子傳》中,記載了周穆王(周繆王)姬滿率領七萃之士,駕上赤驥、盜驪、白義、踰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等駿馬,由造父趕車,伯夭作嚮導,從宗周出發,越過漳水,經由河宗、陽紆之山、群玉山等地,西至於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飲酬酢的神話故事。
宗周,就是洛邑(今河南洛陽),周穆王的西行路線是從洛邑出發,北行越太行山,經由河套,然後折而向西,穿越今甘肅、青海、新疆,曾到達帕米爾高原地區(西王母之邦)。
在史籍《穆天子傳》中所記述的內容,除去神話傳說和誇張的成份,還是有助於今人瞭解古代各族分佈、遷徙的歷史和他們之間的友好交往,及先秦時期中西交通徑路以及文化交流的情況,至少說明遠在漢武帝劉徹派張騫通西域以前,中國內地和中亞之間就已有個人和團體的交往接觸。這一點,已有不少考古材料可資證明。
晉朝著名史學家郭璞曾為《穆天子傳》作注。清朝學者檀萃也著有《穆天子傳註疏》,其後有洪頤煊校正本。繼洪頤煊之後,還有翟雲升的《覆校穆天子傳》。近幾十年來,有學者丁謙所撰著的《穆天子傳地理考證》、顧實所撰著的《穆天子傳西征講疏》等文章。
西周王朝君主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曾率大軍南征北戰,擴充並穩定了西周王朝的地域範圍。當他在向東巡視確定能種植的田地時,曾抵達宗周東南方向的房邑一帶,當時即稱“魴”(今河南沁陽)。晉朝學者郭璞註釋:房,於國,紀年作魴,即高邑之地。之後,其地之民便以周穆王開化此地的紀年“魴”為姓氏,稱魴氏。
後來,魴氏族人因居邑地在古於國故地的房邑,因此多改為諧音的房氏。據說,唐朝時期的著名開國名臣尚書左僕射(丞相)、梁國公房玄齡,就是該支魴氏一族的後裔。
古於國,位於今河南省的駐馬店市沁陽縣西北十五公里於邰村的東邊,也就是商王朝時期鄂侯的封地。到了西周初期,鄂侯南遷,周武王便將古於國舊地分封給了兒子姬於叔,對此,史籍《史記》徐廣注、《水經注》、《河內縣誌》等文獻中均有記載。
在姬於叔的庶支後裔子孫中,亦有以先祖封國之古名稱為姓氏者,稱魴氏,後亦有人改稱房氏者。
在古代,魴氏與房氏通常被視為同宗同源的一族人,其實,還是有明顯區別的。
按:
據清朝後期的考古發現,古於國遺址僅存北牆一段,今證實其牆東西長八百二十米,寬十七~二十二米,高二~七米。考古部門對該遺址尚未進行全面鑽深和發掘。在古於國西北角的外部,為一片古於國王公貴族的墓葬群,亦未發掘。在古於國外城的西北方向約一公里處,還有一個小城,考古證實其為後世戰國時期所修築,清朝後期曾由當地政府進行了修繕,四城門額上有石刻城門名字“迎旭”、“古於城”等。
古於城現存城牆殘存極少,但尚儲存有“古於城”石刻遺物。1963年6月,古於城被公佈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另據本書筆者部下的報告,自2003年起至今,已經有數起企圖盜掘古於國墓葬群的苗頭,因此本書曾提請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以及河南省文物管理局予以注意。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上大夫罟士魴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魴氏出罟士魴之後,望出東平。
根據《春秋左傳·魯襄公》的記載,在春秋時期晉國君主晉悼公姬歡(公元前586~前558年在位)執政期間,屬下有其父晉厲公姬壽曼(姬州蒲)留下的數位著名上卿大夫,其中就有以智謀著稱的羊舌赤、魏絳、罟士魴。
罟士魴,公元前?~前560年,姬姓,著名春秋時期晉國上大夫,以端莊守正著稱。
有一次,晉悼公的弟弟姬揚乾在曲梁(今河南鄭州)放縱手下軍士胡鬧,魏絳便毫不客氣地殺了其中最壞的幾個軍僕。姬揚乾回來就向晉悼公告狀,晉悼公當時大怒,對羊舌赤說:“諸侯都以我晉王室為榮,而我弟弟的手下卻被魏絳殺了,難道他是在侮辱我晉王室嗎?我非殺了那個魏絳不可!”
羊舌赤卻正顏回答:“絳無貳志,事君不闢難,有罪不逃刑,其將來辭,何辱命焉?”剛說完,魏絳就來了,將自己的認罪書呈上,然後就要揮劍自殺。罟士魴在一旁連忙予以制止。
晉悼公開啟魏絳的“認罪書”,那上面寫道:“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馬。臣聞師眾以順為武,軍事有死無犯為敬。君合諸侯,臣敢不敬?君師不武,執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懼其死,以及揚幹,無所逃罪。不能致訓,至於用鉞。臣之罪重,敢有不從,以怒君心,請歸死於司寇。”
晉悼公讀完,連忙光著腳跑下殿堂,親手扶起魏絳說:“寡人之言,親愛也。吾子之討,軍禮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訓,使幹大命,寡人之過也。子無重,寡人之過,敢以為請。”
隨即罟士魴在一旁對晉悼公說:“魏絳能以公執法,為人端正,定刻為晉國扶威。”晉悼公深以為是。以後,晉悼公便以魏絳為能,重用以刑佐民矣,反役,與之禮食,後來還使其佐新軍。
後來,罟士魴與晉國上卿魏絳、荀罃一起,在周靈王姬洩心三年(晉悼公四年,公元前569年)推行了著名的“和戎狄”的策略,使晉國與戎狄相處融洽,減少了晉國的後顧之憂。罟士魴還多次代表晉國出使,聯宋納吳,九合諸侯,將晉國的春秋霸業推至巔峰。
到周靈王八年(晉厲公十七年,秦景公嬴石十三年,楚共王熊審二十七年,公元前564年),秦景公要聯絡楚國伐晉,楚國也同意了。秦國大夫子囊馬上勸阻:“不可。當今我們還不能與晉國爭鋒。晉國君主政事明覺,舉止適當。他們各級官員同心協力,上卿謙讓為善,大夫們不失職守,其士競相禮教,百姓們努力農耕。其它商工皂隸秩序井然,不知遷業。雖然韓厥已經老了,荀罃也很少過問政事,但範匄少於中行偃而上之,使佐中軍。韓起少於欒黶,而且在欒黶、罟士魴的教導下做得更好,使佐上軍。魏絳多功,以趙武為賢而為之佐。君明臣忠,上讓下競。這樣的狀況,晉國是不可敵的,只能以後再說!”
這說明,在罟士魴、韓厥、荀罃、魏絳等一代賢明大臣的協助下,晉悼公將晉國治理得還相當不錯,至少當時強如秦國者,若想攻擊晉國還是力有不逮的,必須要聯合另一諸侯強國的楚國,方敢為之。
罟士魴與晉國著名的智武子(荀罃)皆逝世於周靈王十二年(晉厲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60年)春季。其後裔子孫以先祖為榮,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後分衍出罟氏、士氏、魴氏三姓,雖為偏少姓氏,但皆為同宗同源的古老姓氏之一。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魴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人口非常稀少,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八百位,在臺灣省則未列入臺灣當局“內政部民政總署”在2005年2月28日對臺閩地區姓氏進行的統計程式,族人多以東平為郡望。
今河北省的邯鄲市,山東省的東營史港口經濟開發區,河南省的鄭州市,浙江省的寧波市鄞州區,雲南省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地,均有魴氏族人零星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東平郡: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為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今山東東平)。轄七縣,包括今山東濟寧、東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廢黜。北宋朝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以鄆州為東平府,治所在須城(今山東東平)。明、清兩朝為州。民國時期廢州改為縣,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東平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