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姓圖騰(壺氏圖騰)
壺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hú(ㄏㄨˊ)。其中一部分源自古代名為“挈壺”的官名,一部分源自古代地名壺關。壺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六百五十三位。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官稱,出自西周初期宮廷掌管時間的官員,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周禮·夏官·挈壺氏》記載:“凡軍事,縣壺以序聚柝;凡喪,縣壺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
這段記載讀起來比較生澀,但東漢著名學者鄭玄對此有精彩的註釋:“鄭司農雲:‘縣壺以為漏,以序聚柝,以次更聚擊柝備守也。’玄謂:擊柝,兩木相敲,行夜時也。代亦更也。<周禮>:未大斂,代哭。以水守壺者,為沃漏也。以火守壺者,夜則視刻數也。分以日夜者,異晝夜漏也。漏之箭,晝夜共百刻,冬夏之間,有長有短。太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
透過鄭玄的註釋,今人不僅可以瞭解古代官家報時用擊柝,計時用漏壺,而且還可以知道漏壺有四十八箭,晝夜共百刻,日夜加水沃漏,夜以火守以視刻數,完整記錄了古代漏壺的原貌,而且能夠了解掌管時間、職守漏壺的官員叫作“挈壺”,併為世傳承襲,其後裔以官職稱謂為姓氏,稱挈壺氏,後省文簡化為壺氏。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晉地壺口關,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壺口關,在今山西省黎城縣東陽關,商、周時期為黎候國地,境內的壺口瀑布是黃河流域的一大奇觀,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壺口瀑布位於陝西省宜川縣與山西省吉縣交界處,黃河流至壺口時,寬約四百米的河床突然收縮到四十來米,河水奔騰傾瀉而下,猶如從一巨型壺口傾倒出,真有“黃河之水一壺收”的奇景,因此被當地居人稱為“壺口”。
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農曆10月,袁紹的外甥、幷州刺使高幹投降曹操,漢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秋,高幹聽說曹操發兵遼西去征討烏桓,認為有機可乘,就在幷州背叛曹操,捉拿了上黨太守,拒守壺關口。曹操在漢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自河內天井關北度太行山進兵壺口關征討高幹,寫了一篇《苦寒行》說:“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鮮明生動地刻畫出了壺口關的險峻。
公元前827~前782年的周宣王姬靜(一作姬靖)在建設平遙古城時,在橋山壺口開始設立關隘,以屏障西戎(獫狁),壺口關因以為名。漢朝初期高祖劉邦始建壺關縣。居於壺口關的居住民以地名為姓氏,稱壺氏。
按:
第四套人民幣50元幣面上,印有壯麗的壺口瀑布景緻。
由於黃河水的巨大侵蝕作用,壺口瀑布每年都會向上遊退移一小段距離。據本書筆者的推算,該版50元幣面上的這個景緻圖畫,將會在公元2393年永遠地消失在咆哮的黃河水中,因此該版50元人民幣極具“後收藏價值”,建議讀者們應提前為子孫後代收藏之,因為那是一種行將消失不再的自然景觀。
【遷徙分佈】
壺姓是一個罕見的姓氏,《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春秋)晉大夫邑也,因以為氏。其地,今潞州黎城東壺口關是也。”(按:在今山西長治東南。)壺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二千六百五十三位。以縉雲、壺關縣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縉雲郡:亦稱松陽郡、松陽縣。東漢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分章安縣地置松陽縣,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西南部一帶。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析松陽東鄉地置括蒼縣。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置松州。唐武德八年廢州復縣;同年,省遂昌縣入松陽縣。唐景元二年(辛亥,公元711年)遂昌從松陽析出。唐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析南鄉地置龍泉縣,至此,縣域基本穩定。唐朝貞元年間,縣治由古市遷今址。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庚午,公元910年)易名長松縣;後晉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改稱白龍縣。宋朝鹹平二年(己亥,公元999年)複名松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8年11月撤松陽縣併入遂昌縣,1982年1月復置松陽縣。
壺關縣:壺關縣因以壺口為關而名。商、周時期為黎候國地,漢朝時期始建縣稱壺關縣。壺關縣雖老,但北魏以前多不在今縣境內。壺關縣地處太行山之巔,山嶺巍峨連綿,地勢險要,尤以東部橋上、鵝屋一帶為著。這裡陡山惡石,絕壁千丈,唯有一路通往河南,實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歷為軍事戰略要地。全縣地勢由中部分別向西北、東南傾斜,山勢東部陡峻,西北緩和,海拔一般在千米以上,普遍植差,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向有“幹壺”之稱。風景獨特的紫團山位於壺關縣東南樹掌鎮一帶,蒼翠蓊鬱,景點眾多。西南有真澤宮,始建於唐昭宗乾寧元年,現存望河樓、當尖樓、鐘鼓樓、子孫殿、後宮殿等一百多間,整個建築結構嚴謹,做工精細,殿堂氣勢宏偉。壺關縣生產的陶器——缸,因其形正、質光、並有抗腐蝕效能而馳名,歷史悠久,被譽為“壺缸”,是貯藏、釀造之佳品。
堂號
縉雲堂:以望立堂,亦稱松陽堂。
壺關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1:壺關
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位於山西東南部,東與河南省林、輝二市相連,西與長治市為鄰,北與平順縣隔界,南與陵川縣接壤。縣因地形而得名。據《水經注》:“漳水又東北逕壺關縣故城西,又屈逕其城北。故黎國也,有黎亭。縣有壺口關,故曰壺關矣。”2017年,壺關縣連續3年被評為“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
附:
壺關迓鼓
始於宋,興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它起源於本縣百尺鎮鴉村、趙村一帶,是當地群眾迎神驅邪的一種民間民俗祭祀活動。壺關“迓鼓”民間音樂的演奏樂器主要是打擊樂:大鼓、馬鑼、小馬鑼、鈸(包括大鈸、小鈸),狗嘶咬、拍板(也叫扎)等。在不斷發展演變中,壺關“迓鼓”融打擊樂(鼓樂)、表演為一體,以韻律多變的鑼鼓曲牌,奇特多樣的表演形式,古樸典雅的服裝扮相,場面壯觀的離奇陣法,形成了獨特的鑼鼓藝術特徵和表演風格。
壺關鼓書
是上黨地區民間說唱的另一種形式,曲調簡單易學,唱腔優美動聽,表演樸素自然。從道罷“提綱板”,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其歌詞通俗易懂,合轍押韻;其內容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深得廣大群眾喜愛。壺關鼓書的源流、沿革,沒有詳實史料記載。因是在當地民間俚歌、小曲等基礎上產生,所以也就不必再細加追究。壺關鼓書,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人民群眾充分利用這種簡便快捷的曲藝表演形式,宣傳革命,鼓舞抗戰士氣,尤其在農村廣為流傳。
壺關秧歌
原名“西火秧歌”。是流行於壺關、長治、陵川、長子、屯留、潞城、平順一帶的戲曲劇種。源於長治西火和壺關趙屋。約興起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原為逢年過節打鐵挖煤時唱的調子,打地攤演唱,道光年間勃興,幾乎遍及長治大小村鎮。清光緒年間,壺關石坡、川底、西關壁等10多個村組織秧歌班社,將說唱形式的“地圪圈”幹板秧歌搬上舞臺,成為地方戲曲,藝術日臻成熟,出現與上黨梆子爭勝的局面。壺關秧歌約有傳統劇目近20出,以《琵琶調》、《打磨坊》、《清官斷》、《白綾記》等為代表劇目,新一代演員有慄良菊、王立明、王石弟、馮桂蓮等,頗受群眾歡迎。
2: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西臨陝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東瀕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為兩省共有旅遊景區。南距陝西西安350千米;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
壺口瀑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黃河奔流至此,兩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狹如壺口,故名壺口瀑布。瀑布上游黃河水面寬300米,在不到500米長距離內,被壓縮到20-30米的寬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從20多米高的陡崖上傾注而瀉,形成”千里黃河一壺收”的氣概。
2013年12月,“宜川縣黃河壺口水利風景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領導小組評為“第十三批國家水利風景區”之一。國家黃河壺口水利風景區榮譽的授予,成為壺口景區繼國家地質公園和地質遺蹟保護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景區之後第四張國家級名片,為延安市唯一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2018中國黃河旅遊大會上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
“壺口”一名,最早見於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中,如“既載壺口,治梁及歧”、“壺口、雷首,至於太嶽”,都與大禹治水的路線與策略有關。這裡提壺口而未言瀑布。
“孟門山”一名,始見於周、秦間的《山海經》著作,書中記“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門之山,其上多蒼玉,其下多黃堊,多涅石”。
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對孟門及瀑布作了深刻的描述:“《淮南子》曰: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故《穆天子傳》曰:北登,孟門九河之蹬,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黃河之巨阨,兼孟津之名矣。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有人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衡,素氣雲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魂。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最怒,鼓山若騰,濬波頹壘,迄於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這裡所記,指出瀑布在孟門處,而未提黃河於流上的壺口。
《元和郡縣誌》也敘述壺口,把它稱為石槽。一則說“河中有山,鑿中如槽,束流懸注七十餘尺。”再則說,“石槽長一千步,闊三十步”,這顯然和酈道元所說的不同,說明壺口瀑布向上遊推移了。《元和郡縣誌》撰於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上距酈道元逝世的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為286年。說明在酈道元之後的286年間,壺口瀑布從孟門向上遊推了一千步,在河床上衝出一條約長一千步,寬30步的深槽,現已上移到距孟門約5千米處的龍王辿附近,號稱十里龍槽。以上為1500年來壺口演變的歷史。
在今山西境內已知以壺口命名的地方有4處。《水經注·汾水注》記載的壺口,就不是黃河干流上的壺口。再加古代交通不便,能親臨壺口瀑布觀光考察的文人學士不太多,因而在一些古代文獻中,將他處壺口當作黃河壺口者有之;將壺口和龍門當作一處者有之;位置上差錯,更是以訛傳訛,難免出現一些謬誤。
解放前,宜川縣三部縣誌中最早的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宜川縣誌》的編纂者吳炳,指出黃河壺口“上流寬廣,至此收束歸槽,如壺之口然,故名”。並說孟門“屬平佐裡,在縣東北100裡黃河中,任水漲滔天,終不能沒。”其所著《壺口考》一文,對前人文獻中的一些不實之處,給以糾正,在壺口研究中有重要參考價值。