咼姓圖騰(咼氏圖騰)
咼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gē(ㄎㄨㄞ),古音讀作hé(ㄏㄜˊ),亦可讀作guō(ㄎㄨㄞ),不可讀作wāi(ㄨㄞ)。其源有三:一 是源於風姓,出自女媧氏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去部首為氏;二是源於外夷,出自在秦、漢之際西域咼國,屬於以國名為氏;三是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玉人卞咼,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咼姓現今人口約九千,排在第七百五十位,在臺灣名列第六百六十九位。
【得姓始祖】
女媧、卞咼(卞和)
卞咼(卞和):南漳荊山人,源於南漳就是源於和(咼)氏璧發現地。咼姓源於咼氏璧從正史到先賢的譜序十分明確,北京商務圖書館《新華字典》1976年以前版無“咼”字,1980年以後版根據我的建議新增“咼”字,定性為“古姓氏”,亦是一種確認。卞咼的子孫後裔,有以“卞”為姓氏者,稱卞氏;有以“咼”為姓氏者,稱咼氏。卞咼即中華咼氏的先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風姓,出自女媧氏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咼(咼)這一姓氏,主要源出遠古三皇之一的女媧氏,是以先祖稱謂字拆文簡化形成的姓氏符號,為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換的典型標誌之一。
媧氏為遠古母系氏族社會末期最強大顯赫的氏族部落,後來逐漸分化演變為大大小小許多支部落,成為華夏各民族之濫觴,包括父系氏族時代的北方黃帝部落、蚩尤部落以及南方炎帝部落(後世稱“中華人文三始祖”)等,是故後世有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即各族都尊女媧為華夏創世之祖,與伏羲、神農並稱“三皇”,女媧因此有“媧皇”之名。
在氏族發展和分化的過程中,始終有一支氏族部落保留了“媧”氏名號,直到後來夫權橫流之時,方去“媧”字之“女“旁為改為咼氏,後有簡筆為咼氏,姓氏字讀音由wā(ㄨㄚ)轉為guō(ㄎㄨㄞ),與現在的姜姓、姬姓、嬴姓以及軒轅氏的形成時間和方式相同。
媧氏、姜姓、姬姓以及嬴姓都帶有女字部首,留下了明顯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痕跡,而“軒轅”是一直以軒轅黃帝的名號為部落名的一支父系氏族,直到發展成為姓氏。
咼氏(咼氏)族人大多尊奉女媧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玉人卞咼,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戰國時期有一塊著名的“和氏璧”,引發了許多傳說、故事。
和氏璧在典籍《淮南子》中實作“咼氏璧”,說明“咼”作為姓氏,在戰國時期即已形成。後許多姓氏學文獻將“咼”注音為hé(ㄏㄜˊ),顯然是受了“咼氏璧”的影響。
楚國的採玉人卞咼在山林中採得一塊璞(石中之玉),獻給新即位的楚蚡王熊蚡冒(公元前757~前741年在位)。楚蚡王命掌玉的官“玉人”拿去鑑定,這個玉人鑑玉的水平並不高,因此說其只是塊石頭,卞咼便因欺君之罪而被砍斷了左腳。
楚蚡王逝世後,楚武王熊通繼位(公元前741~前690年在位),卞咼再把那塊璞獻上去,那玉人還是指認為石頭,卞咼又因此而右腳被砍斷。
楚武王逝世後,楚文王熊貲繼位(公元前689~前675年在位),卞咼不敢再去獻璞,他在家中抱著那塊璞哭泣不止,雙眼淚盡,而繼之流以血。鄰人感之,又告訴了楚文王。
楚文王聽說此事後,立即派人去查問緣由。卞咼說:“我並不是為自己斷足而悲傷,所悲傷的,是美玉竟然被說成是石頭,講真話的人竟然被說成講假話的人啊!”
楚文王覺得此事真相不應當如前君那樣莽然下斷,而是需要實實在在地考查落實,便命玉人仔細雕琢那塊璞。當玉工小心琢開璞殼後,果然發現其中是一塊美瑕無倫的玉。於是將之製作成一座玉壁,楚文王親自命其名為“咼氏璧”,以慰卞咼。
這個歷史事件傳說久遠,但在後來的典籍《韓非子·和氏篇》中,卞咼被訛記為同音字卞和,且咼氏璧被記為和氏璧,此後各類史籍多隨之而載,實為訛記。
卞咼的子孫後裔,有以“卞”為姓氏者,稱卞氏;有以“咼”為姓氏者,稱咼氏,正確姓氏讀音為hé(ㄏㄜˊ)。當然,也有的以“和”為姓氏者,稱和氏。該支卞氏、咼氏、和氏同宗同源,皆世代相傳至今,世不通婚。
源流三
源於外夷,出自在秦、漢之際西域咼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秦、漢時期,在西域地區絲綢古道上有一小國,名為咼國,被時人稱為“千金菜”的一種蔬菜,即是漢王朝花費大量金銀從咼國買來了種子,在中原地區種植開來的。
著名宋朝學者陶觳在其《清異錄》中記載:“咼國使者來漢,隋人求得菜種,酬之甚厚,故名千金菜,今萵苣也。”
千金菜,即今天的萵苣,俗稱萵筍。由於漢王朝當時為了引進這一新的蔬菜品種而不惜千金代價,故得此美名。著名晉朝學者葛洪在《肘後方》中,也稱它為萵苣菜,可見在魏、晉之時,人們已經正式將它列入日常菜譜中了。
萵苣是在晉朝以前從咼國傳入中原的。雖然咼國的建國、處地、存亡時間等仍待進一步詳細考證,但咼國的存亡時期正為“東方帝國”大漢王朝最為強盛之際,其國人被漢化成為咼氏之一源,後簡筆為咼氏,正確姓氏讀音作gē(ㄎㄨㄞ)。
【遷徙分佈】
遷徙
元朝動亂時期,一個名叫咼菜頒的咼氏族人從外地遷移至洞庭湖地區定居下來。咼菜頒的後人歷經幾百年的繁衍生息,到明朝時期在公安一帶頗為顯赫,並逐漸向周邊地區分播。當時中國文壇性靈派的代表“公安三袁”曾為咼氏家族寫過家繩,現仍見於三袁文集。目前,約有兩三萬咼氏組人居住在洞庭湖流域。
分佈
咼氏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九千,排在第七百五十位,在臺灣名列第六百六十九位,以太原、琅琊、平原、豫章、長沙為郡望。
湖南安嶽、華容的咼家院,邵陽有地名咼家園,江蘇南京六合區的新集鎮有地名路咼、中咼,廣東東莞市常平鎮橋有大咼村,湖北石首調關鎮有咼家臺,濰坊壽光市的咼宋臺村。古遺址咼宋臺是國家二級保護文物,這些地方都是或曾經是咼氏族人聚居的地區。
今湖北省的荊州市宜昌市、公安縣、監利縣、石首市、襄陽市南漳縣、孝感市,湖南省的岳陽市華容縣、常德市安鄉縣、臨澧縣、邵陽市,江蘇省的南京市六合區,山東省的濰坊市高密市,山西晉中市,四川省的綿陽市、資陽市安嶽縣、遂寧市、重慶市的銅梁縣、合川縣,遼寧省的大連市,北京市,上海市,臺灣省等地,均有咼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又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在唐朝時期也被廢除不再。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曾以山東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鍾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長沙郡:最先設於秦朝,為直屬朝廷管轄的三十六郡(一級行政區劃)之一。秦代的長沙郡,以今長沙地區為中心,涵蓋了今湖南大部分地區,北起洞庭,南逾五嶺,東鄰鄱陽湖西岸和羅霄山脈,西接沅水流域。公元前202年,西漢開國功臣吳芮為長沙王,以原秦長沙郡建長沙國。其國至漢文帝時時絕。後改郡改國不常。東漢初,公元37年,廢除經過一系列變化的長沙國,重建長沙郡。長沙郡從東漢起,經過三國吳、西晉、東晉、南北朝的南朝,直到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廢除郡一級,共延續了552年。西晉改長沙郡為湘州,東晉初改回長沙國,後又改長沙郡,劉宋時改湘州,以臨湘治長沙郡。隋煬帝改州為郡,又改潭州為長沙郡,轄長沙、衡山、益陽、邵陽4縣,以長沙縣為郡治。唐武德三年(621年),復改長沙郡為潭州。從此長沙郡在歷史上未再出現。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長沙堂:以望立堂,亦稱揚越堂。
淮海堂:始祖文(門)貴公600多年前落籍荊州公安縣長安村。現主要聚居公安縣及周邊縣市。
字輩
湖南洞庭咼氏(咼氏)字輩:
祖派:“正從聞仁世克壽孫榮成思必仲海經應養一鳴南”;
宗派:“家人同履泰鼎壯晉升中臨豫師謙益復觀大有豐”;
續派:“乾元恆濟澤坤利萃咸亨積善徴餘慶含章另可貞”。
湖南邵陽咼氏(咼氏)字輩:“仕景思一世廷登懋養萬榮宗開文昌助朝京殿安心境本長美書田桂髮香積善餘慶享修身福壽康”。
山東高密咼氏(咼氏)一支字輩:“永新清善志”。
山東高密咼氏(咼氏)一支字輩:“有德玉智永”。
湖北南漳咼氏(咼氏)字輩:“光宗耀祖明登朝廷”。
四川遂寧咼氏(咼氏)字輩:“朝廷有道啟文明”。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咼宋臺遺址
咼宋臺遺址位於山東濰坊市境內壽光市城南7公里孫集街辦轄內,咼宋臺村以西、鄭家村以北一高大土埠上。此埠,咼宋臺村稱其為“西埠嶺”,鄭家莊呼為“北埠嶺”,咼宋臺村全部、鄭家莊北半部覆蓋於遺址之上。面貌為南北高,中間低,呈馬鞍形,北頭謂“臺頂”,南端呼“鱉蓋子”。 遺址之上,灰坑連片,陶片成堆,俯拾皆是,蒐集和採集各類遺物數百件,其時代歷經殷商、西周、春秋、戰國、漢和南北朝;其出土文物有貝幣、石器、陶器、銅器、骨器、蚌器等。
歷年來在其周圍諸遺址中又多次有商、西周、春秋時期的陶器、銅器出土,還在其南幾百米的地方發現了西周時期的大型制骨器作坊。咼宋臺遺址絕非一般的村落遺址,以“帝丘”標準衡量,可稱得起“營丘之墟”。這對研究和探討齊國及先秦一系列的歷史問題有重大學術價值,從而引起了我國考古界、史學界的重視。我國考古界權威、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曾於1978年專程到此考察,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咼宋臺遺址與姜尚始封的營丘有關。
臺頂由一條東西向深壑隔離,鱉蓋子被葫蘆峪(東西大溝)割斷。遺址為斜面堆積,西翼平緩,延伸較長,東翼系陡斷崖,深6—8米。遺址周圍,地勢平坦,一片沃野。東瀕彌河,距約1000米;其西230米有一條南北向故河道。其文化層堆積北、東、南面均在5米以上,西面較薄,約1米左右;北、東、南面斷崖暴露大墓6座,自深4—5米,寬2—3米,其中一座深達7米;東南角為小墓區,有的並列,有的疊壓,異常密集,不足20米的一段斷崖暴露出大小骨架30餘具。在1、2號墓西旁出現灰坑2個,坑內堆積為二層,上層厚約1米,夾有草木灰、紅燒土塊、鬲襠、簋口沿及座等,下層厚約0.55米,夾有灰土、罐口沿、豆柄等。
咼宋臺遺址內含商末、西周早中晚、春秋、戰國、漢至南北朝幾個時期的遺物,對破譯商周時期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引起了國家、省文物部門和考古專家們的高度重視。 1977年12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典故軼事】
一位臺灣軍人的夢
1969年10月,臺灣高雄國際電影院裡,有一個叫咼晉炎的少校軍官,和他的戰友正在觀看香港著名導演李翰祥根據鄒郎的間諜小說《死橋》改編的電影《揚子江風雲》(即《一寸山河一寸血》)......
1969年10月,臺灣高雄國際電影院裡,有一個叫咼晉炎的少校軍官,和他的戰友正在觀看香港著名導演李翰祥根據鄒郎的間諜小說《死橋》改編的電影《揚子江風雲》(即《一寸山河一寸血》)。其劇情主要描述地下情報員“長江一號”和同志們在湖北省的監利縣出生入死執行上級佈置的“死橋計劃”,力阻日軍掃除長江上的水雷障礙,力保“長江180裡封鎖線”的真實故事。
監利縣和公安縣相隔只有四十餘公里,隨著電影情節進展,畫面上的江漢風物、民俗民情等彷彿把他帶回了老家,讓他想到了自己在祖籍地公安縣的童年生活。觸景生情,眼淚竟止不住像泉水一樣直淌。如果不是怕影響周圍人的話,他真想放聲大哭一場。他在給當時還是戀人的張緞玉的信中寫到:“不知何時才能帶著你重返我可愛的家園!”當時,這種思親和思鄕的情結總是縈迴在夢中,夢醒了就只好對戀人寫信傾訴。因為當時的環境,兩岸對立不可能在軍營流露出任何的思鄉情結,咼晉炎在整個臺灣又舉目無親,除了女友再沒有其他可以訴說衷腸的物件,靠每週一封以上的信件往來交流情感,就成了當時的唯一選擇。
每個人一生可能會做很多夢,有的夢也許做了就忘了。有時現實中的一個與故鄉或親人近似的場景又會讓人把夢景聯想起來。這正是:夢裡思親,三更常湧雙行淚;心中祈願,兩岸終歸一統圖。後來兩岸有了交流,陸臺可以往來了,老人與大陸的親人有了聯絡,兩次回過大陸,但與老伴同回老家的想法最終因其它原因而未能實現,於2003年便帶著未圓的夢離開了人世。後來,他的老伴帶著早已成家立業的孩子們數次回公安老家訪親、祭祖,場面令人唏噓。
現兩岸早己實行“三通”,有無數個像咼晉炎那樣老人及其後裔,正共同期盼著早圓兩岸“和平統一”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