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姓圖騰(虢氏圖騰)
虢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弟、武王叔父虢叔,封於西虢,虢仲封於東虢,子孫以虢為氏。西周東遷後西虢國從陝西寶雞一代,遷往下陽即河南三門峽,現三門峽虢國舊址可以說是虢氏之“本”。虢姓現今人口約八千,排在第七百八十三位。
【得姓始祖】
虢仲(姬仲)、虢叔(姬叔):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的二叔父姬仲、三叔父姬叔被封於虢地,建立了虢國,史稱虢仲、虢叔。其後裔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多稱虢氏。
各支始祖
虢含育:長沙虢氏始祖。明成化時,有諱含育者,由豫章遷長沙之新康都,是為虢氏之始遷祖,傳世二十,歷年四百八十,人稱其地為虢家坪。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姬姓,出自周成王叔父虢叔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的二叔父姬仲、三叔父姬叔被封於虢地,建立了虢國,史稱虢仲、虢叔。其後裔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多稱虢氏。虢,周王朝時期的諸侯國名,實際在歷史上分為五個虢國。虢仲被封在雍地(今陝西寶雞),史稱西虢(其後裔遷封今三門峽虢國);虢叔被封在制地(今河南滎陽),史稱東虢。
在西周時期,由於受到犬戎的不斷侵擾,西虢分裂成為兩部分,分別向東遷徙:一部分遷徙到上陽(今河南三門峽陝縣李家窯),之後稱南虢;另一部分遷徙到下陽(今山西平陸),則稱北虢。後來,部分西虢後裔與羌族人在西虢故地即今陝西寶雞又建了一個虢國,史稱小虢。到了西周王朝滅亡,周平王姬宜臼於(公元前770年)在大舉東遷之時,由於鄭武公姬滑突(姬掘突)護駕、建東周王朝有功,就把東虢之地封賞給了他,因此在史書上記載:“周平王四年(鄭武公四年,公元前767年),鄭國滅東虢。”東虢後人遷至陝地三門峽虢國的北虢,即今山西平陸,到公元前655年,晉滅陝地虢國。當時,南方的荊國迅速強盛起來,荊國君主莊王熊侶(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正想向中原擴張勢力,就以周定王剛即位立足還未穩之際,藉口東周無辜滅東虢,不善待被晉滅的陝虢虢公族為名,親率荊國軍隊興師問罪,曾一度攻擊到東周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陽)附近。周定王當時大為恐懼,連忙找來虢仲的後裔姬序,把他封在陽曲(今山西太原),再次建虢國的新封國,還賜爵號為公爵,稱陽曲諸侯封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郭”、“虢”二字同音通假互用,故而姬序即號稱虢公,亦稱郭公。因此陝地三門峽虢國一帶成為虢氏的散播地,而太原陽曲就成為虢氏(郭氏)諸侯國的受封地。
在歷史上,人們對這些虢國的認定是不一樣的,有四種觀點:
五虢說:認為東虢、西虢、南虢、北虢、小虢皆為諸侯國。
四虢說:認為東虢、西虢、小虢、虢國(南虢、北虢)是諸侯國,南虢、北虢實為一家。
三虢說:認為東虢、西虢、北虢是諸侯國,南虢臣屬於北虢,而小虢不算數。
二虢說:認為東虢和虢國(南虢、北虢)是諸侯國,西虢是采邑,小虢不算數。這些虢國的後來在春秋時期先後被強權諸侯大國所吞滅,例如:周莊王姬佗十年(秦前出公嬴出子十七年,公元前687年),秦前出公出兵滅了小虢,將其地收改為雍邑。周惠王姬閬二十二年(晉獻公姬佹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出兵滅了南虢(今河南三門峽陝縣李家窯)與北虢(今山西平陸),將其地分別收改為上陽邑和下陽邑。這些虢國滅亡之後,其公族子孫以及部分國人便分別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虢氏、或郭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虢氏、郭氏同宗同源,郭即虢,虢即郭。
附:虢郭通用
史書記載,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叫姬叔(虢叔)、姬仲(過仲),虢是他們封國的國號,後代以國號虢為姓氏。史書又說,周文王經常“諮於二虢”,即向虢仲和虢叔諮詢政事。
為什麼將虢作為封國的國號呢?
原來,生活在陝甘一帶的周人,在周太王時遷居今陝西省岐山和扶風交界處的周原一帶,在這裡建築城邑,建立了周族的大本營。直到文王末年遷都豐邑,這裡一直是周人的政治中心。
周原的西邊就是寶雞,寶雞在古代叫陳倉。《括地誌》說:“虢國故城在岐州陳倉縣東四十里,次西十餘里又有城,亦名虢城。”這說明寶雞一帶的確有兩個虢國,其中一個虢國的遺址就是今陝西寶雞縣城所在地,另一個應該在該縣城以西5公里的地方。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岐山鳳雛宮殿基址的窖穴中,發掘出大量的早周甲骨,在編號為23號的卜甲上發現有“於尚椃”三個字。尚椃即上虢。既有上虢,必有下虢,就像虢國後來有上陽城和下陽城一樣。上引古陳倉的兩座虢城當分別為上虢和下虢,揆諸情理,虢仲排行在前,其城當為上虢;虢叔排行在後,其城當為下虢。這兩座虢城位於周人都城的外圍,其作用相當於郭城。
可見,虢國之封號本來就有郭城之義,虢在周人的眼裡就是郭。
在虢國所鑄的青銅器中,有城虢仲簋、城虢遣生簋。虢前冠以城字,城虢並提,城虢即城郭,意即城之外城。周代青銅器又有班簋,銘文中有虢城公,虢城公亦即郭城公,虢城就是郭城。可見,周代的虢人皆知虢就是郭。
【遷徙分佈】
遷徙
虢國的封國最初在陝西寶雞一帶,但是到了西周厲王時期,由於王室逐漸腐敗,加上週邊少數民族的威脅,周人的統治中心變得不安全起來,史書稱之為“王室多故”。於是,西周晚期出現了東遷的潮流。先是始封地在今陝西華縣的鄭國東遷到今河南鄭州一帶,隨後虢國也東遷到今三門峽一帶,建立了虢人新的大本營。最終,周王室也被迫東遷到今河南洛陽,開始了歷史上的東周時期。
考古工作者在三門峽上村嶺發現了虢國貴族墓地,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轟動了海內外。現在,在墓地原址建立了著名的虢國博物館。可以說,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就是郭姓的祖墳,海內外郭姓到上村嶺墓地來參觀,實際上也是上墳掃墓、祭拜祖靈。
現在湖南省的長沙市、益陽市南縣三仙湖一帶,尚存虢氏後裔的一大支族。其遷徙情況是:五代時自山西太原遷江西,明成化年間自贛遷湘之長沙新康都六甲,今屬望城縣靖港鎮大泊湖村。
據家譜文獻《長沙虢氏族譜》的記載:“吾族派演天潢,系由二虢勳標王府;三君譽薄遐方。溯博士於春秋,淵源家學;徵大夫於晉國,丕丕皇猷。在昔家聲,昭垂後裔。迨以郭更虢之後,仍本姓者,僅吾一支,歷籍本豫章遷茲,自洪武越十餘代,支繁派演……”
長沙虢氏一支為古虢氏僅存的承嗣,系明朝成化年間由江西饒州遷湘地的,姓氏由“郭”復“虢”,至今已歷五百多年,丁口繁衍達萬,後裔再遷者目前遍及北京、安徽、四川、湖北、廣東、臺灣等地。
分佈
虢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排除郭氏不計,現今人口約八千,排在第七百八十三位。在臺灣省名列第八百七十九位,以長沙為郡望。
今河南淮陰、安徽淮南、山東沂水、湖南湘潭、長沙、益陽、陝西、臺灣等地均有此姓。
【郡望堂號】
郡望
長沙郡:漢地之一,位於今湖南境內,秦始置。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漢為長沙國,晉於郡置湘州。
堂號
長沙堂:以望立堂。
新平堂:湖南長沙虢氏宗祠堂號。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七言通用聯
黃帝苗裔周室後;
虢國公爵卿士門。
——郭卿士撰虢姓宗祠通用聯(橫匾批額:陽曲世第)
此七言宗祠通用聯用文王八卦佔;得履之晉卦,以本卦卦辭為主,之卦卦辭為輔斷;吉。
因為是兇時佔的,為此用文王八卦再佔其最終結果;得同人之歸妹卦,以初爻爻辭斷;吉。
二十四言通用聯
有伯庭興,承之可榮,文光上楚,武顯大清,代傳名振,時昭德成;
詩書世澤,禮義家聲,元勳永紹,峻業維宏,忠孝繼啟,道學昌明。
——全聯出自湖南長沙虢氏宗祠正柱楹聯。
【典故軼事】
三十六計——假途滅虢
春秋時期,諸侯林立,地狹人稀的小國數不勝數。逐步吞併本國周圍那些無力自保的弱小諸侯國,成為大國崛起的不二選擇。晉獻公在位期間,晉國就盯上了南面的兩個小國——虞國和虢國,意圖兼併兩國,擴大地盤。
但是,晉國的胃口雖好,要想把這兩塊肥肉一口吞下也不那麼容易。因為虞國與虢國領土接壤,又同宗同姓,關係素來友好親密,如果貿然攻伐其中一國而遭到兩國聯合抗擊的話,晉國就沒有必勝的把握了。
正在晉獻公為此事傷腦筋時,晉國大夫荀息給他出了一個主意。
“對於虞國和虢國,我們一定要分而化之,各個擊破。”荀息說,“臣提議先借道虞國攻打虢國,回頭騰出手來再收拾虞國。”
“那虞國能答應借道嗎?”
“虞國的國君虞公是個目光短淺、貪財好利的糊塗蛋,”荀息分析道,“臣願意帶著寶馬美玉出使虞國,用這些寶物收買虞公,他收了我們的東西,不會不答應借道的。”
聽完荀息的建議,晉獻公猶豫了半天沒有回應。
“大王覺得此計有何不妥嗎?”
“不是,”晉獻公不好意思地說,“我只是有點捨不得那些寶物啊!”
荀息做夢也沒想到晉獻公會如此回答,差點笑出聲來。心裡想:我才說虞公貪財好利,沒想到你也這麼小家子氣!
荀息心裡雖然在笑,嘴上還得給晉獻公做思想工作:“等我們滅了虢國之後,要再幹掉虞國那就是分分鐘的事。大王那些寶物相當於只是寄存在虞公的倉庫裡,用不了多久就會全部收回的。”
經過荀息的開解,晉獻公再無顧慮,批准了荀息的計劃。於是,周惠王十九年(前658年),荀息出使虞國,晉見虞公,獻上寶馬美玉,請求借道攻虢。連晉獻公都捨不得的寶物當然是價值連城的,虞公一個小國的國君,哪裡見過這些東西,當場雙眼放光,垂涎三尺,二話不說就應允借道,甚至主動提出派兵做攻虢先鋒。同年夏天,荀息、裡克統率晉國軍隊透過虞國的土地去攻打虢國。在虞軍的配合下,晉軍進展順利,很快攻佔了虢國的重鎮下陽,控制了虢、虞之間的戰略要地。
三年之後,晉獻公又一次向虞國提出借道伐虢的要求。虞國的大夫宮之奇看出其中有陰謀,力諫虞公說:“虞、虢兩家表裡相依,是嘴唇與牙齒的關係。唇亡則齒寒,虢國一滅,緊跟著完蛋的就是虞國。晉侯的貪心不能放縱,晉國的野心不能不防。上次借道已經釀下大錯,哪裡還能再錯第二次呢?”
宮之奇的道理已經說得很透徹,奈何虞公的腦袋就是個榆木疙瘩——不開竅。“不會的。”虞公搖搖頭說,“晉侯與我是同宗,哪能害我呢?”
宮之奇張口就給他反駁回去:“晉、虞、虢三家都姓姬,你們都是同一個祖宗。晉侯能忍心滅虢國,就不忍心滅虞國嗎?”
“不會的。”虞公又丟擲一個理由,“我祭祀很虔誠,祭品豐盛又清潔,鬼神一定會保佑我的。”
宮之奇都快被這個笨蛋給氣哭了,盡最後的努力勸他說:“五穀祭品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會芳香四溢;鬼神親德不親人,不修德政的祭祀是沒有用的。如果晉國奪取了虞國,同樣踐行德政並向神明進獻祭品,難道神明會不享用嗎?”
虞公最終還是不聽勸諫,答應晉國使者讓晉軍再次借道。宮之奇仰天長嘆說:“虞國算是完了!晉國都不用再起兵,就這次順手便能把虞國滅了。”為了避禍,宮之奇很快率領全族人離開了虞國。
果然如宮之奇所料,晉國第二次伐虢是由晉獻公親自統軍,聲勢遠勝從前,幾個月後就滅掉了虢國。同年十二月,晉軍凱旋,行經虞地,要求暫時駐軍休息。虞公沒有絲毫懷疑,還派人送酒肉去犒勞晉軍。晉軍乘其不備發動突然襲擊,生擒虞公及虞國大臣多人,虞國由此滅亡。《春秋》裡只用了“晉人執虞公”五個字來描述這一歷史事件,意在表明晉國滅虞真是不費吹灰之力。
虢氏族徽
虢氏族徽的發現,證明虢氏族徽(圖騰)有存在的理由,有永傳世間的依據。根據虢氏族徽內容故事和傳說,西虢公爵作四言詩一首。
保龍之虎贊(虢虎贊)
天地玄黃,鷙鳥傳信。
虺龍相混,虺欲代龍。
白虎戰虺,力保真龍。
忠心護義,名揚春秋。
此詩包含的涵義豐富:
一、華夏中國的遠古神話傳說。
二、商亡周興、周朝代商的虢氏功勳故事。
三、東周虢國的忠義護周室的歷史故事。
四、虢轉為郭後,虢、郭後人在華夏曆史上忠義為國,團結各族民眾,維護天下統一的各種故事。
“白虎戰虺”一個“戰”字,詮釋了保龍之虎的勇猛,同時也意指虢族“尚武”之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