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姓圖騰(辜氏圖騰)
辜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多源流的姓氏群體,源於子姓,出自唐朝時期江南道觀察使林正,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現今人口約七萬,排在第四百七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一百二十三位,多以晉江、惠安、彰化為郡望。
【釋義】辜,本義是罪過。而且是非常重的罪,後來凡是有罪的皆可稱辜。古文“辜”字從“死”、從“古”,本義是肢解,是指暴屍棄市的酷刑。
【得姓始祖】
林正(林達中):正公原姓林。乃國神比干之子林堅公之後裔,閩晉安林氏始祖林祿公之十三世裔孫林效誠(字允謙)公之孫。效誠公贅於晉安梅定夫之家,配梅氏,又以梅氏為姓。至二世,宗子(按:宗子即族長)責之乃復歸林姓。效誠公生宜民公、宜國公。宜國公(字時傑-),生正公。正公在任江南道觀察使期間,勵精圖治,興學校,除苛政,廉政愛民,有功於朝廷。這正是在史稱"貞觀之治"的那個年代。貞觀十五年,正值江南道大荒,民不聊生。正公奏準太宗,剛開倉濟民,民始寧業,愛正公如父母。太宗嘉其賢,賜其族姓,昭其辛苦之德,合二義而成一字,上古下辛賜之辜焉。由是告林氏祖,更以辜為姓。此即辜氏之所自始。而辜不書古幸而書古辛之所從來。正公乃為辜氏始祖。正公夫人鄭氏,生子曰端,字從厚,貞觀二十三年,明經擢第,禮部侍郎。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唐朝時期江南道觀察使林正,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辜氏始祖為林正,字達中,生於隋煬帝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原姓林,為殷商比干之子林堅的後裔,閩晉安林氏始祖林祿之十三世裔孫林孝誠(字允謙)之孫。其家世居福建莆田太平村永定裡(今福建莆田尊賢裡北螺村)。林正在二十二歲中舉人,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甲午科進士及第,授江南道觀察使(轄今浙江、江西、湖南等地)。林正在任期間勵精圖治、興學校、除苛政、廉正愛民,是應貞觀之治。
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江南道大旱,民不聊生。林正憫民飢苦,不及稟奏朝廷,便毅然下令開官倉放糧賑濟饑民。當地豪紳乘機構陷,事聞於朝,唐太宗起初大怒,詔令將林正逮捕下獄法辦。江西百姓聞訊,不忍林正蒙受冤屈,聯名上萬民表與朝廷,代其辯冤。唐太宗派人調查,方知林正真的是個清官,是壞人對他羅織構陷,便即下詔放林正出獄,並傳他上京陛見。陛見之後,唐太宗先對林正進行一番撫慰,又自我檢討,說:"卿乃無辜受罪,今賜卿姓為'辜'。"唐太宗雖然賢明,但仍脫不了動不動就給臣屬賜姓的習慣,不過以往都是對有功之臣賜以李姓以表示親近。這一次,因為林正差一點無辜喪命,因此就賜他以辜為姓,昭其"辛苦"之德,合二字為一,是為"辜"氏,是為該支林氏辜姓的始祖。在起初,大家還是以"辜林"稱呼這個新生的姓氏,對林正也是以"辜林正"稱呼之,後來就乾脆把林字去掉了。林正成為辜正,成為辜氏得姓始祖。帝王賜姓,全族榮耀,因此該支林氏家族皆改為辜氏,世代相傳至今。辜正告老後,沒有回莆田老家,而是繼續定居於江西南昌地區。在他逝世後,當地百姓為其建嘉德祠以表懷念。辜氏族人大多尊奉辜正(林正)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媯姓,出自宋朝時期福建廈門同安陳氏漁民,屬於避難改姓為氏。該支辜氏先祖本姓陳,世代在福建廈門同安捕魚為生。到陳敦源時,因酒醉失手傷人,為避官府緝拿,攜帶家眷遠渡南洋,最後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落戶,成為伐榛闢莽、開墾這塊蠻荒之地的華人前驅,旅居時間比英國人還早。事過境遷,陳敦源痛定思痛,罪疚之心難以釋懷,於是乾脆改姓"辜",以示悔罪之意,從此傳下一支辜氏家族。在辜敦源(陳敦源)的後裔子孫中,有清末民初擁有十三個博士頭銜的著名北京大學教授辜鴻銘。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祭祀執疈辜,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執疈辜,簡稱執疈、或執辜,是西周初期就設有的一種官職,專職掌管在盛大祭祀活動中對犧牲的處置,隸屬於春官府司管轄。"辜",在古代祭祀時分裂牲畜肢體的過程就稱作"辜",也就是"磔";而"疈",則是剖開牲畜身體的過程,與"副"的含義是一樣的。因此,執疈辜實際上就是官家屠夫的官稱,只不過執疈辜只負責宗室祭祀活動中的牲畜宰殺、處置,並按規定和要求將牲畜的各個部位予以剖解,安置在祭祀臺上的指定位置。這在典籍《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有記載:"以疈辜祭四方百物。注:疈,披牲胷也。疈辜,披磔牲以祭也。"執疈辜這一官職多為其後裔子孫世襲,很早即有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者,且非常受社會上人們的尊畏,稱執疈辜氏、執疈氏、執辜氏,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執氏、疈氏、辜氏、宰氏、屠氏等,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遷徙分佈】
遷徙
據潮州市金石鎮辜厝村村史記載,辜氏先租於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從福建莆田遷徙入廣東潮州。先居於桑浦山工埔肚,建村立寨,稱辜厝村。後因嫌桑浦山地解人稀,不利子孫今後發展,乃遷移至海陽之隆津都,仍沿用原村名至今。
海陽辜氏是同姓中最先由福建遷徙人潮者。此係村中口碑相傳,未見族譜記載,是否直接遷自莆田?值得商榷。
據福建辜氏譜及其它文章資料參考:
辜(林)正傳至四世,有辜源、辜瀾兩兄弟,均為唐朝開元年間進士。兄弟皆曾赴福建為官,以閩中乃其祖籍,相約回閩定居。
辜源居福建南安羅溪,辜瀾居福建漳州磁窯鄉。
辜源傳子辜桓,逝世後葬於福建同安縣白礁文圃山。
辜桓有子四人,分四個房系,統稱白礁辜。二房、三房先後向永春、泉州、惠安等地播遷,又於清朝康熙年間遷臺灣。遷泉州的是辜桓二房派下,辜正第十五世裔孫辜志明,南宋初期居泉州打錫巷。其族譜記載:其後子孫向潮州、臺灣彰化等地播遷。
宋朝時期,莆田並無辜氏遷入記載,也無辜姓聚居村落,至 今仍人口數甚少。而福建泉州卻是辜姓人的主要居住地,許多辜姓名人都是從泉州走出去的。如清末民初北京大學的著名怪教授辜鴻銘、現在仍在臺灣政壇和商界十分活躍的辜振甫、辜偉甫兄弟的祖籍就皆是福建泉州,辜振甫曾任臺灣海基會主席,辜偉甫是臺灣數家大公司的董事長。辜氏兄弟是辜正的第三十一代裔孫。所以,潮汕辜氏應該是遷自泉州而非遷自莆田。潮汕辜氏與臺灣辜氏是同根同源,因為天下就只有這一支辜氏。
分佈
辜氏現今人口約七萬,排在第四百七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一百二十三位,多以晉江、惠安、彰化為郡望。
今湖北省的武漢市蔡甸區、黃石市、鄂州市、天門市、安陸市、咸寧市、崇陽市、通山縣、大悟縣、黃岡市、仙桃縣、當陽市、潛江市、荊州市,廣東省的深圳市坪山新區、汕尾市紅海灣地區,汕尾市公平鎮,普寧市大壩湖美村,貴州省的貴陽市貴定縣、大方縣,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廣東省的雷州市、潮州市,四川省的仁壽縣、樂山市,安徽省的廣德縣、蒙城縣、全椒縣,湖南省的瀏陽市、津市、華容市,浙江省的金華市、乍浦縣,江蘇省的無錫市、漣水縣,江西省的南昌市,山東省的安吉市,福建省的泉州市、寧德市、晉江市、永春縣、南安市、惠安縣、漳州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的漳化市等地,均有辜氏族人分佈。
【入閩遷徙】
弘道年,唐高宗帝崩。正公思念成疾,不幸逝世於弘道癸未元年(公元683年)十一月十九日辰時,葬在莆田紫霄巖三臺石畔,享年七十四歲。燈號為"唐皇賜姓",堂號"晉安堂",祖祠"嘉德祠"。
贊曰:偉哉正公,德望功豐。比干英烈,林堅愚忠。效誠純良,晉安淳風。勤政廉潔,保唐有功。勵精圖治,黎民尊崇。太宗隆恩,嘉德錫封。賜為辜姓,萬世同宗。
辜(林)正傳至四世,有辜源、辜瀾兩兄弟,均為唐朝開元年間進士。兄弟皆曾赴福建為官,以閩中乃其祖籍,相約回閩定居。
辜源居福建南安羅溪,辜瀾居福建漳州磁窯鄉。
辜源傳子辜桓,逝世後葬於福建同安縣白礁文圃山。
辜桓有子四人,分四個房系,統稱白礁辜。二房、三房先後向永春、泉州、惠安等地播遷,又於清朝康熙年間遷臺灣。遷泉州的是辜桓二房派下,辜正第十五世裔孫辜志明,南宋初期居泉州打錫巷。其族譜記載:其後子孫向潮州、臺灣彰化等地播遷。
福建辜氏譜記載:
辜正(林正)傳至四世,有辜源、辜瀾兩兄弟,均為唐朝開元年間進士。兄弟皆曾赴福建為官,以閩中乃其祖籍,相約回閩定居。
辜源居福建南安羅溪,辜瀾居福建漳州磁窯鄉。
辜源傳子辜桓,逝世後葬於福建同安縣白礁文圃山。
辜桓有子四人,分四個房系,統稱白礁辜。二房、三房先後向永春、泉州、惠安等地播遷,又於清朝康熙年間遷臺灣。
遷泉州的是辜桓二房派下,辜正第十五世裔孫辜志明,南宋初期居泉州打錫巷。其族譜記載:其後子孫向潮州、臺灣彰化等地播遷。
泉州卻是辜姓人的主要居住地,許多辜姓名人都是從泉州走出去的。如清末民初北京大學的著名怪教授辜鴻銘、現在仍在臺灣政壇和商界十分活躍的辜振甫、辜偉甫兄弟的祖籍就皆是福建泉州,辜振甫曾任臺灣海基會主席,辜偉甫是臺灣數家大公司的董事長。辜氏兄弟是辜正的第三十一代裔孫。所以,潮汕辜氏應該是遷自泉州而非遷自莆田。潮汕辜氏與臺灣辜氏是同根同源,因為天下就只有這一支辜氏。
福建省的泉州市、晉江市、永春市、南安市、惠安縣、漳州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的漳化市等地,均有辜氏族人分佈。
【播遷海內外】
辜姓遷海南始祖辜璣,福建莆田人,唐禮部尚書。永貞元年(公元805年),謫貶瓊州任軍民指揮,攜帶家眷落籍瓊山。
辜振甫(公元1917~2005),辜振甫先生字公亮;臺灣彰化鹿港人,祖籍福建省惠安縣。著名臺灣海基會主席。臺灣最大水泥企業集團及中國信託企業集團核心人物。著名臺灣資本家。辜偉甫為辜顯榮六子,臺灣數家大公司的董事長,畢業於臺中一中、臺北帝國大學農林專門部,後留學日本東京。其後,任職於父親經營之大和拓殖株式會社、株式會社集大成材木商行取締役兼社長;大和興業株式會社等職。辜偉甫熱愛文化事業,曾創辦榮星合唱團,後又於1968年創辦頗有影響的榮星花園。"榮星"取字父親辜顯榮字"耀星"而來。"榮星"取字父親辜顯榮字"耀星"而來。隨後,他也一直活躍於商場,更多的是支援五哥辜振甫的事業,較少在外露面。隨後,他也一直活躍於商場,更多的是支援五哥辜振甫的事業,較少在外露面。
辜寬敏,出生於1926年,臺灣彰化鹿港人,祖籍福建省惠安縣。著名資本家、狂熱的臺獨分子。其父辜顯榮是日據時代政商亨通的社會名流,也是一個被稱為"漢奸"的有爭議性人物。 他的么子辜寬敏早期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臺獨"分子,也是一個頗有爭議性的人物。辜顯榮去世時,辜寬敏才十二歲。辜寬敏生長在一個富有的大家庭,少年時代是個有名的"花花公子",但一直熱衷於政治活動,特別是"臺獨"活動。在臺灣大學讀書時,他就曾任學生自治會會長。臺灣光復後不久,他繼承家族的紅糖事業,到日本進行紅糖外銷,並定居日本,結識了不少日本政要與商界名流,包括曾活躍於日本外交界的牛場信彥等人。辜顯榮在日本留下不少遺產,特別是房地產,也由辜寬敏繼承,後來房產因開發工業區而被日本政府徵收,辜寬敏一夜之間成為鉅富。這些錢成為他在日本從事"臺獨"活動的本錢,也因此成為在日本搞"臺獨"活動的核心人物之一,並曾出任"臺灣獨立聯盟"委員長。後經臺灣"調查局"局長沈之嶽長期地下情報工作的積極爭取,1972年,辜寬敏一度回到臺灣向蔣介石"投誠"。1978年,辜寬敏還從日本回臺參加臺灣第六任"總統"就職大典。此後,他經常往來於臺灣與日本之間,從事生意業務。他代理"日產"公司參與臺灣大眾車廠投資計劃失敗後,在臺北市仁愛路百齡大廈設立私人事務所。
1981年,辜寬敏創辦《臺灣春秋》月刊,但因發行量太小不久停刊,也賠了不少。目前辜寬敏的事業有榮星花園與隆昌企業,還有榮晟建設與耀星投資公司,以經營房地產為主。但辜寬敏始終沒有放棄"臺獨"的理念。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臺獨"活動開始公開化、並日益猖獗後,辜寬敏又重新投入"臺獨"活動。他幾乎把所有分得的家產與經營事業賺到的錢都花在搞"臺獨"上。他認為"臺獨"不僅是一種理想,也是對臺灣人民的一種"回報"。他曾說:"過去'臺獨',現在'臺獨',將來也'臺獨'。"他一直支援具有"臺獨"性質的臺灣最大的反對黨民進黨,並於1995年加入民進黨。1996年初進行的臺灣"總統"大選中,他慷慨捐助,大力支援民進黨正、副"總統"候選人彭明敏與謝長廷。同年底,他進而成為剛從民進黨中分裂出來的"臺獨黨"、"建國黨"的顧問。
目前福建辜姓主要聚居泉州,人約6000人。永春最多,其次是惠安縣,再次是南安城關和泉州城區。
臺灣辜姓主要為福建泉州籍。臺灣高山族同胞中也有辜姓。入墾最集中的是臺北,高雄、基隆、臺南、臺中也都有分佈。
據潮州市金石鎮辜厝村村史記載,辜氏先租於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從福建莆田遷徙入廣東潮州。先居於桑浦山工埔肚,建村立寨,稱辜厝村。後因嫌桑浦山地解人稀,不利子孫今後發展,乃遷移至海陽之隆津都,仍沿用原村名至今。
【郡望堂號】
郡望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晉安郡:亦稱晉江,是1980年以前大泉州的通稱,原來的泉州僅指鯉城區一地。原來的泉州市政府叫晉江地區行政公署。泉州是從晉朝開始中原人士因戰亂搬遷至此,懷念晉地,將居住地的河流命名為晉江,而居住地則因該江得名。歷史上,泉州與晉江基本說的是一回事。泉州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勞動生息。泉州夏禹時屬揚州城,周時為七閩地,春秋戰國時為越地。從秦朝到隋朝的八百餘年間,先後屬閩中郡、閩越郡、閩越國、建安郡、閩州等所轄。秦漢時,中原漢族人民逐漸南移,此處初闢蒿萊。公元四世紀初,中原戰亂頻繁,晉人大批南遷,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文化,使泉州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唐朝初年,歸武榮州所轄,唐景雲二年(辛亥,公元711年),武榮州始改名為泉州。唐朝泉州設定初期,轄晉江、南安、龍溪、莆田、仙遊五縣,唐開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與漳州分治,龍溪歸其所轄。唐朝中葉的“安史之亂”給中原造成嚴重的災難,中原人民進一步避亂南遷,經濟文化中心轉移,促進泉州進一步繁榮。
堂號
晉安堂:以望立堂,亦稱泉州堂,辜氏總堂號,即晉江堂。
惠安堂:以望立堂,亦稱螺城堂。
彰化堂:以望立堂。
白礁堂:辜正(林正)第五世辜桓開始以其四子分四個房系,以福建同安縣白礁文圃山位中心向永春、泉州、惠安等地播遷,以白礁為堂號,統稱白礁辜。
字輩
福建惠安辜氏字輩:“庭守成大君伯子男倫行克敦光世澤叔光緒啟後昆溫勤讓貽謀遠益榮昌”。注:與浦尾浯浦陳氏字輩一致。
福建南安東田、豐州、臺灣漳化辜氏字輩:“繼禹芝道文章振華國詩禮傳家風”。
廣東雷州辜氏字輩:“明開啟鴻德玉文昌家培梓(子)茂”。
【楹聯典故】
七言通用聯
作忠作孝門庭樂;
為友為恭世業興。
——南康辜氏宗祠楹聯
此聯反映了贛南客家人重“仁義道德”,勸勉宗族成員要“忠國”“孝家”“遵祖訓”和“勤勞”,體現了贛南辜氏重情義,重禮儀的道德觀。
十一言通用聯及以上
昭穆考妣,闔族銘心虎圻堡;
禴禘嘗烝,滿堂頓首龍霓山。
姬也子也林也梅也,是辜氏必敬之祖也;
閩焉莆焉贛焉鄂焉,乃吾宗永銘底根焉。
—— 辜克服(作)
【祠堂古蹟】
永春縣辜氏宗祠
宗祠位於永春縣五里街鎮儒林村的金峰山下的辜氏宗祠"嘉德祠"載:唐太宗貞觀八年,林正公登進士,愛民如子,遭奸人誣告入審,後得釋。太宗認為林正公既賢直又難能有辛苦之德,以上古下辛合為一字賜姓'辜',並封其堂'嘉德'。"因此,如今在廟堂大門門柱上有聯鐫曰:"晉代分芽綿祖澤,唐宗賜姓表臣忠。"在綠陰掩映的儒林村後廟,我們看到木刻線裝的宗譜,發黃的紙片詳實地記載著辜氏先祖在14世紀以前的衍派分支情況:林正之孫辜源任官遭忌,貶八閩輾轉遷徙,部分定居永春,其他兒女陸續遷居江西、四川、閩南等地及臺、港、新、泰、日、加、美等國家和地區。
螺陽鎮辜氏宗祠
螺陽鎮辜氏宗祠,位於惠安縣螺陽鎮上坂,1999年春重建落成,並建“國學大師辜鴻銘紀念室”,擬邀請辜振甫參加進主盛典。辜振甫覆函道:“‘國學大師辜鴻銘紀念室’之興建,於歷史暨我辜氏後代均屬大事……有關本氏宗祠將舉行進主大典一事,理應奔赴效勞,惟屆時已排定其他要務,不克分身,殊感遺憾,至盼日後得便返鄉祭禮,一償心願……”同時,辜振甫還為宗祠《重建志》文稿修正寄回。《重建志》清楚地敘述了辜氏的發展史及惠安閩臺辜家的血緣關係。
漢陽辜氏宗祠
漢陽辜氏宗祠位於湖北漢陽
【典故軼事】
兩姓譜牒載源同世合
林氏、辜氏互對族譜。據四川仁壽縣辜氏譜卷首載:元祖比干公傳一百零八代至賜姓辜氏之始祖,又載祿公生景公,景公先緩公,緩公生格公,格公生靖之公,靖之公生遂之公,遂之公生遯民公,遯民公生玉珍公,玉珍公生原次公,原次公生既公、茂公、詵公。既公字汝靜,隋煬帝大業元年彭城主簿,生長子辜、次子律。律公為莆田定莊、長城、蚶山梨嶺諸房祖,與莆田仙遊兩縣既公後裔衍派族譜正合。歷史上"林辜同宗"僅聽於傳聞,未見於史,開啟兩姓族譜記載相同,一千四百餘年流傳口碑始得證實。
明成化壬寅(1482年)辜彰廷公《礁山辜氏族譜》記:銀同白礁有我一辜姓者……未有同安先有白礁,比干忠諫為紂剖心,其子逃於長林山遂以林為姓,蕃衍拓居莆田,以文章華國忠孝傳家,及小祛五十三世孫效誠贅晉安梅定夫氏,生宜民、宜國,又以梅姓焉,傳二世宗子數責之後歸祖姓,繼傳正,舉唐貞觀進士,為江西觀察使,有功,因苛政,奏除之,民始寧業,興學校,勵精圖治,太宗嘉其賢而賜之氏,昭其辛苦之德,合二義而成一字,上古下辛取之辜焉。由是告林氏祖,更以辜為姓。永春縣《桃源儒林辜氏族譜》載與白礁譜同。
【家訓格言】
湖北漢陽晉安堂宗約志
治家如治國,然家之不可無規,猶國之不可無法也。蓋國無法,無以治不法之人,家無規,奚懲不規之子。故世之名家巨族,欲令一族之子孫,雍雍熙熙,鹹敦和親康樂之休,莫不立有家規,為子孫世守之戒。我祖仁一公兢兢業業,只勤於德以垂訓乃後,後世子孫有不纘乃舊服迪惟前人光乎?然族大丁繁,賢否不能致,焉得人人而監之。茲特申祖遺制,預立規條,稟請憲示,載諸家乘,俾我宗人繼自今聰聽祖考之遺訓,率乃祖考之攸行,毋越厥命以自覆,而於以大振吾族之家聲焉,豈不懿與。是為志。
宣統元年歲次己酉荷月下浣之吉
裔孫道法秀山謹撰
文載湖北漢陽縣支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