閥氏起源及歷史

閥姓圖騰_閥氏圖騰

閥姓圖騰(閥氏圖騰)

  閥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fá(ㄈㄚˊ)。源於官名,出自官位等級,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史記·功臣年表》中講得更明白:“人臣功有五品,明其等曰閥,積日曰閱。”後有漢朝官宦人家的僕從兵役,慕顯其地位,遂以“閥”、“閱”為姓氏,文臣門下稱閥氏,武將門下稱閱氏。閥、閱二氏從漢朝時起,一直世代相傳至今。閥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零五十六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七百十二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官名,出自官位等級,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明:“閥、閱,自序也。”在《史記·功臣年表》中講得更明白:“人臣功有五品,明其等曰閥,積日曰閱。”實際上,在先秦時期至大漢王朝,“閥”字代表了朝臣的門第等級劃分。在中國古代,官宦府第的門在左稱“閥”,在右稱“閱”。後來由此延伸為官位等級的標尺。在封建社會歷史上,歷朝歷代皆基本上沿用了《周禮》對文武百官的定製,即在朝堂之上,從帝座以下,文臣列班在左,武將列班在右,依朝堂上最中二庭柱而站列。文武的首臣站在各自佇列之首,其他臣子依官階大小順序而列,左右兩庭柱之間相隔一丈,稱“閥閱二柱”。這樣,文武臣子們合起來代表為帝王的“社稷柱樑”,門第等級也因此而定。一般地,正五品(司局級)以上者,“文可列閥,武可入閱”。即文臣的府第可大開左門,而武將的奏章可直交帝王覽閱。由於“閥”代表了國家政體的有序,因此也與“伐”字通假。

  例如在典籍《正字通》中記載:“元朝品制有爵者,其門為烏頭閥閱。”而“烏頭”的含義,在典籍《冊府元龜》中有詳細說明:“閥閱二柱,相去一丈,柱端置瓦筒,號為烏頭。”因此,“閥”、“閱”是有官階、爵位、權勢的象徵,其後衍伸的詞語如“門閥”、“豪閥”、“軍閥”等,皆屬此意。

  後有漢朝官宦人家的僕從兵役,慕顯其地位,遂以“閥”、“閱”為姓氏,文臣門下稱閥氏,武將門下稱閱氏。閥、閱二氏從漢朝時起,一直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朝鮮族,出自朝鮮半島,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中原官宦家族為避戰亂而遷徙至朝鮮半島,為不忘先祖顯赫,遂稱閥氏(벌성)。到了唐朝時期,唐王朝曾兩次大規模征伐朝鮮,期間便有閥氏族人予以大力協助。

  清朝末年,大批的朝鮮民眾為生活艱辛,遂不顧滿清政府與李氏王朝的嚴令,潛入東北長白山、黑龍江、吉林地區墾殖,其中就有閥氏族人,遂又將“閥”這個姓氏帶回中國,成為今東北地區朝鮮族閥氏的先民。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閥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零五十六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七百十二位,多以錢塘、高都郡為郡望。

  今廣東省的汕頭市南澳島,浙江省的杭州市,吉林省的長白山地區,山西省的晉城市,臺灣省等地區,均有閥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高都郡:即今山西省晉城市,古稱澤州。秦、漢時期稱高都縣,北魏時期被設定為建州、高都郡。隋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置澤州,隋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縣為丹川縣。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始稱晉城縣,建澤州於晉城。明朝時期將藎城縣併入澤州。清朝時期改名風臺縣,民國元年(己丑,公元1912年)複稱晉城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山西劃為七個專區,南五縣歸長治專署管轄。1958年並大縣,將晉城、高平、陵川三縣為晉城縣,並沁水、陽城兩縣為陽城縣。1961年恢復五縣制。1971年晉東南專區改為晉東南地區,南五縣一直屬於專區、地區管轄。1983年7月改晉城縣為縣級晉城市。1985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消晉東南地區,成立省轄地級市晉城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以原晉城市(分為城郊兩區,郊區即現在的澤州縣)、高平、陽城、沁水、陵川四縣為所屬行政區。至今,晉城市轄城區、澤州、高平、陽城、陵川和沁水六縣(市、區),四十八鎮、二十六鄉、十個街道辦事處,兩千三百二十七個村(居)委。

  錢塘郡:秦朝時期始置錢溏縣,治所在靈隱山麓,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朝陳禎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錢溏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廢錢溏郡置為杭州,移治到錢唐(今浙江杭州靈隱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時期將“溏”改加“土”偏傍為錢塘。民國時期,錢塘與仁和縣合併為杭縣。

  堂號

  高都堂:以望立堂。

  錢塘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富察
下一姓氏: 范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