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姓圖騰(剛氏圖騰)
剛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一是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剛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二是源於鮮卑族,出自北魏時期侯伏侯氏(胡引氏)人侯剛,屬於以帝王賜名為氏。三是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剛姓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六百四十一位,在臺灣名列第五百八十二位。
【得姓始祖】
侯剛、穆察·剛阿達、吳濟克忒·剛塔。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剛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剛氏,乃以邑為氏。史記雲:伐齊取剛壽。按,清有兵部尚書剛毅。”史籍《史記》中這樣記載:“昭王三十六年,相國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於是魏人範睢自謂張祿先生,譏穰侯之伐齊,乃越三晉以攻齊也,以此時奸說秦昭王。昭王於是用範睢……”
司馬遷在《史記》裡所說的陶邑,即今山東省定陶市;剛邑,即今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堽城鎮;壽邑,即今山東省陽穀先壽張鎮。
春秋、戰國之際,諸侯國之間爭戰頻乃,時人確有多以封地、邑地、城池名稱為姓氏的歷史事實。因此,剛氏之姓源出剛邑,以居邑地名為姓氏,當為可信之實。
據史籍《史記》的記載,戰國時期的齊魯大地上,確有“剛邑”其地。在《寧陽縣誌·堽城故城址》中記載:“該故城址始建無考。戰國時齊之剛邑,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秦使客卿灶伐齊取剛。剛之名始見於此。漢置剛縣,晉稱剛平,南朝宋省,北魏復置。剛後改堽城。”在《寧陽縣地名志·堽城裡》一欄記載:“村落位於故‘剛城’內,‘剛城’今作‘堽城’,故名堽城裡。”
堽城,源於戰國時期剛邑的治所,輪屬於趙、衛、齊、魏、秦諸國,後改“剛”為“堽”。在古代,“堽”字意為屯強兵之地,與“鎮”字相同,“鎮”是屯集普通軍隊,而“堽”是駐紮精銳之兵。因此傳說是為屯兵而將“剛邑”更名為“堽城屯”。
據史籍《史記·趙世家》中記載:“趙敬侯……四年,魏敗我兔臺。築剛平以侵衛;五年,齊、魏為衛攻趙,取我剛平。”說明在趙敬侯四年,趙國所築建並最先據有的這個“剛平”,即堽城始建之故城。第二年,齊國取趙國的剛平,遂成“齊之剛邑”。趙敬侯四年即(周安王十九年,公元前383年),百餘年後,才有“秦使客卿灶伐齊取剛”的歷史事件。
在史籍《史記·秦世家》中所記載的相關於魏冉、范雎的史事,當發生在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周赧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71)。但在史籍《通鑑》中記載為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秦使客卿灶伐齊取剛”,缺卻為範睢所阻,未果實行。
從其記載來看,堽城“故城始建”的時間,應在戰國前期的周安王十九年(公元前383年),它一建成,就成為了列國紛爭的目標,至少在百餘年中為趙、衛、齊、魏、秦國等兵家相爭,最初的名字就是“剛平”,漢朝時期改為“剛縣”,到晉朝時期複稱為剛平,北魏時期復置剛縣,治所都在“剛城”,均隸屬於東平郡。“剛”改“堽”,當在隋、唐兩朝之後。到了民國末期的1949年10月,堽城地區屬於山東省第三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堽城在1952年7月改為第七區,1955年10月更名為堽城區,1958年4月改建為堽城屯鄉,同年10月建成堽城屯公社。1959年2月堽城屯、茅莊兩公社合併成立堽城公社。1983年8月改建成堽城區。1985年茅莊析出建為堽城鎮。
堽城因“堽城裡”而得名。堽城裡北依汶水,南臨洸河;向西一里有村堽城西,又七里有堽城壩,為元朝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本在堽城裡村西,明朝時期移築下游,仍沿舊稱;向南一里為堽城南村,又偏東南一里是堽城屯,地在蒙館公路東西折向西南的拐彎處,現在是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堽城鎮政府的所在。
源流二
源於鮮卑族,出自北魏時期侯伏侯氏(胡引氏)族人侯剛,屬於以帝王賜名為氏。
侯剛,公元?~525年,字乾之;河南洛陽人,祖籍代(今山西大同),後徙家居庸(今北京延慶),為北魏時期望族,其時門庭榮耀。
今河南洛陽地區除了出土“侯掌墓誌”外,還出土了一方“侯剛墓誌”。侯剛是北魏晚期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參與擁立北魏孝明帝元詡,保護靈太后,又與權臣元叉勾結囚禁靈太后,把持朝政。
據史籍《魏書·侯剛傳》、《資治通鑑》記載,侯伏侯氏少年以善於鼎俎,有一手好廚藝,因而進飪出入,累遷至嘗食典御(防皇帝中毒,先替皇帝試食)。北魏宣武帝元恪以其質直,賜名“剛”,從此稱侯剛。
北魏熙平初年,侯剛除左衛將軍,後為車騎大將軍。北魏宣武帝曾封侯剛為右衛大將軍的詔書曰:“太和之季,蟻寇侵疆,先皇於不豫之中,命師出討。撫戎暴露,觸御乖和,朕屬當監國,弗獲隨侍,而左右服侍,唯藉忠勤。剛於違和之中,卒勤行飪。追遠錄誠,宜先推敘。其以剛為右衛大將軍。”
據著名宋朝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的記載:
北魏世宗宣武帝元恪延昌四年(公元515年)農曆1月13日丁巳,北魏宣武帝崩於式乾殿,終年三十三歲。侍中中書監太子少傅崔光、侍中領軍將軍於忠,詹事王顯、中庶子代人侯剛迎太子元詡於東宮,御太極殿即皇帝位。當時的高皇后要殺胡貴嬪,中給事(宦官)譙郡人劉騰趕緊告訴侯剛,侯剛轉告於忠,於忠問計於崔光,崔光將胡貴嬪另置別所,嚴加守衛。由是胡貴嬪深德四人。後北魏孝明帝元詡尊胡貴嬪為皇太妃,把高太后逼為尼姑,然後尊皇太妃為皇太后,稱靈太后,居崇訓宮。從此,於忠領崇訓衛尉,劉騰為崇訓太僕,加侍中,侯剛為侍中撫軍將軍。到農曆9月,胡太后開始臨朝聽政。
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中尉元匡彈劾侍中侯剛驕橫,掠殺羽林。侯剛本以善烹調為嘗食,典御凡三十年,有德於靈太后,因此專恣用事,王公皆畏附之。廷尉要處罰侯剛大辟(死刑),胡太后不以為然,說道:“剛因公事掠人,邂逅致死,於律不坐。”少卿陳郡人袁翻堅持道:“邂逅謂情狀已露,隱避不引,考訊以禮者也。今此羽林,問則具首,剛口唱打殺,撾築非理,安得謂之邂逅?”無奈,靈太后乃削減侯剛戶三百,觧嘗食典御。
北魏神龜二年(公元519年),任城王澄奏中尉東平王匡罪狀三十餘條,廷尉處以死刑。北魏孝明帝下詔免死,削除官爵,以車騎將軍侯剛代領中尉。
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有個太傅侍中清河人王懌,長得英俊,胡太后逼而幸之。然素有才能,禮敬士人,時望甚重。當時有個侍中領軍將軍元叉(胡太后的妹夫),兼任總禁兵,恃寵驕姿,志欲無極。因此王懌每裁之以法,元叉由是生怨。元叉恐王懌終為已害,乃與衛將軍儀同三司劉騰密謀,使主食中黃門胡定自列(陳)、雲澤人貨定下毒害魏主,若已得為帝,許定以富貴。北魏孝明帝當時僅十一歲,就相信了。到農曆7月4日,胡太后在嘉福殿,沒到前殿,元叉乘機扣押北魏孝明帝於顯陽殿,劉騰則封閉了永巷門,使胡太后不得出。然後抓了王懌,說王懌大逆,半夜就把王懌殺了。之後,詐為胡太后詔,自稱“有疾,還政於帝”,將胡太后幽禁於北宮宣光殿。
北魏正光二年(公元521年),在元叉、劉騰之幽禁胡太后時,有個右衛將軍奚康生參與其謀。元叉便以康生為撫軍大將軍、河南尹,仍使領左右。奚康生有個兒子奚難當,娶了侍中左衛將軍侯剛之女,而侯剛之子又是元叉的妹夫。元叉與奚康生通婚,深相委託,相互勾結,三人率多俱宿禁中,時或迭出,以難當為千牛備身。奚康生性格粗武,言氣高下,元叉稍憚之,見於顏色,奚康生亦微懼不安。農曆2月,北魏孝明帝朝見太后於西林園,文武百官侍坐,酒酣迭舞,奚康生乃為力士舞,他示意太后執殺元叉,不料卻反為元叉所執,處奚康生斬刑,奚難當絞刑。元叉與侯剛並在內,矯詔決之。因為奚難當是侯剛的女婿,得留百餘日,然後流放安州,在途中,元叉秘密派遣行臺盧同將其殺害。
北魏正光六年(公元525年)農曆4月,北魏孝明帝解除了元叉領軍侍中之職。到了4月17日,胡太后重新臨朝攝政。元叉當時雖然被解除了領軍之職,但胡太后以七黨羽尚強,未可猝制。仍然以侯剛代理元叉為領軍,以安其意。不久,找格理由,將侯剛遣出為冀州刺史,加儀同三司。侯剛無奈上任,還未至冀州,就又被黜為徵虜將軍,不久,侯剛便病逝於家。
沒幾天,又有人告發元叉和弟弟元瓜,謀誘六鎮降戶反於定州。胡太后乃下懿旨,賜元叉、元瓜自殺死於家。
北魏末期的胡太后,漢朝初期的呂后、唐朝中期的武則天、清朝末期的慈禧一樣,同為封建王朝中的鐵腕人物。可惜由於寵幸侯剛、元叉、劉騰,結果導致北魏朝廷內亂,政權衰亡。在整個事件中,侯剛是其謀逆集團中的重要角色。
侯剛有長子侯詳,自奉朝請稍遷通直散騎常侍、冠軍將軍、主衣都統。侯剛以上谷先有侯氏,於是始家焉。在北魏正光初年,又請旨以侯詳為燕州刺史,將軍如故,欲為家世之基,不久升為後將軍。北魏正光五年,再拜司徒左長史,領嘗藥典御、燕州大中正。東魏孝靜帝興和中年(公元539~542年),侯詳累遷為驃騎將軍州、殷州刺史(今河北隆平),後還朝久之病逝。
當年在侯剛的操縱下,長子侯詳於北魏正光年間出任燕州刺史、燕州大中正,次子侯掌任燕州治中從事史,為侯詳的左右手。侯剛當年以侯詳、侯掌分任燕州要職,他自己則從代郡(今山西大同)徙家到居庸關(今北京延慶),“欲為家世之基”,很明顯是有政治野心的,他打算控制燕州政權,以左右北魏的朝政。
直到王族元叉死後,胡太后始追侯剛、劉騰等人的“亂廷之罪”。侯剛的兒子侯詳、侯掌怕被禍及,便取侯剛之名,改本族侯氏子嗣的姓氏為“剛”,稱剛氏,成為剛氏族人的一支。後在東魏時期,一部分剛氏族人恢復為侯氏。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的記載
蒙古族哈丹氏,蒙語為□□□□□,漢義就是“剛毅”,在蒙古民族中,立場堅定且百折不撓的英雄,即被稱為“哈丹巴特爾”(□□□□□□□□□),就是“剛毅英雄”的贊稱,其後裔子孫因以為姓氏,稱哈丹氏。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adan Hala。
到了明朝時期,蒙古族、錫伯族哈丹氏族人中有取其姓氏的漢義為漢化姓氏者,稱剛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通志·烈女傳》、《滿漢名臣傳》的記載:
⑴.滿族穆察氏,亦稱譚木查氏,滿語為Muca Hala,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等地,後多冠漢姓為穆氏、譚氏、剛氏等。該支剛氏鼻祖為穆察·剛阿達,滿洲正藍旗人,世居烏喇,明崇禎十一年(後金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他跟從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征伐明朝,因功加授世職騎都尉。在穆察·剛阿達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者,即稱剛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吳濟克忒氏,滿語為Ugiket Hala,世居地待考,所冠漢姓多為吳氏、剛氏等。該支剛氏鼻祖為吳濟克忒·剛塔,滿洲正藍旗人,在乾隆大帝執政時期征伐準噶爾,因功授雲騎尉,後官至直隸提督兼內務府大臣。後從徵回民起義,結果因翫忽軍務罪被流放到伊犁,成為今新疆伊犁地區的剛氏鼻祖。
⑶.滿族昂剛氏,滿語為Aangang Hala,世居遼陽地區,後在清朝後期多改安氏,亦有取漢字“剛”為姓氏者,稱剛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六百四十一位,在臺灣名列第五百八十二位,以馮翊、洛陽為郡望。
當代剛氏族人主要分佈在陝西、山東和遼寧等省,另外在滿族、蒙古族、錫伯族等民族中也有一些人以剛為姓氏。
【郡望堂號】
郡望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堂號
馮翊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