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察氏起源及歷史

富察姓圖騰_富察氏圖騰

富察姓圖騰(富察氏圖騰)

  富察是滿族八大姓之一,又作“傅察”、“富爾察”,讀音作fú cá(ㄈㄨˊ ㄘㄚˊ),不可讀作fù chá(ㄈㄨˊ ㄔㄚˊ)。富察氏見於《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蒲察。金舊姓“蒲察”。以部為氏。蒲察,乃遼代女真舊部,勢力強大。金朝時期,為女真黑號之姓第二姓,與皇室世代姻親。金元時,曾冠漢字姓李。又見[八旗滿州氏族通譜];富察,本系地名,因以為氏。“富察氏”起源於[嘉理庫城]。系[蒲察氏]後裔。該姓氏無始祖名諱。該族世居沙濟.葉赫.額宜湖.扎庫塔.蜚悠城.訥殷.額庫倫.吉林烏啦.長白山散居九處。後隨漢習俗是以改寫富.傅.付。富察氏支系繁多,是今天滿族中僅次於關姓的大姓。

【得姓始祖】

  (暫缺)

  各支始祖

  富察·順泰:據《富察氏譜本》的記載,“二、三世祖公等隨龍倔起,從徵進關,駐北京八大胡同,襲公爵。”直系正支祖宗富察·順泰於清康熙三十年移駐盛京遼陽(今遼寧遼陽)。至五世祖富察·衣拉他,於清乾隆二十三年創設沙坨子村落,墾地,栽樹造林,設莊招佃。清康熙初年間,北京仿照長白山八道溝樣式,在京城內建設了八大胡同,以居公臣勇將,出力好兵家眷,養尊處優。後長支祖富察·東準泰於金良,就住在第五條椿樹衚衕。清朝襲職歸長支,因而富察·順泰的後人有正黃旗、鑲黃旗,還有鑲紅旗等。富察氏是滿族八大家之一,人口眾多之極,所以其有同姓不同旗的現象。如《傅氏譜書》始祖是富察·三泰(傅三泰),並不是富察·順泰(傅順泰)。

  富察·文達力:遼寧富察氏原居長白山下富察地方,後取首音諧“傅”,“富”為姓。後金國初,有瑚圖來歸,隸屬正紅旗滿洲。四世祖莽色德宜住乎之女是清太祖的皇后。鳳城邊門傅氏,隸屬鑲紅旗滿洲,清初從龍入關,駐北京十駙馬大街。一世文達力於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自北京來鳳凰城邊門駐防,今散居於鳳城的弟兄山,雞冠山,白旗,劉家河,岫巖的紅旗營子,寬甸的虎山,灌水等地。至今傳十五世。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女真族,出自古靺鞨族黑水部富察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或以地名為氏。

  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富察,本系地名,因以為氏。其氏族甚繁,散處於沙濟、葉赫……長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滿洲鑲黃旗人,世居沙濟地方,後金初年率族眾投歸,清太祖努爾哈赤將族眾編為半個佐領,由其統領。”

  富察氏,亦稱傅察氏、富爾察氏,滿語為Fuca Hala,其族眾龐多,在女真各部的統一戰爭中,多有業績,史料中立傳之人達十數人之多。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富察氏,又作傅察氏,富爾察氏,是女真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於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蒲察”,在金國時期稱蒲察氏,以部為氏。

  蒲察,乃遼國時期女真舊部,原居富察(今黑龍江阿城),在女真族諸多部落中屬於勢力強大的部族之一。金國時期,蒲察部為女真黑號之姓的第二姓,與皇室世代姻親。金、元時期,蒲察氏曾冠漢姓為李氏。據雙城市滿清大學士圖海之族《馬佳氏家譜》的記載:始祖馬穆敦……遠祖費莫氏同屬一源,因遭家難遷於嘉理庫馬佳地方,因以為氏。因此,馬佳氏、費莫氏、富察氏三姓不能通婚。

  滿清王朝的富察氏先世為富察·旺吉努,滿洲鑲黃旗人,世居沙濟地方(今遼寧新賓沙濟嶺),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攜族孫富察·本科裡率族眾投歸,清太祖佟·努爾哈赤將其族眾編為半個佐領,由富察·旺吉努統領。富察氏是滿族八大姓氏之一,人口眾多,所以有同姓不同旗的現象,例如正支富察·順泰的後人中分別在正黃旗、鑲黃旗、鑲紅旗等。

  富察氏族人世居沙濟、界凡(今遼寧撫順李家鄉界藩山)、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額宜湖(今吉林蛟河北額伊瑚舊站)、扎庫塔(今吉林琿春圖們江北岸)、長白山、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等地。所冠漢字姓氏有富氏、傅氏、禮氏、石氏、譚氏、馬氏、沙氏、付氏、慶氏、寧氏、李氏、佟氏、春氏等。其中,世居沙濟的多冠漢姓為“沙氏”,而世居訥殷的則多冠漢姓氏為“傅氏”。

  在蒙古族、錫伯族中亦有稱富察氏者。蒙古族富察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蒙語為□□□,據史籍《八旗氏族通譜》中的記載,蒙古族的富察·科羅惠,世居席北地方(熱河,今以承德為中心的河北、遼寧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地帶),在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於明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時,富察·科羅惠率部歸靠。其實,蒙古族的富察氏族人原來就是女真族蒲察氏族人的後裔。

【遷徙分佈】

  富察氏中的“沙濟富察氏”起源於富爾哈河,在明代屬建州右衛,始祖為兄弟二人兄名“納蘇莫爾根”弟名“檀都”,明末沙濟富察氏遷居於今天遼寧省新賓一帶,建立沙濟城以居因而得名沙濟富察。納蘇莫爾根的子孫並不興旺,沙濟富察氏主要為檀都子孫傳襲。至第四代檀都子孫主要分成兩支,長支由莽色都朱乎率領,次支由旺吉努率領。莽色都朱乎長子阿格巴顏(又稱 阿古巴彥)就是明末最後一任建州右衛督指揮王杲,莽色都朱乎之幼女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繼妃袞代。後因阿格巴顏與其子阿泰先後反明被明朝派軍征剿,莽色都朱乎一支遭到株殺。袞代又於清太祖後期被休棄,該家族成員即被清廷排斥,後世子孫從此凋零,除康熙年間工部尚書倪滿外再無出眾者。

  旺吉努一支於明末投靠努爾哈赤並受到重用,旺吉努本人被封為牛錄額真,從此此支子孫世襲權貴門楣顯赫,成為沙濟富察家族最為繁盛的一支。旺吉努孫哈什屯在清太宗時期任禮部參政,康熙初年加封太子太保銜。哈什屯之子米思翰在康熙年間出任內務府總管,後升戶部尚書,列議政大臣。米思翰子馬思哈、馬武、馬齊、李榮保等均進爵封候位列公卿。李榮保之女嫁與乾隆帝被封為孝賢純皇后,李榮保次子傅清出任駐藏大臣,為維護國家統一與拉布敦共同發動兵變斬殺分裂國家的罪魁珠爾默特那木札勒,最終以身殉國,幼子傅恆任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兼軍機大臣,授保和殿大學士,總領徵大小金川,凱旋封一等鎮國公,乾隆三十四年傅恆奉命抗擊緬甸侵略,終至積勞成疾于歸途中病逝於北京宛平。孝賢純皇后伯父馬齊在康、雍、乾三朝任保和殿大學士達23年之久,時間之長,在有清一代是罕見的。馬齊是康熙武英殿大學士,雍正朝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銜。其女嫁康熙十二子胤祹,為胤祹嫡福晉。也是孝賢純皇后的堂姐。此外傅恆之子福隆安、福康安、福長安、福靈安,其兄廣成,侄子首任伊犁將軍明瑞,多羅額駙明亮,健銳營領隊大臣奎林,以及後來咸豐帝遺令顧命八大臣之一的景壽,淑慎皇貴妃與其父員外郎鳳秀,等清代諸多顯赫人物均出自該家族。

  查尋富察氏宗族在明朝以前的遷徙足跡,其氏族的原始居住地在今黑龍江中下游地區。富察氏族在隨著歷史上女真人的數次大規模遷徙而逐步南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遷徙途中遺留下多處氏族居住過的遺址,在宗族譜書中所記注的蜚悠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即是其中一處重要的聚集地。

  遠在金、元時期,富察氏的氏族姓氏為蒲察氏,併為金國的女真大姓,亦是金國的望族。在史籍《金史·列傳》中記載了十數位蒲察氏家族成員的傳記。“蒲察琦,本名阿憐,字宗卿,棣州陽信人,試補刑部掾。”“蒲察鼎壽,本名和尚,上京曷速河人,欽懷皇后父也。賦性沉厚有明鑑,通契丹、漢字,長於吏事。”蒲察氏在金國時期,據《金史·國語》註釋:“蒲察曰李”,即漢語譯為李氏。由此可知,今日遼東滿族富氏(傅氏)的姓氏演變,從金國起即產生音移變化,但沒有產生譯意上的變化,故此形成了由蒲察氏→富察氏→富氏(傅氏)的全部演變過程。

  今遼寧省的遼陽市燈塔縣、桓仁滿族自治縣、大連市金州、瀋陽市東陵區,北京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河北省的保定市,黑龍江省的小興安嶺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日本、韓國等地,均有富察氏以及分衍的漢化單姓富氏、傅氏、禮氏、石氏、譚氏、馬氏、沙氏、付氏、慶氏、寧氏、李氏、佟氏、春氏等族人分佈。

  2006年3月29日,有富治中、富致民二兄弟稱:他們老家蘇家屯區大溝鄉莽公墳村,現存一通清朝石碑,是他們祖塋惟一遺留下的文物。蘇家屯區大溝鄉莽公墳村,位於瀋陽城東南約三十五公里處。經過一番尋找,大家終於在一個懸掛著“瀋陽市誠信天然礦泉水廠”牌子的院落裡發現了富治中、富致民所說的祖塋地“莽公墳”石碑。經檢視,該石碑為石灰岩材質,殘長兩米四四、殘寬一米零六、殘厚三十五厘米,為大型石碑。儘管該石碑業已風化、破損,但其四周騰龍雲紋依然清晰可見。

  有碑身就會有碑頭、碑座。於是,大家又開始尋找碑頭、碑座。結果在該院落東鄰、懸掛著“大溝鄉莽公墳村完全小學”牌子的院落裡,發現了該石碑的碑頭、碑座。記者看到,該碑頭令人惋惜地被壓在水槽子下面,殘損嚴重,卻仍然可見雕工精緻的盤龍紋飾、陰文“誥封”篆字和滿文。該碑頭殘高九十厘米、殘寬一米三四、殘厚三十五厘米。距碑頭東北半米遠處,“螭首龜趺”碑座被埋在土裡,僅僅露出一部分,但已風化出溝紋。距離兩個院落北一公里處,為一座丘陵。富治中、富致民介紹說,丘陵的向陽坡上,便是富家的祖塋地。

  據富國春整理的“富氏宗族譜書”記載,“莽公”為該家族的一世祖“莽色公”。在“富氏家譜”中,富治中、富致民排列在十一輩。

  瀋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的史學專家介紹說,據史籍《奉天通志》的記載,“莽色公”為納殷地方富察氏人,滿洲白旗。當時,滿族有“長白山三部”,即長白山、納殷、誅舍裡,分佈於現在的遼寧省東部、吉林省東南部地區。從他在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考取滿族進士分析,富察·莽色應為清朝入關之前就居住在蘇家屯區大溝鄉莽公墳村。富察·莽色先擔任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然後轉為“盛京戶部侍郎”。他任官時間在清康熙二十二~二十七年之間(公元1683~1688年),為正三品文官。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之後,富察·莽色的任職情況在史料中無記載,據推測,可能當時富察·莽色已經謝世,更有可能因病乞休,辭官回鄉休養。

  史學家介紹說,“納殷富察氏”家族中,曾經出現過不少大學士、高官,如福敏大學士等等。富察·莽色是清朝入關後仍然留在瀋陽的官員。當時,在清朝的吏部、刑部、戶部、兵部、工部、禮部“六部”中,瀋陽作為陪都盛京,惟獨沒設任免、考核官員的“吏部”,呈現“五部”行政管理體制格局。富察·莽色供職的“盛京戶部”,負責管理當時瀋陽的財政、土地、稅務等,其部門十分重要。

  富察·永奇是根據康熙大帝的“誥封”為父親富察·莽色立碑的。只有以皇帝名義頒發的“誥封”,才有權批准某某在墓前“立碑於道”。由此可見,富察·莽色的職位不低、業績不小,為當時瀋陽的名門望族之一。

  作為瀋陽早期的滿族進士、文豪、官宦,富察·莽色從小便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在當時難能可貴。從清朝延續至今,該村莊一直以莽色祖塋命名為“莽公墳村”,更是十分罕見,可見,富察·莽色及其“納殷富察氏”家族在當時瀋陽的名望和影響。

  距今三百餘年的“莽公石碑”已經成為珍貴文物,為研究瀋陽地區的滿族歷史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郡望堂號】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為渤海國。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堂號

  遼東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字輩

  遼寧本溪、桓仁富察氏字輩:“毓麟廣成慶恩德永父明”。

  遼寧遼陽富察氏字輩:“生文祥寶泰業世旗龍”。

  正紅旗長白山富察氏(傅氏)字輩:“文景德貴(瑞)延紹興繼世長承伯顯耀作肇起振春光”。

  正白旗富察氏(羅氏)、鑲黃旗(傅氏、付氏)字輩:“文景安鍾毓恆成錫國良善存應貴永德廣世紹長”。

  鑲黃旗東海富察氏(傅氏、富氏)字輩:“希文恩忠勇榮任秉存成宏雲興顯瑞景廣慶祥增”。

  富察氏一支字輩:“玉振金滿堂……永遠大其昌”。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