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氏起源及歷史

果姓圖騰_果氏圖騰

果姓圖騰(果氏圖騰)

  果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guǒ(ㄍㄨㄛˇ)。源於媯姓,出自西漢末期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之族,屬於避難改姓為氏。另《元和姓纂》雲:“果姓出古巴子國。”古代巴子國,隋為隆州,唐置果州,故址在今四川南充縣北。果姓現今人口約二萬,排在第五百九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六百九十五位。

【得姓始祖】

  王政君、果松山、愛新覺羅·胤禮、他塔喇·果裡、木克得立·果權

  王政君:(公元前71年-公元13年2月3日),魏郡元城委粟裡(今河北省大名縣)人,陽平侯王禁次女,母親李氏,漢元帝劉奭皇后,漢成帝劉驁生母。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后之一。其身居後位(包含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時間61年(公元前49年-公元13年在位),僅次於清朝的孝惠章皇后(63年)。王莽篡漢時,王政君曾大怒、將傳國玉璽砸在地上,致使傳國玉璽崩碎了一角,不久憂憤而死,與漢元帝合葬渭陵。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之族屬為避新都之亂,紛避各地,改姓易名。其中有羞於與王莽同姓者,遂易姓為果氏,以警“因果”之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媯姓,出自西漢末期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之族,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西漢晚期,新都侯王莽逐漸成為西漢政壇上治國平天下的風雲人物,依仗姑母王政君(漢元帝皇后)的權勢成為大司馬,漢元帝劉奭(公元前75~前33年)逝世後,立九歲的劉衎為漢平帝,王莽自己獨霸漢朝廷政。

  為鞏固自己的權勢,王莽在漢平帝十二歲時,說服了太皇太后王政君,將自己的女兒立為皇后。可是婚禮後不到兩年,隨著年齡增長,漢平帝與王莽的衝突越來越激烈,王莽不許漢平帝的母親衛姬與他團聚,還殺害了漢平帝的舅舅一家,以防止他們成為新一派的外戚。為此,漢平帝懷恨在心,情緒表露於外。王莽就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在王莽居攝元年(孺子嬰元年,公元6年)索性毒死了漢平帝,立兩歲的劉嬰為帝,即孺子嬰。而王皇后年僅十四歲就當上了“皇太后”。

  新朝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滅亡了西漢王朝,自立為帝,建立了新朝政權。自己的女兒當然也就不是太后了,被王莽封為“黃皇室主”。但他沒想道,女兒竟是一個忠貞不渝的人,對父親的行為痛斥不已,並屢次拒絕了父親安排的改嫁他人。

  新朝地皇四年(西漢更始帝劉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農民起義軍綠林軍攻入長安,殺死了王莽,燒燬了宮殿。王太后卻不肯逃走,毅然迎向火海,化為灰燼。後來的晉朝長安縣令潘岳在《西征賦》中這樣評價這位王太后:“瞰康陵之孤墳,悲平後之專傑,央厥父之篡逆,蒙漢恥而不雪,激義成而引決,赴丹焰以明節,投宮火而焦糜,從灰熛而俱滅。”

  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之族屬為避新都之亂,紛避各地,改姓易名。其中有羞於與王莽同姓者,遂易姓為果氏,以警“因果”之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彝族,出自出古巴子國附庸果氏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逸周書·史記篇》記載:“昔有果氏,好以新易故,故者疾怨,新故不和,內外不附而亡。”在史籍《路史·國名記》中亦有果氏的記載。

  彝族果氏,實際上源出惈惈部落,亦稱倮惈人,為戰國時期楚國人對其的稱謂。惈惈部落所居之地在漢武帝劉徹收夜郎國版定西南以後稱為果州,故址在今四川省的閬中、南充一帶。倮惈部族人被稱之為果氏,後自引為姓氏。

  果氏族人,即以果州地名為姓氏之四川古代土著居民,在戰國時期曾建有果氏國,為古巴子國的附庸。後有果氏族人要以新易舊,結果遭到舊貴族勢力的嫉妒怨恨,新舊大臣之間不和,國內結黨相爭,分別在暗中與外國勾結,果氏國因此自毀滅亡。

  果氏國滅亡之後,果氏族人遂逐漸分遷各地,世代相傳至今,最大的一支為果基氏家族,主要族群分佈在四川省的大、小涼山地區。

  源流三

  源於改姓,出自清朝初期遼東果氏家族,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

  據家譜文獻《懷善堂果氏宗譜》記載,今遼東地區的果氏一族,祖籍為明朝時期的山東蓬萊,原姓一說為高氏,一說為展氏、或戰氏,有待進一步考證。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年(後金大汗愛新覺羅·皇太極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其先人不堪忍受明朝的腐朽統治,遂率族人攜所轄軍船沿渤海北航抵達遼東的尼稚滿山寨(今遼寧新賓尼亞滿山),投奔後金政權。當時的後金大汗愛新覺羅·皇太極非常高興,封其所率之軍民為“天佑軍”,並以此組建了後金政權最早的水軍。

  到了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果氏天佑軍統領松山率水軍隨著名的抗俄英雄富察·薩布素沿黑龍江北征羅剎國(沙俄),經過與沙俄侵略軍的激戰,一舉收復了雅克薩城。

  雅克薩之戰勝利後,富察·薩布素被滿清政府晉封為黑龍江將軍,其麾下的果氏家族亦隨富察·薩布素移駐到齊齊哈爾,康熙大帝以其作戰“英勇果敢”而賜姓為“果”,首領改稱果松山,其族亦改稱果氏,還親賜果松山的府邸為“大夫第”。

  今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建華區的“果家大院”,後因戰亂頻乃,康熙大帝御題的“大夫第”堂匾和許多書畫詩稿等皆散失不再,現尚存有《懷善堂果氏宗譜》一部,被收藏在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圖書館。

  按:

  清朝時期的官制中並無“大夫”這一官職。康熙大帝賜予果氏家族首領果松山以“大夫”稱謂,相當賜予“將軍”稱號,因此“大夫第”即等同於“將軍府”。但康熙大帝壓根就不想將“將軍”之爵號真正頒賜給異族人,因此“大夫”只是一個虛妄的空銜號而已。終有清一朝,非滿族人而有“將軍”爵號者,寥寥無幾。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

  ⑴.滿族愛新覺羅氏,滿語為Aisingioro Hala,其家族後裔中有果氏。該支果氏源出清康熙大帝第十七子果親王愛新覺羅·胤禮,公元1697~1738年,母親為清康熙大帝妃子純裕勤妃陳氏(清乾隆元年即公元1736年被尊為皇祖純裕勤太妃),成年後掌正紅旗,喜好工程技術。清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即位後,為避諱“胤”字而改為“允”字排行。因此又稱愛新覺羅·允禮。果親王曾秘密奏請蠲免江南諸省民欠漕糧、蘆課、學租、雜稅,得到清雍正皇帝允准,因而獲“秉性忠直、存心寬厚”之讚譽。清乾隆元年因罷雙俸,過三年卒,諡“毅”。果親王著有《春和堂集》、《工程做法》等書。在其後裔子孫中,有在清朝中期以先祖王爵稱號為漢化姓氏者,稱果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果爾吉氏,亦稱郭爾吉氏,滿語為Gorgi Hala,漢義“鏟子”,世居郭洛羅河、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錫伯族果爾吉氏多冠漢姓為果氏、吉氏、郭氏、高氏、葛氏等。

  ⑶.滿族他塔喇氏,亦稱他塔拉氏,滿語為Tatara Hala,漢義“特別多、眾多、龐大”,部眾龐大,世居查庫木(查昆木、扎庫木,今遼寧撫順東南部)、安褚拉庫(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扎克丹(今遼寧撫順)、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部)、馬察(今吉林渾江西南部)、佔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烏蘇(今吉林伊通)、伊蘭木(今甘肅蘭州皋蘭)、海州(今遼寧海城)、十方寺(今遼寧瀋陽石佛寺)、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長白山區等地,所冠漢姓多為唐氏、譚氏、舒氏、勞氏、查氏、法氏、果氏等。該支果氏鼻祖為滿清二等男爵他塔喇·果裡,滿洲正白旗人,是滿清開國三等伯爵、都統兼議政大臣他塔喇·阿積格尼堪的後裔,世居查庫木(查昆木),在其後裔子孫中,有在清朝中期即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者,稱果氏,世代相傳至今。

  ⑷.滿族木克得立氏,亦稱莫得里氏,滿語為Mukderi Hala,漢義“興旺”,世居吉林烏喇(),後多冠漢姓為富氏、興氏、果氏等。該支果氏鼻祖為木克得立·果權,滿洲正藍旗人,清同治四年以領催從徵,累官至呼蘭副都統。在其後裔子孫中,有在清朝末期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者,稱果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果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約二萬,排在第五百九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六百九十五位,以蓬萊(登州)、遼東為郡望。

  今湖北省的天門市,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呼蘭區、齊齊哈爾市、海倫市,天津市的武清縣,河北省的唐山市豐潤區、遵化縣、玉田縣、承德市興隆縣、秦皇島市、廊坊市香河縣、邯鄲市,遼寧省的瀋陽市、本溪市、海城市、阜新市、開原市,雲南省的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四川省的涼山彝族自治州,上海市,吉林省的長春市榆樹市,湖北省的襄樊市,北京市密雲縣、海淀區、房山區、通州區,山西省的大同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通遼市、呼倫貝爾市,河南省的鄭州市,臺灣省等地,均有果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登 州:即今山東省煙臺市下轄的蓬萊市。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蓬萊堂:以望立堂,亦稱登州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懷善堂:資料有待補充。

  字輩

  黑龍江齊齊哈爾果氏字輩:“奕世承先澤崇融福壽昌永存仁孝志富貴定徽祥”。

  遼寧瀋陽果氏字輩:“甲年洪乃興榮”。

  河北唐山豐潤果氏字輩:“世組大成寬(信敏)德□林連春希明福科成永世昌貴榮雙全善文武譽乾坤”。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果爾吉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