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爾吉姓圖騰(果爾吉氏圖騰)
果爾吉姓是中華少數民族的一個姓氏,讀音作guǒ ěr jí(ㄍㄨㄛˇ ㄦˇ ㄐㄧˊ),滿語為Gorgi Hala。其源有二:一是出自古鮮卑族矢比部,屬於以居邑名稱或器物名稱為氏;二是出自古代海西女真哈達部,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清朝中葉以後,滿族果爾吉氏多冠漢姓為郭氏、高氏、葛氏等。錫伯族果爾吉氏亦多隨滿族姓氏漢化風潮,冠漢姓為郭氏、高氏、葛氏、果氏等。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滿族,出自古代海西女真哈達部,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果爾吉氏,滿語為Gorgi Hala,漢義“鏟子”,世居吉林郭洛羅河(今黑龍江烏蘇里江諾羅河支流)、烏拉(今吉林永吉)、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等地。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果爾吉氏多冠漢姓為郭氏、高氏、葛氏等。
源流二
源於錫伯族,出自古鮮卑族矢比部,屬於以居邑名稱或器物名稱為氏。
錫伯族果爾吉氏,據說是源出古鮮卑族矢比部的後裔。
滿族學者大多認為錫伯族只是女真族的一個分支,因為在金國時期女真族中即有“錫伯部”;而錫伯族學者皆不承認這種認定,而是稱自己源出遠早於金國的古鮮卑族。這種民族屬性的爭論至今未休
關於“錫伯”一詞的含義,一直以來學者們諸說不一,一說為瑞獸或帶鉤,即史籍《漢書·匈奴傳》中所稱的“犀毗”;一說為地名,即海拉爾迤南室韋山(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古稱為“錫伯”,居住在這一帶的遊牧民族因以得名。
公元十六世紀後期至十七世紀初期,錫伯族被滿清統治者征服,先是編入了八旗滿洲和八旗蒙古,後又分出一部分人編入新滿洲索倫部,之後,即有錫伯族沿用滿族姓氏者,稱果爾吉氏。錫伯文是在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以滿文為基礎略加改動而成,大多數錫伯族人都精通用漢文,因此錫伯族果爾吉氏的錫伯文與滿文一樣,亦為Gorgi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錫伯族果爾吉氏亦多隨滿族姓氏漢化風潮,冠漢姓為郭氏、高氏、葛氏、果氏等。
【遷徙分佈】
果爾吉氏是一個源出錫伯族和滿族的多民族姓氏群體,後多冠漢姓為郭氏、高氏、葛氏等,在全國各地均有分佈,以遼東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遼東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