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氏起源及歷史

鶴姓圖騰_鶴氏圖騰

鶴姓圖騰(鶴氏圖騰)

  鶴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hè(ㄏㄜˋ)。源於柏鶴氏,出自上古柏濩時期蜀人部落柏鶴氏,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另《姓氏尋源》雲:“今之鶴姓,出於元鶴壽之後。”(按:鶴壽,當為金人,有二:一為完顏·鶴壽,皇族;一為紇石烈·鶴壽。鶴氏出自女真族之完顏氏。完顏·鶴壽,本名吾都不,五院部人,其後或以名為氏,遂為鶴氏。)鶴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一千五百三十二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柏鶴氏,出自上古柏濩時期蜀人部落柏鶴氏,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

  柏濩時期,即遠古時期四川盆地的柏鶴氏族人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時代。

  柏鶴氏族氏非常古老的蜀人中的一支,與彭氏族人、濮氏族人、冉氏族人等的歷史一樣久遠。

  夏、商時期,西南戰亂,從古代四川茂汶盆地東南方向逃亡的古蜀人,是沿雁門東岸的安山鄉,順著河谷溪流,翻過海拔高達四千多米的九頂山,最終進入四川彭縣北部(今四川彭州大寶鄉)一帶的。

  九頂山,是汶川與彭縣的界山,山高林密、崖峭谷深,常有猛獸毒蛇出沒,但自古就有小路可通。今日還立在銀廠溝上索橋頭的碑文就記述著這條古道的歷史。也許在數千年前,每當洪水來到時,其祖先就是憑藉這條小路,逃到茂汶盆地去的……

  九頂山又名玉壘山,山下的白水河與白鹿河分別匯聚許多小溪,匯流入湔江。而白水河和白鹿河兩岸層巒疊嶂、竹樹茂密,同時又有許多宜於種植和放牧的小臺地。林中有飛禽果實,河裡有魚鱉蝦蟹,作為暫居地還是可以的,可以憑藉恢復自己氏族的實力。而且,古代彭州一帶地勢比岷江河谷低,氣溫較高,更適宜栽桑養蠶、發展絲織業。

  在白水河和白鹿河的叢山中有許多柏樹,樹林中棲息著很多白鶴。於是,流亡到該地的古蜀人崇敬這些白鶴,視其為吉祥之神,便將自己稱為柏鶴氏。但古代蜀人多將“鶴”字讀作“huò(ㄏㄨㄛˋ),所以,在以後的古文獻中才有將“鶴”按鳥形寫成“柏濩”之實。其實,這支古蜀人的族名應當是“柏(白)鶴氏”才對。

  如今,四川省彭縣轄境內還有“白鶴村”、“白果村”等地名,都是這一歷史延衍的深深遺痕。近年來,在四川廣漢地區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玉石器和陶塑器皿中,大多都有“鶴”的形象,鶴,就是柏(白)鶴氏族的神聖圖騰。

  柏濩時期的柏(白)鶴氏人,首先在白水河、白鹿河沿岸的臺地上生息繁衍。當人丁逐漸興旺起來以後,這些臺地就顯得十分狹小擁擠,食物也匱乏起來,只得又去開發新的領地。後來柏(白)鶴氏族人發現,南面的土地比茂汶地區更遼闊、更肥沃。於是,他們便順河而下,慢慢向前推進。

  但是,柏(白)鶴氏的南面並不是荒蕪無煙的地方,那裡早已是彭氏、濮氏等部族的勢力範圍。所以,隨著柏鶴氏族人的南遷,相伴的必然是爭奪領土的一系列殘酷戰爭。年復一年,柏(白)鶴氏族人最後終於遷徙到湔江上游,即今彭州市名為小魚洞的地區,史稱“魚鳧故里”。由於湔江圍繞天台山南下後,地形豁然開朗,所以,這個地區自古就有瞿上之名。然而,柏(白)鶴氏族人要從這裡再往下遷徙,就更不容易了,因為濮氏、彭氏等氏族部落人會堅決地阻止他們。當時,柏(白)鶴氏族人與當地的濮、彭等土著氏族相比,人數處於絕對的劣勢,因而只好暫時止步,留居生活在瞿上即湔山一帶,後逐漸建立起古蜀國。

  這便是柏濩時期的蜀人柏(白)鶴氏,時在公元前2800~2000年之間,是古代巴蜀文明的起源時期。

  秦國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對農業前景豐盈的四川盆地鶴雲貴高原非常重視,多次派遣大軍徵發川、滇、黔、桂地區,這使四川地區比較早就進入“王化”。

  秦朝滅亡後,西楚和大漢的勢力迅速佔入四川地區,因此古蜀人的漢化程度要優於滇、黔、桂地區。其後,大漢王朝為了便於進行蜀地人口管理,將分群而居的柏鶴氏族人分取漢字“柏”、“白”、“百”、“鶴”等為姓氏,就有稱鶴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按:

  遺憾的是,許多年以後,生活在四川盆地的人們已經把柏鶴氏族人艱辛生存繁衍的歷史忘記得一乾二淨。

  如今,蜀人的祖先柏鶴氏(白鶴氏)被讀成“百合十”,還被今天的四川人藉以用來專指那種“金玉其表,敗絮其中”的人,實在是對遠祖大為不敬!

【遷徙分佈】

  (暫缺)

【郡望堂號】

  郡望

  蜀 郡:戰國時期秦國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其時轄地在四川舊成都龍安潼川雅州四府、邛州及保寧府之劍閣以西皆其地,即古蜀國,治今之成都縣,自漢朝至隋朝皆因之,唐朝時期升為成都府。後治置蜀郡屬國都尉,三國時期蜀郡改為漢嘉郡,故治在今四川雅安縣。

  堂號

  成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柏濩之名,在晉朝時期學者常璩的《華陽國志》、六朝時期學者左思的《文選·蜀都賦》、宋朝時期學者李昉的《太平御覽》等史籍中,皆雲蜀國“次王曰柏濩”。唯獨在西漢揚雄所著的《蜀王本紀》中記載為“柏濩”。唐朝學者歐陽詢在《藝文類聚》中說得更玄:“蜀王始曰蠶叢,次曰伯雍”,乾脆將“柏濩”換成了“伯雍”。但不論何說,柏濩的生平,雖然沒有確鑿的記載,其名字卻仍然是歷代史學家們爭論的焦點。也許,他們也曾急切地想揭開這個接近於無解的謎團。

  為何關於柏濩的名字會有如此多的分歧?究其原因,歷史上,在文字產生之前,古人一般用史詩記載本族的歷史。部落的祭司是這些史詩的儲存者,一到祭祀、施法時,便吟唱出來,祭司死後,將史詩背給繼任者,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古文獻對於遠古歷史的記載,常常依據這些口傳下來的史詩,史籍《蜀王本紀》也不會例外。當時的蜀人大抵還會流傳著一些先王的傳說。據此揚雄寫道:“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濩,後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去”,“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時蜀民稀少”。在這裡,揚雄筆下的蜀王都是一些神仙。不過,他並沒有單獨論及柏濩,由此可以判斷,自西漢以來,關於蜀王柏濩的記載或傳說,便鮮有人聞,揚雄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到了兩晉時期,蜀人常璩根據《蜀王本紀》、《本蜀論》等史料寫成《華陽國志》。也許是手中史料更多的緣故,常璩補充了蜀王蠶叢的生平,他說:“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他所記錄的時間雖錯了,卻仍不失為寶貴的原始史料。然而,讓後人詫異的是,關於柏濩的記載,常璩的記載非但沒有增多,反而減少了,只剩下了“次王曰柏濩”一句話。常璩並沒有沿用揚雄的觀點。這不禁讓後人陡生疑惑:為何常璩不沿用揚雄的觀點?大概在兩晉時期,關於蜀王柏濩的爭論空前激烈。

  常璩的反常讓後人覺得柏濩很是可疑,他究竟是否存在過?他究竟是怎樣一位蜀王?對照史料和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人們不妨對柏濩做一次鑑定。

  古蜀的歷史,始於蠶叢。一般的學術觀點認為,蠶叢是岷江上游的古羌族人,其年代上限大約距今三千六百年左右,大約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商朝時期。史籍《蜀王本紀》中說:“此三代各數百歲”,證明三代蜀王各自延續了數百年左右。商朝末期,魚鳧王派兵伐紂,反被土著偷襲得手,蜀國由此滅亡。商朝的滅亡是在公元前1046年,距今約三千零五十年,這其中有五百五十年的時間。因此,柏濩的“數百年”,應該有充足的時間。

  從考古學上看,自1986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平原陸續發現了幾處遺址,其中,金沙遺址的年代大抵距今兩千多年左右,與柏濩時期不符;三星堆遺址的古文化年代,延續了大約八百年,可以分為四期,中間曾經有過嬗變,如果正如某些考古學家所推測,如果三星堆早期跟蜀王蠶叢有關的話,三星堆遺址很可能也是柏濩的國度,這樣,蜀王柏濩在考古學上也是說得通的。

  在史料和考古學上,人們都不能對柏濩加以否定。在三千多年前,這位蜀王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覺地統治著古蜀,不給後人留下蛛絲馬跡?

  柏濩的歷史緣何古史無解?或許,這跟他的族屬有密切的關係。

  考古學上,不少考古學家曾經把蠶叢氏、柏濩氏、魚鳧氏統稱為蜀族,說他們是一脈相承的。

  蜀族,是古羌族人的一支。古羌族人從甘肅、陝西一帶遷徙至岷江上游,擊敗戈基人,歷經磨難,終於在岷山站穩腳跟,並更名為蜀族。因此,學者任乃強猜測,柏濩氏與蠶叢氏、魚鳧氏同屬蜀族,當年曾是岷江上游赫赫有名的蜀山氏。任乃強把蜀族的歷史劃分成了三個階段:最早的蜀族,生活在岷江上游;自蜀王柏濩以來,蜀族開始向外遷徙;到了魚鳧時,從彭縣海窩子進入成都平原,建立了蜀國。不過,任乃強在撰寫《四川上古史新探》時,三星堆遺址尚未發現,因此,三星堆遺址與蜀族的關係,他並未論及。

  在另一部《霧中王國》中,學者劉少匆補充說:在商朝時期,蜀王蠶叢不屈服商朝人的迫害,曾領導蜀人奮起反抗,結果弱不勝強,戰死岷山。蜀國國破,蜀人四處逃散,他們的一支“從茂汶盆地的東面翻過與岷山相連的玉壘山脈進入四川盆地的西北沿。”顯然,蜀人此舉志在伺機復國,因此不願意遠離岷山。然而,商朝人始終沒有給蜀人以復國的機會,岷山一帶仍然牢牢地處於商朝人的壓迫之下。戰既不能勝,經年累月的等待讓進入四川盆地的蜀人感到絕望,他們不得不放棄了在岷山復國的夢想,轉而向盆地腹地進發。

  不過,並非所有的學者都贊成這個觀點。史學家段渝就認為,三代蜀王的來源各不相同,進入成都平原的時間也不一樣。段渝說:蠶叢氏是氐族的一支,魚鳧氏是羌族人的一支。不過,他並沒有論及柏濩的族屬,只引用了民族學家蒙默的觀點:“柏濩可能是成都平原西北地區今都江堰市‘灌口’、‘觀坂’一帶的土著”。

  但在歷史上,成都平原生活的土著有冉人、濮人等等,大大小小不計其數,學者蒙文通認為其土著部落多達百數十個。那麼,究竟誰才是柏濩?

  相比較而言,學者任乃強、劉少匆則勾勒出了柏濩的族屬與地域,甚至得名的原因:蜀人來到彭縣,這裡“高山下白水河與白鹿河分別匯聚成小溪,流入湔江。白水河和白鹿河兩岸層巒疊嶂、竹林茂盛,有很多宜於放牧和耕作的臺地。”尤為重要的是,此處還有豐富的銅礦和玉石、陶土,是蜀人走向文明必不可少的原材料。蜀人暫時安居了下來。

  白水河和白鹿河的高山上有不少柏樹,上面經常棲息著許多吉祥的白鶴。此時,蠶叢氏已死,蜀人大抵是認為再繼續叫蠶叢,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學者劉少匆認為,蜀人看到柏樹白鶴,覺得新鮮,就把自己的部落改為柏鶴氏。但是,他們的口音有問題,常常把“鶴”念成“濩”,在別人聽來就是“柏濩”。到了西漢時期,蜀人揚雄根據蜀地口口相傳的傳說,寫成《蜀王本紀》,記載的其實就是“柏鶴”。揚雄另著有《方言》十三卷,加上他又是蜀人,記載的“柏鶴”,當是蜀人原話。至於為何以後的古文獻中出現的都是“柏濩”,可能是後世史官的眼誤,不過是以訛傳訛,後人都用“柏濩”來稱呼這位第二代蜀王了。

  從蠶叢氏、魚鳧氏的事蹟來看,其實也可以看出此說的合理性:“蠶叢”兩字,跟蠶有關,而蜀王蠶叢氏的功績就是教民蠶桑;“魚鳧”二字,跟魚有關,魚鳧氏的政績便是教民漁獵。由此來看,蜀王的名字,當與其生平政績有關,由此推測柏鶴氏之得名,當出於“柏”與“鶴”的密切關聯。今日的四川省彭縣,仍然有村莊叫“白鶴村”,其來歷似乎可以說明其與柏濩部落的絲絲聯絡。或許,傳承的正是柏濩部落的名稱。

  此時,蜀族返回茂汶故土的希望已經徹底破滅了,他們在彭縣一帶安居下來,並一度試圖南下。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玉石器上多有鶴的模樣,料想可能跟柏濩部落有關。他們的勢力,似乎也一度滲透到了三星堆一帶。

  如柏濩是蜀族的一支,並遷徙到彭縣、乃至三星堆的話,另一個問題便迎刃而解了:蜀人在柏濩王時,隱居彭縣,伺機復國,處於守勢,並未形成一個國家。因此,柏濩的事蹟與生平,也絕少為外人知曉。歷代史書中皆說,蠶叢“教民蠶桑”,魚鳧“教民漁獵”。蜀王柏濩並無此等讓人久久銘記之功績。或許,這兩個原因,就是柏濩無史可載的原因。

  柏濩的族屬和生平無史記載,他的命運更是個謎團。今天的山東省溫江縣壽安鎮長青村,有座方圓四畝,高三米的圓形土丘,當地人叫它“八卦山”或“八卦墓”。古人有崇拜八卦的傳統,認為八卦蘊藏著乾坤,司馬遷的墓也叫“八卦墓”,本不足奇。然而在《溫江縣誌》裡卻記載說,此地“歷代相傳為蜀王柏濩之墓”,“八卦是柏濩之訛……”

  《溫江縣誌》之說為許多史學家所置疑,不知其論源於何處?還是為了旅遊經濟進行的炒作?

  柏濩王的命運到底如何?學者譚繼和提出了一個猜測。譚繼和的觀點不僅揭示了柏濩氏部落的命運,還可以解釋為何柏濩典籍無載之謎,不過,他那個猜測的結果,卻將柏濩氏的所處年代上推到了四千多年前的夏朝時期。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赫舍裡
下一姓氏: 黑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