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齒姓圖騰(黑齒氏圖騰)
黑齒姓是中華少數民族的一個姓氏,讀音作hèchí(ㄏㄜˋㄔˊ),不可讀作hēichǐ(ㄏㄟㄔˇ)。其源有二:一是源於夜郎國,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古夜郎國牂牁地黑齒部,屬於以國名漢化改姓為氏;二是源於百濟族,出自漢、唐時期朝鮮半島古百濟國附庸黑齒國,屬於以國名漢化改姓為氏。鄭樵注云:“黑齒氏,百濟西部人也。”知唐代百濟(在今朝鮮)有黑齒氏。
【得姓始祖】
黑齒常之:(630年—689年11月26日),百濟(位於朝鮮半島西南部)人,黑齒氏,唐朝著名軍事將領。黑齒常之生在百濟。黑齒常之的早年事蹟不詳,善於用兵,史稱其“驍勇有謀略”。在百濟任達率(百濟官名)兼郡將。降唐後數十年,黑齒常之屢建戰功,縱橫青藏所向披靡,數破突厥,威震天下,進爵燕國公。永昌元年,受酷吏周興誣陷,黑齒常之含冤自縊而死。在黑齒常之的後裔子孫中,皆以祖上為榮,遂用“黑齒”為姓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黑氏、齒氏者,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常氏者。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夜郎國,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古夜郎國牂牁地黑齒部,屬於以國名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管子·小匡》終記載:“齊恆公九全諸侯,一匡天下,南至吳、越、巴、牂牁、不庚、雕題、黑齒、荊夷之國。注曰:皆南夷國號。”
說明,在春秋時期已有牂牁,且它是南方一個較大的古國,其名號才能與吳、越等春秋大國並立。
古夜郎國,戰國後期在今貴州一帶地區,其國有黑齒夷邦,族人稱為黑齒氏。後為漢武帝劉徹所收,由於境內有牂牁水,故稱牂牁郡。
源流二
源於百濟族,出自漢、唐時期朝鮮半島古百濟國附庸黑齒國,屬於以國名漢化改姓為氏。
百濟國,是公元一世紀至七世紀時期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強國,與新羅國、高句麗國三足鼎立。黑齒國,是百濟國的附屬國,亦或屬邦部落,古稱黑齒夷。
夷,在中國上古時代稱東方部落(夷越部落)為東夷,由於戰爭的緣故東夷分裂出“萊夷、九夷和淮夷”三個國。後“九夷”又分出“徐夷”。東夷之前稱高辛氏國和黑齒國。東夷部落君王(首領)出現過的姓氏有“嶽”、“皋陶”、“馮夷(即冰夷,死後稱河伯)”、“后羿”和“越(無餘)”,其中的后羿功德最大神話和傳說最多。
有些歷史學家認為,“夷”是他稱,“越”是自稱。
堯舜時掌管一方的部落首領姓“嶽”。史籍《尚書》中說:“帝曰:‘諮四嶽’”。四嶽即嶽羲仲、嶽羲叔、嶽和仲、嶽和叔四個大臣,是炎帝神農的後裔。這四個人精通天文地理,堯讓他們分管四方的星相和山川變化,以決定一年為四季劃分,史稱四嶽。據史籍《史記》記載:“分命羲仲,居鬱夷,曰暘谷。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
帝嚳駕崩後,立摯為帝,不久摯崩,又立堯為帝。
帝堯隨命嶽羲仲和皋陶去接管其父(帝嚳)建立的高辛氏國(今山東及以北),但他們未能管理好國家,結果導致國家分裂,分成“中容”、“司幽”、“白民”和“黑齒”四個國。最後,帝堯不得不召回嶽羲仲和皋陶。舜稱帝后,並得到皋陶的輔佐,國家才得以強大,而皋陶原來就是堯屬下的司法官員。
據史籍《山海經》、《海外東經》等記載:“青丘國之北有黑齒國,黑齒國北不遠有“湯谷”,青丘國南有朝陽之谷、虹虹、君子國、奢比之屍、大人國、嗟丘,嗟丘……”據此判斷,黑齒國當在今遼寧省東部,與唐朝百濟國(扶餘國)將領黑齒·常之的姓氏可能源於北方扶餘國相吻合。
黑齒國人以國名為姓氏,稱黑齒氏。朝鮮半島歷史上各勢力原來一直使用漢字,自明正統十一年(李朝世宗荘獻大王李祹六年,公元1446年)起,李氏朝鮮世宗荘獻大王李祹開始建立高麗文,黑齒氏的高麗文為“검정이빨”。
唐朝初期,有原黑齒國人、左武衛大將軍黑齒常之歸附唐王朝,後因軍功勳巨而被封為燕國公。黑齒常之冤死於武則天的酷吏政策下。
在黑齒常之的後裔子孫中,皆以祖上為榮,遂用“黑齒”為姓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黑氏、齒氏者,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常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山海經》等古文獻中有記載。根據朱小豐《古滇國行考》、《古和夷與黑齒史蹟初探》等著作中的考證,黑齒在中國五帝時期之初已經是一強盛民族,五帝中著名的帝嚳就是黑齒族人。黑齒民族在帝堯時期之前,舉族分支從黃河流域遷徙,一部分向南,經過今四川遷往雲貴高原,在那裡建立了大滇王國,戰國時期大滇王國被莊蹻率領的楚軍摧毀,黑齒族人大部分遷徙往東南亞各國,一部分留在雲南,還有一部分移往貴州建立了一個小黑齒國,至漢武帝時歸順西漢朝廷。今天生活在雲南新平嘎灑江畔的花腰傣族是古黑齒王族的直系後裔。黑齒人的另一分支,依朱小豐《古滇國行考》考證,從黃河中上游地區向東遷徙,先後在今山東、遼寧、北朝鮮、韓國、日本等地定居並建立黑齒國。百濟國(公元一世紀至七世紀時期在朝鮮半島上與新羅國、高句麗國三足鼎立)的最著名的附屬國中就是黑齒國。
唐代的黑齒常之,其先出自扶余氏,封於黑齒,子孫因以為氏。世代擔任百濟達率(相當於兵部尚書,為二品官),曾祖父黑齒文,祖父黑齒德,父親黑齒沙次,並官至達率。黑齒常之自幼便習讀春秋左氏傳和司馬遷、班固的《史記》和《漢書》。年未弱冠,以地籍授達率兼郡將(相當於中國之刺史),在國內以驍勇有謀略著稱。後降唐,成為唐代將領,在唐朝和吐蕃、後突厥的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後被酷吏周興誣陷,被武則天處死。在黑齒常之的後裔子孫中,皆以祖上為榮,遂用“黑齒”為姓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黑氏、齒氏者,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常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郡望堂號】
郡望
牂牁郡:四五千年前,鱉人就生活在貴州高原烏江南北兩岸的廣大地區。在後世人文學者的記憶裡。他們有雙重的身份。他們既是遠古的鱉巴人,也是古代蜀人魚鳧部落的重要支系。鱉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大師,貴州境內乃至中國境內眾多偉大的早期水利工程系統都留下了鱉人的身影。公元前二十二世紀,堯舜命令鱉人鯀治水,未獲成功。稍晚,鯀的兒子大禹治水成功,禪讓以獲天下。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大禹的兒子啟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政權夏朝。公元前十五世紀,魚鳧人建立古蜀國魚鳧王朝。公元前七世紀初,鱉靈協助蜀王杜宇治水成功,禪讓以獲蜀國,建立蜀國開明王朝。鱉靈後裔治理蜀國十三世,並締造了蜀文化的中心成都城。春秋時代,鱉國為周楚屬國。鱉國的統治中心位於烏江北岸今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城附近。秦漢時代為鱉縣治所。春秋時代,在今貴州南境有牂牁國,與北境鱉國並存。牂牁江位於珠江上游北盤江、南盤江、紅水河水域。遠古牂牁人屬於濮越民系,大約于越王勾踐稱霸時代立國。勾踐不僅被早期浙江越人、閩越人、南越人奉為祖先,他顯然也是珠江上游牂牁人的祖先。春秋時代牂牁人的勢力影響達到烏江南岸。漢朝以後在貴州南境長期設有牂牁郡。牂牁國於戰國時代被夜郎所滅。牂牁歷史是貴州早期歷史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夜郎國是繼春秋鱉國、牂牁國之後於貴州高原崛起的又一個部落國。本文主張夜郎人為鱉靈入主蜀國之後的鱉人餘部。夜郎國極盛時控制範圍包括今天貴州全境、四川南部、重慶東南部、湖南西部、雲南東部、廣西北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庚辰,公元前221年),將全國劃為三十六郡。貴州北部、西北部,分屬巴郡、蜀郡管轄。貴州南部、東部,分屬黔中郡和象郡管轄。秦漢初年,中央政府於夜郎境內建郡縣,而夜郎部落並未完全瓦解,實為共治時期。郎縣、夜郎縣、郎郡治所位於烏江北岸今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城附近。西漢朝河平四年(丙申,公元前25年),漢朝擊潰夜郎餘部。西漢初年,貴州分屬益州刺史部犍為郡和牂牁郡。犍為郡管轄今貴州北部、四川南部、重慶南部的大部分地區。牂牁郡管轄今貴州南部及周邊地區。華陽國志·蜀志》記:“犍為郡,孝武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置,時治鏐(今貴州遵義),其後縣十二,戶十萬。鏐,故犍為地也。”西漢朝元光五年辛亥(公元前130年),移治南廣縣,昭帝始元元年(乙未,公元前86年),再遷治覺道城(今四川宜賓)。牂牁郡治蘭且(今貴州貴定、或凱里附近、或安順附近)。西漢中晚期,貴州北部大部分地區劃入牂牁郡管轄。牂牁郡領十四縣:蘭且、鄨縣、平夷、毋斂、夜郎(駐都尉)、談稿、談指、漏臥、漏江、同並、句町、宛溫、都夢、進桑(駐都尉)。這基本上已經是今天貴州全省格局。東漢基本延續西漢區劃。三國時蜀國牂牁郡治且蘭(今貴州凱里),領七縣:且蘭、毋斂、廣談、鄨縣、平邑、夜郎、談指。西晉初年牂牁郡治萬壽(今貴州甕安),領八縣:萬壽、且蘭、鄨縣、平夷、廣談、毋斂、夜郎、談指。兩晉的大部分時期,貴州境內有牂牁、夜郎、平夷三個小郡。南北朝時屬宋國荊、益二州。隋朝時期,貴州大體屬於梁州刺史部和荊州刺史部管轄範圍。境內有明陽郡治明陽(今貴州鳳岡),領四縣:明陽、寧夷、高富、綏陽。羊牁郡治羊牁(今貴州甕安),領二縣:羊牁、賓化。唐朝時期,中央政府開始推行羈縻州制度,在當時的邊疆地區利用地方土著管理地方事務,貴州境內出現了幾個對後來產生深遠影響的地方土司政權。在今貴州省境,僅在烏江以北及黔東北地區一度設有正州,其它地區主要是羈縻州。唐朝大中十三年(己卯,公元859年)南詔大理國酋龍自稱皇帝,派兵侵佔播州。安南都護收復播州。唐朝鹹通十四年(癸巳,公元873年)南詔再次攻陷播州。山西太原人楊端應募,與其舅謝氏率令狐、成、趙、猶、婁、梁、韋七姓,明攻婁山,暗渡赤水,收復播州。羅榮五世孫羅太汪偕同征戰,楊、羅子孫遂家於播。楊氏開始世襲統治播州。而到了宋朝時期,由於朝廷面臨來自北方遼國、西夏國的強大軍事壓力而無暇南顧,烏江以北的正州也逐步改為羈縻州。對貴州歷史影響最大的是安、宋、田、楊四大土司政權。彝族先民曾被稱為“羅羅”或“羅蘇”等。唐宋時代,隨著大理國的崛起彝族部落開始越過烏蒙山在今天貴州地區廣泛發展。他們在唐末已形成較大的獨立政權,被稱為“大鬼主羅殿王”。宋朝末期,貴州中部有羅氏鬼國(羅施鬼國),依附於宋朝;南部有羅殿國,依附於大理。元朝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置八番羅甸宣慰司。元朝至元十九年(壬午,公元1282年),設順元等路軍民宣慰司。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公元1292年),順元、八番兩宣慰司合併,設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於貴陽。後來又以烏江上游的鴨池河為界分為水東、水西。明朝萬曆二十八年(庚子,公元1600年),分播州地為二,遵義府屬四川,平越府屬貴州。自唐末楊端至明末楊應龍,楊氏土司治播二十九世,七百餘年。播州楊氏土司管轄範圍相當於今天貴州省遵義地區、黔東南州黃平凱里一帶、及甕安、金沙、綦江等地。元末天下大亂,西南土司紛紛立國稱王。明朝洪武初年(戊申,公元1368年),水西土司靄翠和他的妻子奢香率部擁護朱元璋並協助了明朝平定雲南的戰爭。朱元璋特賜靄翠漢姓安,將順元路改為貴州宣慰司(今貴陽、黔西大方、水城一帶,治所在今貴陽),封靄翠為貴州宣慰使,並賜給他許多金銀和絹帛。明朝洪武五年(壬子,公元1372年),朱元璋特頒詔書,宣佈靄翠的地位在其它宣慰使之上。靄翠去世後,奢香繼任貴州宣慰使,並修築了貴州至雲南、四川的驛道,促進了貴州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為貴州行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明朝永樂十一年(癸巳,公元1413年3月3日),設定貴州布政使司。廢思州宣慰司與思南宣慰司,保留水東土司與水西土司,同屬貴州布政司管轄。從此,貴州正式成為省一級的行政單位。清朝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將四川屬遵義府,廣西屬荔波及紅水河、南盤江以北地區,湖廣屬平溪、天柱,劃歸貴州管理轄。將貴州屬永寧州劃為四川管理轄。至此,貴州延續至今的行政區劃基本確定。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裡,“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充套件,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唐朝中後期設定),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範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範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充套件,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十九縣。民國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併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曆史聯絡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
堂號
牂牁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1:大唐百濟裔名將黑齒常之:被酷吏逼死的絕世軍神
他英姿颯爽,勇冠三軍,他先是大唐的敵人,後為大唐的將軍,他戰功赫赫,是初唐史上翻雲覆雨的人物,由於武則天的猜忌和酷吏的逼供,他用“自縊”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結局慘烈,令人扼腕嘆息。黑齒常之,這位生於百濟的大唐名將,他的一生都是波瀾壯闊的鐵血傳奇。
黑齒常之並非唐朝人,他出生於唐朝的屬國——百濟國。黑齒氏,出自百濟(今朝鮮半島西南部),百濟建立於公元一世紀,滅亡於公元七世紀。當時朝鮮半島上百濟、新羅、高句麗三足鼎立,百濟國王為扶余義慈。黑齒氏屬於高麗族,黑齒常之“長七尺餘,驍勇有謀略”,在百濟國任達率(百濟官名)兼郡將,相當於唐朝的刺使官職。
將唐尺換算成今天的長度,黑齒常之身高2.1米還有餘,與之同時代的婁師德身長八尺,就是2.4米的身高,足以印證當時“體健貌豐”的用人標準,身高馬大,外形威猛,在戰鬥中首先就佔足了氣勢,加上訓練有素的良駒,難怪大唐雄師能夠無敵於天下。當朝重臣裴行儉精通相術,喜歡提拔相貌厚重、下巴豐滿的將領,因為這樣的男人在戰陣中輕易死不了,黑齒常之就屬於命相厚重之人,《朝野僉載》上的一則逸聞也印證了這種說法。黑齒常之統率河源軍的時候,城防森嚴,卻突然冒出三隻惡狼,圍著官舍轉圈圈,頗有生啖撕咬飽餐一頓之意,軍士舉弓射死惡狼,黑齒常之卻感到此事是個不祥之兆,下令將狼屍遠遠地丟到城外去。他給皇帝遞上了討伐党項酋長的奏章,得以另謀他職,朝廷委派李謹行去接替黑齒常之,這個倒黴蛋剛剛上任十多天,就一命烏呼。也是黑齒常之命不該絕,命硬之人煞氣重,連索命無常也要退避三分。
《大荒東經》中有云,“帝俊生黑齒,姜姓”,黑齒人是姜太公的同族。《山海經》中的黑齒國所在的日本直到明朝時期,還流行將牙齒染成黑色,以此炫耀自己的貴族身份,至於黑齒常之是否有這種習慣,則不得而知。
時朝鮮半島上並存的三個獨立國家,北部為高麗,南部偏東為新羅,南部偏西則為百濟,其中新羅一直與唐朝保持朝貢關係,而高麗和百濟則與唐朝為敵。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唐太宗曾親征高麗,但未能得勝(參見唐太宗攻高麗之戰)。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唐與高麗、百濟之間幾年內相安無事,百濟還曾遣使入朝。永微六年(655年),高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新羅,奪其33城,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派兵攻打高麗。至此,唐與高麗、百濟之間烽煙再起。
公元七世紀的百濟與日本、高句麗結成了統一戰線,而新羅的背後則有大唐的支援。永徽年間,新羅連連向大唐告急,乞求發兵援助,在百濟、高句麗、靺鞨的聯合進攻下,新羅連失三十三城,為了天可汗的榮耀和責任,顯慶五年,大唐出兵了,在新羅軍隊的配合之下,攻城略地,很快就滅亡了百濟,黑齒常之作為扶余氏的一枝,開始時未作多少抵抗,就投降了唐軍。
唐軍主帥蘇定方囚禁了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和太子扶余隆,把他們當作活寶獻俘於大唐的東都洛陽。勝利之後的唐軍軍紀不嚴,肆意劫掠,不少當地壯丁因為反抗而死於非命。作為百濟王族的黑齒常之決定反叛大唐,夥同十餘名酋長,嘯聚任存山(今韓國全州西),修築柵欄,準備與唐軍長期周旋。短短十多天就聚集了三萬多人,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蘇定方帶兵攻打,黑齒常之組織敢死隊,死守山崗。唐軍不敵烏合之眾,竟然讓對手乘勝追擊,光復本國二百餘城,蘇定方身經百戰,竟然佔不到半點便宜。
當時蘇定方平定百濟之後押送俘虜回國,朝廷另派出王文度為首任都督(即程知節出征西突厥時那位“假傳聖旨”貽誤戰機的副將),不想王文度到任後不久即病逝,百濟復叛,並勾結倭國大舉反攻唐軍。大戰在即,唐軍卻群龍無首,情況一時岌岌可危。高宗雖因政治原因一直對貞觀舊臣防範排斥,卻並非不識賢愚,當機立斷飛詔令劉仁軌代王文度統馭唐軍,掃平叛逆與倭寇。聖旨一下,劉仁軌大喜過望,當場跳起來失態地大叫:“這是上天把榮華富貴賜給我這個老漢!”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豪氣萬丈的劉仁軌上場了,663年,他指揮了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海戰——白江口戰役。唐軍嚴陣以待,巋然不動。當時,唐朝水師7000人,戰船170艘,日本水師萬餘人,戰船1千多艘。白江口上,唐軍留出空位,按兵不動,日本船隊向前猛攻,唐軍船隊利用己方船舶高大堅固的優勢,一左一右將日船夾在當中,使之沒有迴旋餘地,然後順風放火,火燒連營,“焚其船四百艘,煙焰灼天,海水皆赤”,日本將領樸市田來津被殺,百濟王子扶余忠勝、扶余忠志投降,日本水師殘部也全部投降。這次規模宏大的海戰深深地震動了日本,日本人痛定思痛,實施了大化革新,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遣唐使和留學生,全面學習唐文化,全面吸收漢文明,無論是大唐的典章制度,還是大唐的衣冠服飾,統統照搬回家,日本的文明因此躍進了一千年,直到今天,作為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日本人在舉行大典時穿的十二單衣,就是模仿晚唐的宮廷禮服,雍容華貴,儀態萬方,世人稱為“漢官儀”。
白江口海戰之後,懾於大唐的威勢,加上劉仁軌治軍嚴明,秋毫無犯,黑齒常之再度歸降唐軍,百濟再度平定,只有遲受信掌握的任存城依然對抗大唐。劉仁軌要求黑齒常之率部攻打遲受信,遭到熊津道行軍總管孫仁師的強烈反對,他認為,黑齒常之等人叛而復降,人心難測,如果發給他們糧食武器,“是資寇兵也”。劉仁軌卻對黑齒常之很有好感,他說,“黑齒常之忠勇有謀、敦信重義,以前未遇明主,所託非人,現在正是他立功贖罪的好機會,他不會再對大唐生有二心”。黑齒常之沒有辜負劉仁軌的信任,很快打下了任存城,遲受信拋家棄子,逃入了高句麗。黑齒常之成了大唐的左領軍員外將軍,以唐軍將領的身份,掀開了人生新的一頁。
上元三年,吐蕃進犯鄯、廓等州,唐高宗命尚書左僕射劉仁軌鎮洮河軍,抵禦吐蕃。儀鳳二年(公元677年),大唐帝國頒發《舉猛士詔》,在全國海選體格健壯、弓馬嫻熟的猛士充入軍中服役,婁師德就是此時以監察御史的身份應召入伍,文臣變成了武將,反映了唐代崇尚軍功的社會風氣,與後世“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流行觀念有著天壤之別,那個時候的觀念恰恰是“好男要當兵”^_^。儀鳳三年,唐高宗任命中書令李敬玄擔任鄯州都督,代替劉仁軌的洮河道行軍大總管的職務,李敬玄不習軍事,劉仁軌偏要推薦他走馬上任,主要是想讓他丟人現眼,然後丟官罷職。李敬玄當然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本想推辭,但唐高宗不予批准。儀鳳三年(公元678年),吐蕃犯邊,李敬玄帶兵出戰,以左衛大將軍劉審禮為洮河道行軍司馬,統領先鋒部隊,益州長史李孝逸、巂州都督拓王奉益調動劍南道、山南道的兵馬配合洮河軍的行動,18萬唐軍浩浩蕩蕩,開赴青海(今青海湖)前線。
吐蕃方面的統帥是名將噶欽陵,他曾率四十萬吐蕃軍打敗過大唐名將薛仁貴。這次,噶欽陵誘敵深入,劉審禮的先鋒部隊孤軍冒進,陷入了吐蕃軍的重重圍困。主帥李敬玄是文人帶兵,膽戰心驚,竟然坐失不救,聽憑劉審禮的先鋒部隊全軍覆沒,劉審禮被吐蕃軍隊俘虜。唐軍主力撤退到廓州的承鳳嶺(今青海西寧西南千戶莊),利用泥溝結陣固守,吐蕃軍佔據了有利地形,加上絕對優勢的兵力,隨時會發起猛烈攻擊。當此危急關頭,黑齒常之臨威不亂,趁著月黑風高,帶領500精兵殺進了吐蕃軍營,吐蕃軍沒有防範,頓時陷入大亂,唐軍殺死300多人,吐蕃將領跋地設匆忙逃命,唐軍主力終於化險為夷,得以返回鄯州(今青海樂都),黑齒常之因功晉升為左武衛將軍、河源軍副使,李敬玄因為畏敵怯戰被貶為衡州刺使。
調露二年(公元680年),在吐蕃掌握實權的噶欽陵再度挑起戰端,進攻河源(今青海西寧一帶),被黑齒常之領兵擊退,黑齒常之再升為河源軍經略大使,他開始實施自己醞釀已久的計劃。河源是大唐和吐蕃必爭的要衝,長期派兵鎮守開銷十分巨大,他在此地設定烽燧七十多所,屯田五千餘頃,每年的收成可達500餘萬石,完全保證了河源軍的軍糧供應。吐蕃人遠遠瞧見,也來個邊境屯田,準備與唐軍長期抗衡。開耀元年(公元681年),黑齒常之出擊吐蕃軍隊,破壞了噶贊婆3萬軍隊在良非川(今青海恰卜恰河)的屯田,一萬唐軍精騎在夜晚發動了突然襲擊,很快斬首二千級,繳獲羊馬數萬頭,噶贊婆單騎逃走,唐軍燒燬了吐蕃人的糧倉,給吐蕃軍隊來個堅壁清野。黑齒常之統領河源軍前後七年,大大鞏固了河隴的邊防,安西都護王方翼也在西域經營有方,吐蕃在這兩個方向上無機可趁,“深畏憚之”,只能力圖向劍南(今四川成都)突破。
黑齒常之在河源軍前後共7年,多次打敗吐蕃,使吐蕃兵眾聞風喪膽,多年不敢犯邊。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病逝,在唐高宗生前,他與黑齒常之這對君臣總算善始善終,這與黑齒常之的行事作風也不無關係。曾經有一次,黑齒常之所乘的戰馬被一位士兵弄傷,這位士兵面臨鞭刑的懲罰,黑齒常之赦免了這位士兵,他的意見是,“豈可以損私馬而決官兵乎”。平時朝廷的金帛賞賜他全部分給手下將士,自己一點也不留下,因此在軍中一直聲望甚佳,將士樂於效命。黑齒常之的兒子黑齒俊後來做到了大唐的中郎將,也不能不提到其父的餘蔭。
黑齒常之作為將帥之才可謂智勇兼備,為保全天下不可多得的良才,他擅出奇兵,長於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使己方軍隊危難之際為安,關鍵時刻又能挺身而出,親自率敢死之士做背水一戰。這些使黑齒常之能夠先後擊敗過蘇定方、噶爾·欽陵、阿史那骨篤祿等名將,成為當時唐朝最著名的軍事將領。黑齒常之善於夜戰,他指揮的戰例,大部分都是以夜戰取勝,如承鳳嶺、良非川、兩井等。夜戰即能有效地掩護自己,又能以少數兵力有力地打擊敵人,做到以已之長攻敵之短。作為一個將領,他善於善撫士卒,在百濟時,黑齒常之能夠迅速地收攏3萬人,收復失地200餘城,其能力可見一般。因為當時百濟已經滅亡,軍心全無,如果不善撫眾,是很難取得這麼大戰果的。黑齒常之一生力挫世界三大名將,唐朝當時兩大名將之一的蘇定方、吐蕃史上第一名將噶爾.欽陵以及東突厥汗國第一名將阿史那骨篤祿,實為天縱之才,古今僅有。
嗣聖元年(684年),黑齒常之遷左武衛大將軍,仍檢校左羽林軍。此時,國內的形勢已經發生的巨大變化,最突出的就是武則天的臨朝稱制武則天於貞觀十一年(638年)入宮以後,開始步入最高統治層。唐高宗即位不久,再次將她接納入宮。永徽六年(655年),武則天被立為皇后,從此參預處理朝政,宮中呼為“二聖”。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唐中宗李顯繼位。次年二月,武則天廢唐中宗為廬陵王,更立豫王李旦為唐睿宗,自己臨朝稱制。武則天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大肆翦除異己,打擊政敵,並濫殺一些被她懷疑的大臣。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裴炎等,少數被貶逐,多數遭到誅殺,使唐宗室與親唐臣僚人人自危光宅元年(684年)九月二十九日,因受貶的原故司空李勣(本姓徐,賜姓李)之孫眉州(治今四川眉山)刺史、英國公李敬業和其弟李盩厔令李敬猷、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薄駱賓王、詹事司直杜求仁及被罷黜御史職的魏思溫等會集於揚州(治江都縣,今江蘇揚州市),以匡復廬陵王為號召,討伐武則天。武則天獲悉李敬業等起兵,即令劉行舉為遊擊將軍、其弟劉行實為楚州刺史,讓其共同抗拒敬業;十月初六,命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行軍大總管,將軍李知十、馬敬臣為副大總管,率軍30萬,進討李敬業。由於李孝逸指揮不利,武則天於十一月初四派黑齒常之(時任左鷹揚衛大將軍)為江南道行軍大總管,增援李孝逸。十一月十八日,唐軍擊敗李敬業,平定了叛亂。隨之而來的,是對“擁李派”的清算,戰功赫赫的程務挺和王方翼都遭到了武后的毒手,國內雖然平靜下來了,邊疆卻因為名將的缺乏而危機重重,在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黑齒常之成了大唐的擎天柱,獨立支撐著戰事不斷的邊關防禦。
唐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後突厥阿史那骨篤祿可汗犯邊,黑齒常之領兵出擊。行至兩井地區,遭遇後突厥3000餘人。敵人看見唐軍來了,趕緊下馬穿鎧甲,準備戰鬥,黑齒常之眼見機不可失,率領200騎兵直衝過去,敵人手忙腳亂,趕緊棄甲逃走。到了傍晚時分,大隊突厥兵馬趕到,準備與唐軍決戰。黑齒常之眼見突厥兵力佔有絕對優勢,唐軍不宜硬拼,決定以疑兵之計與敵人周旋。是夜,唐軍砍伐樹木,在營中到處點火,造成烽火連天的場面,東南方向又忽起大火,突厥人以為來了千軍萬馬,嚇得渾身發抖,乘著夜色惶然逃走。黑齒常之因此戰又立新功,晉升為燕國公。
唐武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後突厥繼續犯邊,騷擾河東和河北地區。武則天任命黑齒常之為燕然道行軍大總管,與突厥軍隊大戰於黃花堆(今山西山陰縣東北),殺得敵人潰不成軍,落花流水,唐軍追擊四十里,突厥軍只得敗走磧北(蒙古大沙漠以北)。
十月,左監門衛中郎將爨寶璧因妒忌黑齒常之的戰功,遂上表請求窮追突厥。武則天接到表章後,讓爨寶璧與黑齒常之計議,遙為聲援。爨寶璧以為勝利只在朝夕,欲獨佔軍功,所以不等黑齒常之同意,便擅自率精兵1.3萬人先行,出塞2000餘里,進襲突厥。十月,爨寶璧追上突厥。當時阿史德元珍等部均不裝置,但寶璧卻自持兵力強盛,派人告知突厥,使其嚴加防備,結果被突厥擊敗,全軍覆沒。武則天一怒之下,不但誅殺寶璧,而且又將骨篤祿改名為不卒祿。
武后平定徐敬業叛亂以後,“疑天下人多圖己,又自以久專國事,且內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誅殺以威之,乃盛開告密之門”(《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為此,武則天透過獎勵告密,網路了一大批以殘酷著稱的官吏,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恐怖的政治氣氛,神都洛陽更是危機四伏,“朝士人人自危,相見莫敢交言,道路以目。或因入朝密遭掩捕,每朝,輒與家人訣曰:‘未知復相見否?’”(《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包括狄仁傑、張光輔、徐敬真、張虔扇、範雲仙等重臣在內,都相繼被酷吏迫害甚至處死。在武則天豢養的大批酷吏中,以來俊臣、周興、索元禮、侯思止、王弘義等最為著稱。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燕國公黑齒常之因謀反罪被拘捕下獄,在獄中被酷吏一顆顆地敲掉牙齒,來俊臣故意說:“你的牙齒並不黑呀,為什麼叫黑齒?”黑齒常之是戰陣中的虎將,生性剛毅,他拒絕酷吏進一步的侮辱,毅然用繩子勒死了自己,一代將星凋零在大獄之中,時人無不為之嘆息。從此北方邊禍連連,突厥入侵不斷,直到出了名將張仁願,在黃河北岸築了三座受降城,才扭轉了被動局面。
2:鏡花緣》中的黑齒國
《鏡花緣》第16-19回中提到一個黑齒國。該國是小說中唐敖、多九公等人出境後遊歷的第一個文明國度,禮節分明,秩序井然,路不拾遺,唯有竊書之風氾濫,屢禁不止。原來,由於該國讀書人太多,以至於書商來不及販書,書市上洛陽紙貴。國民唯恐購書不得,多數人家都把書籍視為萬貫家財,仔細匿藏,以防被他人偷竊。該國國民“不但通身如墨,連牙齒也是黑的,再映著一點朱唇,兩道紅眉,一身紅衣,更覺其黑無比。唐敖團他黑的過甚,面貌想必醜陋”,唐敖和多九公以天朝上國自居,頗為鄙夷之。不料這裡無論男女都能日讀萬言,聰明絕頂;他們和人談論音韻學,被駁得體無完膚。在這本小說中,歧舌國和黑齒國代表著儒雅斯文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