淦姓圖騰(淦氏圖騰)
淦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淦、凎、汵、灨,讀音作gàn(ㄍㄢˋ)。本是匈奴單于兒子金日磾的後代,金是漢武帝託孤臣之一。叢姓與淦姓其實是一家人。在南宋的時候節度使金斌瀨,因為和金國容易混淆造成不便,於是高宗皇帝賜他姓淦,他的後人就開始改姓淦。淦姓主要在永修繁衍與分佈。九合、馬口、三角鄉是大姓,據說這是淦國榮、國英兩兄弟分別繁衍而來。四川瀘州也有個淦姓集中點。但是無疑多數淦姓人居住永修。出名的淦克群、克鶴等人均來自廖坊。本地永修各界的名人就多了去了。1646年10月,永修人淦君鼎一門殉難報效明朝,被人們讚譽為“官無九品重千秋”。 淦姓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七百三十三位,在臺灣名列第七百九十一位。
【得姓始祖】
(暫缺)
各支始祖
淦定二:元末由進士升授通奉大夫,世居豫章臨江府新淦縣,生七子:淦仁五、淦義一、淦禮三、淦義四、淦仁四、淦義五、淦禮六。淦仁五任河南開封知府,復任湖廣嶽州府。淦定二與長子淦仁五由江右遷居洞庭之君山,後避陳友諒兵燹,於元順帝年間再遷湘湄之楚衝裡白沙都。淦仁五生有二子,長子淦明武任保定知府,次子淦明祿任戶部尚書,仍居臨湘印石畈牌樓坡,後更名淦家砦黃旗嶺。明洪武年間徙居巴邑,落業密松山,開基王坡洞,越十傳至淦耀選,復遷謝家山。有譜序曰:“維吾郡淦氏,其先居豫章之偶亭淦水,泊乎改名新淦,因以邑為氏。”是為新淦(今江西新幹)淦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地名,出自江西贛江支流淦水,屬於以居邑名稱名為氏。
據史籍《姓考》記載:淦氏,“吉州人,因水為姓。”史籍《千家姓》中記載:淦氏為“清水族。”
據江北縣淦家溝《淦氏族譜續譜》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位金老宰相因幼主昏庸無能,便棄官告老還鄉,後攜家小四處遊歷。有一次,他來到江西中部贛江附近的淦水河畔,見此地山青水秀,便定居下來,便以淦水河的“淦”字為姓,隱姓埋名,耕讀自娛,後其生息繁衍之地被世人稱為“新淦”,後被人簡化作“新幹”,最後發展成為江西境內的大城埠(今江西吉安新幹)。
淦水,源出江西省清江縣東南部的離山,北流經紫淦山入贛江。新幹淦氏傳至清乾隆年間的後期,有個叫淦農的人率家族入川,定居於江北縣(今重慶江北區),傳衍至今,有子孫千餘人。
源流二
源於改姓,出自南宋朝時期的金氏官吏,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傳說,在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小王朝執政時期,東北地區有一金氏官員犯了官司,為讓他躲避朝廷的罪罰,有人暗中向宋高宗說情。宋高宗當時剛剛偏安於臨安不久,對許多廷屬官吏的所作所為都睜眼閉眼,以穩定朝廷政局,於是便指了一條變通之道:讓他南下隱姓埋名,躲避朝廷懲處。
後來這位金氏官員到了江西省永修縣一帶定居,因居地臨水,便在自己的姓氏“金”前面加上“氵”偏旁,由“金”變“淦”,稱淦氏,其後裔子孫皆沿稱淦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改姓,出自江西鄱陽金氏,屬於因故改姓為氏,或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傳說,兩宋之際,江西鄱陽有一個人叫金斌賴,官至節度史。因當時大金國正與南宋王朝爭戰,宋高宗趙構下旨各地勤王,金斌賴也領軍前來臨安(今浙江杭州)。
當金斌賴來到朝廷面聖時,宋高宗正在酣睡,夢中聽太監說“金斌賴”到,他聽成諧音“金兵來”,嚇得鑽到龍桌下篩糠。後來,見進來的是屬下大臣金斌賴,宋高宗十分羞惱,就說:“愛卿,你的名字不好!”遂提筆在“金”字前加上“氵”,改金為“淦”。
宋高宗金口御筆之重旨,誰敢不從?因此,金斌賴只好改姓“淦”,其一族人也只能隨之,皆改稱淦氏,成為淦氏的另一支由來。
源流四
源於匈奴族,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後,屬於因故改姓為氏,或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據傳,宋高宗趙構有一日翻閱批文,偶見一制置使(宋朝官職,為節制某一地區各路軍隊之武官)姓金名賦,於是他便詢問身邊的臣子:這金賦何人?大臣告訴他,金賦是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後,很能打仗。
宋高宗望字生義,聯想到自己曾被金國扣為人質的經歷,而金國人也是匈奴的一支,便如有梗刺喉,遂提御筆一揮,便給金賦的姓氏“金”字的邊上添“氵”,改為“淦”,以洗金恥。從此,金賦一族只好改姓“淦”。傳說今日江西省境內的淦氏一族多源於此。
按:
第四個源流中的說法與《儀林淦氏族譜》中的記載很相似,且與清朝學者王士禎在《池北偶談·談獻六·叢氏》中的說法亦類似:“江西多淦氏,舊傳亦金日磾後。有金賦者為制置使,宋高宗為之加點水,遂有淦氏。”
但是,後世的許多姓氏學家大多判斷其是文獻轉抄過程中錯撰了兩個字。因此其記載應是“金斌賴”而非“金賦”。
本書因此認為第四個源流與第三個源流應為同源,這有待進一步考證。
另外,第一個源流與第二個源流很難考證,姑且認之。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淦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七百三十三位,在臺灣名列第七百九十一位,以巴陵、吉州、巴郡為郡望。
今江西省的南昌市、上饒市鄱陽縣、吉安市新幹縣、九江市永修縣,湖南省的岳陽市,四川省的瀘州市、廣安市,廣東省的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惠州市、中山市,重慶市的江北區,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的蕪湖市,江蘇省的南通市、常州市,臺灣省的臺中市等地,均有淦氏族人分佈。
1.江西淦氏:
今許多淦氏族人的祖籍,皆是江西省永修縣九合鄉廖坊人,當地有一部《儀林淦氏族譜》,宋朝大儒陸九淵做序,據族譜記載,淦氏是在宋高宗在讀某節度使“金斌賴”奏摺時因為其名與“金兵來”相似故賜姓“淦”而為“淦斌賴”。從“淦斌賴”以上可推塑其祖“金光陳”,再往前推,關於族系源流的記錄均語焉不詳,但起源是漢朝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磾,金日磾在漢朝,被漢武帝封為車騎將軍,封金其為秺侯。
族譜上還記載了淦國英、淦國榮之父,他於明、清之際(一說避難,一說謫遷)到達江西省永修縣地面,為一渡河老者指點,說九合鄉廖坊洲的地形為“龍”脈(廖坊洲四面環水,洲上有糜鹿和仙鶴),乃是福地,故而他定居於該地,果然發家至今,形成了廖坊村。今永修縣的淦氏族人都是淦國英、淦國榮二祖的後代。淦國榮後來遷出了廖坊地區。
現今永修廖坊村有近千戶人家,無一雜姓,皆為淦氏。而在九合鄉,淦氏人口占半數之多,都出自淦國英。淦氏大多出自江西永修。
2.四川淦氏:
巴蜀地區的淦氏來源,相傳是在明朝末期,有淦君鼎組織本族子弟兵保衛南方邊陲,兵敗後,淦氏族人分散隱居在四川深山,後形成了巴蜀地區淦氏族群。
另外,也有人推測,四川淦氏可能是在“湖廣填四川”時期,族人被朱明王朝的“民眾大遷移”運動遷往四川的。傳有“悲壯走西口,廬陵填四川”之名句。
六百多年前,在江西的贛江邊上,一隻只大小木船上插著“奉旨實川”的大旗,一個個江西子民被麻繩綁住了雙手,在兇巴巴的明軍兵丁的押解下,淚眼汪汪地走上了木船,岸邊送行的人等一片唏噓:“篙子一拔船要開,丟得妹妹哭哀哀,雙腳跌在河坎上,口問我郎幾時回?”“今朝出門走四川,打個來回兩三年,難得阿妹情一片,我與情妹心相連……”
船向西行,人往南望,滔滔的贛江水載著江西人的離愁別恨,溯流入四川。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並沒有“打個來回兩三年”,而是成為了今天巴蜀地區人的祖先之一。
據史籍《明太祖實錄》記載: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農曆3月,四川漢州德陽縣知縣郭淑文奏言:“四川所轄州縣,居民鮮少。地接邊徼,累年饋餉,舟車不通,民實苦之。成都故田萬畝,皆荒蕪不治,請以遷謫之人開墾,以供邊食,庶少予民力。”
當時的四川,飽經戰亂,人口銳減,致使萬頃良田“皆荒蕪不治”,初明朝延無法徵收賦稅米糧,嚴重影響明朝在西南的統治和經濟的發展,因此,朱元璋覺得是個好方法,即下旨執行。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採取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湖廣及江西農民“實川”墾殖。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廬陵移民。
葉落歸根,熱土難離。對廬陵人來說,是不願離開有“金廬陵”之稱的這方熱土的。於是朝廷下令將“軍籍”之人“實川”,然後又將不願“實川”的“民籍”之人強迫捆綁入川。這些人在路上為了拉撒,請求官丁解開繩索方便,於是便有了“解手”這類的歷史俗語。
明末清初,在天府之國的四川,又是一番腥風血雨,人口又一次銳減,一個泱泱大省的人口僅有五十萬人,竟比不上廬陵一個縣的人口,因此,清朝與明朝一樣,在平定四川戰亂之後,“三戶抽一”實川,又一次掀起了“移民”的高潮,自然,大批廬陵人又成了“填四川”的主力。
江西移民填四川的路線有水陸兩條路,水路入蜀:吉安→南昌→九江→重慶,再由四川東路陸路進入川西成都等地,主要是居住在贛江沿岸吉安諸縣移民;陸路入蜀:翻越武功山,經茶陵或萍鄉,過瀏陽到宜昌,從恩施入川,進入巫山、奉節……,主要是安福、永新、蓮花等縣的移民。還有的水陸並用,翻越武功山,過萍鄉,入湖南,經長沙到洞庭湖畔的常德,再橫貫湖南,沿沅江流域,經湘西吉首而抵四川境,過秀山,沿烏江抵彭水、涪陵而西進……清道光年間撰寫的四川《新津縣誌·重修萬壽宮記》是這樣描述這些移民艱苦萬狀的入川情景:“涉長江,歷鄱陽、洞庭、三峽之險,舟行幾八千里,波濤浩渺,觸目驚心……”
如今,重慶市江北區有一個淦氏族群,究其來歷,傳說是出自江西吉安市的新幹縣。據江北縣淦家溝《淦氏族譜續譜》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位金老宰相因幼主昏庸無能,便棄官告老還鄉,後攜家小四處遊歷。有一次,來到江西中部贛江附近的淦水河畔(今江西吉安新幹),見此地山青水秀,便定居下來,便以淦水河的“淦”字為姓,隱姓埋名,耕讀自娛。新幹淦氏傳至清乾隆後期,有個叫淦農的族人率家小入川,定居於江北縣,傳衍至今,已經有子孫千餘人。
到了清同治年間,淦家溝一個名叫淦朝益的年青人,因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便到江北縣城站櫃檯,當學徒,以後他又從“打稱盤”到小量進貨趕“溜溜場”做小生意,經月積年累磨練,利潤慢慢增多,生意經逐漸豐富,於是便自己開了一家“榮盛布號”。“買賣爭毫釐,仁義送匹馬”,淦朝益做生意的秘訣是“誠信”,因此,生意越做越大,直至其店鋪房宅佔江北縣半城之多,還有積穀二千石,人稱“淦半城”。後來淦朝益為了防避風險,除了經營布莊外,又將生意擴充套件到酒莊、錢莊,最終成了一個大財主,以致地方官上任之初,都要到他家先去拜訪。
歷代江西移民及其後裔對巴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
今散佈在巴蜀地區各地的“文公祠”、“五侯祠”、“安福會館”、“泰和會館”、“吉水會館”等等,這些會館實際上是江西人的民間互助組織、商人的資訊中心,展示的是悠久燦爛的贛江文化。在這些會館中,如今還可聽到江西鄉音,例如:同鄉舊誼皆曰“老表”,公雞稱“雞公”,餛飩稱“包面”,黑稱“烏”,下雨稱“落雨”,這個稱“嘞歪”,那個稱“那歪”……等等,都是典型的贛方言特色。
【郡望堂號】
郡望
嶽 州:亦稱巴陵郡、岳陽郡,今湖南嶽陽。古稱“通衢”,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在巴陵地區休養生息。夏商時期為荊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周敬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505年)築起了西糜城,是為境內建城之始。秦朝統一六國,岳陽市大部分地區屬長沙郡羅縣。西漢時屬長沙國下雋縣,漢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東吳孫權在今平江縣東南的金鋪觀設漢昌郡,這是岳陽市境內之始。三國公立之時,東吳派橫江將軍魯肅率萬人屯駐於此,修巴丘邸閣城。晉武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建立巴陵縣。漢惠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置巴陵郡,郡治設在巴陵城,從此岳陽城區一直作為郡治所。南朝宋元嘉十年(己卯,公元439年)置巴陵郡。隋文帝時期精簡郡縣,廢巴陵郡,建為巴州,隋開皇十一年(辛亥,公元591年),改巴州為嶽州。宋朝恭宗趙顯德祐二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嶽州為嶽州路。元朝至正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369年),改嶽州路為嶽州府。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公元1899年),清政府開闢嶽州為通商口岸。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陵縣為岳陽縣。1964年10月,設立岳陽專署。1975年12月恢復岳陽市建制,屬岳陽地區管轄。1983年岳陽市升為省轄市,1986年2月實行市管縣。
吉 州:亦稱吉安府。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荊斬棘,生息繁衍,從其河東案山古文化遺址可以得到證明。夏、商時期,吉安為中原九州之一的揚州西南境域;西周時期屬周文王五世孫周章封地;春秋時期屬吳國。周元王三年(戊辰,公元前473年),地入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地入楚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1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始置廬陵縣,屬九江郡。故吉安古稱“廬陵”。漢朝時期廬陵屬豫章郡。三國時期,豫章郡屬孫吳國,孫吳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孫策分豫章郡置廬陵郡,郡治在今泰和縣城西北十五公里處。曹魏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郡治遷西昌縣治(今江西泰和)。西晉朝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廬陵郡治遷石陽城(今江西吉水)。東晉朝鹹康八年(壬寅,公元342年),太守孔倫遷建郡城於今吉安市區孔家灣附近。隋朝開皇十年(庚戌,公元590年),改廬陵郡為吉州,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稱,遷建州城於今吉安市區趙公塘一帶;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改吉州為廬陵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再改廬陵郡為吉州;唐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遷建州城於今吉安市區北門街道轄區內;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吉州為廬陵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改廬陵為吉州。宋朝開寶八年(乙亥,公元975年),置吉州廬陵郡軍事。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廢吉州軍事,置吉州路總管府,領廬陵等八縣;元貞元年(乙未,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為吉安路,轄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縣,取吉水、安福兩州各一字命名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廢吉安路,置吉安府,轄九縣。清朝初期沿明制;清乾隆八年(癸亥,公元1743年),析永新及安福地置蓮花廳,領九縣一廳,直至清末。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吉安府,直屬江西省。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置廬陵道於宜春,轄二十一縣,改廬陵縣為吉安縣。民國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廬陵道遷至吉安。民國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廢廬陵道,直屬江西省。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全省划行政區,置第九行政區公署于吉安。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改第九行政區為第三行政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于吉安。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6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召開第三次會議,決定成立中共吉安地方委員會、吉安公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7月16日,吉安城解放、地委、專署機關人員進駐吉安城;9月,吉安分割槽改為吉安專區;中共吉安地委初屬江西省委和贛西南行政區黨委領導。1951年7月贛西南行政區黨委撤消後,一直歸屬江西省。1968年5月,改吉安專區為井岡山地區。1979年7月再度改為吉安地區。2000年5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吉安地區設立地級吉安市,轄吉州區、青原區、井岡山市、吉安縣、吉水、安福、峽江、新幹、永豐、泰和、萬安、遂川、永新共一市二區十縣。
巴 郡:亦稱巴州,位於四川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東臨達州,南接南充,西抵廣元,北連陝西漢中;地貌多為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時期,古巴族人就在該地區繁衍生息,春秋時期,巴州是巴子國的首都。戰國時期秦國取古巴子國之地置巴郡,其時轄地在今重慶市一帶地區。東漢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劉璋改巴郡為巴西,治所在閬中(今四川閬中)。後另以江州(今重慶)為治所,置巴郡。南朝齊國代置墊江縣,北周時期改稱巴縣。南北朝時期北魏建巴州,後期為楚州,隋朝時期改為渝州,又以渝州為巴郡。由於唐朝許多詩文中有巴南、巴中之稱,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巴州為巴中縣。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四川省原達縣地區所轄的巴中、平昌、南江、通江四縣劃出設立巴中地區,並批准巴中撤縣建市,地區行署設在巴中市。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區,巴州成為重慶市巴南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巴中地區和縣級巴中市,設立地級巴中市,原巴中市改為巴州區。巴中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巴州區。
堂號
嶽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巴陵堂、岳陽堂。
吉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吉安堂。
巴郡堂:以望立堂,亦稱巴州堂。
此外還有偶序堂等堂號。
字輩
湖南巴陵淦氏字輩:“明念志廷萬玉尚興承立大邑是馨香承先思佑啟修譜志榮昌忠孝能垂訓賢良自發祥”。
江西永修淦氏字輩:“世祖(子)本年(元)長克(墨)家作(各)述方誌字韓月日”。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於淦水;
派衍洞庭。
——此聯述說淦氏一族的源流與郡望,是贛江的一條小支流,發源於今江西省宜春市下轄的樟樹市東南離嶺。
【典故軼事】
臺灣淦氏笑話
阿淦是鄉里很有名的小夥子,因為他父親淦老闆是葬儀社(殯儀館)的老闆。
有一天,淦老闆對兒子說:“阿淦,最近江蕙出了一個新專輯,你去買回來給我聽!”
阿淦回答:“老爸!不用啦,我燒(用發燒音響)給您聽就好啦!
淦老闆大怒:“搞死囝仔,林北啊賣死(我還沒死),你就要燒(紙)給我,你皮咧挫(皮癢,要捱打)?”
阿淦覺得很衰,趕緊逃出院子!
阿淦的阿孃(母親),去了菜市埸還沒回來,菜市埸豬肉昆仔(小販)氣沖沖跑來對剛出院門的阿淦問:“阿淦,你娘咧?”
阿淦很奇怪:“你找我娘幹什麼?”
豬肉昆仔怒吼道:“你娘剛在我店買豬肉,沒付錢就溜了!怎樣,你想賴啊!”
於是,阿淦覺得更衰了:今天怎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