冮氏起源及歷史

冮姓圖騰_冮氏圖騰

冮姓圖騰(冮氏圖騰)

  冮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冮,讀音作gāng(ㄍㄤ)。這是一個不常見的姓氏,源於滿族,出自漢族轉滿族之姓氏—剛,屬於避難漢化改姓為氏。冮姓現今人口約五千,排在第九百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滿族,出自漢族轉滿族之姓氏—剛,屬於避難漢化改姓為氏。滿族冮氏起源有三種相似的說法:

  據《冮氏家譜》的記載:

  明朝末期有五個兄弟,原為漢族,名字分別為冮恭、冮寬、冮信、冮敏、冮惠,原籍為今河北獻縣鐵甲莊。在清兵入關時加入旗籍,最開始時隸屬鑲紅旗,原屬滿洲鑲紅旗,跟著努爾哈赤一路征戰,後來因為立下了戰功,改隸屬正白旗。五兄弟先後在今遼寧錦州城西、黑山冮臺、北寧冮家溝等地居住,後五兄弟因戰亂而分散,又留在關東發展,老祖宗叫冮惠,留下了冮家屯,冮家店,冮家窩棚等等後人聚集地。近有學者認為,由於在很長一段歷史時間內《冮氏家譜》嚴重斷代,無人修復、續寫,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有的家譜也是僅為後人憑記憶完成的,偏誤的可能姓極大。今查河北省獻縣鐵甲莊一帶,在歷史上並無此姓氏族群生息,因此,冮氏源發河北獻縣的記述則有可質疑之處。

  此說有待進一步考證。

  亦是據《冮氏族譜》的記載:

  明朝末期有五個兄弟,原為漢族江氏族人,原籍為今山東南部地區。後因為犯當朝之罪而一同逃亡,從山東沿海北上,在遼東半島登岸,隱姓埋名在今遼寧錦州城附近定居,後因清軍為入關而擴充軍隊,被編入旗,成為滿族人。而因為其原籍方言中“江”字讀音作gāng,所以“冮”很可能就是“江”的方言音。近有學者認為,這一支冮氏若如此說,則原應屬江氏。據說在清朝時期曾屬於滿洲鑲紅旗。從其氏族主要聚居區來看,在歷史上並沒有能隨滿清王朝入關,因此做官的人也不多,應該屬於滿洲氏族中地位比較低下的一支。可能是由於早期滿清建立時征服的其它小部落,或是漢族的邊民歸降以後被賜予的姓氏。一般來說,滿清王朝將這樣的民眾多劃歸定居在關外滿族的發源地一帶居住,以便於控制。南方的冮氏族人,應該是近代少量遷居過去的。

  此說有待進一步考證。

  傳說:

  瀋陽冮氏,祖上是明朝五位大臣,在明清之際結義反清復明,後來明朝覆亡,其族人被編入滿洲鑲紅旗。於是取“江山”的“江”去一點作為家族姓氏,以志失國之恥。據今遼寧省錦州市冮氏一族的老輩人述說:冮氏祖上即為滿洲人,隸屬鑲黃旗(一說隸屬漢旗鑲紅旗),為地方官員,轄管遼寧漕運。後因得罪朝廷或地方豪吏,被迫逃亡。故此將原來的滿族姓氏改為“冮”,遂有冮氏家族。

  此說有待進一步考證。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冮氏是一個出現得較晚的姓氏,清朝時期方才出現,現今人口約五千,排在第九百位,在臺灣則沒有,以遼東、渤海為郡望。

  今四川省的巴中市、宜賓市、雅安市、彭州市、南江縣,遼寧省的錦州市、本溪市、瀋陽市新民縣、鳳城市、海城市、鐵嶺市昌圖縣、阜新市、遼源市、鞍山市、彰武縣、黑山縣、遼陽縣、西豐縣,福建省的龍巖市、三明市、南平市,吉林省的白城市、長春市、白山市靖宇縣、柳河縣,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雞西市、齊齊哈爾市,雲南省的昭通市,北京市,天津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雲南省的昭通市永善縣,澳大利亞悉尼市等地,均有冮氏族人分佈。冮氏在東北地區是一個較常見的姓氏,分佈較廣。

【郡望堂號】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為渤海國。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堂號

  遼東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旭升堂:以望立堂。

  字輩

  遼寧瀋陽冮氏字輩:“天仕單昭文(萬單)顯樹殿(林)明貴慶永恩議根尚獻”。

  遼寧錦州冮氏字輩:“樹殿林明貴慶顯”。

  遼寧新民冮氏字輩:“義偏懷問旻玉□明□德(起金樹福)振興”。

  遼寧彰武冮氏字輩:“守成文德單仲單慶祿盛景行錫宗譽志勇恆佐廷”。

  遼寧遼中冮氏字輩:“士有信□仕□洪德文”。

  遼寧西豐冮氏字輩:“玉文有□君太永慶文紹春延世繼忠貞顯彥本正行守義可常存”。

  內蒙古扎蘭屯冮氏字輩:“發汝□希喜□文□萬□寶”。

  四川巴中、宜賓、雅安、彭州冮氏字輩:“月長遠朝輝建德洪正榮育秀天懷潤昌先啟永貞”。

【楹聯典故】

  (暫缺)

  附:黑山冮氏族譜前言

  一六四四年九月,福臨入北京,十月既帝位(順治皇帝),十二月髮圈地令。滿清入主中原,為解決八旗官兵生計,掠奪土地,大規模地圈佔漢人土地。原田主被逐出家門,逼迫遷徙關外墾荒種地,很多農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飢寒交迫,社會秩序動盪不安。順治三年(1647),先祖為求得政治上的庇護,在當時直隸河間府獻縣(屬鰲拜勢力範圍),帶地充軍。奉旨出民入旗,編入漢軍鑲黃旗,任佐領。順治六年(1650),先祖奉旨攜家眷帶兵移居關東奉天紅螺峴山區連山鋪(現葫蘆島市),建屯紮寨,起名:冮 家屯(注:1906年清政府在?家屯設撫民廳,後改錦西廳,隸屬錦州府)。康熙八年五月(這年鰲拜死1669。5),先祖奉調遷徙廣陵(現北寧市)衣巫閭山東麓,建屯立寨,名冮家溝。雍正十年五月(1732。5),先祖率族人由冮家溝東移廣寧正白第一旗界內。小黑山以北,墩臺山以南,鍾乳山下,建屯立寨,因墩臺山有烽火臺,起名:冮家臺。彰武縣章古臺門的始祖為冮守良、新民馬蹄崗子的始祖為冮義良。顯然冮守良與冮義良是親哥倆。彰武章古臺門的譜序“守成文德單,佐廷誤用冮守良名為譜序,既冮守良的譜序為良而不為守,後人並不知道先祖還有冮義良,據說為第四代人立譜。遼中縣劉二卜鎮高登卜村的先祖冮仕格,據說源於冮臺,由於無譜序可尋,故不敢妄斷。內蒙古扎蘭屯市關門山鄉的先祖為冮發,由於地域遙遠,沒機會和其後人直接接觸,情況不詳。紅螺峴山區的冮家屯(現名葫蘆島市鋼屯)葬有三座祖墳,廣陵(現北寧市冮家)衣巫閭山東的冮家溝葬有七座祖墳還有很多田地,遷居冮臺時,每年十月左右,族人趕著馬車去冮家溝那裡收租子祭掃祖墳,回來後殺豬宰羊祭奠祖先,氏族歡聚一堂,開懷暢飲共敘家常,歡歡喜喜準備過新年。那時我們氏族譜表由冮顯臣一家供奉,氏族中每家娶親生子都要到他家拜祖,並把新人或孩子的名字添入譜表。冮臺、馬蹄崗子、章古臺門氏族都供奉祖先太太,故疑源於一個祖先,曾是一家人。

  冮顯泰,俗稱老營長、撫順、遼陽、黑山一帶有很多他的傳聞佳話,對後人產生很多激勵。冮顯珍俗稱老團長、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全軍覆沒,只落個光棍團長。他們兩個與張作霖家族的關聯是很好的文學素材與歷史資料,《瀋陽文史資料》第五輯(1984年3月),關於徵集《瀋陽文史資料》參考題目中軍政歷史人物——奉系軍閥時期第六項:軍政人物中就有冮顯泰,冮顯珍。先祖在第一次定立家譜中發出感慨“可惜先祖展經綸,遺留田地為兒孫。至今族內文風斷,恭錄譜書示後人。”已經意識到文化對氏族發展的重要性,寄希望於後人,故立譜書:“天仕單朝文,尚憲。”那時候我們氏族並不大,正象譜書記載“先遠三代宗親”,所以修訂家譜足不出戶就能辦到。

  第二次整理家譜時為民國三年冮殿升在他所留下家譜中寫出“幼讀詩書十幾年,文未發科武未諳。只落餬口舌耕業,愧見先祖到黃泉。”那時候科舉已廢,行武時髦,但他對武又不熟悉,只能靠教書謀生的感慨。當時氏族勢力大,凝聚力強,回家探親祭掃祖墓者頻繁,外部情況清楚,整理家譜可以人不出村就能辦到。

  第三次整理家譜時,已是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公有制的建立衝擊了私有觀念與財產,一切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思想意識受到嚴重壓抑,人際關係有了新的內容,個人的進步必須體現在同私有觀念與財產的決裂上,氏族基礎發生了動搖,血統觀念日趨淡薄,從殿字開始,起名已不受譜序約束,隨意性很強,氏族的凝聚力已不復存在。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少數人滿懷對祖先的敬意,對氏族的親情,留下一本本手抄本,並做了有限的補訂,侷限在自己生活的圈子裡,為這次家譜整理奠定了很好平臺。

  第四次整理家譜是在改革開放政策遍地開花結果的時候,新的社會經濟關係建立,開闢了新的視野,人們生活條件明顯得到改善,群體的文化素質空前提高,經濟的增長,生活的改善,以不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好的社會關係能創造財富已為大家所接受,志同道合的群體能創造財富也已為大家所接受,在這些活動中人的素質是至關重要的。社會活動的快節奏,使人們對資本的運用與理解有了新的飛躍。資本,在經濟生活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倍受青睞。氏族是社會資本,新的氏族觀念也就萌發出來,尋親訪友日趨增多,尋根問祖也日趨增多,這時候人們感到急需一部既能反映自己的過去又要體現現代氏族情況的家譜。

  第四次整理家譜工作量之大,覆蓋面之廣,是空前未有,它充分利用了高新技術手段與資訊時代的到來。樹森大叔為擴大家譜接續規模上,八次去冮臺,抄一百七十七戶的戶口,又對四十多人進行走訪,座談,訪七臺子時,在冮明武的熱情幫助下,當即完成九十一人的接續。黑山縣內冮氏族人的接續,歷時六十多天,查詢外地冮氏族人發出信件二十八封,共撥打長途電話四十六次。查到冮樹卓、冮樹振等多人的後代子孫。為冮樹昌、冮樹春、冮殿榮等找到了後人。家譜中記載冮顯明沒有後人,在走訪中經發現有有誤,所以這次接續為他進行了更正。彰武縣氏族情況的收集,在冮雨林的帶領下,冮殿坤、冮峰出來協助,他僅用二十多天就走訪十四個村屯,完成了三百八十九人的資料收集,把資料送到黑山。筆者聽到有人接續家譜的訊息後,幾次專程來到黑山,瞭解工作進展情況,並且親自去黑山縣八道壕鄉冮臺、彰武縣及彰武縣西六家子鄉甘九窩鋪村、遼寧省新民縣東蛇山子鄉馬蹄崗子村、長春市南關區幸福鄉、要以接續的家譜為藍本,用科學的方法編排成冊留給族人,由此看來一部家譜是凝聚幾代冮氏族人心血的歷史譜書。家譜接續中瞭解到族人較集中居住的地方有:黑山縣八道壕鄉冮臺、大虎山鄉七臺子、丁馬窩卜;彰武縣的哈爾套鄉黃花村杏樹窪子、何家;豐田鄉小王家村、紅山村、四間房村;平安鄉四家子、趙家屯;五蜂鎮東昇村;四合城鄉土城子;盤山縣喜彬鄉錢家村;法庫縣包家鎮十家子村;阜新縣富榮鎮鄉王金荒村;北寧市高力板鄉陳屯村;錦西高橋鎮上坎子村;海城市牛莊;長春市南關區幸福鄉光明村;內蒙古通遼市;與我族譜序不同的冮族人居住的地點是:遼寧省新民縣東蛇山子鄉馬蹄崗子村;彰武縣西六家子鄉甘九窩鋪村;遼中縣劉二卜鎮高登卜村;四川省彭縣。另外與我冮姓音同字不同的剛姓人的地點是:遼陽市塔子嶺鄉剛家卜村;河北省肅寧縣沃北鄉大王莊;西豐縣樂善鄉公河屯 2001年12月29日完稿件於通遼市大林。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