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氏起源及歷史

忽姓圖騰_忽氏圖騰

忽姓圖騰(忽氏圖騰)

  忽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hú(ㄏㄨˊ),不可讀作hū(ㄏㄨ)。源於蒙古族,有出自宋朝、金朝、元朝時期蒙古族的漢稱,亦有出自元朝世祖皇帝忽必烈的庶支子孫,皆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也有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時期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及其子孫,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忽姓現今人口約三千,排在一千零四十四位,在臺灣名列第八百十七位。

【得姓始祖】

  孛兒只斤·忽必烈、忽辛·贍思丁。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 —1294年2月18日 [2] ),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 [3] 。大蒙古國第四任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孛兒只斤·忽必烈有數位妻室,其庶子忙哥刺任陝西省奉元府轄地長官(公元1272~1280年在職),其後得罪了權臣巴鄰·伯顏,結果被被貶斥到“天然之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其後裔中有以其祖之名“忽必烈”的首音為姓氏者,後有取漢化諧音為姓氏者,稱忽氏、湖氏。

  各支始祖

  忽大寶:《元史》世系標明:鐵木真四子託雷,託雷次子忽必烈,忽必烈十子忽都魯鐵木兒王的兒子阿八也不幹王,孫子八魯朵只王即忽必烈的重孫,據先祖傳說:八魯朵只王的曾孫是忽大寶。忽大寶生於1446年,年30歲攜妻子、弟弟全家五口人從湖北荊襄地區向北逃遷,定居在人口稀少的忽橋村。當地公認始遷祖就是忽大寶。至今,已繁衍十五代,1700多人,分佈在忽橋、東忽橋、河灣村和田李莊4個自然村,其中也有遷出到陝西、山西、湖北、和臺灣的。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蒙古族,出自宋、元時期蒙古族的漢稱,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文獻《新編·太祖本紀》記載,謂蒙古名稱之舊譯“蒙兀”、“蒙骨”,後來成為氏族名,即忙兀氏,或作汪古氏、芒忽氏、忙忽氏等,其族人有以為姓氏者。

  元朝時期及其以後,蒙古族忙兀氏、汪古氏、芒忽氏、忙忽氏等皆有取漢姓為蒙氏、忽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世祖皇帝孛兒只斤·忽必烈的庶支子孫,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孛兒只斤·忽必烈,公元1215~1294年,元世祖,又稱薛禪汗,是孛兒只斤·蒙哥汗的弟弟。

  孛兒只斤·忽必烈是大元帝國的真正締造者,公元1260~1294年在位。

  孛兒只斤·蒙哥汗即位後,把治理漠南地區權柄交給孛兒只斤·忽必烈,他於公元1256年在灤河上游地建開平府。之後,起用漢族儒士,興辦屯田。

  公元1253年,孛兒只斤·忽必烈奉命徵雲南,次年滅大理而歸。公元1259年,孛兒只斤·忽必烈率軍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時,得蒙哥汗死訊,他當機立斷,立即與南宋宰相賈似道講和,然後率軍北還。次年在開平即汗位,建元中統。

  孛兒只斤·忽必烈即汗位後,設立中書省,以王文統為平章政事,張文謙為左丞,建立了十路宣撫司。同年農曆5月,其幼弟孛兒只斤·阿里布哥聯合漠北、中亞諸王即汗位於哈剌和林,與兄長分庭抗禮。經過五年的汗位爭奪戰,孛兒只斤·忽必烈最終得利。

  公元1264年,孛兒只斤·忽必烈遷都燕京,改稱大都(今北京)。公元1271年,孛兒只斤·忽必烈改國名為元。之後發動了滅宋戰爭,到公元1279年取勝,真正地再一次統一了全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孛兒只斤·忽必烈在中央設“總政務”的中書省、“秉兵柄”的樞密院、“司黜陟”的御史臺、管西藏軍民之政的宣政院。地方最高行政機關為行省。在漢族地區,他以“漢法”予以治理,制定了相應的典章制度。

  為了加強對漢族的思想控制,孛兒只斤·忽必烈積極提倡程朱理學。在蒙古地區保留原有的政治、軍事制度和法律。在吐蕃執行政教合一制度,把治理吐蕃的權力交給了八思巴喇嘛。孛兒只斤·忽必烈重農桑,發展工業、商業,設驛站,開運河,發展交通。創制國字(八思巴文),立國子監、國子學、蒙古字學。孛兒只斤·忽必烈繼續執行宗教平等政策,對外開放,透過陸海兩路與歐亞非各國開展國際貿易,使東西方經濟、文化交往空前發展。

  之後,孛兒只斤·忽必烈鎮壓了李松壽之亂,平息海都、乃顏、八剌等宗王反叛,鞏固了託雷家族的汗位,不過他也由此開始不信任漢族人。他把全國各族分成四等,推行民族不平等的政策,制定“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製”的用人制度,保障了蒙古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

  公元1294年,孛兒只斤·忽必烈病逝,在位三十五年,終年八十歲。

  除了察必皇后,孛兒只斤·忽必烈有數位妻室,其庶子忙哥刺任陝西省奉元府轄地長官(公元1272~1280年在職),其後得罪了權臣巴鄰·伯顏,結果被被貶斥到“天然之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其後裔中有以其祖之名“忽必烈”的首音為姓氏者,後有取漢化諧音為姓氏者,稱忽氏、湖氏。

  源流三

  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時期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及其子孫,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該支忽氏源於中國元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及其子孫。

  成吉思汗鐵木真十四年(西夏神宗李遵頊光定十年,金國宣宗完顏珣興定四年,公元1220年),成吉思汗發動西征,蒙古軍佔領了布哈拉,阿拉伯人苦魯馬丁和他的兒子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率騎兵千人歸順於大蒙古汗國。

  因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聰明英武,頗受成吉思汗的信賴和重用,任為帳前侍衛,跟隨成吉思汗南征北戰。在其子窩闊臺汗和孫蒙哥汗時,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出任陝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公元1274年任雲南省平章政事。

  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執政期間,在雲南地區興屯田、修水利、置驛道、辦教育,改革行政制度,繁榮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功績顯赫,威望甚高,百姓自覺地為他樹碑。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逝世後,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宣佈“賽典赤雖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誅之”。

  據史籍《元史·賽典赤贍思丁傳》記載:“賽典赤贍思丁,一名烏馬爾,回回人,別庵伯爾之裔,其國言賽典赤,猶華言貴族也。”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第三十一世孫。在古老的阿拉伯文中:“別庵伯爾”是“領袖”之喻,專指先知穆罕默德一脈;“賽典赤”意為“榮耀的聖裔”;“贍思丁”之意是“宗教的太陽”;“烏馬爾”的意思是“長壽”。

  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的後裔銘記著前輩的功績,取賽典赤稱號之首音“賽”開始立漢姓。

  賽典赤·贍思丁有五個兒子:長子納速剌丁,官至元朝雲南省平章政事、陝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官至廣東道宣慰使都元帥;三子忽辛,官至雲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裡,官至雲南省平章政事。他們的後裔分衍有賽氏、納氏、哈氏、速氏、忽氏、馬氏、撒氏、沙氏、丁氏、閃氏、穆氏、楊氏、郝氏,子孫分為著名的“回回十三姓”,主要集中在雲南地區。

  回族忽氏取自祖上回回名首字諧音漢字“忽”為姓氏。其得姓始祖,據史籍《元史·氏族表》記載:忽氏出自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的第三子忽辛、以及納速剌丁的第四子忽先,其後裔都有以忽為姓氏者。

  清朝學者張澎在《姓氏尋源》中指出:“陝西蒲城多忽氏,當為元忽都、忽辛之後。”

  源流四

  《姓苑》雲:“仲忽之後。”仲忽之後有忽氏,當以名為氏。

  仲忽,周代“八士”之一。《論語·微子》:“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一說指“八虞”之一。為掌管山澤的官員。(待考)

【遷徙分佈】

  忽氏主要源出蒙古族和回族,是一個多源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三千,排在一千零四十四位,在臺灣名列第八百十七位,以朱提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朱提郡:夏、商時期朱提郡屬梁州地境。周王朝時期時稱竇地甸、大雄甸。春秋時期稱靡莫部。秦朝時期為蜀郡地。西漢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在今四川省南部和雲南省東北部設定了犍為郡,領十二縣,其中今雲南昭通地區境內就有朱提、南廣、堂琅三縣。當時的朱提縣轄今昭通、魯甸、大關、鹽津、綏江、水城範圍;南廣縣境域包括今彝、鎮、威及四川高縣、珙縣、筠連、興文等縣;堂琅縣轄今巧家及會澤、東川。漢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109年),在犍為郡南部設都尉,稱犍為南部都尉,轄五縣:朱提、南廣、堂琅、漢陽(今貴州威寧、水城、雲南宣威一帶)。東漢安帝永初元年(甲戌,公元前107年),分犍為南部設犍為屬國都尉,領朱提、漢陽兩縣。原堂琅縣併入朱提縣,縣併入漢陽縣。南廣縣仍屬犍為郡。犍為屬國境域為今昭通、魯甸、巧家、永善、彝良、大關以及東川市、曲靖市會澤、宣威,貴州省威寧、赫章及水城北部一帶。漢獻帝建安二十年(乙未,公元215年),改犍為屬國為朱提郡。轄朱提、漢陽、南廣(今鹽津)、堂琅、南昌縣(今雲南鎮雄、威信、赫章一帶)。三國蜀漢延熙元年(戊午,公元238年),從朱提郡中劃出部分境域,即今鎮雄、鹽津、威信、四川省珙縣、興文、貴州省赫章、水城一帶設立南廣郡。西晉建武元年(甲子,公元304年),改南廣郡為縣。晉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農曆5月復置南廣郡。轄南廣、南昌縣。晉太寧二年(甲申,公元324年)撤銷了南廣郡。西晉時期,朱提郡轄朱提(今昭通、魯甸、永善)、堂琅(今巧家、會澤、東川區)、臨利(彝良)、漢陽(貴州威寧、赫章)、南秦(今雲南鎮雄、威信、貴州省畢節)。東晉咸和八年(癸巳,公元333年),復置南廣郡,轄南廣(鹽津、鎮雄、威信)、常遷、晉昌、新興(後三縣在今大關、鹽津、綏江、四川、筠連一帶)。南北朝南齊時期,分置南、北、東朱提三郡。南朱提轄朱提、漢陽、堂琅、南秦;北朱提轄河陽(今永善、綏江)、義城;東朱提轄今貴州省水城、畢節、赫章、威寧。北周武帝保定二年(丙午,公元526年),在南寧州東北部分置恭州,轄今昭通市東川區和曲靖市會澤縣。隋朝文帝開皇四年(甲辰,公元584年),設恭州、協州。恭州轄今永善、昭通、魯甸、巧家、會澤、東川;協州轄今雲南鎮雄、彝良及貴州威寧。隋開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在戎州(今四川宜賓)置開邊縣、治地包括今水城、綏江、鹽津。隋煬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廢恭州、協州,復置朱提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復設恭州、協州,設靖州,其時轄地包括今雲南的大關、彝良、貴州省的威寧、畢節。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改恭州為曲州,轄朱提、唐興二縣。朱提縣即今昭通、魯甸;唐興縣即今巧家、會澤、東川區。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立烏撒路、烏蒙路。元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改稱軍民總管府。元至元二十五年(戊子,公元1288年)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兼軍萬戶,領烏撒路、烏蒙路。東川路、芒部部,隸四川行省。明朝洪武十四年(辛酉,公元1381年)改隸雲南、明洪武十六年(癸亥,公元1383年)烏蒙、東川、芒部府升力軍民府,明嘉靖五年(丙戌,公元1526年)改芒部軍民府為鎮雄軍民府。清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改土歸流,降鎮雄州為鎮雄直隸州,烏蒙府、東川府仍舊;從四川劃隸雲南。清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改烏蒙府為昭通府,置恩安縣附郭。民國初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府存縣。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設昭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昭通、巧家、魯甸、永善、綏江、鹽律、大夫、彝良、威信十縣。民國三十四~三十五年(公元1945~1946年),曾在魯甸縣龍頭山地段設立朱提鄉、樂馬鄉、龍溪鎮。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會澤縣劃入。民國三十七年農曆8月6日(戊子,公元1948年9月11日),當地政府曾立碑一塊,銘曰:“朱提鄉購買中心小學校舍碑記。”1950年昭通解放,設專員公署,後改昭通地區行政公署。1958年會澤縣劃出。1981年新設水富縣。

  堂號

  朱提堂:以望立堂。

  字輩

  河南南陽忽氏字輩: 自忽大寶始為“大條顯明成,學宗景志恆,順中俊雲天,金銀太寶生”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布哈拉城

  著名的布哈拉城古城,位於今烏茲別克共和國西南部的布哈拉州,距首都塔什干西南約四百五十公里。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布哈拉歷史中心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布哈拉城建立於公元前一世紀,位於澤拉夫尚河的低窪灌溉河谷地區,面臨沙赫庫德運河,坐落在一塊綠洲上。絲綢之路途徑此處,古蹟距離貫穿黑海地區的鐵路線十五公里,距撒馬爾罕二百五十公里。歷史上布哈拉城是宗教和貿易中心,現為烏茲別克布哈拉州首府。

  在公元四世紀併入匈奴懨噠王朝之前,布哈拉城歸屬庫善帝國,由西徐亞人組成的薩卡王朝統治著這一地區。公元709年阿拉伯人佔領該地後,布哈拉遂成為巴格達哈里發的重要文化中心。

  公元892~999年,布哈拉成為薩曼王朝的國都。

  公元十一~十二世紀期間,在突厥喀喇汗王朝治理下,隨著城市的發展,經濟和文化一直保持著繁榮景象。

  公元1220年,成吉思汗大軍攻陷布哈拉,並放火焚城。公元1273年和公元1316年,蒙古大軍再度入侵。

  公元1370年,布哈拉城併入鐵木兒王朝版圖之後,城內湧現出大量建築精品。在公元十五世紀末反覆爭奪的無數次大小戰爭中,布哈拉逐漸衰敗。

  公元十六世紀,謝巴尼德的烏茲別克人建立了布哈拉汗國,作為首都和新興國家的中心,布哈拉城又煥發了青春,經濟和文化的繁榮驅使該城大興土木。布哈拉汗國最終成為鄰國侵略的犧牲品。公元1753年,布哈拉城成為新的曼吉特王朝的首都,直到1920年蘇聯的十月革命。

  布哈拉的城市設計和建築對中亞許多地區的城市規劃變革都產生了廣泛影響。布哈拉是中亞地區最完美無缺的中世紀城市典範,當時的城市佈局至今儲存完好。

  據文獻記載,自公元九世紀起,古城狹窄蜿蜒的街道就被三種不同的建築區分開來。城堡、城市自身建築以及商棧。舊城區內建有長方形街區,四周環繞城牆,用於防禦的城牆反覆毀於戰火又反覆重建,在幾個世紀的歲月之中改變了城市的風貌,公元十六世紀時城牆周長十二公里,一百十六座敵樓和十一座兩側帶有塔樓的城門護衛著城市,現今還遺留下來兩座城門。東城牆外面的城堡,為中亞細亞最大的城堡之一。

  布哈拉城的遺蹟除了很多公元十六世紀的建築外,還有大量古老的伊斯蘭建築,包括建於公元九世紀末到十世紀初的伊斯梅爾薩曼王陵,堪稱中亞建築藝術的傑作。卡里安尖塔建於公元十一世紀,是布哈拉城最高的建築物。此外還有馬高基——阿塔裡清真寺、查爾清真寺、拉希穆汗清真寺、謝伊費德丁納·布哈爾茲陵墓,建築物多為宗教場所,但也留有不少商業建築,如商棧和市場。這些當地建築由磚瓦房和土坯平頂房構成,而且臨街一面缺少窗戶。富戶人家都裝飾著雕花大理石鑲條和壁畫。

  布哈拉城曾是中亞伊斯蘭神學研究的中心,建有許多神學院和伊斯蘭高等教育學府,公元1509年所建的庫克爾達什神學院是中亞地區最大的神學院。在薩曼王朝時代,文學科學都很發達,當時的布哈拉宮廷圖書館藏有很多珍貴的手稿,每一門科學和文學書籍都設專室藏貯。

  在藝術上,公元十五~十六世紀形成的布哈拉畫派留有很多精美的作品。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胡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