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氏起源及歷史

苟姓圖騰_苟氏圖騰

苟姓圖騰(苟氏圖騰)

  苟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作姓氏讀輕聲,圓通韻。西漢元帝時(前48年―前33)史游所著《急就篇》以63字為一章。第一章列舉了132個姓,單姓加兩字、複姓加一字成三字句,其中便有苟姓的記載:“急就奇觚與眾異,羅列諸物名姓字.....苟貞夫,苗涉臧。田細兒,謝內黃......”表明在秦漢時期苟姓已為當時常用姓氏。《急就篇》比寫於北宋初年的《百家姓》早1000年,而漢時期的疆域比北宋時期的疆域大倆倍,其涵蓋的姓氏更廣,這就是在《百家姓》裡沒有苟姓的主要原因。苟姓現今人口約四十六萬,排在第二百三十五位。

【釋義】苟的本義為草名。苟同枸,即枸杞。茄科,多年生灌木,莖叢生,有短刺,嫩莖和葉可做菜食用。

【得姓始祖】

  勾(句)芒、苟荀、句望(舜帝)、熊繹、姬葡(荀林父)、田完

  句望:中國上古時期人物,華夏族,姬姓,他是黃帝的五世孫、昌意的玄孫、顓頊的曾孫、窮蟬之孫、敬康之子、橋牛之父、瞽叟之祖父、帝舜之曾祖父。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黃帝(姬姓)、舜帝(姚姓)的後人均有苟氏。據《國語》雲:“本自黃帝之子。漢有苟參。古厚切。”又《元和姓纂·苟姓》亦云:“《國語》黃帝之後。”按拘、苟並從句得聲。傳說黃帝有後人居於河內(今山西、河北、河南的黃河以北的地區的),因其地多生長苟杞,因以之為姓,稱為苟氏。

  源流二

  出自羋姓,以封邑名為氏。楚國有苟邑(今址不詳),有公族大夫食採於苟邑,其後人以邑名苟為姓,稱為苟氏。

  源流三

  出自姬姓,為晉國公族荀氏所改。春秋時,晉國有公族大夫荀氏,因避難改姓稱為苟氏。

  源流四

  出自敬姓,後晉時為避帝諱所簡改。後晉時,敬姓為了避諱後晉高祖石敬瑭,將敬姓一拆為二,成了苟姓和文姓,所以此支苟姓、文姓和敬姓是一個祖先。

  源流五

  出自勾姓,為避帝諱所改。據《路史》載,南宋時,為避宋高宗趙構之諱,勾氏改為句氏,有的加草頭為苟姓,遂又形成了另一支苟氏。

  源流六

  出自北魏時他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載:“若干氏,後改為苟氏。”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若干氏,入中原後,從漢俗改為苟氏。

  北魏明元帝時有幷州刺史、博陵公苟孤;堂侄苟日新,北魏司空、河東王。西魏大統十五年,苟姓複稱若干氏。唐時復改苟姓,後融入漢族,是為河南苟氏。

  源流七

  古代氐族姓,為武都(今屬甘肅)望族。前秦宣昭帝苻堅(338-385)的皇后苟皇后即氐人。氐族苟姓,又有前秦吏部尚書苟操、左將軍苟池(?-385)、武衛將軍苟萇、新平太守苟輔等。氐族苟姓,後融入漢族,今西北地區苟姓多出其後。

  源流八

  商末有句(Gòu)吳族,即吳太伯奔之荊蠻。本荊山地區蠻族,為巴人之一支。商代中期溯漢水而上,扺漢水上游陝西洋縣一帶定居。商代晚期進入今陝西寶雞市一帶。曾參與周武王伐紂。西周中期南遷渠江沿岸,其後以句(Gòu)為氏。其族以木製盾,所以稱板楯蠻;又稱賨人。三國時蜀漢大將句扶就是賨人。這一支句姓世居蜀中(今四川)。南宋建炎中避高宗(趙構)名諱,句姓紛紛改姓,一部分改為苟(Gŏu)姓,宋亡後改讀音“構”。

  源流九

  羌族姓。本姓哭吾己氏。哭吾己,羌語意為“狗”。後改為漢姓苟氏。

  源流十

  出自遠古句龍氏(注:此支為炎帝后裔)所改。東漢時,句龍氏族遷徒中原後逐漸單字化句,遂以句(音讀 Gōu,古寫作“勾”)為氏,稱句姓。見部分《芶氏族譜》。後於南宋時期避諱增艸為芶姓延續至今。

  現存的勾、句,芶、苟、鉤是同一宗族。

【遷徙分佈】

  遷徙

  芶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春秋時,不同所出的芶姓已分佈於晉、楚等國,另春秋戰國時尚有衛國人大將軍芶變、吳國人大夫芶告、儒家大師趙國人芶況等見諸史冊,表明芶姓已分佈於山西、湖北、河南、河北等地繁衍生居。另有大量勾芒後裔勾姓散居分佈於巴、蜀、吳、越等國。另春秋戰國時尚有越國人大夫勾如、衛國人孔子門生勾井疆、楚國人(將軍)宕渠侯勾博學等見諸史冊,表明姓已分佈於越、吳、衛、楚、巴、蜀等地繁衍生居。

  秦漢朝時期

  西漢時,芶姓已繁衍壯大於河內郡,河內郡人芶賓(西漢丞相魏相府主簿)娶了一個二婚婦女名李親,其婦帶來一女名王政君,後貴為漢元帝之皇后,使其同母異父弟芶參飛黃騰達,極為壯大了芶姓河內郡芶氏聲望。東漢初,隗純降漢,其將芶宇與純徒弘農(今河南靈寶),在此之前的新莽時期,有扶風郡(今陝西興平)人芶諫見諸史冊,此兩人的出現為芶姓西河郡聲望做了很好的開筆,表明在此際芶姓已分佈於黃河中下游諸多省份。

  晉朝(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

  西晉河內郡人大都督芶晞位高權重及其弟芶純青州太守見諸史冊,他兩兄弟的出現極大的壯大了芶姓河內郡與河南郡望做了很好的鋪墊。另有其他芶姓還曾長期昌盛于山西離石、河南洛陽一代。另外還有前秦國之丞相,東海王,苻洪的芶太后、前秦宣昭帝苻堅的芶皇后及其族人前秦武衛將軍芶芪、前秦左將軍、領軍將軍芶池、前秦新平太守芶輔等人的出現,更加壯大了芶氏的聲望。永嘉之亂(五胡亂華)時此些地方大部分芶氏族人為避免戰火及滅族而隨中原各姓氏而陸續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遷定居淮河秦嶺一線以南,史稱中原芶氏第一次南遷。魏晉南北朝時期,部分芶姓除入遷山東外,還南徒安徽、江蘇、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另外,北魏時期,鮮卑族改來的苟姓大多徒居洛陽(此支苟氏有部分後裔後又於苟旁加反文為敬姓而生居北方),同繁衍於當地的芶姓相融合,極大的昌盛了芶姓河南郡望。

  隋唐時期

  唐末五代時,芶姓有避戰火進入四川、湖南、江西等地者。

  宋元時代時期

  宋朝時,芶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安徽。宋元兩代,華中、華南、西南之地出現了更多的芶姓。

  明清時期

  明初,山西芶姓作為洪洞大愧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陝西、山東、甘肅、北京、天津等地。

  明朝時,芶姓大約有1萬7千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陝西、山西、河北。四川為芶姓第一大省,佔芶姓總人口的一半。

  明末張獻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地的芶姓播遷於今重慶、四川。清朝康乾年間以後,有山東之芶姓入遷遼寧撫順以及黑吉兩省。

  分佈

  宋朝時,苟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安徽。

  明朝時,苟姓大約有1萬7幹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陝西、山西、河北。四川為苟姓第_大省,佔苟姓總人口的一半。

  當代苟姓的人口大約有46萬,為第二百三十五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3%。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苟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四川、陝西、甘肅、湖北,這四省的苟姓大約佔苟姓總人口的72%,其次分佈於重慶、貴州、雲南、山東等地。四川為當代苟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苟姓總人口的29%。全國形成以川陝甘為中心的苟姓分佈區。

  苟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川渝黔、陝甘大部、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鄂湘西部、雲南大部、廣西西部、山東東部、遼寧南端,苟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在0.08%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3%以上,覆蓋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27.6%,居住了大約68%的苟姓人群。在廣西東部、雲南中心、湘鄂中部、河南西部、山西西南、陝西北部、新疆西北、江蘇北部、山東中部、河北東北、天津、遼寧大部、內蒙古東南、吉林西端、苟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0.08%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1.9%,居住了大約16%的苟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廢府,改河內縣為沁陽。

  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漢指內蒙古自治區河套黃河以南。②戰國時稱周雒邑王城為河南,漢置河南縣。③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東)。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為大行政區,轄河以南、淮以北的廣大地區,治汴州(今河南省開封)。開元時從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葉以後又有河南節度使。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衛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河南省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陝西省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漢有西河郡,有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魏時,北部為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山西省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山西郡:戰國、秦、漢時,通稱崤山、函谷以西為山西。一說太行山以西稱山西。

  建寧郡:中國古代地名,又稱益州郡,範圍在今天的雲南省。這裡以前是“南蠻”古王國滇國的領地,漢武帝時設立益州郡,郡治在滇池縣。三國時期,蜀漢建興三年將其改名建寧郡,遷郡治到味縣(今雲南省曲靖市內)。西晉初年,設立寧州,味縣成為州治,而建寧郡也成為主要政治中心。南朝齊移治同樂縣(今雲南陸良境)。梁廢。

  華陽郡:華陽一詞源於東晉常璩所著《華陽國志》,古代華陽區域大小不一。華陽因在華山之陽得名。相當今陝西秦嶺以南、四川和雲南、貴州一帶。華陽郡,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僑置,治華陽縣(今陝西勉縣西老沔縣)。屬梁州。入魏後改為實土,轄境約當今陝西省勉縣、寧強等縣地。隋開皇三年(583年)廢。 南朝梁置,治今四川省廣元市境。轄境約當今四川省廣元市,屬益州,西魏廢。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一是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二是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定“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堂號

  建寧堂:以望立堂。

  河內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

  山西堂:以望立堂。

  華陽堂:以望立堂。

  平陽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此外還有祝華堂、餘慶堂、 四德堂、敬宗堂等。

  字輩

  傳繼載興,忠毓元良,孝為人本,成以義方,經書之理

  其道大光,才全學美,遇時名章,先世有德,宗定永昌

  承攀登金,文永廷玉,春秀光宗,騰芳萬世。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

  干城之將;

  良吏之文。

  ——李文鄭撰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衛國人苟變,為吏時吃了人家兩個雞蛋,衛君不再任用他,子思(孔子的孫子孔伋)當時在衛國,對衛君說:“苟變的才能可以率領五百乘戰車。聖人對於官吏,應取他的長處、舍他的短處。處於戰國時代,正該選拔人才,卻因兩個雞蛋捨棄了干城之將。這事千萬不可讓鄰國聽說。”衛君採納了子思的建議。下聯典指北宋開封人苟日新,以文學知名。當時,安嶽縣遷移新縣城,他任主簿,辛苦經營,有開拓之功,為一時良吏。

  七言通用

  干城之將不可棄;

  楯鼻其上得為文。

  ——佚名撰苟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苟變,為吏時嘗食人二雞蛋,衛君棄之不用,子思進諫:“不可以二卵棄干城將。”下聯典指北魏·苟濟嘗雲:“當於鼻上磨墨作檄。”

  苟合苟完善居室,

  美輪美奐祝華堂。

  ——佚名撰苟姓宗祠通用聯

  名獲授三鄪;

  才可將五百。

  ——上聯:北宋苟聳。 下聯:苟變

  黃帝后裔流芳遠;

  西河望族播惠長。

  ——指苟姓源流和郡望

  山陽軍事,執法斬弟;

  中江孝子,負土成墳。

  ——上聯:晉朝苟晞。 下聯:宋朝苟允中

  【姓氏演變】

  苟改為荀

  為配合清涼山森林公園建設專案,2012年9月至11月,西安市文物保護在上塔坡村北清理發掘了148座墓葬,時代從戰國一直延續到明朝。在其中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一方墓誌銘——主人名叫荀曾,最高官至大理寺正,職能相當於如今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監督庭。

  荀曾一生“歷官十任”,歷經唐代宗和唐德宗兩朝。按照墓誌的記載,他本姓“苟”,某年皇帝選拔出使少數民族的使者,他因為“賢”而入選。但他的“苟”姓容易在少數民族中引起爭議,為了照顧民族風俗,故而在“苟”字上多加一橫,該姓為“荀”。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