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姓圖騰(過氏圖騰)
過姓是個古老而又少見的姓氏。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之裔姙(任)姓,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源於媯姓,出自夏朝諸侯國過國,屬於以國名為氏。過姓現今人口約四萬,排在第五百二十八位。
【得姓始祖】
寒哀:曾為黃帝駕御馬車,當為寒氏族之始祖,在黃帝部族與蚩尤部落聯盟的爭戰中立有大功,封居寒亭,即今山東省濰坊市故濰縣縣城一帶地區,史稱寒國。寒國的寒氏部落後分出兩個分支,一支族人遷出寒亭遷至過邑(今山東萊州),後族人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過氏。另一支族人遷至戈邑(今河南太康),指地為姓氏,改稱戈氏。該支過氏、戈氏、寒氏同宗同族,皆尊奉寒哀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江西南豐縣令過復後裔世系:
過復第十六世孫、金華太守過春,生六子,其兄剡縣縣令過昱為遷剡縣過氏始祖。
第一世:過湯,過春第三子,過昱繼子;過濱,過春長子,生五子,為剡縣始祖,住長樂上市頭。
第二世:過壽,過濱第五子,生子過卓,從長樂上市頭遷宅前村,為宅前過氏始祖。
第三世:過卓,生三子:過文車、過文吉、過全祿,北宋大觀年間進士,歷評事八載。
第四世:過文車,過卓長子,生三子:過宗、過宏、過定,與其堂兄過文恬由宅前遷深溪村,為深溪過氏始祖。過文恬生四子:過宷、過宸、過寧、過宛。
第五世:過完,與過安兄弟兩人從宅前遷尤家村的塔頭山。
第六世:過榮之。
第七世:過楣,田連萬陌,富甲剡西,當時號稱過十萬。
第八世:過佳,承務郎。過瓊,成忠郎。
第九世:過良貴,由深溪村遷東陽縣白溪,為東陽過氏始祖。
第十世:過佖,封承務郎贈奉議大夫。過侃,浦江縣令。過吳,吳江縣尉。
……
第十二世:過文智、過文禮。
第十三世:過謹,由深溪村遷金潭(黃沙潭),為金潭過氏始祖。過哲翁,過文禮之子,為宅前東派始祖。過了翁,過文智幼子,為宅前西派始祖。過弱翁,過文智長子,從宅前遷尤家村,為尤家村過氏始祖。過弱翁生四子:過伯恃、過伯怙、過伯情、過伯怡,二女。
……
第十七世:過伋,由金潭遷厚仁坂,為厚仁坂過氏始祖。過傅,由金潭遷橫山,為橫山過氏始祖。
……
第二十八世:過庭訓,別號西溪,畫家。金潭人,本支名人。
……
第三十世:過蘭梓,由厚仁坂遷梓溪,為梓溪過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任姓,出自黃帝之裔姙(任)姓,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
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黃帝分封給他們十四個姓氏,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其中黃帝少子禹陽分封到任地,因此得任姓。依據史籍《世本》記載,寒,系出遠古黃帝部落聯盟,源出任姓。而任姓(妊),系黃帝所疵裔族十二姓之一,與呂、泉、畢、祝、謝、章、薛、過、戈、終同姓,曾在黃帝領導下聯合擊敗了炎帝部落聯盟。寒氏部落有一個著名的人物,叫寒哀,他曾為黃帝駕御馬車,當為寒氏族之始祖,在黃帝部族與蚩尤部落聯盟的爭戰中立有大功,封居寒亭,即今山東省濰坊市故濰縣縣城一帶地區,史稱寒國。
寒國的寒氏部落後分出兩個分支,一支族人遷出寒亭遷至過邑(今山東萊州),後族人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過氏。另一支族人遷至戈邑(今河南太康),指地為姓氏,改稱戈氏。
該支過氏、戈氏、寒氏同宗同族,皆尊奉寒哀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姒姓,出自夏朝諸侯國過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記載:“過國,夏諸侯,後因以為氏,望出高平。”古寒國被大禹建立夏王朝時所滅,之後大禹封自己子侄到原寒國過邑,建有姒姓過國,故址在今山東省煙臺市下轄的萊州市一帶。後由於維護夏王朝的統治,支援夏王姒相對抗寒浞,因此為東夷族首領后羿的家臣寒浞之子寒澆所滅。
滅國後的姒姓過國公族子民們,有以失國之名為姓氏者,稱過氏,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據說,該支過氏族人後有因避難去“辶”底改為稱咼氏者,後再簡為咼氏,皆世代相傳至今。姒姓過氏族人皆尊奉大禹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任姓。
滕侯、薛侯爭長(隱公十一年)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爭長。
薛侯曰:“我先封。”
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後之。”
公使羽父請於薛侯曰:“君為滕君辱在寡人。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君若辱貺寡人,則願以滕君為請。”
薛侯許之。乃長滕侯。
譯文:
魯隱公十一年春季,姬姓滕侯與任姓薛侯同去魯國朝見魯隱公,兩人爭奪席位的先後。薛侯說:“我先受封。”
滕侯說:“我是周朝的卜正官,薛姓是外姓,我不能落在後面。”
魯隱公派羽父和薛侯商量,說:“承蒙您和滕侯問候寡君,周的俗話說:‘山上有樹木,工匠就加以量測;賓客有禮貌,主人就加以選擇。’周的會盟,異姓在後面。寡人如果到薛國朝見,就不敢和任姓諸國並列。如果您加惠於我,那就希望您同意滕侯的請求。”
薛侯同意了。於是就讓滕侯在先。
不敢與諸任齒---不敢與任姓諸國爭論!
諸任-----在史籍《左傳》中疏雲:“世本氏姓篇雲:‘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言此十國皆任姓也。”
源流四
起源於夏代名門望族,以官職為氏,為古代占卜後審閱占卜準確性的官員,以羽毫石為家族護身法物。
此姓氏後裔有5大特點,第一是舌頭兩側有牙齒痕跡,稱作齒痕舌。第2特點耳朵下面和後面有明顯黑痣。
【遷徙分佈】
遷徙
據《風俗通》載:“過國,夏諸侯,後因以為氏,望出高平”。意為:夏朝有一個小諸侯國叫過國,在今山東省萊州,因故國被滅,後人以國為姓。郡出寧夏高平。《錫山過氏世譜》記載:“宋高宗南渡,過孟玉自和陽護駕有功,使尚逍遙郡主,賜第無錫。”過氏家族在江南地區以錫山八士橋為中心,向周邊蘇錫常地區輻射。據《中國人名大辭典》“姓氏考略”引《風俗通》:“過國,夏諸侯,後因以為氏,望出高平。”然而漢唐之間上千年,竟未見一位過姓人物載於史冊。北宋初 "錢塘老儒"編纂的《百家姓》沒有收過姓,說明當時過姓極少。《錫山過氏世譜》記載:"宋高宗南渡,過孟玉自和陽護駕有功,使尚逍遙郡主,賜第無錫",錫山過氏是這位過郡馬的後裔。建炎南渡,北方巨族遷徙江南,過姓即為一例。過氏家族在蘇南地區以錫山八士橋為中心,向周邊蘇、常地區等輻射,特別是常州滸塘有一支巨族。如今過姓主要分佈在安徽省和縣的桐城閘鎮漯百鄉太基村,安徽省蒙城縣楚村鎮,江西省豐城市梅林鎮,江蘇省蘇州、無錫、常州,浙江省嵊州、海鹽等地。湖南省攸縣、茶陵、安仁等縣亦有大部分過姓族人定居,無錫過氏族譜稱為茶陵派。過姓望居高平(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在今山東省鉅野縣一帶)。
分佈
過氏是一個非常古早的多源流姓氏,現今人口約四萬,排在第五百二十八位。在臺灣名列第五百零四位,以高平、嵊州、無錫為郡望。主要分佈在安徽蒙城縣,其次是蘇錫常地區和浙江嵊州,海鹽等地。
今安徽省的蕪湖市、安慶市、蒙城縣、和縣、歙縣,江蘇省的南京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揚州市,浙江省的嵊州市、海鹽市、建德市、東陽市,江西省的黎川縣、南豐縣、南城縣、臨川縣、廣豐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陝西省的黃陵市,北京市,湖北省的武漢市,湖南省的株洲市攸縣、郴州市安仁縣,雲南省的永勝縣,四川省的開江縣,河南省的尉氏縣,臺灣省等地,均有過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高平郡:①指今寧夏固原。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為平高。漢有“高平第一城”之稱,言其險固。北魏在這一帶置軍鎮,置郡,皆稱高平。北周改名平高郡。②從東漢到東魏,在今山東微山縣西北也有高平縣;晉又改山陽郡為高平郡,在今山東省鉅野縣一帶;南朝宋曾以高平縣為郡治。北齊廢此縣。隋廢郡。③北周改高都郡為高平郡。唐為澤州高平郡。郡治在今晉城東北。澤州有高平縣,北魏置,本在今縣西北,北齊遷至今縣。周世宗在此破北漢軍。
嵊州:西漢朝在今浙江紹興置剡縣。王莽新朝始建國元年(己巳,公元9年),因其時王莽稱帝建立新朝,將剡縣改名為“盡忠縣”。東漢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將“盡忠縣”恢復西漢時的原名“剡縣”。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平李子通,以剡縣立嵊州及剡城縣。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廢嵊州及剡城。”五代十國時,剡縣一度改名贍縣(一作瞻縣)。那時剡縣為吳越王錢鏐的屬地。後梁開平二年(戊辰,公元908年),錢鏐以剡城“人物稍繁”,分剡東十三鄉置新昌縣,餘下二十七鄉改為贍縣。北太平興國三年(戊寅,公元978年),吳越國“納土歸宋”。宋太宗對吳越國時所置的新昌等多作認可,卻將贍縣複名為先朝留下的舊名剡縣。宋徽宗宣和三年(辛丑,公元1121年),剡縣被改名嵊縣。此後嵊縣存縣時間長達八百七十四年,直至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改名嵊州市。
無錫縣:西漢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開始建無錫縣,屬會稽郡。三國時期,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朝元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朝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複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三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
堂號
高平堂:以望立堂。
無錫堂:以望立堂。
嵊州堂:以望立堂。
八士橋過氏堂號
全國的過姓主要集中在江蘇無錫,蘇州,常州三市,而以無錫為最多;無錫的過姓主要集中在八士,東亭,東北塘三個鄉鎮,而以八士為最集中.自宋代一世祖孟玉定居東亭,至八世祖巖定居八士橋繁衍生息為六個派系,分為老三房一,二,三,四,五,末六個派系,統稱八士橋派.
歷經宋元明清至民國,八士橋人口基本以過姓為主,名人輩出.他們多出身書香世家或耕讀傳家,他們的住宅都有廳堂,堂上都有歷代社會名流題寫的匾額.從八士橋東街到西街全長不過一千米的老街兩旁分佈著四五十個廳堂,主要有:
鹿野堂(過倫卿家,虞永和曾居住).
親仁堂(過耀新舊居).
敬修堂(清代名醫過玉書舊居,過沛霖老家).
燕昌堂(當代名醫過錫生舊居)
務本堂(過舊居)
和義堂(過蔭桐,旅臺同胞過克厚舊居)
留餘堂(過本大舊居)
居易堂(過湘琴舊居)
敦仁堂(過曾同舊居)
藝經堂(過舊居,洛明曾住過)
叢桂堂(過益民舊居)
聚德堂(過蔭渠舊居)
有容堂(過克昌舊居)
耕餘堂(過舊居)
復初堂(過舊居,阿培生舊居)
公雷堂(過元生舊居)
一樂堂(過望春舊居)
嘉福堂(過則民舊居)
仁德堂(名醫過仲丹舊居),繆綸書匾
涵生堂(程氏舊居)
和孝堂(過寶興舊居)
振古堂(過寶良舊居)
明德堂(過永伯舊居)
九思堂(過冠生舊居)
崇素堂(宋任窮警衛過祖榮舊居)
榮德堂(過舊居)
思勤堂(過晉源,過恩源舊居)
尚志堂(過舊居)
居敬堂(過廷奎舊居)
耕樂堂(過繼芝舊居)
中和堂(過昂千舊居)
德星堂(過德生舊居)
勤有堂(過舊居)
敬德堂(過好安舊居)
善繼堂(過至勳舊居)
谷詒堂(實業家過錫森,過鏡清,高材生過鏡淵舊居).
皆備堂(過立修,楊家樂夫人舊居)
寶儉堂(過舊居),現在派出所
良貴堂(過貺先,過質彬舊居)
養初堂(過舊居)
修吉堂(過觀先舊居)
字輩
安徽蒙城過氏字輩:“景孟俊之家傳祖德振興中華志宏道遠繁榮昌大”。
江西金潭過氏字輩:“一仁天定永芝蘭芳正長肇(紹)修(秀)貴傳子和宗萬戴昌”。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浩齋力學;
都官孝思。
——佚名撰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臨川人過源,字道源,號浩齋,少年時非常聰穎,立志於聖賢之學,曾說:“人終身應該窮究道理,原來並分不出知和行,行之至,也是知之極。”嘉佑年間應召為國子直講,學者稱浩齋先生。著有《浩齋語錄》。下聯典指北宋南城人過昱,字彥明,景佑年間進士,官至都官郎中。對父母極孝,母親去世,他刻木為像來紀念;父親去世,他幾天水漿不入口。
【家訓格言】
《過氏祖訓》
1、孝悌: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和睦弟弟妹妹。
2、忠信: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誠老實,誠實守信,講信義,講信用。
3、讀書:讀書能增長知識,明人倫、知理義,知書達理。俗話說“養兒不讀書,不如養活豬”。讀書是做人的終生職業。
4、務農:從事農業勞動,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民生活的保證。我國已將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列為國家發展的基本政策。
5、忍讓:對非重大原則問題,應該謙讓、讓步,“寬宏大量忍為高,遇事不氣是英豪,流言蜚語任他去,萬事容人禍自消”。這應是我們具有的品格。
6、勤儉:勤奮簡樸是我們的傳家寶。創業靠勤、守業靠儉,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面。
7、善行:積德行善,多做善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要有惻隱之心、同情之心、仁愛之心。行善幫助別人,自己可以獲得心理上的莫大慰籍,對於形成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社會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和諧社會的建設也具有促進作用。
8、本分:守本分,也就是正派,不侵害別人,保持人的本來善性,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地勞動,走正道,不走邪道,做有道德的人。
9、戒奢華:不得奢侈浮華,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永不腐化。
10、戒賭博:不耍錢、不博弈、不想歪財。賭博的最終結果是輸光家產,造成禍患。俗話說,“賭博出賊性”,“耍錢鬧鬼”,會失去人性道德。
11、戒淫蕩:不許淫亂,不許嫖娼賣淫和亂搞兩性關係,要保持人的貞操亮節,做純粹的人。
12、戒酗酒:不得醉酒,酒後無德,酒後鬧事、闖亂子,而且嚴重的損害身體健康。
13、戒種墳間隙地:不得在先輩墳塋之間的空地耕種,這是為保護祖墳,對先輩的尊敬。
14、戒塋間牧牛羊:不得在祖墳地放牧,這也是對祖墳的保護和對先祖的尊敬。
15、戒健頌:不要生硬爭辯,不強詞奪理,不詭辯,這是一種道德涵養。
16、戒戲謔:不要隨便拿他人開玩笑,開玩笑必需注意尊重他人,不得諷刺挖苦侮辱他人,要清楚人是有尊嚴的。
沙潭家訓家規
家訓
立志 存心 自律
謙和 誠信 慎言
家規
重祠宇 謹祭祀
崇孝行 嚴教子
重名節 睦鄰里
宜力學 禁遊惰
釋義:
立志
人生天地間,萬事成於此志,有志則有品,有品則忠孝廉節事事可做,無志則無恥,無恥則辱身賤行無所不為,古人云:治家勤儉者,天不能貧我,立志高潔者,人不能賤我。信然。
存心
聖賢學問,第一在乎正心,心者一身之主,處世公平,積德日厚,若好使機謀,損人利己,佔盡便宜者能享受一世乎,要知人極機巧會算,總算不過天,所以世間忠厚老實人偏多福氣,尖巧伶俐人偏多磨損,看破世情可猛然自省矣。
自律
甚矣言不可不謹也,一言得失,是否生焉,榮辱定焉,故吉人辭寡,躁人辭多,揚人過惡,談人閨壺,造謠挑唆,無非此口,敗國亡家,亦由此口,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故言不可謹慎也。
謙和
《晉書·良吏傳·鄧攸》:"性謙和,善與人交,賓無貴賤,待之若一。“
謙遜易接近; 謙虛平和; 一種一心向善,心如止水的境界。
誠信
"誠"字首見於《尚書》。但作為實詞使用,卻最早見於《左傳》:"明允篤誠",疏雲:"誠者,實也。"又見於《易·文言》:"閒邪存其誠","修辭立其誠",疏雲:"誠謂誠實。"又見於《禮記·樂記》:"著誠雲偽",疏雲:"誠謂誠信也。"基本上,"誠"具備四個層面上的含義:首先,指說話符合實際,言語真實不欺;其次,與"偽"相對,即是指真實;第三,誠者成也,成就、完成之意;最後,恭敬、審慎的態度,如《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慎言
甚矣言不可不謹也,一言得失,是否生焉,榮辱定焉,故吉人辭寡,躁人辭多,揚人過惡,談人閨壺,造謠挑唆,無非此口,敗國亡家,亦由此口,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故言不可謹慎也。
重祠宇
祠宇者:祖宗神靈所由棲,子孫昭穆所由序,尊祖敬宗之心,報本追遠之意所由達。世家巨族莫不重此,然,創立於賢孝,而毀廢愚,不肖者往往有之。凡我子孫須念祠宇為重,東作既畢,便宜留意或蓋復,或加修築,風雨之患,鼠雀之殘,稍見毀敗,即時修葺,則為力既易,自無廢墜之患矣。
謹祭祀
祖宗生育之恩同於天覆地載無所書其補報於無所補報之地而求以少伸補報之私者亦惟於歲時朔望感雨露風木之恩,以薦黍稷之馨香而已世之庸人,乃謂死者形骸已散,有何飢寒之苦,耳目已滅,有何食色之性,殊不知俎豆之陳未必祖考來享,然人子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自當如是苟無是禮則孝子慈孫之心不幾於息乎,凡我子孫宜重其事。
崇孝行
昔孔子告曾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聖人開端以此為訓,可見人之行莫大於孝矣,然,事不一等,只要隨分自盡,如庶民之孝,須是在家行好事,為好人,不要為非闖禍,使父母在一日,寬懷一日,至於朝夕供養,食不必膏梁,衣不必文繡。只隨你力量,諒你傢俬,飢時奉食,寒時奉衣,恭恭敬敬,歡歡喜喜,不可稍有怠惰之心,不然雖為之頌南山,祝純嘏亦何益哉。
嚴教子
有好子孫方是福,無多田地不為貧,二語最親切有味,然,子孫亦不能生來就好,須要教道,看其材質,察其智慧,如能讀者,令其奮志芸窗,能耕者,使之盡力南畝,外此,或為商賈,或為工匠,或學手藝,務要勤儉,安分,成家立業才是好子孫,如聽其逸遊放廢,必至衣不充身,食不充口,入於敗類,為父兄者教可不嚴也哉。
重名節
名節重泰山,“名”者,名節也。何謂“名節”?名節即名譽、氣節和操守。
睦鄰里
人生居在一處,就少不得鄰里同居,都要爾往我來,如兄如弟,早晚相見必須謙恭禮讓,婚喪慶即必須成禮成規,當思我祖宗忠厚傳家,從無欺善凌弱之事,倘有恃血氣勇而侮慢鄰里者,合族入祠義責,然或平日守分而受他人之欺侮者,亦當同心保護,以存族誼,不得袖手旁觀,甘為懦弱。
宜力學
一生所獲成就除了源於先天才氣,更主要得益於後天的努力勤奮學習。
禁遊惰
人生天地間,隨分一藝可以立身成家,故或讀,或耕,或經營貿易,皆當不辭勞苦,試觀天職,覆地職載翕闢寒暑,以生成萬物,無一息之停。人之生也,乃好為蕩佚,虛度光陰,不惟漸至凍餒,遺笑親鄰而玷辱宗祖莫甚於此,況賭博,酒色,自投陷井,甘心下流汙賤同類哉,如此等者,家長當痛懲之,以為後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