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舍裡姓圖騰(赫舍裡氏圖騰)
赫舍裡姓是中華少數民族的一個姓氏,讀音作hè se lǐ(ㄏㄜˋㄙㄜㄌㄧˇ),滿語為Heseri Hala。其源有二:一是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族赫舍哩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二是源於滿族,出自唐朝時期女真族紇石列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清朝中葉以後,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族赫舍哩部族的赫舍里氏多冠漢姓為賀氏、何氏、赫氏、和氏等。清末光緒初年,出自唐朝時期女真族紇石列部族赫舍里氏則分改為漢字單姓為何氏、赫氏、賀氏、高氏、康氏等,在清末民初,又有改漢字單姓為張氏、蘆氏、索氏、英氏等。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族赫舍哩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赫舍哩氏,源出南匈奴,世居漠北地區(今蒙古高原中部)。宋、元時期,赫舍哩部歸附蒙古,融合於蒙古民族中,以部為氏,蒙語為,主要遊牧今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盟之西烏珠穆沁草原。
明朝後期,赫舍哩部遷牧於庫昆地區(今遼寧阜新北大河流域),後金政權建立以後,到後金大汗愛新覺羅·皇太極將其編入滿洲蒙古八旗。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赫舍里氏多冠漢姓為賀氏、何氏、赫氏、和氏等。
源流二
源於滿族,出自唐朝時期女真族紇石列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赫舍里氏,又作紇石烈氏、赫舍哩氏、何舍里氏、賀舍里氏,滿語為Heseri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唐朝末期,赫舍里氏為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當時稱紇石列氏。到金國時期,稱女真紇石烈部,以部族名稱為姓氏。
赫舍里氏始祖為女真族紇石列部族人(紇石烈部、赫舍裡部),取部落名為氏,世居都英額(今遼寧清原英額門)、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輝發河上游)、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多爾濟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黑龍江色欽(今黑龍江虎林)及穆理哈(今黑龍江穆理哈村)、塔散堡(今黑龍江塔散堡)等地區。
滿清開國初期,其先祖赫舍裡·碩色、赫舍裡·希福兄弟率部歸附後金政權,佟·努爾哈赤大喜過望,將其部劃歸隸屬於正黃旗滿洲。赫舍裡·碩色本人就十分精通滿、漢、蒙文字,北賜封“巴克什”封號,即“有文化的人”。其子赫舍裡·索尼亦精通滿、蒙、漢、朝鮮、錫伯、藏、維吾爾等諸般文字,文學水平更佳,亦封“巴克什”封號,且作戰英勇,遂由頭等侍衛之職歷著般戰功,最終受清世祖章皇帝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之遺託,成為清康熙一朝之初顧命輔政大臣的首輔,授一等公爵,諡號為“文忠”。赫舍里氏家族由此榮耀發達,權傾天下。
赫舍里氏的祖墓在清昭陵左掖,即今遼寧省瀋陽市城北郊。清昭陵因為坐落在瀋陽市北端,故又稱北陵,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和清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
赫舍里氏的後裔家族龐大,在清末光緒初年,分改為漢字單姓為何氏、赫氏、賀氏、高氏、康氏等,在清末民初,又有改漢字單姓為張氏、蘆氏、索氏、英氏、黑氏等。
【遷徙分佈】
赫舍里氏先屬海西女真,後屬於建州女真。為了家族的生存和發展從唐代就開始了遷徙。金朝的建立使得更多的女真人姓氏從發源地走進了中原,其中他們也在不斷的發展壯大。從北部松花江、黑龍江邊,發展到了河南,河北,甘肅,山東、山西、陝西等黃河以南的地區。但是大多數人還是留在了現在意義上的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中東部地區。同時也分成了幾個部族:
1.今延邊布林哈圖河赫舍裡部,
2.今湯旺河赫舍裡部,
3今湯原縣吞河北的多隴烏河赫舍裡部,
4.今付拉葷河赫舍裡部,
5.今綏芬河入海附近之阿敏河赫舍裡部。
當金朝滅亡以後,元朝的建立使大批的赫舍里氏隨著女真民族的失敗,融入了中原當地的各個民族之中。
對後來清朝建立及鞏固發展起了很大作用的一部赫舍里氏,卻沒有遭受太大的打擊。他們一路走來,遷徙中,他們先後遷徙到緩芬河流域、圖們江流域及長白山地區,最後定居在蘇子河、渾河流域。這一部分建州女真。夥同海西女真、、東海女真成就了努爾哈赤的霸業。
當努爾哈赤靠著十三鎧甲起兵的時候,女真人又開始了第二次大的遷徙。居住在都英額地方的赫舍裡慕瑚碌的後代碩色、希福兄弟還有眾多的女真姓氏部落一同加入到了反抗明朝統治的行列,“從龍入關”,八旗滿洲人成為了努爾哈赤的中堅力量。
清朝建立後,赫舍里氏的足跡便從松花江、黑龍江邊,一直延伸到南方。
滿族赫舍里氏先居於遼寧丹東鳳城邊門赫家村,駐防滿清大本營,後散居在鳳城的楊木鄉、紅旗鎮、劉家河蛟羊峪、賽馬赫家窯村、藍旗鄉老虎洞、雞冠山鎮袁家溝、岫巖楊溝鄉赫家堡、朝陽、寬甸長甸、振安區等地。清朝同治年間,有兩支遷居至今黑龍江省雙城縣。
赫舍哩氏(赫氏、張氏、康氏)
始祖原是赫舍哩部人,取該部落為名氏。世居都英額地方。國初;碩色來歸,隸正黃旗滿洲。通滿、漢,蒙古文,其子索尼亦通滿、漢、蒙古文,由頭等待衛歷著戰功,受世祖章皇帝顧命,為輔政大臣,授一等公,溢文忠。其祖墓在昭陵左掖。後分為赫、張、康三個漢姓。
赫姓始祖窪爾達,曾任漢都將軍,由京城拔駐鳳凰城,隸屬正白旗滿洲,先居鳳城邊門赫家村,後散居在鳳城的楊木鄉,紅旗鎮,劉家河蛟羊峪,賽馬赫家窯村,藍旗鄉老虎洞,雞冠山鎮袁家溝,岫巖的湯溝鄉赫家堡,朝陽,寬甸的長甸和丹東市的振安區等地。清同治年間,有兩支遷居黑龍江雙城縣。按字排輩為:“德承吉林貴崇榮,英明景會樂輔清。忠良維國安全志,世守純真保泰平。” (現已排到“明”字,為第十五世。)
康姓始祖卡宜奇郎,漢“卡宜”諧音,取吉慶之字“康”為姓,正黃旗,木力佔牛錄,敕封武德騎尉。康熙年間出兵遼東,生五子,長子和次子都無後,五子過繼富氏,三子“達士巴”和四子“招裡其”後人分為兩支,前後駐防鳳凰城,在正黃旗滿洲和正白旗滿洲下注冊。卡宜奇郎墓在遼陽的澗溪溝。康氏後裔遷居鳳城之初住邊門鎮老爺廟街和鳳凰城邊,後散居各處。寶山鄉岔路村康家堡子是一支,從五世起一支移居撫順千金堡,一支遷居遼陽澗溪溝處,此外還分佈在石城,寬甸的紅石砬子等地。康氏族譜全稱為《赫舍哩氏康族世譜》,自五世起按字排輩為:“文玉尚榮恩桂,延昌爾基之會。兆民稔格家箴,萬世葆純國粹。”
張姓始祖烏爾度,清康熙年間任鳳凰城第一任城守尉,隸屬正白旗滿洲,居邊門鎮張家村,雞冠山鎮沙子崗村,後散居於鳳城的湯山城,寬甸的長甸,石湖溝,東溝的興隆,東尖山,岫巖的清涼山、藥山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所滅。
盛 京:公元1625~1644為後金都城,即今遼寧省瀋陽市。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王朝曾置瀋陽中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管轄。後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農曆3月,佟·努爾哈赤佔瀋陽,農曆4月,由興京遷都遼陽,是為東京。後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又自遼陽遷都瀋陽。後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佟·努爾哈赤逝世,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即位於此,擴建瀋陽城並營建宮殿。後金天聰八年改瀋陽為盛京。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盛京改為留都。陸續設戶、禮、兵、刑、工五部,各部設侍郎,置內大臣為總管,留守盛京。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改內大臣為鎮守昂邦章京。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改鎮守昂邦章京為鎮守遼東等處地方將軍。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改稱鎮守奉天等處地方將軍。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罷奉天將軍,改設巡撫。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陳後廢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一帶,唐朝時期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位於江蘇溧陽旁邊,緊靠長江。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一是治所以郯(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附魯,“郯子朝魯”、“孔子師郯子”即出於此,戰國時期(公元前414年)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二是東晉朝時期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江蘇省邳縣東部和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又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三是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齊 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屬淄博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隋、唐兩朝改為青州北海郡。
陳 郡:秦朝時期置郡。西漢朝初期改為淮陽國。東漢章和二年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漢獻帝時改回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太康縣、西華縣、商水縣、淮陽縣、鄲城縣、柘城縣一帶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將其管轄區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華、商水、淮陽、鄲城、柘城等五、六個縣的範圍之內,其中的太康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稱陽夏縣。隋朝開皇初年廢黜,隋、唐兩朝時期皆改為陳州淮陽郡。
廬江郡:秦朝時期為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漢朝時期名為舒。隋朝初皇年間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廬江),其時轄地在今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堂號
渤海堂:以郡立堂。
德遠堂:遼陽赫舍里氏堂號。
天衢堂:資料待補充。
三高堂:資料待補充。
儒雅堂:資料待補充。
字輩
遼寧北票赫舍里氏(赫氏)字輩:“子玄大廷雲玉耀連”。
遼寧、吉林滿族赫舍里氏(赫氏)字輩:“德承吉林貴崇榮英明景會樂輔清忠良維國安全志世守純貞保泰平”。
遼寧遼陽赫舍哩氏(康氏)字輩:“文玉尚榮恩桂延昌爾基之會兆民稔格家箴萬世葆純國粹”。
黑龍江哈爾濱、肇源、七臺河、訥河、吉林九臺赫舍里氏(赫氏)字輩:“應選守振……連雲永長修令蘭桂香豐和山谷實泰康吉慶亨通福如海日升月恆文明揚昌盛之運春光同松竹桐柏壽其貞鳳得龍飛百年在治國安邦法成功”。
黑龍江齊齊哈爾市甘南縣(由遼陽燈塔遷至)(赫氏)字輩:“光世天文志、國德永宏忠、廣義慶廉裡、萬福殿朝臣”。
遼陽胡家窩棚赫舍里氏家族(烏海公)排字:“海圗受賀永, 布慶吉昌新;承世安先福,興源裕德恩;萬年功寳守,溥泰義勲深”。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