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毋姓圖騰(胡毋氏圖騰)
胡毋姓是中華古老複姓之一,讀音作hú wú(ㄏㄨˊㄨˊ),不可讀作hú mǔ(ㄏㄨˊㄇㄨˇ)。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胡公滿後裔公子完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媯姓。齊宣王封母弟於毋鄉,其鄉本胡國,因曰胡毋氏。”晉朝以後,胡毋氏族人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胡氏、田氏、母氏、毋氏。
【得姓始祖】
胡毋公(田毋公):齊宣王田闢疆執政時期(公元前320~前302年在位),將自己的一個弟弟賜封於毋仰(今山東東平)。戰國時期,“毋”與“母”二字通假,其後人“遠本胡公,近取毋邑”,因稱胡毋公,或田毋公,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地名為姓氏者,稱胡毋氏。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胡公滿後裔公子完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陳國胡公滿的後人公子完出奔齊國,改姓田氏。
田完的後裔子孫在齊國迅速繁衍壯大,後以權財攏控齊國人心,逐漸掌握朝政,最終代姜齊為田齊。
到齊宣王田闢疆執政時期(公元前320~前302年在位),將自己的一個弟弟賜封於毋仰(今山東東平)。戰國時期,“毋”與“母”二字通假,其後人“遠本胡公,近取毋邑”,因稱胡毋公,或田毋公,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地名為姓氏者,稱胡毋氏,或稱胡母氏。
胡毋氏得姓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了。
胡毋氏一族在古代曾強盛一時,例如在秦朝時期有著名的書法家、太史令胡母敬,在漢朝時期有著名的經學家胡毋生、執金吾胡毋班等。
晉朝以後,胡毋氏族人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胡氏、田氏、母氏、毋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其母氏、毋氏的正確讀音皆作wú(ㄨˊ),不可讀作mǔ(ㄇㄨˇ)。
【遷徙分佈】
胡毋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人口也非常稀少,但其分衍的單姓母氏在臺灣省名列第五百九十七位、毋氏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六百零二位,以扶風、咸陽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扶風郡:周朝時期即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咸陽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了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政權改其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裡(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的廣大地區。五代時期的後漢政權將其轄地限定在今陝西省咸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時期則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則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咸陽郡:咸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並遷都於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裡作為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咸陽解讀為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後,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咸陽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為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咸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咸陽作為西安的後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咸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商王朝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朝,以豐、鎬為中心,周圍分佈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秦統一後,設內史管理都城咸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朝末期,被項羽分為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時期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時期遷右扶風郡治於槐裡(今陝西興平)。三國曹魏時期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陝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陝西涇陽)、始平(郡治槐裡)、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咸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咸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國時期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朝時期屬陝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時期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陝西關中道,後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割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咸陽分屬三原、縣、咸陽分割槽,1950年合併為咸陽分割槽,1953年癸巳撤銷咸陽分割槽,1961年復置,1968年改為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地區,設立咸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堂號
扶風堂:以望立堂。
咸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八廚名士;
一代儒宗。
——上聯說東漢時期的泰山人胡母班,字季友,官執金吾,與度尚、張邈、王考、劉儒、秦周、蕃響、王章並稱“八廚”。下聯說西漢時期的著名經學家胡母生,字子都,齊人,研究《春秋公羊傳》,景帝時曾官博士。年老回齊教授,為齊地研究《春秋》之人所推崇。
【典故軼事】
搜神記——《胡母班傳》
原文
胡母班,字季友,泰山人也。曾至泰山之側,忽於樹間逢一絳衣騶(穿紅衣服的騎士),呼班雲:“泰山府君(招收魂魄的神)召。”班驚楞,逡巡未答。復有一騶出呼之,遂隨行。數十步,騶請班暫瞑,少頃,便見宮室,威儀甚嚴。班乃入閣拜謁,主為設食,語班曰:“欲見君,無他,欲附書與女婿耳。”班問:“女郎何在?”曰:“女為河伯婦。”班曰:“輒當奉書,不知緣何得達?”答曰:“今適河中流,便扣舟呼青衣,當自有取書者。”班乃辭出。昔騶復令閉目,有頃,忽如故道。
遂西行,如神言而呼青衣。須臾,果有一女僕出,取書而沒。少頃復出。雲:“河伯欲暫見君。”婢亦請瞑目。遂拜謁河伯。河伯乃大設酒食,詞旨殷勤。臨去,謂班曰:“感君遠為致書,無物相奉。”於是命左右:“取吾青絲履來!”以貽班。班出,瞑然,忽得還舟。
遂於長安經年而還。至泰山側,不敢潛過。遂扣樹,自稱姓名:“從長安還,欲啟訊息。”須臾,昔騶出,引班如向法而進。因致書焉。府君請曰:“當別再報。”班語訖,如廁,忽見其父著械徒作,此輩數百人。班進拜流涕,問:“大人何因及此?”父雲:“吾死不幸,見遣三年,今已二年矣,困苦不可處。知汝今為明府所識,可為吾陳之。乞免此役。便欲得社公(土地神)耳。”班乃依教,叩頭陳乞。府君曰:“生死異路,不可相近,身無所惜。”班苦請,方許之。於是辭出,還家。
歲餘,兒死亡略盡。班惶懼,復詣泰山,扣樹求見。昔騶遂迎之而見。班乃自說:“昔辭曠拙,及還家,兒死亡至盡。今恐禍故未已,輒來啟白,幸蒙哀救。” 府君拊掌大笑曰:“昔語君:‘死生異路,不可相近’故也。”即敕外召班父。須臾至,庭中問之:“昔求還里社,當為門戶作福,而孫息死亡至盡,何也?”答雲:“久別鄉里,自欣得還,又遇酒食充足,實念諸孫,召之。”於是代之。父涕泣而出。班遂還。後有兒皆無恙。
譯文
胡母班,字季友,是泰山郡人。有一次他走過泰山的旁邊,忽然在樹林裡碰上一個穿紅衣的騎士,招呼胡母班說:“泰山府君(召收魂魄的神)召見你。”胡母班驚呆了,正在猶豫不決還沒回答的時候,又有一個騎士出來,呼喚他。於是胡母班就跟著他們走了幾十步,騎士就請胡母班暫時閉上眼睛。一會兒,他看見宮殿房屋,儀仗非常威嚴。胡母班就進府拜見了泰山府君,泰山府君讓人給他端上飯菜,對胡母班說:“我想見您,沒有別的事情,只是想請您捎封信給我女婿罷了。”胡母班問:“您女兒在哪裡?”泰山府君說:“我女兒是河伯的妻子。”胡母班說:“我立即就拿信送去,不知道沿著什麼路走才能到她那裡?”泰山府君回答說:“您一到黃河的中央,就敲打著船呼喚奴婢,自會有取信的人出來。”胡母班就告辭了出來,剛才那騎士又讓他閉上眼睛,一會兒,他忽然又來到了原來的路上。
胡母班就向西去了,象泰山府君所說的那樣呼喚奴婢。一會兒,果然有一個婢女出來,拿了信就又潛到水中去了。過了一會兒,這婢女又冒出水面,說:“河伯想立即見您。”這婢女也請他閉上眼睛。不一會兒,胡母班便拜見了河伯。河伯則大擺酒宴,說話也十分熱情。臨走時,他對胡母班說:“感激您老遠給我送來信,我也沒有什麼東西奉送給您。”於是就命令身邊的侍從:“把我的青絲鞋拿來。”於是就把這鞋子贈送給了胡母班。胡母班出來時,也閉上眼睛,忽然又回到了船上。
胡母班於是在長安過了一年就回家去了。他走到泰山旁邊,不敢偷偷地經過,就敲著樹幹,自報姓名:“我胡母班從長安回來,想報告一下訊息。”一會兒,從前的那騎士出來,帶著胡母班按照過去的方法進了泰山。於是胡母班就向泰山府君報告了送信的經過。泰山府君請求說:“我會在其他方面再報答您。”胡母班說罷,上廁所去。忽然看見他父親帶著刑具在干犯人所服的勞役,這種人有幾百個。胡母班上前拜見父親,流著淚問:“大人為什麼落到這個地步?”他父親說:“我死了後很不幸,被懲罰三年,現在已經二年了,苦得不能再呆下去了。知道您現在被府君所賞識,你可以給我向他訴說一下,求他免除這勞役,我只是想當一個土地神罷了。”胡母班就依照父親教給他的話,向府君磕頭求情。府君說:“活人和死人屬於不同的世界,不可以互相接近。我自己倒沒有什麼吝惜的。”胡母班苦苦哀求,府君才答應了他的請求。於是胡母班告辭出來,回家去了。
過了一年多,胡母班的兒子幾乎死光了。胡母班很恐懼,又來到泰山,敲樹求見。過去的騎士就迎接他去見府君。胡母班就自己先說道:“我過去說話粗疏,等到我回家後,我的兒子都快死光了,現在恐怕禍事還沒完,所以馬上來稟告給您,希望得到您的憐憫和拯救。”府君拍手大笑說:“這就是我過去對你所說的‘活人和死人屬於不同的世界,不可以互相接近’的緣故啊。”就傳令外邊召見胡母班的父親。一會兒,胡母班的父親來到廳堂上,府君就問他:“過去你請求回到家鄉當個土地神,本當為家族造福,可是你的孫兒快死光了,這是為什麼呢?”胡母班的父親回答說:“我離開家鄉很久了,十分高興能回家,又碰上吃的喝的十分豐盛,實在想念孫兒們,所以就召見了他們。”於是府君便撤換了胡母班的父親。他父親痛哭流涕地出去了。胡母班就回家去了,後來又有了兒子,都平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